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大农村中学,沉默现象在英语课堂中较为普遍。 沉默现象有时候是短暂的,有时是长时间的。事实上,沉默并不意味着教学的失败。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沉默,允许沉默存在。我们也要耐心地等待着学生从“沉默”中“爆发”。
1 沉默现象
11短暂沉默
当短暂沉默发生时,也可能是学生正在积极地进行思考。他们虽然什么也没有说,但是他们的大脑正在积极地进行思考。我们最好不要打断学生,我们应该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这种沉默在课堂教学中非常常见。如果我们处理不当,学生将不再积极思考。他们认为老师自己会解答问题,从而学生就会失去锻炼思考的机会。
12绝对沉默
这种现象的出现通常是由老师引起的,因为我们老师没有充分考虑到现实情况和学生的实际,而出了难题,导致大部分学生解答不了,这就出现了绝对沉默。
13长时间的沉默
学生已经形成了一种沉默的习惯。在每一节课中都会有沉默现象。老师和学生都已经习惯了这种现象的存在。如果我们依然忽视它的存在,那我们将会真的处于被动地位。
2 沉默的原因
经过研究发现沉默发生的原因远比我们表面看到的复杂的多。心理、民族特点和传统观念等都对沉默的发生起到重要影响。
21传统观念
在农村,普遍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课文时,学生保持"沉默"是对老师的尊敬。如果有谁敢不遵从这种观念,就被认为是坏学生。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学生把教室看作是老师传授知识、学生听老师讲授知识的地方。很少有学生会在课堂上打断老师讲课或怀疑老师的观点。
22焦虑
对学生而言,焦虑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当使用一门外国语言时,焦虑与学生的知识贫乏会有关系;焦虑还与内向的性格、老师的期望、成就感等等有关系。
23缺乏语言知识
基础知识不牢固,不仅不利于英语学习的持续发展,也会对培养运用能力不利,所以在中小学要重视对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小学英语教学必须让学生扎实掌握语言知识。许多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县城中学就读,导致农村中学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
3 处理沉默的方法
教师要努力做到让学生“享受讨论”,而不是遭到讨论的惩罚。当然我们还应该鼓励积极沉默,打破消极沉默。虽然我们允许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沉默,但如果长期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差异的扩大。因此我们应该想办法让更多的学生有兴趣说,有胆量说,有内容说,减少英语课堂消极沉默现象。
31从“沉默”中来,到“沉默”中去――给学生亲近感
老师首先要能够亲切地和学生交谈。“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现在大多数农村中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缺少交流,性格较内向。老师要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做学生的朋友。
32 “勇敢点,我们相信你”――给学生安全感
这句话对农村中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他们总是担心自己答的答案不够准确,害怕其他同学的嘲笑。因此有必要创造一个安全的问题环境,让学生能够平静而坦然地对待,积极的思考并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
33 “这个答案很精彩,你太棒了!”――让学生有成就感
关键时刻对学生的进步,独特的表现,哪怕是极小的进步,老师都应给予及时的肯定。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沉默从英语课堂中消失。
4 结束语
解决问题总要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事事、时时一帆风顺。面对较难的问题,学生沉默不等于学生不会。他们也许是考虑不够周全,所以缺乏自信,也许是在等待其他同学的发言给他们启示。我们要勇敢地面对学生的沉默。用教师自身丰富的学识素养去感染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积极的语言引导,帮助学生走出学习的困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沉默中爆发,让课堂教学因沉默而精彩。
沉默对象的种类及对策
1.无奈型沉默。学生有心向学,教师却不能较好地从学生 发展需要的基点设计教法、选择内容,教学远远超越了学生 的认知经验,教学或是容量过大,或是难度过大,或者是教学 节奏过快,或是逻辑跳跃性过强,或是教师急于提问,以致学 生来不及思考、难以理解或消化问题,就容易出现“一片茫 然、无话可说”的现象,这时,学生的目光常是游移不定的,并 伴随有疑惑、焦虑的表情。教师的偏心也有可能导致学生在 课堂上的无奈性沉默,如果在教学中经常让少数成绩好的或 自己喜欢的学生发言,大部分学生自感被教师忽视、遗忘,逐 渐地就会把自己看作是陪衬、看客,伴随学生的课堂学习情 绪往往是失望、不满、嫉妒、愤懑、冷淡。
2.防御型沉默。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课堂沉默现象。这种 课堂沉默主要是防止自己免受或少受伤害而采取的一种防 卫措施。导致防御性沉默的缘由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涉及 隐私或有损自身形象的问题,学生往往用沉默来掩饰,以避 免自己陷入更尴尬的境地,此时学生通常伴有疑心、戒备、羞 愧、恐惧等心理;二是受“沉默是金”价值观的影响,认为自己 已经懂了,何必多言,况且言多必失,形成“闭锁”心理;
