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法师:皈依后应如何修学

日常法师:皈依后应如何修学,第1张

文/日常法师 观功念恩的殊胜 这次佛七共修,容或仍有少数同学未能获得所期望的效果,但只要有信心,依著正确的方法继续努力,自有水到渠成之日。经论上告诉我们:“资粮未聚、罪障未除之前,任作何事能得善果者,无有是处。”既然一切都是业感的,觉受生起的早晚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信心的有无。“早”“晚”其实是比较出来的,他人之所以早,是他宿世的善根及今生的努力,反之所以晚,是他因缘的欠缺,因此,不要因为“早”而骄傲,也不要因为“晚”而失望。一切佛菩萨无一例外,皆从凡夫时把握正确方法,一步一步走上成佛之路,丝毫不能勉强而行或越级而走。 大家对这个道理认识后,应该做些什么呢?简单扼要的说:净罪集资。皈依是进入佛法的第一步,想要持续下去,还须继续如法积聚资粮才能渐次产生正面的功效。以前,诸位也努力净罪集资,但总是积集得不够,或者被其他恶业抵销,如今,依法了解体会个中含义,再经过这次佛七的用功,慢慢地会有所改变,也就是说:集聚的资粮会超过我们所损耗的,而得以在菩提道上顺利前进。今天向各位说明这个特点,就是希望大家回去以后继续努力净罪集资,使这次佛七的成果不断增上。 诸位经过这次的努力用功,再回过头看看以前读过的经论,对所学的教授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以前偏重于文字上的理路,一旦经过自己认真修持,得到体验后,不再仅是一个浮泛的理路,而是刻印在心中且可以拿来使用的方法。就如别人告诉我们某一个概念,似乎听懂却是模糊的,时间久了,这个概念就被淡忘甚至消失,但如果我们将此概念透过实际的行持,久而久之,会深埋在潜意识里,遇见任何事情,那个概念自然会浮现反映出来,所以目前我们要依佛的教诲去行持,使产生如此的功效。 现在,我们就回过头来温习广论,先翻开第二十三页,这之前是在说明如何听闻、如何说法。修学佛法最主要的内容是三学--戒、定、慧,得到智慧需要闻、思、修;而从听闻开始依次思惟、修持、悟证,一步一步增长,因此听闻轨理的教授对我们特别重要。依轨理听闻讲说后要做什么事呢?就是二十三页告诉我们的“完结轨理”部分,在此提出三点: 一、“于完结时共作轨理者。由讲闻法所获众善,应以猛利欲心回向现时究竟诸希愿处。” 此句话是承续上文,告诉我们讲闻后应做的事。实际上,我们做完任何事,如果有功德,都应回向,即使没有功德,也不妨回向。经过这次努力共修后,大家重新研读这一段话,是否有不同的感受?这几天,在实际用功当中,应该有不少同学体会到什么叫“猛利欲心”。“欲”就是自己的好乐心,这次共修我们好乐的是皈依,不仅是大声念、用力拜而已,而是发自内心深处,非常强盛至诚皈投的心。于是,发乎内,形于外;拜也好,念也好,因为猛利欲心的推动,一心皈投依三宝,此时,才真正体会到:啊!皈依原来是这样!大家都知道造业“意乐”最重要,这种强盛皈投依的心就是最好的意乐,这是有很大功德的,但是做完了要回向,使这个功德不会失去,而且更深远更增长。已造之业不失,业增长广大,这是业的特征,无一例外。相反的,如果不回向呢?举个例子说明吧!譬如我们在用功时,第一支香感觉很相应,第二支香这种感觉不见了,或者,第一天很好,第二天消失了,皈依的心有时也会如此,昨天很强劲,今天就是提不起来,这都没有关系,因为感觉虽然过去了,但是回想起来,却余味无穷,乃至永生难忘!也就是说,亲自去体会的感受会在心里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这个影响就是善净之业,为此我们要回向,如果我们不如法回向,这个影响会很快消失。 那么如何回向呢?回向两处:现时、究竟。为利益一切有情要圆成无上菩提是我们究竟的目标;为了达成此目标,眼前要如何希愿呢?