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我们6人随行朱老师参加了北大CAPA学术交流论坛。上午Elise Snyder教授做了一场演讲,主题是“佛教中的自恋与精神分析”。随后在徐凯文教授的主持下朱老师与Elise就她的演讲展开了讨论与互动。
落笔之前一直在思考要以何样的逻辑架构来写这篇总结,如何能做到入理入情表达的同时进行贴近现实生活的思考。最关键的是,如何将所学迁延到自己的生活中。有这些思考和期待的同时也因担心写不好而拖延下笔。这便是我被愿望掌控的真实世界和幻想中的世界。用Elise的话说,在真实和幻想之间有个大门,这扇大门区分的是事情本来的面貌和我们希望事情所呈现的样子。我们时常给自己一个定义:“这样就是我,我就是这样的人”,以为自我是个不会变而且独立于所有现象而存在的东西。即便我们意识里知道当下每一刻都在变,这一刻的我不同于下一刻的,我们还是会自动化的顽固到无法觉察这被硬化的部分。这种自我中心,用精分的语言讲是自恋,用佛法的语言讲是我执,它是所有人类痛苦的来源,同时几乎所有关于自尊的问题本质上都是和自恋或我执相关。Elise说 自我是被错觉所掌控的,被欲望所吞噬的 。
“佛教中的自恋和精神分析”在我的理解里更像是用精神分析的视角来解读佛法体系中的自我解脱之径,或者是在原本没有可比性的体系里寻找共通点。Elise用“自恋”在两者之间架起了沟通共通点的桥梁。精神分析和佛教 都认为自我是个幻觉,都试图克服自恋或我执带来的困境和障碍,重视实践过程和修通,而不是纯理念的获得和思考 。 佛法里修通指的是破除五蕴之身的我执,随顺因缘,不趋乐不避苦的安住在当下。精分里的修通指感受行为背后的原因,通过增强自我去承受想法带来的焦虑内疚感,减少自动化无意识的对防御机制的使用。
欲望带来的冲突无法让自己看到生命的深度。我们需要回到生命本真的部分跟自己内在联结,而这需要借由可操作的实践完成这部分转化。无论在佛教还是精神分析中,修通过程中个体需要转向自己的内在世界,对自己的感受,可视的部分有清晰的觉察和了解。佛洛依德强调本我是无意识愿望存储的地方,是初级过程里可视觉化的思考,没有时间意识,现实没有扮演角色,对所有的东西相同对待没有分别活在当下,但往往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会有扭曲。精神分析要求来访者要以观察者的态度,中性不带评判的把这部分报告给精神分析师。但恰恰是这个部分是需要佛教禅宗的参与的,并且需要有意识的练习才能做到。朱老师在讨论环节提到1995年出版的《thoughts without thinker》一书, 里面讲到心理治疗如果没有点佛教的东西那就过时了 。
佛洛依德的精分思想源于古希腊神话原型,基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观点。因此,我倾向认为精分视角是建立在宏大的宇宙哲学背景和西方哲学观之下的。所以从在这个角度来说,自恋这个话题同时架起的是东西方文化价值体系的桥梁。因为无论我们出生在哪,长在哪,有什么的语言体系,认知体系,文化背景,境遇有何不同,这背后的在人性层面的情绪情感体验是共通的,生而为人,总会面对喜怒哀思悲恐惧,对生活有所向往和追求,对意义有所寻求。也因此,自恋这个桥梁在佛法和精分之间的讨论也才显得更有意义。因为不同的人会选择基于自己体系的自救方法,或者说只能与当时当下有缘相遇的体系来寻找生命的提升和解答。整个的分享中elise是拿着文字稿讲的,过程中感觉比较走脑,回顾梳理的时候有了点新认识,与理性之中存有情感,与情感之中存有理性,才是最佳的不偏颇中道。无论是在Elise的分享,还是跟朱老师的互动中,底层流动的都是他们对人类情感最深部分理解的渴望和关怀。
正如elise所说自我是个错觉,但也是一个非常必要的错觉,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实际上可以帮护我们克服很多困难。身而为人我们被欲望驱动,需要去弥合愿望和现实的鸿沟,现实和欲望同时存在于自我,但却很短暂,因为想法时时刻刻的都在变。ELise说,忍受想法的存在,他们是自我的一部分,它并不是犯了什么罪,我有这个想法是正常的。所以修通从另一角度来说也有一种衡量,那就是我们能忍受因自己的想法而升起的内疚焦虑的感觉。写到这里意识到,这次总结的梳理已经完成了自恋这个话题在生活里的延展。感谢朱老师的督促。
我是格格,是一名佛教徒。2017年1月1日,我在龙泉寺皈依了,就是传说中的佛系青年。
2017年12月,新世相的《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刷屏了。“佛系青年”这个词当时刷遍了朋友圈,火遍网络。
“佛系”的大概意思是: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
但是,作为一名真正的佛教徒,我想说,真实的佛教徒过得佛系生活,并不是这样的。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龙泉寺皈依后,我生活发生的一些变化。
01 为什么皈依龙泉寺?
