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自己的表演技巧?

怎样提高自己的表演技巧?,第1张

同学你好,2020届树艺学姐拿到了云南艺术学院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还进入了北电的终试,树艺学长也拿到了北京**学院导演专业和中央戏剧学院导演专业的合格证,树艺聘请的也是北京**学院的研究生毕业老师全职授课,所以还是有一些影视表演经验可以传授的!

01

表演艺考中的台词技巧

1、说好普通话

作为一名演员首先必须要说好普通话。中国有八大方言区:北方话、吴话、湘语、赣语、客家话、闽北话、粤语。如果考生只能说家乡话,而且又极难纠正为普通话,是很难成为合格的演员的。

2、声音条件很关键

一个演员具备优美的声音,能给观众带来精神上的享受,而反之嘶哑的嗓音会使人物的语言黯然失色。因此,在选拔一个演员时,考察他的声音条件是很重要的,这直接关系到将来对人物的塑造。

3、正确理解作品,准确表达内涵

一个考生要想朗诵好一篇文学稿件需要进行深入、细致地理解。因为朗诵是在作品的基础之上演员进行的艺术再创造,所以,考官对考生在理解和表达作品内容方面要进行细致的考查。

4、选材很重要

在朗诵考试时,选择一篇既好同时又适合自己的材料是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为,选择材料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你朗诵的效果。选择自己能够理解的,同时又好表达的,艺术性较强,有一定的思想性的材料。

5、语言要生活

考生在朗诵时既要学会运用语言来表达作品的内涵,同时又要用自己的形式来表达情感。不能有“朗诵腔”,尽量使语言接近生活,不能“假”“大”“空”。首先要让观众或听众能听懂、听明白,在语言的运用上要生活化、自然、贴近生活。语言的处理要从作品的内容出发,不要做作,要有真实的情感体验。

02

表演艺考中的台词四要素

台词不是背出来的,是发自人物肺腑而说出来的,声音好听或普通话标准不等于说好了台词,而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更也不代表台词很好,只有按照人物的思想、情感并赋有潜台词含义而说出来的语言,才是演员真正的台词。

所以背出来的台词是空洞乏力的。如何做到说台词,作为表演艺考生应要掌握以下四个要素:

(1) 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场合说的——地点

(2) 弄清楚这句话是与什么人物说的——对象

(3) 弄清楚这句话是以什么情绪说的——状态

(4) 弄清楚这句话是为什么动机说的——目的

03

表演艺考中的节奏技巧

1、演员的表演。首先是现实中人的生活过程的再现,既然节奏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运动,所以“**角色要以人类的有机性去建立起角色的有机性。**演员的创作只有一条途径,就是遵循人类的规律。”

2、在表演这一艺术领域里,节奏是通过形体的表现(外在的)和心理的反应(内心的)感觉和理解它,其专业术语被称之为“表演的速度节奏”。它来源于斯坦尼体系术语,是表演技术诸元素之一。

节奏作为帮助演员激起正确体验和情感的技术,也是形成舞台演出节奏和情绪氛围的重要手段。速度一般指内、外部动作的快慢,是节奏的构成部分和外在表现之一;节奏则是贯穿在表演过程中的一种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现象,一般指内、外部动作的强弱、长短、张弛等。

例如,常说的“演出不合节奏”,不仅只是针对速率而言,同时也指演员的行动和体验的强度,也就是实现舞台事件时内心情感激动的程度。除此之外,节奏这个概念还包含节奏性,即行动的某种均匀性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安排。

斯坦尼说:“剧本或角色的速度节奏要是找对了,能自然地直接地,有时是机械式地抓住演员的感情,激发正确的体验。”由此可见,行动的速度节奏不仅可以激起演员的情绪体验,而且可以创造出一定的情绪氛围,帮助演员准确地掌握好规定情境中人物的任务和行动。在一部影片中,银幕节奏是**多种手段综合处理的结果。

随着事件情节的发展,对人物节奏的处理也应有所不同,最终体现出人物性格的统一性和多面性。在这个意义上,正如瑞典著名的两栖导演英格玛?伯格曼说:“节奏是至关重要的,永远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的性格决定了不同人物的个性,同时决定了不同的动作节奏,而节奏反映出的准确性将反作用于人物的性格。

04

表演艺考中的人物性格技巧

一部影片对演员表演最基本的要求是银幕上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的、自然而真实的人物形象。

