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花的时候为什么让人觉得内心平静?

养花的时候为什么让人觉得内心平静?,第1张

养花能够给人带来内心平静的感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接触自然的美:花卉植物是大自然中的美好存在,通过观察花草的生长和变化,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力量,从而让人感到宁静和平和。

2创造美的过程:养花需要耐心和细心,需要经常浇水、施肥、修剪等,这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通过参与其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创造美的成就感,同时也可以将这种美传递给身边的人。

3释放压力的途径:养花需要定期照顾,这种过程可以让人暂时放下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专注于花卉植物的生长和变化,从而缓解压力和疲劳,让人感到轻松和愉悦。

4增加生活的意义:花卉植物不仅仅是装饰品,它们还有很多意义,比如象征爱情、友谊、生命等,通过养花可以增加生活的意义和情感的交流。

总之,养花能够带给人内心的平静和宁静,通过观察花草的生长和变化,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力量,同时也能够释放压力,增加生活的意义和质量。

        与作者性格和他当年写作的社会背景相关

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荷塘月色》 一开篇就点出文章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接着写小路的“静”、月色朦胧的“静”, 来反衬作者的“心里颇不宁静”。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 又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 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 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文章这样的结构严谨细密, 脉络清楚,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 达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可贵境界。

        首先朱自清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性子慢;其次,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真实写照 

        《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一方面表现诗人在形势剧变与政治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情绪,另一个主要的方面,又抒写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不肯与之妥协的态度,以及对于未来美好前景的幻想与追求因此月下“荷塘”,映照着诗人心灵种种复杂情感的光影,使我们依稀看到诗人在痛苦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追求的形象

                                                                                        ——吴周文 谈《荷》

内心矛盾与冲突

        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作为无可选择中的选择,朱自清们“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做些自己爱做的事业;就是将来轮着灭亡,也总算有过称心的日子,不白活了一生”这就是说,他们试图“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们的精神避难所但对于“五四”启蒙精神所哺育的这一代人,完全脱离(超然于)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

”的另一个侧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画图,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钱理群 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

彷徨苦闷却无不满

        《荷塘月色》的主题是:表现了二十年代末,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朱自清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产生的彷徨、苦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思想感情主要是因为他对当时的社会缺乏深刻的认识,想去认识却不能认清形成的矛盾如何去看待朱自清的这种思想感情呢朱自清的苦闷是可以理解的二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都曾在漫漫的长夜中摸索过,探求过,苦闷过,即使鲁迅这样伟大的作家也一度彷徨而不知路在何方因此,朱自清先生的苦闷是有代表性的,我们不能因为他对国民党抱有幻想而责备他,也不能因他没有参加无产阶级队伍而认为他缺乏勇气,那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了在当时,朱先生没有倒向国民党的怀抱已经是难能可贵了,任何过分要求只能是一种苛求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硬说朱自清对蒋介石不满才写《荷塘月色》的,有人说本文表现了作者向往光明,追求进步,则更是牵强附会了拔高即等于贬低,只有结合当时作者的实际思想去分析《荷塘月色》,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朱自清先生在晚年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高尚人格!

                                                                                          ——程翔《荷》主题探

 有浓浓的哀愁

        我们只要想一想文章的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便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出作者有

许多无法排遣的烦闷,他在那夜深人静的时候,离开自己的妻儿,来到这“日日走过的”,

在“没有月光的晚上”,显得“阴森森的,有些怕人”的荷塘,完全不是有闲阶级的寻欢作

乐,也完全不是骚人墨客的吟风弄月,这里面没有“幻想超脱现实”者的雅兴,也没有一般

学者、教授“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闲情

我们应该努力去体会作者郁结的烦闷和满怀愁绪无处诉说的苦衷,把偶然写到的闲情看作是苦情的反衬,才符合文章的实际,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姚效先 《荷》有浓浓的哀愁

不消沉 无哀愁

        在这优美、静谧的意境中,流露的是诗人的“哀愁”吗否,这里流露了爱国知识分子热爱祖国山河的热烈情怀,诗人对祖国大地的感情简直如恋情般深沉、强烈,富有扣人心弦的感染力尤其是,这种感情流露在“独裁代替民主”的逆转时代,更使人觉得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并不消沉,并无什么“哀愁”同时,也流露了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

品性诗人的想象在广阔的空间飞翔,由北国到江南,织成一幅连及大江南北的广阔的荷塘月色画面如果说诗人心中真有维系着时代命运的“哀愁”,哪会有心去欣赏多情、缠绵的采莲歌哪会去“惦着江南”的采莲歌呢哪会引起广及大江南北的美好想象呢

散文创作不能缺少灵魂缺少了灵魂,也就没有了情致《荷塘月色》的灵魂,不是诗人的

“淡淡的喜悦当中夹杂着淡淡的哀愁”,而是诗人的热爱祖国山水的爱国情思和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

                                                                                 ——吴海发《荷》中有哀愁吗

作品原文

荷塘月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⑴,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⑵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⑶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 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⑷的是田田⑸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⑹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⑺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⑻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⑼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⑽,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⑾,荡舟心许;鷁首⑿徐回,兼传羽杯⒀;棹⒁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⒂,迁延顾步⒃;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⒄。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 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华园。

