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有一段说感情的 原文怎样的

论语有一段说感情的 原文怎样的,第1张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虽然不知道具体情形,但既然是不该有的感情,冒昧地猜想,恐怕是非礼之事吧?如果真是非礼之事,就应当勿视、勿听、勿言、勿动,也就要赶紧结束。当然,感情已经发生,肯定已视、已听、已言、已动了,但没有关系,因为孔子还说过“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有过能该就不为过了。正如子贡所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后世影响

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论语

  一请谈谈你学习《<论语>导读》这门课程的心得与体会。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对于每个教育者更是如此。

  1、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

  2、做人要重视“仁德”。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

  3、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 (2)、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3)、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

  (4)、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在学习研究《论语》的过程中,很有必要把《论语》的思想体系化,科学化,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精神。

  二试述儒家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一)孔子对“忠恕之道”的阐述

  “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伦理原理中重要的道德内容。

  在孔子看来,“忠恕”是其“仁爱”学说的重要部分,实行“仁道”,就在于会运用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实行“忠恕之道”要做到:

  1首先,要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维规律。“仲弓问仁。子曰:‘出门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要求他的学生事君使民一是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 这两者皆以“仁道”为根本。

  但孔子也认为,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道德法则并不是容易的事,连他的高足子贡也不例外。

  2其次,要有“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的心怀。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论语•雍也》)所谓“能近取譬”就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替别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推己及人的消极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推己及人的积极方面,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人”。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推己及人的两个方面合在一起,便是忠恕之道。而孔子所言的“仁之方”,指的便是这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由此看来,“忠”和“恕”的区别在于:“忠”是人自己内心中一种对人对事的真诚态度,以及由此态度去用心地为他人谋事做事的行为。而“恕”则是以自己的仁爱之心,去推度别人的心,从而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和谅解别人不周或不妥之处。“忠恕”二者相得益彰,是儒家处理人己关系的基本道德原则,也是社会关系健康化的润滑剂。

  3再次,提倡要有“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道德修养。遇事对人要宽容大度,不苛求于人,对自己则要严格对待,时时存反省之心,简言之就是要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心境,这样就可以避免使人不敢接近,从而远离怨恨了。不单是对待对自己来说是普通关系的人要有宽容大度的心态,对待和自己有隔阂的人,孔子也主张遵循道德原则办事,“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孔子认为,对别人的怨恨要忘记,用公正和正直来报答它,以消除隔阂和嫌隙,淡化矛盾。通过这种道德修养,通向“忠恕之道”的路径就进一步清晰了。

  4最后,要遵守“絜矩之道”。所谓“絜矩之道”,就是要遵循推己以度他人他物,使人人的行为都符乎于忠恕之道的准则,亦即是以本人自身为尺度,来调节本人的行为,指君子的一言一行要有以身作则的道德示范作用。儒家的“忠恕之道”是将心比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的道德规范。这种道德规范利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谅解。如果人人都懂得这个“忠恕之道”的价值,并且实行它,那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从而化解人与人之间不必要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变得更加和谐。所以,孔子说“忠恕之道”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种道德规范。

  (二)忠恕之道的当代价值

  ⑴、忠恕之道对我们现代人培养德性、修身安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⑵、忠恕之道有利于加强社会成员的社会道德责任感。

  ⑶、忠恕之道有利于构建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

  三.谈谈《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儒家文化是具有鲜明的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型文化。君子是我们做人的目标,是我们努力要做成的一种人。

  (1)君子坦荡荡,君子无所争,君子喻于义。也就是说君子要学会宽容、谦让、明白大义。

  (2)君子不器,指君子具有多种才艺。文质彬彬:指君子既文雅又朴实。无适无莫:指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固定不变的要怎样做,也没有固定不变的不应该怎样做,而是怎样适合情理,就怎么去做。

  (3)修己以敬:君子是使自己修身养性恭敬谦逊。矜而不争:君子庄重自守,与人无所争;能够合群相处,但不与人相互勾结。躬行君子:君子凭文章来交朋友,靠朋友的交往来培养仁德。安守节操:君子在穷困时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了。

  (4)君子处世待人时常注意自己的容貌真诚谦和;常注意脸色庄重严肃;常注意说话的言辞和语气。君子要重视百姓、粮食、丧礼、祭礼。君子给老百姓好处,但自己不耗费;役使老百姓,但不招致老百姓的怨恨;追求仁义,却不贪婪财利;态度舒泰矜持,却不骄傲;威严庄重,却不凶猛。君子有九思。