要使观众通过演员的表演感受到活生生的人物独特的气质和巨大的性格力量,就必须从分析人物性格入手。人物的性格又通常可以理解为人物处理事情的方式和方法,而人物的思想和情绪则是性格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物的性格基调是角色内心变化的基础和依据,而节奏的体现就是角色内心变化的过程。既然节奏是一切运动的组织原则,当掌握了一部影片角色的整体节奏之后,也就掌握了“角色的性格基调”。

而演员可以十分有目的地把任何一个过程,根据花费最少的力量而达到最大效果的原则,把对角色每个片段的分析、人物基调的把握、行为动作的设计有规律地组成一个统一整体。

05

表演艺考中的节奏与人物性格多面性

1、表演节奏与人物性格的多面性“表演艺术创造角色的历程,经历了由表演程式一人表现人一人演人的过程。”“ 人演人”的阶段就是需要演员创造生活化的角色,这是由**的纪实性决定的。既然生活中自然人的性格基调不是单一的,总是复杂的,多侧面多色彩的性格就必然有着一定的节奏规律。

2、表演节奏与人物性格的畸变现实生活本身充满了真假、善恶、美丑、光明与黑暗的对立统一,戏剧如同其他的表现形式一样,都是反映现实生活并做出自己评价的,“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句话正是强调了对立统一在戏剧中的重要性。人物性格的畸变也是“冲突”的表现手段之一。

性格的畸变是人物性格多面性构成的表现之一,但畸变是通过某种突发事件,打乱了人物本来有规律的生活状态,从而造成了人物性格前后的极大反差,因此它与人物本身所具有的性格侧面又有所不同。

在影片中,随着人物前后性格极大反差的转变,同时造成了人物节奏变化的差异。原本是各种成分有机的联系,服从于一个具体的有意义的组织,一旦突发事件引起的矛盾冲突破坏了这个组织,也就出现了原有性格的表演节奏差异现象。这种现象并不是指简单的无序的差异,而是要建立在人物性格基调之上,前后有联系的差异。

06

表演艺考中理性感性节奏的结合

节奏把握中理性和感性的结合,既是表演艺术不可逾越的起点(不论一个演员在理性上有没有节奏的意识,他的举手投足都已具有了节奏的属性),又是表演艺术在高层次上的造诣(能被誉为“很有节奏”的表演,将是很高的表演创作境界)。

理性地分析出各层次的表演,才能使情绪的强烈程度、性格前后的差别以及节奏张弛的变化做到“有度”。过于“理性”可能会使人物看起来模式化,甚至呆板而无张力;过于“感性”又可能会出现舞台剧式的夸张,甚至跳出角色身份的范畴而脱离整个剧本。

只有在表演节奏上依照“理性”与“感性”有机的结合,一部**角色的真实性才能不温不火地得到体现最终使人物的性格基调和多面性同时汇集起来凝聚成完整的人物形象。

1、综合性

唱:是戏曲演出中剧中人物进行内心情感抒发或叙事的主要方式,根据不同的剧种,采用不同的音乐形式。就唱词而言,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为曲牌体,如昆曲、高腔等;一为板腔体,如京剧、评剧、各类梆子戏等。

念:是戏曲演出中对人物间的对白或独白的总称,是一种诗歌化、音乐化的戏剧语言。一般的剧种所用念白与剧种所在省份的地方音大致相同。京剧念白有京白、韵白之分,前者用北京方音稍加变化,后者用湖广音、中州韵。昆曲则用韵白或苏白。

做:是对戏曲演员的身段、表情、气派、风度等表演的总称。是戏曲表演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舞台行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戏曲的做,多为程式性的动作,大都写意。

打:指戏曲中对点头场面的表现手段,也叫“开打”,有时表现两人的对打,有的则是集体的战争场面。戏曲的开打具有极强的舞蹈性、程式性和表现性,也多写意而非写实。

2、写意性

舞台布置的写意:一桌二椅

中国戏曲传统舞台用一句话概括,即为简约,也可以称之为写意。它没有繁复的舞台布景,没有眩目的舞台装置(当然,上海二三时年代兴起的机关布景是另一种戏曲舞台的样式,不过那是对西方戏剧舞台吸收的结果),它上面只有简单的桌椅,甚至空旷的舞台。戏曲舞台上的桌椅按照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含义,有时桌椅即为桌椅,如表现厅堂、书房、官府大堂、金殿等环境。有时桌椅则不是桌椅,桌子可以做床,可以做山;椅子可以做窑门,可以做井。桌椅具体指什么,起决定作用的是演员表演。在某种程度上,它可以无所不指。

