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唱出感情技巧
导语:唱歌唱出感情这是真实的,那么唱歌唱出感情技巧都有哪些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用音色变换手法来塑造艺术形象
我们之所以选用美声唱法为例来解释声音技巧的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在现代歌唱中具有奠基性的地位,在作品的表现时美声发音具有一般的基础性的技巧。其它的演唱形式都会以其技巧为基础来拓展和变通。美声唱法包含的技巧的领域很广,可以在不同的层次之间进行转变,对于共鸣效果无疑是最具表现力的。这种共鸣能够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能够在音量和音色方面实现双丰收,在提高了音量的同时又能圆润音色的美感。(想获取更多声乐咨询,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声乐家APP)美声唱法还能够有效地组织各个发音的部分团结一致,各司其职,分别在不同的时候构成不同的演唱发声组合,特别是在一些需要用技巧来衬托的难度性的发音上,各个发声器官能够通力合作犹如一个庞大的乐团,每个发声器官就是乐团中的每个乐手,在人思维的指挥下不断地演艺出一段段美妙的旋律,大大丰富了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音色是指演唱者声音的个性特色,是区别于其他歌手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多数情况下是天生自然形成的,虽然可以经过后天的修饰,但整体不会跨度过大。对于音色的描述,可以用来修饰的词汇不是那种可以清晰描绘有形的概念,从现象学的角度来说是一种需要意会的东西。同样这种音色有时也可以带有情感,也并非总是空洞、没有内涵的。音色也可以被比作是人的性格,音如其人。音色也可以给听众带来重要的审美愉悦和情感体验,听者会有一种思维模式来判定某种情况下用哪种音色来诠释更好。在听众的期待中,表现节日欢庆和喜悦情绪的歌唱一般音色嘹亮,开朗且有弹性;痛苦的哭诉和悲伤失望的歌唱一般比较平淡沉闷。所以歌唱者应根据不同的歌唱风格、情感、内容、适当调整歌唱时声门的闭合状态、喉头高低、气息的`力度,共鸣腔使用的程度等以获得相应的音色。
用声音的快慢来表现曲目的张力
歌曲的表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节奏,听者在听的过程中也会受到这种节奏感的制约,这种节奏的双方均衡使得歌者在演唱的时候对于音律的掌控要拿捏得十分到位,无论曲目中的哪一句、哪一个部分都要与曲目相应的节拍匹配得完好,只有这种感觉才能够给曲目的演唱增色。节奏的控制主要涉及曲目的快慢,在演唱歌曲速度比较快时,虽然嘴中歌速较快但内心却是安稳的,只有内心的稳定才能保证每个小节的节奏不乱,特别忌讳的是在演唱快速歌曲的时候抢拍,给听者以很忙乱的感觉,让人很不舒服。要让人感觉快的很安然、很稳定,不会因为演唱者的失误而提心吊胆,既能体现出旋律的美感,词意也能很清楚地表达出来。慢曲子常有延长的单音,唱这种长音不能只呆滞地唱完全时值就可以了,而应该在延长时做到情绪上有发展、征引上有流动的变化。(想获取更多声乐咨询,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声乐家APP)慢曲子一般更深情,故演唱时应该更富有激情。不同情况下的曲目要做感情化的处理即所谓的稳中有变,变中不乱,单位音节的长度要控制好,同时要与词义相协调,某个部分的延长或缩短要做到恰到好处,不能让听众感到某个音节时间过长显得拖拉,使后面的音节无处安放,让整句歌词处于一个很尴尬的位置。因为这样这就失掉了发声技术的精华部分,其它的地方再好也是无用之功。
用声音强弱对比来处理歌曲的开头与结尾
在歌曲的表达当中,要学会处理好强弱关系。强音不是用蛮力,要恰到好处、有节制,应该以兴奋、轻松、从容为好,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感情。强音也不能从头到结束都一样强,而要以感情的发展为动力,使声音向前运动,结束时自然到位。在一首曲子中多数音只需要用中等音量甚至较弱的声音唱,强音一般只是少数乐句中的少数几个音。弱音应该和强音一样地用气,一样地把声音和情感释放出来,使弱音同样很丰富、开阔、有共鸣。因此,在歌曲的演唱中,一开始就应当恰到好处地运用强弱的变化,凝聚起所有的情感,倾注于第一声发出的瞬间,使演唱一开始就能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从而为整首歌曲感情的流畅抒发打下良好的基础。
