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达着我们的愿望。
2、促进我们的精神发展。
3、记住情感不是自然而生的。
4、培养美好情感也不是为了帮助我们获得更大更多的利益。
对个人:美好的情感表达着我们的愿望,促进我们的精神发展,使我们的情怀更加宽广、博大;在创造和传递美好情感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感受,使我们的生命更具有力量。
对社会:社会因我们创造和传递美好的情感而多一份美好。
在心理咨询中,移情是常见的一种现象。咨询师可以通过移情来理解我们,移情在心理咨询中是有价值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移情呢?
移情是指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来访者对咨询师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来访者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态度投射到咨询师身上的过程。
如果按照移情的性质来划分,移情可以分为正移情和负移情。
正移情 就是对咨询师的感觉良好,能从咨询师身上获得正向的情绪体验,可能会对咨询师产生依恋、甚至恋爱的感觉。
负移情 就是对咨询师感觉不好,会从咨询师身上获得负性的情绪体验。有时可能会用道德、某标准去评判咨询师等等。
无论是正性还是负性我都体验过。对咨询师产生正性移情时,也会让我产生不好的感受,我会评判自己,我怎能喜欢他呢?你也不照照镜子,你以为你是谁呀……,总之,就是种种评判。
后来发现,我对他的喜欢其实也不是男女恋爱的那种喜欢,而是亲子关系的那种依恋。
产生负移情时,那就更好玩了,我是动不动就不理他,动不动就不咨询了,这就是我经常干的事。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我的依恋模式。
其实,正确的做法是当我们处于负移情时更要找咨询师,很多咨询师在咨询初始阶段也会告诉来访者,他们的咨询取向以及是如何工作的。即当你感觉不好时也要坚持咨询。
这样说,倒不是咨询师要赚我们的钱,而是当我处于不好感受的时候,让咨询师陪我们去看看这种不好的感受是否是因为咨询师哪里做的不好而让我们产生不好的感受,还是我们因为移情而产生的不好感受。
如果是咨询师某些做法让我们感觉不好,给我们带来伤害,那就去看看咨询师是如何处理这种咨访冲突的。
如果一位人格健全且稳定的咨询师的处理方式及咨访的互动过程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来访者,如果处理得当,危机就会变成转机,来访者会更加信任咨询师,咨询就会往更深的方向走。
如果是移情,那也让咨询师和我们一起去探索,去发现源头,当来访者意识到自己是因为移情而曲解咨询师,咨访关系也会得到改善。
除了咨访关系的改善还会促使来访者对自己过去的认识,以及如何形成现在的我们有更深的看法和领悟。
去探索移情的过程,并不是像做数学题一样,去一步一步的分析和论证,也不是单纯的给个解释,如你现在这样,是因为那样,所以才这样。
而是咨询师用心去陪伴和去体验来访者人生的过程,正是这种心与心的陪伴,才会修正来访者曾经的体验。
这种体验会使来访者觉得自己是存在的、自己是有价值的、自己是被爱的。当来访者体验到以上感受时,来访者的现实检验能力就会提高,就会对原始认知发生质疑,随着这种体验次数增加,最终代替原始经验。
如果感觉去和咨询师探讨了,感觉咨询师还是不能理解我们,我们对他还是很愤怒再决定离开也不迟。
至少我们不会后悔是因为我们自己的负移情而选择离开,至少在处于负移情的我们选择了面对,而不是逃避。
但是在咨询中产生的移情也并非全部都是有价值的,也可能会成为咨询的阻碍。
比如,当来访者对咨询师产生移情时,咨询师接不住,那么咨询就无法继续,这时候移情就会成为咨询的阻碍,咨询师可能会考虑把来访者转介更适合的咨询师,又或者找督导,去做个人体验等方式,来更好的理解自己和来访者。
在咨询中除了来访者会产生移情外,咨询师也会产生移情的。
咨询师产生移情很容易把它与反移情混起来。反移情是咨询师的感受是由来访者激起来的,而移情是咨询师把过去的情感、态度转移到来访者身上的过程。
这就需要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始终要保持觉察、觉知。知道哪些感觉是移情,哪些是反移情。
在知道自己移情的基础上,始络能保持西让来访者能看得清的镜子,以不至于由于自己的移情而使平面镜转为哈哈镜。
利用自己的反移情努力的去理解来访者,她为什么会这样说,她为什么会攻击我?她的客体关系是怎样的?是什么样的客体造就了现在的自体?我现在的感受是不是也是她曾经无数次体验过的?
