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日bai出》主要内容:按日出du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zhi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日dao出的几种不同景象,展现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
作者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
1927年2月,巴金从上海踏上英国邮船“昂热号”,去伦敦留学。他将沿途的见闻写成《海行的日出》一书,于1932年出版。《海上的日出》便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分别描写了天气晴好、白云飘浮和薄云蔽日三种不同自然条件下的海上日出奇观,文字简洁,写的传神。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这篇文章重点写了太阳升起时的情景。文中最后一句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赞叹,也是对文中大量“奇观”事实的精辟概括,海上日出的景观“奇”,“奇”在它显示了光明的力量如此之伟大。
写乌云蔽日和太阳终于冲破重围,普照天地的情况,最后归结到作者自身的感受,为“海上日出”作一礼赞,表达作者向往光明,奋发向上的精神。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独坐敬亭山
一、 激趣导入
1、导语: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揭题: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学习点拔:
(1)出示诗,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
1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③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
④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⑥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5)课堂检测:多诵读,悟诗情
①过渡: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多诵读,悟诗情
②复习朗读方式:表演读、轮读、叠诵、唱诵、小组读、配乐读……
③自己带着感情读
④小组读古诗
⑤汇报: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
⑥全班再齐读古诗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想看两不厌, 孤独但乐观,坚定
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
一导入:
1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
二、学习点拔:
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齐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3解诗题,知作者
①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4 抓字眼,明诗意
(1)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小组交流讨论
(2)汇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②汇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秋月:点明时间--秋天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湖面
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
师强调"潭"字笔画
③指名小结: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远地看;翠:苍翠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
⑤指名复述: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⑥师小结: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你们说,作者此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轻松、自然)
⑦课堂检测:朗读想象诗歌画面
全班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
你们想用自己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吗
5多诵读,悟诗情
①师:现在黑板上有好几张洞庭湖月夜图,让我们看着这些图,自己美美地读一读《望洞庭》好不好(全班自读古诗)
②师:说想当一会大诗人,上来吟诵这首古诗(指名读)
③师:有很多同学还想上来读,但是时间不够了,你们在四人小组里读给其他组员听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色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忆江南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理解内容
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指名看图说出意思。朗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探究。
(1)江南好
结合以前学过的有关江南春景的诗词想象:一个"好"字,包含了哪些江南的春景(莺歌燕舞、绿柳红花……)可以换成什么字("美""妙"……)好不好为什么从这个"好"字,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感情(赞美、向往)
这正是作者忆江南的原因。
(2)风景旧曾谙
谙:熟悉。这儿风景之好并不是传闻,而是作者亲身体验、亲身感受的。
白居易曾担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青年时期,他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即六十七岁时,写下了包括本首词在内的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作者写江南好,重点写了什么(江花、江水)运用了什么方法(比较:红胜火;比喻:绿如蓝)
这种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也可以见到,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能不忆江南
这是个什么句子(反问句)再读体会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和怀念,把读者也带入了无限遐想之中。)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江南真美呀,那儿的风景我曾经非常熟悉:太阳升起,江边的野花比火还红艳,春天来了,江水碧绿见底,如同蓝草一般。这能不让我回忆起江南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缓慢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合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板书设计: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花红胜火
江南好 能不忆江南
江水绿如蓝
七、共同达标: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了诗词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八、我能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任选一)
九、学后反思:
《独坐敬亭山》:课上请学生自己悟诗意,学生在弄明白了单字意思之后,自己试着理解整首诗的意思,然后小组同学互相讨论,学生们自己理解的诗句意思!但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们在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体会不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补充资料,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但中途深入体会,效果还不错!