用延长高音时值的办法来渲染歌曲高潮
多数听众都会很期待曲目高潮的部分,它是一个寻找桃花源的过程,在不断的等待与追寻的过程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这个部分的处理就显得特别重要,要坚持常规中的各种技巧原则,同时也要打破常规,给听者带去惊喜。所谓歌曲高潮,就是歌曲主题思想最集中、最突出的地方,也是整首歌曲感情最浓厚的地方。此时,歌曲的旋律与情感均已发展到了最高峰,不论是对歌曲本身而言还是对于歌唱者自己本身的声乐技巧而言都是一个很好的考验。(想获取更多声乐咨询,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声乐家APP)歌曲的高潮是最能对听者产生强烈音响刺激的部分,它能促使听者获得听觉上的满足,同时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强烈的震撼。此时我们需要用一些特殊的技巧比如演唱高音时值来不断地展现感情涌动的效果,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感情堆叠中,勾出听者的共鸣。
总之,技术只是空洞的躯壳来展现音乐的美感,情感内涵才是曲目的本质。意大利声乐专业兰佩尔帝曾很贴切地说过这样一句话“嗓音不等于一切,因为歌唱家必须表达出诗人和作曲家的灵感,因此他们必须有天生的热情和崇高的心灵,否则他们不会成为一个具有风雅艺术趣味的歌唱家,而是一个喊喊叫叫的人。”一个真正可以称为艺术家的歌者不仅仅能够驾驭演唱技术,同时能够控制情的发散。
;
唱是声乐的艺术。好的唱应该是声音优美悦耳,感情真挚动人,语言形象准确,技法运用自如,多种因素融汇于一个整体中的扣人心弦的完美艺术。换种说法就是,只有技艺结合,声情并茂,才能使唱达到感人的境界,产生沁人肺腑的艺术效果。一、 唱中技与艺、声与情的辩证关系。 技与艺、声与情、向来是唱中血肉相连的两个部分。发声的技能技巧与曲情感和内容的表达构成唱的整体,二者不可分割,好的唱不仅发声的方法技巧好,更重要的是,情感的内容表达要好。声乐是听觉的艺术,是唱出来给人听的,作品写得好,还要靠演唱者进行高超的二度创作,才能激发起听众强烈的共鸣。科学辩证地处理技与艺、声与情的关系,深入地探讨唱艺术的二度创作,显然是提高和发展声乐艺术的重要课题。 关于这二者,古今中外的唱论中多有论述。在艺术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也曾有过&uot;唱声&uot;与 &uot;唱情&uot;的不同主张。 在17、18世纪的欧洲阉人手盛行的两百年间,声乐的美学原理就是&uot;惟声论&uot;。后来虽然经过了格鲁克的剧改革,但&uot;惟声论&uot;的观点对欧洲的声乐艺术还是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直到19世纪,意大利的剧演唱已经到了&uot;美声学派新时期&uot;这个阶段时,有人询问起当时著名的剧作家罗西尼,演唱剧需要什么条件,罗西尼回答说:&uot;第一是声音,第二是声音,第三还是声音。&uot;唱艺术发展到现在,在理论上持这种观点的人好像是不多了,但在唱实践中,这种声乐重技术轻情感和艺术表现的唱者却依旧不乏其人。当然,有些唱者,因为声音修养的不成熟,技术的不完备,或在发声上还存在某些负担和障碍,使得他的演唱意识不能从声音观念中解脱出来,这自当别论。问题是有一些演唱者或声乐教育者认为,只要声音完美,就没有无情之声。也有人认为声伟曲即传情,没有无情之曲、无情之声和少情之声。在这些人的唱观念和唱思维中,主要是声音。实际上,他们自己已经把声音当作了一种形式,在演唱中,为声音而紧张,为高音而发抖,对唱意识的思维,停留在声音的圆润、气息的支持、声区的统一、共鸣的运用等方面,从而使它们的演唱在听众的听觉中有形无神,有声无情,甚至是生硬、机械的,他们这种外在的紧张和内在的空虚,必然造成艺术表现力的苍白和肤浅。 演唱艺术需要美好的声音,高超的技巧,这是很重要的条件,是这门艺术的物质基础。因此如何提高发声技巧、强化和美化嗓音是每个声乐工作者所努力追求的,但唱作为一门艺术,必须要通过声音,把情感和内容,深刻地体现出来,以感化听众,&uot;心的唱&uot;、&uot;唱情&uot;、&uot;唱神&uot;这都是指要把音乐的最深情感唱出来。 