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莉孩子流产了。
莉莉怀孕,黄太太找到莉莉所在公司闹事。莉莉决定生下孩子,但已联系不上黄老板。黄老板小舅子带人去莉莉公司闹事,上司李美丽和莉莉大吵一架后,莉莉辞职。说是要去美国生子,最终和黄老板彻底玩完,孩子也打掉了。
《一仆二主》是由中央电视台、新丽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易影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出品的都市时尚情感剧。
故事还要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初。
1915年4月的柏林,一个大雾弥漫的夜晚,一名被征召到德军俄国前线的汉堡诗人、年轻的军官学校学生汉斯·莱普正在一个兵营外站岗,路上的街灯在浓雾中闪烁。
上岗之前,莱普刚刚离开一个叫莉莉的漂亮姑娘。此刻,他正思念着心上人,路灯下走来了海蓝色眼睛的美丽姑娘玛莲,她与莱普是在一家艺术画廊相识的。玛莲挥手向莱普致意,正在这时,巡岗的军官走了过来,莱普只得眼巴巴地望着玛莲消失在浓雾中。
夜里,莱普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脑海里徜徉着莉莉和玛莲的身影,于是,他写下一首用她们的名字组合起来的诗。诗的原名为Das Maedchen unter der Laterne(德语:“提灯下的女孩”),后来出版时改为《年轻哨兵的歌》。诗中讲述的是一名战士在营房外的灯光下与心上人莉莉·玛莲告别的故事。战士渴望着爱情,但军号已经吹响,恋人只能依依不舍地分离,他不禁在想:走上战场的我,命运将会怎样我的灵魂还能像现在这样拥抱她吗
被唤醒了的《莉莉·玛莲》
被送到俄国前线的莱普再没能见到莉莉和玛莲。大约20年后,他将《年轻哨兵的歌》收入自己的一本诗集,柏林作曲家诺贝特·舒尔策看到了这首诗后为它谱了曲,并改名为《莉莉·玛莲》。
舒尔策把歌曲送给男高音歌唱家拜恩,希望他能演唱,但拜恩以“太简单”为由谢绝了。舒尔策又将它送给在夜总会演唱的女歌手拉拉·安德森,她充满激情的嗓音正好适合这首歌。1939年,一家唱片公司灌制了安德森的演唱,但由于二战的爆发,唱片仅卖出700张。在此后的两年里,《莉莉·玛莲》一直默默无闻。
德军占领南斯拉夫后,在贝尔格莱德开设了广播电台,向部署在巴尔干和北非的德军广播。然而,经过一次次轰炸,幸存的唱片寥寥无几,电台主任四处寻找能够播放的唱片。在维也纳的一个地下室里,一名战士发现了一堆落满灰尘的旧唱片,其中就有安德森演唱的《莉莉·玛莲》。1941年8月18日晚,贝尔格莱德电台首次播出《莉莉·玛莲》,成千上万的德军士兵立即被它迷住了,许多人纷纷写信要求重播。
多年后,一位幸存的英军士兵回忆说,“一天夜里,收音机里传来一位女歌手温柔的歌声,这歌声深深地打动了我,令我至今难以忘怀,虽然我一点也听不懂她唱的是什么。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一样,因为我们不属于德国的非洲军团,而是英国第8军——沙漠之鼠,但我们仍为这亲切的歌声所吸引,它似乎深深渗透到我们的内心。
“在距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德国士兵也在收听同一首歌曲,分享着我们的孤独与渴望。当时正是1942年春天,对阵双方的战士都远离家乡,我们都喜欢歌中的女孩。我想,无论哪个国家,战场上成千上万的士兵也一样。”
这首歌在后方也极为流行,柏林的电台经常播放。一位德国母亲写信给作曲家舒尔策说:“我的儿子已经死在战场上,他在最后一封信中提到了《莉莉·玛莲》,我一听到这首歌就会想起他……”