  四谈谈你对儒家孝道的理解以及孝的现代意义。

  (一)、儒家亲孝观:“人生五伦孝为先”

  表述如:“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 (《孝经》)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2•7)

  1、孝悌为仁之本。表述如: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学而1•2)

  2、孝与仁相辅相成,不孝就是不仁。表述如孔子与宰我论孝。(阳货17•21)

  3、孝即“无违”,即绝对服从父母。表述如:“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1•11)子曰:“事父母几(婉转)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4•18)

  4、爱有差等,必须以父母为重。表述如:齐景公(杵臼)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季氏16•12)

  5、敬爱父母。表述如: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学而1•7)“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4•19)

  (二)、孝的现代意义

  1、敬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

  2、孝敬父母——家庭和睦——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富民强;

  3、提高全民基本道德素质,建设社会精神文明;

  4、安排和解决好亿万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请结合《论语》中“礼”的思想,谈现代人的道德修养。

  1句意:做人要有礼貌,没有礼貌,怎么来做人啊!

  2、孔子“礼”的思想:

  ① 立身成人的根本

  ② 实现“仁”的前提

  ③ 社会和谐的要求

  ④ 伦理秩序的保证

  3、现代人的礼貌、礼让、礼节等。

  六请你谈谈孔子的“教育观”。

  孔子之前,“学在官府”,教育权为贵族阶层所垄断。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当时“学在官府”的局面而使文化下移,促进了士阶层的兴起和文化的传播。他先后招收弟子多达三千,并有七十二名高足,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及以后的文化教育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孔门私学规模之大、弟子之众、水平之高均为当时世界私学教育所仅见。

  在孔子漫长的教师生涯中,他不仅在治学、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成熟的教育理念。关于教育的目的、态度、内容、方式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孔子的教育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有教无类。2、因材施教。3、教学相长。 4、全面教育。5、一视同仁。

  在《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讨论教育的话语占了较大的比重,这些讨论散见于《论语》各篇各章,内容驳杂,思想丰富。孔子的教育观与他的历史观、人生观、政治观等内容互相关联,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孔子的教育观深刻影响了几千年以来封建社会的教育体制、教育方式和价值观,并对当前的教育事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孔子生前很不得志,尤其是在仕途上没有达成他的远大理想。在他卒后由于他在教育事业上的伟大贡献(这也是他的弟子、后学、历史统治者最为推崇的),在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被尊称为“万世师表”。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社会发展、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从社会现实出发,谈谈你对孔子“义利”观的理解。

  ⑴重义轻利⑵先义后利⑶见利思义

  义利问题是中国古代道德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对国家、政治、经济、伦理及社会风尚都具有十分重创要的作用。孔子的义利观象一面镜子,比照出当代义利观的种种形象。我们应当重温孔子的义利观及其影响,辩证地处理义和利的矛盾,行义以达其利,争取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丰收。

  八谈谈你对中庸的理解和如何在社会中做到中庸?

  (一)何为中庸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是中庸为“孔门传授心法”。

  在儒家思想体系中,中庸是儒家“至德”(“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6•29),中庸之道即是天人合一之道,即自然和社会规律,遵循中庸就是按照自然和社会规律办事。

  (二)如何达到中庸

  中庸总方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在实践中的要做到不偏不倚,合乎中(度,天人合一之道,即自然和社会规律)

  1、性格上不狂不狷: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有所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13•21)

  师也过,商也不及。……过犹不及。 (先进11•16)

  2、行为上和而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13•23)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卫灵公15•22)

  3、品格上温柔敦厚,追求“五美”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述而7•38)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尧曰20•2)

  4、为人上文质彬彬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6•18)

  九.请结合《论语》中的“信”的论述,谈现代社会中的信用问题。

  (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二)诚信作为一项重要的道德规范,一直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传统道德要求,在人类的个体道德修养、人际关系的协调和社会秩序的整合方面发挥过重要的功能。

  第一,诚信是人们安身立命之本,是个体道德的基石。

  第二,诚信是交友之道,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

  第三,诚信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保证。在经济活动和商业经营领域,只有遵循诚信原则,以诚信为本,信守承诺,诚实无欺,才会赢得信誉,赢得市场,获得最大效益。

