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星二代”的家庭教育失败,有共性原因,也有突出的个性原因。
从共性原因看,当今的家庭教育都很淡漠,且有将家庭关系变异为分数关系、成绩关系的趋势,父母普遍关注孩子的成绩,却不关注孩子的身心成长。而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中,不管是富裕人家,还是一般家庭,基本的价值观念是一致的,即普遍崇尚“权势”与“财富”,把父母的权势、家庭的财富,无形中转变为孩子的社会地位。这种“权势观”和“财富观”,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个性原因看,“富一代”和“官一代”显然不希望“富不过三代”、“强不过三代”,他们希望孩子成才,但他们的家庭教育却问题多多。
其一,父母由于事业、交际,与孩子一起生活的时间少,因此有“补偿”心理,通过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来表达对孩子的关注,也由此反复刺激孩子的物质欲望。
其二,父母在孩子面前并不约束自己的言行,且为了表明自己的“能干”,总爱表露用钱和权可以搞定一切,把生意场和官场上的规则带进家庭。
其三,父母身边的人对孩子百般呵护,要啥有啥,即便父母告诉他不要张扬,但孩子却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为所欲为的“王国”。
工作和家庭平衡问题分析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就如同工作和家庭中总是很难找到平衡点。在论文整理时,我发现这样一批范文,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摘要: 近年来,职场人士多重角色所带来的矛盾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而越发尖锐,所以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关系成为了人们的热点关注问题。本文将梳理前人有关工作-家庭问题的相关文献,总结工作家庭的平衡策略,希望对职场人士有所帮助。
关键词: 工作 家庭平衡问题 文献综述
近些年,随着人们工作压力不断增加、工作节奏不断增快,工作-家庭平衡问题已经成为组织行为学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而笔者也希望通过总结工作-家庭平衡问题已有的文献,对已有研究做出总结,为接下进行下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一、工作-家庭问题研究领域
关于 “工作-家庭平衡问题”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向,即:工作-家庭冲突、工作-家庭平衡和工作-家庭促进。这三种研究是随着劳动力市场上观念的改变和研究的深入而层层递进的,不同的研究阶段有着对工作家庭问题的不同结论。
(1)工作-家庭冲突。上世纪80年代,外国学者曾经发表过一篇关于工作-家庭冲突的文献综述,指出工作-家庭冲突本质上是一种角色间冲突,其原因是个体参与不同领域时有不同的角色,角色间会引起互相对立的压力。这个领域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代表着人们开始正视工作家庭平衡的问题,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工作-家庭平衡。随着人们对于工作-家庭问题的不断深入研究,不少研究者发现,个人的工作角色和家庭角色并不只有负向作用,两者在特定情况下也能产生正向作用,而当正向作用能够正好抵消负向作用时,工作-家庭平衡的状态就产生了。在这个研究领域,许多学者克服了之前研究领域的局限性,致力于研究对工作-家庭平衡中起到促进的因素,并给出一系列促进平衡的策略
(3)工作-家庭促进。随着“无边界”职业生涯概念的不断普及,在工作-家庭问题领域也有学者提出了工作-家庭促进的概念,认为个人多角色参与可以拓展资源和创造能量,从而提升整体幸福感。在这个研究领域,虽然学界依旧对工作-家庭促进已经有一些成果,但总体而言,本领域研究还是较少,不够成熟。
二、工作-家庭冲突分类
(1)依据冲突内容划分的冲突分类
在西方工作-家庭冲突研究中,普遍把这种冲突看做角色冲突,即一种角色的参与会阻碍其他角色对某项事物的参与,并且总结工作家庭冲突的三种主要形式:
第一,时间冲突,即工作和家庭角色会对个人固有的时间发生竞争从而产生的冲突。工作中的非弹性上班时间及工作规律程度和家庭领域中子女数量及配偶工作情况都会对时间冲突的产生影响。
第二,压力冲突,指当一个角色产生如紧张、焦虑、沮丧等紧张状态时,这种消极状态会影响其他角色的状态,从而造成角色之间的冲突。
第三,行为冲突,不同的角色有着来自不同人的角色期望,当不同角色期望存在着不可调节的矛盾时,就会造成角色间的行为冲突。
(2)依据冲突方向划分的冲突分类
依据冲突划方向划分,工作-家庭冲突可分为两种:因工作方面的要求而产生的'工作家庭冲突为工作-家庭冲突;因家庭方面的需要而产生的工作家庭冲突为家庭-工作冲突。有研究表明,这两种方向的工作-家庭冲突互相之间有影响,并且两者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把工作家庭冲突细分为工作-家庭冲突和家庭-工作冲突,对于理解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关系有重要的意义,后来的很多研究都以此模型为研究基础展开。
(3)六维度划分