《望洞庭》:本首古诗中比喻句较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求学生根据诗句意思,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及以往学过的有关课文,开展合理的想象,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再在头脑中展开想象,在此基础上,学生们理解得比较不错,能感受到洞庭湖优美的秋月图。
《忆江南》老师的导语进入诗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感受南方自然风光的美。在学习《忆江南》这首词时,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1 关于日出日落星夜的诗句
关于日出日落星夜的诗句 1关于日出日落的诗句
1、《天净沙·秋思》——元代马致远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2、《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3、《登新平楼》——唐代李白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
译文:天空辽阔,夕阳在远方落下,寒波微澜,河水在静静流淌。
4、《偶书》——唐代刘叉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译文: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人世间纷繁复杂多如牛毛的事便开始一件件发生。
5、《苦雨》——唐代元稹
东西升日月,昼夜如转珠。
译文:太阳和月亮东升西落,昼夜似转珠一样周而复始。
6、《醉翁亭记》——宋代欧阳修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译文: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这就是山中的朝暮。
2描写日出日落的诗句(各11句,共22句)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夕阳无限好,只是尽黄昏。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日出东方金遍地,日落西山血连天。
新月已生飞鸟外,落霞更在夕阳西。 (宋·张 耒《和周邦彦》)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宋·舜民《村居》)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宋·孔平仲《禾熟》)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宋·秦 观《满庭芳》)
鸟声幽谷树,山影夕阳村。 (宋·刘子翚《胡厚仙山居》)
小店青帘疏雨后,遥村红树夕阳间。 (清·查慎行《池河驿》)
一溪绿水皆春雨,半岸清山半夕阳。 (清·端木国瑚《沙湾放船》)
飞瀑正拖千幛雨,斜阳先放一峰晴。 (清·林则徐《即目》)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明·杨慎《临江仙》)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宋·范仲淹《苏幕遮》)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宋·王禹偁《村行》)
夕阳芳草本无恨,才子佳人空自悲。 (宋·晁补之《鹧鸪天》)
一片晕红才着雨,几丝柔柳乍和烟。倩魂销尽夕阳前。 (清·纳兰性德《浣溪沙》)
3有哪些描写日出日落的诗句
1、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唐·刘叉《偶书》
解释: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人世间纷繁复杂多如牛毛的事便开始一件件发生。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解释: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解释: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4、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汉·佚名《陌上桑》
解释:太阳从东南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小楼。
5、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唐·张蠙《登单于台》
解释:白炽的太阳从大地内部升起,奔腾的黄河从远天之外涌来。
6、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唐·李欣《望秦川》
解释:我清晨从长安出发,回头东望,离秦川已经很远了,太阳从东峰上冉冉升起。
7、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解释: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8、东方日出啼早鸦,城门人开扫落花。——唐·李白《扶风豪士歌》
解释:旭日东升曙光显,惊起鸟雀噪一片,开门扫除喜涟涟。
9、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唐·韩愈《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
解释:荆山刚刚越过华山迎面来,红日东升潼关也四门大开。
4关于日出日落的诗
关于日出的诗:
咏初日
宋·赵匡胤
太阳初出光赫赫,
千山万山如火发。
一轮顷刻上天衢,
逐退群星与残月。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曾旧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怎不忆江南?
登单于台
唐·张槟
边兵春尽回,独上单于台。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
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
欲向阴关度,阴关晓不开。
关于日落的诗
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二)》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汗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
都护在燕然。
《日落望江赠荀丞诗》 鲍照
旅人乏愉乐。
薄暮增思深。
日落岭云归。
延颈望江阴。
乱流灇大壑。
长雾匝高林。
林际无穷极。
云边不可寻。
惟见独飞鸟。
千里一扬音。
推其感物情。
则知游子心。
君居帝京内。
春怨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从军行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代赠二首之一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卜算子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蝶恋花
楼外垂杨千万缕,
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
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
便作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
黄昏却下潇潇雨。
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5有关“日出日落”的诗句有哪些
有关“日出日落”的诗句如下:
1、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出处:《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
释义: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不愁肠寸断!
2、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出处:《醉翁亭记》
作者:欧阳修
释义:太阳出来了,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3、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出处:《己亥杂诗·其五》
作者:龚自珍
释义: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4、夕阳无限好,只是尽黄昏。
出处:《登乐游原》
作者:李商隐
释义: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已是黄昏。
5、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出处:《竹枝词二首·其一》
作者:刘禹锡
释义:东边阳光灿烂西边雨丝绵绵,原以为他是无情郎君其实他还有情。
6、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出处:《暮江吟》
作者:白居易
释义: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出处:《忆江南》
作者:白居易
释义: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1333363396332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
8、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出处:《乌衣巷》
作者:刘禹锡
释义: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
9、新月已生飞鸟外,落霞更在夕阳西。
出处:《和周廉彦》
作者:张耒
释义:新月挂在天边,群鸟飞往巢穴,红日将落,霞光衬映着西边的天空。
10、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出处:《村居》
作者:张舜民
释义:夕阳西下,在暮色苍茫中,一头牛缓缓归来。牛背上没有短笛横吹的牧童,只立着两两悠闲自在的寒鸦。
11、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出处:《苏幕遮》
作者:范仲淹
释义: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6日出日落的诗词 日出日落的诗词
日落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无现好 只是近黄昏
日出
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红日滚金球。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朗诵创作规范及评定标准(五)
——情感:基调 语气
情感,当然离不开内涵。因为所有的情感,它都有一个发源。你为什么要有这个情感。这一点呢,是我们在许多朗诵实践活动中容易忽视的。前边说的那些声音基础,声音应用,节奏,气息八大指标,如果用绘画来比喻的话,就好像是线条和透视、用笔,而到了情感就犹如上色。
情感包括两项指标,基调和语气。
1、什么是基调?
