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美术绘画内容分析幼儿心理状态

如何通过美术绘画内容分析幼儿心理状态,第1张

幼儿绘画幼儿美术活动的主要形式,它是幼儿用笔在纸上,通过造型、设色、构图等手段,表现出一定的可视的形象的美术活动。它具有幼儿独特的表现特征。幼儿绘画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涂鸦期”和“形象期”。

(一)、涂鸦期 (突出特点:幼儿没有明确我绘画构思和目的,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活动,画出的线条轻淡、杂乱、不成形。)

(二)、形象期

(幼儿已经具有初步的绘画构思,能有目的、意识地进行绘画,画的形象也基本成形。同时,对于物体形象和颜色的表现和相互关系的处理也开始有明显发展。)

由造型、构图、用色三方面构成。一般来说,外向的幼儿经常使用多种色彩,其中主要是红、黄、白、橘色;内向的儿童只使用少数的颜色,他们一、二种颜色就会满足,其中主要用蓝、绿、紫、黑色或者灰色;充分适应社会而且个性安定的幼儿会使用四到六种颜色。单纯的从色彩解释没用绝对的答案,但一般的倾向显示温暖的颜色表示平衡发展,使用较暗颜色的幼儿表示有悲伤及敌对的倾向,使用浅弱颜色的幼儿显示情绪尚未成熟或者身体不适,当然,在探讨幼儿的色彩象征时,也要考虑其他方面的原因。

二、幼儿心理发展与美术绘画表现的关系

每个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都是不一样的,有快有慢;有好有坏;有喜有优;有悲有乐;然而幼儿绘画内容每个时期的每个画面也是不一样的,它能表现出不同的意义。幼儿不同的心理状态会绘画出不同的画面,幼儿愿意和喜欢通过美术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美术活动是幼儿表达行为的第二语言,它可以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快乐。幼儿绘画和幼儿心理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二者可以起到互助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幼儿画面去纠正幼儿的不良情绪及心理,教师和家长也可以利用绘画来培养幼儿的健康心理,所以绘画和心理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画面的内容(包括用色方面、线条、形状、大小、画面构图、画面整体布局)可以表现出幼儿的心理状态、情绪状态。学前儿童心理变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进步性,要时常关注幼儿心理变化才能培养出幼儿健康的心理,当然,绘画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不管是从培养还是纠正幼儿心理情况来说,这都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方法。所以,通过画面观察幼儿心理发展状态也是很多幼教老师应该注意的。

三、从美术绘画内容分析幼儿心理状态

每个幼儿都喜欢美术绘画,对孩子来说,美术首先是孩子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在他们的年龄,他们根本不懂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然而美术绘画给他们创造了机会。幼儿美术绘画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同时也赋予了幼儿主动学习和发展创造能力的机会,培养了幼儿的心理发展。美术绘画活动又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美术绘画活动是培养和训练幼儿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使幼儿情感在绘画作品中得以表达。

不可否认,任何人对这个世界都有自已独到的见解和看法,孩子也不例外。仔细分析他们的画,可以看到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解释是十分夸张和有趣的。让他们画妈妈,他们通常会把妈妈画成有一头大波浪的头发,有一张红红的嘴巴,还要提一只篮子,因为在他们的心中认为妈妈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妈妈会去小菜场买菜,所以要提一个菜篮子才符合形象。

幼儿个人的性格和脾气会在绘画中的表现。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明,色彩的选择和运用可以反映一个孩子的性格和身体状况。在美术课上,我仔细分析过孩子的作品结果发现,性格外向和大多数女孩子喜欢用红色,而喜欢蓝色的孩子当中大多数不善于交往而且性格内向。他们不喜欢和别人交流,喜欢沉浸在自已的空间里,多数脾气古怪。喜欢用色彩鲜艳的幼儿一般性格比较开朗。而较为调皮的男孩子喜欢话超人、房子和一些机器类的物体;较为平静的男孩子喜欢画房子、人物和与家人出游的画。较为活泼的女孩子喜欢花鲜艳的画面,画面较为复杂;较为斯文的女孩子一般喜欢画花朵、小草、蓝天白云、和人物。总的说来,看待一个孩子的绘画内容,除了根据所学的到知识外,更重要是用心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因为美术不单单是美的一种体现方式,而是它在孩子身上更多用来表达思想,交流体验的方式。