人物化妆的写意:戏曲脸谱

中国戏曲人物的化妆也是写意的,用一句话概括,即为“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其目的在于“盖亦寓褒贬于其间耳”(清末王国维语),而最集中的表现是戏曲的脸谱。脸谱的象征意义总体来说是“红忠白奸”,所以奸臣如曹操者多勾白脸,忠勇似关羽者多涂红色。此外,性情暴躁者多勾兰脸,刚正无私者多用黑脸,喜兴者勾笑脸,愁苦者勾哭脸。脸脸鲜明,人人生动,观众睹脸则知其人,这是戏曲简便的一面,也是它形象的一面。

人物服饰的写意:长袖善舞

中国戏曲服装基本上以明清服装为主要样式,同时参照表现故事的朝代给以一定的变化。它的写意性,表现在它对季节、时代、地域等服装特点的忽略,它只考虑戏曲服装是否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等与人物塑造相关的方面。另外,戏曲服装所着重考虑的是它是否适合在戏曲舞台上出现,它是否具有可舞性。戏曲的服装不仅要有装饰性,而且要有可舞性,要在人物塑造上起到它们应起的作用。戏曲的水袖、大靠的靠旗、箭衣的大带、纱帽的帽翅、脚上的厚底等无不具有可舞性,无不参与人物形象的塑造。

舞台行动的写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中国戏曲的舞台形动是自由、灵活的,它在这个方面与中国的评书异曲同工,即“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戏曲舞台上可以用一个“圆场”表示地点的变化,可以用“急三枪”的曲牌表现一个原来曾经提过的丰富内容,这便是“无话则短”,因为这些内容没必要交待,它们与人物塑造和情节表现无益。戏曲舞台上同样也可以用一段长达二十分钟的“慢板”来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也可让大将在战胜敌人后,用一大段“枪花”或“刀花”表演来抒发他(她)获胜后的喜悦。这便是“有话则长”,因为这些内容对人物塑造和情节表现有益。戏曲舞台行动的长短,不是取决于生活实际,而是取决于人物塑造和情节表现的需要。

3、程式性

用程式动作表现生活:生活动作的舞蹈化

起霸:其名源于昆曲《千金记·起霸》一出,表现霸王项羽与敌对阵前整盔束甲的准备工作,以后则演变为一套程式动作,专门用来表现将士出征前的准备活动。有男霸、女霸之分,前者阳刚,后者阴柔。