3.顾虑型沉默。这是课堂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沉默。即学生 在课堂上怕对自己、对他人或对事情不利而不敢照本意说 话。据调查,中小学课堂上许多学生存在怕出错、怕老师批 评、怕同学取笑、缺少自信等顾虑心理。这些心理一旦和学生 “期望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形象”的需要相冲突,就容易造成课 堂沉默。在上述顾虑下,学生在课堂上往往犹豫不决、欲言又 止、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4.无聊型沉默。这是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形式缺乏兴趣 而诱发的一种沉默。学生对学习活动感觉无聊更多的是一种 主观体验,虽然这与学生缺乏对学习意义的正确认知和理解 有关,但是教师对此却负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如教师的 教学手段和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易使学生认为学 习的无聊,表现出心不在焉、无精打采、开小差等状态,课堂 沉寂也就在所难免。
5.内向型沉默。这是由师生的内向型性格因素导致的一 种课堂沉默。性格内向的学生,在公众的场合通常都不善于 表现自己,沉默往往是他们的首选行为,尤其是在不熟悉的 环境、事件和人的面前更是如此。而那些在课堂上不苟言笑、 严肃、内敛的教师更容易给学生带来心理的压抑和拘谨,从 而导致课堂的沉闷。
6.环境型沉默。这是受环境性因素影响带来的沉默。如现 时的教学环境中存在陌生人(如有陌生的听课师生),或者换 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或者课前(课堂)上发生了刺激学生负 面情绪的事件(如严厉的批评),或者听课者中有学生惧怕的 教育者(如班主任、校长)。这时学生的神情往往是压抑、拘谨、 不安、羞怯的。
7.思考型沉默。这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最为积极性、最有 价值的沉默。它是学生为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回答问题而 思考时产生的沉默,它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所必须的一种时 空。
沉默对象的种对策
1.启发。启发是针对学生思维受阻时常采取的一种引导 策略。首先要认识启发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自行解决问题。其 次,把握住启发的时
2.示范。课堂E,当学生对某些问题不知该如何回答或者 没有勇气回答而沉默时,就需要教师提供一种示范,为学生 鼓起面对问题、挑战自己的勇气。教师的这种示范一般可采 取提供参照框架的方式(也属于一种启发式),即教师将自身 或他人经历过的类似问题的经验、教训,坦诚地披露给学生,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非独一无二的,他人也有类似的 遭遇。并经过努力战胜了自我,从而产生心理共鸣,愿意接纳 自己,发展自己。
3.化归。即化难为易。当课堂学习的问题深奥或不易为 学生所理解而出现沉默时,教师可以运用“化归”来引导,使 对学生来说原先是困难的、抽象的、复杂的东西转化为容易 的、具体的、简单的东西。如此,易于打破学习的僵局。如针对 小学生不明白分数应用题中的“分率”意思的问题,可以从学 生已有经验能解决的问题“男生有20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 2倍,女生有多少人?”人手,进行两次转化,即将问题中的“倍 数”由原来的整数倍2,依次变化为小数1.5和分数3/2,然后 要求学生解决,最后再引导学生将一倍数与单位“1”、倍数与 分率比较,建立联系,学生立刻就明白了分率和倍数只是意 义相同的两种不同说法而已。
4.转换。转换有两层含义:一是问题的转换,即面对容易 使人陷入尴尬的问题,学生通常不愿意直接针对其发表看 法。此时教师可运用心理投射技术,将问题指向虚拟的人物, 或使学生以第三人的方式来投射自己的观点,以打破沉默, 同时促进学生对此类问题的探讨。如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男生,女生》中,虚拟两位异性主人翁,请同学们就“他俩在 正常交往中遭到其他同学的嘲弄、取笑后。会有什么心情?” “有人喜欢非议他人,这会给当事人的生活、情绪带来什么影 响?其他人会如何看待喜欢非议人的人?”进行引导。则学生 更容易接受。转换的另一层含义是方法的转换,即教师可以 适当转变一下当前的教学方式,如来一点幽默。搞一个“插 曲”,玩一点“花招”,抛出一个让学生亲自动手的活动,或是 采取匿名的方式请学生将自己的看法写出,投入暗箱中,然 后随机抽读答案等等,可使尴尬、沉默的课堂恢复正常。还有 一点我们需要明确,当课堂沉默时,有时是大多数学生的思 维处于一种困惑状态,或者是他们对某些问题的陈述无把握 或不知所措。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荡思维, 梳理思路,打破沉默。
5.公平。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之一是“为了每位 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坚持面向全体 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能公平获得在课堂上表现的机会。教师 千万不能因为自己的偏爱,千万不能为了让课堂“好看”,而 使课堂成为少数人的舞台,从而伤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 情,带来不应该有的课堂沉闷。凡是去过杜郎口中学的人,都 可以真切感受到课堂已经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成为他 们释放青春活力与让思维驰骋的舞台。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 的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人人都释放出极大的学习热情。
6.鼓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吝鼓励,多加赞赏。赞赏 可以打消学生的顾虑及削弱防御心理,使学生的思维能在一 种理解、温馨、和谐的氛围中徜徉,甚至是激起思维的波涛。 对于因性格内向在课堂上经常沉默的学生,教师更要表现出 自己极大的尊重、热情、真诚和耐心;要多运用倾听的技巧, 并多作出鼓励性反应(语言的、体态的)。