可分为“个别的”和“共同的”,个别的可依个人的状况回向,共同的就是我们团体的同心同愿,我们想把佛法如理地学,如理地弘,想把殊胜的教法在汉地流传,就得教证具足够量的师长,乃至于法王能到这里摄受我们,有了这个“欲心”就要把所做一切事回向所希愿处。 二、“若以是轨讲闻正法者,虽仅一座亦定能生如经所说所有胜利。若讲闻法至扼要故,依是因缘,则昔所集于法法师不恭敬等一切业障,悉能清净,诸新集积亦截其流。” 这句话给予我们精神上莫大的鼓励。我们以七天的时间精进用功,如果能如理如法,所产生的力量,虽仅是一炷香的时间,亦定能生如经上所说所有胜利。这几天,诸位全神贯注一心皈依,是否体会其中殊胜的利益?进一步,渐次深入其内涵,把握其精要,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由这个因缘,以前所集的种种业障一一净除,而且,近来新集积的业障也可以截其流。以前的罪障净除与否,我们未具佛眼,无法看见也无法知道,但我们信得过佛所说的话。那么,诸新集积能截其流呢?业流主要的就在我们意识之流当中,可惜,我们的意识之流通常都是和烦恼相应,陷于杂染当中,因此要一心专注于佛法是很困难的。所以这次大家至心皈投依,当皈依的觉受生起的时候,自己是很容易截其流的,虽然根本而微细的杂染谈不上截止,但是粗猛的杂染肯定暂告截止。不过,放松以后,这些烦恼杂染又会慢慢的现起,届时该怎么办呢?经过一番用功后,再回过头研读经论上的教授,仔细体会其内涵,努力照著佛法去做,使正确的概念清晰的种在识田里,遇境时自然可以引为依循,渐次净化烦恼,不再集积罪障。 三、“现见此即极大教授,谓见极多由于此事未获定解,心未转故,任说几许深广正法,如天成魔,即彼正法而反成其烦恼助伴。” 这一段话指的是应该如何听法、如何说法。以诸位目前的状况是以听闻为主,那么,听闻之前要如何准备呢?应该先思惟闻法的胜利,由于认真思惟,因而对听闻产生很强盛的好乐心,因为好乐心的驱使,所以能恭敬的承事法和法师,听闻时能断器三过,具六种想,了解自己病了,需要找医生,依医服药,得到了药很认真的殷重修。以上所说都是“极大教授”,我们要在听闻之前对这些道理产生正确的认识,做为修行的前行。 这些道理是用来对治烦恼的,但是,假设不能如理思惟获得确定不移的正确了解,不但不能对治烦恼反而增长烦恼。各位这几天,是否也有类似的体验呢?最近,天气很热,流得浑身是汗,拜得腰酸背痛,很多同学起初都觉得苦不堪言,慢慢地这种感觉或者减轻,或者消失,因为自己坚定的信心,全神贯注一心一意皈投依,不可思议的,热不见了,汗不见了,痛也不见了,这种现象不是讲道理可以得到的,而是如法用功所得的。如无实际经验,虽欲强词夺理,但是,说了半天道理,骗得了别人,却骗不了自己,更骗不了因果,所以大家不用多开口,好好的用心去体会这个重要的概念,各位若能把这道理放在心中思惟串习,随时都有机会受用。 我平日常强调一件事--观功念恩,千万不要观过念怨。通常我们对境时老觉得眼前所见明明一无是处、错误百出、毫无价值,怎么观功呢?比如这几天在此明明酷暑难耐、汗流浃背、腰酸背痛,怎么忍受呢?但是,当我们全神投入,心里想的只有皈依,这些感觉不是都消失了吗?亲身体会的人了解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未亲自品尝的人永远体会不出个中奥妙,这确是勉强不来呀!佛法原来就是如此!“信为道源功德母”,信心十足认真行持,觉受自然出现,否则,心里嘀咕著:怎么这样呢?怎么能接受呢?甚至于往坏的方面去轻毁,说不定有一天,会变成像提婆达多那一类的人。如果开始的时候未照著信心去实践,就完全无法体会真正的境界,这种心理如果留存下来且继续累积,别人遇见境界会增上,我们却每况愈下。 经论上明白告诉我们,修行完全在个人的意乐,完全是业所感的。因为往昔造了业,所以今日感得这样的果,已到成熟阶段的业是没有办法转变的。但是往后的状况呢?