是朗诵中声音的“色调”。体现的是感情的基本倾向。
如果用绘画来比喻朗诵的学习和创作,可以同样借用美术的色调来说明。不管是一对幅画或者一张照片,它都有一个基本的颜色的倾向。当阳光不管是朝霞还是晚霞,笼罩大地的时候,其实,大地上有各种各样的颜色。树是绿的,花是红的,可是它们都会笼罩上一层温暖的金色的光晕。这种光晕就是色调,就是整幅画或照片基本的颜色倾向。
那么,理解了这点,就很容易理解朗诵中为什么会有基调的概念。这个基调是这篇文章基本的情绪倾向,基本的感情倾向或感情色彩。
注意:在开篇伊始,就该对文章有一个正确的状态和正确的切入。如果没有,你开篇就是错的。定调错了,整个诵读就是失败的。
有时,背景音乐的选择,会对情绪基调的把握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要注意基调的准确性和基调的贯穿性。
3、基调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一是开篇定调,一是通篇把握。要求朗诵者一开口声音状态就要与文章的基本情绪相吻合。无论喜悦彷徨还是愤怒哀伤,都要立刻包涵在声音里。只有深刻理解文字,调动意识上的积极性,排除杂念,才能达到“未曾开言先有情”。
例句1:夜很深,夜,很静。要读出夜静的东西,把声音、状态马上调整到夜静。你绝不能用白天的喧嚣、清晨的悦动格调来读。
例句2、山乡落雨,极富有诗意。基调在“诗意”。要带着表现诗意的状态来读,不可能用夜很深、很静的语气来读。因为它描摹的是山乡落雨时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景。
例句3、我们总是聚少离多,如两岸。情绪上的无奈、冲突。基调在“聚少离多”。
开篇定调,确实有难度。开篇,有时是一种预示,而非明示。
例句4、柴可夫斯基 好像一直 生活在我的心里(说明他已经不在了)。
基调是“缅怀”。
例句5、太平山,并不远,就搁在港岛的臂弯里。
同样也是一种预示,如母亲,很美的。就不能是悲切的。
一定要注意开篇定好基调,首先要对文字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开好篇。
例句6、有这样一位母亲,每一天都和儿子聊天,讲一些儿子小时候的故事……
这篇是很悲情的故事,开篇应该是很深情的,不是一般的亲情。(儿子是脑死亡,被母亲终于唤醒)
所以说,更多的了解文字,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和心境,开篇定调就能把握好。
二是通篇把握。
通篇时,不能从紧张的状态上松懈,或突然跳出来,打破了整篇文章的平衡,经常表现在人物的对话上。朗诵中的对话,只能有角色感,不能有角色化(意思是只能表现出这个人物的普遍性规律,而不能就去变成这个角色)。否则,还会破坏掉原来文章的基调。通篇,只能在基调之下一定的尺度内变化。变化主要在语气上变化。既不能掉下去也不能跳出来。
4、什么是语气?它有几种类型?
语气是声音中流露出来情绪,是语言的色彩。它非常细腻,应该成为我们一生的修养。
基本语气,包涵陈述、描述和情态句。一篇文章按着这个基调走,就可以避免“一道汤”。
(一)陈述句:基本保持客观冷静有距离的状态去读。不能抒情,否则就跑偏了。
例句1:小屋随旧,却异常牢固。那里住过下乡的知青、下放的干部、小商小贩,甚至是/举家逃荒的人。
例句2:后来,大的战乱来了,人们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破衣烂衫地四处漂泊。说得是人们四处漂泊,重在表达这个语意。陈述,不能抒情,读成描述“破衣烂衫地四处漂泊”。
(二)描述句:
例句1:山崖上的庙宇,飘摇的经幡,都变成了/暗红色的剪影,(之前是陈述之后是描述)像远梦,像圣歌,像凝固的钟声,更像/遥望的背影。
如果都用陈述句来读,会大大削弱文章的表现力。如果都用描述来读,就会越听越腻味。
有些文章是带有隐蔽性的。如《蒙古长调》。有很多的形容词,让人误以为是描述句,读时,老觉得气息不够。其原因就是对陈述句的处理有问题。通篇都想去描述去抒情。
(三)情态句:如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例句1:我/是信前因的,(之前是陈述之后是感叹)真的,这是一件很奇异的事情。
这句话,前后读法不一样。
例句2:接连问了两遍,我惊讶极了。(之前是一般陈述之后就是疑问)这真是史籍里/反复出现的/青挫山吗?
疑问语气渗透进去,才能把文字读得兴味盎然。
例句3:我们不禁相顾愕然,如此漫山遍野的桐花,她居然问我们“哪有花?”
