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的古诗《九月九日登玄武山》原文译文赏析

重阳的古诗《九月九日登玄武山》原文译文赏析,第1张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代: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译文

 韵译

 九月九日眺望那故乡的山川,乡思归心飞越那隐约的风烟。

 远在他乡和大伙喝着菊花酒,身隔万里伤心望着雁飞南天。

 散译

 九月九日登上玄武山远望山河,回归故乡的心思、回归故土的热望,浓得如眼前聚集的风尘。

 身在别人的家乡我们一起喝下这菊花酒,我们离家万里,望着大雁飞过的天空,心中有着一样的悲伤。

 注释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玄武山:蜀地山名。

 积风烟:极言山川阻隔,风烟弥漫。

 金花酒:即菊花酒。菊花色黄,称黄花,又称金花。重阳节饮菊花酒,是传统习俗。

 鸿雁天:鸿雁飞翔的天空。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写诗人在旅途中过重阳,登高远望所见所感,抒发浓浓的思归的情怀。

 首句点明题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远望。九月九日重阳节,自古以来就有登高的习俗。游子在外,都难免思乡思归,登高远望时,当然会遥望古乡的山川。这一句非常恰切地写出了游子此时此地的望乡动态。次句由动态转写心情,这种“归心归望”的情怀,不是直抒胸臆抒发出来,而是寄寓在“风烟”中,一个“积”字很有分量,道出了归心归望的程度。风烟有多浓多广,那么诗人的“归心归望”也就有多浓多广。这样表现了诗人的归思归望是浓浓的厚厚的。

 最后两句写诗人远在他乡的高山上,和大家一起喝着节日的菊花酒,而这里与故乡身隔万里,只能伤心地望着鸿雁飞向南天。重阳登高喝菊花酒是习俗,饮酒是叙事,而游子此时思归,难免多饮几杯,借以消乡愁,这就是事中寓情;饮酒消乡愁,叙事中寄寓了乡愁之情。“鸿雁天”是写景,是鸿雁南飞之景,而诗人是范阳人,雁南飞而反衬人不能北归,这就是景中含情了。

 杨慎举出此诗与王勃《蜀中九日》“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今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认为两诗雷同。实际上,王诗与此诗正好可以参读。王、卢的《九日》诗,虽然题材相同,构思相似,但是王诗的结句,问得痴情,问得无理而妙,表现诗入对南方生活的厌倦。而卢诗的结句,是以雁南飞反衬人不可北归的乡思。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但艺术特色不同,非抄袭雷同可比。这两首诗,立意清新,情感真切,构思细密,结构完整,是唐人绝句中的名篇。所谓“王、扬、卢、骆当时体”也。具实卢照邻的诗,以“适意为宗”,“不以繁辞为贵”,题材广泛,深情流丽,雄劲自然,富有奇崛的幻想色彩,无论是在“初唐四杰”中还是在整个害初诗坛,都是十分突出的。

 扩展阅读:重阳节民间习俗之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登山祈福”的习俗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四: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源于登高“辞青”;其四是源于附会上一个荒谬传说“桓景登山避灾”。

 远古时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形成“登山祈福”习俗。《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文献记载古人对山既敬畏又充满崇拜,“登山祈福”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开来。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

 按照天地日月运行规律,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这一天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了民间争相趋之的重要民俗事象。

 登高“辞青”的说法则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为秋节,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重阳节登高避灾之神话传说始于东汉,传说当时河南有个叫桓景的术士认为这一天里会有瘟气降临,人们要离开自己的家,尽可能到高处去,才能平安。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灾的荒谬故事,见于南朝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

度关山李端是一首描写旅行途中意境和情感的诗歌,表现了作者在登高远望、穿越关山时所感受到的豁然开朗和心旷神怡之情。

从结构上看,这首诗分为四段,每一段都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情感体验。

第一段铺助气氛,让读者进入旅行的境界;第二段通过写景、写物去表现高山壮丽的景象,强化了登高所带来的视觉冲击;第三段通过描写风光、透析心情,表现了作者在对自然的观照中对人生的思考,营造出一种远离尘世的神秘情调;第四段则是在对田园风光的描写中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总的来说,“度关山李端”借着沿途风景的描绘,以感官体验为切入点,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充分展现了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典型特征。

这首诗以写景发端,描绘了江南春天的桃花与流水。紧接着通过“洞在清溪何处边”的意象,表现了神秘而诡异的意境,暗示了当时政治时局的动荡不安。

接下来,描写了主人公李端离奇而凄美的命运,以及他早逝的悲哀经历。

最后几句“忽听歌叫山中笑,是我辈出猎人”,表现了王之涣对李端的追思和缅怀之情,也流露出对李端英雄气概的高度赞颂和敬仰之情。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体现的人生哲理是人生要有认定了目标,就呕心沥血孜孜以求的执着精神。

此句诗来自宋代词人柳永所作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全文如下: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白话译文:我伫立高楼迎看细细春风,极目远望,不尽的愁思,黯黯然弥漫天际。夕阳斜照草色蒙蒙,谁能知我默默凭倚栏杆的心意?

本想任情放纵喝个一醉方休,当在歌声中举起酒杯时,才感到勉强求乐毫无兴味。我渐渐消瘦衣带宽松也不后悔,为了她我情愿一身憔悴。

扩展资料

1、作品赏析

《蝶恋花》又作《凤栖梧》,是同一词调的不同名称。这一词调经常用来表达“男女相思”的主题。上阕情、景交融,写作者登高望远,触景生情,春愁油然而生,由望远而怀远。下阕抒发情感,写作者为了排解相思之苦借酒浇愁,而结果相思未解更觉无趣,于是索性任自己的思绪飞扬,发出为了思念中的情人甘愿消瘦憔悴的感慨。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中眺字表达了思乡之情。

首句点明题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远望。九月九日重阳节,自古以来就有登高的习俗。游子在外,都难免思乡思归,登高远望时,当然会遥望古乡的山川。这一句非常恰切地写出了游子此时此地的望乡动态。

《野望》的主旨:表现了诗人孤独的心境,同时抒发了诗人惆怅、郁郁的心绪。全诗描绘了诗人独自登高远望的景象,写秋天山林之静景以及傍晚时农村的热闹景象,从正面和反面衬托出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抒发了诗人隐逸山林的志向。

《野望》的赏析

《野望》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描绘了萧瑟怡静的山野秋景,衬托出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首联景中含情,景中有人,描绘出诗人独自登高远望的景象,交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颔联写秋天山林之静景,从正面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颈联写傍晚时农村的热闹景象,从反面衬托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在尾联,诗人直抒胸臆,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

《野望》的全文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10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