据说,能够皈依龙泉寺,是和龙泉寺有着宿世的缘份。仔细回想一下,我和龙泉寺的缘份,是缘于我和樊登读书会的缘分。
我加入樊登读书会后,听了樊登老师所讲的《次第花开》和《透过佛法看世界》这两本佛教书后,感觉很喜欢,就下单买回来读。
读得时候,我获得了一种非常独特的体验,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心生欢喜”。
因为我有每天读书的习惯,这几年每年读书100多本,所以,我在读这两本书时,立刻就明白了我与佛教的缘分。从来没有哪一本书,能让我产生这种奇妙的感觉。
后来,特别巧,樊登读书会又组织了一次去龙泉寺参观的线下活动。当时,我甚至都没有听说过龙泉寺。
但是,去了之后,我一下就喜欢上了龙泉寺。我喜欢它那种清静、没有商业氛围的感受。
当时,带我们龙泉寺参观的樊登读书会员工叫晓娟,她已经在龙泉寺皈依了。也是通过她,我正式成为了龙泉寺的一名义工。
在2017年1月1日,龙泉寺召开一次义工的线下会议,我就报名参加了。当时,是我第二次来龙泉寺。去了之后,我发现,当时寺里下午有皈依法会,我就毫不犹地报名参加、正式皈依了。
皈依后,我发现好多朋友不理解皈依是什么意思,以为我出家了。亲们放心,我现在还贪恋这红尘俗世,并没有出家呢。
皈依就是皈依三宝,也就是皈依佛法僧。皈依佛门是正式成为佛教信徒的一个手续,具体包括参加皈依三宝仪式,然后领取皈依证书。任何人发心学佛都可以皈依。
简单说,皈依三宝不必出家,出家必须要有皈依。皈依后并不意味着要守戒律,比如大家担心的还能不能吃肉,能不能恋爱,都是可以的。因为受戒还需要其他的仪式。
所以,简单说,皈依,只是代表我在宗教信仰上是信仰佛教了,其他的一切日子照旧。
02 皈依后,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
但是,皈依后,生活确实是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和之前变得不一样了。总的来说,就是我的心境和之前不一样了,生活变得更美好了。
一提到佛教,可能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心经》了。王菲还唱过一首歌,就叫《心经》。
《心经》开篇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佛教里有“六波罗蜜”。日本的稻盛和夫先生也信佛教。现在,我想结合稻盛和夫先生在《活法》这书中,对“六波罗蜜”的解释,来谈一下佛教对我生活的影响。
在修佛的道路上,要接近开悟的境界,就要实行“六波罗蜜”,这是菩萨道,是磨炼心智、净化灵魂不可缺少的修行。
“六波罗蜜”主要有以下六项:
所谓布施,就是要具备为世间、为他人的利他之心。
即使做不到这一点,也要有这样善良的心。稻盛和夫先生在他的“六项精进”中,也说要“积善行、思利他”。要为他人谋利,对他人有怜悯之心。
反思一下自己,我也是在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热心帮助身边的朋友,不管这个人是熟悉的人,还是陌生的人。比如,帮别人找工作、解答别人的生活困惑等。
最近,我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公益项目,叫“格格早起成长营”。
9月,我有幸在大学堂-无戒365训练营,做了一次分享课。
没想到,分享意外地迎来了好评如潮。好多人在听过我的分享课、或读过我的分享稿后,都纷纷给我留言,想和我一起早起打卡。
于是,在十一之后,我就发起成立了“格格早起成长营”。
在这个成长营里,我不仅组织大家早起打卡,还带着大家一起读书、写作,并分享我成长的经验、方法。希望用这种方法,帮大家更快地成长。
其实,之前我发起过两个社群,一个是读书群、一个是英语群,但都是为了自己。读书群是我想在新东方办读书,英语群是为了找人和我一起学英语。这是我第一次,为了别人,发起成立一个社群。