写到这,突然感觉咨询师这份工作太难了,简直不是人做的,而是神做的。表面平静的背后脑子是在高速运转,而且还要保持觉知、第三只眼睛以及理性与感性并存。
总之,心理咨询起效不是用什么方法,也不是用什么技术,最重要的是来访者能够感觉到咨询师是否真的用心的和她一起体验生命中的某段体验,来访者是否能从咨询师身上体验到自己的存在、自己的价值以及自己是否值得被爱,只有这样,来访者才能对原始经验和认知提出质疑,才能提高现实检验的能力,才能激活生的、向上的欲望,并进行自我实现。
移情训练就是通过故事、情景表演及日常交谈等形式,使幼儿理解、分享别人的情绪情感体验,使幼儿在日后生活中,对他人类似的情绪、情感会产生习惯性的理解和分享。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可形成幼儿早期社会性行为的动机基础。体察他人情绪,理解他人情感,分享他人的情绪情感并表现进一步的关爱行为,需要有目的的教育过程。移情训练的主要途径有讲故事、编故事、情境表演等。使用移情训练法首先要依据幼儿社会性情感发展需要,选择能够符合幼儿年龄与认识发展需要的情绪、情感。其次,移情发生建立在情绪识别与命名上。老师要从情绪辨别与情绪命名入手进行教育。第三,移情发生还得利用幼儿的自我中心,通过情感换位,让幼儿以自己的情绪去理解他人情绪,以自己的情感体验去理解他人的情感需要。第四,移情训练中选择移情对象应变换身份、性别,以利于训练幼儿对各种不同的人物移情,扩大移情对象,使幼儿形成泛化的不受移情对象与自己关系影响的移情。第五,移情训练法应与情境演示法、行为练习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让各种形式、方法相辅相成而使移情训练达到最佳效果。第六,移情训练不能只停留在对情绪的理解和分享上,还应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的教育,引导幼儿用自己良好的社会行为去关心他人。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移情能力和对待移情训练的态度能影响幼儿的移情效果。因此,教师使用移情训练法时自己也得投入真情。
答案: 审美者与审美对象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才能产生美感体验。所谓心理距离是指审美者不要去注意和思考与审美对象的美学价值无关的事情。
譬如我们乘坐轮船在海上旅行,遇到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雾,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极不愉快的经验。对于轮船误期的焦虑,对不可预见的危险的担忧,再加上潮湿的空气,水手们紧张地在船上跑动,汽笛尖利的声音此起彼伏,这一切都使人们的旅行兴致全无。但是,假如换一个角度看,也许你会看到下面这幅景色:
轻烟似的薄纱,笼罩着这平谧如镜的海水,许多远山和飞鸟被它盖上一层面网,都现出梦境的依稀隐约,它把天和海联成一气,你仿佛伸一只手就可握住在天上浮游的仙子。你的四围全是广阔、沉寂、秘奥和雄伟,你见不到人世的鸡犬和烟火,你究竟在人间还是在天上?这也许就是“欣赏的距离”所产生的美感。
2.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如何理解“移情作用”?
答案: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好像自己欢喜时,所看到景物都像在微笑;悲伤时,景物也像在叹气。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在诗歌创作中往往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行动性格,生命及思想感情,使自然景物反映出人和社会生活的美。这就是美学所称的诗歌创作的“移情作用”。
诗歌中的“移情现象”处处可见。例如唐代杜甫在《春望
》中写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宋辛弃疾在《贺新郎》中写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等等。
3.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如何理解美感与快感的区别?