基于以上两种对工作家庭冲突的思考,有学者把以上两种分类形式相结合,从而构成了工作家庭冲突的六个维度。并且有学者按照六维度开发了测量冲突的量表,并且检验结果表明,六个维度都有很好的信度与效度。
三、工作-家庭平衡策略
笔者经过阅读相关文献后,发现工作-家庭平衡的策略主要有:价值认同、资源共享和角色适度三类。
价值认同是指家庭、组织和员工本人应该对工作的价值观保持一致,是工作-家庭平衡的基础。在家庭中,既要克服传统父权文化对女性角色的压制,也不要走向女权主义的偏激和片面;在工作中,应该认同女性多样化角色,并减少工作家庭互相渗透。
资源共享鼓励人们将工作领域和家庭的资源进行整合,做到资源上的相互支持和帮助,主要表现在物质上和情绪上的共享。而在这方面,以微软为首的许多世界五百强企业推行的家庭友好政策堪称典范,例如:实行弹性上班或者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办公。
角色适度是指在生涯职业的不同阶段需要对个人角色进行转变和调整。例如人们随着不断成熟和外界因素的改变,会对自己的家庭角色进行再定义,可能从传统妇女角色转变为职场女强人的角色,也可能进行相反的转变。总而言之,角色适度体现了工作-家庭平衡的动态性,保证了它长久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冯颖职业女性角色定位: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4
[2]杨雅楠工作_家庭促进作用的结构及组织支持对其调节作用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3]黄逸群创业女性工作家庭平衡及其对绩效影响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
;心理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心理学研究生开题报告是指心理学硕士生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学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选题来源、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论文研究计划,时间安排,主要参考文献等等,具体心理学研究生开题报告范文如下:
论文题目: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及心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1选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案
11选题来源:
由导师给定的参考方向受到启发,选定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关的方向,通过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和查阅大量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的文献,最终选定了这个题目。
12研究目的:
(1)在生活事件范围内,研究有关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2)将心境当做一个中介变量引入到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考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关系中,积极心境(情感)和消极心境(情感)对心理健康是否有影响
(3)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心境和身心困扰之间的具体关系
13研究意义:
131理论意义
(1)说明大学大一新生对于生活事件的应对情况,以及在生活事件应对中的心境状况
(2)研究主要生活事件和日常琐事、应对方式和心境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
(3)说明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积极心境和消极心境的发生情况及其与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关系[1]
132实践意义
(1)对于学生个人来说,本研究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参考依据,调节和改善其自身对于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以及引起他们对自身心境的重视[2-3]
(2)对于学生家长来说,也可以引起他们对于大一新生的应对方式与心境的重视,在家庭教育中加以注意,在学生离开家上大学之前与其多沟通与交流,对于他们的问题进行开导。
(3)对于学校来说,为提高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对于大一新生中大部分处于身心轻度困扰的学生进行教育与疏导,避免其程度加深,以便于更好的开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
(4)对于社会来说,目前在国内,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已被列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4],本研究可以为促进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一个依据。
