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赏析
“母爱”是人类纯真崇高的感情,是文学创作的永恒性主题。讴歌之惟恐不逮,佳作自然不少。早在《诗经》就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的诗句,简括而形象地唱出了人子的心声。而唐代诗人孟郊(字东野,751一814,湖州武康人)的《游子吟》,更是一首歌颂伟大母爱之作。它把人类伟大的母爱置于特定的艺术氛围中,加以弘扬和歌颂,使之脍炙人口,连不识字的妇孺都会记诵不差: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乐府诗,诗人捕捉住生活中的“一瞬”,用简括的语言勾勒出慈母为游子缝制衣裳的场景,抒发了游子思乡念亲的至深情感。首联,“游子”,本谓远游的客子。《史记》“游子悲故乡”。也许慈母意想到了游子的奔走之劳,风霜之苦和孤寂之悲,如此,诗一开头,就似笼着一层淡淡的哀愁。另外,就唐诗看,“游子”也可指离乡远游的举子。有唐以来,开科取士,游子不绝于途,辗转流徙,饥寒相侵,倍受艰辛,“古若不置名,道路无欹倾”。诗人以其亲身体验和感受,把游子的悲苦和哀愁加以浓缩和“转嫁”,让人细味和借人传达,如此,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实况,赋予了诗的社会意义,表明了自己对生活的评价。接着,诗人进行了合理的想像,揭示了慈母情爱的含蕴,原来临行缝制的游子衣上,密密匝匝飞走的针线,竟是慈母的丝丝缕缕情思。“游子无寒衣”,“游子暮何之”,也许就是慈母系情的“意恐迟迟归”的内涵。“短章蕴藉”(《白石道人诗说》),是诗意的生发,更是意境的升华。末尾二句,从意义上说,是从“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化出,但较之原诗句,比拟切当,对比强烈,形象更为鲜明;而且“游子不言苦,家书但云安”,要解脱和抛却的是悲苦和哀愁,知难而前,锐意进取,冀报恩于万一,给人以奋发和鼓舞,因此,诗句的思想意义也更深刻和积极。
此外,就诗的艺术性看,有两点值得注意。这既是“雅俗共赏”的一个原因,也可窥见诗人的艺术探索之一斑。
一是浓情淡化,引起广泛的共鸣。共鸣,是文艺作品在读者身上引起的共同激情,和作品主人公一起体验他的痛苦、磨难和愿望等;浓情淡化,是指作者通过对艺术的理解,把浓烈感情融注在作品中而使读者觉着是淡然地传达出来的。这首小诗浓情淡化,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诗的审美客体仅是慈母为游子缝制征衣所生发的感情;但它唤起的却是人们对母子至性情爱的体验中的理解、同情而至反思。为什么?我们不能不从诗人对审美意识的理解去探求,慈母为游子缝制衣裳,是最为习见的生活图景,而其中浸透的却是深入骨髓的感情。谁无父母,谁无兄弟?离亲别故在社会现实生活的人际活动中总会发生的,思亲恋故之情又谁能避免?人们读文艺作品,总是有所希冀的,解除痛苦,获得欢娱,哪怕是一瞬间的。一个作品的撞击力在读者身上引起的回应力应该是适度的,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作品没有提供特定的背景、环境及其他,但蕴藏的故乡之思的感情是深厚真挚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淡淡的说出,引起了至今千年的共鸣。《游子吟》使浓烈深厚的感情“轻描淡写”似地传达出来,在读者心理上,引起震动,像山泉沁入心脾,给人以某种满足、慰藉和感奋。总之,这首诗的情思、哀愁、艺术氛围都是淡淡的,然而人们却从中产生共鸣,引起反思和感奋。
二是冲淡的感情得之于平和的语言,这也得益于民歌形式的运用。这首诗是抒情诗,体例为乐府诗,它俚语入诗,明白晓畅,着语不多,纯是白描,洋溢着强烈的生活气息,那真挚深沉的感情就从平淡的语言中得出。从而较为适应广大读者的审美心理,使人们自觉地接受其诗歌的思想,心灵得到了陶冶和净化。
总之,这首抒情小诗歌颂了伟大的母爱,称得起广泛流传千古不朽之作。而恋母、思乡、念国,似在人们情感上一脉相承而呈现阶梯性或说档次,因此这首小诗,在今天更能激起海外同胞思乡念国的情感,产生特殊的反响,那么,它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上的探索也就有更值得注意的东西了。
1思念儿女的诗句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2: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雨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3: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4: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从摇扇我心寒。5:明知道,这般思念,意拳拳,情盼全,却偏偏—秋月一镰,残孤眠6: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7: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8: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9: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10:君当做磐石,妾当做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1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12: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1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1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15:有一种思念,深深地窥看,却又怕,秋荒梦残,伤对心的亏欠,飘摇一梦船16: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7: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元徐再思《蟾宫曲春情》18: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19: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0: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思念儿子的诗句 60句思念儿子的诗句 60句21: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22: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2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垂头思故土------唐李白>24: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2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26:昔本人往矣,杨柳依依;今本人来思,雨雪霏霏------>27:风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28: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29: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晏殊的《玉楼春·春恨》30: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31: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泪32: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33: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黄庭坚>3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35: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36:若无情,咫尺也天涯37: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唐·李商隐)38: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黄庭坚>39:没有我在你身边,天冷你要穿暖,肚饿要吃饱,睡觉有好梦,梦里只有我,我就别无所求!40:取第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41:我已病入膏肓:眼睛只能看到你的身影;耳朵只能听得你的声音;记忆的是有关你的事;心中塞满了你的名字。
42: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43: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44: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4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46: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47: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宋苏轼>48: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49: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50:世间万物抵春愁,今向苍冥一哭休。思念儿子的诗句 60句好词、好句51: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52: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53: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郡廓,清明几处有新烟。
5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55: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56: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57: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58: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59:没有了你,我就像失去盔甲和武器的士兵,不知怎样活下去,不怕不能和你天长地久,更不怕你退而求其次!!!60:望驿台(唐)白居易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2想念儿子的诗句思念儿子的诗句
1、望驿台(唐)白居易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2、没有了你,我就像失去盔甲和武器的士兵,不知怎样活下去,不怕不能和你天长地久,更不怕你退而求其次!!!
