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陶渊明的诗歌创作

论述陶渊明的诗歌创作,第1张

论述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如下:

陶渊明的诗歌从题材上划分主要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其次还有行役诗、赠答诗等。

田园诗:

描写了自然恬静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纯的田园生活。这是被诗人理想化、艺术化了的一种境界。反映了诗人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和悠然自得的超脱心境,同时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和官场丑恶的一种否定。

咏怀诗和咏史诗:

陶渊明的咏怀诗和咏史诗内容相近,咏史亦是咏怀,它继承了阮籍《咏怀》和左思《咏史》的诗歌传统。诗的主要内容是抒发个人思想、情怀和志节。有的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矛盾,有的忧患生命价值的实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

其它类型:

陶渊明的行役诗是其游其间的作品,多是写行役之苦和厌倦仕宦思慕归隐的内容。

陶渊明的文学思想及人物纪念:

1、文学思想

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

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然而,无论是提倡艺术真实,还是推崇文学的自然,都是为了酣畅淋离地表现人生。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

2、人物纪念

陶渊明纪念馆位于江西省庐山西麓的九江县城沙河街东北隅,占地1600平方米,为纪念东晋诗人陶渊明而建立。1985年7月30日开馆。馆址原是陶靖节祠。祠的建筑面积约250平方米,砖木结构,明清祠堂式建筑风格,侧配有厢房。

正堂塑立了2米多高陶渊明身像,头部扎漉酒巾,手握着一卷《山海经》。

  :“世人对陶渊明的看法是‘逃避现实的隐士’,‘不满现实的消极反抗者’,而我却不同意这种观点。这是偏见!”

  “东晋王朝的腐朽没落,清高脱俗的陶渊明是无力回天的,但他桀骜不逊,不与达官贵人同流合污,退居林下,以田园作战场,以诗文当武器,积极面对生活,依我看,他是一位独辟蹊径的斗士。”老人目光炯炯,侃侃而谈,“我解放前就被开除党籍,蒙冤34年,但我没有消极颓废,卖书种树,同样报国。得益于陶渊明啊!”

  陶渊明《桃花园记》所表达的空想主义要比法国的傅立叶、圣西门和英国的欧文早300年。这位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刚直不阿、关心民瘼的伟大诗人,一生经历坎坷。生于没落官僚家庭的他,少而贫苦,很少交友,“委身在琴书”,“游好在六经”。深受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思想的熏陶,面对民族矛盾突出,内战不断的现实,立志“大济于苍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宏伟报复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身在田园水乡,浔阳柴桑。他不恋江南美景,心向胡马铁蹄下的张掖和幽州。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魏晋诗人在诗里探寻人生哲学是一个普遍性的主题。他把这些古人的遗迹集中在一起,化成他虚拟的壮游途中所见的景物。表现了少年时志在四方的豪气,对避世的节操和除暴的义气的向往,以及自己在人生长途中坚持以古人的节义作为精神食粮的意志。

  陶渊明29岁出仕,41岁时,因“不肯柬带见督邮”,“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愤然辞去彭泽县令,告别官场,走向田园。他12年间担任过军、政下层小官,时而出仕,时而归田,既在反叛东晋的桓玄手下效过力,又在拥戴东晋的刘裕麾下做过事,这两个军阀连年混战,陶渊明的家乡浔阳曾被洗劫一空,百姓流离失所。用鲁迅先生的话说,“乱也看过了,篡也看过了。”30岁时失去相濡以沫妻子,他的五个孩子都“不好纸笔”。壮年耕耘,尚可维持生计,晚年病体不支,天灾人祸交替而至,致使他无可奈何,被迫向人借贷,以致到了“叩门乞食”的悲惨境地。从这一点上看,他当官并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为了“大济苍生”,只是因为官职太小,掌无利剑。而他又是个“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人。说到这里,不知怎么地,又联想到前段时间报道的现下南方某省那个穿着防弹衣的县委书记。

