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600字

关于《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600字,第1张

《肖申克的救赎》 故事 讲的是安迪因被冤枉背上了杀死妻子和妻子情夫的罪名而被判了无期徒刑。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关于《肖申克的救赎》 观后感 600字6篇,欢迎借鉴参考。

更多“肖申克的救赎”的相关 文章 推荐↓ ↓ ↓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真实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300字作文

★**《肖申克的救赎》1000字观后感5篇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5篇300字以上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心得体会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600字1

“把信仰寄托给神,把贱命交给我。”

这是安迪走进监狱的情形,像任何一个有罪的人,被命运欺骗了。

最初听到肖申克的救赎这个片名,以为肖申克是个人名。实际肖申克不是这部片子中两个男主人公的任何一个,它是一个地名,即“鲨堡监狱”。假设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座大监狱,在这所大监狱里,你如何救赎你自己

这个监狱,是座人间炼狱,狱卒残暴、狱霸横行,磨蚀人的精神。在这绝望之中,服无期徒刑的安迪像是用一件无形的护身罩护住自己,心中永远有希望

有了希望,肖申克监狱不过是一座形同虚设的监狱,有了希望,一把小小的锤子,一张大海报,便可以救赎生命,可以救赎自由。有了希望安迪可以在救赎自己的过程中尽情的享受每一个小小的乐趣,并将这乐趣传播开来,将希望播种在每个人心里。

安迪开始帮助典狱长洗钱,并因此得到了更为宽厚的待遇,他甚至不厌其烦地给州zf写信,并在几年后得到了回应---州zf向肖申克捐赠了图书、唱机、甚至史无前例的监狱图书基金—每年500美金。在唱片中包括费加罗的婚礼。那声音飞扬,高远入云,超过任何在禁锢中的囚犯们所梦,仿佛一只美丽的小鸟,飞入这灰色的鸟笼,让那些围墙消失,令铁窗中的所有犯人,感到一刻的自由,哪怕只是刹那的停留,哪怕只如一个飞掠而过的闪光,却似乎唤醒了囚犯心底里一丝尚未完全泯灭的东西,是的,当老瑞德在夜里抚摸着昔日的口琴时心中所想的,自由。

安迪没有被命运毁掉,他获得了一个完满的结局。他重获自由,惩罚了监狱长等恶人,还与老友阿瑞在海边重逢。

希望是关不住的,是有翅膀的鸟,是流动的空气,是永远无法遏制的,有了希望就有了一切,有了希望就一切皆有可能。

那么,请你救赎你自己逃出“肖申克”吧!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600字2

一把六七寸长的鸭嘴锄、一张足够大的海报、20年的不懈努力、五座 橄榄球 赛场的下水道,他以兰道史蒂文重现于世……

彼时,他是因误判杀害妻子及情夫而被捕入狱,屈辱、逼迫,20年的囚禁。太多的人在铜墙铁壁的监狱中,由抗争到受伤,由失败到妥协绝望,再由绝望到麻木,进而习惯。就像影片中瑞德曾道:“监狱是个怪地方,起先你恨它,然后习惯它,更久后你不能没有它。”囚禁和伤病不是陌路,最可怕的是一个人失去了希望,人生没有方向和目的,当一个人连自由和希望的光芒都拒绝触碰时,他已将自己彻底葬送。安迪的救赎,源于他对生活和人生永远不失希望,他还在期待:在墨西哥岸的太平洋一隅,在一个名叫“芝华塔尼欧”的地方,在没有回忆的海洋,开个小旅馆,买条破船,整修一新,载客出海,去拥抱蔚蓝的自由之海……

相比于主人公安迪而言,老布的末路穷途则更让人痛心。50年的囚禁让他失去了希望,失去了自我,只是机械化的活着。也许他的死亡,只是一个糟老头注定的归宿,但他留给观众的却是莫大的震撼和深思。老布,50年后获得了假释,在表面上他重获了自由,可实质上在他踏出监狱,接触到陌生社会的那一刻,他对自己则是更深的禁锢。那半个世纪前早已被体制化的思想、垂垂老矣的病体、不曾有过期盼的内心,如何能经受得住这瞬息万变的时代他像是时代风化的活化石,没有温度,没有追求和希望,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恐惧,逃离。

希望和自由,是影片贯穿始终所强调的。拥有了希望,才有目标和追求,自由和一切对于人生才会有意义,一旦我们放弃希望,那这变化的所有将会一文不值。安迪成功了,自由了,因为他对生活永远不失希望,他奋斗,他不放弃。他有完全属于自己的内心自由,他让音乐旋律响彻在冰冷的囚室;他用六年的坚持为囚徒换回一座舒适的图书馆,让他们能享受自由阅读、欣赏的权利。他是个异类,是一道永不屈服于困顿,永远坚持内心的希望之光。

观人思己,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肩负重任,研学的寂寞、就业的压力、复杂的社会都会让我们在生活中迷失自我。我们往往享受成功的喜悦,而承受不住失败的苦痛。人生之路漫漫,前途多舛,荆棘密布,只有拥有坚定信念,充满希望和自信的人才会勇于迎接挑战,走向成功彼岸。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600字3