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这一首开门见山,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感情强烈。诗意落实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上,下启第二、三首。第二首写诗人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寐,上应第一首。最后两句,侧重写自己已近暮年,兵戈不息,卧病秋江的寂寞,以及身在剑南,心怀渭北,“每依北斗望京华”,表现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第三首写晨曦中的夔府,是第二首的延伸。诗人日日独坐江楼,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作者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面临种种矛盾,深深感叹自己一生的事与愿违。第四首是组诗的前后过渡。前三首诗的忧郁不安步步紧逼,至此才揭示它们的中心内容,接触到“每依北斗望京华”的核心:长安象“弈棋”一样彼争此夺,反复不定。人事的更变,纲纪的崩坏,以及回纥、吐蕃的连年进犯,这一切使诗人深感国运大非昔比。对杜甫说来,长安不是个抽象的地理概念,他在这唐代的政治中心住过整整十年,深深印在心上的有依恋,有爱慕,有欢笑,也有到处“潜悲辛”的苦闷。当此国家残破、秋江清冷、个人孤独之际,所熟悉的长安景象,一一浮现眼前。“故国平居有所思”一句挑出以下四首。第五首,描绘长安宫殿的巍峨壮丽,早朝场面的庄严肃穆,以及自己曾得“识圣颜”至今引为欣慰的回忆。值此沧江病卧,岁晚秋深,更加触动他的忧国之情。第六首怀想昔日帝王歌舞游宴之地曲江的繁华。帝王佚乐游宴引来了无穷的“边愁”,清歌曼舞,断送了“自古帝王州”,在无限惋惜之中,隐含斥责之意。第七首忆及长安的昆明池,展示唐朝当年国力昌盛、景物壮丽和物产富饶的盛景。第八首表现了诗人当年在昆吾、御宿、渼陂春日郊游的诗意豪情。“彩笔昔曾干气象”,更是深刻难忘的印象。

八首诗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正如一个大型抒情乐曲有八个乐章一样。这个抒情曲以忧念国家兴衰的爱国思想为主题,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零,特别是关切祖国安危的沉重心情作为基调。其间穿插有轻快欢乐的抒情,如“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有壮丽飞动、充满豪情的描绘,如对长安宫阙、昆明池水的追述;有表现慷慨悲愤情绪的,如“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有极为沉郁低回的咏叹,如“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白头吟望苦低垂”等。就以表现诗人孤独和不安的情绪而言,其色调也不尽相同。“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以豪迈、宏阔写哀愁;“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以清丽、宁静写“剪不断、理还乱”的不平静的心绪。总之,八首中的每一首都以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基调的思想情绪。它们每一首在八首中又是互相支撑,构成了整体。这样不仅使整个抒情曲错综、丰富,而且抑扬顿挫,有开有阖,突出地表现了主题。

一、月亮意象:代表人生的圆满、缺憾,表达思乡、思亲 的情感

有月亮的诗词: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柳

“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柳的柳字与留字谐音,提到柳便在人们的心目中油然滋生挽留客人、亲人的意境。代表离情。

含有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俯拾即是,如: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唐·刘 禹锡《竹枝词》)、“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王昌龄《闺怨》)、“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元·薛昂夫《最高楼》)

三、秋

关于“秋”这一意象非常深广,在不同作者的笔下有不同的内涵:一般有以下几种:

1、空旷、宁静。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失意、孤独、漂泊无依。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凄清、迷茫。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

四、草

芳草——离恨

例:青青河边草,绵绵思道远。——《乐府诗集》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希望对楼主有帮助,若有请采纳,谢谢

1

练习再评估。情绪稳定的人并非那些对自己的情绪毫无感知的人,也不是那些放任情绪的人。近来研究表明,正是那些懂得再评估的人情绪最稳定。[1] 也就是说,这些人会主动调整情绪,将其往积极的方面改进。

是不是觉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呢?那么首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评估当前所处的情境,有哪些积极的方面?

可不可以从其他角度来看?当前的心态是积极的吗?

怎样才能把它看作一个给人动力的挑战,而不是看作一个问题?

2

情绪不是天气。很多人觉得情绪变化很正常,是不可避免的。这话有些道理,但忽略了一点,人们是可以主动控制情绪的。信不信由你,若你真想控制,就能控制住。下次当你将要陷入不良情绪中时,就告诉自己,不该任由情绪发展,应该让大脑来决定。你完全可以否决不良情绪,让其向积极方向转换。

比如,有个同事说你笑起来傻。难道你要往心里去,蜷缩到角落,因为怕众人的嘲讽而再也不哈哈大笑吗?你可能会有这样做的冲动,但经过再评估,你会觉得“我这样笑有什么问题?是他说了算?何必太在意呢?”这样一想,之前的阴郁就会一扫而空,你就不会太纠结,情绪就稳定了。

3

整体地稳定。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积极的社交和健康,三者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幸福感。[2] 换句话说,想要稳定情绪,你还需要关注社交和健康。不可能只顾及一方面,就得到总体的改进。我们应该争取生活的稳定,不仅仅是情绪稳定。

照顾好自己,合理饮食和运动,做喜欢做的事情,无论是独处还是和他人在一起。每天安排一定独处的时间,这样可以释放压力,保持最佳状态。

4

不要向生活中的困难低头。情绪稳定、坚强的人通常很有毅力和野心。他们不会轻易认输,而会竭尽所能[3] 遇到困难很容易抱怨消沉。但如果你能理智地控制情绪,一切都会好的。因为所有困难最终都会过去。

自省。你是不是太悲观,没有努力就认输?你是不是一遇到问题就自乱阵脚,缺乏全局观?如何能够让大脑夺回情绪的掌控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976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