  既然个人大济苍生的理想由于“密网裁而鱼骇、宏罗织而鸟惊”黑暗统治而化为泡影,那就走洁身自好,独善其身的道路。 “性本爱丘山”也是他的志趣么。弃官种田去。儒家严正,道教泯灭。这陶渊明把这两种思想融合得多好啊。所以他的人生态度现实而不局促,他的胸襟高旷而又临变守常,他的性格既激进而又恬淡。他的思想和行动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完美和谐统一。

  陶渊明归隐而不逃避。历史上的文人骚客对着田园吟诗作赋,不管多么能反映现实,也不管用多么华丽的辞藻,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农耕的旁观者,而陶渊明却是地地道道的实践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相见无杂言,但到桑麻长”。他纵笔讴歌田园生活,对未来还是怀有美好的希望。只是我想不通,这么一位有坚贞不屈傲岸品性和渊博学识的人,他的那几个孩子怎么会“不好纸笔”呢。林老说,古人好酒,那老陶有酒可沽,有蔬可摘,有菊可采,对子女的教育放松了呗。哈哈哈哈,俺们只有这解释。

  对古人的评价,时间才是最公正的裁判。他只活了63岁,死后100多年间,他的作品竟没被重视,沈约在《宋书》中把他归入“隐逸传”,不认为他是诗人;《文心雕龙》对他的诗境只字未提;才到齐宋文学理论家钟嵘在编《诗品》时注意到他,但也才列为“中品”诗人;南朝萧统独具慧眼,在《文选》中辑录大量陶诗,作序倍加推崇;到唐代连李白、王维、孟浩然这些大诗人纷纷效法陶诗;宋清两代则出现研究陶诗热潮。“渊明酷似卧龙豪”(龚自珍),谭嗣同认为陶“乃慷慨悲歌之士”;朱自清竟把陶诗与杜、苏并论,显然是以陶渊明的人格和气节来介定的;现代学者林语堂学贯中西,他说“陶渊明这位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完美的人物。”

  这么一位人物,他是消极的么?

1有关陶渊明的故事和诗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陶渊明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 (405)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晋安帝义熙二年(406)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病故。

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计四言诗9 首,五言诗116首。

他的四言诗并不太出色。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

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陶渊明死后 100多年,萧统搜集他的遗文,区分编目,编定了《陶渊明集》 8卷,并亲自写序,作传。

后来,北齐阳休之又在萧本基础上,增加了别本的《五孝传》和《四八目》,合序目为10卷本《陶潜集》。阳本隋末失其序目,为9卷本。

此后,别本纷出,争欲凑成10卷,北宋时宋庠又重新刊定10卷本《陶潜集》,为陶诗最早刊本。以上各本都没有传下来。

今能看到的最早版本是几种南宋至元初本。主要有:曾集诗文两册本,南宋绍熙三年刊,有清光绪影刻本;汲古阁藏10卷本,南宋刊,有清代影刻本;焦□藏 8卷本,南宋刊,有焦氏明翻本,今《汉魏七十二家集》中《陶集》5卷亦即焦□翻宋本。

此外,还有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本和元刊苏写大字本等。最早为陶诗作注的是南宋汤汉。

元以后注本、评本日增。元初刊本有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10卷:常见有四部丛刊影印本。

清代陶澍注《靖节先生集》10卷,有家刊本及文学古籍刊行社排印本。近人古直《陶靖节诗笺》,有“隅楼丛书”本,“层冰堂五种”本,后者称为《陶靖节诗笺定本》。

1-50首:命子(10首)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杂诗四首 和郭主簿二首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劝农(六首) 和胡西曹示顾贼曹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停云并序(四首) 时运并序(四首) 荣木并序(四首)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连雨独饮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归园田居五首 归鸟(四首) 51-100首:责子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和刘柴桑 酬刘柴桑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移居二首 与殷晋安别并序 形影神三首 止酒 杂诗八首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氵巽]田舍获 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 赠羊长史并序 饮酒二十首并序 还旧居 悲从弟仲德 赠长沙公并序(四首) 酬丁柴桑101-154首:诸人共游周家暮柏下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岁暮和张常侍 九日闲居 咏贫士七首 游斜川 拟古九首 桃花源诗并记 述酒 於王抚军座送客 读《山海经》十三首 腊日 答庞参军 答庞参军并序(六首) 咏二疏 咏三良 咏荆轲 有会而作并序 乞食 挽歌诗三首 -------------------------------------------------------------------------------- 命子 其一∶ 悠悠我祖,爰自陶唐。邈焉虞宾,历世重光。