失明,关在黑房子里的不得自由,或许是出于这另样的“终生监禁”,让我在可以重新阅读之后,翻出了《肖申克的救赎》。

安迪,似痴人说梦的站在监狱的小运动场上,在武装警卫居高临下的监视中,述说着她希望的彼岸——墨西哥,太平洋,齐华坦尼荷,以及他的小旅馆。他说:“这应该不算非分的要求吧。我根本没有杀格林·昆丁,也没杀我太太。一家小旅馆……不算奢求吧!我可以游 游泳 、晒晒太阳,睡在一间可以敞开窗子的房间……这不是非分的要求。”。

那么,在我心理的,那个还不算非分的要求是什么呢

撇开是仗的牢监,我希望自己,也希望能有机会带给更多盲人朋友这样的勇气与遐想~

一份站在经济独立上的自由人格,在每一件坚持达成的小事中磨练出的不算虚空的信心,有足够的劳动报偿支持所需要的特别服务,和普通人一样的为逛街、家务、恋爱、看**、去哪儿消磨假期而烦恼和开心。这应该不算非分的要求吧

雷德,一个从“肖申克”里走出的无期徒刑假释犯,一个被剥夺自由受了38年监狱制约,自认为已经无法适应外面世界的体制化的人。对于安迪的打算,她也曾无法想象,也不敢想象,无论前景可能多美好,或者现状有多糟糕,只要在所熟悉了解的地方,一切便是安心。他说:眺望太平洋的念头听起来很棒,但是我害怕有朝一日,我真的到了那里时,浩瀚的太平洋会把我吓得半死。

……

不过,雷德,终于还是以一个自由人的心步上了漫长的旅程,她带着从未有过的“希望”说

我希望安迪在那儿。

我希望我能成功跨越美墨边界。

我希望能见到我的朋友,和他握握手。

我希望……

“肖申克”高而厚的围墙,真的只是在故事里吗是什么,让我们在生活中无形的纵横中一再的却步,束缚心的自由

希望就像落在心理的种子,只要坚守,忠有阳光语录后的破土发芽,若泯灭了最后的念想,生活才是真的黑暗。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600字4

《肖申克的救赎》是斯蒂芬·金的中篇小说,收在《不同的季节》里。

第一次看这篇小说前,我看了看斯蒂芬的简介,这个原写恐怖小说的作家让我觉得《肖申克的救赎》肯定是一部蛮黑暗的作品。不过,看过之后,我对它的态度大大改变了。

故事围绕着一个无罪的人——安迪。他是一位缅因州的银行家,被指控谋杀了出轨的妻子和她情人而关进肖申克监狱,在他来之前,雷德——一个因谋杀罪而判无期徒刑的犯人,已经成为监狱中的“权威人物”。当雷德看到法庭上出奇冷静的安迪再三解释自己没有谋杀妻子和她情人,却还是被判为无期徒刑时,他认为安迪肯定要在这变态肖申克监狱里可怜地度过余生了。这世上什么事都有,今天你还是帮别人乐呵呵分析投资股票的名嘴,说不定明天一早起来就要穿着黄囚服无辜入狱了。上帝总是什么借口也不给你。

于是乎,这个看起来书生气十足的安迪在第一个晚上便被狱友赌为要哭的人。但是安迪没有哭。他那一晚的镇定让雷德感到惊讶,更让雷德觉得,这个拥有一双干净小巧双手的男人,内心绝对比表面上坚强百倍。我在看的同时,对安迪向雷德要锤子和海华丝的海报时感到困惑:为什么要一把小小的锤子安迪真的那么喜欢性感女星吗他为什么要大张的海报而且,为什么又要坚持自己独居一室呢当然,安迪凭着自己的知识和偷偷带来的500块钱慢慢得到了这些。他告诉监狱官怎样合法地免去一大笔税金后为狱友们每人换来三瓶啤酒,尽管他没喝,只是在一旁看着,但雷德猜测安迪应该是想借此来感受之前自由的时光吧。读到这里,我忽然觉得培根讲得挺有道理,所谓“知识就是力量”啊。

安迪就是靠精通财务制度知识和良好的狱友关系慢慢从一个普通的犯人变成模范犯人,甚至掌握了无恶不作的典狱长的把柄,让他被监狱里的人重视起来。另一方面,他得到了一些自由:他成为图书馆的管理员,他不断写信给州议会,使得议会不得不“被迫”发钱给肖申克监狱图书馆,图书馆的书越来越丰富充实,安迪甚至还帮助一些犯人通过了高中学历考试,拿到高中文凭,这不亚于监狱外面的人啊。安迪靠给监狱长洗钱、指导警卫怎样炒股等等,靠自己赢得了一人一个房间的权利。但是,安迪内心绝对不会想着一辈子都呆在这里。雷德说得很对,当你老了、什么都没有用了的时候,肮脏的监狱长自然会抛弃你,不会再保护你,让你受尽折磨。到那时侯,就是回到社会上也比死还要难受,你根本不知道“自由”是什么东西,但实际上它已经活生生摆在你眼前了。