在我看来,成立这个早起成长营,也是一种布施,也是我在努力践行“积善行、思利他”。
说的是一个人所不可为的恶行,强调遵守戒律的重要性。
人类必须自我抑制烦恼,控制自己的言行。将贪婪、猜忌、嫉妒、怒恨……这些烦恼、欲望抑制的本身,就是持戒。
所谓精进,就是全心全意应对任何事情,也就是指努力。用稻盛和夫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一、从学习的角度来说,皈依后,我开始学习佛教知识
寺里本有学佛小组,组织皈依者定期进行学习。我由于工作学习任务比较重、特别忙,一直没去参加学习。这也让我一直心生愧疚。为此,我特意买了N多本师父的佛学书,认真学习。
很多个清晨,当别人还在睡梦中时,我都是清晨5点就早早起床,静心看书了。一本本书如饥似渴的看过去,让我对佛教知识有了一些非常粗浅的认知。
二、从工作的角度说,精进就是“拼命工作”,把工作当作修行
“拼命工作”其实就是磨炼心志、净化灵魂最有效的方法。
我自认对工作非常努力。自从转岗之后,我为了把工作做好,牺牲了很多的个人休息时间,去上各种线上线下的课,读各种工作相关的书,学习工作相关的技能。我还参加线下活动去链接人脉,希望能够对工作有帮助。
在下班之后,我还要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坦白讲真的很辛苦、很累。但是看到学到的知识,能够有助于工作,我就觉得,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
“忍辱”就是忍耐、坚忍不拔。人生就是诸行无常、充满苦难。忍受这苦难的人生,就是“忍辱”。
每个人都会面临许多问题和烦恼。比如,在公司工作不开心等,也可以叫“苦难”。拼命忍住这类“苦难”,不被“苦难”压垮,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这类“苦难”,忍住“苦难”,就是“忍辱”。
“忍辱”,让我每次和别人发生冲突后,我都会进行反省。
即使明显是对方的蛮横无理、甚至无理取闹,我在一时控制不住情绪,与其发生冲突后,仍然会深深地自责,觉得自己不应该失了内心的平和与人争执。好在一段时间的修行后,我已经能有意识的去控制情绪,有些许的进步了。
另外,“忍辱”也让我能更加感恩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佛教中有一种说法,是说,你身边的都人是菩萨,都是来度你的。
在佛教经典中,关于佛陀和提婆达多有很多的故事。
其实,提婆达多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在一般人的印象里,提婆达多就是佛教中的坏分子,反面典型,处处和佛作对,他们是生生世世的冤家对头。
但是,释迦牟尼成佛的时候,他第一个想起并感恩的人,不是他的父母,不是他的老师燃灯佛,不是任何人,而是提婆达多。
因为,如果没有提婆达多,佛陀就不能圆满六波罗蜜,就不能具足四无量心,就不会成佛。
佛陀甚至明确地告诉大家,提婆达多的真实身份是另一尊佛再来。
佛陀说,如果没有提婆达多这样的善知识,我不会觉悟成佛。提婆达多是善知识,他作为冤家和我纷争,才能显现我觉悟的功德。
由此可知,提婆达多并非与佛陀有仇恨。其实,在释迦牟尼佛成道之路上,提婆达多属于逆增上缘助道的人,生生世世都来帮助佛成就道业。
所以,我也会感谢所有给我设置障碍的人,感激所有打击我的人,感恩所有让我痛苦和烦恼的事。因为,正是他们,来帮我修行的。
在喧嚣嘈杂、忙忙碌碌的社会中,我们常常被时间追逐,没有工夫深刻思考,每天步履匆匆。
不一定非要打禅或冥想。但是,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每天都抽出一点时间,使心灵宁静。
通过以上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五个修养的努力,就可以达到宇宙的“智慧”,即参悟的境界。