御龙勤夏,豕韦翼商。穆穆司徒,厥族以昌。

其二∶ 纷纷战国,漠漠衰周。凤隐于林,幽人在丘。

逸虬绕云,奔鲸骇流。天集有汉,眷予愍侯。

其三∶ 放赫愍侯,运当攀龙。抚剑风迈,显兹武功。

书誓河山,启土开封。亹亹丞相,允迪前踪。

其四∶ 浑浑长源,蔚蔚洪柯。群川载导,众条载罗。

时有语默,运因隆寙。在我中晋,业融长沙。

其五∶ 桓桓长沙,伊勋伊德。天子畴我,专征南国。

功遂辞归,临宠不忒。孰谓斯心,而近可得。

其六∶ 肃矣我祖,慎终如始。直方二台,惠和千里。

於皇仁考,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冥兹愠喜。

其七∶ 嗟余寡陋,瞻望弗及。顾惭华鬓,负影只立。

三千之罪,无后为急。我诚念哉,呱闻尔泣。

其八∶ 卜云嘉日,占亦良时。名汝曰俨,字汝求思。

温恭朝夕,念兹在兹。尚想孔伋,庶其企而!其九∶ 厉夜生子,遂而求火。

凡百有心,奚特于我!既见其生,实欲其可。人亦有言,斯情无假。

其十∶ 日居月诸,渐免子孩。福不虚至,祸亦易来。

夙兴夜寐,愿尔斯才。尔之不才,亦已焉哉! --------------------------------------------------------------------------------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 其一∶ 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

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

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涂。

2谁有陶渊明的故事名言诗句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东晋·陶渊明·移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晋·陶渊明·饮酒)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东晋·陶渊明·饮酒)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东晋·陶渊明·杂诗)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只知真隐,苦隐,实在是“隐”这一行道中最差的选择。

隐士在中华文化中,是受尊敬和礼赞的人物。他们是种内守文化的代表,他们不怕清贫,不怕远离世事,固为他们追求有尊严的生活,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生活,是一种退去囚系神魂桎梏的自由生活。

自由,多么美丽诱人的字眼啊!人生而爱自由,然而,自由是有条件的,自由是相对的,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人,有了这种自由,便要失去那种自由。绝对的自由就是神仙也做不到,因为自由总是要受不自由的制约。

追求精神绝对自由的陶渊明,只能是戴着镣铐舞蹈的自由之子,他的宿命注定要终生陷在物质的种种不自由之中。

3关于陶渊明的事迹和诗词的作文引用片段

又见陶渊明(穿越体对比法——本人独创)

《一》

我看到了陶渊明

走在落英缤纷的桃花林里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在桃花源的入口

同行的女友催我前行

一如她在自由女神像下面催我

我说,岸上的那老者是陶渊明

《二》

陶渊明看到了我

走在落英缤纷的桃花林里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在桃花源的入口

同行的女友催我前行

一如她在金日成广场上面催我

我说,船上的那老者是陶渊明

4陶渊明的诗句

一、陶渊明的伟大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田园诗人,是我国田园诗的开山鼻祖。

这是由于他对社会、对时空、对人生、对生死的彻悟;由于他的博学强记和丰富的人生实践;特别是由于他出类拔萃的文学天才,用白居易的话说:“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他的诗写得看似通俗,明白如话,但却表达了很高的情操和很深的哲理。

例如陶渊明写的《归园田居五首》,其中的一首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写得通俗明白像儿歌一样,却表达了陶渊明高尚情操,宁愿早出晚归的躬身耕锄,不怕夕露沾衣,守拙田园,也不随腐败的官场狗苟蝇营。由于陶渊明的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千百年来,叫人百读不厌,爱不释手。

