对中医的感情和认识

对中医的感情和认识,第1张

目前在中国,中医的话题是个大而敏感的话题。说大,是中医理论体系庞大而精深;敏感,是因为总有人反中医,而且还欲灭掉。所以,一旦开口,可能会引起口水仗。

医学体系是因为了治病救人而产生的,话题居然是是敏感的,一提及就会引起争论,别人怎么想我不知道,这事儿听起来,我觉得是怪怪的。我的观点是,评价一个医学体系,唯一的标准就是药到病除,说别的都是多余。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临床诊断,搞错了,造成遗憾的;面对病患,束手无策的尴尬情况以前有,以后还会有。评价哪个好哪个坏,从何说起?这已经不是医学的话题了,跑到哲学的范畴里去了,哲学的争论注定不会有结果的。

以前我在帖子里好像说过,西医是所谓的“还原论”思维方式,即把人体,病因尽量细化,一直到细胞分子层面。从细胞学出发,将人的生理分成了消化、血液、神经、免疫、泌尿、生殖、循环呼吸、内分泌和运动系统九大系统。病,就是某一系统出状况或外来细菌,病毒感染。治疗方法应运而生:割除病变,修补创面,杀灭细菌;抑制或兴奋神经实践证明有效。

中医是所谓的“整体论”思维方式。即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也与化生我们生命的自然结合成一个整体。自然界,生命也都是阴阳二气互相作用而得以生出。阴阳在自然和人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生命是欣欣向荣,健康发展的;当阴阳失衡,出现偏盛偏衰,人就生病了。从生命活动的功能出发,中医把人的生理功能分成五大系统:心、肝、脾、肺、肾。人的一切生命过程的活动,都归纳进这五个系统。五脏本身阴阳也应该平衡,用《内径》的话说就是“阴平阳秘”,此时就没有毛病,抗邪能力也强。当阴阳失衡,这个脏腑也就病了,而且病会影响到其他脏腑,引起一连串的病理反应,中医用五行--气的五种运动方式,相生相克--来描述。治疗的基本思路和原则就是调整阴阳,使其平衡,《内径》说“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就是这个道理。几千年的历史已经证明了中医是有效的。

根据人与自然的不可分离观点,于是自然环境的变化就必定影响人的生理功能。比如风寒暑湿燥火,是六中存在的自然现象,人就生活在其中,无时无刻受其影响,正常情况下,与人体互相补充,且处于互相制约平衡状态,没有“坏处”,此时就叫“六气”;当六气过了,就必然会祸害人的生理,此时中医就称其为“六*”。再比如,喜怒忧思恐,本来是人的正常情绪生理反应,一旦某一个发生过多或过少的偏离,就会影响到人的生理功能:生病。如此等等形成了中医庞大,精深理论体系在我看来是非常吸引人的,并深深为其折服。

《黄帝内经》,通过黄帝与岐伯的对话,对整个人体与自然做了极为详尽的叙述,通过阴阳五行的平衡和相生相克,为中医奠定了令人叹服的理论基础。《伤寒论》则通过六经辨证,建立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基础。《神农本草》、《本草纲目》将大自然为我们提供的药物进行了详细的归纳,分类和使用根据。

“另类”的火神派、金元四大家的寒凉派,温病学派,加上《医林改错》等等等等,是中医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极好证明,可谓锦上添花。

再者,所谓的中医三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在写作手法上又都是那么自然流畅,书中每一篇,每一章几乎都是脍炙人口的散文,让人爱不释手。

大量古今医案,无不体现了“大医精诚”的精神。悬壶济世的大师们对病症的绝妙辩证,令我拍案叫绝;对病患的呕心沥血,让我为之动容,咽喉梗塞。

特别是《伤寒论》、经方,我有过难忘的切身体会:覆杯即已。

所有的这一切,构成了中医的辉煌殿堂,跨进去,怎能不流连忘返。

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职业意识,树立中医护理的理念。

据中医护理学课本中得知中医护理的情感目标是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职业意识,树立中医护理的理念。

中医护理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道下的护理工作。

西医对精神疾病有系统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主要靠西药治疗,中医只能起到调理的作用。双相障碍,特别是你的患者反复发作病程,治疗时应该以情绪稳定剂为主,如丙戊酸盐、碳酸锂等药,尽量避免长期应用百忧解等抗抑郁剂,这样会导致病情反复波动,甚至躁狂抑郁的周期缩短。另外你的患者周期性的睡眠过多,情绪低落,需要做相应的睡眠方面的检查,看有没有合并有睡病。河南省精神病医院在河南新乡,是河南省唯一的一家精神病专科三甲医院,你可以来我院就诊。国内的北京大学第六人民医院、北京安定医院、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等各省的省级专科医院都是治疗精神疾病的正规医院,请根据你 的条件选择正规医院就诊。你可以周四、周五上午看我的专家门诊。

大家知道,人,都具有“七情六欲”。七情,是指喜、怒、思、悲、恐、忧、惊,其中以喜、怒、悲、恐为基本情;六欲,则鲜为人知,佛经《智度》谓之为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想欲,其中以色欲为最。

众所周知,欲起于心,情感于外,欲是情为病的生理基础。六欲不遂,便有七情之病。据之,历代学者谈及养生保健,或着眼于主张“绝欲”,或致力于外,提倡“无为”。古代嵇康曾提出过养生“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

人们要想对“七情六欲”和嵇康的“五难”科学掌握,那是极难之事,而且也没有必要。只能遇事尽量注意,以免影响身心健康罢了。

报纸上登过,有一个人一生多坎坷,于“不惑”之年,给自己写下了这样的座右铭:“生不留恋,死不恐惧,荣不追求,辱不回避。”好一派洒脱。结果,此君活到“古稀”之年仍很健康。相反,有些人常为一些区区小事而暴跳如雷,彻夜难眠,发不完的牢骚,讲不尽的怪话,火冒三丈,他人不易劝下,长期埋在心底,经常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这样,势必要影响身心健康。

在生活的道路上,人人都会遇到形形色色、大大小小、不同情况的问题,要适应生活,就要在各自的生存条件下,通过适者生存和不适者被淘汰的自然法则,一代一代地延续下来。人的七情六欲,就是物种进化至人类,给人类至真、至善、至美的礼物,使人类的生活波澜壮阔、繁华似锦。不难设想,如果人没有情欲,不就成了行尸走肉如果人绝了欲,凡事无为,人不就成了植物人社会也将不成为社会了。

宋代的宋祁,不愧为翰林大学士,其在《宋景文公笔记》中说:“喜怒,人所未尝无也。多忧伤神,多思伤志,过乐丧寿,喜极气散,怒极气搐而不下。若使吾心为邮候,忧而喜怒,至而不久舍;毋令少宿则善矣。若有留,彼其以我为囊橐矣。精神至极。”人生在世,不可能、没有喜怒哀乐,偶尔碰上七情六欲,最好把它视作过眼烟云,事过则忘,不要把它长时间地放在心里,以致干扰和煎熬自己的灵腑。否则,喜怒哀乐有所留滞,那么,我们的清净身子,岂不成了情欲的囊橐了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773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