15研究方案:
151被试
随机抽选某大学的200名大一新生
152研究方法 (1)文献检索法 (2)问卷调查法 (3)个案访谈法
153研究工具
1531大一学生生活事件问卷
采用常逢锦的大一学生生活事件问卷,该问卷的编制参考了杨德森修订的生活事件量表,刘贤臣修订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Mustafa Baloglu(2001)所编制的量表。共有39个项目,分为两部分:
A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专业和来自城乡。
B生活事件,分二部分:主要生活事件和日常琐事。
问卷采用五等级计分,先是定性选择:是否遇见过该项事件,如果选择“否”,计分为O;如果选择“是”,再定量选择对其身心的影响程度,计分为:1=无影响,2=轻度影响,3=中度影响,4=重度影响。
经编者常逢锦研究验证,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5]
1532大学生身心困扰调查表
采用常逢锦根据Bernadette MGadzella(1991)编制的大学生生活困扰调查表,依据我国大一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后的,大学生身心困扰调查表。
问卷共有26个项目分为三类:心理困扰、生理反应和认知评价。
采用五等级计分评定每个项目,1=从不,2=很少,3=偶尔,4=经常,5=大多数时间
经编者常逢锦研究验证,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533姜乾金修订的特质应付方式问卷[6]
该问卷为自陈式问卷,共有20个项目,分为两个成分:消极应对和积极应对。采用四等级计分,1=肯定是,2=偶尔是,3=有时是,4=肯定不是。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534情感平衡量表(Bradburn,1969)
该问卷共10个项目,分三个维度:消极情感,积极情感和平衡情感。本研究只考察被试对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的反应情况。是一系列描述“过去几周”感受的是非题。如对正性情感项目回答“是”得1分;对负性情感项目回答“否”也得1分。问卷的信效度良好。
154研究程序
(1)由主试整理好调查问卷,设定好指导语
(2)在某大学的大一新生中,随机抽取200人发放问卷,指导语统一,当场回收问卷
(3)整理所回收问卷,剔除废卷,保留有效问卷
(4)用SPSS150对所回收的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5)抽取个别心理健康状况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大一新生进行访谈
155研究假设
(1)某大学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其生活事件的影响
(2)某大学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他们对生活事件应对方式有关
(3)在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中,积极心境和消极心境与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积极应对能促进身心健康,而消极应对只能使烦恼增多
(4)应对方式在性别、文理科、城乡上有差异
2国内外研究综述
21国外文献综述
211关于应对方式的研究
2111应对的概念
应对(也叫应付)这一概念源自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模式。在该模式中,应对被视为一种防御机制,即它能使人应付无意识的、性行为的和攻击性的冲突事件[7]
2112应对方式的概念
应对方式(Coping Style)是指个体面对不同的应激源时所采取的认知调节和行为努力的策略和方法。[8] 它是心理应激过程中一种重要的中介调节因素,个体的应对方式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和强度,并进而 调节着应激与应激结果之间的关系。
2113应对的理论
(1)应对特质理论[9]
应对的特质理论认为个体采取的应对策略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的稳定性,个体在不同的情境下会采用自己偏好的应对策略,从而形成自己的应对风格。
(2)应对过程理论
虽然Lazarus提出的应对过程理论认为个体的应对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应激事件会引发个体不同的应对行为,但是也强调“应对行为与其所出现的情境是一致的”,并且认为个体的应对策略也具有一定的跨情境稳定性,而且正是这种中等程度的稳定性对个体的长期心理健康带来了影响[10]
2114已有的关于应对的研究
将应对从日常生活概念引入科学领域的是Lazarus(理查德。拉扎勒斯)在1966年出版的《心理压力与应对过程》及其随后在1984年与Folkman合作撰写的《压力、评价与应对》书中,明确地将应对从早期的心理动力学的防御机制以及Selye的固有的生物反应和直接关注转向积极的认知评价过程,摒弃了以往着重强调特质的倾向。在Lazarus的理论模型中,应对被视为在特定情境中个体与环境间的一种认知处理,即应对是通过认知评价过程和行为反应来实现的。[11]