从唱艺术对人的感染作用来讲,唱必须先&uot;入人&uot;才能&uot;化人&uot;。你的声要&uot;入人&uot;,就必须与人&uot;情通&uot;;你的声要&uot;化人&uot;,就必须使人&uot;神往&uot;,也就是&uot;声入而应,情交而感&uot;。所谓&uot;神往&uot;应当是者与听众&uot;情通&uot;之后,达到的另一个更深刻的思想境界,也就是&uot;同声相应,同气相求&uot;的深刻感应。这既是唱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规律,也是客观的音乐美的欣赏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的声乐艺术中强调唱情,当然是无可非议的。 我国的传统声乐艺术,比如戏曲、曲艺的演唱者,大多是沿用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发展下来的。有情有声,每位演唱的曲、段子,大都有故事情节,特别是说唱,唱的成分比一般唱要少一些,因而注重情感就特别重要,这是我国现代声乐工作者该继承下来下来的民族声乐艺术的优良传统之一。当然不是说在我国古代就无&uot;惟声论&uot;者了,唐代诗人白易有诗曰;&uot;古人唱兼唱情,今人唱惟唱情。&uot;就表达了诗人对有些人唱只唱声而没有情感所发出的慨叹。二、 在声乐教学中对二者的正确把握和具体要求 一提到声乐教学,大家想到的首先就是声音技巧的训练。没错,嗓音的训练在声乐教学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但这不是全部,更不是最终的目的。声乐训练最重要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用优美的声音唱出动人的声来。石惟亚教授在《声乐教学法》中对演唱水平的评价标准用了&uot;正确、规格、动人&uot;六字进行了高度概括。这里&uot;正确&uot;或&uot;规格&uot;还是处于学生学习的不成熟阶段,只有在&uot;正确&uot;&uot;规格&uot;的基础上再加上&uot;动人&uot;,他就已经步入了艺术成熟的阶段。可以这样说:&uot;正确、规格&uot;的目的是为了&uot;动人&uot;,但是否在达到&uot;正确、规格&uot;这一标准的过程中就可以不要&uot;动人&uot;呢不是,其实达到前两项要求就意味着已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uot;动人&uot;的标准,并且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任何阶段,即便是学唱的初级阶段都能在不同程度上让情感参与体验并通过声音表达出一种情绪状态来。比如说用一条五度下行的音阶做为练声曲时,老师除了提出呼吸、声音位置等方面的要求外,还必须要求学生唱得&uot;乐感&uot;些,提示学生,让他想象着&uot;我高兴极了&uot;、&uot;我幸福极了&uot;,让学生唱出来的声音显得有乐感,在很大程度,若使声与情二者互动起来了,学生就体验到了&uot;情带声,声托情&uot;的感觉。 声乐教师面对的所有声乐学生并不个个都是乐感非常好,音乐天赋极高的学生。那么对乐感一般,甚至很差的人,我们用些什么办法和手段来增强他们的唱表现力呢 首先,教师选择教学曲目要适人适时适难度。&uot;适人&uot;是指根据学生的声音、性格等方面去选择与之吻合的作品教学。&uot;适时&uot;是指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去选择曲目,或者是在了解到他对某种情感刚好有了极强的体会后,比如说学生正在经受失恋的痛苦,你若布置他此时唱《悲叹小夜曲》,他可能会把这一作品的情感演绎得很感人。&uot;适难度&uot;则是根据学生的演唱能力来选择作品,演唱能力不仅指发声技术上的能力,同时也包括艺术表现上的能力。同时恰当地选择一些学生自己非常喜欢唱的去带动其唱欲望,不拘形式地让学生演绎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作品。比如有些学生演唱一些美声风格的曲时,声音非常&uot;硬&uot;,喉咙难以放松;有些学生演唱民族风格的曲时,声音习惯&uot;挤&uot;或&uot;捏&uot;,用很重的基音来唱,给听者带来一种非常吃力的感觉。遇到这些学生,我通常给他们找一些很抒情的现代流行曲,并且是演唱者用了很多的&uot;气声&uot;来演绎的、音域及音乐的张力都较适当的这样一些曲来让他们昕,让他们去学唱。