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是如何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来表达文章的主题的?

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是如何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来表达文章的主题的?,第1张

本文寄情于景,托物寓志,例如,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正是他孤寂的表现;写西山“特立”,正是他傲世的写照。本文所描写的西山一带,只是一般的丘陵,并非风景名胜。他不过是借景抒怀,在山水之间浇灌自己的一腔内心而已,赋予山水以个人的情怀。

  。“始”,开始。“得”,原义获得,引申为发现。字面意思是,开始发现西山的奇特,获得宴游之乐的游记。笔者看法,始得”可能有三个意思:

  一是这篇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所以“始得”作为八篇的开头。表达了第一次寻访到永州山水之美的意思;

  二更重要的在于作者游览永州并不是从游西山开始的。在游西山之前,他曾经到过一些地方,并且也写过一些记载游览的文章。如游西山之前,他曾游过一个祠庙“八华寺”,并发动在那里建造了一个西亭。他还写了一篇《永州八华寺新作西亭记》的散文。但柳宗元觉得只有在游览了西山之后,他才算真正的发现了永州山水的特别之处。并且在游览过程中,获得了一种独特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他过去游览的时候,从来没有体会到的,给他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就把游览西山看成是游览永州山水的真正起点。那么“始得”这两个字就非常郑重的标明了游览西山以前的和这次游览西山的分界;

  三对作者有特殊意义。从心境上看,它破解了作者被贬永州后“恒惴栗”的心情,取得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审美感受;从游览本身看,这之前,因游心境压抑而无乐趣,从这儿才开始真正的游览。

  我认为这篇文章它的立意也好,布局也好,都和题目“始得”二字有密切关系。全文五次或明或暗点出“始得”之意。所以需要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应仔细加以体会。文章内容是写发现并且宴游的经过,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受。

  赏析

  1 柳宗元在永贞元年(805),因参加王叔文改革集团而获罪,被贬为永州司马。遂与永州山水结缘,孕育出许多优美的游记篇章,借以抒发被贬后的情怀,其中“永州八记”尤为著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之首,和后面的《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同为元和四年在永州任司马时所作。它仿佛“永州八记”的序言,因此也是欣赏“永州八记”的一把钥匙。 文章一开始便交代了作者自己的“僇人”身份和一直惴惴不安的忧愁心情。这一交代和提示对我们准确地理解和赏析“永州八记”很有帮助。 由于作者是罪人,才能有闲暇;由于作者内心忧闷,故需要排遣。这一切决定了他的游览方式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这种游览方式的特点是:(1)无目的性──“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2)散漫放任性──“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尽管这种游览的滋味有些苦涩,但也不免有乐,虽则是苦中作乐。以上这些描写,都是反映了作者被贬到永州后的心情。但这并不是目的,作者突然一转,说道“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至此,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上面这些笔墨都是虚晃一枪,为的是衬托和突出“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从这一点来说,以上文字只是个引子,文章还才开始呢。写得曲折生姿。接着便正面写西山。作者先是采取先远后近的步步紧逼法来写的,通过坐法华西亭获得远望西山的初步印象,觉得西山青异怪特。尔后再“过湘江,缘染溪”,通过“斫榛莽,焚茅茷”,登上了西山的最高点。上了西山,作者立即改用俯视方法来写,这种居高临下的扫瞄,开拓了视野,增强了西山的怪异感,将俯视所得的“岈然洼然,若垤若穴”的怪异景象尽收眼底。“尺寸千里”,又增添了西山气势。因此,知道西山奇特,不能与一般的山同日而语,所以留连忘返。在西山顶上,作者感受到并神往于大自然的浩然之气,悠悠然任意驰骋,至此,开始写的那种“恒惴栗”的感情冰释了,出现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即物我合一的境地,把那种放任的情态推向了高峰。但作者仍嫌不够,进一步把它推向极端,说“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原来先前的那种“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统统称不上什么游览,今天才尝到游的滋味。开始那一大段文字,又一次被用来作为游西山时物我合一情态的陪衬。本文是采取由抑到扬的方法来写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的心态。