Edler等人(Edler&Parker,1990;Grove&Heard,1997)在提出“回避应对方式”后,被后人完善为:应对方式可分为积极应对和回避应对。积极应对是指积极对待压力,采取办法解决或消除内心不安。回避应对也叫消极应对,是指消极对待压力,没有任何行动去解决问题,逃避压力和自己的情绪思想。目前国内也多采用这种应对分类。
Andrews发现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支持和良好的应对方式,则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达433%,为普通人群危险度的2倍以上。[12]
Vitaliano发现良好的应对方式有助于维持心理平衡,保护心理健康,反之,不良的应对方式不仅不能缓解压力,反而会加重压力的负面影响。[13]
212关于心境的研究
2121心境的定义及特点
心境是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14]心境具有持续而微弱、稳定而弥散的特征。积极的心境使人愉快、振奋、乐观,能增强人的活动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维护身心健康。反之,消极的心境使人优闷、消沉、悲观,会明显减弱人的活动能力,降低工作效率,导致种种身心疾病[15]
2122有关心境的研究
如何评价一个人所处的心境的优劣,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1971年,首先由美国的麦克奈尔(DMMcNair)等人编制出一种情绪状态评定量表,即心理状态剖面图[16-17]它包括6个分量表,共65个形容词。联邦德国运动心理学家Abele和Brehm于1986年编制了一份德语的心境测量与描述工具BFS[18]
2123关于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的研究[19]
20世纪60年代,Bradbm提出,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并不是同一维度的两个方面,而是彼此独立的维度,并且二者都与主观幸福感有关。随后,有研究表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相对独立,个人在积极情感上的得分并非必然地预示他在消极情感上的得分,反之亦然。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慢性应激情境中,积极情感发生得很频繁。护理者研究表明,护理者虽然经历很高的应激,并产生有害影响,包括高水平的应激或负担及身心健康问题。但同时,护理者也报告护理给他们带来了积极结果,如满意、支持和积极情感。
Silver 和Wortman(1987)也报告了相似的发现,经历极端慢性应激(一组脊髓受损,一组父母双亡)的人,在慢性应激突然发生的短时间内,经历的积极情感显着比消极情感多。在一项253名AIDS男性患者护理者的纵向研究中,发现被试在整个护理期间,都有高水平的压抑心境,并持续到患者死亡后的三年间。除伙伴死亡的那段直接的时间外,护理者也经历了至少同消极情感一样多的积极情感。Folkman 和Moskowitz主张:“在一特定时期,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一起出现。”
情绪相对历程论(opponent-process theory of emotion)认为,大脑中负责情绪的部位,可能有某种组织,该组织在情绪状态时,会发生与此状态反向的相对作用。即痛苦情绪产生时,相对快乐的情绪也随之产生,反之也这样。
斯宾诺说在《哲学的故事》里的观点说明,积极情感通常有痛苦的一面,反之消极情感通常也有积极的一面。如希望是积极的情感,但它肯定伴随着焦虑,因为希望的结果没人能保证肯定出现。[20]
22国内文献综述
221关于应对方式的研究
2211应对的定义
国内一些学者也为应对下了新的定义并进行相关研究。王淑敏、李雪[21]对应对的界定包含有五层意思:
(1)应对是尝试解决特定压力问题或感受,但未必能最终解决或消除;
(2)应对是个体面对压力时的一切情绪性、认知性和行为性的活动;
(3)应对是一个随着时间和情境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
(4)应对受压力情境的本身特点的影响,同时也倚赖于个体的生理、认知、社会和情绪的发展水平和认识评价;
(5)应对是个体有意识地认知评价内外环境压力和自身应对资源,有意识地选择和应用应对策略的过程。
2212应对的相关研究
从上述国内学者对应对的内涵的界定来看,在对应对的看法上存在分歧,比如认为应对是有意识的还是潜意识的,发展的还是静态的,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是现实倾向的还是非现实倾向的等几个问题的看法上不一致。[22]从单纯的针对外在不良行为或内在不合理认知对人的心理问题进行矫正,到探索具体应激下的应对方式毫无疑问是一种进步。这种进步在临床咨询与治疗的效果上,在心理咨询与治疗整合运动的兴起上可见一斑[23]
正如宝勇在他的《应对研究的成果、问题与解决办法》[24]所述: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应激与应对的文章骤然增加,以“应激”或“应对”为关键词对1984到1998年间的科学文献进行检索,发现有2000余篇关于心理应激与应对研究的研究成果,随后出现较多的实证性的研究报告,而且有逐年增多之势。
有关研究表明应对方式与健康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积极的、适应性的应对方式有利于适应和身心健康,消极的应对方式不利于身心健康。在这些研究中也发现,问题解决、求助及合理化等应对方式比自责、退避与发泄等对人的心理健康更有积极的调节作用[25-27]