这样,他们往往能做得非常好,唱得松了,通了,感情也非常地投入。当学生再捡起以前唱得吃力的那首传统教学曲目时,我要他带着唱流行曲的那种&uot;松&uot;和&uot;遇&uot;的感觉来唱,&uot;硬&uot;或&uot;挤&uot;的问题往往就迎刃而解了。当然,这是通过教学曲目的选择来解决学生某个阶段的发声技术问题,或是唱缺少感情投入的问题,并不是让学生把任何风格的曲都演绎成流行风格,这是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弄明白的道理。 其次,就是对比手法在曲艺术表现教学中的运用和强调。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比如在唱一首三拍子节奏的曲中,若拍子本身强弱弱的节拍规律都不能突出来,还谈什么音乐表现昵还有就是作品的谱面上标注的一些表情记,以及一些节奏型运用和表现中所蕴含着的规律,这都是些司空见惯的,几乎是只要有旋律就会有一些诸如强弱、快慢、轻重上的对比,我们的学生往往因为熟视无睹而把这些给忽略了,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演唱中,没把它们给做出来的话,那就不是叫缺乏表现力了,那是属于&uot;唱的还不如说的好听&uot;呢。相反,若能恰当而巧妙地运用这些对比技巧,将会给你的演唱增添不少活力。 再次,就是要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词。一首好的曲往往是由优美的旋律和富有诗意的词完美的结合而成的,那么,除了在旋律上多做文章外,还有一条途径就是通过对词进行研究来进行表现。在这种处理中,要求演唱者去细心地体会词所描绘的情感和整首要&uot;说&uot;的&uot;事儿&uot;。斯坦所斯拉夫斯基曾这样要求唱家:&uot;你们的唱应该出色到观众不再发觉你们在唱。&uot;要让你的唱像在绘声绘色地讲故事一样,吸引别人。这就要求你在唱出语气、语感、感情起伏等方面狠下功夫才能做到的。 对一个作品进行教和学是要花很多心思的,就像是一个戏剧演员设计一个角色一样,认真研究他所需表现的东西,即使是一个小作品也不放过。独唱艺术和戏剧、剧或戏曲的演唱技巧不全相同,后者有一个故事情节连着,表演或演唱的东西有一个底子或线条可寻。而一首曲,就算内容比较曲折吧,也只那么几小段,若不用心演唱,就很容易唱得平平淡淡,故&uot;简单&uot;的曲更需要有缜密、细心的,合理安排布局,严格把握词曲所表达的内涵,做出周详的设计,声与情,技与艺有机的结合,才能使唱艺术达到日臻完美的境界。一个演唱者要达到艺术上的成熟阶段,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也不是仅靠声乐老师的指导就能达到的,同时需要自身的不懈努力。 最后,希望所有的声乐学习者通过自己不懈的追求,不断的努力,对生活进行深入的观察、体验、感受,并化入自己的艺术创造中,再通过艺术实践的控索,对表现方式的反复钻研,并在唱&uot;情&uot;上狠下功夫,逐步到达成熟的境地。
唱歌要有感情最好的方法 首先唱歌要站起来唱坐着唱是没感情的
二你对这唱的歌要很熟悉,不能对着歌词去唱,要先背出来,这样感情才能发挥
三你要学会看歌词和看文章的一样道理,你体会主人公的心情
四你要多听,看原唱的感觉是怎么样
五不要为了录歌而唱歌,那只是任务了,一定要为了唱歌而唱歌
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乐感至关重要。因为有了好的乐感,对提高学生的修养和理解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起着关键的作用,下面这些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关于怎样培养乐感相关资料。
一、必须做到“三多”
(1)“多听”。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是依靠乐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的对比、变化有规律地组织起来,形成音乐形象,并通过器官来感受的一种艺术。多听古今中外的音乐,从中得到艺术熏染,增进知识,这样无形中就培养了乐感。在枯燥乏味的技术训练中,也应随时渗透“技巧”和美感的因素。举例说,初学学习 唱歌 者,当练习一个慢速度的四拍时值的音符,如“由强渐弱”、“由弱渐强”、“由强突弱”、“渐弱渐强”、“渐强又渐弱”、“连续断单或圆滑音”音色上有刚有柔,感情上有放有藏等变化,而不是简单地只把四拍唱足或奏足就完事。
