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真的是纯粹的情感吗

亲情真的是纯粹的情感吗,第1张

有没有想过我们对亲人的爱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尤其是父母对于子女,是——这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因为朝夕相处、心领神会,所以彼此关照成为习惯;还是——他与我荣辱与共,让我老有所依……

我想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两者兼而有之。 英国思想者培根说过,孩子增加了我们生的劳顿,减少了我们死的恐惧 。

我们不仅是全心全意对待一个生命,还有“你之于我“这一层关系。 因为你,我提升了成就感;因为你,我丰富了体验;因为你,我获得了希望、减少了恐惧;也是因为你,认识到更多面的自己。

《红楼梦》里贾政及王夫人对待宝玉的细节描写,很值得琢磨。

这一回主要写宝玉被父亲贾政暴打的事情,真性情、洒脱自由的宝玉终于和秉承儒家伦理、正统的贾政起了正面冲突,矛盾触发。在这一回的描述中,可以看到,无论是下狠手的贾政,还是哭劝的王夫人/贾母,对于贾宝玉的“恨子不成材”和“怜惜心疼”的激烈情绪和底层心理,归咎都是因为自己的利益受损,如何理解?且看分析:

背景,在第二十八回中,宝玉经花花公子薛蟠介绍,认识了伶人戏子蒋玉菡,两人一见如故,互赠贴身之物,“ 贾宝玉以玉玦扇坠和袭人所给松花汗巾相赠,蒋玉菡回赠以北静王所赐茜香国女国王贡奉的大红汗巾。”

蒋玉菡乃忠顺王府戏班的名角,忠顺亲王的男宠。在三十三回中,蒋玉菡从忠顺王府不告而别,王爷知晓两玉的交情,怀疑蒋玉菡藏身于宝玉处,便派长史官(类似于秘书)直接上贾府要人了。

先看贾政的反应,贾政知晓此事后又惊又气,他是这么跟宝玉说的,

按照我们的理解,当政的父亲生气有可能是担心涉世未深的儿子染指鱼龙混杂的娱乐圈,误入歧途,但贾政第一反应却是你惹谁不好,却去抢王爷的心头好,这可是会断送我的职场丢了官帽的大事情。

又因同父异母的胞弟贾环挑拨,造谣宝玉行为不端逼死王夫人丫鬟,几件事并发,彻底惹恼了贾政,“面如金纸”的贾政决定要将宝玉往死里打。

下面来看闻讯赶来的宝玉之母-王夫人的反应和言辞。

古代丧礼上的“先妣先考“是要靠儿子来追奉的,没有亲生儿子的女性不能入宗祠。王夫人在危急关头来劝说贾政的理由是,这个儿子的性命与我后半辈子的利益攸关。

这招还是管用,止住了贾政。这时 王夫人抱住宝玉查看伤情,看到宝玉”由臀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不觉失声大哭起来”,哭的时候又想起了之前死去的儿子贾珠,便叫着‘贾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 到底王夫人哭得不是受伤的儿子,而是自己有没有儿子这件事。换做我们是宝玉,此时不知作何想啊。

无论是贾政还是王夫人,对待宝玉绝对有舐犊之情,但也 掺杂了个人的私欲,你之于我意味着什么,所以我需要你如何。

说完小说里的人物,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不太能理解, 父母对子女不应该是无条件的爱吗?不应该像书中描述的那样,是纯粹的付出,人类最伟大的赞歌吗?

最初撼动我的小小心灵,是在初中,那个场景到现在都记忆犹新。

大约初一,我转学到离家30公里的县实验中学,属于典型的转学插班住读生。爸爸偶尔出差到县里,总会来看看我,带点衣服水果生活费外加下个馆子。

那是个什么场景呢?就在学校门口的早餐店,伸到户外搭了雨棚摆了几张桌椅,正在吃早餐,临了爸爸为叮嘱让异地求学的我努力勤奋,讲道 :“要好好读书啦,你要是成绩不好,爸爸就不疼你了。”

我心里轰的一声响,反复回味那句话。成绩不好,就没有这份疼爱了……原来一直以来我获得的父亲的偏爱,源于我那时还不错的成绩……原来不是因为我是你女儿,你才爱我的……如果我这学期成绩下降了怎么办……

