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在外如何拍摄好人文纪实

旅途在外如何拍摄好人文纪实,第1张

  导语: 我在此为大家整理了老师的风光系列教程,前期拍摄后期技巧全都有有有,一起学起来了噜!

 出发前要了解当地的文化,包括了解历史背景、习俗、禁忌、服饰、饮食等等,比如各种宗教信仰、少数民族习俗,了解这些能够对他们表现出足够的尊重,更容易建立一种彼此的信任关系。

 (一)拍摄代表地域特征的标志

 瓦伦纳西街头睡觉的苦行僧,具有典型的印度地域特征

 (二)拍场景中带有情绪的细节(快乐、悲伤、羞涩、愤怒等),切忌面无表情

 捕捉到了母子俩回眸一笑的快乐

 (三)抓住人物个性特征,表现人物真实情感,摄取典型人物的气质与风采(服饰、眼神)

 鼻子上穿着大鼻环的印度当地妇女,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四)尝试不同的视角拍摄 ,低角度拍摄适合使用广角,背景会较为干净,可以突出人物,但需注意曝光;高角度拍摄时比较突出环境,有时也可以用来拍摄小朋友,高角度适当的变形可以表现孩子可爱或稚气的感觉。

 低角度拍摄适合使用广角,背景会较为干净,可以突出人物,但需注意天空的细节曝光

 高角度拍摄时比较突出环境

 拍摄小朋友,高角度适当的变形可以表现孩子可爱或稚气的感觉,也可利用天空的反光突出孩子们清澈明亮的眼神

 (五)利用光和影

 利用黄昏时的逆光渲染了画面的氛围

 利用树枝在墙上的投影丰富了画面

 (六)善于运用前景来制造景深

 利用头顶的树枝作为前景,选取前景时要考虑前景物体的造型,线条要较为优美为宜

 (七)运用追拍来表现动感或者时间的流逝感

 用快门优先模式,快门速度通常为1/15-1/30秒 ,使用小光圈,白天日照强烈,可能使整个画面严重过曝,这时可以在镜头前加一片中灰滤镜,保证整个画面的影调正常。

 (八)细节的魅力,发觉当地的趣味 (可以是一些特色手工艺品或者是服饰等等的特写)

 印度女性手上喜欢用一种的天然植物颜料画上类似纹身的彩绘,是印度女性很喜欢的一种传统手绘工艺

 (十)学会沟通

 1、摆拍与抓拍相结合。

 人物摆拍其实也是一种沟通后的抓拍,需事先和被摄者进行沟通交流,征得被摄者同意后再进行拍摄,这时候一个善意的问候和微笑可以迅速拉近被摄者的心理距离,对于那些在镜头前紧张拘谨的人可以试着和他们聊天,让他们继续干手头的事,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抓拍也会有很好的效果。

 2、其次可以先悄悄偷拍几张片子,然后把相机里较好角度的片子给他们看看,很多人在看到美丽的照片时会非常高兴,这时候你可以趁热打铁,让他们做一些你想拍摄的动作就不是问题了。对于小朋友来说,你可以准备一些糖果和文具,这是拍摄小朋友的利器。在印度和印尼,大部分民众都喜欢被别人拍,所以一般都不会过于抗拒镜头,拍完后可以和他们合影一张会令他们更加开心。

 印度和印尼人都较为友好,一般愿意给你任意拍照,拍完后最好把相机里拍的他们的照片让他们看看

#能力训练# 导语七言律诗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下面是 考 网分享的唐诗三百首之七言律诗鉴赏。欢迎阅读参考!

1唐诗三百首之七言律诗鉴赏

  望月有感

 白居易〔唐代〕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译文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战乱灾荒祖先产业荡然空,弟兄漂泊寄居他乡各西东。

 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逃亡途中骨肉同胞流落离散。

 顾影自怜好像离群的旅雁,行踪不定酷似无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分散的亲人都会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鉴赏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时难,即指题目中所说的“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到白居易和产业,经过这场战乱已荡然无存,骨肉兄弟们为了生计也不得不背井离乡、各奔东西。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写战乱结束后的凄凉景象。战乱纷争终于结束了,然而,田地荒芜,杂草丛生,骨肉亲人仍流离失所,漂泊者相望于道。这两联以作者的亲身经历,描写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历来,战争带给人民的都是无穷无尽的灾难,亲人们有家不能回,战争一起,田地、产业个部付诸东流,劳命伤则一,所有的不幸都得由人民来承担,兴、亡,最苦的都是百姓。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所以结尾,诗人用“明月”这一自古以来就容易引人遐思的美好意象点明了题意。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形成了默契。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2唐诗三百首之七言律诗鉴赏