趟马:也叫马趟子,表演者手持马鞭表现人物在马上急驰一套程式动作,由古代的“踏竹马”演变而来。

走边:其名源出山西梆子《白虎鞭·走边》一折,表现身怀武艺的人物轻装潜行的表演程式。常用于侦察、巡察、夜行、暗袭或赶路等特定情境,是武戏演员的基本功之一。

人物服饰的程式:宁穿破勿穿错

盔头:指对戏曲表演中人物头上所戴冠、帽、盔等的总称。

冠:多指帝王、贵族所戴的硬质礼帽,如紫金冠、凤冠等。

盔:武职人员所戴的硬质帽子,如帅盔、夫子盔等。

巾:为缎制品的软制帽子,有花有素,属于便装。如相巾、文生巾、员外巾等。

帽:用于不同身份的人物,软硬质均有。如纱帽、罗帽等。

戏衣:指对戏曲表演中所穿戴服装的总称,多具有装饰性、可舞性,不注重写实性,只是对人物身份、地位等方面给以标志性表现。

蟒:蟒袍的简称。绣云龙、海水纹,为帝王将相的正服,颜色多样,除皇帝为明外,其他人因其身份、地位(官职)、年龄、性格的不同而异。

靠:又称“甲”,是武将的戎装,有软、硬之分。硬靠需背扎三角形靠旗四面。软靠不扎靠旗。此外还有改良靠。颜色与人物年龄、性格相关。

褶:戏衣中用途最广者。为帝王将相的衬衣及平民的便服。分花、素两种。多为斜襟(大襟),男褶子为硬质,女褶子为软质。

帔:对襟中分。为皇帝、文官的便服和士绅的便服。剧中表现夫妻关系时,多穿花色相配的帔,称“对帔”。

衣:指贵贱贫富各种角色所穿的服装,如官衣、箭衣、抱衣抱裤、茶衣等。

戏鞋:对戏曲表演中人物所穿靴鞋的总称。

靴:也叫“靴子”。传统戏曲中常用的高帮或长帮的鞋,其帮多由棉布或缎制成。有厚底和薄底两种样式。

鞋:相对于靴而言,指无帮的鞋子。

4、虚拟性

对空间流变的虚拟:戏曲舞台是一个流动的空间,人物在不断的上下场,也就在不断地表现时间的变迁和地点的更迭。时间变迁的表现方法在于对时间的虚拟,运用演员的演唱和表演去向观众说明。而地点的更迭,即空间的流变,则是通过演员的“圆场”。演员在舞台上走上半个、一个或多个“圆”,即表示了人的从一个地方到达了另一个地方,无论这两个地方的距离是远还是近,只需“圆场”一走,足矣。

对周边环境的虚拟:戏曲舞台上对周围环境的虚拟的用法是最多的,因为戏曲舞台的表现原则是用最为简单的布景和装置表现尽可能多的内容,所以周围的环境多不在舞台表现范围之内,它们多被虚化,而由演员的行为和演唱去“说明”人物所处的环境。而这种虚拟环境的再现也需要观众的联想力。

对时间的虚拟:戏曲舞台上的时间是灵活自由的,是对生活时间的虚拟。有的是时间的有意拉长,如大将战胜敌人后的耍枪花或刀花,是用拉长时间或时间暂时停止的办法来表现人物战胜敌人的高兴心情。有的是时间的有意缩短,如一般用一段或几段唱表现一夜的过去,如用“急三枪”的曲牌省略不必要交待的内容。有时是时间的假定,如《三岔口》在灯火通明的舞台上表现黑夜即是。

对动作对象的虚拟:戏曲舞台上人物动作有时具备动作对象,有时则可以将其省略。有的是全部省略,如人物上楼梯,则只做出提衣抬腿上楼的动作,楼梯却是没有的;人物开窗,窗子也被省略了。有的是部分省略,如人物骑马,马被省略了,却还有马鞭;人物行船,船与水被省略了,却还有船桨。这是戏曲简约化的表现,也是虚拟特征的表现。

表演功法

1、毯子功:指戏曲演员所要掌握的翻打跌扑功夫,如“抢背”、“吊毛”、“虎跳”、“跟头”等。

2、腰腿功:指戏曲演员所要掌握的腰腿功夫,如“下腰”、“涮腰”、“踢腿”、“耗腿”等。

3、甩发功:指戏曲生行演员所要求掌握的利用头上所戴的“甩发”表达即定情绪的功夫, 一般当遇到悲愤、惊恐情境时使用。

4、翎子功:指戏曲小生演员利用头上所戴的翎子表达即定情绪的功夫,一般包括“涮翎”、“掏翎”等。

5、髯口功:指戏曲老生行演员利用所戴髯口(胡子)表达即定情绪的技巧,如“理髯”、“抖髯”、“挑髯”等。

6、水袖功:指戏曲旦行演员所要求掌握的利用“水袖”表达情感的技巧,如“抖袖”、“翻袖”、“扬袖”等。

7、扇子功:指戏曲小生演员所要求掌握的运用手中扇子的技巧。

特技表演

1、变脸:指戏曲演员通过快速改变面部化妆或变换面具的手法表达一定情感或情境的手法,其中包括抹暴眼(在眉心、鼻眼间抹黑)、吹粉(向脸上吹色粉以改变脸上颜色)和扯脸(以快速手法扯下装于头顶的薄面具),其中“扯脸”是川剧常用的变脸手法。

2、喷火:有两种手法,一为戏曲演员预先在口中衔一圆管,内装燃着的火纸灰,演员用气徐徐将火花吹出;另一种为将口中圆管内所装之松香末吹到火把,引起长达数尺的火焰,颇为壮观。此技巧多用于神鬼角色。

3、打出手:指戏曲表演中以一个演员为中心,其他演员配合他(她)做刀枪等器械的抛接动作,再加上锣鼓,制造一种战斗气氛。“打出手”者多为旦行中的武旦,多用于神话戏中,表现神仙运用法宝斗法。

