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涧记 原文 翻译 赏析

石涧记 原文 翻译 赏析,第1张

原文: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筳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

揭跣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

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意之日,舆石渠同。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

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

译文:

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一去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桥。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倍。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门堂的基石像筵席上摆满菜肴,有的像用门槛隔开的内外屋,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水泉咚响声像是弹琴声,赤脚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清出一块可排十八九张交椅的空地。

交织的流水,激撞的水声,皆在椅下;像翠鸟羽毛般的树木,像鱼龙麟甲般的石块,都遮蔽在交椅之上。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的吗?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此吗?到石涧的日子,与石渠相同。

从袁家渴来的人,先到石渠后到石涧;从百家濑上山到这里的人,先到石涧后到石渠。石涧的源头,在石城村的东南,路中间可以游览的地方还有好几个。那上面的深山老林更加险峻,道路狭窄不能走到尽头。

赏析:

《石涧记》在结构上也很有特色。首先是剪裁得体:详处极尽石涧之奥妙,笔触细腻,毫发不爽;略处行云流水,天地一览,如“其间可乐者数焉”“道狭不可穷也”等,无限风光,尽藏其中。其次,这篇游记的结尾不同凡响,收得十分高妙,妙就妙在结与不结之间。

“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前句犹是铺扬开去,后句却陡然合起。一方面,与开头“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相照应,完整地表述了石涧之游的结束,可以乘兴而归了另一方面,“道狭不可穷也”埋藏着很多潜台词,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扩展资料:

《石涧记》为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游记,为《永州八记》的第七篇。

文章着重写石态水容,写涧中石和树的特色,描绘了石涧溪石的千姿百态,清流激湍,翠羽成荫,景色美丽宜人,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钟情山水的情怀,同时又书写了胸中愤郁,对自己的遭遇表示叹息和苦闷。

全文景由情生,于常景中写出奇景;物我交融,主体和客体并重;并且剪裁得体,收结巧妙。

创作背景:

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到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处死,他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压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险,许多地方还鲜为人知。

柳宗元在这漫长的戴罪期间,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态之下的游历结晶。《石涧记》是其中之一,与《袁家渴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作于同时,都作于元和七年(812年)十月。

名家点评:

1,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二三:点缀如明珠翠羽。

2,明·陆梦龙《柳子厚集选》卷三:淡扫愈佳。

3,清·储欣《河东先生全集录》卷四:有胜必穷,穷即玮丽其辞而书之,造物尚有余藏乎?道狭不可穷,吾疑造物者亦借此作当关之守。

4,清·孙琮《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卷三:读《袁家渴》一篇,已是穷幽选胜,自谓极尽洞天福地之奇观矣……读《石渠记》一篇,已是搜奇剔怪……天下之奇观,有逾于此矣……不知永州果有此无限妙丽境界,抑是柳州胸中笔底眞有如此无限妙侣结撰……从古游地,未有如石涧之奇者;从古善游人,亦未有如子厚之好奇者。

5,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三六:“道狭不可穷也”:李(光地)云:可穷便非佳山水。

6,近代·王文濡《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纂》卷五二:尺幅中有千里之观,一结尤为隽妙。

  石渠在哪里?--《石渠记》解读

  (2006-07-26)

  唐忠元

  《石渠记》是柳宗元永州“九记”中的第六篇。柳宗元观游袁家渴之后发现了石渠,并随州牧(永州刺史韦彪)两次到石渠,对石渠进行清理疏通,让石渠的美景全部显露出来;还把游记写在溪水北岸的石壁上,让后来者容易找到这个地方。可是,由于南津渡水电站的建设,石渠原址已被全部毁掉。随着永州文化古城的建设,永州“九记”遗址将被修复再现人世。石渠在哪里?石渠是个什么样子的?现电站南面围墙路旁的深水沟就是石渠吗?笔者对照《石渠记》原文和现场考察,得出了自己的看法,现述列于下。