  登楼

 杜甫〔唐代〕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梁甫一作:梁父)

 直译

 繁花靠近高楼,远离家乡的我触目伤心,在这全国各地多灾多难的时刻,我登楼观览。

 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

 朝廷如同北极星一样最终都不会改换,西山的寇盗吐蕃不要来侵扰。

 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梁甫吟》。

 韵译

 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处登临。

 锦江的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从古到今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

 大唐的朝廷真像北极星不可动摇;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

 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日暮时分我要学孔明聊作梁父吟。

 赏析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诗人从登楼看见的景色开始写起,描绘了一幅壮美的山河景观。锦江水夹带着朝气盎然的春色从天地间奔腾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不定,这使诗人联想到了动荡不安的国家,那浮云飘移就像是古今世势的更替变幻。上句从空间上扩展,下句从时间上蔓延,这样延展开来,顿然形成了一片宏阔悠远的意境,包括诗人对国家山河的热爱和民族历史的回忆。并且,登高望远,视野开阔,而诗人偏偏向西北方向望去,可见,诗人心怀国家,此时,他忧国忧民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主要写国家战事。诗人登楼远眺,由浮云想到了国家现时情况,虽然大唐朝廷风雨动荡,但代宗又回到了长安,可见“终不改”,这照应了上一句的“变古今”,语气中流露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诗人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全诗寄景抒情,将国家的动荡、自己的感怀和眼前之景融合在了一起,相互渗透,用字凝练,对仗工整,语势雄壮,意境宏阔深远,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

 这首七律,格律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颈联为流水对,有一种飞动流走的快感。在语言上,特别工于各句(末句例外)第五字的锤炼。首句的“伤”,为全诗点染一种悲怆气氛,而且突如其来,造成强烈的悬念。次句的“此”,兼有“此时”、“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义,也包含着“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三句的“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四句的“变”,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引发读者作联翩无穷的想象。五句的“终”,是“终于”,是“始终”,也是“终久”;有庆幸,有祝愿,也有信心,从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满令寇盗闻而却步的威力。七句的“还”,是“不当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语气,表示对古今误国昏君的极大轻蔑。只有末句,炼字的重点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却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写诗人无可奈何的伤感,与第二句的“此”字遥相呼应。

 尤其值得读者注意的是,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方面起着突出的作用。全诗写登楼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是从空间着眼;“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样就兼顾了空间和时间,增强了意境的立体感。单就空间而论,无论西北的锦江、玉垒,或者城南的后主祠庙,都是远处的景物;开端的“花近高楼”却近在咫尺之间。远景近景互相配合,便使诗的境界阔大雄浑而无豁落空洞的遗憾。

 历代诗家对于此诗评价极高。清人浦起龙评论说:“声宏势阔,自然杰作。”(《读杜心解》卷四)沈德潜更为推崇说:“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唐诗别裁》卷十三)

3唐诗三百首之七言律诗鉴赏

  蜀相

 杜甫〔唐代〕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文

 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

 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鉴赏

 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成都是三国时期汉国的都城,诸葛亮在这里主持国政二十余年,立下了勋业。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他建立了祠堂。后来桓温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只有武侯祠完整无损。“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成都产蜀锦,古代曾经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他们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旧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称成都为锦官城、锦城或锦里。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成都地近锦江,这里山川明丽,美如绣锦,因而得名。“森森”,是形容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据《儒林公议》、《太平寰宇记》等书记载,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

 这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特别是其中的“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寻”字。这个寻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柏森森”三个字还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这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