4、椅子功:指戏曲演员利用椅子所做的各种高难度的技巧。

5、耍大旗:指由一个演员舞动手中的大旗,其他演员随大旗的舞动做翻滚动作,用于表现战斗场面。

6、耍素珠:指饰演和尚的丑角演员利用脖子上挂的佛珠(素珠)进行的高难技巧表演。

7、耍帽翅:指饰演官员的老生演员利用头上纱帽的帽翅进行的一系列高难度的技巧表演。

8、走矮子:指丑行演员表现矮小人物时所运用的一种技巧, 一般身体呈下蹲状态,大腿与小腿、大腿与身体成直角,以前脚掌行走。

多熟悉舞台吧,多在公众场合表演。不论是演出还是比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满自信。平日多积累舞台经验。自身经验是说教所无法取代的,多去体会思考。不要紧张,我认为自己要放开,把水平发挥出来就好了。

作为一个戏剧演员,需要具备的情感是激情、深情、抒情。

戏剧演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为第二大类专业技术人员,第十中类文化艺术工作人员,第三小类演员下的第二细类具体职称。

戏剧演员,即话剧、戏曲、歌剧、舞剧、音乐剧等非摄影剧扮演中角色,表现戏剧作品的工作人员的职业规范名称。

戏剧表演要求演员必须亲自粉墨登场、身体力行、现身说法,且每一次都要进行重新创造,每次的演出都要像第一次那样重新表演整个舞台行动过程。一般来说,戏剧表演对演员的要求以及演员的重要性更强一些。

戏剧演员和演员的区别

现在普遍认为话剧演员比**演员好过电视剧演员,而话剧演员和影视剧演员最大的区别就是台词很好,因为话剧演员需要上台表演,所以他们需要用自己的声音去感染观众,肢体动作会比较大,而且在舞台上表演不能被打断,需要一气呵成,所以话剧演员的临场感很强反应能力。

虽然影视演员的台词比较弱,但是影视演员很能抓住镜头,放大自己的优势,所以影视剧中的很多演员都趋于同质化,他们对角色的处理过于程式化,显得过于规整。

其实话剧演员的要求比影视剧演员要高。戏剧要求演员台词功底要扎实,至少要过国语,其次对形体也有一定的要求,因为戏剧是表演,需要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说到底,还是需要话剧演员能够符合角色形象。

   群众戏剧创作是群众文艺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运用广泛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把推动文化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那么创作演出先进的、弘扬主旋律的、多样化的、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的群众戏剧作品,就成为群众文艺工作者特别是群众戏剧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一份责任。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群众戏剧作品的导演创作,不仅使自己得到了很好的历练,也探索总结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言由己衷,以期交流。

一、群众戏剧作品中导演与编剧、演员的关系

如果把一部群众戏剧作品比作一列火车,那么编剧是车头,导演是车轨,演员是车身,三者之间是不可分割同等重要的三角架构。也就是说,一部完整的舞台作品不是靠个体能独立完成的,它需要一个团队协调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一部群众戏剧作品,首先决定于编剧对剧本的一度创作; 导演的二度创作是将剧本由平面文学文字转变为舞台立体形象的总调度、总指挥; 而演员则是戏剧作品舞台立体呈现的实施者、表现者,编剧和导演的创作意图只有通过演员的表演才能得到完美的体现,它们之间必须密切配合,扬长避短,方能达到珠联璧合的效果。

群众戏剧作品的排演过程是戏剧导演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其重点工作内容主要是与编剧和演员之间的协调合作:

1导演对剧本的选择与修改。

选择剧本对于群众戏剧导演完成一部好的戏剧作品尤为重要。没有好的剧本,再好的导演也不可能把朽木雕成精品,再好的演员也无法塑造出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导演在接受排导任务时,首先面临的问题是选择剧本,并通过和编剧的共同研究对剧本进行加工和修改,以使剧本达到合乎演出要求的标准。剧本确定了,方能进行演出框架的构思。由于参与演出的队伍是业余的群众艺术团体,因此导演在选择剧本时,必须充分考虑到群众性的特点。剧本应突出“简约”的特点,剧本的结构和篇幅也应以短小为主,避免矛盾冲突过于繁琐、人物性格塑造过于复杂、动作技巧要求难度过大,写身边的事,写真实的事,写有感情、有感悟的事,只有使剧本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群众才能喜闻乐见。导演不仅要深刻理解编剧的思想观点和创作理念,并且积极主动地对剧本进行修改,寻找编、导共同的契合点。