却决定于我们现在所造的业,而造业是依据自己的意乐,如果意乐随著以前的贪嗔痴,天气热,环境不如意,心里就生起烦恼,然后,去找一把扇子扇凉,去吐苦水怨天尤人,这都是饮酖止渴的办法,不但不是解决之道,甚至于会越演越烈,万劫不复。认识佛法后,了解今天所受的苦都是以前自己造业所感的,所以我要忍受,所谓“观业忍受求加持”,现在我不再因循旧习而且努力依法扭转。开始的时候,因为强烈的等流习气还在,会感到力不从心,那时一定要信心支持,所谓“信心信信”,就是这个道理!想想看,为什么有人会成功,有人会失败,有人造善业,有人造恶业呢?这完全视个人心中对教授是否具足信心。行持时,是否依方法认真遵循,如果能如理如法,一切都会改变的!我真希望这次共修大家都能亲身体验到这种境界!我们今天所遇到的一切都是业力所感的,佛经上指出譬如一杯水,人看见的是一杯水,天人看见的是琉璃、水晶、七宝等,鱼看到的是他的住处,饿鬼看见的是一片火海,地狱众生看见的是油锅,眼前哪有色法存在?一切都是性空缘起,认识了这个特质,要把握住正知见,努力扭转!经论上说佛无所不在,佛真正的身是法身,也就是空性,世间所有的东西,都以“空性”呈现,所以空性无所不在。同样的,我们受皈依,佛无所不在,法也无所不在,如果我们如法实践,不但能得到皈依的觉受、皈依的功德、佛的加持,而且能依此增上,最后证得佛真正的法身。 这次我们依循正知见努力后,就要继续净罪集资,随时要在脑海中以正知见引导我们。为什么我要不停的讲“观功念恩”呢?原因是,大家想想看,通常的情况,每个人都依著自己的习性和观念去看待事物、去衡准他人,因而产生了恩恩怨怨,慢慢地累积,粗猛的烦恼都由此生起,烦恼生起了,我们不就继续造业流转生死吗?相反的,如果我们感觉这件事具有存在的价值,能满足我们的希望,是不是就能忍受,而且心平气和的对待人、事、物?以世间的例子来说明,譬如经商,有个人想和你谈生意,因为有钱可赚,你不但不嫌他占用时间,反而会很高兴的忍受他的烦杂。诸位!做一个有情生命无法避免的事实是,一定要与其他有情共存共荣在这个世界上,不仅是同类的人和人,即使是不同类的狗、鸡、鹅也无一例外,彼此之间不时地相遇,却又必须互相依存,到那时候,心里会生起个人的想法,也就是凡夫的特征--执著“我”,怎么办?佛法来净化,来解决。这就是佛法之所以珍贵的道理,不是谈高深玄妙的理论,而是针对最现实的问题一针见血地解决。佛陀就最切身最实际的问题,告诉我们解决的办法,我们依著方法渐次增上,不但自己能从痛苦中脱离,而且能帮助他人。 观功念恩对我们的价值是很重要的。遇到任何境,如前面谈到的流汗、酸痛等等,若用另一个角度去看,根本不存在,不但不存在,而且,如果善于转化,还能增长功德,获得如此的功德,所付出的代价并不大呀!较之于平日为了世间虚名浮利所付出的代价真是少之又少,而所得的是跳出轮回、圆满无上菩提的因,何乐而不为呢?各位回到家后,绝对不可能像在佛寺里,以全副精神念皈依,因为要工作赚钱,要料理家务,当俗务缠身时,皈依是很难做得很圆满的,怎么办呢?这就是何以要从观功念恩去引发的道理。各位体会后,于日常生活当中,不断思惟观察,进而善巧利用。刚开始要做到是不可能的,以我自己为例,出家三十年,是学佛的专业人员,努力这么久都做不到,何况你们是业余的?除非各位像祖师大德一样,是多生多劫修行转化而来的菩萨!尽管目前做不到,但是它却这么重要,所以要勉力而行呀! 那么,如何下手呢?建议每位回家后,务必认真去做戒行持犯。多久做一次呢?斟酌自己的状况而定,最好是每天做,至少一星期要做一次。内容呢?初期越简单越好,不要列个密密麻麻的功课表,结果力不从心,一样都没完成,使信心渐失。 记得早晨起床后就是“皈依”,至诚恳切地念三遍,假如家里有佛堂,跪在佛前,否则,坐著连念三声。而后,心中思惟发愿:暇满人身难得,我得到了,难道就这样为世间的虚名假利而空忙而沉沦痛苦吗?今天有幸遇见佛法,认识世间的安乐都是无常,都是虚幻,我千万别再为它欺诳,我要一心效学佛法。学习广论的同学还要加上一个愿:努力学习殊胜圆满的宗大师教法,并且随分随力弘扬,祈求佛菩萨加持我们!