 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的事。诸葛亮《出师表》上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频烦”,多次地烦劳。另一说见清代汪师韩的《诗学纂闻》,汪师韩认为“频烦”是唐代俗语,意思与“郑重”差不多。“天下计”,是指统一天下的谋略。具体地说,这里指诸葛亮所制定的以荆州、益州为基地,整饬内政,东联孙权,北拒曹操,而后统一天下的策略。“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是指辅佐刘禅匡济艰危。“济”,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守成、成了事业。“老臣心”,指诸葛亮尽忠蜀汉,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颈联两句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因为这一联是全首诗的重点和核心,所以诗人从开篇起便暗运斧斤,不断蓄势,一路盘旋,到此才着力点明,并用了浓重的笔墨。这也正合乎律诗中间二联“宜乎一浓一淡”的写作法则。这一联同时还是杜甫以议论入诗的范例。本来,以抒情为主是诗歌的显著特征,一般并不夹有议论。但是杜甫在这方面却打破了常规,而常以议论入诗,这不仅使他的诗歌内容有了特色,还体现了杜诗的一种技巧。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他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军中。“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这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概言之,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读者一吟诵这首诗时,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时,不禁黯然泪下。

 在艺术表现上,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人称杜诗“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本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对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报国的赞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先死的惋惜。

4唐诗三百首之七言律诗鉴赏

  春雨

 李商隐〔唐代〕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译文

 新春时节,我身披白衫怅然地卧在床上;幽会的白门冷落了,令我万分感伤。

 隔着蒙蒙细雨凝视红楼更觉凄凉,只好顶着珠帘般的细雨,在依稀闪烁的灯光中黯然归来。

 凄楚的暮春,遥远的路途,哪里可以寄托我的悲凄伤感?只有在残宵梦中才能与你相见。

 耳环情书已备好,怎么才能送达?只有寄希望于万里长空中,那一只刚刚飞来的鸿雁。

 赏析

 《春雨》抒写了诗人与情人相见时的欢乐,离别后的怀思和失恋中强烈的痛苦。此诗开头先点明时令,再写旧地重寻之凄怆,继而写隔雨望楼,寻访落空之迷茫,终而只有相思相梦,缄札寄情。一步紧逼一步,怅念之情恰似雨丝不绝如缕。诗的意境、感情、色调、气氛都是十分清晰明丽,优美动人。

 李商隐在这首诗中,赋予爱情以优美动人的形象。诗借助于飘洒天空的春雨,融入主人公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以及春晼晚、万里云罗等自然景象,烘托别离的寥落,思念的深挚,构成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一联,前一句色彩(红)和感觉(冷)互相比照。红的色彩本来是温暖的,但隔雨怅望反觉其冷;后一句珠箔本来是明丽的,却出之于灯影前对雨帘的幻觉,极细微地写出主人公寥寂而又迷茫的心理状态。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他想象着,在远方的那人也应为春之将暮而伤感吧?如今蓬山远隔,只有在残宵的短梦中依稀可以相会了。

 末联“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也富于象征色彩。特别有创造性地借助于自然景,把“锦书难托”的预感形象化了,并把忧郁怅惘的情绪与广阔的云天,融为一体。凡此,都成功地表现出了主人公的生活、处境和感情,情景、色调和气氛都令人久久难忘。这种真挚动人的感情和优美生动的形象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艺术魅力,在它面前,人们是免不了要支付出自己的同情的。

 李商隐的爱情诗含蓄蕴藉、幽美凄艳。他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与再现,用幽微隐约、迂回曲折的方式,将心中的朦胧意绪转化为恍惚迷离的意象。他善用哀婉的情调、美丽的意象与辞采,表达复杂的心绪。在这首诗中,红楼、珠箔、春雨、灯影等意象,加上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使诗境凄美幽约;春晚日暮和云罗万里,则烘托出离别的寥落、思念的深挚。

 同时,李商隐的爱情诗内涵极为丰厚,决不仅仅围绕单一的情绪反复吟唱,而是虚虚实实,忽此忽彼,或今或昔,一重情思套着另一重情思。将难言的情感表现得生动而丰富,却又让人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全诗借助于飘洒迷濛的春雨,融入主人公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烘托别离的寥落,思念的真挚,构成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隐喻着诗人难言的感情,抒发着诗人哀伤的情愫,并且具有相当的美感。