222关于心境的研究
2221几个概念的区分
感情(affection)通常是用来表示情绪、情感这一类心理现象的笼统称谓。它既包含与生理需要相关的低级情绪,也包含与社会需要相关的高级情绪情感。
“情感”(feeling)就是情绪的感受方面,即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情绪体验)。
“情绪”(emotion)是人对待认知内容的特殊态度,它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情绪刺激的认知等复杂成分。通常情绪这一概念是指情的各个方面:它的主观体验、行为表现和生理机制等。
“激情”是一种持续时间短,表现剧烈、失去自我控制力的情绪,它是短暂的爆发式的。
“心境”或“状态”(state)是用来描述强度低但持久的体验。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且具有渲染性的情绪。它的显着特点是不具有特定的对象性,即不针对任何特定的事物,是一种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心境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它们都影响着个体各方面的行为,使个体戴着一副过滤镜对事物进行认知。
2222中国古代有关心境的思想
中国古代的养生思想十分丰富,养生方法中基本上都含有“养心”的内容。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在养生方面主张虚静无为,知足的人才能经常体验到满足的欢乐;只有节制自己的物欲,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健康。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强调“守静”,他认为各种物欲破坏人体的阴阳平衡只有精神修炼好了,保持心灵的恬淡,才能使身体完好,达到长寿的目的。在世事纷繁、矛盾复杂的现实面前,道家指导人们要保持平静稳定的心态,仔细观察,冷静思考,预测事物变化的结果。只有在清静的状态下,才能做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偏,见天道。”人要有明察秋毫,遵循客观事物办事的能力,虚静的心境是十分必要。[28]
2223国内有关心境的研究
国内对于心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研究还比较欠缺,研究内容和研究人数都相对较少,大部分都是利用心境的测量量表POMS及BFS对一些学校学生的心境状况与其他因素的相关关系进行的研究。[29]
华东师范大学祝蓓里教授1994年根据DMMcNair等人的心理状态剖面图修订了POMS即《心境剖面图》。期该量表共由40个形容词组成,包括紧张、愤怒、疲劳、抑郁、精力、慌乱和与自尊感相联系的情绪七个分量表。评价指标是消极情绪纷乱总分(TMD)。TMD分由心境状态的消极得分之和减去心境状态的积极心境得分之和加系数100构成,即TMD分=(紧张+愤怒+疲劳+抑郁十慌乱)一(精力+自尊感)+100
1995年武汉体育学院姒刚彦博士将由联邦德国运动心理学家Abele和Brehm于1986年编制的BFS(一份德语的心境测量与描述工具)翻译成中文,并经武汉体院科研所情报室罗君安校对。该量表认为心境状态可区分为两个维度:评价性维度(良好/愉快和恶劣/不快);激活性维度(积极/消极)。不同的心境可以定位于由这两个维度构成的直角坐标系中。BFS共有8个分量表,具体为活跃性(1)、愉悦性(2)、思虑性(3)、平静性(4)、愤怒性(5)、激动性(6)、抑郁性(7)、无活力性(8)。姒刚彦等人在国内进行了两次BFS基本信效度检验,认为在国内使用具有较良好的结构效度和内部一致性,并且使用情况是稳定、可靠的。[30]
223国内对心理健康的测定标准现状
国内许多研究对心理健康的测定多采取单一指标,如抑郁,或国内广泛使用的症状检核表(SCL-90)。虽然目前心理学界对心理健康的界定观点不一,但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将心理健康界定为“在良好的生理状态基础上的自我和谐及与外部社会环境的和谐所表现出的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仅仅将是否出现心身症状或心身症状的严重程度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是很不全面的,心理健康作为个体的一种心身状态,可以表现为行为风格或行为抑制,或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或心身症状,或某种积极的人格特点模式。
23问题提出
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我发现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应激和应付方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指导他们顺利应付各种心理紧张因素,是学校、家庭和社会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摆在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的一项迫切任务。大学生是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其心理卫生问题更应引起重视。为此,很多高校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有关研究也急需开展。据调查,在校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障碍者的比例在30%左右,严重的占10%左右,大部分是由于不能妥善处理学习、人际关系及环境适应等方面的困扰造成的。[31-34]