早晨如此皈依后,那么一整天都有一个行事的准则,不再茫茫然无所适从,甚至于造了恶业都不知道! 真心发愿,立下“戒行持犯”,如法去做,肯定可以造善业。譬如说,自己多年的坏习惯,今天能够挡住使它不发作,就是一个善。譬如说看见一个半开半关的门,就想:“苍蝇蚊子会飞进来干扰大家,结果人们又会伤害它们。”于是赶紧把门关好,这也是一个善。太多太多俯拾可做的事。原本我们看了后无动于衷的人事物,会因为我们肯用心,认真关心,而成为我们行善的对象,所以并不一定是放生或到凤山寺参加打扫法会才算行善。凤山寺的打扫法会一个月才一次,粥少僧多,也许一年你才轮到一次,如果你立愿行一百个善,岂不是要一百年?大家要发愿行善,然后就自己的状况好好的安立自己,策励自己,在一天当中,我应该做哪些事,提醒自己是个佛弟子,检讨自己:修学佛法后我的行为是不是和以前有所不同?我应该怎样努力?大家要随分随力,开始不要订下太多,三个月后,如果很认真,会发现一切都不一样了,到时候冲劲会越来越强。 早晨和晚上是相互呼应的,晚上是总结,检查早上发的愿是否得到结果。根据经论所说,造了业,反省后发现是不对的,好好忏悔,不会感果;对的好好增上,不但感果,而且比原来的果还要殊胜。如果再懂得回向无上菩提的话,现前究竟皆圆满,如果未善巧的回向,虽然眼前很好,往后却沦于三世怨。 诸位依法订下“戒行持犯”的轨则后,努力执行,从实践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其功德,等到产生效果,再把“观功念恩”“观过念怨”摆进去,两相比较后发现,对自己最有价值的是观功念恩。看别人的功,别人不一定有好处,但自己一定有好处;看别人的过,别人不一定受害,自己一定受害。佛法本来就是“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世间没有一样东西不是心画的,也就是自己的业所造的,业的特征就是自己的意乐。这绝不只是一个理论,各位要透过不停地努力行持,从实践中体会这个教授的内涵,使理论变成潜意识中牢不可破的概念,届时你就不会觉得没有功可观了,因为一切唯心造呀!举个例子,学开汽车,教练告诉我们开车的方法,我们记得很清楚,一旦坐在驾驶座上,看到马路那么多条,车子那么多辆,手忙脚乱无法下手,等到不断练习后,时间久了,完全不用刻意去想,自然而然,左转右转,煞车起步运用自如。 广论上告诉我们皈依后应学、应止--“教授中出分二:别学、共学。初中分二:遮止应学、修行应学。”这是依教授中所指示的皈依后实践的正确方法。所谓的“别学”是指皈依三宝个别要做的。先就应该遮止,不能学的是什么来讨论: 一、“皈依佛,不应皈依诸余天神。”我们心目中最理想、最究竟圆满的是佛,所以不再皈依其他天神等。 二、“皈依正法者,应离损害心。”也就是对于诸有情,舍离损害。既然皈依三宝,对三宝自然能够恭敬,但是对其他众生呢?“既然不是皈依的对象,何须恭敬!”如果你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真正皈依,必须对一切众生恭敬且远离损恼,为什么呢?佛告诉我们的无非是“法尔”的道理,世间的真相就是如此,佛之所以为佛,是依著正确方法努力造善业,由修灭道二谛,断证而圆满佛果的,而凡夫在世间真正造的罪是什么呢?上不敬三宝,下不慈众生,所以才会轮回不止呀!所以,如果真正皈依佛法,对三宝要恭敬,对众生要慈爱救护,怎可再损恼伤害?意乐、加行都不可以,实际上加行是由意乐而来,所以要从根本的意乐上做起。 三、“皈依于僧伽,不共外道住。”我们好像都没有和外道共住,其实不是,外道是指不信三宝为可归宿,甚至于毁谤三宝的人,有些恶知识虽然不是外道,但专门说些似是而非的道理,混淆视听,使我们非理作意。例如:观功念恩是正确的,恶知识却自认为一番好心告诉我们一些道理,乍听之下,好动听好客观,结果帮助我们增长观过念怨的念头,而使我们造恶业,多可怕呀!因此,恶知识是亲近不得的。 