  第四,诚信是为政之本,是国家强大的基础。儒家认为,诚信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当政者的表率作用是实现社会诚信的关键。当政者如果带头讲诚信,就会对广大的臣民产生巨大的示范作用,臣民就会纷纷效法,谦让有礼,竭尽忠信。不仅如此,还会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诚信思想对当代社会的意义。(结合实际)

  第一,儒家诚信思想有助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

  第二,儒家诚信思想有助于建设政府诚信,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

  第三,儒家诚信思想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

  十孔子一直强调“君子之德”,而现代人则强调“道德自律”, 请谈谈你对两者的理解,并阐述其在社会伦理实践中的现实意义。

  (一)从根本上说,儒家思考一切问题的出发点是将人看作人本身,也即儒家强调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别在于人有伦理意识而动物则无。自觉的伦理意识的树立与不断提高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文明根源。故此,《论语》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之上风,必偃。”(颜渊12•18)要使社会普遍建立自觉伦理意识则需要社会主体自我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充分发展其内在的道德意识,同时在优秀道德行为的示范与规范、诱导下,才能使整个社会伦理建设走向正途。

  “君子之德”是孔子对他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及高标准的道德要求。这就要求道德主体要有高度伦理自觉与自我规范。因此作为君子不仅要德才兼备,能够怀柔惠远,宽厚布德,还要善于自我约束、自我反思和自我进步,要“日三省乎吾身”(学而1•1),更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4•16),也即要强调内在主体自身的反省和自我人格的完满,时刻提醒自我发现不足而努力改进。这种内在意思具有高度的自我约束机制和鞭策作,即孔子所讲的“其身正,不今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13•6)。但做到自我约束和修养还远远不够,人在社会中是有责任与义务的,这恰恰是儒家所特别强调的。因而人在社会中要尽己之力以改变社会,促进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为社会、他人做出应有的贡献,也是君子的必备之德。如儒家的理想抱负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从人的社会责任感出发,以自我提高为基础的人生目标设想。可见作为“君子之德”必须能够内省自身,提高自我,外能尽己之责,惠及他人,福泽社会。

  “道德自律”则强调良知基础上自我道德约束。它是当代人对自我人格发展的一种基本诉求,更多地是强调自我的约束性的“独善其身”,这与孔子所讲的“君子之德”强调升华自我的道德意识基本相同,但缺乏外向的社会性伦理视角。

  (二)社会意义:倡导“君子之德”可以较好地完善社会主体的伦理意识,同时,高度自觉的社会伦理主体也有利于他人和社会,做出自己应尽得责任,推动社会伦理体系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而倡导“道德自律”会当代社会适应现代法律制度体系和社会自由意志,避免对他人造成干涉。但其不利容易引导人走向内在封闭和缺乏社会责任意识。

  十一请结合《论语》有关礼仪的语录,谈谈现代社会的文明修养问题。

  1孔子倡导“乐群贵和”的精神。“礼之用,和为贵”中,“礼”的作用之一就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观念中的和谐、交融的精神,体现了其重群体、厚情谊的价值取向。

  2礼仪是文明养成的基础,在加强自我规范的同时,促进人际关系协调发展。

  人们对礼仪的学习和运用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接受熏陶和教育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礼仪实践,能够增强人内心的文明意识,养成自觉的文明行为。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3“礼”是“沟通”的伦理,礼仪可以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气氛,学习礼仪文化可以养成文明的行为,形成和谐的心理,促进身心健康。

  礼仪可以调整人们的生活、指导人们进行正确的社会交际。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时的真诚热情,谦恭随和,能够体现出他的精神风貌、气质修养和文明程度,这是讲究礼仪的表现。礼仪能够沟通人们的情感,化解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使人们彼此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扶持。礼仪可以使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充满自信,更好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友好与善意,增进彼此间的了解与信任。

  4礼仪通过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规则来反映社会道德,倡导符合道德的行为,约束和制止不文明的野蛮行为,通过让人们知礼、守礼,实现人际关系协调发展。

  5礼仪是道德评价的依据,有助于加强人格修养,提升社会公共道德。

  礼仪的重要特征是其广泛的社会性,“礼”所包含的规范、有序、敬诚、崇义等因素,是对人的社会行为的道德规约,礼仪与道德之间具有内在本质的联系,礼仪教育具有德育功能。实践证明,注重礼仪学习,从言行举止、仪态容貌等方面规范自身行为,尊崇“礼”的精神,可以逐渐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任何一种社会道德只有转化为个体道德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才是活生生的有生命力的东西”。