纳粹向《莉莉·玛莲》伸出黑手
纳粹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十分憎恶《莉莉·玛莲》,他偏爱的是《轰炸英格兰》之类的歌。1943年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30万德军被歼的消息传来后,戈培尔下令禁止播放《莉莉·玛莲》,销毁所有唱片,并称它为“徘徊在酒吧中的死亡之曲”。
令戈培尔始料不及的是,《莉莉·玛莲》的唱片这时已被偷偷送到中立国瑞士,在戈培尔下令禁播三天之后,《莉莉·玛莲》重又回响在无线广播中。
气急败坏的戈培尔只得将他的怒气发泄到歌手身上,拉拉·安德森被逮捕,关进了集中营。
被译成14种语言
小说家约翰·斯坦伯格说过:“歌曲有一种超越国界的力量。”《莉莉·玛莲》曾被与隆美尔作战的英军“俘获”,但英国军队的高级将领也不喜欢这首歌,理由是,它不适合鼓舞他们的战士前进,特别是在用德语唱着它的情况下。
然而在英格兰,一些老兵经常在酒馆里哼唱《莉莉·玛莲》。一天夜里,歌曲出版商菲利浦遇到一群正在唱这首歌的老兵,他好心地提醒他们:乡村警察可能会把他们当成德国间谍。可是,一名战士愤怒地向他喊道:“如果你们对它不满的话,为什么不为我们写一首英语歌呢”
菲利浦在歌词作者汤米·康纳的帮助下接受了这一挑战,《莉莉·玛莲》被改写成《我灯光下的莉莉》。新的“莉莉”是一位留在家里的姑娘,她正期待着她的爱人安全归来。
在军营门口的灯光下
亲爱的,我记得你习惯地在等待
在那儿你温柔地对我低语
你将爱我到永远
我灯光下的莉莉
我心爱的莉莉·玛莲……
这首温情脉脉的叙事曲倾诉了远离家乡的战士渴望结束战争,返回爱人怀抱的心情。歌曲发表后立即引起轰动,在6个月里,仅单张歌片的销售就超过50万张。伊迪丝·琵雅芙(Edith Piaf)将它唱给法军,玛琳·黛德丽(Marlene Dietrich)将它唱给美军,美国第5军的战士唱着它挺进佛罗伦萨……
如今,莱普诗歌的改编作品已经以14种语言问世,并有不下一打的故事片和纪录片将《莉莉·玛莲》作为它们的主题曲。直到今天,只要有老战士相聚,很多人仍然会唱起这首孤独而温情的恋歌。
在炮弹肆虐、血流成河的战争中,《莉莉·玛莲》之所以能够超越国界、经久流传,正是因为它传达了人们渴望和平、温柔和安宁的心声。
家庭暴力,是个沉重的老话题。据统计,全世界有25%-50%的妇女都曾遭受过家庭暴力。全国妇联抽样调查表明,16%女性被配偶打过,14%的男性打过配偶。
过去,人们总认为“清官难断家务事”,两口子打架,外人不便插手。在这种旧观念庇护下,家庭暴力问题越来越严重。二十年前,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热播,让家庭暴力一夜之间成为公众话题。这部剧,对普及家暴法律问题做了积极贡献。此后,越来越多国人开始正视家庭暴力现象。人们发现,家庭暴力原来不单是家庭问题,还会牵涉到社会和法律层面,搞不好,还要吃官司。
在美国,也有反映家庭暴力的艺术作品。小说《莉莉的选择》,就是这一题材的代表作。它讲述了几十年间,家庭暴力怎样深刻影响了一对普通母女的命运。
科琳·胡佛是这本书的作者。她生于1979年,是《纽约时报》畅销榜作家,也是美国颇受瞩目的人气作家。别看她不老,著作却不少,已经出版了十一部小说,代表作有《离开悲伤后》、《退却时刻》等。《莉莉的选择》里,有些内容是科琳本人的童年经历。这本书,被称为她的“锥心”之作,可见费了多少心血。付出总有回报,这本书获得了美国“读者选择奖”,好评总数超过10万条,仅亚马逊上,评论数就近4000条。
小说主人公莉莉,从15岁小女孩,成长为23岁女青年,经历了两段爱情,一段是刻骨铭心的初恋,一段是变化难揣的艳遇。两个男人都深爱着她,分别给了她两种不同的恋爱体验。这让她开始反思家庭暴力对自身的影响,以及真正的爱情到底是怎样的。小说采用现实与回忆交错形式,两条感情线并辔而行,勾连起莉莉母女两代人的情感生活。
