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学模式内容

情感教学模式内容,第1张

在思想政治课中进行情感教学的方法

1要把握好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情感要求。教师要培养、激励学生的积极情感,并借助这种积极情感去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了解和掌握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有何情感要求,即要知道学生在情感上最希望最关心的是什么?充分把握学生的情感脉络。从中学生的情感发展特征来看,他们的独立性开始发展,更多地要靠自己的力量、自己的信念未满足其情感上的需求。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得到教师学业上、生活道路上的指导。另外,他们希望思想政治课教学能够理中有情,情中有理,不是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希望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不搞一言堂;渴望走出课堂,了解社会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情感要求。教师只有 真切地把握学生的情感,教学中的情感运用才能有的放矢。把握学生的情感要求,还包括了解学生情感上的缺陷是什么,需要着力培养和激发他们哪一方面的情感,是其情感教学找准基点所要求的。

2以情动人,扣开情感教学的大门。人心与人心之间就像高山与高山之间,你对对方心灵的高山呼喊,”我尊重你!”那么,对方的心灵的高山便会回应“我尊重你!”;你喊“我恨你!”,对方决不会回答“我爱你!”。思想政治课要改变学生的厌学情绪,激发学生兴趣,教师首先必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和理解学生,给学生倾注爱心。“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情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教师投给学生一份爱,学生就会回报教师一份情。一般说来,学生对某位教师感情越深,就越喜欢某位教师的课。“亲其师而爱其道”就是如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发学生的智力,转化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的灵魂,有着极大的激励与感染作用。实践证明:教师成功的教学都遵循了一条原则:“未成曲调先有情。”要赢得更多的学生喜欢你,并爱上你所教的学科,那么,你对学生就要有情感,满腔爱心,无微不至。即使是关注的一瞥,信任的一点头,也都是爱的感情的流露。这样,教师才能创造性地优化教学工作,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3以情育人,创设情感教学的良好情境。情境,是指能够激发学生情感的环境。情感的培养与触发与一定的情境相关。良好的情境会激发学生强烈的爱憎、好恶,点燃起学生思想的火花,唤起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相反,如果没有必要的情境,教师冷淡、呆板、萎靡不振,学生缺乏必要的情绪体验,必然会使学生情绪低沉。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情感,创设一定的情景,渲染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因而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方法来创设情境:①渲染法,即通过教师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恰到好处的动作等方面的情绪渲染,来感染学生。②情感展开法,即通过诸如录像、音乐、投影、漫画等手段,来展示直观、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来感染和教学学生。③自我体验法,即通过学生的“现身说法”来进行自我教育。如学生社会调查的汇报,热点问题的讨论等,都会造成一种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④知识投入法,即充分利用其它学科的知识内容,为思想政治课概念、原理和观点的教学服务,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情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列宁说得好:“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就是知、情、信、意、行诸要素的变化过程,情对人们的行为起着巨大的作用。在教学中,若师生双方心意相通,便较容易完成教学目标;若双方情感交流发生阻碍,那么知识的交流也会受影响。因此,通过沟通思想,转变学生情绪应该是值得重视的一个环节。

而初中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根底浅、活泼好奇,偏爱形象思维,更乐于接受教师的富于情趣的教学方式。为此,笔者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倾注情感的感化、熏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

一、创设情境,触景生情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及法律意识、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涉及到一些深奥抽象的概念、原理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所以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触景生情。因为鲜明、形象、生动的情景会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所以教师教学时创设引人入胜的道德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产生情感共鸣,形成心理上的最佳状态。

成功教学实践表明,一节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政治课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情感教学,其知识只有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展现、情绪的感染,去触及学生的灵魂,激励他们的心灵,促使他们用行动去捍卫真理时,才谈得上转变为学生的信念。而只有当知识转变为学生的信念时,才谈得上道德教育。

二、以情动人,情感交融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不管是讲概念还是原理,我都注意寓理于情,使语言含情、讲活知识,这样才会使抽象的理论闪耀出情感的色彩,以增强学生对政治课的浓厚兴趣。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只重视情感的单向灌输而忽视师生间情感的双向互动。要切实实施情感教育,就有必要做到师生情感互动。