显然,参悟的境界离我还非常遥远。
但是,学佛之后,我内心就像是多了一个看世界的镜子。通过这个镜子去看这世间万事万物,能让你不再执著,更加善良、更加精进、更加平和。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精进,努力修行。
希望,因为我皈依了佛教,不仅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也给周围人的生活,带来许多的温暖和光明。
感恩~
无戒365训练营第264天
不断情根 难出轮回 众生的凡情是颠倒的,错误的,这是站在佛菩萨的境界上说的,佛菩萨怜泯我们。真正修行佛法的人是必然要断了这颠倒的凡夫之情而将之转变成伟大的慈悲心,外熄诸缘 内心无喘 心如墙壁 始可入道哦,情根难断。所以大部分都逃避这个问题,可以慢慢用禅修白骨观,念佛持咒增加定力慢慢转化,要明白的问清自己对此情欲是否能真正放得下,若真放下了,在那里修行都一样,若放不下那就老实念佛持咒慢慢熏习转化,种他生成佛之因了,现世感情方面,随缘了业就是了。不要强求。若是讲到爱情,那是世间事,本和佛法没有多大挂钩,佛法是出离三界证涅槃果,欲涅槃,必断此欲望。世俗多借用佛学名词来讲解爱情观,什么三世因果了,宿世前缘了。有缘无缘了。等等。本是想让众生不要执著,未想众生越执越深。世俗的爱情嘛,我的观点是,喜欢就追嘛。有缘分就会在一起,自己尽量争取。一切积极点。若实在无缘该放下要当下放下,不要让痛苦追随自己。把星云大师的佛教爱情观贴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学佛人要记住,佛菩萨永远不会遗弃每一位众生,多是众生自生障心,不愿佛菩萨救渡,是看就算地狱众生还有地藏菩萨救渡即知! 星云大师谈佛教的爱情观一般人对于这个,总觉得很好奇;因为,大家以为只有男女的情爱才叫做“谈情说爱”。其实,不一定只有男女或男男之间的情爱才叫做爱情,父子、母女之间的亲情,朋友之间的友情,同胞之间的袍泽之情都是情爱。
爱的世界很广阔,我们不但爱人类社会,譬如爱父母、爱朋友、爱国家……;我们也爱植物,比如陶渊明爱菊花,周敦颐爱莲花等;还有人喜欢动物,养猫、养狗、赛鸽;甚至有人喜欢矿物,收集各种奇石异物作为赏玩;更有人集邮、集火柴盒。爱慕有情众生固然是一种情爱,喜爱无情的草木也是情爱。
常常听到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人类从何处而来的?”佛经里面便告诉我们:“人是从爱中来的!”经上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又称我们人类是“有情众生”,可知人是有情感有情爱的生命。爱,是生命的根源。
有的爱是属于“染污”的爱,有的爱属于“纯洁”的爱,有的爱是“占有”的爱,有的爱是“奉献”的爱。“爱”究竟像什么呢?从坏的方面说,爱如绳子,会束缚住我们,使我们的身心不得自由;爱似枷锁,会困锁住我们,使我们片刻不得安宁;爱有时如盲者,陷身黑暗之中而浑然不知;爱又像刀口上的糖蜜,为了贪尝那一点点甜味,而可能有破舌丧命的危险;爱更像苦海,“所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它可以使我们在苦海里倾覆灭顶。
从好的方面讲,爱是牺牲、是奉献,爱是鼓励、是慈悲。对大众而言,总希望被人所爱,喜欢获得别人的感情。但是有一些人,他们则喜欢发挥自己的爱心,去爱社会上的大众。可是,爱,有时候是很容易出问题,因为“爱”与“恨”是对难兄难弟,几乎是形影不离的。爱得不好,会成为恨,因为社会上一般人所讲的爱,往往仅限于男欢女爱,而不能进一步将爱扩充为民胞物与的襟怀,将爱升华为爱护一切众生的慈悲。今天,我想分四个层次来跟各位讲人间的情爱。一.人间凡夫的情爱
所谓凡夫的情爱,往往是狭隘的、有限的,凡夫的情爱是占有的、有相的。人间凡夫的情爱,有时候会产生许多的问题,归纳其原因,大概有下面几种。
(一)爱的对象不对