下面继续谈谈皈依后应修应学的三种: 一、敬佛,对于佛像,不管是雕塑或绘画,不管是好是丑,都应看做是可敬田,当成真正的佛。 二、敬法,“虽于正法四句以上,应离不敬”,千万不能做为货物,去买卖或抵押,不能搁在露地或不净处,或和鞋袜并放,或跨越,这些都是不敬法宝,更会感得智慧日益低下之果,万万要断除呀! 三、敬僧,“若于僧伽,或出家众,持沙门相及于其相不骂不毁,又一切种不应分党,视如怨敌”“憍是放逸本”,诸位!千万要小心啊!我们不是要净罪集资吗?一切功德就从恭敬三宝增长啊! 大家参加共修前,一定有皈依的信心,但是,经过这几天的用功后,发现原来的信心是很虚浮的,对境的时候根本派不上用场,所以信心非经过实际验证不可,并将此体会变成潜意识之中的一部分,如此信心才永远不会消失。举经论上的一个公案向各位说明:有一个人拜访舍利弗尊者,请求出家,舍利弗尊者观察了很久,认为他没有善根而拒绝他,他只得拜托别人,一个一个的请求,结果佛陀的五百大弟子没有一个接受他,一致认为他没有善根。他伤心地在门口哭起来,正好佛陀从外面回来,看见一个老人哭得那么伤心,就问其原因,他抽搐的说:“我想出家,但佛陀的弟子都不准我出家。”佛陀说:“你要出家?好!好!你进来吧!”他高兴的随著佛陀进去,世尊就对他说:“善来比丘”,他就须发自落,袈裟著身。经世尊一说,老人证果了。大家惊讶极了,就请教佛陀因缘。佛告诉大家:无量劫前,老人是樵夫,有一天,在山中砍柴时,遇到一只老虎,急得爬到树上躲避,就在那一刻,有一尊佛出世,那尊佛从天空走过,他正巧看见,非常欢喜的一称:南无佛。因此善根,今天证了果。《法华经》上有这么一句话:“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我们现在何只念一称呢?不知念多少称了,但像今天以打七的心意,一称南无佛,才有力量!为什么呢?是不是业?业是不是我们的意乐?平日我们念佛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意乐?嘴巴上轻浮的念著,不能说没有力量,但是真正的效果是很小的。 经上为什么称它为散乱心呢?是以较高的标准来看。修学佛法有三个状态--戒、定、慧,进入定慧中,才成不动业,现在我们还没有得定,都是“散乱位”,散乱位当中的念法就是心中至诚恳切的意乐了。不过,这个念法不会持续到无量劫以后,如果好好努力,不断增上,我们想要的果会很快现起。如果真正照广论的教法,如理去做,不必经过阿罗汉那一环,绕大圈子,对我们这是很实际的问题。诸位有了这个体认后,信心增长了,对广论所说的理论会更加清楚,理论清楚后就是实践的时候,那时的走法就和以前大异其趣。 我们目前的走法就是“戒行持犯”,为什么要从此下手呢?之前讲到已造之业不失坏,但要增长业才一定受,决定受的业当中,又可依受果的时期分为:现法受、顺生受、顺后受。现法受是现生就受,顺生受是来生受,顺后受是后世再受,从第三生以后乃至到无量劫。现法受的原因何在?请大家看广论第一三九页,决定受当中,那些果现法就成熟?〈本地分〉中所说都是由于增上意乐!一、增上顾恋意乐和贪相应造作不善业。二、增上不顾意乐和无贪相应作诸善法。三、增上损害和嗔相应,于诸有情所损恼。四、增上慈悲和无嗔相应。五和六是就功德田而言,对三宝尊重等所增上损害或增上净信,七和八是就恩田而言,即对三宝、父母等具恩之所,因增上背恩意乐所作不善和增上报恩意乐所作善法。以上八种业都是现法受。现在我们修学佛法,有了觉受后,因增上的贪、增上的嗔而造作现法受的罪业机会就会大大减低,即使偶然犯了,我们会忏悔,所以恶的事情肯定能够扫除。各位要努力,真正修行就要从现在开始,以增上意乐造作诸善业,意乐一转,业就开始随之转变,如果这力量很强盛,肯定能增上!诸位记住这个道理,然后努力实践,慢慢如法薰习,自然所求皆得,乃至无上菩提也不例外。更何况世间的事呢!因此,各位皈依后,要努力把得到的继续增上是很重要的。日常法师讲于1994年七月精进共修。(来源:显密文库)