5唐诗三百首之七言律诗鉴赏

  酬郭给事

 王维〔唐代〕

 洞门高阁霭馀辉,桃李阴阴柳絮飞。

 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

 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译文

 高高的宫门和楼阁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桃李技叶茂密,柳絮随风飞舞。

 皇宫里钟声稀疏,官舍中办公的官吏已经很少,门下省里只听见鸟鸣。

 早晨步入金殿时玉佩摇晃,夜晚捧着皇帝的诏书拜别宫门。

 想勉强跟着您一同进退,无奈我已衰老,会因病卧床而解下我这身官袍。

 赏析

 王维的后半生,虽然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然而在官 场上却是“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旧唐书·王维传》)因此,在他的诗作中,这类应酬的题材甚多。这首诗,既颂扬了郭给事,同时也表达了王维想辞官隐居的思想。写法上,诗人又别具机杼。最突出的是捕捉自然景象,状物以达意,使那颂扬之情,完全寓于对景物的描绘中,从而达到了避俗从雅的艺术效果。

 首联“洞门高阁霭余晖,桃李阴阴柳絮飞”是写郭给事所在门下省的暮春晚景。门下省官署较大,其间门户重叠,楼宇高耸,在落日余晖的笼罩下,显得十分壮丽。时当暮春,院中的桃李已成绿荫,柳絮在轻轻地飞扬。郭给事在这样幽雅的环境中居官,想来是很可乐的。

 诗的前两句着意写郭给事的显达。第一句“洞门高阁”,是皇家的写照,“余晖”恰是皇恩普照的象征。第二句“桃李阴阴”,突显出郭给事桃李满天下,而“柳絮飞”意指那些门生故吏,个个飞扬显达。前后两句,形象地描绘出郭给事上受皇恩之曝,下受门生故吏拥戴,突出了他在朝中的地位。

 颔联“禁里疏钟宫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是写郭给事在省中值晚班的悠闲自在。宫禁里晚钟敲响,官吏散归,留下一片清静给郭给事,他怡然自得地欣赏着鸟鸣。作为门下省的副长官,他掌管着审核政令的重大职事,倘若有心于国事,如何能有此闲心欣赏鸟鸣?联系杜甫在门下省值班时“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春宿左省》)的情景,便可知道这位郭大人是位怎样的官吏了。此联的“官舍”、“省中”均指门下省,重复用词,也表现出作者的无话强说之状。

 此两句写郭给事居官的清廉闲静。如果说前两句的景状是华艳的,这两句就转为恬淡了。一个“疏”字,一个“稀”字,正好点染了这种闲静的气氛。诗人描写“省中啼鸟”这个现象,意味甚浓。一般说,官衙内总是政务繁忙,人来人往,居然可以听到鸟儿的鸣叫声,正活画出郭给事为官的闲静。

 王维作诗,善于抓住自然界中平凡无奇的景或物,赋予它们某种象征意义。“省中啼鸟”,看起来是描写了景致,其实,是暗喻郭给事政绩卓著,时世太平,以致衙内清闲。虽是谀词,却不着一点痕迹。

 颈联“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是写郭给事官职的显要。早朝时摇弄出玉佩的美音去金殿朝见皇帝,傍晚时捧着皇帝的诏书回到门下省给官吏们宣读。他那恭谨的样子,有一个“趋”和一个“拜”字生动地描写出来了。“晨”、“夕”两字,则使人感到他时时紧随皇帝左右,处于一种令人嘱目的地位。从全诗结构看,这里是极扬一笔,为最后点出全诗主旨作好准备。

 诗的末两句作了一个急转,从谦恭的语气中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意向:我虽想勉力追随你,无奈年老多病,还是让我辞官归隐吧!这是全诗的主旨,集中地反映了诗人的出世思想。唐人的很多酬赠诗中,往往在陈述了对酬者的仰慕之后,立即表达希冀引荐提拔的用意。然而王维此诗,却一反陈套,使人感到别开生面。

综艺节目通常是为了娱乐和吸引观众而设计的,包括真人秀、综艺选秀、情感类节目等。虽然综艺节目中的情节和情感展示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是真实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综艺节目往往是经过剪辑和制作的,可能存在编排和操控的情况,以达到娱乐效果和提高收视率的目的。