答案:
美感不同于快感,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美感态度不带意志,快感却是强烈的占有欲的满足。”美感和快感是很容易分别的。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口渴时要喝水,喝了水就得到快感;腹饥时要吃饭,吃了饭也就得到快感。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看到一棵青松,我会想到“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表面上写青松的高尚纯洁,实则以物喻人,以青松表达坚强不屈的中国人民。这就是移情作用,青松原本是一个物,我把它赋予人的精神,而它的精神又鼓舞了我,让我精神振奋,达到了物我同一的境界。
美感经验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
比如一朵含露的花,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就是一朵平常的花,最多感知它的漂亮。
在诗人眼中,它含泪凝愁,似忧郁的少女。
在植物学家眼中,它是雌花还是雄花,它能不能受精结果。
一朵花如此,一切事务也是如此,我们把自己的情趣移情到物上,物才呈现出我们看到的形象,美感经验陶冶着我们的性情。
世间万物都不是独立的个体,它们和人紧密相联。人寄情于物,物感化于人。由人及物,由物及人,才是一个和谐共生的美好世界。
答案:(1)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是在移情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反应,进而产生安慰、援助等亲社会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移情是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基础。移情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移情可以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产生利他思想,从而导致亲社会行为;二是移情引起儿童的移情共鸣,产生同情心和羞愧感。所以移情是导致亲社会行为根本的、内在因素。(2)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提高,儿童在社会生活和交注中对于他们需要帮助的线索的识别能力越来越强,而且移情能力也逐渐增加,能够开始换位思考和体验别人的情绪、情感体察别人有需要帮助的需要,这些能力促使儿童在生活和交注中能够更多地表现出助人、分享及其他亲社会行为。
1 心理学小知识移情(心理学里的移情是什么意思)
心理学小知识移情(心理学里的移情是什么意思) 1心理学里的“移情”是什么意思
心理学专业解释:
移情是对目前的一个人的感觉、驱力、态度、幻想和防御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不现实的,是源自童年早期对于重要人物的反应的重现和替代。移情指向某人的特殊关系,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客体关系,它的主要特征是对一位不适宜人物的感觉体验,而实际上是指向另一个人的。
移情的特点包括:
(1)不适宜
病人对现实反应的不适宜是一种重要的信号,这种信号意味着引发反应的人是不正确的。现实中的客体,它暗示着这种反应可能属于过去并适合于过去。
(2)强度
一般来说,对咨询师强烈的情感反应意味着移情,各种各样的爱、恨、恐惧等,都是这样。
(3)矛盾心理
所有的移情反应都以矛盾心理,即相反感受的同时存在作为特征。
(4)反复无常
移情常常是易变的,游移不定和古怪的,尤其在分析的最初阶段。
(5)顽固性
在移情的五个特性中,最突出的压倒并包括其他特性的是它的不适宜性,用它的强度、矛盾心理反复无常或顽固性说明不合时宜性,所有这些都是移情发生作用的信号。
2心理学什莫叫做 移情啊
不是吧
是你不敢正视自己
或是想逃避
心理医生可能还是懂一些
移情指本应是对他人(通常是父母,但也可以是兄弟姐妹、配偶等)的情感和态度转移到了分析家身上。有正向和负向之分。正向就是案主对心理咨询师产生好感或依赖感。负向就是厌恶感。
如果咨询师与移情者一同陷入情感的漩涡,这样咨询者关系就会产生质变,这是需要严加防止的。