幼儿常常把生活中遇到的愉快或不愉快的事情通过绘画表现出来。幼儿的情绪常带有明显的情境性,容易根据外在情境的改变而变化,不同的情绪也可以在短时间内互换。幼儿绘画不仅是幼儿与幼儿之间沟通的第二语言,也是让老师和家长了解他们的第二语言。除了生理原因,幼儿周围生活和环境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原因。所以说,画面可以诠释幼儿的心理状态。一位精神医生说过,在儿童绘画与游戏中,可以看出幼儿的动作发展、情绪反应、人际关系等重要指标。幼儿的画面是抒发自己情感的地方,其内容表达了幼儿当时的心理状况,幼儿的健康成长不是单独建立在学校的基础上的,更主要因素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合作,家长和教师都应多观察、关心幼儿,及时纠正幼儿有偏差的心理,解决幼儿情绪问题,从而使幼儿心理、生理健康发展。这才能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环境给幼儿,让幼儿健康成长。

(一)涂鸦的实质及原因

涂鸦对幼儿的绘画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涂鸦的起因是模仿,他们看到哥哥姐姐涂画,自己也想试试,只是外来刺激使他们开始模仿用笔在纸上涂鸦,很快他们开始享受到笔在纸上涂抹的那种乐趣。所以,涂鸦也在心理方面为他们进行真正的绘画创造了条件。

1无控制的涂鸦(15--2岁)

这一时期幼儿的动作协调性差,画在纸上的是一些随机的、杂乱不规则的线条,如横线、竖线、斜线、弧线等,这些线条长短不一、极不流畅且互相掺杂在一起。从空间上看这时儿童的涂鸦不管上下、左右的方向,也会常常涂出纸外。尽管如此,他们对涂鸦的兴趣很高,只要拿到笔,就会迫不及待地涂鸦。

在操作工具上,这时幼儿的手指通常是紧紧地握着笔,而手腕却很少移动,线条的方向和长短是靠手臂的前后摆动来决定的。他们反复裹这些线条,并且很仔细地注视着自己画出了些什么。从握笔的姿势来看,这时手心是向下的,手指和手掌一起抓握笔,整个手掌横着捶笔。

2有控制的涂鸦(2--2。5岁)

幼儿大约在开始随意涂鸦之后的6个月,会进入控制涂鸦的发展阶段。幼儿发现自己的眼、手能协调配合,能较为自如地运用手中的笔。这种发现会刺激他们不断地画出新东西来。在他们的涂鸦作品中,逐渐出现了重复的、上下左右的直线、倾斜线、锯齿线、螺旋线等。

从手的动作来看,这时儿童的手腕肌肉、骨骼活动能力增强,腕关节运动较前期灵活,儿童的涂鸦已能控制在整张纸内。从握笔的姿势来看,经过不断调整和尝试,逐渐变成手心竖直握笔的姿势,但还是靠手指和手掌一起活动来抓握笔。

3圆形涂鸦(25-3岁)

儿童能注视涂鸦时笔的运动方向,可以在纸上反复地画圆圈。刚开始是末封口的圆形,渐渐地能画出封口的圆形,还有复线圆圈、涡形线等。儿童能用这些大大小小的圆形来表现一切事物。

4命名涂鸦(3-35岁)

当儿童从大圆圈、乱画的粗放动作转化到小圆圈的细腻动作时,他们的涂鸦即将迈入命名为涂鸦的阶段了。这时幼儿仍不能画出具体的形象,但已经开始意识到所画的线条与实物之间的联系,已经有明显的表达意图。

1造型能力

从造型上看,幼儿能凭主观直觉印象描绘出物体的粗略形象。所画的形象只是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和线条的组合,看不到完整的形象,基本保留了对象的形式特征,常常只具备物体的最基本部分,多半是粗略的、不完全的,结构有时不合理。所以,当部分脱离整体时,人们就无法辨认,部分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这一时期儿童所画的图像是一种象征的图式,因为他们所画的都是抽象的几何图形。

2颜色能力

早期象征阶段的幼儿画使用的颜色种类较少,常以线条画为主,出现了小面积的涂色。但涂色显得杂乱无章,既无顺序,也不均匀,有的地方过于稀疏,留下许多空白;有的地方又过于浓密,有的还会涂到轮廓线的外面。渐渐地,幼儿能用方向一致的线条均匀地涂色,虽然小面积的涂色已经很均匀,但是大面积的涂色(如大面积的背景色)还涂不均匀。图画的颜色与实物的颜色之间并没有关系,涂什么颜色完全取决于这些颜色是否引起儿童的兴趣。