  [原文]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

  柳宗元将袁家渴作于方向坐标的中心,来描述石渠所处的方位和地点。意思是从袁家渴出发,往西南方向走,走不到一百步,就到了石渠。有些学者理解为:柳宗元游完袁家渴后,上得岸来,往西南方向走,走不到一百步就发现了石渠,再从石渠西北方向走,下土山的北坡发现了石涧,把观游袁家渴和观游石渠、石涧理解为一天内发生的前后紧密相连的三件事。这种理解可能不符合事实。从柳《袁家渴记》中描写的夏、秋季景物来看,柳到袁家渴不止一次,到石渠也来过两次以上。为了表明石渠在什么地方,他以袁家渴作为起始地点,告诉人们怎样走才能找到石渠。所以,不能把发现石渠、石涧视为继观游袁家渴之后紧密相连的事。

  《石涧记》中有“得意之日,与石渠同”句,因石渠与石涧在近河边一条路上,一次外出同时发现石渠和石涧是可能的。柳宗元多次去石渠,除了走水路,也可能走了陆路。如第一次走水路到袁家渴,从袁家渴上到石渠,从石渠走路到石涧,再从石涧走陆路经朝阳岩回住所,或从百家濑渡口乘船回住所。走陆路比坐船逆水行舟要简便、随意得多,以后再去石渠,不排除选择走陆路的方式。

  [原文] 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这是对石渠之上的桥和石渠宽度、长度的描写。“民桥其上”,指老百姓在石渠上架了桥,桥有多大呢?这得先看石渠有多宽、多长。“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就是说石渠有宽有窄,有的地方不足一尺,有的地方不足二尺,这么一点点宽的水渠用得着架一座桥吗?刘继源先生在《柳宗元诗文研究》(127页)中说:“架设石渠上的桥,不过是当时当地村民横放在上面的一块又短又窄的木头或石板,并非什么大拱桥。”有些柳学研究文章认为是“架了一座桥”,这是需要矫正的。

  “有泉幽幽然”,柳宗元将渠中之水谓之“泉”,泉水幽幽地流,多么清澈、可爱、可掬!但从石渠源头地质地貌条件来看,石渠水的来源是地表雨水和土壤水,不是地下河或地下裂隙管道水的出露,因为石渠上源地区灰岩上覆盖着厚层红岩,红岩属地质史上第三纪陆相沉积物,以粘土、沙砾岩为主要成分,水分渗透性差,不易形成地下管流,不能产生地理学概念上的泉水。

  石渠低洼处灰岩出露,溪水流经灰岩上,水中的碳酸(H2CO3)对碳酸钙(CaCO3)进行化学溶蚀作用,产生重碳酸钙(Ca(HCO3)2),化学方程式为:(H2CO3 + CaCO3 —→ Ca(HCO3)2 ),重碳酸钙随水流失,千万年后灰岩上形成凹槽,形如沟渠。沟渠之水如泉水般清澈透明,谓之“泉”也恰如其分。水往下流时,“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正像泉水一样从岩石下涌出。故此,不可把“泉”理解为地下泉水,不可把“石渠”理解为人工开凿之渠,否则,沟渠中不存在大石,也不存在伏流。

  石渠的长度只有十许步。根据古代“跨出一足为跬,再跨出一足为步”的计程方式和一步为五尺的计量标准(见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辞源》1667页),石渠的长度只有50余尺,可谓是一条又窄又短的水沟。

  [原文] 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

  石渠的水抵大石,从大石下流出后产生回流,形成了一个蓄水的小深潭。深潭边长满了昌蒲,四周被青绿色的苔藓覆盖着。这段话表明:①深潭以上属石渠,石渠的槽形形态到深潭打止。②深潭边长满茂盛的昌蒲、嫩绿的苔藓,这是春、夏两季的景象,说明柳宗元不只是正月八日、十月十九日两次来这里,其他时间也来过这里。

  [原文]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鲦鱼。又北曲行纡馀,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

  此段话描述渠水的曲折流向和沟渠的岩石错跌,渠水流入第一个小深潭(石泓)后曲折西流,又向北堕入第二个小潭,然后继续曲行纡馀,最后注入袁家渴。柳公给我们勾画出了一幅水流折线流程图(自南向北—折向西—再折向北)。石渠在哪里?柳公画出了一个“∧”三角形,从袁家渴向西南方向走到石渠,石渠水向北、向西、向北流入袁家渴,袁家渴在三角形的底边直线上。需要指出的是,石渠水的注入口肯定是在袁家渴的下游某个部位,现在南津渡水电站门前右边河岸的注入口是新开挖的,原注入口要靠上一些。可惜,石渠遗址已面目全非,现在柳学学者们所确立的石渠位置是否准确,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完全可以肯定地说,现电站围墙南侧路旁的水渠是前些年人口开凿炸开的,不是原来的石渠。