7.暖身。暖身即热身,它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常用的一 种“破冰”策略。其目的是为了打破紧张、拘谨的局面,营造一 种轻松、活泼、亲切、愉快、合作的氛围,利于使学生进入一种 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据调查,中小学生更愿意亲近性格外 向型的教师,更喜欢在课堂卜幽默风趣的教师。一些优秀的、 有经验的老师,在接手一个新班级或在新环境中组织教学 前,总是善于通过一些短小的、轻松愉悦的前奏活动.来增加 自己的亲和力,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舒缓学生的紧张 心情,解放学生的思维,打破沉闷的气氛,为实现教学双方的 积极合作奠定基础。笑话、幽默、小游戏、脑筋急转弯、和蔼可 亲及平等的师生对话等,都可以成为暖身的方式。
8.等待。因思考而陷入沉默是课堂中的常见现象,这时候 最好的应对技巧就是等待。由思考到得出结论是需要时间 的,教师不能为了赶教学进度,以牺牲学生思维和自主发展 为代价,而急于打破教学中的这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沉默。教 师的适当等待,实质上就是相信学生有自我完善的能力,就 是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让学生学会自主成长。
本文针对高中生在课堂中的沉默现象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教师要主动营造宽松环境,改进课堂提问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打消顾虑,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
关键词高中课堂;沉默课堂;提问技巧
作为高中一线教师,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比较普遍但值得反思的现象,即在课堂中教师抛出问题,学生反应淡漠,老师请学生提问,学生集体沉默,似乎学生都无需答疑。课堂缺乏思维碰撞,情感互动,这样“安静”的课堂让人觉得非常不舒服。高中生都是十六七岁,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应该是活跃的课堂,为何会出现如此尴尬的场面。怎样才能打破这种沉静,本文就此问题做一些分析,并寻找解决的方法。
一、高中生为何不爱回答问题
首先,中国有悠久的尊师传统,认为教师是权威,不能“随便”挑战。在这种文化熏陶下,“作业做完了没有?”是家长最常问的一句话,关注点在老师布置的任务完成了没有,而不是关注学生在学校的表现。而在以色列犹太家庭,家长经常问的一句话是“你今天向老师提问题了吗?”如果孩子说:“我今天向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没有答上来?那家长会和孩子一样喜形于色。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怕丢“面子”是学生不愿回答问题的主要原因。高中生的自尊心非常强烈,特别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怕同学嘲笑,被老师看不起导致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畏首畏尾,没有十足的把握不会回答问题,而愿意选择安全的办法即保持沉默。
长期以来,空白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世界。老师说,学生们听着。几乎全班都是老师的发言,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结果,老师经常大声说话,学生听到“云里雾里”。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没有扩大他们的想象空间,也没有深刻理解和巩固他们所学的知识,所以他们很快就忘记了。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因此,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尤为重要。首先,我们要微笑教学,形成一个善良和聪明的老师的形象。这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微笑教学方法,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当然,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关爱学生,不是做作和虚假的表现,而是与学生的心理交流。在微笑的教室里,学生们对老师亲切而尊重。第二,制造悬念会引发孩子们好奇的课堂气氛。受老式教育方法的影响,大多数教师不想激活课堂气氛,或者不知道如何激活课堂气氛,担心他们得不到课堂气氛。形成了一种灌输教育,学生听老师的话,老师多说话,学生少说话。教室里的老师在唱独角兽,身后的学生像死亡的泥沼,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教与学的分离和对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第三,享受。人性最强烈的需求是欣赏的欲望。教师应该关注学生成长的所有过程,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好孩子值得炫耀。余一老师说:奖励比少数人多。这就是审计的激励效应。欣赏既便宜又珍贵。第四,学会倾听。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已经掌握了对话的霸权,而学生只能被视为勇气,等待教师把东西倾注进去。结果,我们这些老师的辛勤工作,不带没有让孩子们好好学习起来,反而扼杀了学生的天性,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把我们训练的学生变成统一模型铸造的标准零件。掌声、老师的表扬和小小的奖励是学生成功的力量源泉。