当安迪知道有个犯人以前在另一所监狱服刑时听到过这个案子时,他知道了谁是真凶,他毫不犹豫地去申诉,但当安迪向监狱长提出要求上报这一情况以争取重新审理此案时,却遭到了断然拒绝,还受到了单独禁闭一个月的严重惩罚。那个天天捧着圣经的老狐狸又露出极其凶狠的面目,利用毒辣的手段把安迪最后的假释希望给切断了。

安迪消沉了很久。但身在监狱的他,19年来一直在追求希望、赢得希望,就仅仅因为“H O P E”这四个字母深深印入安迪心中,他没有沉沦,或者说他从来都没有沉沦过,就算是在监狱里,他也没有想过自己没有活下去的机会。每个人都有机会,每个人也会遭遇困境,但是你能在之前打好基础,在陷入困境时抓住机会,在脱离危险时让机会实现,你就会获得了成功。是的,安迪越狱之前在肖申克度过了人生的19年光阴,那原本应是一个银行家创业的辉煌期,然而安迪却在黑暗的肖申克默默为“自由”而奋斗。

越狱是去抓住希望!是获得自由!既然上帝不让法庭赐予他公正的机会,那就自己去获得自由吧!雷德看到了安迪所做的一切,那不是一个人对他前生的救赎,而是这个人通过自己用生命换来的自由,让上帝不得不赐予他机会,是让命运不得不低下头对他的救赎!我知道,雷德也知道,安迪从来都没有失去自由,他从来都没有丢掉过这颗希望的心,所以他成功了!

他的成功让世人佩服,他的成功让之前一切沾在人生路上的黑点都灰飞烟灭,他让肖申克监狱从此留下了一个洞,而他每夜辛辛苦苦地凿着,终于,凿出了一条路,一条要忍受恶臭尽头是光明的自由路。这个洞再怎么填,也填不满。因为那是一个人的一生,为了追求希望,不顾一切去寻找它,直到找到它。

当雷德出狱时,他感到迷茫,自由了,但是世界变了。他想起安迪,那个外瘦弱而内心强大的自由者。他决定去找他,当他到巴克斯登时,看到了那块火山岩,找到了安迪给他的信。

结尾的最后五句话,每句话都包含着“希望”这两个字,当默默读它们的时候,相信每个人心里的感受都跟获得希望的雷德和安迪一样,眼泪会不知不觉地滴在“希望”两字上。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600字5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主要讲述了受冤入狱的安迪·杜佛兰不屈不挠,用一把小小的鹤嘴锄偷挖通道最终逃出肖申克监狱,成功越狱后,他以证据使洗钱典狱长山姆·诺顿畏罪自杀,并用与其合作时捏造出的不存在之人的身份生活,还给了狱中好友瑞德在假释出狱后的生活保障。

这部**深受好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剧情跌宕起伏,出人意料,并不乏味。主人公安迪是一位敢于与命运抗争,他不被挫折打败,机智聪明、勇于行动、乐观善良、善于察言观色,成功在肖申克这所残酷的监狱中将自己救赎出。

事实上,很多事情的发生都应该熄灭了安迪的希望,让他感到肖申克监狱根本不可能还他清白或是允许他逃脱,--比如刚入狱的无名胖子因大声哭喊遭狱警毒打致死,“姐妹花”对他的殴打,老头布鲁克斯因无法习惯处于新生活而自杀,汤米了解真相、愿为安迪证明清白却被典狱长指使人射杀了他--,可是安迪并没有绝望,他仍实行着自己周密的计划,不可思议地逃离了肖申克监狱,并过上了向往的、无人能触及的生活。

安迪越狱后爬出下水道在雷雨中得意地张开双臂仰天大笑的那个画面,使我看到了自由、希望、自我、狂野、不羁、嘲笑。只需爬过这么一段肮脏的路,即可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他沐浴着这雷雨,感谢来自自己的馈赠,这一刻,肖申克的枷锁再控制不了他,它能够使那些曾凌驾于他之上的人都受到制裁。但这美好,当然并不如此轻易就能够得到,他需要付出的,是他人所不能忍受的。别人都不相信能够做到的、更不愿意去做的,他做到了。

人生便是这样,不幸也许就会降落到你的头上,来击溃你一切的信念,想得到你所想要的,必然要遭受磨难。只有动用你的智慧与力量,才能够将你自己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600字6

说实话,这部**的前二十分钟都处于一个懵逼状态,更不知道观后感如何去写,索性就从头又看了一遍,全程看完觉得自己理解的也是很片面!

这部**里写的是安迪被诬陷杀害妻子进了监狱,被判了无期徒刑,在肖申克监狱里仍然对生活和自由抱着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狱友的帮助下用了二十年时间成功逃出监狱获得自由!

