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冥有鱼》是《庄子•逍遥游》的开头部分,选入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的第一则中时只取了前面部分。但是本文的艺术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原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二、 译文
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用六个月的时间飞到南海才休息。”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天空湛蓝,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在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三、赏析
(一)大鹏的形象。在文中,作者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庄子笔下的“鹏”这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可以从后世诗人诗中的化用这形象可以看得出来。比如李白《大鹏赋》中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名句。宋代女词李清照也有“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抱负。毛泽东年轻时也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豪言壮语。他们的共同特点都借用“鹏”抒发了自己的高远志向。与本文相关的一些成语如“鲲鹏展翅”“鹏程万里”“扶摇直上”都与鹏的形象有关。
(二)想象雄奇瑰丽。在初中课本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通过几篇课文给我们介绍了想象。如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袁珂的神话《女娲造人》,还有《寓言四则》等。《北冥有鱼》之中,“不知几千里也”反复出现,极力渲染鲲鹏的硕大无比。后面引用《齐谐》中的句子也在极力想象夸大鹏之大“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那个时代,生活经历视野有限的情况下能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实属难能可贵。
(三)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庄子善于用寓言故事说理,因此,要理解好这一部分的内容,必须把它放在全文中去进行分析。心理学上有一句名言:要理解部分,必须理解整体;要理解整体,必须理解部分。部分与整体必须相互联系、相互结合进行理解。《逍遥游》一文在阐发作者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读起来并不抽象,就是因为作者将深刻的哲理寓于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故事之中。比如接着的两句话: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后又与二虫“蜩与学鸠”对比。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最后说明了: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所以说本文的阅读要把故事和说理句有机的联系起来,进行对比阅读,才能真正的理解作者想表达的中心思想。
阅读了整本《庄子》之后,我觉得庄子跟老子、列子一样,都具有对立统一(矛盾)的思想。表面上看道家他们思想都是出世的,但从我们学过的形象中:老当益壮,决心开路,感天动地的愚公(《列子•愚公移山》,鹏程万里的鲲鹏(本文),又给我们志存高远,积极入世的形象感觉,这一点我们不要被某些固有的结论所束缚,要用自己的心去全面分析、辩证思考,在博大精深的道家思想中,选取积极有益的部分为我们伟大的时代复兴服务,为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服务。
《逍遥游·北冥有鱼》是先秦庄周的著作。
译文如下:
北方的海里有一条大鱼,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变化为鸟,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时,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鹏鸟奋起而飞,旋转扶摇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乘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仿佛是由生物气息吹拂。我们所见湛蓝的天空,那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无边无际的吗?鹏鸟所见,大概也是这个样子吧。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可以用芥草作船,而搁个杯子当船就会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便无法托负巨大的翅膀。所以,鹏鸟飞到九万里高空,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能凭借风力飞行,背负着青天,毫无阻挡,这样就能飞到南方了。寒蝉与小灰雀对此觉得很奇怪,它说:“我猛地起飞,力图到达榆树和檀树的树枝,有时飞不到,也就落在地上而已,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再而向南飞呢?”到近郊去的人,晚餐前就可以返回,肚子还没饿,不需要干粮;到百里之外去,晚上就要准备第二天的干粮;到千里之外去,就需要三个月的时间来准备粮食。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当然不懂得这些道理,小智慧不如大智慧,寿命短的理解不了寿命长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朝菌不知道有月初月末,寒蝉不知道有春天和秋天,这是活的短的。楚国的南方有一颗叫冥灵的大树,五百年为春,五百年为秋;上古有一种叫大椿的树,八千年为春,八千年为秋,这就是长寿。八百岁的彭祖是一直以来所传闻的寿星,人们若是和他比寿命,岂不可悲吗?商汤和棘也有过前面所讲的谈话。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宽有好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名字叫鲲。有一只鸟,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那展开的双翅就像云垂天边。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去往南方的大海。小泽里的麻雀讥笑鹏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起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它打算飞到哪儿去?”这是大和小的分别。同样地,那些才智胜任一个官职、能力在一乡中优秀出众、德行能投合一个君王的心意的,能力能够取得全国信任的,他们看待自己时,其实也像斥鴳的见识,所以宋荣子就讥笑他们。宋荣子是那种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也不会让他感到鼓舞,世上所有的人都诽谤他,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丧,清楚地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辨明荣辱的界限,至此而已。他在世间,没有追求什么。虽然这样,他还是有未达到的境界。列子能驾风行走,轻盈美好,十五天后方才回到地面上,他对于招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但他虽然可免于行走的劳苦,却还是要有所依赖。人如果能够遵循自然的本性,把握“六气”即阴、阳、风、雨、晦、明等宇宙万物的规律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要凭借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最高的人能顺应客观,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恣肆,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北冥有鱼一般指逍遥游(《庄子》首篇)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集中代表了庄子的哲学思想。“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是庄子人生论的核心内容。“逍遥游”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游”,并不是指形体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形体上的束缚被消解后,自然就可以悠游于世。逍遥游就是超脱万物、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在庄子看来,达到这种境界的最好方法就是“心斋”“坐忘”,这两者体现了一种精神自由和天人合一的精神逍遥游。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圣人无名”,是全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第二部分从“尧让天下于许由”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第三部分从“惠子谓庄子曰”至结尾,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从“有所待”达到“无所待”的精神境界。《逍遥游》中庄子运用了许多寓言来表述逍遥游的内涵,揭露世俗“有待”的表现。首先,庄子指出,大舟靠着积水之深才能航行,大鹏只有“培风”才能翱翔,因此他们都是“有所待者”。再如,庄子认为宋荣子的思想仍然处于“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局限并没有完全超越世俗定“内外”和辩“荣辱”的纷争,只是在这种纷争中不动心,因而不是真正的“无待”。庄子批判了世俗的有所待,提出了追求无待的理想境界,同时也指出了从“有待”至‘无待”的具体途径。这就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里的‘至人”“神人”“圣人”都是“道”的化身和结合体,是庄子主张的理想人格。在庄子看来,只有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能摆脱一切外物之累从“有待”达“无待”体会真正的逍遥游。
《北冥有鱼》的主旨和寓意如下:
一、主旨
《北冥有鱼》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庄子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
二、寓意
《北冥有鱼》集中代表了庄子的哲学思想。“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是庄子人生论的核心内容。“逍遥游”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
“游”并不是指形体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形体上的束缚被消解后,自然就可以悠游于世。“逍遥游”就是超脱万物、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在庄子看来,达到这种境界的最好方法就是“心斋”“坐忘”,这两者体现了一种精神自由和天人合一的精神逍遥游。
《逍遥游》的创作背景: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子虽有祈向,不可得也”。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腐败社会使庄子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
人世间既然如此污秽,“不可与庄语”,庄子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庄子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恣肆,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文中通过对鲲变为鹏,鹏又展翅高飞去南海的神奇景象,表达了所有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都要有所凭借才能活动的观点,表达了作者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观。
北冥有鱼出处
“北冥有鱼”出自《庄子·逍遥游》,这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代表作,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
《逍遥游》的主题内容: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逍遥游》分析
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举了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告诉人们要想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做到“无己”、“无功”、“无名”。
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进一步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做到“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当作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悠然自得的生活旨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