看到自己喜欢的人,动起爱慕的念头,是人之常情,但是爱慕的对象不当时,不但不能增加幸福,反而凭添烦恼。譬如对方已经使君有妇、名花有主,还苦苦追求,只有造成悲剧。况且感情是双方面的事,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是无法勉强的。用情的程度也应该当浅则浅,当深则深,如果陷溺太过,难免会遭致没顶的结果。
(二)爱的观念不对
有的人以为家财万贯便能买到别人的情爱,有的人以为身分不相称、门户不相当便不能交往,这些都是错误的观念。拿男女情爱的例子来说:像过去的婚姻,一定要有多少聘金才能来作媒,才能谈论婚嫁;或者在谈情说爱的时候,总考虑到对方的身份、家世、品貌、学历、职业,列出许多条件来。像这种有条件的爱,已经成为一种物质层次的爱,而不是真正的爱情,因为真正的爱是不讲求条件,完全付出的。
(三)爱的方法不对
有的人以为可以三妻四妾、金屋藏娇,享尽齐人之福,这是个人享乐的私爱。有的人对于心爱的人,纵然有错失,也不加以指正,而自己讨厌的人则百般加以挑剔,眼睛彷佛蒙上了一层阴翳,不能明白地看清对方的真正面目。因此有人说:爱情是盲目的。我们应该有“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善”的认识,才能真正发挥爱的功用。
过去有一则警人的故事:有一个富翁非常宠爱他那独生子,舍不得让孩子吃半分苦,衣服是服侍者穿的,饭是一勺勺喂着吃的,像这样一直娇生惯养到三十岁,这孩子要什么有什么,一切都不劳动手,什么事都不做。一天,富翁过五十大寿,特意请了一个星象家来算命,这一算,才知道富翁阳寿是八十岁,而儿子只能活到六十二岁,这下糟糕了,富翁还来不及替儿子伤心,儿子已经呼天抢地的哭起来了:爸爸呀!你只能活到八十岁,那时我才六十岁,还有好几年要活;那时你已经到棺材里睡觉了,谁来养活我呀?我怎么穿衣服吃饭呀?’
父母错误的溺爱,反而害了子女一生;父母鼓励的爱,却能给予子女莫大的力量,对人生做出正确的抉择。二十几年前,现在在西来寺住持的慈庄法师决定出家的时候,她的父母一面流泪一面含着微笑看她完成剃度。为什么她的父母会悲喜交加、又哭又笑呢?晶莹的泪珠之后,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在当今的佛教界,有很多大学生发心出家,知识青年献身佛教已经不算稀有的事了。但是在二十多年前,台湾佛教界风气尚且闭塞未开的时候,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青年投身到佛教里,的确是很难的。她的父母对他有骨肉父子的感情,希望子女永远能承欢自己的膝下,但是他们之间更有道情法爱。做父母的,在微笑与眼泪之间,别有一番深刻的意义。
其实,佛教并不反对正当的男女之爱、夫妻之情的。只是,现在社会上一些男女青年谈恋爱,已经成了胡乱之爱——从可贵的男女之爱演变成惹事生非的乱爱,这种现象是很不好的。
有人说,情爱一场,在法国是一出喜剧,在英国是一出悲剧,在意大利则是一出歌剧,如果在美国,现在的情爱已成为一场闹剧。而情爱如果在我们中国,以我从旁观察,则是一场丑剧。
为什么我们现代社会的情爱是一场丑剧呢?大家从报纸上可以看到许多怵目惊心的报导,情爱的结果不是毁容就是伤害等,制造了很多骇人听闻的丑陋事端。我看到这许多丑陋的事情发生了,总不禁慨叹:唉!众生实在不懂得情爱。
所谓情爱,我们姑且不必讲到牺牲、奉献,但至少在情爱里面彼此不能伤害到对方。《战国策》里,乐毅说了句话:“君子绝交,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絜其名。”一个君子,如果与人绝交了,不说对方的坏话;忠贞之臣离开了国家,亦不解释自己的高洁之名。同样地,有情人能成眷属,固然很好,如果不能,也要像君子一样,好聚好散,不必翻脸成仇。一旦情感破裂了,彼此和和气气地离开,怎么忍心把自己过去曾经一度那么热爱过的人,憎恨地丑化他、伤害他,甚至摧残他,这又是何苦呢?