那一刻我能感觉得到,头顶上的雨棚在往下压。 那种感觉就像玩信任游戏,你全心全意依赖的下面那一双双托手,它不是一直在那的,它是有可能变化被抽走的。

可能这一句话只是老爸随口一说,他现在是完全不会记得的,但这句话如一颗投石在当初小小的我心里起了多大的涟漪。

现在我性格里的独立因子不能说没有这句话的推动,以及那个时候洞察到的人情真相。

任何人都靠不住,哪怕是最爱你的父母。这里的靠不住,指的是不能指望依赖在某个人身上,你的境遇你的苦恼你的痛苦,最终只能自己消解。

去年下半年热议的《狗十三》,大家看完更多的是痛批让人窒息的亲情,被压制的青春,但另一角度它也反应出了这样一种现实:

即使是相亲相爱的家人,真实的情况也不是一切都在爱的名义下,特权和欲求即便在家庭内部同样需要自己去争取。

现实中,作为子女,我们误认为那爱应该是至上而下顺其自然毫无保留的,作为父母,我们又没能察觉自己其实有权衡和私心,所以这误解造成了怨和恨、贪和嗔,早点了解此事,即便亲情也保留一丝理性,是不是就不会生出很多亲子关系的苦恼呢?

这样一来,世间却也少了许多痴男怨女的故事,少了很多滋味啊!

为了更礼貌。

握手时托手是表达一种礼仪,一种礼貌。

握手是一种礼仪,是人与人之间、团体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都赋予这个动作丰富的内涵。一般说来,握手表示友好,是一种交流,可以沟通原本隔膜的情感,可以加深双方的理解、信任,可以表示一方的尊敬、景仰、祝贺、鼓励,也能传达出一些人的淡漠、敷衍、逢迎、虚假、傲慢。团体领袖、国家元首之间的握手则往往象征着合作、和解、和平。握手的次数也许数也数不清,印象深刻的可能只有几次:第一次见面的激动,离别之际的不舍,久别重逢的欣喜,误会消除、恩怨化解的释然等等。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茶大班社会活动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茶大班社会活动教案1

  活动目标

 1、简单认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茶叶。

 2、知道有些叶子和花能够泡水饮用。

 3、尝试利用各种叶子或花泡制不同口味的茶饮料,并乐于品尝。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5、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活动准备

 1、各种茶叶(如红茶、绿茶、茉莉花、菊花、玫瑰花等),冰糖分别放在小盘子里,每人一个口杯一把小勺。

 2、《茶叶的聚会》故事磁带

 3、在家让爸爸妈妈协助找一找家里能泡水饮用的叶子或花,泡给幼儿品尝。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小朋友你们喜欢喝饮料吗?为什么?你们都喝过什么样的饮料?见过什么样的饮料?请幼儿说出它的名字。你知道它们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1)今天老师也泡制了一杯饮料请小朋友们品尝一下,品尝完了你要猜一猜老师是用什么泡制而成的?

 (2)小组讨论并回答刚才的饮料是怎么泡制的?你认为用了什么材料?把幼儿刚才喝的饮料倒入透明杯子里,揭晓老师的茶饮料用了什么材料泡制而成。

 2、这几天爸爸妈妈在家里给你们泡了什么样的水给你们品尝?

 (1)将各种准备好的放在小盘中的茶叶摆放在桌子上,让幼儿观察一下,看一看它们的颜色,闻一闻它们的气味,并说一说它们的异同点。(2)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简单说一说各种茶叶的功效,教师总结告诉幼儿。

 3、泡茶:每人一个口杯,小勺,请幼儿自己动手用各种茶叶泡制茶饮料。在等待茶饮料变凉的过程中,组织幼儿瞧一瞧叶子或花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再看一看茶水的颜色,闻一闻它的味道有什么变化?可以互相的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自己做的饮料什么味道!