  [原文]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此段话是描述石渠两侧花草竹木、岩石的美丽景象的,融入了作者赞美永州山水、热爱永州之野的情感,也是作者倍受政治迫害和生活煎熬,走出生命阴影后寄情于大自然,欣赏生命的原始意义,见景爱景、见物爱物的舒心惬意的表达。在柳公的眼里,花草竹木有情,风吹韵动,它们排列有序,高低相依,象座位一样可坐下来休息。

  石渠北流入袁家渴。石渠所在区域东、南、西三面为崖(高地、小山),中部为谷地,风吹过花草竹木发出的声音“韵动崖谷”,引起的共鸣传向远方。这与现在电站南面的地貌特征是一致的。

  [原文]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此段话表明:

  ①观游石渠不是柳宗元一个人的行动,他是邀永州刺史一起去的。在《袁家渴记》中没有提到永州刺史,说明观游袁家渴和观游石渠不是同一天的事。

  ②石渠处于淤塞状态,柳宗元和刺史两次去“揽去翳朽,决疏土石”,第一次“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第二次“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记》中“有泉幽幽然”是清理石渠后的结果,“渠之美于是始穷也”,通过劳动才使石渠的美景全部显现出来。

  ③柳宗元他们把从石渠里清理出来的枯木朽枝、杂草晒干烧掉,说明这是晴好天气,也说明他们有爱护环境的意识和烧火取乐的兴趣。

  ④柳宗元将所记的事情“书之其阳”,让后来者便于找到这个地方,要做好这件事,必须要有所准备:写什么,怎么写。写了些什么?大概是《石渠记》的内容,但不一定是《记》的全部。怎样写的?是用当时当地的某种颜料写的还是用墨水写的,不得而知。刘继源先生认为是写而不是刻,否则会留下痕迹。书写在石渠的下游,即石泓至小潭之间溪水北岸的石壁上,笔者认为这是没有疑问的。

  ⑤从石渠上架桥过人、在石泓至小潭之间的溪水北面石壁上写字便于过路人(山水爱好者)看见。这两件事实说明,有一条东西向的路经过石渠,且与石泓至小潭中间的小溪平行,离小溪不远。毫无疑问,这条路是连接百家濑(码头)、石城村、石涧、袁家村,大致沿河边走向的民间要道。

  南津渡水电站的建设,破坏了石渠及其以下的石泓、小潭,改变了溪水的流向,甚至改变了流进袁家渴的注入口,石渠已经面目全非了。现今柳学会和政府部门立的《石渠记》石碑,都是立在石渠的上游方位,使人误认为电站南面人工开凿出来的深水沟就是石渠。根据《石渠记》的记载和现在的地形特征分析,石渠及石渠之下的溪流都应在现南津渡水电站的围墙之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甲表达了作者被贬的孤寂和落寞

写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小石潭记》中景语即情语,“悄怆幽邃,凄神寒骨”处的描写,情景交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小石潭记》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始得西山宴游记》与《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并称为《永州八记》

乙文

1,《小石潭记》。

全名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山水散文作品,全文193字,用移步换景、特写、变焦等手法,有形、有声、有色地刻画出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2,《钴鉧潭西小丘记》。

钴鉧潭是潇水的一条支流冉溪的一个深潭,“潭”就是“渊”,南方方言叫“潭”。钴鉧意为熨斗,钴鉧潭的形状是圆的,像一个钴(圆形的熨斗),故取名为“钴鉧潭”。西山在今湖南零陵县西,是一座山。小丘,就是一个小山包。

《钴鉧潭西小丘记》语言简约精炼、清丽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其利用托物言志、融情于景等写作手法,巧妙地将柳宗元被贬永州的愤慨与兹丘的遭遇融汇在一起 ,静静的描绘中有一种生命的力量。