陶渊明的一生与酒有不解之缘,酒是他生活的需求,酒是他生活的留恋。陶渊明离开我们快1600年了,在那个物质生活非常贫乏的年代,人们过着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活,特别是陶渊明从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官场辞职归隐,住在山远地偏的乡村,只有酒,能使他解忧,能使他消愁,能使他兴奋,能使他舒适。

小饮小舒适,大饮大舒适,再喝多了他会说:“我欲睡眠卿且去”。酒是一种神奇的饮料,它不仅具有物质的属性,能解饥解渴;它还具有精神的属性,能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影响人的精神和情绪。

在陶渊明那个时代,还没有烟草、咖啡之类的精神兴奋剂,人们只能借助于酒来调节自己的情感。陶渊明的许多代表作品,如《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饮酒诗二十首》等,都舒发了对酒的眷恋,或酒后有感而作。

陶渊明恋酒的故事脍炙人口,千古传颂。陶渊明的饮酒诗写得意境优美,含蓄深隧。

文如其人,陶渊明高尚的人品,正如它的不朽诗篇一样,因为酒而大放异彩。本文力求用最简练的文字,诠释陶渊明的酒诗酒辞。

通过描写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及陶渊明对酒的眷恋,表现陶渊明一生的高尚气节及文学创作的伟大成就。在历史的长河里,有多少颗闪灼的星星,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不同的贡献,因而在人们的记忆里,或明或暗,闪闪发光。

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历史的前进,有些星星暗淡了,消失了,被人遗忘了,又有更多新的星星,出现在历史的长河里。在历史的长河里,有的人在世的时候很伟大,呼风唤雨。

死去后,随着时间的消失,逐渐被人们所遗忘。有的人活着的时候很平凡,或小有名气,随着历史的发展,他的名气越来越大,他的历史贡献也越来越伟大。

陶渊明就是这样一种伟大,他像一颗红宝石,他像一颗夜明珠,在他活着的时候,在他去世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随着历史的前进,几代人逐渐认识了他,揩去掩埋他的尘埃,使他闪闪耀眼,永远地闪灼在历史的长河里。

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完了他76年的生命历程,与世长辞。他被安葬在南山脚下的陶家墓地中,就在今天江西省九江县和星子县交界处的面阳山脚下。

如今陶渊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块碑石组成,正中楷书“晋征土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左刻墓志,右刻《归去来兮辞》,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孙所立。陶渊明去世后,他的至交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下《陶征土诔》,给了他一个“靖节”的谥号。

颜延之在诔文中褒扬了陶渊明一生的品格和气节,但对他的文学成就,却没有充分肯定,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后几十年里,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认。梁朝的昭明太子肖统,对陶渊明的诗文相当重视,爱不释手。

肖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人专集的第一部,意义十分重大。

肖统在《陶渊明集序》中,称赞“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如之京”。南朝时期,陶渊明的文学地位,虽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但他的诗文作品,流传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

到了隋唐时期,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陶渊明的诗文,对陶渊明的评价越来越高。初唐王绩是位田园诗人,他像陶渊明一样,多次退隐田园,以琴酒自娱。

其《醉后》诗道: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

唐朝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中写道:赏读《高土传》,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

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李白那种“安能催眉折腰侍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引为知己,他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中写道: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

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中唐诗人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渊明的为人。

公元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离陶渊明的家乡浔阳很近。曾去拜访陶渊明的故居,写下了《访陶公旧宅》这首诗。

诗中先用“尘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腥”,颂扬陶渊明高尚的人格,最后写到:柴桑古村落。

5陶渊明的故事 5个小故事

1,葛巾漉酒陶渊明正在酿酒。

郡将前来探望。适值酒熟,陶渊明顺手取下头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后,仍将葛巾罩在头上,然后接待他。

2,无弦琴陶渊明有一张不加装饰的琴,这琴没有琴弦,每逢饮酒聚会的时候,便抚弄一番,来表达其中意趣。3,白衣送酒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时候,重阳节这天,陶渊明没有酒喝,就在东篱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东篱旁边。