而在众多的对于大学生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研究中,我发现,很少有人将心境作为一个中介变量去考量这之间的关系的,而我认为心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对于大一新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大一新生刚买入成年人的行列,而且有很多都是远离家乡来到新的地方学习和生活,在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以及人际交往环境都改变了的情况下,心境对于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应该还是很有关系的。[35-37]
于是,我想要对大一新生的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及心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
主要针对:某大学大一新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怎样的大一新生在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心境和身心困扰间有无性别差异、文理科差异、城乡差异大一新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心境和身心困扰的相关关系如何
156研究时间安排
(1)20XX年X月XX日-X月XX日 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研究动态,确定研究内容,完成开题报告。
(2)20XX年X月XX日-X月XX日 制定研究方案,确定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工作。
(3)20XX年X月XX日-X月XX日 完善研究工作,汇总资料、整理数据,分析取得研究结果。
(4)20XX年X月XX日-X月XX日 根据某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规范,完成论文撰写工作。
(5)20XX年X月XX日-X月XX日 打印定稿论文,根据论文答辩的要求,认真准备论文答辩工作。
3参考文献
[1]常逢锦。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心境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D]东北:东北师范大学,2003:14-16
[2]韦有华,汤盛钦。大学生应付活动的测验研究[J]心理学报,1997,29(1):67-73
[3]LA珀文。人格科学[M]周榕,陈红等,译。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4]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增刊:1-5
[5]常逢锦。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心境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D]东北:东北师范大学,2003:47-51
爱是家庭中最重要的情感,也是我们保持家庭和谐的基础。爱可以给予人们生活的力量,让人们相信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的家人都会陪伴他们,给予他们永远的温暖。家庭中的爱有很多种表达方式,主要是用心去感受。比如父母和孩子之间,父母可以通过给孩子表达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比如每天给孩子准备早餐,每天和孩子一起玩耍,每次给孩子买最新服装等等。孩子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爱,比如每天和父母分享着一起的美好时光,给父母买上礼物,给父母准备自己做的料理等等。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爱。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应该把爱当作家庭中最重要的情感去表达,因为它可以把家庭团聚在一起,彼此关爱,增强彼此之间的亲密,让家庭更加温暖和谐,让人们能够感受到爱的力量。家庭中爱的表达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让家庭成员更加亲密。爱的表达可以是一句简单的问候,也可以是一份礼物,甚至是一个拥抱。家庭中的爱可以让家庭成员感受到彼此的关心和支持,让家庭成员更加坚定地走在一起,共同度过困难的时刻,家庭中的爱还可以让家庭成员更加自信,更加勇敢地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让生活更加快乐!