在一些情感类综艺节目中,参与者之间的感情展示可能是真实的,但也有可能是受到节目组的引导和安排。节目组为了制造戏剧性和观赏性,可能会对情节和情感进行编排和引导,使其更加吸引人眼球,而不一定完全反映参与者真实的情感状态。

此外,综艺节目作为一种商业产品,也有商业利益和营销目的,节目中的情感展示可能会被用作营销手段,以吸引观众、增加点击量和广告收入。

因此,虽然综艺节目中可能存在一些真实的情感,但需要谨慎对待其中的情感展示,不应过于轻信或过于情绪化,理性对待综艺节目中的情感展示,并保持一定的判断和分辨能力。

**中的爱情往往浪漫唯美、充满激情和戏剧性,这些都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冲击。这样的**不仅仅可以让人们感动和惊叹还可以让人们对爱情产生奇妙的幻想和憧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中的爱情是否会对人们的恋爱、情感生活产生影响呢?

首先,**中的爱情往往是经过精心包装和刻意加工的,很少有太多的现实考虑和实际经验。因此,**中的爱情很容易让人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期望,而现实中的爱情往往需要考虑更多的现实因素和实际情况,比如生活习惯、家庭背景、职业状况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对恋爱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爱情,把浪漫和现实结合起来,避免过分陶醉于**中的爱情。

其次,**中的爱情往往是一些虚构的人物之间的关系,而现实中的爱情往往是两个真实的人之间的恋爱。这就意味着,现实中的爱情需要考虑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比**中的爱情要复杂和困难得多。有时候**中的情节和情感处理也会给人们一些错误的信息和引导,比如把单一的感性决策当成理智的抉择,或者把牺牲和忍让当成是成就爱情的唯一途径。这些都会对现实生活中的恋爱产生不良的影响,让人们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和错误的行为。

最后,**中的爱情往往是基于某些情境或者背景之上的,而现实中的爱情往往需要建立在更加实际和可持续的基础之上。比如,**中的“世界末日”情节下的爱情往往是短暂的、激情的和不可持续的,因为没有很好的现实基础支撑,而现实中的爱情需要建立在更加可持续的家庭、事业、责任之上,需要考更长远的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综上所述,虽然**中的爱情可以给人们带来美好的体验和奇妙的想象,但是它与现实中的爱情存在很多不同之处,如果过分将**中的爱情和现实中的恋爱混淆和等同,那么就容易导致不切实际的期望和错误的行为。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清醒和理性地看待**中的爱情,把浪漫和现实结合起来,为现实生活中的恋爱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阿巴斯是当代公认的**大师,其作品包括《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橄榄树下的情人》《随风而逝》《原样复制》《特写》等等。1997年,阿巴斯凭借作品《樱桃的滋味》获得戛纳**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

“**始于格里菲斯(美国**先驱),止于阿巴斯。”法国“新浪潮”先驱戈达尔给了他高度的评价。

阿巴斯的**具有纪录片的真实和故事片的剧情,在真实与故事之间游走。**无法还原真实,在《樱桃的滋味》和《橄榄树下》中,他采用了剧情中有剧情和开放式的结尾,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近似于现实的影视效果。此外,阿巴斯的**有着很长时间的叙述,这段时间用来描绘无关的人物和事件,并没有绝对的开始和结束。

从演员挑选上,他选用了很多非职业演员。《橄榄树下》的男主角就是突然跑来现场而被导演相中的,而女主角是从一群女学生当中挑选出来的。他们在片中都扮演最真实的自己,普通人的平凡出演,使得影片具有久违的感动和真实情感,具有真诚的纪实主义倾向。

为有效地渲染氛围和烘托人物情绪,阿巴斯多运用长镜头和深景深镜头。《樱桃的滋味》中,巴蒂先生确定老人会协助他自杀后,在房间踟蹰和思考,最后下定决心下楼乘车离去。该镜头长达两分多钟,用来表达人物内心对生命的挣扎。阿巴斯认为长镜头可以有效地保持主体的完整性,保持各种要素的体现,让观众尽快地进入艺术情境,从感动的东西出发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是对观众自我体验的表达。

以阿巴斯为代表的伊朗导演,所拍摄的**从题材、风格和文化内涵都迥异于西方,他们贴近生活的写实特征,给**世界注入一股清新之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175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