(2)“多看”。看DVD中的名家的表演。通过看歌唱家、歌剧演唱家的表演,积极的感受他们的唱和演,可以提高自己的歌唱感觉和歌唱意识。戏曲演唱名家的“手、眼、身、法、步”和“唱、念、做、打”等这些戏曲中程式化功夫都是在一定的锣鼓点中完成的,经常看他们表演,会使自己从他们那一招一式的表演中看出门道,把歌曲中的拍节音型变成自己的心理律动,从而有机的提高歌唱感觉。
(3)“多思考”。就是要做有心人。平时把音乐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在有条件时不忘多听、多看、多记录自己的感受。在多听多看的过程中,如果对美的声音及音色形成了一定的内心听觉和要求,这将直接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为一旦有了正确的美的概念,他们就会去追求。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二、必须加强视唱练耳的教学
视唱是视唱练耳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听觉训练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并不是独立的。教师要从实际出发由浅入深的进行教学:
(1)可从节奏入手过渡到视唱。节奏相对来说比视唱要好掌握。可抓住这一特点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训练。在视唱中先掌握好节奏,再过渡到视唱,这样学生较容易掌握。
(2)从唱准单音过渡到旋律。音乐教学中,学生不仅要会听,而且要会唱。唱和听缺一不可。可先唱准音阶,然后对学生进行级进、跳进的练习,使学生能从多变的音阶中更好的把握每个音的音准。其次让学生通过听辩单音,对音高、音准进行识记和巩固练习,把所听的旋律记下来进行视唱,这样听唱兼顾更好的促进了学生对音准的掌握。
(3)可从律动方面着手。学生的特点是好动,遇到较难的节奏,先进行律动的训练再过渡到演唱,这样迎合了学生的特点,他们会立即感到容易并很快能贴切地表达出来。那些乐感较差的学生,大多数并不是无可救药的,正确引导他们借助于自身体态律动来表现音乐,不失为一个有效地提高音乐感觉的举措。
三、必须重视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音乐的表现力就是要以准确的节奏、恰当的力度和速度,自然而美好、真切而饱满的感情把乐曲的艺术形象再现出来。例如我教《在老师身边》一曲时,先让六年级学生回忆刚进学校时的情景,以及这六年来的一些难忘的事,点点滴滴勾起了同学们心底里对学校、老师、同学的依依不舍之情,音乐成为沟通的桥梁。可以说,这首歌曲无论是节奏还是音调都是很难掌握的,但学生唱来却是丝毫不差,似乎音乐就是从他们心里直接流淌出来的。而在我听来那如天籁般的歌声却正是由真实的、感人的情感所支撑的。就在我们师生作合作表演唱时,我发现许多孩子的眼睛里晶莹透亮,连平时专门调皮捣蛋的学生都在专注地演唱着,他们看我的眼神就像在说:“老师,谢谢您!”在《解读》中提到:“一首好的音乐作品总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心声;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这种立意与情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使心灵萌发美的种子。”有了“情”,“声”自然就美;而在学生聆听到自己优美的声音后内心的愉悦激发起了他们更多的表现欲,在学生表现音乐美的同时,音乐“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也早已深深植根在心中了。
总之,音乐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需反复练习和各方面汲取“营养”。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培养音乐感,没有一定的听觉与体验的积累,就很难真正的去倾听,欣赏。我们学习音乐,不为成为音乐家、艺术家,而是陶冶性情增添生活的乐趣,进而塑造更加完美的人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