确实存在这种情况。沉闷的课堂必然低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学生对老师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自然不愿参与其中。二是所谓的问题都有唯一的固定答案,而标准答案早已掌握在老师手里,如果自己答对了还好,万一答错了,有可能会遭到同学的嘲讽。三是老师的问题难度过大,超出了学生的能力,大家只好回避。还有时候老师的问题太简单,学生不屑回答。在课堂上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是一种锻炼,可以提高自己的胆量和心理素质,所以,还是别再沉默了。
1,首先中国有枪打出头鸟的文化影响
2,回答对问题并没有实质性好处
3,一旦回答错误,就要面对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讥笑
4,中国教师往往批评多而鼓励少,尤其是对爱说话的孩子,加上尊师重道的过分强调演变为老师的一切都是对的,这就使孩子与教师产生了距离
所以,中国学生大多保持沉默
一、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发言
首先,应在课堂中真正地把学生当平等的参与者和课堂主体来看,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并行,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做到关爱每一个学生。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不举手的原因是害怕答错后受到老师的批评,在实际教学中也发现一些教师拿课堂提问当成是对学生的一种处罚方法,如某个学生在课堂中出现违反纪律现象,教师会借故向他提问,当学生答不出来后,便采用粗鲁的方式对这个学生进行惩罚甚至是体罚。这样对于其他学生来说实际上是一种震慑,他们认为这是老师处理答错同学的一种方法。
其次,教师对全体学生要一视同仁,在教学中不能只将鼓励和帮助给予那些成绩好、发言积极、表现好的学生,而那些所谓的差生则得不到发言的机会,得不到老师的鼓励和帮助,有时还会得到挖苦和讽刺,这样会造成教学的歧视,学生主动发言的积极性会被挫伤。
最后,教师还要慎重对待学生回答后的点评,点评不能不痛不痒,也不能大肆献媚,满堂叫好,要把握住一个度。对于学生回答中闪现的思维火花要给予真诚的表扬和鼓励,但是对于学生回答中的某些错误也要给予引导和纠正,适当地给予“点拨”。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使学生乐于发言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认为最好的教学应该是落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问题设计也同样,问题太难学生回答不出来失去意义,问题太简单部分学生觉得没兴趣。所以在问题设计中,应注重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例在教学《燃烧和缓慢氧化》时,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远航,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事后,化学家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准确地找到了“纵火犯”——草料。草料怎么成了“纵火犯”呢?问题一提出,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也纷纷举手发言。
同时,在一节课中各种问题的设计比例也应该适当,复习型的问题、知识型问题、探究型问题都要有所涉及,好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话好讲,给他们提供机会主动发言。
三、培养发言“内驱力”,使学生踊跃发言
影响学生主动发言有两大因素:一是他人要求发言;二是自己喜欢发言。 “要我发言”,是发言的外推力;“我要发言”,是发言的内驱力。这两个“力”中,我认为内驱力是最主要的。学生回答问题的外在动机一般是新奇有趣的实验,教师巧妙的讲解,以及科学内容本身与生活的联系等等。但是这种由于刺激的新奇而产生的动机属于外在动机,外在动机是很短暂的。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主动发言的习惯,还应该促进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的转变。
同时,我发现制约学生主动发言最大的原因是害怕同学嘲笑。高年级学生特别注重同学对自己的看法,特别希望自己能给同学以美好的形象。科学教师或班主任应该注重引导,如可以给学生进行科学史以及科学本质的教育,让学生明白很多大科学家也犯错误,科学就是在不断地修正中曲折前进的,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发言的内在需求。
四、关注弱势群体,让学生勤于发言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科学课程也把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学科的核心理念。这也势必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多关注弱势群体。教师应改变总是叫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的习惯,适当地提供一些机会给不常举手的学生,以树立他们的自信。教师还应该给思考速度较慢的学生以更多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可以充分地思考好答案,给他们机会主动发言。另外,传统的座位编排方式由于教师的视线接触范围所限和教育学“行动区”的存在,使得部分学生很少获得发言的机会,这样也给主动发言习惯的养成带来影响。所以,科学课可以尝试不同的位置编排,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合作学习,也有利于教师对弱势群体的关照,甚至在科学课教师可以将部分弱势群体的位置排到离自己较近的地方,因为这些同学才是科学课中最需要老师帮助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