  在生活交往中,作为道德外在形式,人们通过礼仪来显现道德修养,表现内在的道德精神。同时,礼仪又能够帮助人们塑造良好的外部形象,形成完善的道德品格。赫伯特•芬格莱特说“礼仪所显发出来的还有道德的完善,那种道德的完善蕴涵在自我目标的获得之中,而自我目标的获得,则是通过将他人视为具有同样尊严的存在和礼仪活动中自由的合作参与者来实现的。”

  “礼仪”是社会生活公共规范的总和。掌握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并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人,为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提升社会公共道德做贡献。

  礼仪,使人类摆脱野蛮和愚昧,走向文明和自律。礼仪,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促进着人际关系的和谐,推动着人类社会道德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礼仪,在当今社会是不可或缺的。

  十二简论《论语》中“文质彬彬”的思想观点

  文质彬彬:出自《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即“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儒家认为君子应该是外在的装饰和内在的修养相契合,互为表里。现多指人的气质温文尔雅,行为举止端正,为人坦荡。

  十三从社会现实出发,谈谈你对孔子“仁爱”思想的理解

  《说文解字》解释“仁”为“仁,亲也,从人,从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解释说:“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字从人二。”“仁爱”就是在社会交往中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准则或内在要求。这种仁爱之心要求发自内心的、真心的爱人。因此,孔子在解释什么是“仁”的时候,才会提出“仁者爱人”的观点。

  仁爱的价值内涵主要体现在仁的情感,不仅仅是爱亲人,也要推己及人。仁爱的核心就是要教会我们在社会中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只有关系和谐,社会才能和谐。因此孔子特别强调“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条仁爱原则。这两条原则的具体表现则是宽容与包涵。材料中两家对于方寸之地的归属问题,首先由争夺到最后变为互相拱让,反映的正是这种宽容与包涵的仁爱精神在协调人际关系、邻里关系上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十四从社会现实出发,谈谈你对孔子“忠信”观的理解

  1在孔子的儒学体系中,忠和信是两个重要的理论分支。“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孔子以文、行、忠、信这四项为基本宗旨和准则来教育学生。文、行侧重于文献等外在表现,而忠、信则体现在个人品德修养这个较高层面上,可见孔子对忠、信的推崇程度。

  2 儒家之忠,主要体现在对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以至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处理上。将儒家的“忠”分为事君、治民、待友三个层面。

  (1)忠也是一种个人修养,是体现和实现“仁”的重要途径之一。 “言忠信,行笃敬”是君子时时刻刻牢记于心以警示自我的参照,也是走遍天下的行为准则。

  (2)由个人修为而推己及人,忠又成为待友之道的准绳之一,也是“仁者爱人”的具体体现。从“仁”的核心价值观出发,孔子提出其可“一以贯之”之道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以自身而至他人,由个体而至群体。孔子的修养不是个人性的、封闭的、独立的,是具有鲜明的普世价值观的。“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这种尽心竭力为他人谋,本身也是对自身修养的要求。

  (3)对统治者言,忠又是治民的素质要求。与对君主的尽忠相对,治民是人与社会群体关系的另一种逆向的要求。要使老百姓对当政者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统治者自身也必须用庄重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就会尊敬你;当政者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里的恭、敬、惠、义,不妨也可看作当政者治民以忠的细行考量。

  (4)当然,孔子也讲利天下之忠。世界即“天下”的人民尽心竭力。这是符合孔子“仁者爱人”的利在天下的仁爱观,所以孔子对管仲大加赞赏“如其仁,如其仁”,也是孔子“忠”的最高理想和真义。

  3诚信互训,正体现了信的基本涵义就是以诚待人,诚实不欺。《论语》有关“信”的论述,大致可归为三个层面:以信为政,以信交友,以信立身。信是立身之本,为人之道,成事之基。

  (1).“信”实现“仁”的重要条件。

  孔子的伦理思想,以“仁”为核心和最高的道德标准,“信”是这一道德标准的必然要求。孔子提出,做人要“主忠信”,即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他要求学生“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以便通过孝、悌、信、爱等品质的培养而迈向“仁”的境界。

  (2).“信”是立身的关键。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就像輗与軏是车的关键部位一样,“信”在人的言语、行为中同样起着重要的关联作用——言语是否符合实际;行为是否符合言语。因此,诚信是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人无信则无以立、无以行。