在这二十年里安迪先是接触了狱中有声望的瑞德,逐渐熟悉后,请求瑞德帮自己搞得一把锤子,后来在天台,安迪替狱友向狱警要出啤酒分享,谁都不曾能想到最凶狠的狱警会请他们喝啤酒,继而和瑞德的关系也更近了一步,中间又帮助典狱长洗钱,逃税,谋利,还有就是建立图书馆,播放音乐让狱友学到更好的知识帮他们找回希望,最让人心疼的就是老布,因为在监狱里的日子太长了,以至于被假释后无法适应新的生活而选择了自杀,如果能对生活充满希望,就不会落得如此下场吧,后来就是因为一个摇滚乐男孩汤米的出现,把当初安迪被诬陷进狱的真相说了出来,安迪要求典狱长重申以证明自己清白,因为典狱长想把安迪困在自己身边为已,全然不信安迪的话,把安迪关起来期间把说出真相的汤米枪毙!

安迪用瑞德给他的小铁锤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为自己凿出一条通往外面世界的通道,并成功脱逃!

最后就是瑞德被假释,回到老布待过的旅馆,重复着老布的生活,因为习惯了监狱的管理,就连自己上厕所都要汇报,突然的不打 报告 让他觉得并不怅然,瑞德想起在狱中安迪给他说的藏在小镇上的东西,瑞德便离开了旅馆去寻找,看到了安迪给他写的信:心怀希望是一件好事,也许是最好的事,心怀希望就永远有希望!重新点燃了瑞德对生活的向往和希望,并启程找到了安迪开始新生活!

回头想想我们在生活里亦或者在工作里,往往却成了老布,把自己束缚在一个习惯了的环境里,不敢再去接受新的环境,而安迪可以心怀希望,不会因为身处的环境而改变自己内心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并坚持!人真的是这样,要么忙于生活,要么赶着去死!心存希望才会得到更好的!

关于《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600字相关文章:

★ 关于《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600字6篇

★ 关于《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600字5篇

★ 关于《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600字

★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600字

★ 关于《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800字6篇

★ 《肖申克的救赎》600字读后感5篇精选

★ 关于《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500字6篇

★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5篇600字

★ 关于《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700字5篇

★ 关于《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500字5篇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fce392d37f1927da32ec8079e842a198";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斯蒂芬•金的《肖申克的救赎》在美国可谓是家喻户晓,英国作家克莱夫•巴克这样说道:

“每个美国家庭都拥有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就是斯蒂芬•金的《肖申克的救赎》。”

这部与《圣经》相匹敌的经典之作的特点在于,它用一所监狱、一个励志故事便诠释了生活中的困境与希望。

主人公杜佛尼•安迪是一家大银行信托部的副总裁,年纪轻轻就做到这个位置的安迪前途一片光明,但出轨的妻子让安迪陷入人生中最长的噩梦之中。

无辜的安迪被急于竞选公职的检察官判为有罪,随后进入泯灭人性的肖申克监狱。

1面对困境,要保持内心平静

刚进入监狱的安迪保持着一副副总裁的外貌,雷德对他这样描述:

“他属于五短身材,长得白白净净,双手小而灵巧。他戴了一副金边眼睛,指甲永远剪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

安迪干净、瘦弱的样子很快就被监狱里的“姐妹”盯上。

监狱这个没有异性的小型社会,为了满足性的需求,许多犯人选择了“转变”性倾向,最终成为了这群“姐妹”。

面对“姐妹”的粗暴对待、人格侮辱,安迪没有束手就擒,而是奋力抵抗。

在其中一个“姐妹”准备强暴他时,安迪带着惯有笑容强硬地说:“如果你把任何东西塞进我的嘴里,你就会失去那个东西。”

或许是安迪强硬的态度吓到了“姐妹”,又或许是安迪买通的狱警打怕了“姐妹”,之后“姐妹”很少再找安迪的麻烦。

逐渐与安迪相熟的雷德在安迪的身上发现了一种气质,这是在其他犯人身上看不到的一种气质,这种气质甚至让雷德都受到了影响。

“我告诉你,安迪有一种大多数犯人所缺乏的特质,那是一种内心的平静,甚至是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认为漫长的噩梦终有一天会结束。”

没错,只有时刻保持“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强大内心,才能在困难来临时岿然不倒。

2实现个人价值,闪耀光芒

无辜的安迪被送进监狱后并没有浪费时间,而是抓住每一个可以展现自己的机会。

一九五零年的监狱准备翻修车牌工厂的屋顶,这是一件让所有犯人兴奋的工作,安迪幸运地被选中。

在工作途中,狱警哈力大声抱怨着美国的税收制度,正在工作的安迪放下工具走了过去。

安迪的举动让犯人和狱警全都紧张起来,因为他们都知道安迪的行为很可能会让他丧命。

“你信得过你太太吗?”安迪轻声问道。

暴怒的哈力抓住安迪的衣领准备将他推下屋顶,对生命的威胁没有让安迪失去冷静,他镇静地说出可以帮助哈力合法避税的方法。

安迪“鲁莽’的行为让其他一起工作犯人得到三瓶啤酒的奖励,安迪自己也赢得了发光发热的机会。

安迪精通金融的能力被监狱的理解典狱长发现、利用,安迪也借此从普通犯人变成监狱图书馆管理员、历任典狱长的专用避税师。

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个人价值才是生存的根本,只有让他人看到自己的价值,才能得到发展壮大的宝贵机会。