所谓情感互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实现积极的内心情感交流。这种内心情感的交流集中体现为师生间因多方面内容而产生的各种双向互动式情绪体验。通过师生间的这种情感互动,可以充分发挥师生情感在教学中的功能,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在教学中,我充分投入并始终保持高度热情,以饱满的情绪,旺盛的精力讲授每节课,同时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或高昂热烈,或深沉凝重,或重炮似的排比,或雨丝般的描述,娓娓道来,使学生情绪随老师的语调而变化,以此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情绪,使学生思维和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同时,除了课本上的实例外,补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例子,深入浅出的讲清道理,使学生感觉学习既不枯燥,也不神秘。课堂“活”起来,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容易沟通,情感共鸣就能产生,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就能增强,自己就更能发挥在情感教育中的导向作用,从而促进教学的进行,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三、寓教于乐,形式多样

配合教学,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从而促进教学,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我除了组织同学认真参加学校的每项活动外,还先后组织了社会调查、义务劳动、野炊活动,同时,还组织了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诗歌创作朗诵会、歌曲欣赏会、哲学小漫画创作展评、班歌创作评比等活动,还成立了“求索”课外活动小组,专门学习讨论学生中感兴趣的话题。同学们在活动中不仅增长了知识、才干,而且感受到无比乐趣。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了同学们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推动了教学工作。

四、结合实际,明理践行

学生之所以缺乏学习动力是认为政治课学来没有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强调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我不仅在课堂教学中举例时注意结合国内外形势及各种热门话题去分析,还组织学生分小组轮流定期向全班同学汇报国际国内大事并且做时事述评。促使学生主动去关心祖国前进步伐和世界风云变幻,感受爱国不是一句空话,祖国跳动的脉博与个人命运的息息相关。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政治敏感性,而且还使他们真正体会到只有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看问题才能更深、更透、更远,体会到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同时,还应注意联系学生实际。有很多学生都反映在学习了辨证法以后,在如何对待困难与挫折、顺境与逆境、理想与现实等问题上收获很大,给自己增添了前进的信心和动力。感觉理论知识的学习太有必要,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看来,师生亲近感的增强确实推动了教学工作的开展。

五、严中有情,端正学风

教书一定要与育人相结合。思想品德课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更要求如此。

首先,学生的成绩可以有差距,但决不能以此把学生划分等级,更不能歧视差生。任何人都是需要肯定的。成绩差距只能说明一方面的问题,而且也不是绝对的。对优生,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提出新的要求,如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避免盲目骄傲;对差生,除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外,还要尽力去发现其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当然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做到动之以情,不是对学生的错误一味迁让,而是包含着有理有节的批评。正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批评的艺术在于严厉与善良的圆满结合,学生在教师的批评中感受到的应该不仅是合乎情理的严厉,而且是对他充满人情味的关切。只要能激发他们探讨问题的兴趣,事实证明也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他们的学习。

实践证明,要做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心。“情”从“爱”来,有了浓厚的爱,才配当学生的良师益友;也只有情感教学为先,才能促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好思想政治课的知识。

美性

审美性是情感教育的又一个重要特征。这个过程都已不再是纯粹的知识传递和获得过程,而成为一种具有审美性的教育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主动投入又被深深吸引的联合活动,而且活动本身成为双方心灵共同创造的作品。是双方本质力量的外化和现实化。

创造性

情感教育的创造性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情感教育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和固定的程式可以遵循,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和每一堂课的实际情况,在情感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指情感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性素质。

情感教育理论与思想编辑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情感教育理论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发展学生的潜能,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体系,最终使学生自己能够教育自己。他突出了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首先,他认为教师应用情感进行教育。其次,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是有机的统一体。再次,要创造师生情感交流的教育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的“情感动力”思想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研究的和谐教育,即通过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保证个性全面发展,保证个人天赋才能的充分表现,使学习富有成效。和谐教育的内在、恒久的支柱在与建立学生学习的积极的“情感动力系统”。