  (3).“信”是建立朋友关系的基础和维护朋友关系的准则。

  “诚信”这一道德要求,从其本质上看,是应当贯穿于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中的。但在诸种人际关系中,最需强调诚信的则是朋友关系。

  诚信是建立朋友关系的基础,是维护朋友关系的准则,而朋友之间的相互信任则是朋友关系的理想状态和境界。孔子在谈到交友之道时指出:“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主张要与正直、诚实、见闻学识广博的人交朋友。孔子与颜回、子路谈到了自己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其中一条就是使朋友相互得到信任。

  (4).“信”是基本的为政之道和立国、立民之道。

  诚信作为一种道德品质,它也是政治的基础和从政的需要。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认为诸侯国的治理者对政事应严肃认真,又严守信用。当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时,孔子回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提出了三大要件。并认为“民之信”是重中之重,因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也就是说,获取民众的信任与支持、拥护是最重要的,它将决定国家政权的兴亡。所以,子夏指出,君子去从政时首先应当设法获信于民与君,应当“信而后劳其民”、“信而后谏”,这是取得政绩的前提条件;反之,对百姓而言,“未信,则以为厉己也”;对君王而言,“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翻译

  1、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为政》)

  子张学习谋官职、挣俸禄。孔子说:“多听,保留疑问,其余无疑处也小心说话,就会少犯错误。多看,保留疑问,其余无疑处也小心行事,就少有悔恨。说话少犯错误,做事少有悔恨,俸禄就在其中了。”(《为政》)

  2、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财富和高贵,是每个人都想要的,不用合乎道义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接受。贫穷和低贱,是每个人都厌恶的,不用合乎道义的方法去掉它,就不去掉。君子离开了仁德,怎么能成就自己的名声?君子不会在吃一顿饭这样短促的时间内违背仁德,匆忙的时候一定与仁德在一起,困顿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在一起。”(《里仁》)

  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颜回真是一个贤人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破陋的巷子里,别人受不了那忧愁,颜回不改变快乐。颜回真是一个贤人啊!”(《雍也》)

  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

  孔子说:“三种朋友是有益的,三种朋友是有害的。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信实的人交朋友,与见识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奉承谄媚的人交朋友,与虚伪的人交朋友,与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季氏》)

真理永远是朴素的,是最简单的

最大的政治是信仰,兵力、粮食、信仰三项重要的事情

最快乐的方法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恒心与定力------心理的依据与底线

过犹不及

人生有限,生也有涯 把我们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用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人的行为一定要有分寸,要有原则,把握尺度

你跟你的领导关系过于密集,离你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与你的朋友关系过于密集,就离你们俩疏远程度就不远了,多少次磨合后找到最合适、最恰如其分的距离,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群体的温暖,好朋友也有度,因为没有任何人能给他人一个未来。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处世之道首要任务就是把握好一个度,否则“过犹不及”。为人处世更重要的是把握自己的言谈举止要适度。

要少说多做,慎言,慎于言,这也是一个分寸。因为祸从口出,言多必失。

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了许多抱怨;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小心翼翼,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多思、多想、多看、多见,落实到语言层面和行为层面就是要三思而后行,让自己的心少一点后悔。要多闻、多见、慎言、慎行,“言寡尤,行寡悔 禄在其中矣。”一个人如果说话时少了一些指责、抱怨,行为中少一些后悔的经验,成功也就在其中了。

《论语》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论语》一直是国人的必读之书。这一本被读了几千年的教科书,包含了对古代的文化、历史、哲学等方方面面的思考,大到修身,小至日常起居,无不饱含精警的启迪,充满着哲理和智慧,是孔老夫子传世之作,对后人甚至当今社会都影响深远。

对于做人,正则存也。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做一个正直的人,不为金钱,名利等所驱使,坚守自己做人的原则与底线,与人诚信,坚守承若,抛开自己的私心杂念,做到我为人人的地步,而不是人人为我。

对于生活,反思是一种人生智慧。在对人生的不断反省中,我们认识了生命的价值所在。反思的真谛在于我们要敢于突破,超越自我,能够领略到前所未有的景象。说白了就是一种生存的智慧,行动智慧。快乐是一种境界。

安贫乐道,贫而不贱,富而不骄。时刻保持者做人的尊严与内心的安乐,不为外界因素所诱惑,所麻痹。淡然平和,坦然的面对生活,不过多的计较得失,享受一份宁静的快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062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