 4、游戏"小小茶师":请几名幼儿当小小茶师,利用自己刚才的实践泡制一款最好喝的饮料茶。

 5、听故事《茶叶的聚会》进一步了解有关茶叶的故事。

  活动反思:

 本活动我组织了两次,第一次活动下来感觉环节处理较好,幼儿学习兴趣浓但活动时间太长,于是我保留了观察茶叶外形闻香味看茶汤步骤,删去了喝茶汤来区分红茶、绿茶、乌龙茶的环节。第二次组织活动,感觉前面的调整很恰当,突出了活动的重点,将充裕的时间留给孩子欣赏茶艺表演、学品茶的礼仪手法。活动中孩子们惊喜,学得非常专注,活动最后过了茶瘾的孩子开始研究茶具,还要求“古筝音乐放响一点”。反思整个活动,主要有三个成功之处:环境创设合理适宜,活动氛围轻松愉悦;教师支持合作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发现;茶艺表演引发亮点,情感教育自然激发。“沏茶品茶,分享体验”这一环节是本次活动的亮点,在婉转动听的乐曲声中,我用精美的茶具,精彩的手法向孩子们演绎了工夫茶独特的茶艺,给孩子美的享受,观赏之后及时满足孩子跃跃欲试的冲动,放手让他们自己动手泡茶。在泡茶、品茶、敬茶的过程中,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增进孩子对中国茶文化了解的同时也让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与快乐,激发了孩子们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一个快乐的活动或许就为孩子走进经典铺下了一块引路石。

茶大班社会活动教案2

  活动目标:

 1、知道中国是茶的家乡,茶的种类是各种各样的,对人体有保健作用。

 2、欣赏茶艺表演,品茶,尝试自己泡茶,初步了解品茶礼仪。

 3、初步感受、体验中国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活动准备: 功夫茶茶具、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一、赏茶

 老师轻哼《采茶舞曲》做采茶的动作。提问:知道老师在干嘛吗?(在采茶)春天有各种新茶上市了,你们家人喜欢喝茶吗?你知道他们都喜欢喝什么茶?

 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参观一个小小的茶叶展览会,小朋友可以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老师带领小朋友去欣赏各种茶叶。

 看完后提问:你刚才看到了哪些茶叶?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闻上去感觉怎么样?

 我们中国茶叶的品种特别多,刚才我们认识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小结:中国自古就有品茶的传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饮用茶叶、生产茶叶的国家,可以说茶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标志,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觉得真自豪!

 二、品茶、了解茶文化。

 1、看了这么多的茶叶,你们想尝一尝吗?

 你知道该如何品茶吗?应该怎样拿茶杯?

 品茶:双手扶杯,先闻茶香,小口抿茶水,让茶香慢慢的流进我们的身体。

 提问:你品到的茶是什么味道的?喝在嘴里是什么感觉?

 你知道喝茶的好处吗?(止渴、强身防病、减肥消脂、降血压等等。)

 2、我们中国人对喝茶、泡茶有很多的讲究,下面我想请小朋友们欣赏一段茶艺表演。

 小朋友欣赏茶艺表演视频。

 刚才这位阿姨欣赏的是西湖龙井的茶艺,不同的茶叶泡法还有用的茶具都不一样,今天老师想请小朋友们学习泡铁观音。

 三、幼儿尝试泡茶。

 1、认识茶具。茶盘、公道杯、盖碗、茶漏、托手、茶杯。教师介绍提供的茶具,要求幼儿泡茶时注意安全,品茶、请茶时注意手法和礼仪。

 2、幼儿动手泡茶、品茶、请茶,互相交流感受。(启发幼儿先观察茶叶、茶汤的变化,品一品自己泡的茶,提出注意事项:注意安全、卫生,不争抢,每组小朋友明确分工)

 二、幼儿相互品茶、敬茶。

 注意敬茶礼仪:双手端杯,手不要碰到茶杯的边缘,茶不可太烫、太满。要面带微笑,注视着客人

 五、整理用具。

 1、今天老师带小朋友们学习了简单的泡茶,小朋友们回家后要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才能泡茶,不能被开水烫伤。

 2、我们一起出去跳段采茶舞放松一下吧!听《采茶舞曲》出活动室。

茶大班社会活动教案3

  活动目标:

 1、通过看茶、制茶、品茶,激发幼儿动手尝试的愿望,体验动手参与的乐趣。

 2、幼儿在亲身体会中,加深对中国悠久茶文化的了解。

 3、在亲身经历中,增加有关茶的感官经验。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1、有关的录象片、各种类别的茶、开水、茶杯、各种制作茶的原料如菊花、茉莉花、可食用色素、冰块、可食用香精、牛奶、冰糖等等。