咨询师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在面对移情时,也难免会动心的。一旦动心,就称为反移情,即反向移情,反移情对于咨询来说是有害的。咨询师要有充分的理性来避免它的发生。
我想就是病人的注意力转移的了医生上 病与其发生了纠葛
不知道对不对
3心理学上的移情能力
移情能力:
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感受的一种能力。“移情”与“同情”是不相同的,理解他人的感受并不表示我们与那人有相同的感受。例如我们了解某人为何会这样愤怒,并不表示我们也有愤怒的感受。
何谓移情呢?移情就是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和欣赏别人的感情。它是作为一种心理品质,对一个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道德品质,保持心理健康,乃至走向成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乐别人之乐,忧别人之忧。现在由于计划生育的实行,独生子女居多,家长过分疼爱孩子,久而久之,使孩子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行为残忍,抗挫能力差,不善于人际交往,对长辈不够尊重……这些都是由于孩子缺乏移情的能力。由此可见,对幼儿进行移情的培养是多么得重要。
研究表明:3-4岁的孩子便开始了移情能力,他们能从表情来辨别和理解他人的情绪,并采用一定的方式来取悦成人的欢心。
移情人群:
即那些喜欢将自己假想成他人的那些人。
4心理咨询中的移情
按我个人的理解,移情一般情况是指来访者对咨询师产生感情,而不是咨询师对来访者产生真实的感情。
如果咨询师因为来访者对其产生移情而也真的爱上来访者,那么来访者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咨询师如何处理来访者的移情?咨询师也爱上来访者,首先是一个技术上的问题,这会导致咨询失败(尽管表面看上去收获不少,得到了来访者的大量认可),对来访者的成长是没有好处的。对咨询师而言,要明白来访者对自己的感情只是一种移情,咨询师是他的感情对象的一个替代品,这感情本身就是不可靠的、情绪化的。
我认为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我们的职业本身,无论是技术还是规范方面,才对此有严格的要求。之所以说这是一种职业道德,不是说这种事跟人品有什么关系,而是因为咨询师爱上来访者,对来访者的问题的解决是个障碍,这本身就表现出咨询师对移情的错误理解。
当然,时过境迁,咨询关系彻底归于消失,且来访者已真正无心理困扰,咨询师也已冷静下来以后,重新审视一下你们的关系,再谈你们之间的事情也不迟也不为过,如果真的无法自拔。但在咨询关系中,主动提出或被动答应恋爱的要求,先不说别的,首先就意味着咨询的失败。
如果自己实在把持不住,真的爱上了对方,那么为双方的利益而计,应该转介。这也是咨询关系不匹配的一种表现。
给自己正在追求,或正在追求自己的人做咨询,那不是一塌糊涂吗?先让她在别人那里把问题解决了再说。移情的发生是很经常的,作为咨询师必须头脑清醒,经得住诱惑,以免上钩。
最后,我想说,做咨询师很不易,作为同行我理解你的处境。
5心理学上什麽叫移情
移情,就是把感情转移的意思,在心理学尤其是分析心理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同于当代流行的习语“移情别恋”,因为移情别恋一般是专指爱情而言的,分析心理学的移情,则是指所有的感情,即不仅指爱情,也指仇恨与憎恶等阴性情绪的转移。 建立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基础上的心理治疗,无论是运用经典的精神分析不觉 是改良的短程心理治疗,甚至是与精神分析学唱反调的行为疗法,心理医生们都无法回避或忽视移情现象的存在。
一个有经验的心理治疗家,可以运用患者的移情来达到治疗的目的。这比没有移情的效果要明确而持久得多。
在欧美,心理医生在为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时,常以患者是否有移情现象来预测其成功率。有人说,没有治疗进程中的移情,就没有治疗的效果,这说明移情的重要性不亚于疏导和劝慰。
专门从事医患关系不研究的专家指出:在患者与医生间建立的医患关系中,有三种模式可扦,一是母婴模式,二是检疫站子模式,三是支持模式。前者是对临危病人而言;中间是对卧床病人而言;后者则是对重复病人而言。
但不定期种医患关系主动脉要体现在行为与浅层心理沟通上,目的是为了取得更好的合作。 当然,任何一种心理治疗,在治疗之初都要经历一个浅层交流关系,通过浅层的沟通,才能创造信任和依赖感,而信任和依赖是深入治疗的保障。