3空间构图能力

早期象征阶段幼儿所表现的都是独立的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只是一种想到什么画什么的片段罗列出来,没有组成统一的画面,也未能形成整体意义。他们把每个形象像商品目录单一样罗列在画面上,而且这些物体一竖立着,人物与太阳、白云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看上去有飘忽不定之感。同时,画面上形象的比例也不合理,如画人物时,腿的长度约是上身长度的三倍等。

4构思过程

幼儿绘画的构思过程也极不稳定,表现在先动笔后构思,幼儿在动笔前并没有想好要画什么,只是漫无目的地画着,受到某些动作、痕迹刺激与触发引起的表象,才决定画什么,也表现在绘画内容易转移,如画飞机,画了一半就不画了,转而去画太阳,造成画面内容不连贯。幼儿的绘画还易受他人的影响,有的幼儿本来画小花,看到别的小朋友在画 汽车 ,他也画 汽车 ,刚画完没几笔,听到另一个小朋友说要画太阳,他也画太阳。因此,常有这样的现象,邻座的小朋友画的内容都很像。

1造型能力

一般而言,所有物体均可以几何造型来呈现,反映出"概念化"及"普遍性"。对孩子而言房子的造型是三角形的屋顶和长方形的屋体,在长方形上再画上小长方形的门和"田"字的

窗,当画面上需要有房子出现时,"样板房子"便会出现。人的造型仍以几何构成为主,如头都是圆圆的,上身是长方形的,女孩子的下肢是梯形的裙子,裙子的下面是长条形的双腿。男孩子的下肢就是两条长方形的腿。例如,此时期的儿童人物画中,人物形象已有了身体,手臂通常是从身体部位伸出来,而不是从头部伸出来了;头上有了眼睛。

2色彩能力

从色彩上看,这一阶段的儿童对颜色的认识已日趋精细和完善。随着认识能力的发展,他们学会了按照物体的固有色来着色。

(三)空间构图能力

从空间构图上看,这时儿童画中的形象丰富,他们开始注意物体的近大远小原理,但还把握不住分寸,有时会夸大感知印象较深的东西。

1拟人化

幼儿将一一些无生命的物体或有生命的动植物画得和人一样,不但赋予它们生命,而且赋予它们一切人所具有的特点和能力本领。他们会赋予不会说话的物体以人的思想、 情感 和形象,我们最常见的就是给太阳画上眼睛、鼻子和嘴巴,使只有成为"太阳公公" 汽车 有一对明亮的眼睛;小动物都是直立地行走,它们会手拉手一起唱歌、跳舞;树1长成了人脸等。出现这一画法是由于幼儿正处于"泛灵论"阶段,他们把自己的 情感 和意识赋予整个世界,使之人格化。同时,他们也觉得自己和它们很亲近,和它们易于理解和交流。

2展开式

展开式又称求全式、异方向同存式或视点游走式。它是指幼儿将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事物在同一个画面上表现出来的绘画现象,即画中的人物、事物由中心向四周或上下或左右展开的画法,感觉像作画者站在高处鸟瞰后画出来的作品。如画面上桌子的四条腿分别伸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坐在桌子四周的人的头也是朝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的。此种表现法为图示期儿童的"专利"之一。

3透明式

透明式又称X光透视法,幼儿在画外界各种物体形象时,往往把从外面看不到的,而里面有的东西也画出来,全然不考虑透视这一原理。例如,画小朋友睡觉,要把被子里面的身体画出来画坦克,要把里面坐的驾驶员也画出来。透明式和展开式的方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产物。2岁左右的儿童发生过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获得了客体永久性--虽然物体看不见、摸不着,但他们知道这个物体是仍然存在的。这种客体永久性在绘画领域的表现就是透明式和展开式画法。

4夸张性

夸张性又称稚拙性,是指幼儿在绘画中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关心的事物,或认为重要的事物画得很仔细、很突出,而没有注意到事物的整体结构。如画人时,一般头部画得比较大,整个身体却画得比较矮小,不合比例;画人跑步时,把两条腿画得很长;把大象的鼻子画得特别长等。

5动态性

动态性是指在绘画的各种题材中,幼儿一般比较喜欢画活动的对象,如飞机、坦克、 汽车 、火车、各种动物等。他们画火车时,往往一边画一边模仿火车"轰隆隆"的声音;画猴子时会模仿猴子的动作。

绘画中的线条、色彩、构图,都是“有意味的形式”,它们一方面表现自然界的规律,另一方面又表现了人的情感规律,切合美的规律。所以,我们欣赏绘画应从最直观的线、色、构图中寻求审美的价值和经验,不断增加我们的艺术审美体验,从而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063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