家庭是每个人最重要的社交圈,也是一个人情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庭中,爱的表达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这对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整体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家庭中爱的表达的重要性,并分析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首先,爱的表达对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如果家庭成员之间不表达爱,他们就可能感到孤独和不被重视。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寻找其他的支持,而不是依赖于家庭成员。另一方面,如果家庭成员之间表达爱的能力很强,他们就会感到温暖和归属感,这将加强他们之间的联系,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的关系。
其次,爱的表达可以增强整个家庭的幸福感。如果家庭成员之间不表达爱,他们可能会感到压力和不满。这将影响家庭氛围,导致一些不必要的冲突和紧张关系。另一方面,如果家庭成员之间表达爱,他们就会感到更加幸福和满足。这将加强整个家庭的凝聚力,使其成为一个更加团结和和谐的整体。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几种不同的爱的表达方式。首先是言语表达,即通过语言来表达爱。这可以是简单的“我爱你”,也可以是更具体的“我喜欢你做饭”的表述。其次是身体接触,如拥抱、亲吻和握手。这种方式可以传达温暖和安慰,同时也可以强化亲密关系。第三种方式是行为表达,通过一些实际的行动来表达爱。这包括为他人做饭、打扫房间、照顾家人等。最后是时间表达,即将时间花在家庭成员身上,参加他们的活动,听取他们的故事和问题,并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时间和经历。
在结论中,爱的表达对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整体幸福感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包括言语表达、身体接触、行为表达和时间表达。如果家庭成员之间能够互相表达爱,他们将会拥有更强的联系和更加幸福的生活。因此,我们应该在家庭中注重爱的表达,并学会如何有效地表达我们对家庭成员的爱。下面是一些实用的技巧:
首先,要意识到每个人表达爱的方式可能不同,不要将自己的方式强加给别人。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和理解别人的方式,尝试去接受和欣赏它们。
其次,要主动寻求机会来表达爱。不要等到别人需要帮助或需要安慰时才表达爱,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机会来表达关心和爱。
第三,要表达真实的感受。在表达爱时,要保持真诚和诚实,不要仅仅为了取悦别人而去说些虚伪的话。
最后,要注重细节。爱的表达不一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有时一些小的细节也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例如,为家人准备一杯茶或咖啡、帮助整理房间或洗碗等,这些小举动也能体现出我们对家人的爱和关心。
总之,家庭中爱的表达对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整体幸福感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爱,我们可以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并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和幸福的家庭环境。
家庭内部的情绪稳定是一种控制家庭成员情绪、消除矛盾冲突和改善家庭关系的重要手段。在家庭的每一位成员都可以感受到家庭情感的温暖和安定的情况下,家庭成员之间可以建立起坚实而持久的感情,这样家庭成员就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家庭情绪稳定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1、家庭情绪稳定是家庭气氛和和谐的根本,同时也是家庭成员之间信任和感情的基础。当家庭情绪不稳定时,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就会变得不可持续,而当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不和谐时,家庭之间的关系也就会变得更差,最终会导致家庭内部的矛盾,甚至有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家庭的健康和幸福。
2、情绪稳定可以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默契,有利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例如,当家庭成员之间有争端时,可以以理性和温暖的态度进行沟通,从而使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牢固,而不是以分歧和不和谐的态度来处理。
3、家庭情绪稳定也有助于心理健康,可以帮助家庭成员更好地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并且更好地处理好家庭中的问题,减少不必要的冲突。
在家庭情绪稳定的影响下,家庭成员可以更好地融入到家庭的整体中,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担心自己的情绪会影响家庭的气氛,所以家庭情绪稳定对于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和家庭关系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家庭情绪稳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们可以从各个方面来推广家庭情绪稳定,例如,家庭成员可以多相互沟通和理解,多尊重彼此的意见,不要装着矛盾;可以更多的做一些有趣的事情,以及多去欣赏美好的家庭生活;也可以多主动分享和参与家庭的日常活动,例如参加一些社交活动,给家庭添加更多的欢乐,以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使家庭气氛更加和谐。