过了一会,陶渊明望见一个穿白衣的人过来了,原来是刺史王弘给他送酒来了。渊明当即小酌一番,大醉而归。

4,量革履陶渊明没有鞋子,王弘吩咐下的人帮他做鞋子。手下的人请示他陶渊明脚的大小,陶渊明便坐下来伸出脚让他们测量。

5,我醉欲眠卿可去不论贵贱,只要有人拜访陶渊明,只要他有酒,就会和客人一起喝酒。陶渊明若先于客人醉了,就会对客人说:“我醉了想睡了,你离开吧。”

渊明的率真就在此处。

扩展资料:

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

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

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

然而,无论是提倡艺术真实,还是推崇文学的自然,都是为了酣畅淋离地表现人生。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

参考资料:

-陶渊明 (东晋诗人)。

6陶渊明的故事与资料和诗歌和作品

陶渊明的生平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在重视门阀的社会里,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于寒门。陶侃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之人。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

陶渊明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少年时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便是那时生活的写照。他常说因家贫而不得不出仕谋生,这固然是实情,但也不能排除一般士人具有的那种想要建功立业的动机。“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就透露了这一消息。陶渊明29岁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辞职。后来江州召为主簿,他未就任。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陶渊明到江陵,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当时桓玄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图谋篡晋。陶渊明便又产生了归隐的想法,在隆安五年(401)所写的《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说:“诗书敦素好,林园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这年冬因母孟氏卒,便回寻阳居丧了。此后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安帝元兴元年(402),桓玄以讨尚书令司马元显为名,举兵东下攻入京师。元兴二年(403)桓玄篡位,改国号曰楚。元兴三年(404)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入建康,任镇军将军,掌握了国家大权,给晋王朝带来一线希望。于是陶渊明又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在赴任途中写了《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他的心情矛盾,一方面觉得时机到来了,希望有所作为:“时来苟冥会,婉辔憩通衢。”另一方面又眷恋着田园的生活:“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这时刘裕正集中力量讨伐桓玄及其残馀势力,陶渊明在刘裕幕中恐难有所作为。到了第二年即安帝义熙元年(405),他便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这年八月又请求改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馀日,十一月就辞官归隐了。这次辞去县令的直接原因,据《宋书》本传记载:“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而他辞官时所作的《归去来兮辞》说出了更深刻的原因:“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于是坚决地辞官隐居了。

辞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此前,他不断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选择,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要归隐,心情很矛盾。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但心情仍不平静:“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其二)他在诗里一再描写隐居的快乐,表示隐居的决心,如“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其九);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饮酒》其四)。这固然是他真实的感受,但也可以视为他坚定自己决心的一种方法。在后期他并非没有再度出仕的机会,但是他拒绝了。晋朝末年曾征他为著作佐郎,不就。刘裕篡晋建立宋朝,他更厌倦了政治,在《述酒》诗里隐晦地表达了他对此事的想法。到了晚年他贫病交加,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萧统《陶渊明传》)宋文帝元嘉四年去世前写了一篇《自祭文》,文章最后说:“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呜呼哀哉!”

这成为他的绝笔。死后,朋友们给他以谥号曰“靖节先生”。他的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了诔文,这篇诔文是研究陶渊明的重要资料。《宋书》、《晋书》、《南史》都有他的传记。

参考资料:

根据网络搜集

7关于陶渊明的故事哦

陶渊明辞去彭泽令退居田园后过着自耕自种,饮酒赋诗的恬淡的生活 相传,一天,有个少年前来向他求教,说:”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渊博的学识,很想知道你少年时读书的妙法,敬请传授,晚辈不胜感激” 陶渊明听后,大笑道:”天下哪有学习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学则进,辍学则退!” 陶渊明见少年并不懂他的意思,便拉着他的手来到种的稻田旁,指着一根苗说:”你蹲在这儿,仔细看看,告诉我它是否在长高?”那少年尊嘱注视了很久,仍不见禾苗往上长,便站起来对陶渊明说:”没见长啊!” 陶渊明反问到:”真的没见长吗?那么,矮小的禾苗是怎样变得这么高的呢?” 陶渊明见少年低头不语,便进一步引导说:”其实,它时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罢了读书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有时连自己也不易觉察到,但只要勤学不辍,就会积少成多” 接着,陶渊明又指着溪边的一块磨刀石问少年:”那块磨刀石为何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那是磨成这样的”少年随口答道 “那它究竟是哪一天磨成这样的呢?”少年摇摇头 陶渊明说:”这是我们大家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镰,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才成为这样的,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不坚持读书,每天都会有所亏欠啊” 少年恍然大悟,连忙再向陶渊明行了个大礼说:”多谢先生指教,学生再也不去求什么妙法了请先生为我留几句话,我当时时刻刻记在心上” 陶渊明欣然命笔,写道:”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不为五斗米折腰 谁能告诉我陶渊明当年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急!!!!!!!!! 悬赏分:5 | 解决时间:2008-9-11 20:57 | 提问者:yangyh02 | 检举 最佳答案 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是中国最早的田园诗人。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

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

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

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从官场退隐后的陶渊明,在自己的家乡开荒种田,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

在田园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他写农家人生活的悠然自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他写自己劳动的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也写农人劳作的甘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陶渊明 在东晋的一个叫柴桑的地方,有一个出名的诗人,名叫陶潜,又叫陶渊明,因为看不惯当时政治腐败,在家乡隐居。陶渊明从小喜欢读书,不想求官,家里穷得常常揭不开锅,但他还是照样读书做诗,自得其乐。

他的家门前有五株柳树,他给自己起个别号,叫五柳先生。 后来,陶渊明越来越穷了,靠自己耕种田地,也养不活一家老少。

亲戚朋友劝他出去谋 一官半职,他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当地官府听说陶渊明是个名将后代,又有文才,就推荐 他在刘裕手下做了个参军。

但是过不了多少日子,他就看出当时的官员将军互相倾轧,心里 很厌烦,又要求出去做个地方官。上司就把他派到彭泽(在今江西省)当县令。

一天,郡里派了一名督邮到彭泽视察。县里的小吏听到这个消息,连忙向陶渊明报 告。

陶渊明正在他的内室里捻着胡子吟诗,一听到来了督邮,十分扫兴,只好勉强放下诗 卷,准备跟小吏一起去见督邮。 小吏一看他身上穿的还是便服,吃惊地说:“督邮来了,您该换上官服,束上带子去拜 见才好,怎么能穿着便服去呢!” 陶渊明向来看不惯那些依官仗势、作威作福的督邮,一听小吏说还要穿起官服行拜见 礼,更受不了这种屈辱。

他叹了口气说:“我可不愿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号小人打躬 作揖!” 说着,他也不去见督邮,索性把身上的印绶解下来交给小吏,辞职不干了。/dzgj/ShowArticleaspArticleID=42。

陶渊明是位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陶渊明先生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 [1]  ),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田园中的陶渊明

陶渊明是中国古时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

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赖于他的散文和辞赋的,实不下于他的诗歌。特别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这三篇最见其性情和思想,也最著名。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

陶渊明诗歌中常常可以看出哀而不伤,乐而不*的情感。

陶渊明的诗歌中,体现着相当复杂的隐逸文化。

在陶渊明看来,官场是一种对人性的束缚,只有摆脱掉而皈依自然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正如《归园田居》其一中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里说的是官场恰如“尘网”,而做官的人就是“羁鸟”“池鱼”。这个困境的解决方法是“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只有这样才得以“返自然”。

在隐逸文化中,厌弃功名与甘于淡泊相伴而生,隐士们往往追求悠闲自在的生活,顺其自然,寻得与大自然合一。在这样的信念支撑下,他们往往爱惜羽毛,绝不会因为外界外物而违背本心。

陶渊明的日常,除了在自然山水中悠游之外,读书弹琴、饮酒赋诗、谈玄论道等也是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凡隐士,都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因此他们注定会追求一些高雅的兴趣爱好。

酌酒弹琴、赋诗读书等等生活情趣增强了陶渊明的“隐士”标签,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所追求的物我两谐、宠辱皆忘的境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902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