冰与火式爱情VS细水长流式爱情
这本书一开场,大学毕业的莉莉来到大城市波士顿独自打拼,她感到既兴奋又孤独。傍晚,她来到公寓楼天台上望风景。这时,有个自称莱尔·金凯德的男青年过来搭讪,他是神经外科医生。莱尔和莉莉聊人生、聊情感、聊七聊八,说实话,聊得还蛮有深度的。最后,他很露骨地说,想和莉莉一夜情。
都说男人不坏女人不爱,这不,莉莉被眼前这个莱尔的浪荡外形和直白言辞深深吸引了。她不是随便的人,但也招架不住莱尔的男性魅力。就在她都快点头答应时,手机响起,电话把莱尔唤回了手术室。临别前,两人恋恋不舍。
在波士顿一家营销公司干了几个月后,莉莉决定辞职创业。她开了一家花店,开张第一天,莱尔就来了。不得不说,这家伙是个情场高手,在他的猛烈攻势下,莉莉成了他女友。两人关系日渐亲密,已经到了谈婚论嫁阶段。这时,一枚“导弹”毫无征兆地向莉莉袭来,打得她措手不及。
这天,莱尔用微波炉时,被热盘子烫了手,看到他笨拙的样子,莉莉笑了起来。没想到,正在气头上的莱尔猛一抬胳膊肘,莉莉倒在地上,摔破了眼角。莱尔是成心的。事后,他诚恳地向莉莉道歉,莉莉接受了,但警告他,以后再敢动手打人,就和他分手。但是,莉莉不知道,打人是种习惯,不是说改就能改的。在这之后,接连又发生了两件小事,莱尔借题发挥,狠狠地揍了莉莉。当他最后收起拳头时,莉莉对他的爱也随着收起的拳头一并消失了。对这个男人,她再也爱不起来了。任莱尔怎么道歉,莉莉都不回头了。她深知,“家暴——道歉——再家暴——再道歉”的思维模式已经刻在这个男人的骨子里,狗改不了吃屎,莱尔也改不了挥拳头。
就在莉莉最迷茫最无助的时候,她生命中出现了另一个男人。这个人叫阿特拉斯,是一位高档餐厅的老板。其实,莉莉和阿特拉斯是旧相识。九年前,当莉莉15岁时,就偶然结识了当时还是流浪儿的阿特拉斯,那时,阿特拉斯刚满18岁。莉莉同情阿特拉斯的遭遇,常偷偷带阿特拉斯回家,给他吃的喝的,还和他一起玩。阿特拉斯很感激莉莉。不久,阿特拉斯投奔他舅舅家了(舅舅家住波士顿),后来又参加了海军陆战队,退役后又返回了波士顿。他和莉莉九年没联系了,再次见面,分外亲热。
阿特拉斯和莉莉有许多共同点,比如,他们都有过被家暴的经历,都有严重的童年阴影,都爱看“艾伦秀”,都对人生充满希望等。流浪儿那段经历,是阿特拉斯人生最低谷,是莉莉无私的帮助,让他挺过难关。九年之后,当莉莉手足无措时,他义无反顾地站出来,为她分忧解难。他俩的爱情,让人想起《阿甘正传》里,小阿甘与小珍妮的故事。至今仍记得,小珍妮拽着小阿甘逃进玉米地,小珍妮跪在地上,乞求上苍垂怜的情景。那一幕,深深打动了观者,赚足了人们的眼泪。
与莱尔闷骚勾引的套路相反,阿特拉斯对莉莉的爱,深沉内敛,从不张扬。更多时候,他选择默默守护莉莉,而一旦莉莉有危险,他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去保护她。为了莉莉的幸福,他甘愿藏起自己的爱。 离开莱尔之后,莉莉经过慎重考虑,决定选择和阿特拉斯共度余生。而此时的阿特拉斯,早已摆脱了少年时代的自卑感,如今的他事业有成,一表人才。他向莉莉敞开了怀抱,他深知:莉莉,正是他此生挚爱。
发现了吗?莱尔的爱,是冰与火式的,而阿特拉斯的爱,是细水长流式的。那么,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样的?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认为,真爱的基础,是亲密加承诺。这恰好符合莉莉和阿特拉斯之间的爱,他们不仅心有灵犀,而且彼此包容鼓励,共同进步。再看莱尔对莉莉的爱,更多的是亲密加激情。浪漫是浪漫,到底肤浅些,这样的爱情,长不了。
童年阴影 “毁”人不倦