3预先规划,“预约成功”

安迪在越狱成功之前与雷德的一次对话中说道:

“陷入困境时,人的反应其实只有两种:第一种人总是怀抱最乐观的期望,另一种人做了最坏的打算,因为他知道只要为最坏的结果预先做了准备,那么抱着乐观的期望就没关系。”

是的,安迪做了第二种人,对最坏的结果做了准备。

在进入监狱前,安迪卖掉了所有股票,并将钱转到一个虚假的账户中,这个账户的主人在外面的世界按时缴税,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为安迪铺设安全的后路。

终于,在一九七五年,进入肖申克监狱的二十七年后安迪越狱成功,坚韧不拔的决心、不停歇的努力为安迪的越狱做出巨大的贡献。

安迪越狱后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唯独知道安迪内心向往的雷德知道他去了哪里,也知道他在做些什么。

“我当然记得那个小镇的名字,齐华坦尼荷,这名字太美了,令人忘不了。”

5关不住的鸟儿,迟早会离开

《肖申克的救赎》能够与《圣经》相提并论的魅力,只有真正对他有所感触的人才能体会到。那是只有自由人才能体会到的兴奋。

它将一个被生活困住的人对自由、希望的向往描写得淋漓尽致,正如安迪越狱成功之后写给雷德的那封信一样。

“记住,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世间最好的东西,好东西永远不会消逝。”

幼儿园美术活动是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有效途径,也是幼儿认识自我、感知世界、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形式。中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概念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和探索越丰富、清晰,其自我评价、自我体验也会更客观和积极。

“十三五”期间,我园申请了北京市学前教育研究会课题《以主题性美术活动为载体开展幼儿发展性评价的实践研究》,作为课题实验班,我班从“自画像”切入,开展了主题性美术活动“独一无二的我”。近两个月时间里,孩子们共同经历了从欣赏到感受、从粗画到细琢、从完成活动到爱上自画像的质变过程。

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在对幼儿的创作过程以及自画像进行记录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得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一个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自画像”背后所展现出的幼儿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

“自画像”作品体现 幼儿心中对“美”的天然趋向性

“自画像”看似简单,但体现在画纸上却并不容易,它需要幼儿对自己有观察、有了解。活动实施初期,我们将感受和欣赏名人自画像作品作为首要目标,通过多次欣赏活动,帮助幼儿理解并积累有关“自画像”的经验。每次欣赏之后,都会让幼儿画“自画像”。幼儿初画“自画像”时的状态和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认识到每个幼儿的心中都有一颗“美”的种子。

大多数女孩的作品都把自己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美化:头上有皇冠,身上是公主裙,有的甚至给自己加上了耳环、涂上了红脸蛋儿……而大多数男孩画的形象都是嘴巴上扬、面带微笑、身体姿态端正、衣服色彩单一……对于老师提出“这是你自己吗”的问题,女孩的普遍回答是“我觉得这样漂亮,我喜欢自己这个样子”。男孩子通常会说“我就是这个样子,镜子里的我也是这个样子的”。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女孩儿更希望突出自己的美丽,男孩儿更希望强调自己的友善、端庄,虽然男孩和女孩侧重和突出表现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其背后所体现的共同之处就是幼儿对美的追求,孩子们都希望自己是美丽的、开心的、友好的。活动对幼儿自我评价的积极暗示、对幼儿审美情操的熏陶,为我们在美术教育中实现“美善相谐”的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自画像”作品体现出幼儿作品的“独特性”

我们除了让幼儿感受、欣赏艺术家的作品,从中了解自画像作品中用色、构图之外,也引导幼儿进一步观察自己不同表情下的面部特点,了解五官位置与情绪表达之间的关系,同时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尝试运用不同的材料进行自画像的创作。这个过程让我看到了幼儿表达的“独特性”——每个幼儿的作品都与他们的思维、生活经验、情绪情感相连接,是幼儿带着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体验所形成的独特作品。

1同一种材料中,幼儿独特的“自我”表达

为了让幼儿了解情绪与五官特点的关系,我们请幼儿观察并体验不同的表情,还通过投放教具“拼拼凑凑的脸”,让幼儿体验不同情绪下五官的位置。有了这些基础之后,孩子们开始尝试用超轻黏土制作自画像。

乐乐创作时,先把黏土搓成细条,然后围拢成与自己脸型相接近的椭圆形,边围边说:“我的脸型是尖下巴,我觉得挺像我的脸。”之后他取出一些黑色的超轻黏土,分成若干团,依次搓揉出细条。我问他这是头发吗,他点头。他做了一些头发粘在最上方,紧接着用剩余的黑色黏土做了耳朵。最后他开始照镜子观察自己的表情,对我说:“李老师,我喜欢我严肃的样子,因为我觉得这样很酷。”他边照镜子边捏黏土,认真地完成了作品《严肃的我》:下拉的嘴角、紧蹙的眉头、聚焦的小眼睛以及根根竖立的头发,传神地表现了他严肃时的神情。