心戒法师患有一种叫做“心戒症”的精神病。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这是一种失调性精神病,病患会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以及过分地主观地判断周围的事物。他们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情的影响,思维容易流动,处事缺乏逻辑性,行为及反应易受到情绪的把控,总之会表现出一种无助而极度压抑的心理状态。

索达吉堪布---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济公还有后两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现在许多人喜欢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济公和尚的这句话,往往被他们拿来当挡箭牌,成为可以肆意吃肉喝酒的“铁证”。实际上世人仅知有前两句,却不知济公还有后两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从而以讹传讹,误导了无量迷茫众生。

其实,济公的高深境界,绝非凡夫俗子所能想象。比如,沈员外派家仆给济公送两只熟鸽子和一壶酒,仆人路上偷吃一只翅膀,偷喝了几口酒,以为能瞒天过海,神仙也难知。结果济公指了出来,仆人不承认,于是济公到阶前吐出两只鸽子,其中一只少一个翅膀……这种特别神奇的境界,世人完全望尘莫及,故不可乱学表面行为。印光大师在《文钞》中,关于这方面也有诸多教言,劝诫后学者万万不可随学,以免自欺欺人。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其实也是有来历的:明末的破山禅师,于战乱年间,在夔东十三家之一的李立阳营中度日。因李立阳嗜杀成性,为了救度一方生灵,禅师要求他戒除不必要的杀业。李立阳见禅师严持戒律,不食酒肉,就对他说:“你只要吃肉,我就不杀人了。”禅师马上与李立阳订约,不惜大开酒肉之戒,使许多人得以活下来,一时传为美谈。

此外,明朝还有另一位和尚,也是为了救逃到寺庙里的难民,在山贼面前吃肉喝酒。当时,山贼说只要他吃了手中的酒肉,就可以放过那些人。于是他气定神闲地端起酒杯,说:“我以酒代茶。”说完一饮而尽。接着拿起肉说:“我以肉作菜,请!”吃后面不改色,坦然自若。山贼见了为之一惊,鉴于有言在先,只好放了所有的人。

可见,为了饶益有情而吃肉喝酒,在汉地有些大德的传记中也有,但这不是普遍的行为。而藏地的每一座寺院,也并不是所有僧人都行持这些高深之举。藏传佛教对戒律的重视程度,来藏地求法的人应该知道,在没有达到一定境界之前,任何人都不允许做超凡的行为。若是极个别人做了的话,也许他确实有这种境界,也许没有。所以,能做和不能做的界限一定要分清,否则,明明什么境界都没有,却装模作样、无恶不作,这肯定是不合理的。

你发愿求生净土,你一定「起心立德,修诸行业」。就是你会修行,心里的自私自利你会放下,贪瞋痴慢你会放下,人我是非你会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你不再贪著,杀盗*妄酒这些罪业你不会再做,你起心立德,你修德、你行善、你持戒。为什么?你想到自己现在是弥陀弟子,你怎么还能再去造恶业?这对不起阿弥陀佛。我现在要往生西方,将来要做诸上善人之一,我现在怎么还能造恶业?所以肯定是这样做的。你不是这么做,那你自己好好反省,你肯定对佛还不够相信,你发的愿还不够恳切,自己要忏悔,这就是最大的业障。佛告诉你西方极乐世界这么好,你还不肯去,你说这是不是业障深重?这个比造五逆罪的业还要重!为什么?造五逆业的,杀父亲、害母亲、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杀阿罗汉这叫五逆重罪,只要造一条就得堕阿鼻地狱,但是这个罪还不重,为什么?你只要现在忏悔回头,求生净土,阿弥陀佛一样来接引你往生西方。

佛时代有这样的例子,阿闍世王就是这样。阿闍世王他杀父亲、害母亲,跟提婆达多一起破和合僧,要出佛身血,造这些五逆重罪。他临终地狱业现前,结果他忏悔,佛劝他念佛求生净土,他真念佛,他真往生了。所以造五逆罪都不可怕,就可怕的是你不肯往生,不肯往生,佛也救不了你;肯往生的,即使过去造作再重的罪,「佛愿力故,即便往生」,这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我们的业再重,都能带著往生。印光大师举个例子说,我们的业再重,好比是一片雪花从空中飘下来,而佛的大愿力一乘愿海,就好像是一个炼钢的大熔炉,那雪花飘下来的时候,还没有进到炉里头就已经消散了,就被几千度的高温消融了。我们的业再重,比起阿弥陀佛的愿力来讲,那是没办法比的。所以你只要肯往生,那佛愿就加持你,接引你往生西方。一入西方极乐世界,你就入不退位,你就不会再堕落,这么殊胜的因缘你上哪找?古德所谓「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这一日总算给你碰上,太幸运了!你只要信愿持名,一向专念,不断烦恼,烦恼自己断,不消业障,业障自己消,殊胜到这样地步。