小说里的三个主角,其实都是受害者。
先说莉莉。莉莉的原生家庭很不幸福,父亲有暴力倾向,经常打人。莉莉几次亲眼看到父亲打人的场景,包括打她母亲,打阿特拉斯等,莉莉惊呆了,甚至由于过度惊恐还被送去过医院。正因如此,莉莉对父亲恨之入骨,父亲死后,她不但不难过,反而觉得是种解脱。 多年后,当莱尔对莉莉动粗时,唤起了莉莉童年的痛苦记忆,她一下从23岁回到了15岁,又成了那个惶恐无助的小姑娘。作为家暴受害者,莉莉比谁都憎恶家暴行为,所以,在给了莱尔两次机会后,当莱尔第三次动手时,莉莉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分手,断得干净、彻底。
再来看阿特拉斯。他从小跟母亲长大,没见过父亲。后来母亲改嫁,继父对他又打又骂,还把他赶出家门,让他流落街头。当年,要不是莉莉的帮助,他早就自杀了。是莉莉给了生活下去的勇气,让他重新振作,直到最后实现人生逆袭。可以说,阿特拉斯是自强不息的典范。从他身上,人们看到了奋斗的意义。一个人,即使出身再不好,环境再不好,都没关系,只要不放弃、肯奋斗,终有机会实现梦想。
三个人里,最可悲可叹的,是莱尔。他没受过家暴,但他的童年阴影比前两位更重。六岁时,他误拿手枪当玩具,打死了哥哥(这里佩服一下作者的脑洞,美国是该控枪了),他小半辈子都活在深深的内疚中。从小见识了死亡,让他体验到极致的痛苦,再不肯轻易付出真情。他变成了放荡不羁的人,只爱一夜情,拒绝任何感情投入。莉莉,是唯一让他动真情并想结婚的女人。故事的结尾,没交代莱尔的结局,但可以想象,他如果不做深刻反思,悲剧很可能还会在他身上循环上演。
心理学泰斗弗洛伊德认为,童年经历对一个人影响深远。按照他的说法,我们几乎可以推断,莉莉的父亲小时候恐怕也是家暴的受害者。都是可怜人。
没有尊严的婚姻,一文不值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莉莉,但另外两个人也很重要,那就是莉莉的父母。
莉莉的父亲一出场就是个死人,整个故事里,他是条暗线,起着阴魂不散的重要作用。俗话说,君子动口不动手,这位父亲正好相反,喜欢动手,一言不合就开打,看谁不爽就上拳头。书里,没写他的职业,但从他打老婆时,透露出的只言片语可以猜出,应该是个苦力。正因为常年得不到外人的尊重,他才把一腔怨气撒在亲人身上,老婆女儿就是他的出气筒,怨气越重,下手越狠。莉莉的父亲,用别人的错误惩罚了自己及亲人。真的很可悲。
而莉莉的母亲性格懦弱,面对家暴,她常年隐忍,不敢反抗一下。她不但自己不反抗,在小莉莉被父亲揍出血后,她还让小莉莉也要隐忍,骗大夫说是自己撞的。莉莉的母亲太爱面子,宁愿自己憋屈,也不愿家丑外扬。这样做的结果,是拿自己的大好青春给别人当沙袋练。尽管婚姻很失败,但为了面子,莉莉的母亲没有选择离婚,而是打落牙齿和血吞,屈辱地活着。 当莉莉带莱尔拜见她时,她真心为女儿找到好人家高兴,不成想,这人又是另一个莉莉爸。后来,当莉莉把和莱尔分手的决定告诉她时,她也活明白了,坚定地站在了女儿这边,还由衷地感谢女儿当年为她打抱不平。
小说一开始,这对母女的关系并不好。从小到大,莉莉一直把母亲视为反面教材,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走上母亲的老路(被家暴而不敢反抗)。随着莉莉的情感变化,母女之间反而越走越近,最终双方冰释前嫌,真正成了一家人。可能连莉莉自己都没想到,她不仅救了自己,也救了母亲,让母亲获得了重生。
莉莉的两段爱情之旅,能带给我们很多启示: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爱情:鲜花?戒指?美食?承诺?……不,那些统统都是外物。真正的爱情,必然是以尊重为前提的互敬互爱。没有尊重,给座金山,也是囚笼。 这样的“爱情”,太廉价!