笑笑的自画像,不仅表现了他笑起来好看的酒窝,还体现了他当天所穿衣服上的图案细节,这正是源于孩子对自己细致入微的观察。豆丁创作的时候,我一直在一旁观察、记录。他选择了孩子们普遍不太愿意用的白色黏土,紧接着就将其分别粘在了红嘴唇的上下两侧,我好奇地问:“豆丁,嘴边上的白色代表什么呀?”豆丁凑到我耳边小声地说:“我告诉你,这是我在刷牙时照镜子看到的自己的样子,白色是牙膏泡沫。”原来豆丁把自己刷牙时的生活经验表现了出来!嘴角、鼻子以及身上的白色牙膏泡沫,让他的作品特别抓人眼球。

孩子们独特的思维、细致的观察以及对不同情绪状态的浓厚兴趣,使得每个孩子在创作过程中都能抓住关键特点,最终,每一幅自画像都是那么鲜活灵动、充满童趣。

2使用不同材料的过程中,“自我”的表达依旧独特

在使用单一材料进行自画像创作中,老师发现幼儿很有自己的想法,能在作品中表达出细腻的情感。为了进一步发展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尝试为幼儿提供更多材料,让幼儿自行选择和使用。

这一次,幼儿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自画像创作中的“一百种语言”。孩子们不仅会根据自己脸型、五官特点去选择材料,还会关注每一种材料的颜色、质地与所要表达五官的相似度。同时,在作品中我们还能够感受到幼儿自我认知的不断深化。

多多在众多材料里果断地选择了一个棕色的纸盘,他自言自语道:“我长得黑,我就用这个吧。”他用黑色和紫色的纸剪出了头发,然后对着镜子看了看,又自言自语道:“哎哟,我的眉毛也挺黑的。”说完就用黑色的笔把眉毛涂黑了。老师准备的自选材料里有不一样的五官,多多在这些五官里找了找,很快就找到了一对小眼睛,他满意地看着我,有点不好意思地笑着说:“我就是眼睛有点小。”我笑着说:“那也挺帅的。”多多笑了,他的嘴巴咧得大大的,我就说:“多多,你看你笑得多开心,嘴巴都笑弯了。”听我这么说,多多选了一块红色的黏土给自己做了一个大大的嘴巴。

安迪选了一个椭圆形的纸盘,思考了片刻对我说:“李老师,我想把纸盘变成肉色,跟我的肤色一样。”然后他取出了一大团接近肉色的黏土,把整个纸盘面都铺满。接着又选了一些黑色与蓝色的黏土开始搓细条,搓完细条后我发现他没有粘到头顶上,而是把黑条和蓝条进行了混合。我好奇地问道:“安迪,你为什么把头发弄成了这样?”安迪笑了笑说:“我的头发有点自来卷,和我爸爸的头发有点像,这样看上去就是卷卷的了。”听完安迪的解释,我的心情又感动又惊喜,这些小家伙一次次地让我刮目相看,原来他们的小脑瓜里有如此独特的想法和对自我的理解。

“自画像”作品体现幼儿创作风格的相对“稳定性”

在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幼儿的创作风格是相对稳定的,没有因为材料的丰富而在作品风格上有太大变化,也不太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而表现出模仿行为。

例如,下面的三幅自画像作品是恬恬画的,她曾在外面学过画画,有较熟练和稳定的绘画技能。在几次画自画像中,人物造型基本一致,画风比较统一。这是她创作模式化的体现,老师可以尝试引导她突破惯性思维,如尝试不一样的发型或表情等。

再如,豆丁小朋友起初特别不愿意画自己,总认为自己画得不好。每次画画都是一边画一边拿手捂着,生怕别人议论和评价。多次尝试作画中也能看到他的一贯表达:圆形头,身体用线代表,其它的用小圈圈和小点点代替。从豆丁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正处于绘画能力的象征期。这种自画像反映出幼儿早期图形思维的独特性和局限性,需要我们从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提高幼儿的观察和表征能力等方面加以引导。

“自画像”作品体现幼儿对自我认识的“发展性”

在幼儿多次自画像的创作过程中,我近距离地看到了孩子们的变化:有的孩子从抵触画自己到能够展示自画像;有的孩子从不接纳自己的外貌到欣赏、喜欢自己;有的孩子从不知道如何介绍作品到能够具体、完整、流畅地介绍……这些点点滴滴的进步得益于我们多次深入的欣赏、观察和创作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提高了创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方面取得了进步,这也是我们开展“自画像”主题活动的重要目标。

苗苗是班上一个年龄较小的小男孩,在自画像主题活动的前期,他每次画自己都会哭,照镜子观察自己也会闷闷不乐。认真询问原因后我了解到,由于他的鼻孔比较靠外,他觉得自己的鼻子跟小猪的鼻子很像,对自己的鼻子特别不满意,因此特别沮丧和难过。于是,我引导他通过观察,发现每个人的五官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渐渐地,他开始接纳自己的样貌,不再认为自己的鼻子丑了。