3,《始得西山宴游记》。

这篇游记语言清丽,结构完整,景和情完全融为一体,写景重在写意抒情深沉而含蓄。叙事写景,都饱含着作者的感情色彩,文章记叙了作者发现和宴游西山的经过,描写了西山的怪特,抒发了对怀才不遇愤懑和现实丑恶的无奈之情。

4,《钴鉧潭记》。

《钴鉧潭记》以“钴拇潭在西山西”开头,紧接《始得西山宴游记》,重点写潭。第一段写潭状;第二段写得潭经过及潭上景物因人工改造而一显得更加优美宜人;然后就他与潭的密切关系感慨作结,余味无穷。文中通过记叙钴鉧潭的由来、描绘水潭四周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希望能够摈弃尘世烦扰、摆脱官场险恶,使身心获得放松,并使精神获得解脱的思想感情。

5,《石涧记》。

文章着重写石态水容,写涧中石和树的特色,描绘了石涧溪石的千姿百态,清流激湍,翠羽成荫,景色美丽宜人,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钟情山水的情怀,同时又书写了胸中愤郁,对自己的遭遇表示叹息和苦闷。全文景由情生,于常景中写出奇景;物我交融,主体和客体并重;并且剪裁得体,收结巧妙。

中心

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情感。 写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文中景语即情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处的描写,情景交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

评论

1永州八记的文学价值: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鋂潭记》、《钴鋂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小石潭记》赏析(成曾)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嵁”“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形”为“定点特写”。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错。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而后面的‘‘崔氏二小生’’则有一种作者想像的人物,作者相接他们来约束自己。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它表现了作者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选自《古代散文鉴赏辞典》,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年版)

《小石潭记》鉴赏(范培松)《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则。这篇散文写的是一个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这个小石潭称不上是美景,更不是什么胜景,只是一个无名小丘边的小水潭。作者写这小石潭的本身,就最好地证明了他没有沾染上展览美景的唯美主义的恶习。从这一选材的价值来看,对于我们当今游记写作也颇有借鉴意义。小石潭虽然名不见经传,但见到它还是费了一点小周折:先见竹丛,耳闻水声,却不见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显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可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石潭。真乃是曲径通幽确实景象不凡。这“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现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再加上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接着,笔锋随转,由静写动,写潭中小鱼。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这潭中鱼也极为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然不动”。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之静止,正像**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多么富有人情味,这倒触动了作者情怀。

在此,这一“乐”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为何能“乐”?乃是因为离开了纷陈烦恼的官场这一是非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带来了片刻的欢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现实是严峻的。在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环境中,作者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乐毕竟是暂时的,而凄怆是永恒的。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这一滑坡的表现也是立竿见影,觉得此地不可久居而赶快离开,倍感凄寒逼人,毛骨悚然。

这篇散文历来被人们誉为精品。它所以能成为精品,归纳起来有这样两条:一是作者敢于选择乱石堆中的无名小石潭作为游记的表现对象,可见作者有过人的艺术胆量;二是作者在写小石潭的景物时能驾驭自如地融进自己的感情,景随情迁,自然地形成一种凄情的艺术境界,这是作者高超的艺术智慧和艺术技能的表现。

诚然,归根结底还是一条,作者这样一个人,巧遇这么一块净土,一拍即合,融为一体,真是天助之也,景助之也。

学习文本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本文是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6�1本文按游踪的顺序来写: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6�1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 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 (愉悦的心情) 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抑郁忧伤的心情) 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2、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潭水的清澈。

3、潭上有什么景物?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浏览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凄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

5、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成什么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有什么辞格?

第一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第二段变换成动静结合的写法。第三段作者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感到难受,或许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强调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6、 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似与游者相乐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扣住作者贬居时的心境去品析,对照文章内容分析)

答:因为谭底都是石头,而且文中写道“卷石底以出”和“全是以为底”,所以将这个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8本文主旨: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9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小石潭的水为什么这么清澈?

(因为有游鱼的活动,周围树木的保护,而且小石潭是活水,小潭以全石为底)

10小石潭记中表现喜的句子有。

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11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12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然后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再寻到小谭。

13请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妙处?

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而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静的优美画面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1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形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44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406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