我是三月二十三号来新加坡看望黄金宣老居士,当时黄金宣老居士正在重病当中,师父上人感念他护法真诚,在新加坡他护持净土法脉,护持师父老人家推动多元宗教,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他最近这三年来得了癌症,愈到最后就愈痛苦,癌症晚期,没办法救了,他后来是二十九号往生的,三月二十九号。我三月二十三号去看望他,当时他看到我来很高兴。我对他说,师父上人派我来看望您老人家,劝您老人家一定要坚定信心求生净土。黄老居士那时候因为在重病当中,愁眉苦脸跟我讲,我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往生。他没有信心。我这一看,没有信心不行,往生与否是全由信愿之有无,你没有信心岂能往生?我就问他,你愿不愿意求往生?他说当然愿意,就是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往生,够不够资格?我问他,你现在是不是都能放下了?他说都放下了,该交代的都交代了,儿女各方面,把财产什么都分配好了,没有什么牵挂,现在就求往生。我看他愿还是挺恳切的,但是他信心不足。信、愿这两条,只要有一条不足,那就障碍往生,所以我得要帮他生起信心。

他的福报很大,因为他一生为人很真诚,对自己父母很孝顺,在家里敦伦尽分,真是在做人来讲做得非常好,一个很正直的、很善良的一位老人,七十多岁,这是善男子,这个名称他可以担当。为人真诚、善良,他就很容易接受善知识的教诲,到晚年他专听师父上人讲净土法门,发愿求生净土。大概是他开酒店,他开了好几家酒店,酒店有荤食,这是杀生、杀业,他是老板,杀业他就有一分,所以到晚年他有这样的病苦。病起来非常痛,呻吟得很厉害,他在二楼的房间叫起来,关上门,一楼都能听到,呻吟。他福报很大,都是他自己修德的感召,你看在此之前,悟道法师亲自来给他做三时系念,做了七天,超度他的这些冤亲债主。二十三号那天我去,那时候悟道法师刚走,我来看望他,他看到我之后也很欢喜。我就鼓励他,我说您老人家一定要有信心,您看您这一生为人这么样的善良、正直、孝顺,又爱护我们这些晚辈,护持我们,护持净空老和尚,你的功德很大,你现在把这个功德回向求生西方,你决定得生,不要有怀疑,要相信阿弥陀佛一定来接你。

我说话也是充满了信心跟他说,因为如果我说话犹犹豫豫,那他听了之后他也觉得没有信心。所以自己先要有信心,你才能帮助人家有信心,我跟他说话是斩钉截铁,比现在说话还大声,我说你肯定往生,不要有疑惑,阿弥陀佛其实已经在照顾你,他就在你旁边守护著你,你现在的病苦只是帮你消最后的业障,消了之后一定往生,他一定在你临终的时候现身接引你。他听了之后把眼睛都瞪大,亮起来了,他说真的?我说真的,你真的就一定往生,你现在不要有疑惑,咱们一起念佛好不好?他马上点头,好,那就念佛。所以我就握著他的手念佛,他念佛的时候觉得疼痛,疼痛我就鼓励他,愈痛愈要念佛。他疼起来皱著眉头,我就握著他的手,握得紧紧的,大声的念佛。他一这样念佛,就把那疼给忘了,后来也就不疼了。疼也是妄念,一心念佛,疼也可以忘掉。我们从早上九点钟念到下午两点钟,因为我也很忙,我就跟他告假,我说现在你好好念佛念下去,将来一定往生,不要有怀疑,要有充分的信心,要求阿弥陀佛来,我现在先回去香港,等你要往生的时候我一定来再送你。他听了很高兴,跟我合掌,他起不来了,只是跟我合掌道谢,但是嘴里的佛号都没有间断。

我走之后第四天,大概是二十六号,他可能有感应,就叫他的家人把他最喜欢的佛像拿到他面前,那个佛像是每次师父上人来新加坡,他必定把那佛像竖在师父的小客厅那里。他就把那佛像放在这床前,自己能够坐起来念佛,看到佛像心很安。念到第二天中午,他就跟家里人讲,当时有三个人在他旁边照顾他,一个是他的儿媳妇,一个是居士,小朱居士,还有一个是他的弟弟。他就跟他们讲,说阿弥陀佛告诉我了,两天就要接我,阿弥陀佛说我还有两天就往生,还怕人家听不懂,竖起两个指头说两天。当时家里人也并没有太留意,觉得这是不是他念佛念得很欢喜了,自己在那自言自语而已。结果黄老居士从那天中午到晚上说了三遍,三遍说阿弥陀佛两天就来接我。二十七号讲的,结果二十九号下午真的就往生了,前后两天。二十九号走之前,他让家里人给他擦身,换衣服,换床单,他要高高兴兴、干干净净去见阿弥陀佛。果然,换完床单之后,念佛大概很短的时间,念完就断气往生了,清清楚楚走,念著佛走,家里人在旁边守候著他给他念佛。