从苗苗的作品能够看出他鼻子的特征,前两次他都刻意地按照自己的样貌进行绘画,后来无论是绘画还是其他创作,他都能够用不同的手法来体现鼻子。我们发现苗苗不再那么讨厌自己的鼻子了,还会主动和小朋友说出自己鼻子的特点。

历时两个月的尝试与坚持,孩子们无论是绘画技能、语言表达、想象力、创造力,还是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这也让我们越来越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感谢孩子们带给了我们如此美妙的享受,我们愿意继续做观众,走进你们的内心世界。

高尔基

高尔基(1868328―1936618)英文Gorky·Maksim,全名高尔基·马克西姆,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也叫斯克列夫茨基,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列宁说他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1868年3月28日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今高尔基城)。

他的父亲是木匠。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岁开始独立谋生,其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旧社会的底层度过的。高尔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经历在他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作了生动的记述。人间的苦难,生活的辛酸,磨练了他的斗志;他在繁重劳动之余,勤奋自学不息。对社会底层人民痛苦生活的体验和深切了解成为他创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

代表:《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海明威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l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

代表:《老人与海》

劳伦斯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erence,1885-1930),英国文学家,诗人。

提起英国文学,就不能不提到劳伦斯,为二十世纪英国最独特和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他笔下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1928),《儿子与情人》,《虹》(1915),《恋爱中的女人》(1921),《误入歧途的女人》等都有中译本。

玛格丽特·米切尔(1900-1949)

1900年11月8日,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 Mitchell0)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一个律师家庭。

代表:《飘》

杰克·伦敦

杰克·伦敦(Jack London,1876年1月12日~1916年11月22日)原名为约翰·格利菲斯·伦敦(John Griffith London),生于旧金山,他来自“占全国人口十分之一的贫困不堪的底层阶级”。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被称为“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他的作品不仅在美国本土广泛流传,而且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著有《马丁·伊登》《野性的呼唤》等50多本书。

普鲁斯特(1871-1922)

代表:《追忆逝水年华》

艾捷尔·丽莲·伏尼契(1864~1960)艾捷尔·丽莲·伏尼契(EthelLilianVoynich 1864-1960)1864年生于爱尔兰科克市。原姓蒲尔,父亲乔治.蒲尔是个数学家。她早年丧父,随母由爱尔兰迁居伦敦。

代表:《牛虻》

泰戈尔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是一位印度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人(也是首个亚洲人)。

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受到良好教育的富裕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领袖。在外国泰戈尔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诗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哲学家,但在印度这两者往往是相同的。在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他本人被许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个圣人。参加领导了印度的文艺复兴运动,除诗外泰戈尔还写了小说、小品文、游记、话剧和2000多首歌曲。他的诗歌主要是用孟加拉语写成的,在孟加拉语地区,他的诗歌非常普及。

代表:《飞鸟集》《吉檀迦利》《新月集》

奥斯卡·王尔德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54年10月16日—1900年11月30日)(又译奥斯卡·怀尔德)英国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著名的作家、诗人、戏剧家、艺术家。

王尔德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家世卓越的家庭,是家中的次子,全名为:奥斯卡·芬葛·欧佛雷泰·威尔斯·怀尔德(Oscar Fingal O'Flahertie Wills Wilde)。他的父亲威廉姆·怀尔德爵士是一个外科医生,他的母亲是一位诗人与作家。

代表:《快乐王子》

济慈

济慈,全名约翰·济慈John Keats,1795年—1821年)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他是杰出的英诗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员。父亲是马厩的雇工领班。自幼喜爱文学,由于家境窘困,不满16岁就离校学医。其父母在其青少年时期便相续去世,虽然与兄弟和姐姐相互支持,但过早失去父母的悲伤始终影响着他。在恩菲尔德学校(Enfield School),济慈接受了传统正规的教育,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济慈受到了师长克拉克(Charles Cowden Clarke)的鼓励。年轻的济慈非常钟爱维吉尔(Virgil),14岁时,他将维吉尔的长诗《埃涅阿斯纪》("Aeneid")翻译成英语。1810年,济慈被送去当药剂师的学徒。五年后济慈考入伦敦的一所医学院,但没有一年,济慈便放弃了从医的志愿,而专心于写作诗歌。济慈很早就尝试写作诗歌,他早期的作品多是一些仿作,1817年,济慈的第一本诗集出版。这本诗集受到了一些好的评论,但也有一些极为苛刻的攻击性评论刊登在当时很有影响力的一本杂志(Blackwood`s magazine)上。济慈没有被吓倒,他在来年的春天复印了新诗集《安迪密恩》(“Endymion”)。1818年夏天,济慈前往英格兰北部和苏格兰旅行,途中得到消息说他的兄弟汤姆得了严重的肺结核,济慈即刻赶回家照顾汤姆。这一年年底,汤姆死了,济慈搬到一个朋友在汉普斯泰德(Hampstead)的房子去住,现在人们已将那所房子认为济慈之家。在那里,济慈遇见并深深的爱上了一位年轻的女邻居,芬妮·布朗(Fanny Brawne)。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疾病与经济上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济慈,但他却令人惊讶的写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其中包括《圣艾格尼丝之夜》《秋颂》《夜莺颂》和《致秋天》等名作,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强烈感受和热爱,赢得巨大声誉。1820年3月,济慈第一次咳血,之后不久,因为迅速恶化的肺结核,1821年2月23日,济慈于去意大利疗养的途中逝世。 去世的时候,只有年轻而忠诚的朋友画家塞文陪伴着他。