2导演对演员的排练手法。

作为群众戏剧作品的导演,应根据群众演员对象的不同特点,采用必要的手段来实现导演的创作意图。

一是以身释义。专业的戏剧导演最大的特点是解剖处理人物内心深层次的情感,戏剧冲突尖锐,表演技巧难度大,绝对的以导演为中心统揽全局,同时要熟通戏剧创作规律,而群众戏剧导演不仅需要具备以上特点,还要特别强调以身释义的作用,承担教师的职责。尤其对于那些没有训练基础的业余演员,由于他们对于人物内心的理解,舞台行动的组织,台词的抑扬顿挫的处理没有概念,表演起来比较随性、随意,因此要求导演必须“示范、示意”。

二是心理疏导。大禹治水的成功方法是疏,而不是堵。群众戏剧导演最重要的一点也是要做好演员的心理疏导。业余群众演员由于没有舞台经验,没有受过表演方面的专业训练,本能地表现为不自信,心虚顾面子怕演不好,因此表演时容易怯场,以至于无法进行正常的排练。这时要求导演必须因材施教,及时地进行心理疏导,帮助群众演员克服心理障碍,剖离自己,解放天性。这个过程就是心理疏导的过程。

三是价值取向。群众性、自娱性、倾向性和传承性是群众文化的本质特征,特别是自娱性是群众参与活动最直接的目的。群众参加群体活动是为了从中获得审美愉悦与自我满足,并未想要通过某种活动造势弄景,拿什么奖项,获得什么利益。群众戏剧团体的演出既不是商业演出,又不承担培养高、精、尖艺术人才的任务,对于参加群众戏剧演出的业余演员不要过多地在艺术水准上要求他们,要张弛有度,采用寓“导”于“诱”的方法,通过戏剧艺术的形式,培养他们参与的兴趣,陶冶他们的性情。要掌握普及与参与、提高与锻炼、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基础上普及,营造一个快乐参与、和谐共融的群众戏剧表演的良好氛围。

二、充分发挥群众戏剧导演二度创作的作用

曹禺先生曾说过:“戏与其他文学之不同,是在于叫人看,叫观众看。”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也说过:“戏,一要‘清楚’,二要‘兴趣’,三要‘统一’。这些要求,都是以观众来的”。因此导演能否把握好观演之间的关系,在完成导演作品过程中以观众为核心进行二度创作至关重要。一个戏剧作品对一个戏剧导演来说就像是在完成一份答卷,导演需要用智慧之眼,来审视剧本中人物动作之题。笔者认为:导演在二度创作过程中要本着对艺术高度负责的精神,形成以导演为主导,以演员为中心,以编剧为主轴的创作模式。

1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发挥创造力。

尊重原作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能动地做出职业反应。作为导演,在未排导之前必须先吃透剧本,既要尊重原作,又不拘泥原作。编剧的平面文学剧本经过导演立体形象思维创作时,他们之间必然是有差别的,因此导演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必须发挥二度创作的积极作用。

2在注重表演的基础上全面统筹。

演员的表演是一部舞台作品成功与否的直接反映。实践证明:没有好的演员就没有好的演出,没有好的导演再好的演员也发挥不出来,导演的二度创作、艺术构思都是要通过演员来实现的,因此从表演的角度讲,有两个环节是群众戏剧导演必须要抓好的:

一是要理顺台词。导演导戏时应对演员的表演进行构思,一般不在导演阐述时和盘托出,而是从对台词开始逐渐渗透,以求对演员的表演产生影响。理顺台词大体应分四个步骤:第一是了解剧情;第二是人物情感,即主抓情感;第三要细抠语句;第四要贯通全剧。掌握好台词艺术对于群众业余演员来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对语言表现技巧和台词基本功的要求不能过于苛刻,最重要的是要求他们理解人物、体验人物,真情实感地、本色地表现人物。

二是组织舞台行动。组织舞台行动是导演的一项重要的创作活动,是导演为了达到剧本欲想表达的思想内容,在具体规定情境的制约下创造出一系列的舞台活动。整个行动过程都要伴随着人物的情感、情节的发展而不断作出调整变化,并且要牢记行动的三个要素,组织好一系列符合生活逻辑要求、符合剧情发展和人物性格的舞台行动。