有人说,青年人谈爱情的时候,爱情是挂在嘴上,说说而已;中年人谈爱情的时候,爱情在身上、在手上;老年人谈爱情的时候,爱情是放在心上,刻骨铭心。由此可知,对爱的体会是随着年岁的增加而日趋成熟的。一般说来,凡夫的情爱是从红颜到白发,从花开到花谢,比较贪恋于男女之欢。如果情爱能够随着我们人格的递增而日益提升,随着道德的长进而日臻纯净,那么凡夫的情爱也会愈来愈升华,从爱自己,乃至自己的父母眷属,进而爱世界人类。
1行走于尘世,我们需求的其实不多,最重要的,莫过于一颗静安的心。心安则神定,可于大厦将倾而不乱,狂澜即至而无惧;神定则慧生,迷象丛生能觅出路,危难时候善寻妙招;慧生则彻悟,原来幸福不过是一种理解,快乐不过是一种心态;彻悟则有得,那些看开的看淡的看透的看破的,皆是人生大收获。
2人生没有对错,只有选择后的坚持,不后悔,走下去,就是对的。走着走着,花就开了。人生,靠的不是时间,靠的是珍惜。抱最大希望,尽最大努力,做最坏打算,持最好心态。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成事实的。太阳总是新的,每天都是美好的日子。
3静看花枯荣,淡视云卷舒。行走在旅途,鲜花和荆棘映衬,坦途和坎坷衔接,艳阳和风雨交织,得志和失意错位,需要我们淡泊豁达,宁静致远,静看花枯荣,淡视云卷舒,沐浴春风不自傲,挑战逆境不伤情,在修正中砥砺品性,在省悟中拓宽心胸。成败自清醒,是非一笑过。
4真正的大心境,并非放弃后的坦然,而是放下后的无意。人生有遇亦有别,遇时珍视,别前祝福,凡人凡事终是尘,莫让过往云烟迷惑了行程;生活里本没有绝对的是与非,别在是非之间劳心费神,幸福才是人生的唯一答案;得到勿窃喜,失去毋徒悲,得失只是一种状态,保持灵魂的安静才是真正的大心境。
5无论何时,人生之路都是孤独去流浪的,不管路上有多少行人,还是有多少人陪伴左右,你终究只是你,别人的帮助或怜悯,皆只是衬托,无法扭转你命运的走向。别为了拒绝灵魂的寂寞,把太多人拉到你生命中来,没谁是你的主宰,你也不是谁的主角。累了,学会停歇,迷了,换个角度,冷了,就给自己一个拥抱。
6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不断放弃的过程。有所放弃才能让有限的生命释放出最大的能量。没有果敢的放弃,就不会有顽强的坚持。放弃是一种灵性的觉醒,一种慧根的显现,一如放鸟返林放鱼入水。当一切尘埃落定,往日的喧嚣归于平静,我们才会真正懂得:放弃也是一种选择,失去也是一种收获。
7生活,是一本渐渐打开的书。纵然有诸多无奈,只要能晨观日出,暮赏霞落,就是一种简单的幸福;纵然有诸多风云,只要能望月守心,清明思绪,就是一种悟了的心境;人生就是一种平衡,你在这方面得到的多,其他方面就会少一些,谁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好事都占全。把握分寸,适可而止,活得简单才会活得快乐。
8人生有酸甜苦辣,朋友有真心假意,所有的过客只是你身边闪过的风景,不懂你的人,就不要在意,不爱你的人,就不要珍惜,还有一些更无关紧要的人,添油加醋中伤你,想方设法算计你,有了麻烦缠着你,得了好处踹开你,这样的人,不用理会,不必联系。
9人生之间,有些偶遇,因为行色匆匆,我们擦肩而过;有些机缘,因为缺少珍惜,我们失之交臂。有时由于任性,我们错失了一段光华;有时太过冲动,我们错过了一生的相守。有些人,因为陪你走的时间长了,你便淡然了,漠视了,其实是他们给你撑起了生命的天空;有些人,分开了,就忘了吧,残缺是一种大美。
10贪心,反应了一个人的贫穷指数,或许你拥有很多,但却想拥有更多,此时的贪心暴露了你内心的贪穷;嗔心,反应了一个人的安全指数,或许你有权有钱,但用怒火待人,此时的嗔心泄露了你内心的不安全感,因此你的烦恼促成了你的失败。所以修心不仅是一个宗教课题,也是一项完善心灵的艺术。
11别人嘴里的你,与你无关,若说有关也是自惹烦恼。一样的眼睛,不一样的看法。一样的耳朵,不一样的听法。一样的嘴巴,不一样的说法。一样的心,不一样的想法。一样的钱,不一样的花法,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活法。活出自我,路在自己脚下。