代表:《伊莎贝拉》《夜莺颂》

夏洛蒂·勃朗特

夏洛特·勃朗特(英语:Charlotte Brontë,1816年4月21日-1855年3月31日,或译为夏洛蒂·勃朗特,还有夏绿蒂·勃朗特)是一位19世纪著名的英国作家。

代表:《简·爱》

莫泊桑

莫泊桑,全名居伊·德·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 1850--1893) :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曾拜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为师。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0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是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列的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构思别具匠心,情节变化多端,描写生动细致,刻画人情世态惟妙惟肖,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代表:《羊脂球》《漂亮朋友》《我的叔叔于勒》

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Mark Twain),原名塞缪尔·朗赫恩·克列门斯 (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马克·吐温(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亦是著名演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虽然其家财不多,却无损其幽默、机智与名气,堪称美国最知名人士之一。其交友广阔,威廉·迪安·豪威尔士、布克·华盛顿、尼古拉·特斯拉、海伦·凯勒、亨利·罗杰诸君,皆为其友。他曾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林肯。海伦·凯勒曾言:“我喜欢马克吐温——谁会不喜欢他呢?即使是上帝,亦会钟爱他,赋予其智慧,并于其心灵里绘画出一道爱与信仰的彩虹。”威廉·福克纳称马克·吐温为“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都是继承他而来”。其于1910年去世,年七十五,安葬于纽约州艾玛拉。

代表:《汤姆索耶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大仲马

亚历山大·仲马(Alexandre Dumas, père, 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称大仲马,法国19世纪积极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自学成才,一生写的各种著作达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大仲马信守共和政见,反对君主专政。由于他是黑白混血人的身份,其一生都受种族主义的困扰。 2002年,大仲马去世132年后终于移入了法国先贤祠。

代表:《基督山伯爵》

福楼拜

出生年代:1821-1880

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19世纪中叶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居斯达夫·福楼拜,1821年12月12日出生在卢昂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家庭。其作品反映了1848-1871年间法国的时代风貌,揭露了丑恶鄙俗的资产阶级社会。他的“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创作理论和精雕细刻的艺术风格,在法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从小生活在医院环境培养了福楼拜实验主义倾向,使他注意对事物的缜密观察,而与宗教格格不入。他与青年哲学家普瓦特万很早就结成了亲密的友谊,普瓦特万的悲观主义思想和唯美主义观点对福楼拜有相当影响。福楼拜思想上还有着斯宾诺莎无神论思想的明显影响。他在上中学时就热心阅读浪漫主义作品,并从事文学习作。这些作品表现了“恶魔式的利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式的狂热,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狂人回忆》(1838)写他对一位音乐出版商妻子的炽热感情,这位出版商的妻子就是《情感教育》中阿尔努夫人的原型。

代表:《包法利夫人》

屠格涅夫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俄语: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英语:Ivan Sergeevich Turgenev,公历1818年11月9日-1883年9月3日,合儒略历1818年10月28日-1883年8月22日)俄国现实主义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

代表:《父与子》

安徒生(1805~1875)

安徒生,丹麦童话大师,作家。出生在贫民区,受过大学教育。1835~1872年出版一系列的故事集,打破传统文学模式,运用俚语和通俗语来架构故事内容。他撷取民间传说的通俗成分,再加上想象力,创造了诸如 《丑小鸭》《皇帝的新衣》等作品。有些故事表现了善和美必胜的乐观信念,有些则非常悲观,结局极为不幸。

代表:《安徒生童话》

川端康成(日本)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著名作家,生于大阪市一个医生家庭。父母早亡,童年时代饱尝的悲哀而后孤独给日后的文学创作以极大的影响。曾与横光利一等人发起新感觉派文学运动。1929年参加新兴艺术派,以后倾向于新心理主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雪国》、《千只鹤》、《睡美人》、《古都》,短篇小说《伊豆的歌女》等。川端康成小说的主题基本是有关爱与死的。他将西方文学的创作手法融汇到日本古典文学的传统之中,作品情调缠绵悱恻,富有韵味,在艺术上具有唯美主义的倾向。

多丽丝·莱辛(1919~)

当代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誉为继伍尔夫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1962年,她推出《金色笔记》奠定了她在西方文坛的地位,曾获得2007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金色笔记》《青草在歌唱》

有很多过世的,但都很有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029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