 2、孩子平时了解一些有关茶叶的知识。

  活动过程:

 1、欣赏电视里有关“康师傅绿茶”的广告,激起幼儿讨论自己有关茶的经历和感受。

 2、了解茶的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结合录象片的内容和讲解以及实物,让幼儿简要了解茶是中国人最先发现和利用的,在我国有很多茶叶盛产地,以及中国的茶泡制有许多的讲究,中国茶在国外很受青睐,茶对我们的健康有许多的作用等等。

 3、和孩子们一起制作茶。让孩子们在熟悉了已有的原料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尝试,学着配置茶:茉莉花茶、菊花茶、红茶(可食用色素)、绿茶、水蜜桃茶、山楂茶、草莓茶、冰茶、冰糖茶、奶茶等等。可以是多种原料配置。

 让孩子在多种材料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品种,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口味的配置,还可以用同一口味,用不同的分量来配置浓淡不同的口味。

 4、品茶: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什么茶”,是什么原料,估计是什么口味等。老师用开水进行泡制,大家一起品茶,边品茶边谈自己感受。

  活动延伸:

 1、在活动区里,准备茶叶超市,让幼儿在其中更加熟悉各种不同的茶;同时,准备相关的材料,让孩子能根据自己的口味,进行自己配制茶饮料。还可以根据孩子的提议,不断更换材料,让孩子们有更多的尝试。

 2、有机会能走进茶园,让幼儿亲自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茶叶。亲自帮助工作人员摘茶、搓差、烤茶、包装茶。

 3、有条件的可以让幼儿通过不同的途径,来了解有关茶叶的保健和其他的作用。

  活动反思:

 一般的有关这方面的活动,老是不可避免的去讲解去观察和了解,而本活动却一改此举,放开了让孩子去动手去操作,让他们在自身体验中去感受去获取。但是在孩子们的亲自配置中,因为缺少这方面的经验,会出现配置的口味不是所想象的。还有就是延伸中的亲自去参观环节要是放在课前就十分理想了。

茶大班社会活动教案4

  活动目标:

 1知道中国是茶的家乡,茶的种类是各种各样的,对人体有保健作用。

 2欣赏茶艺表演,品茶,尝试自己泡茶,初步了解品茶礼仪。

 3初步感受、体验中国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4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不做“禁止”的事。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活动准备:

 1茶具数套、开水、毛巾各种茶叶

 2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一、赏茶

 你们家人喜欢喝茶吗?

 你知道有哪些茶叶?请你说说它的名字。

 今天老师带小朋友们去参观一个小小的茶叶展览会,小朋友们可以看一看,轻轻的摸一摸,闻一闻。

 我们中国的茶叶种类非常多,刚才我们认识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如:龙井、铁观音、乌龙茶……

 小结:中国自古就有品茶的传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饮用茶叶、生产茶叶的国家,可以说茶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标志。

 二、品茶、了解茶文化

 1看了这么多的茶叶,你们想尝一尝吗?

 品茶:双手扶杯,小口抿茶水,让茶香慢慢地进入我们的身体。

 提问:你品到的茶是什么味道的?喝在嘴里是什么感觉?你知道喝茶的好处吗?

 ( 止渴、强身防病、减肥消脂、降血压等等……)

 2我们对喝茶、泡茶是有很多讲究的,今天我想请小朋友们欣赏一段茶艺表演。

 小朋友欣赏茶艺表演视频。

 刚才这位阿姨表演的是西湖龙井的茶艺,你们想亲手尝试泡茶吗?

 三、幼儿尝试泡茶。

 1教师示范泡茶方法。

 2提出注意事项:注意安全、卫生,不争抢,每组小朋友明确分工。

 3幼儿泡茶。

 4幼儿相互品茶或向下面听课的老师敬茶。(注意敬茶礼仪:双手端杯)

 四、整理用具。

 1今天老师带小朋友们学习了简单的泡茶,回家后要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才能自己泡茶。

 2听《采茶舞曲》一起出去跳一段采茶舞。

  活动反思: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很遗憾的看到每个班都或多或少有同学没有任何课前资料搜集准备的进了课堂。在分组交流学习时,这些人只能做个旁听者。哪个组这样的“小懒虫”越多,在汇报知识时就无话可说,无感可言。