  2 柳宗元在永贞元年(805),因参加王叔文改革集团而获罪,被贬为永州司马。遂与永州山水结缘,孕育出许多优美的游记篇章,借以抒发被贬后的情怀,其中“永州八记”尤为著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之首,和后面的《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同为元和四年在永州任司马时所作。 它仿佛“永州八记”的序言,因此也是欣赏“永州八记”的一把钥匙。 文章一开始便交代了作者自己的“人”身份和一直惴惴不安的忧愁心情。这一交代和提示对我们准确地理解和赏析“永州八记”很有帮助。 由于作者是罪人,才能有闲暇;由于作者内心忧闷,故需要排遣。这一切决定了他的游览方式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这种游览方式的特点是:(1)无目的性“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2)散漫放任性“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尽管这种游览的滋味有些苦涩,但也不免有乐,虽则是苦中作乐。以上这些描写,都是反映了作者被贬到永州后的心情。但这并不是目的,作者突然一转,说道“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至此,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上面这些笔墨都是虚晃一枪,为的是衬托和突出“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从这一点来说,以上文字只是个引子,文章还才开始呢。写得曲折生姿。接着便正面写西山。作者先是采取先远后近的步步紧逼法来写的,通过坐法华西亭获得远望西山的初步印象,觉得西山青异怪特。尔后再“过湘江,缘染溪”,通过“斫榛莽,焚茅”,登上了西山的最高点。上了西山,作者立即改用俯视方法来写,这种居高临下的扫瞄,开拓了视野,增强了西山的怪异感,将俯视所得的“岈然洼然,若垤若穴”的怪异景象尽收眼底。“尺寸千里”,又增添了西山气势。因此,知道西山奇特,不能与一般的山同日而语,所以留连忘返。在西山顶上,作者感受到并神往于大自然的浩然之气,悠悠然任意驰骋,至此,开始写的那种“恒惴栗”的感情冰释了,出现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即物我合一的境地,把那种放任的情态推向了高峰。但作者仍嫌不够,进一步把它推向极端,说始“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原来先前的那种“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统统称不上什么游览,今天才尝到游的滋味。开始那一大段文字,又一次被用来作为游西山时物我合一情态的陪衬。本文是采取由抑到扬的方法来写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的心态。