12寂寞,是成功必经的一段路。耐得住一时的寂寞,才能守得一世的幸福。每一朵花的开放,都会经历一段默默的守望;每一粒果的成熟,都要忍受一段青涩的等待。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曾有过一段寂寞的岁月,一段连自己想起来都会心酸流泪的岁月。寂寞的日子,其实也是人生的一种储蓄。
13我们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我们曾如此计较付出的回报,到最后才懂得,一切得到的终将失去,只能空留一抹浮名。
14生活不一定要有惊天动地的情节才叫精彩,情感并非要有山盟海誓才算真爱。我们都是自己剧本中的唯一主角,无须用紧凑的剧情和夸张的手法去讲述身外的故事,人的最大悲哀就是不愿做自己。让我们把人生的琐碎冗长沉闷都融入剧情的冲突,在平凡平淡乃至平庸中彰显生命的张力与厚重。
15冰山之所以瑰丽雄奇,是因为它有3/4埋在水下。若欲写好人生的传奇,就要学会冰山的深藏与厚重。别有点成绩就写在脸上,谁一生没有几处得意?你炫耀的只是自己的无知与浅薄。别稍有哀怨就到处示人,谁的心坎上还缺少几道伤口?你展现的只是自己的羞愧与卑微。当你能把得失深藏于心,人生自然变得厚重。
16时间回不到最初,地点转不到曾经,于回望中我们常常流露出自己的感情,显示了自己的心情。只是曾经的一切即使美好,就算依恋,都是过去。任你怎样呼唤,怎样牵念,始终都是过去。人生永远回不到过去,牵念无益,依恋无趣。与其念念不忘,不如彻底舍去,走好现今,就是对过去最好的回忆。
17要坦诚,要做你认为对的事,有人活着,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于是盲目地羡慕,盲目地追求,往往却总是与幸福擦身而过。其实,每个人不论在任何处境下,只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学会把握学会满足学会感恩,生活就会幸福。
18一杯淡水一壶清茶可以品出幸福的滋味;一片绿叶一首音乐可以带来幸福的气息;一本书籍一本画册可以领略幸福的风景。幸福不仅在于物质的丰裕,幸福更在于精神的追求与心灵的充实。集中精力看好眼前的路,才不会跌跤,才不会走岔道。给自己一个机会,让自己重新开始。
19人生中最大的错误是不断纠结于自己会不会犯错。走在路上,挫折是难免的,低潮是必然的,孤独与寂寞是如影随形的;总有被人误解的时候,总有遭人诽谤与暗算的时候。这些时候,要知道潮涨潮落波谷波峰的道理,只要你能够耐心等待,守得住底线,一切都会证明,生活不会抛弃你,命运不会舍弃你。
20你的工作就是你的修行道场,无论什么职业,都需把修行融入到工作。手戴佛珠,打坐吃素,如果习气依旧,怨愤不减,心态仍浮,那是根本没有修行。你的心灵就是净土,要经常扫除烦怨,别让杂念缠绕。不要总看别人不顺眼,别人也未必看你顺眼。不要总想改变别人,先调整好自己心态。
提起如何前世恋人,大家都知道,有人问今生的情人是前世的夫妻对吗,另外,还有人想问如何前世恋人?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怎么认出前世恋人,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是如何看待前生今世的姻缘,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如何前世恋人
1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有情这个相聚,都是缘聚缘散,都在一个缘上。
2如果这个缘很重,这就变成一家,家亲眷属;如果疏远一点,就变成朋友这一类的,关系就比较疏淡了。
怎么认出前世恋人3我们在路上遇到一个陌生人,他跟我们点头笑笑也是缘;遇到一个陌生人,他看你不顺眼而瞪你一眼,那也是缘,那是很疏、很淡的缘。