三是运用辅助的艺术手段。群众戏剧是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各种艺术手段为我所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把导演的二度创作比作“源”,那么隶属于舞台艺术的各个部门就是“渠”,要使水流得顺畅且流法多样,使“源”和所有的“渠”融为一体,建立的“渠”无论形式、方法、手段,既符合主题,又凸显个性,最终要汇成一股合力凝聚在一体。一个好的导演可以通过高超的艺术创作能力,凭借智慧和经验,借用辅助艺术手段来弥补剧本以及演员的诸多不足。

三、重视群众戏剧作品排练过程中的导演技巧

导演的任务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一个优秀的导演在排导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导演技巧,以调动演员的表演潜力。群众戏剧导演和专业戏剧导演所面对的演员群体不同,在运用导演技巧上是有些差别的。专业导演偏重技术,业余导演偏重心理。笔者认为:群众戏剧导演在排导技巧上更多地应当做到“四要”,避免“三忌”。

一要交朋友。即要主动与演员交朋友,善于同演员心对心地进行交流,多站在角色、演员的位置上换位思考问题。

二要做游戏。即通过一些游戏化的练习手段向演员传授一些简单的舞台表演知识。对业余的演员群体而言,做游戏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放松身心,逐渐引导演员认识什么是表演,消除紧张情绪,多以鼓励为主。

三要化解矛盾。排练中常常会出现导演情绪急躁或与演员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如导演对群众演员的表演状态不满意而失去耐心,或演员与导演意见相左,这时切忌严厉批评和讽刺,应多用和蔼、明晰、形象的语言启发诱导演员进入角色,并设计出多种意图不变的表演套路让演员们尝试,引导演员认识导演对 “要做什么”负责,演员要对“如何做”负责的道理。

四要营造气氛。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排练氛围对完成整个戏剧的排演任务十分重要。所谓“安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不宜设计高难度的形体动作;二是排演时最好不要让陌生人在场。所谓“和谐”指导演要与各部门加强沟通、探讨,协调演出中的各种环节,充分发挥各部门独特的艺术职能。导演必须做到敢于承担责任,精心保护各部门的创作积极性,从而营造出积极热情、和谐快乐的排练氛围。

此外还要避免“三忌”:

一忌随心所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排练必须有纪律,如果没有严明的作风,周密的计划,那么酿成的结果必然是失败。业余群众团体本身专业素质不高,纪律松散,必须有严密的排练计划,有严格适度的制度来制约,要保证各部门都能做到井井有条,内紧外松,不能天马行空,随心所欲,否则排演出来的作品一定是不严谨的。

二忌死板教条。导演艺术是创造性的艺术,既重规律又重经验,特别是对群众戏剧群体而言,要更加注重实践经验。排练场中的许多情况都有不可预知性,都要根据排练场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因此在排练中不能按照一般的艺术规律按部就班地进行,要灵活掌握,以丰富的导演手法和想象力,弥补表演的不足。如果呆板地追求案头工作的严谨、风格的完美、艺术的品位而忽视群众团体的综合性特征,就会违背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规律。

三忌自吹自擂。群众戏剧群体是最基层的戏剧群体,朴实、自然是他们的特点。面对这样一个演出水平有限的群体,导演虽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领导力,但切忌自吹自擂。导演的道德修养、专业技能修养、群众戏剧的创作经验,乃至于一言一行都备受人们的关注。要用高水准的艺术水平让人们信服,以谦虚的态度与人和谐共处, “要做事先做人”,这是做好一个导演的基本素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的生命力在于艺术的原动力。导演从接到剧本到树立起完美的艺术形象,这是一个极其艰苦的创作过程。群众戏剧创作在理论研究方面更是一个亟待完善的课题。一个戏剧作品的主题是否新颖、鲜明、深刻,立意是否高远、别致、别具一格,人物形象是否深入人心,导演占据着承编启演、事关成败的重要地位。因此,群众戏剧导演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的激流之中,以睿智的视角、艺术的灵感、饱满的激情,感受生活、贴近生活、服务于群众生活中,尊重艺术规律,创新艺术观念,在厚积现实生活的同时蓄养群众戏剧创作的方法,创作出有新意、高质量、深受群众喜爱、能给人们带来精神食粮的好作品!

(作者系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委员会编导、艺术硕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15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