斯卡特金情感教学思想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的情感教学思想主要有:第一,情感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动力。第二,首次提出了“教学的积极情感背景原则”。第三,要创造和谐的教学气氛。

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

保加利亚的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就是利用人的可暗示性,重视教学环境的情感渲染,实现理智与情感的统一,有意识功能和无意识功能的统一,特别是充分调动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使学生在精神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中接受信息。

情感教育的价值编辑

1. 对人的生存具有积极意义;

2. 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3. 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4. 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代替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而是由学生自行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使他们在丰富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对阅读的理解,培养自己切身的感悟和思考能力,从而熏陶自己的情感,获得审美的乐趣。这也就表明,落实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他们的语文素养得到可持续发展。

一、教师可以通过创造和谐的教学气氛、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入角色,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条件,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减轻学习上的精神压力,缓解课堂疲乏。情感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各种情境,和老师的情感产生共鸣。而爱是情感的基础,教师首先要将自己的真挚情感融于课堂教学中,以端正的教态,慈爱的神情,和蔼的语言讲课,让学生在温暖的气氛中,集中精力聆听教师的讲授。鲁迅先生说:“意美以感人,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微笑可以填平师生之间的鸿沟,可以架起师生互相理解的桥梁。上课时,当你面带微笑,补发轻盈迈上讲台时,孩子们的情感也会被同化,在舒畅的心境下聆听教诲,感受被激励的幸福,感受获得成功的快乐,还有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对教师课堂的热爱情绪中,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最终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去探索学习。

二、教师可以通过有思想价值的提问,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主体性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在课堂上的问题意识越来越强烈,在语文课堂上经常听到教师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这一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教师不再要求答案的唯一,充分体现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不少老师又把这些问题当作”万能钥匙”,不根据课文的特点,不分时间场合,不顾班级的实际,一味地使用。结果,学生的所思所见十分肤浅,教师又缺乏进一步的指导,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更有甚者,有的老师经常把“对话”当“问答”的现象。“知不知”、“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这一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形式化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学生的思维缺乏启发性,学生可以根据课本上的事实就能做出回答,且大多数问题的答案具有唯一性,不用花费学生多少智力思考,这样的提问是无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自主性的培养。因此,教师的提问不宜过多,但要有讨论的价值,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思考和对课文的整体把握。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给学生较大的思考感悟空间,必须引发学生情感的投入,能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感悟、体验和探究。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阅读中的主体性。

三、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同事,兴趣与学生的情感紧紧相连,积极的情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当然,消极的情绪也会抵制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解答、掌握结论,而是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兴趣,从而主动寻求、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新课标强调:汉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程内容上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汉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现实素材是汉语文内容变成课堂教学的一泓活水。在课堂实施上,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汉语文实践的机会,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与沟通,变读书、答问单调的形式为丰富多彩的汉语文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四、教师通过一些课外阅读拓展、培养学生的阅读主动性

小学生的自诩能力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层次与水平,此时,教师应当注重发挥学生课前预习的作用,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这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对学生的预习活动提出具体要求,尤其是要求学生养成课前必须预习的习惯,并拟定预习重点,提高预习针对性。其次,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科学预习方法的指导,部分小学生对语文学习中虽然有预习的积极性,但是方法不够科学,也制约了预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强化科学预习方法指导。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推广的“读、思、记”三步预习法是一种非常成功的一种预习方法,学生通过对教材的深入阅读了解内容,通过深入探究问题,并进行练习,检测学习成效。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将预习过程中需要帮助的内容摘记下来,为探究教学奠定基础。

五、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培养出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创新人才,一切必须从学生出发,引导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而在真正实践中,学生的主体性如何能得到开发,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情感,激起他们创造的火花,从而使他们的自身主体性得到很好地发挥。亚里斯多德曾经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这就表明,只有有疑问,有问题,才会出现思考,才会出现创新。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多提出疑问,还要向学生多提出一些质疑的方式,以此来对他们做出科学的引导。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思维,只有存在异,才会有创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多加讨论与思索,寻求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案,以此来开发他们创新性思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114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