 怎么办,不能因此就让全班同学忽略了这部分的茶文化知识呀。为了体现整个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我立刻利用电脑搜索到一个相关内容的专题网站:中国文艺—文化专题—茶文化,辅助后面的教学。

 这个网站里的知识内容非常全面,共分为茶史、茶叶、茶具、茶道、茶艺、茶文六个主题,每个主题又有相关的很多知识内容,并且图文并茂。

 弥补了一些小组没准备的知识点后,我又根据班上同学的兴趣,大家最想看哪个主题的相关内容,我就点击进入,大家一起浏览网页。

 通过系统的学习,让我和学生都充分地感受到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茶叶包装设计精神以及茶具的造型之美,激发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我这里有一些,不知是否用得上 。

天津卫有句俗话:“过了腊八就是年。”人们一过腊八就不再忙别的事,以极大的热情把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忙年的活动中。各家各户务求把吃的、穿的、用的一并准备齐全。

其实,天津卫老少爷们过年的时候,不但能够饱了口福,还可以借这个年劲,大饱眼福,各式的庙会、花会、法鼓、大戏,各样的游戏、杂耍把春节的这几天排得满满的———“娱乐”就是天津人春节的主题。

天后宫庙会敲响新春第一锣

从前,天津民间信奉多神,如财神、灶王、菩萨、玉皇等,但由于天津地处海边,民众一面强调航海技术一面祈求神灵保佑,所以在民间威望最高、崇拜最甚的要属“天后娘娘”———在南方称“妈祖”。同时天津又是航运枢纽,外来商人诸多,航运活动频繁,所以“天后宫”的香火也非常旺盛,并多有祭祀的花会活动。到了清朝初年,康熙皇帝巡视天津,视察了天后宫,并非常欣赏花会的表演,皇帝钦赐会旗,从此天后宫的民间花会成为了“皇会”。法鼓、狮子、中幡和花鼓等各种表演走街串巷,锣鼓声不绝,喝彩声不断。据《天津皇会考记》记载,“通宵如是,直至夜阑不散。烛灭香消,未觉东方之既已白。”后来,除了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辰大庆之外,农历腊月十五至正月初一还要举办盛大的庙会,慢慢地,天后宫庙会变成了春节最为重要的一个喜庆节目。

天津民俗博物馆副馆长尚洁说:“为什么在腊月这冰天雪地的寒冷季节举办规模宏大的娘娘庙会呢?说起来它与天津人传统的年节习俗有着很大的关系,天津人十分重视过年过节,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大城市中极负盛名,这与天津的历史地理环境、五方杂处的人群结构、多数人长期从事漂泊无定的海运和漕运职业有关。每到年节,人们企盼着能够与家人平安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共祝来年好运。这种买价与心理的浓烈程度是其他城市的百姓无法相比的。天后宫腊月庙会就是在这样一个热闹的气氛中应运而生的。从腊月十五开始,各种年货商贩聚集到天后宫内,形成一个声势浩大的年货交易市场。宫南宫北一带年节需要的杂货和庙内前院的儿童玩具,吸引了大量的游人,而这种形势至今未改。”

她还告诉记者,早年间,天后宫内就有许多由配殿改成的商业店铺,卖剪纸窗花、吊钱儿、金货以及花鸟鱼虫等,都是非常有名的。在大家去选购年货的时候,看着那琳琅满目的年货,“逛逛也是享受啊!”

大鼓伴杂耍老少爷们乐一把

旧时的天津,人称唱大鼓的生意人为“吃江湖饭的”。据传,大鼓这种演唱形式的起源至少有几千年的历史,尧舜时代朝堂里就设置谏鼓,虽是以下谏上,也有一种教化的意义。古代,周庄王为了“正风化俗”,曾“击鼓化民”,所以后世唱大鼓的就尊周庄王为祖师了。过年的时候,唱大鼓的不会在年货市场附近支棚设帐,三面摆上长板凳,一面平地设桌支鼓,当做演员演唱的舞台,谓之“拉场儿”。所谓的鼓曲都是成本大套的书,什么《呼延庆打擂》、《前后七国》、《杨家将》、《跨海征东》、《薛刚反唐》等等。