3、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
4、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6、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7、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
8、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雨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9、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泪
10、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1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2、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13、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
1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
3描写思念孩子的诗句1、梦里故乡慈母泪 ,滴滴穿石盼儿归。——《元日》 北宋:王安石
译文:梦中的家乡,母亲在思念远行的儿子,水滴石穿一般盼着儿子归来。
2、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唐·杜甫《月夜》
译文: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
3、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岁暮到家》清代诗人蒋士铨
译文:爱子之心是没有穷尽的,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游子及时归来。缝制寒衣的针脚密密麻麻地,家书里的字迹墨痕犹如新的一样。看见儿子瘦了母亲心疼,呼叫着我细问旅途的艰难。
4、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出自元代:王冕《墨萱图·其一》
译文:慈祥的母亲倚着门盼望着孩子,远行的游子是那样的苦啊!对双亲的奉养每天都在疏远,孩子的音讯每天都不能传到。抬头看着一片云林,听到慧鸟的叫声思念起来至此很是惭愧。
5、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游子》唐代:孟郊
译文:萱草长满台阶,出游的儿子行走天涯,母亲靠在门前,却不见儿子归来,何时萱草花开。
4关于母亲想念孩子的诗句有哪些《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燕诗示刘叟》 白居易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十五》 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
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忆父》 宋凌云
吴树燕云断尺书,迢迢两地恨何如?
梦魂不惮长安远,几度乘风问起居。
《思母》 舆恭
霜陨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忆母》 倪瑞璿
河广难航莫我过, 未知安否近如何。
暗中时滴思亲泪, 只恐思儿泪更多!
5想念孩子的唯美句子1、对孩子的思念,总是如此地挥之不去,它盘旋在我的眼前,萦绕在我的耳边,沉淀在我的心里。
2、不能与孩子在一起的日子,最是煎熬人的,那挥之不去的想念,那萦绕在心头的思念,化作风中的爱恋,希望远在他乡的儿子,可以聆听到,可以体味到。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句优美的诗句,深藏对亲人的思念,那么,远在他乡的父母,何尝不在想念着自己的孩子呢?
4、亲爱的孩子,在人生的路上,只有努力拼搏,才会赢得一个好未来。请用汗水织就实力,用毅力成就梦想,用拼搏铸就辉煌。
5、在这个夜深人静的时候,亲爱的儿子,妈妈很想你。想念儿子的心,这么的痛,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到妈妈的宝贝儿子。
6、在奔波的生活中,孩子不在身边,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最想念孩子的时候,那藏在心里的思念之情,挥之不去,招之即来。
6母亲思念儿子的诗句子吟(孟郊)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解: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
阳光。
韵译: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写作背景及评析:
孟郊 (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屡试不第,漫游南北,流寓苏州。
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本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康熙年间,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7表达思念孩子的诗词1、《示儿》
宋代: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悲哀没有见到国家统一。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2、《游子吟》
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3、《别老母》
清代: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译文:即将去往河梁,掀起门帘依依不舍的与母亲告别,愁容满面,凄切悲凉,欲哭无泪。在这风雪之夜,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却要掩柴门凄惨地远去,不禁感叹:养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没有啊。
4、《岁暮到家》
清代: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译文:母亲的爱子之心是无穷无尽的,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游子过年之前能够返家。她为我缝制棉衣的针脚密密麻麻地,家书里的字迹墨痕犹如新的一样。一见面母亲便怜爱地说我瘦了,呼叫着我细问旅途的艰难。母亲啊,儿子已经愧对您了,不忍诉说漂泊在外的劳累辛苦。
5、《月夜》
唐代: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远在他方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沾湿的云鬟散发着阵阵香雾,清冷的月光使你的玉臂生寒。什么时候才能在一起共同靠在透光的窗帘或帷幔旁,让月光擦干两人的思念的泪。
8思念儿子的句子说说心情想孩子的句子
1、这思念,是这样挥之不去,它盘旋在我的眼前,萦绕在我的耳边,沉淀在我的心里。
2、想念是折磨人的,恨不得马上飞回家,可是生活是现实的,为了钱得忍受好多,想念儿子,我很快会努力把儿子接来深圳,跟我们生活在一起,远离这种想念的痛苦,过幸福的日子。
3、四岁多的儿子最近总想爸爸妈妈,每次打电话问得最多的是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啊,家里的西瓜长熟了,可能以前告诉过他,等西瓜熟了,就回家看他,没想到小家伙一直都记得我说过的话。
4、世间的母亲,或许都要经历这与孩子分别的相思之苦。母亲用身心养育了孩子,孩子却不能永远属于母亲。孩子离开家之后,母亲拥有的是无尽的牵挂和悠长的思念。
5、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9表达想念孩子了的诗句1、望驿台(唐)白居易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2、没有了你,我就像失去盔甲和武器的士兵,不知怎样活下去,不怕不能和你天长地久,更不怕你退而求其次!