美国作家奥康纳有篇小说,叫《救人就是救自己》。看完《莉莉的选择》,不由想到这句七字真言:救、人、就、是、救、自、己。在寻找爱情的过程中,莉莉从懵懂女孩成长为坚强女性,她终于明白了:真爱,不是干柴烈火,而是两个灵魂之间的理解和包容。最终,她不仅寻找到真爱,还救赎了母亲,母女两代人都实现了自尊自强,拥有了崭新的生活。
《莉莉的选择》英文名为《It ends with us》,意思是:我们之间已经结束。是的,有时候,结束,才是美好生活的开端。
关于家庭暴力的话题,似乎永远都说不完。家庭暴力事件中的打人者和被打者,都是输家。前些年,“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由于家暴妻子,登上了各大媒体头条,一时臭名远扬。家暴事件严重影响了李阳的事业发展,此后,“疯狂英语”在下山路上一路狂飙。试问:如今还有几人记得他?
有人可能会说:我是男的,不可能被家暴。这话说早了。在我国,除了丈夫揍妻子,也有反过来的。媒体曾有过这样的报道:丈夫被妻子毒打之后,状告无门,只得求助当地妇联保护。看,家庭暴力就是家庭暴力,不是哪个性别的人才会受害,而是每个人都会受害。值得庆幸的是,2016年3月1日,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有了法律保护,相信家暴事件今后会逐渐减少。
家暴事件里,最应受惩罚的当然是打人者,但一件事总有正反两面。假设有一天你被家暴/羞辱了,能全怪对方吗?不一定。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元认知”,指从结果入手,倒推出原因。假如你被家暴/羞辱了,除了低头抹泪,你还得好好反思一下:对方为什么会家暴/羞辱你?是不是你先给了对方这样的机会,Ta才敢对你肆无忌惮?下一次,你该怎么做,才能不被这样对待?经过这种深刻反思,你也会和莉莉一样,在心灵上得到巨大成长。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当面对苦难时,有人咬牙隐忍,有人自暴自弃,有人习惯性拿别人撒气……还有一些人,他们不断反省、奋发自强,最终凭强大的内心,战胜苦难,迎来了人生的春天。
现在,想好了吗,你要做哪一种人?
PS:夸夸这本书的其他亮点:一封面:端庄大气有质感(爱死这个封面设计了);二翻译:生动有趣接地气(被这个翻译逗笑好几回)。
2018·6·24晚
这种情节设计是一个常见的剧情安排,以下是按照您的要求编写的一个故事情节:
第一章:重逢
夜幕降临,繁华的城市灯光闪烁。在市中心的一座豪华公寓内,一道身影站在窗前,凝视着远方的灯火阑珊。
“小叔叔。”
听到这个称呼,男人的背影一僵,然后缓缓转过身来。他那双深邃的眼睛里带着几分惊讶和深深的情感。
“莉莉,你怎么会在这里?”
男人名叫陆轩,是莉莉父亲的战友,现在也是莉莉的监护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些特殊,莉莉一直称呼他为“小叔叔”。
莉莉走到陆轩身边,抬头看着他,眼中闪烁着决心。
“小叔叔,我想成为像你一样的人,我想去参军。”
陆轩看着莉莉,心中暗叹一口气。他知道,莉莉的父亲是一名军人,但在一次任务中牺牲了。他看着眼前的女孩,心中明白,她只是想追寻父亲的足迹,去完成她父亲未竟的事业。
第二章:磨砺与成长
莉莉在陆轩的帮助下,开始了军旅生涯。她历经了严格的训练,磨砺了自我,也成长了许多。
然而,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他们被派往一个任务地点,那是一个被战争摧残的国家。到处都是废墟和硝烟,他们在这里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挑战。
他们面对着生死考验,面对着人性的黑暗面。在这个过程中,莉莉变得更加坚强,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陆轩也发现了莉莉的潜力,他开始更加刻意地培养她。他教她如何应对危机,也教她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
第三章:重逢与告别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战斗和挫折后,莉莉终于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军人。
在这个过程中,她也发现了陆轩的秘密。原来,他一直在暗中保护她,为她挡住了许多危险。
看着陆轩的伤痕累累,莉莉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感动。她知道,这个男人一直在默默地付出,为了她甚至不惜生命。
然而,命运并没有让他们停留太久。在一次任务中,莉莉被敌人俘虏,而陆轩则受了重伤。
面对即将到来的离别,他们都没有退缩。他们选择了勇敢面对,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他们所选择的道路。
第四章:战斗与胜利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战斗和努力后,他们终于成功脱险。他们并肩作战,战胜了敌人,也战胜了自己的恐惧和痛苦。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感情也得到了升华。他们明白了彼此的重要性,也明白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他们离开了这个地方,回到了原来的城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