这一个年,几家大鼓棚子唱不同的曲目,老百姓在一饱耳福的同时,还能一饱眼福。因为过年的时候只要一有唱鼓曲,就必然会有“杂耍”,这种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以吸引不同爱好的观众,将相声、双簧、戏法(魔术)、杂技(如抖空竹、耍坛子、踢毡子等)一起演出,称为“十样杂耍”,意为将吹、打、拉、弹、说、学、逗、唱、变、练十门技艺集于一堂,让大家在年里好好乐一把。

空竹嗡嗡响花样抖出大年味

提起抖空竹,每个孩子、甚至大人都会兴致勃勃的,因为空竹随着棉线及两根细棍子发出“嗡嗡”的声音,伴随着左右挥甩、上下起伏,由简单的拉响,到繁复优美的花招,抖空竹的技巧是相当多的。由于它两头大,中间细,天津人叫它“风葫芦”。

在老天津过年的庙会上,都会有人表演。表演者用两根短竹竿系上白线绳,在空竹中间的圆轴上绕一圈,两手持竹竿抖动时,使轴头上的圆盘旋转起来,圆盘上有竹片隔开的小孔,旋转时有风进入孔中,因而发出“嗡嗡”的响声。抖得快,圆盘转得也就快,发出的声音也就越洪亮。抖空竹时,常常是几个人聚在一起抖,比赛谁的空竹抖得响亮,谁抖得花样多,最简单的花样是“扬高”,就是把空竹抖响亮,抛向空中,带着“嗡嗡”响声,再用竹竿接住,继续抖。抖空竹的花样还有“猴子爬杆”,即让空竹顺着手中的竹竿往上旋转。复杂的花样还有“攀十字”、“张飞骗马”等。春节的庙会、年货市场几乎都可以听到“嗡嗡”的声音,现在的孩子大概从来都没有见过这样简单的玩具,在两根小棒拴着的一根小绳上,一只竹子做的小玩意儿随着绳子的抖动上下翻飞,发出“嗡嗡”的声响。如今,年过六旬的老人都能清楚地记得,几只嗡嗡作响的空竹,“嗖嗖”地从人群中飞向天空,随后,急速落下,然后各自被稳稳地用绳子接住,又重新抖了起来。小小的空竹就像流星一样不断从人们的眼前划过,令人眼花缭乱。一会儿从背后飞上来,一会儿又从腿下钻过去,一会儿又在他们的手指间来回跳跃,他们舞出的“流星赶月”、“猴子爬杆”、“蚂蚁上树”等花式令人叫绝。

男女老少齐上阵秧歌扭起来

还有一种与高跷并列为节日不可缺少的娱乐活动节日民间社火活动中的一种歌舞艺术,天津方言称为“地秧歌”。67岁的孙凤英老人说:“我是铁杆秧歌迷,一听见唢呐和鼓点声,手脚就痒痒。当你随着鼓点扭动的时候,连脚趾头都吃着劲。今年春节,我参加了宁河的秧歌队,好好地扭了一回新春大秧歌。扭秧歌的门道其实多着呢,一招一式,一行一动,都有许多讲究,把喜气洋洋的感觉带给看秧歌的每一个人,把新春的气氛带给每一个人。”“旧时秧歌都是男的闹,那时候的大年里,男人们装扮上身,吆喝着,欢笑着,在家里的大姑娘,小媳妇,隔着门缝往外看,一起跟着欢笑。女子跳秧歌是现在才有的。”

孙凤英还告诉记者,在京津一带,地秧歌有两种区别:一是踩跷与否,踩跷者腿子也只1尺余;二是大扭大唱与只扭不唱之分。以上4种形式中,只有不踩跷、只扭不唱,也不扮演故事角色的人,仅配以服装彩绸,随锣鼓伴奏碎步舞扭。至于“跑旱船”、“跑驴”等艺术形式,在天津往往是和秧歌会附在一起,也有的是附在高跷会后,作为大剧目间的一种缓冲表演项目或短节目后的补充项目。热烈火爆之后,诙谐曼舞,使观众情绪为之一舒。