3、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
4、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6、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7、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
8、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雨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9、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泪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本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康熙年间,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注解
1、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吟,吟诵。
2、临:将要。
3、意恐:担心。
4、寸草:小草,比喻子女。
5、寸草心:子女的孝心。
6、三春晖:喻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7、归:回来,回家。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拿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前她忙着把衣服缝得严严实实,
担心孩子一走很晚才会回来。
谁能明白母亲无私的爱,
就像春天的小草不能报答春天给它的光辉!
英文版
A TRAVELER'S SONG
The thread in the hands of a fond-hearted mother
Makes clothes for the body of her wayward boy;
Carefully she sews and thoroughly she mends,
Dreading the delays that will keep him late from home
But how much love has the inch-long grass
For three spring months of the light of th
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孟郊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本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计划反对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得了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全诗最后用一双关句,写出儿子对母亲的深情。
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康熙年间,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表达了感谢母亲的思想感情
参考资料一:诗的开头四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二: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古代文人接受儒家的道德教育,很重孝道,对父母十分孝顺。孟郊做官后,夜间常辗转反侧,百感交集。在长期的漂泊生活中,他深刻地体会到游子的艰辛和母爱的伟大。他想,自己奋斗了大半辈子,至今总算获取了功名,这一切,都同慈母的养育之恩密不可分。他想起年轻时在灯下苦读诗书时,母亲总是陪伴在身边;想起自己考试落榜时,母亲总鼓励自己不怕失败、重新奋起;又想起每次出远门时,母亲总要一针一线地为自己缝补衣裳,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平平安安地回家。就是在这次来溧阳赴任时,母亲特地为自己缝制了一件新衣裳……
想到这些,孟郊的眼睛湿了,感激热泪夺眶而出,喃喃地自语,母亲啊,您老人家的恩情啊,我一辈子都报答不尽啊!无穷的思绪,像一股山泉在胸中涌动……《游子吟》就这样诞生了。
这首诗朴素自然、亲切感人,尤其是最后两句,可谓是神来之笔,是前四句的升华,生动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般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游子吟》亲切而真纯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情深意切,引起古今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我认为《游子吟》是一首人类讴歌母亲的纪念碑式的诗歌作品,人们把这首诗编入课本,除了纪念孟郊这位为官清廉的苦吟诗人,更多的是弘扬“爱母亲、爱家乡、爱祖国”的社会美德,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
孟郊的《游子吟》将千古传诵,永放光芒!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向诗人学习,时刻牢记爱母亲、爱家乡、爱祖国,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
读着这首千古绝唱的《游子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慈祥而细心的母亲,手中拿着一根细细的线,在仔细地为儿子缝衣服。母亲那一根充满着爱的线缝得又密又牢,就是担心儿子不能回归。母亲对儿子的这种爱就象太阳关爱小草一样深情而无私,儿子又该怎样报答对母亲的这份浓浓的爱呢?
是啊!天底下所有的母亲,哪个不是为自己的孩子操劳一辈子呢?我的母亲也是这样。母亲她单位工作很忙,每天都要很晚才能回家,疲惫地回到家后既要给我辅导功课,又要为我洗衣做饭。可以说,在家除了吃饭时间,别的时候妈妈几乎没有真正地休息过一分钟。
妈妈总是这样日日夜夜地关心着我,爱护着我。冬天,担心我睡觉着凉,她会在夜里几次为我盖棉被;夏天,为我挡着大大的太阳,还为我准备各种防暑汤;雨天,只有一件雨衣,伟大的妈妈总是毫不犹豫地给我穿上,自己却忍受着大雨的侵袭,回到家还总是先问:你衣服上湿不湿啊?有没有着凉啊?却从来没有顾上关心自己。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我都一一记在心上。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看到妈妈的头上已经有了几丝银发,眼角有了浅浅的皱纹,但是妈妈仍旧洋溢着她那年轻而美丽的微笑!世界上除了父母,还有谁更爱我们呢?我们要好好地孝顺我们的父母,让他们永远幸福!永远快乐!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 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 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 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 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别老母 展开 作业帮用户 2017-07-29 举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