4人与人之间,没有缘不会聚在一起。这个缘,告诉我们,它有类,这不能细说,细说非常非常地复杂。把缘归纳为类,所谓是、报怨、讨债、还债。
5没有这四种缘分,人不会在一起,只要跟你有往来,一定是有这四种缘分。纵然相遇不相识,所谓陌生人,在这一生当中,只要与自己,必定是过去生中有这四种业缘。
6夫妻的关系,也总离不开这四种缘。夫妻是缘,有的,恩爱夫妻;有报怨的,结婚之后永远不会和睦,会给你带来家庭纠纷;有讨债的,有还债的,总是四种缘。
7俗话常讲,“恩爱夫妻不到头”,没有到头的,终要别离,无论怎样恩爱的夫妻,命终的时候,再也不认识了,再也不会见面了。生生世世作夫妻的,那是家的幻想,不是事实!
8里面写的“七世夫妻”,那是家胡造,他不负FA律责任,也不负责任。说“缘聚缘散”,既有聚,哪有不散的道理?所以一定要觉悟。
如何前世恋人:今生的情人是前世的夫妻对吗
从的角度来讲,人与人之间有很多的关联,前世没有了结的恋情,今生还会再续前缘吗?人与人的缘分是有很多说不清和讲不明的事,如果能够相遇那么就是有缘,如果分离了,那么就是缘分断了。
第一,人与人会在今生相遇,这都是因为前世未了的缘分
,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你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情怀依旧。
在学的解释里,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能够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就是说人与人的相遇,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所以相遇了就要珍惜。这就是人们之间的缘分。对于一个人来说,这是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能够换来今生的相依相偎的可能。
世界上有很多人的人,两个人相爱的可能性几乎只有亿万分之一,这样的几率看来,如果两个人之间没有缘分,如果会有遇见的呢?
,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朝拥有。你说,为了今生的这次相遇,我在前求了五百年。
两个人能够产生一段纠葛,那么他们之间一定有着某种的情愿在其中。祖说,在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能够换来今生拥有彼此,这段情分的延绵,早就是一段不能独留的时光。
对方会告诉你,在你不知道的时候,为了这一次的湘云,是对方在前求了五百年才遇到的。两个人之间,想要遇到对方,一定是要某一方在前期盼了很久很久才会实现的。
第二,家讲究,世间所以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家一直在讲究,就是一个人他今生不在了,那么他就会,成为另外的一个人出现在这个世界上,那么他前世没有斩断的情愿,在今生就还能够传递给对方,这就是所谓的,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或许就是“若无相欠,怎会相见”,今生一直在让你心累的人,或许就是前世一直在照顾你的人。人与人的缘分总是在这一段段不会回复的中积累着,人与人的情分的积累,就是今生的羁绊。如果你今生遇到了你爱的人,那么该是多大的幸运。
第三,如果人的执念很深,那么前世的恋情,今生还会再续
其实还是比较相信一件事,那就是“前世未完的情缘,能够在今生继续延续”,这就是一个人的执念,如果当这份执念很深的时候,就能够希望这份情感能够传递到今生,如果不是足够的相爱,如果还会有今生的情缘。
遇到一个相爱的人很不同意,且行且珍惜,这既是两个人相爱的意义。
以上就是与是如何看待前生今世的姻缘相关内容,是关于今生的情人是前世的夫妻对分享。看完如何前世恋人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