开始训练学习时,先不要管声音,放开了读出疑问语气来,等熟练掌握了之后,才对声音进行控制。如果只是把声音控制在自己保险的区域内,永远不会有突破、有进步。这就是“先破后立”的道理。
叹句例句:让我们呼唤真正的日出吧,愿我们在那一刻/能够/真正的醒来!
叹句对气息需要挺大的。
这些句式不同,语气情绪有明显的区别。朗诵中,语气无处不在,即使无动于衷,也是一种语气。语气需要用心挖掘。除了在陈述、描述、情态上语气的基本对应外,大量细腻的语气隐藏在文字背后,这是笔墨无法尽述的角落,也是朗诵最让人的探索。
4、为什么说语气是一生的修养? 朗诵的三个境界是什么?
朗诵有三个境界,一是读字面,二是读字理,三是读字后。
所谓读字面,就是读时没有错误读音,情感基调也没有问题,大体有一个逻辑断句,语流也顺畅,文字的基本意思都读出来了。
读字理,就是读出这句话里的意义。读出它最想表达的东西。这就牵扯到重音、断句等。
如:这个人,可能是一位四处打听女儿音讯的/可怜的母亲。
这个句子是陈述句,但陈述里很有内容,不但要遵循文章的基调,还要读出字里的“理”来,即文字里的情感。语气的变化,要根据文字不断的揣摩、体会、实践。这句话包涵了母亲的深情。“可怜的母亲”两种读法,其表现力是有很大区别的。
再如,例句2:扒开厚厚的积雪,他用衣袖轻轻擦去上面的冰屑,“中国”两个大字,便在蓝天和白云的映照下闪耀出光辉。
这句话,“中国”两字一定要特意处理,读出它深藏的感情——“振奋”来。
读字理,就是不断地吃透文字,努力把作者想表现的强调的东西挖掘出来,读出来。
例句:姑苏,听听这名儿,心里就痒酥酥的。
钻天杨/是这个季节唯一奔放的树;它整个春天都在长叶子,(那种疯劲儿/简直就是一场狂飙)。
括号里部分一定要特读,读出钻天杨生长旺盛的情态来。
读字后:字后是最有意思也是最微妙的。是需要每个人在诵读中,反复揣摩体会的东西。所以说朗诵没有“神童”。你没有这么多的人生阅历、情感历程、甚至没有悲悯的情怀,你读啥呀?小屁孩能读出充满人文情怀的东西吗?
例句1:他被称之为“孔老二”,不,不,还远远不及店小二。
这句话,读第二个“不”时,要带着嘲笑、调侃的语气来读,才能读出那个年代的荒谬、不可理喻及对孔子的不尊。
声音的技巧必须用对地方,不能炫耀和滥用技巧。
例句3:天子是谁?李白醉了。
“天子是谁?”要读出李白醉了的感觉。也带有戏谑、调侃的意味。
读字后,声音的表现力,有时胜过文字的千言万语,是作者想写也写不出来的,这也就是朗诵艺术成为一种独立的不被其他艺术代替的最重要的原因。也是它的魅力所在。这就是朗诵艺术最让人着迷的、深思、探索、挖掘的东西。
例句4: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深秋了。
读这句时,要体会文字背后包涵的太多的情感。字后是什么?是一处悲剧,只是为了给他帮寄一封信,只是少拿了一把小雨伞,就使爱人像夜晚的蝴蝶一样的飘落在冰冷的街面。注意气息的分配。
“虽然是春天”占十分之一,“好像已是深秋了”占十分之九。后句的语气是“叹”。
《夕暮》是一首写山野黄昏景色短诗。
诗中用比喻的手法,编织了个童话故事般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像和善良美好的童心。
中国当时在百废待兴之时,国情万分危机,工业、农业、交通、政府的能力都非常差。故,诗人用象征的手法,以“熟睡的白羊”喻冥顽不灵的旧社会下的中国。以“瘦狮”喻对中国这块“肥肉”望眼欲穿的其他国家、军阀。为何说是“苍老的荒山”呢?这绝妙的写出了欲入侵中国的、占有这块“肥肉”的其他国家、军阀的伪装、蠢蠢欲动、不易察觉、看似相安无事、以及其坚不可摧。为什么“我”替“羊儿”危险?因为郭沫若是一个爱国如爱命的中国人,但手中无权,只好空替“羊儿”危险——无可奈何的为旧社会下的中国捏一把汗。“牧羊人”自然是手握重权,能决定中国命运的统治者。全诗看似闲笔写景抒情,但已用象征的手法,将自己的志向、忧虑、中国的前途、危险写得淋漓尽致!也许是诗人当时的处境所迫,不能明说罢!至于为什么朗朗上口,是因为在吞声字、吐声字等上用得好,符合人自身的规律,也注重平仄(压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