结果往生之后,我那时候在香港,马上给我打电话,他儿媳妇给我打电话。那我立刻就赶到,我不能给老人家食言,他往生我马上就赶来。赶来之后看到老人家含著笑意,大概是跟我报个信,我看到觉得很赞叹。你看这就是预知时至往生,提前两天知道。怎么知道?阿弥陀佛告诉他,证明阿弥陀佛在照顾他,在给他做安排。所以就怕你不是真相信,不是真发愿求往生,你要是真的,阿弥陀佛就真的来安排你、接引你,他甚至能够提前告诉你。所以预知时至的人也不是自己有什么功夫,那全是佛力加持。

从黄老居士这个往生的例子,让我们受到深深的启示,你看黄老居士原来没有信心往生,后来有信心了,有信心了就能往生。论他的念佛功夫,不行,如果行,他绝对不会呻吟,他不会起烦恼,他呻吟的时候他还骂人、生气,功夫实在不行。但是这个念佛法门,往生净土不是论你的功夫问题,是论你的信愿,你具足信愿必定往生。而功夫,功夫是帮助你提升品位。所以蕅益大师讲,往生与否是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的高下就在於你念佛功夫的深浅。功夫高的、深的,那你品位就高,上上品;功夫浅的,下下品,但是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萨,受用是平等的。黄老居士往生西方,功夫实在是不行,但是他凭著信愿感得阿弥陀佛加持他,就能往生,全仗佛力,不是靠自力,靠自力就不可能,所以这一点我们要很清楚。

这时候临终助念当然也很重要,印光大师有一篇「临终三大要」,就是专门讲如何助念,我讲过好几遍,深受启发。临终三大要,第一大要就是善巧开导病人,让他生起信愿。所以最重要的让他生信愿,这是往生的关键,哪怕是临命终时那一口气还没断,他具足信愿,他就能往生。这符合《无量寿经》第十八愿里讲的「闻我名号,至心信乐」,临终给他做开导,这就是让他闻名,闻名了他就生信愿,生信愿就得到佛的愿力加持,他就能往生,这是临终助念最关键的工作。其次才是轮班念佛,那就帮助他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为什么?阿弥陀佛佛号功德能加持他,帮他消除罪业,这个时候他念佛是至心的念,每一念都能消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他业障能消,所以信愿不断的增长。第三就是往生之后,断气之后至少八小时之内不能动他,不能哭泣,怕影响他的正念。而最重要的就是帮助他生信愿,因为信愿能感,阿弥陀佛接引是所感。凭信愿,阿弥陀佛来了,放光一加持,业障就消除,那个时候念佛就是一心不乱。这个一心不乱不是凭自己功夫念到不乱,是「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他不颠倒,就是他没有业障,他一心不乱的念佛,「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经上讲的这些道理,我们要深刻的去体会,那你的信心就足了,临终一念、十念必定往生。这个一念就是一句,没有多,就是「阿弥陀佛」这四个字,一句。念一句也行,乃至十句也可以,决定得生。所以这个十念具足至心。

至心,怎么个至心法?黄念祖老居士有个比喻,说你现在在旷野中遇到一伙盗贼,拿著大砍刀追著你要杀你,你那时候拼命跑、拼命跑,怕被杀。前面有一条河,你要过河,就想著怎么过这条河,我是脱了衣服直接跳到水里游过去,还是不脱衣服,脱衣服怕时间太长了,就不脱了,不脱要下去会不会影响我游过去?你当时就思考就这一个问题,绝对不会想别的。你不会想我这家里门没锁,我来的时候还会不会堵车,家里人怎么办?他不会想这些问题,就一个念头,过这条河,这个时候的心叫至心。现在我们在这五浊恶世中,后面就是恶业、地狱、恶道的猛火追著我们,我们就得求生西方,就得这样一个念头求往生,那你就叫至心信乐。如是一念阿弥陀佛,两念阿弥陀佛,乃至十念,决定得生,这叫十念必生。

今天时间要到了,我们把如何往生净土的原理给大家分析出来,你真听明白了,你就敢直下承当,原来往生净土不是那么难,最重要的在於你「至心信乐,愿生彼国」。明天同一个时间,我们再继续跟大家分享。今天讲得不妥之处,请诸位法师、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阿弥陀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52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