总之,家庭情绪稳定在家庭内部至关重要,可以有效帮助家庭成员加强彼此的纽带,减少冲突,建立有力的感情联系,提升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同时也是家庭成员之间友好关系的基础,是家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家庭成员应该努力做到以和谐的态度和宽容的心去理解彼此,增进家庭情绪稳定,促进家庭幸福。
觉新和梅本是青梅竹马、真诚相爱的一对恋人,只是因为双方母亲在牌桌上有了摩擦,就儿戏般地拆散了这对情侣,使梅在痛苦的折磨中悲哀寂寞地离开了人间。瑞珏是在陈姨太之流闹“血光之灾”的邪说中丧命的,她和梅一样,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被封建礼教摧残的除了梅和瑞珏外,还有在高家做丫头的鸣凤、婉儿等。鸣凤只有17岁,就被高老太爷当做一件礼物送给了“死教会”的老恶棍、年已花甲的冯乐山做小,结果这位年仅17岁的少女被逼得走投无路,投湖自尽了。然而,鸣凤的死却没有使这场悲剧完结,丫头婉儿又很快被高家用来替代鸣凤,继续着人生的悲剧。
如作品写鸣凤投湖时的心理,就非常细腻,是全书极感人的篇章。它将一位年仅17岁的少女在即将走向生命尽头时的痛苦、惘然、哀怨、挣扎以及最终绝望,一层层真实细致地剖示出来,使读者从这位被凌辱的少女身上,看到旧制度摧残人性的罪恶,看到这位弱小者生命的宁折不弯。如,正是由于作品细致地写出了梅的内心,才使梅多愁善感的性格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家》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女性形象
对大家族中女性命运的关注也是《家》的一个重要主题。她们多是些旧女性,虽然时代变迁,但她们大多仍一成不变地囿于家庭与礼教的牢笼,演绎着女性千百年来不变的沉默、匮乏、痛苦的主题。在青年女子方面,巴金写了梅、鸣凤、琴,也代表了几种不同的性格和命运。梅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在包办婚姻和家长专制的制度下,她失去爱情,又很快青年孀居,之后,“陪着那个顽固的母亲,过那种尼姑庵式的生活”。不如此,她又有什么办法呢?按照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女人应该“从一而终”,青年孀居几乎就等于进了活棺材。对于这时的梅来说,死固然是痛苦的,然而从某种意义讲,生却显得更为残酷。因为她失去的不仅是爱情和婚姻,而且随之而去的还有她的青春、享受的权利、生的欲望和希望。尽管时代变化了,“五四”新文化的春风也已经吹进她的生活,但对在旧礼教、旧道德环境下长大的梅来说,那一切都是可望不可及的,她的命运正如她自己所说:“一切都是无可挽回的了。不管时代如何改变,我的境遇是不会改变的。”“我的一生已经完了”。她冲不出禁锢着她的环境,更走不出自己心中无形的锁链,最后只能抑郁而死。
鸣凤是作家为我们提供的另一个命运悲惨的女性形象。她是高家的婢女,生活在这个黑暗王国的最底层,整日小心翼翼地过着劳累、卑微的生活。太太、老爷们的责骂对她来说是家常便饭。与觉慧的爱情,给她的生活带来一缕阳光,使她感受到了生命的欢乐。但是,在幸福快乐的同时,她无时无刻不感觉到恐惧与渺茫。因为,她知道自己是没有资格获取真正的幸福的。后来,高老太爷果然要把她当礼物送给封建遗老冯乐山做姨太太。她的苦苦哀求丝毫不能改变高老太爷法律一般的命令,而她又不愿意因为自己毁了觉慧的前程。作者在抒写鸣凤的遭遇时,突出地表现了她心灵的美。小说中,鸣凤之死是写得最为动人的篇章。其中,有她大段的独白:
他是属于另一个环境的。他有他的前途,他有他的事业。他应该做一个伟大的人。她不能够拉住他,她不能够妨碍他,她不能够把他永远拉在她的身边。她应该放弃他。他的存在比她的更重要。她不能让他牺牲他的一切来救她。她应该去了,在她的生活里她应该永久地去了。事情已经到了这样,如果不牺牲他,便无可挽回了。然而对她来说,他比她自己还更宝贵,她甘愿牺牲她自己。她这样想着,就定下了最后的决心。
作为一个贫苦、善良、美丽的婢女,鸣凤的爱充满了奉献精神。她的爱情的主要内容就是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来保护自己所爱的人,而绝不愿意以牺牲他为代价,换取自己的幸福。最终,年仅17岁的她选择了投湖自尽。这样一个纯洁美好的人物形象的毁灭,就是对封建专制制度最强烈的血泪控诉。
1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在家庭教育中,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情感教育的基础。父母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
2 培养孩子的情感表达能力
孩子的情感表达能力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父母应该尽可能地倾听孩子的心声,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同时,父母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帮助孩子更好地表达情感。
3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同理心是情感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父母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教育孩子关心他人,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4 教育孩子如何处理情绪
情绪管理是情感教育中的一部分,父母可以通过教育孩子如何识别和处理情绪,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失控。
5 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情感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父母可以通过肯定孩子的优点和成就,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避免孩子对自己的否定和自卑情绪的产生。
6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责任心是情感教育中的一部分,父母可以通过让孩子承担一些家庭责任和义务,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学会负责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