也许有人以为有了信任和依赖,病人就可以惟医生之命是从。但治疗实践表明,依赖感随着治疗的深入,会出现意想之外的麻烦——病人产生了无意识抵抗现象。
具体表现可能是由听话、合作变成违拗和抗拒。他们可以把向医生许诺的保证全盘推翻,甚至与医生的指令背道而驰,致使初见成效的心理治疗前功尽弃。
于是有些病人退出了治疗;也有些是医生在无可奈何之下宣布中断了治疗。其实,恰恰是这种抵抗引出了移情。
抵抗也是一种无意识的现象,就连患自己也无法解释为什么要与医生作对。 表面上看来,抵抗是针对医生的,但实质上是针对他们自己的潜意识内容的。
精神分析学主张,所有心理症状都是潜意识内容为逃避监察,经过“化装”而通过症状表达出来的。为此,要想使心理症状消失,就必须把症状还原成潜意识的意义,而后再通过自由联想、催眠或梦境发泄出来。
所以释梦、催眠疗法以及内心独白就成为精神分析疗法的三大组成部分。 移情现象实质上就是把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情绪内容(对某人的喜爱恶憎等)转向医生,把医生当成发泄的对象。
通常,在咨询室里,医生最易受到的移情是“爱”,且多发生在青少年身上,这是可以理解的情况,因为青少年心里压抑的大多是关于情感的愿望,尤其是当他们的青春欲力大量积聚而无法排解时。 这种移情一般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患者本人对医生的好感甚至爱,自己也解释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一是明确地对医生有好感,主观意识上就喜欢医生。
前者有较深的意识背景,后者则是浅显的感情流露。 在移情的建立和发展中,固然情感的发起来自患者,但医生面对患者的移情所采取的对应态度是十分重要的。
没有经验的医生有可能回避,甚至不积压所措,而有经验的医生却可因势利导,借以促进患者的心理康复。不过,必须指出,顺应患者的移情,有可能使医生自己陷入移情中去。
比如患者喜欢医生,医生也有意无意地喜欢患者,结果出现了“反移情”现象。这种反移情现象在现今的心理治疗中是屡见不鲜的。
严格说来这是个医德问题、技术问题,但也应想到心理医生也是人,一个有感情的人,何况医生本身不见得就没有潜在的心理问题,甚至是很严重的情节,遇到了相应的患者,反移情的现象便可以产生。 这就是为什么经典精神分析学派一再强调,精神分析医生自己必须先接受精神分析,如果内在的情结太多,压抑太重,他们便不可能做心理医生。
再者,在中外的心理医生群体中,都掺杂有这类分子,他们借心理治疗之机,行使个人的私欲,利用患乾的移情,有意识地诱导患者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致使患者受到侮辱甚至伤害。尽管许多情况是处于患者的自愿,但医生的责任是无法推卸的。
如今的青少年中,患这样那样的心理疾病者占体总的5%-8%左右,他们都需要进行心理调治。 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怎么一回事?有些人还不十分清楚,纵然有些了解,但像移情这类复杂现象,对他们来说绝对是个谜。
为此,在推广和普及心理卫生工作中,有必要把昼治疗中的移情问题提出来加以介绍和解释。具有这种知识后,既能使他们积极地配合医生的治疗,也能起到一定的警觉作用。
以防止误入移情的“情网”,不能自拔。 当然,作为医生,要学会利用移情促进有效的治疗,也能在关键时刻运用心理技术把患者投来的感情转移出去,比如“心理升化”、“关系合理化”和“情感移位”等。
升华作用是指把感情化为进取的动力,使患者在学业、事业上获得成功;合理化作用是指把医患关系正常化为师生、亲子或友谊;移位作用则指把移给医生的感情,经医生之手再转位到更利于患者感情发展的人身上去等等。 这里所介绍的移情实例,并非一个成功的个案,按当事人的现时处境来说,应当是个不成功的范。
6心理学中的移情和投影
心理学中的投影即投影技法
投影技法是一种无结构的非直接的询问形式,可以鼓励被调查者将他们对所关心问题的潜在动机、信仰、态度或感情投射出来。在投影技法中,并不要求被调查者描述自己的行为,而是要他们解释其他人的行为。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被调查者就间接地将他们自己的动机、信仰、态度或感情投影到了有关的情景之中。因此,通过分析被调查者对那些没有结构的、不明确而且模棱两可的“剧本”的反应,他们的态度也就被揭示出来了。
详细的你可以在百科搜一下,心理学的移情,我不清楚。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