  3 柳宗元(773—819)是我国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其与韩愈齐名,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又一倡导者,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杰出的贡献,由此可知,其散文方面的高深造诣。 柳宗元仕途坎坷,革新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其间,徒有空闲,百无聊赖,于是乎寓情山水,借“山水”浇愁,渲抑郁幽愤之情于翠山秀水之中,贬谪让其幽愤萦怀,亲近山水,了解民生,于是便创就了诗风峻峭,脍炙人口的“永州八记”。此组散文,是作者有计划搜奇寻幽活动的记实,以《始得西山宴游记》为开宗明义之作,至《小石城山记》收束。首尾呼应,脉络一贯。 柳宗元的贬谪生涯,使其作品带有较多的主观感受成份,《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新选编的课文,范培松称其是“永州八记”之序言:是欣赏“永州八记”的钥匙。话里言中,再一次道出了《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显要地位。此文虽属山水文章,但却不局限于“漫记山水”,林纾曾指出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每一篇必有一篇中之主人翁,不能谓其漫记山水也”。其所言极是,文中“借宾定主”,采用衬托手法,让景与景相互点缀,衬托。《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所要着力描绘的只是西山“不与培,娄为类”的高峻特立气象,要突出的是西山的“怪特”。然其开始却不急奔主题,反而先写了“永州诸山”,即“是州之山”的高山、森林、四溪、幽泉怪石,目的是“借宾耀主”,用“是州之山”的平凡反衬西山的异态特立。写西山,作者又不直接用笔于山,而选用山间其它景物来渲染,映衬。为写西山,却写了登西山远眺之所见——雄奇开阔。用“不与培,娄为类”衬托出西山的高大。作者采用的是不从实处落笔的间接表现方法,使笔墨不多的西山,在景物簇拥之下,“怪特”鲜明凸现。 文中的衬托,对照手法,巧妙而自然,游“是州之山”是“施施行、漫漫游,幽泉怪石,梦意同趣,起而归”;游西山却是“攀援登,箕踞遨,尺寸千里,四望如一,心凝形释,不欲归”,这样,水到渠成,自然归结出“未始游”与“游于是始”。于是也从中感悟到,开始的一大段文字均可看作是漂亮飘逸的外套,是红花是绿叶,被用来作为游西山时物我合一的情态的陪衬。 文中骈散结合,句式多变,情景交融。作者寓情于景,把自己贬谪的愤懑,痛苦,交织渗透在精妙入微的景物描写之中,句式随着感情脉络的跌宕而变化,不拘泥,句情谐调合一,文中将山水人格化,从被贬后的忧惧和漫游起笔,透露交代了作者的处境和心情。描写,抒情有机结合,从而达到赞美西山的同时,言志抒情。 依据文章表达意旨,选材别具一格,独辟蹊径,少提西山,却是一切为了“西山”。鉴于作者“人”身份,才有闲暇,内心忧懑,便需宣泄排遣,这好似给作品悲凉的基础进行了定格。游览的方式便也顺理成章,其一“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这表现出的是随意,无目的性的特点;其二,“披草而生,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 觉而起,起而归“。苦中觅乐,亦体现出散漫放任性的特点。文中由抑到扬的方法,鲜明地表现了作者贬谪永州后忧懑的心态。为集中笔墨描绘西山,作者把沿途的山光水色,见闻感受,一概舍弃,寻道登山的过程,艰难而表现的空间较多,但也只是“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楱莽,焚茅,穷山之高而止”轻轻带过。 要理解文章主旨,必须从洞察作者心态变化入手,因为“戮人”,受辱的作者居于永州而一直感到忧郁,不知所为,闲游时的行动自然也都是缓慢,带有随意性的,文章“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一句,在感情基调方面,统帅全篇,也圈定了柳宗元的这次出游,没有袁宏道《满井游记》出游郊外的喜悦;不同郦道元《水经注》的模山范水;也不同于偕同众宾客游宴醉翁亭的欧阳修的从容不迫,悠然自得的心境。《始得西山宴游记》里游中宴饮,坐、醉、卧、梦、觉、起、归的动作行径,也却可说是作者忧悒心态的反映,柳宗元以为自己已经乐而忘忧,其实带着随缘任远的色彩。偶然的机会,发现了西山,远望顿感怪特,于是急促开路,迅速登山,这一举动有异于“施施行,漫漫游”,其实正从这前后举动有别之中,折射,透出了一个亮点,那就是心态变化已现端倪。接着登上山顶极目远眺,山的高峻,阔大荡涤了作者的胸襟,仿佛消融在这渺远无限的大自然中,至此,文中开头“恒惴栗”的心态已悄然而去,完全消除,代之的是人格精神与宇宙自然的相合,境界达到极至,晶莹剔透。 品析了《始得西山宴游记》,文中艺术表现手法如同一粒粒珍珠叫人拾掇不暇。忧惧,苦闷与游山赏景的乐事,未得西山的“漫漫而游”与“始得”“西山之特立”的惊喜;开始的苦闷与文末的物我合一等巧妙的对比,为写西山却不写西山的“借宾定主”;还有“山川壮丽却无人赏识,如同士人之怀才不遇”的寂寞惆怅,孤标傲世的情怀,倾注于山水的寄情于景,托物寓志。 好文皆由心中出,道出胸襟照后人。《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柳宗元借景物之美好,人心之陶醉,抒发了其政治失意的悲愤,耻于与世俗之徒为伍,孤苦寂寞的心情,并在大自然中得到解脱的精神境界。品析此文,受益匪浅,其艺术表现手法独辟蹊径,值得我们吸取、借鉴;文末柳宗元的精神境界亦能给予读者人生的启迪。 欣赏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这篇绝佳之作,心中便油然而生了由张晓风《不朽的失眠》所触引的感慨,没有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就没有柳宗元永州司马的境遇,就谈不上脍炙人口的“永州八记”,也就无从欣赏八记之首——《始得西山宴游记》。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少有才名,早有大志。贞元间中进士,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贬邵州刺史,再贬永州司马。后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卒于柳州任所。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成就大于诗。其作品由刘禹锡保存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

始得西山宴游记 唐 柳宗元 余自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zhuì)栗(lì)。其隙(xì)也,则施施(yíyí)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jiào)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zhuó)榛莽,焚茅茷(fá),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jī)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xiā)然洼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攒(cuán)蹙(cù)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pǒu)塿(lǒu)为类。悠悠乎与灏(hào)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shāng)满酌,颓(tuí)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升华: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中心思想:《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柳宗元借景物之美好,人心之陶醉,抒发了其政治失意的悲愤,耻于与世俗之徒为伍,孤苦寂寞的心情,并在大自然中得到解脱的精神境界。

依据文章表达意旨,选材别具一格,独辟蹊径,少提西山,却是一切为了“西山”。鉴于作者“人”身份,才有闲暇,内心忧懑,便需宣泄排遣,这好似给作品悲凉的基础进行了定格。游览的方式便也顺理成章,其一“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这表现出的是随意,无目的性的特点;其二,“披草而生,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 觉而起,起而归“。苦中觅乐,亦体现出散漫放任性的特点。文中由抑到扬的方法,鲜明地表现了作者贬谪永州后忧懑的心态。为集中笔墨描绘西山,作者把沿途的山光水色,见闻感受,一概舍弃,寻道登山的过程,艰难而表现的空间较多,但也只是“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楱莽,焚茅,穷山之高而止”轻轻带过。

。。。。自己抽取精华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11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