唢呐伴奏铛子响跨鼓敲起来

据尚洁介绍,相传天津最早的一个法鼓团体是“大觉庵金音法鼓会”。法鼓会乐器以鼓为主,放在中央,钹、铙、铬子、铛子都在鼓后。法鼓曲牌约十几套,常用的有《老西河》、《摇通鼓》等。著名的法鼓会还有龙亭的井音法鼓、芥园的花音法鼓、侯家的永音法鼓等。而中幡会是跨鼓和中幡两种艺术形式结合表演的会,由厨行同业所办,会名“乡祠前远音跨鼓中幡会”,跨鼓队是大鼓八面,用黄绳系于颈间,鼓手人穿黄马褂;铛子八面,击者每人穿黄坎肩;另有双髻文童12人,各着鲜衣,手托花篮;武童亦12人,手持对钹。演奏时,跨鼓声轻重缓急不同,铛子打点。文童轻歌,唢呐伴奏。武童则击耍对钹和人体摆字,常摆的吉祥词为“江山太平”、“天下太平”等,变换极迅速。中幡队最初是中幡三架,各由三丈长竹竿挂长幡,幡宽五尺,青缎面初是中幡三架,各由三丈长竹竿挂长幡,幡宽五尺,青缎面,红布里。幡顶斜插旗子两面、灯笼两个、伞盖三把,并系缀铜铃若干,每架各有长幌绳两条(较北京中幡少一至二条)。每架总重超过百斤,行会中或托手中,臂上或杠肩头。表演时则顶上额或伸臂托塔,表演者做各种惊险动作,但幡竿不能离身,不能倒地。逛庙会的人们会大声地给表演者叫好,表演者得到认可后,会更加卖力地表演。

跳高劈叉翻筋斗高跷踩起来

每当过年,还有一种娱乐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踩高跷”。高跷的表演者双足缚于1~3尺高木棍制成的“跷腿”上,边行走边表演。清代中叶高跷盛行时,高跷腿子曾有高5尺者。高跷有文、武之分:文跷以走唱为主,简单的舞扭动作;武跷则表演诸如倒立、翻筋斗、叠罗汉、跳高桌劈叉等惊险动作。

天津高跷多属武跷,其舞扭动作,如倒立翻滚、前奔下倾等均有固定模式,造型美观,气氛红火。清代以来,天津城郊高跷会最为普遍,多以戏曲名目相标榜。表演时按戏目分项进行,演员在锣、鼓、铙、钹击打伴奏中舞蹈翻跌。在高跷铿锵有力的锣鼓点中,年味越来越浓,喜气洋洋的春节也越过越有意思!

“妈妈例儿”,也写做“妈妈论儿”,是京津地区一种民俗事象。《北京方言辞典》释义为:“日常生活中的迷信禁忌和迷信言论。”《北京话词语》里说它跟“老妈妈例儿”一个意思。

例儿,当然是当惯例、体例、规则讲,是应该仿效或依据的。妈妈,指长者,从前大都是家庭妇女。换句不大好听的话说,妈妈例儿就是家里老娘儿们的讲究。加上老字,则是突出“例儿”的老生长谈性质。

它是否都是“迷信禁忌和迷信言论”?我看不一定。由于妈妈例儿来自底层人民,是传承民俗,情况就复杂了,至少有三种情况:一、以迷信的形态出现,包含迷信的内容;二、以迷信的形态包含合理的内容;三、以合理的形态包含合理的内容。后二者在民俗学上叫“俗信”

这说需要用辩证方法,去看妈妈例儿。

一、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

这是带判断性的妈妈例儿。有这一回事儿吗?没有。有人把它与清兵入关联系起来,只是小说家言。如果确是“真理判断”,即没有舅舅的人,在正月剃了头(理发)怎么办?有舅舅的死舅舅,没舅舅的管不了,那还是真理性判断吗?但是,它是用迷信的形式,引导合理行为。正月,人人过春节,它督促人们在春节前做好个人卫生;不搞这种个人卫生,就危及亲属,多厉害!再说,旧社会剃头匠(理发师傅)大都是宝坻县人,旧年年底夜以继日地干活,等除夕加班到正月初一天亮,立刻回家乡过年,你想剃头(理发),哪儿找师傅去!

二、窗户门对窗户门,不打官司就死人

建筑新房,或在院子里翻盖新房,最忌讳门或窗对着邻居的门或窗户,所以有了“门对门,净死人”一类妈妈例儿。

这种话,看起来是一种民俗禁忌,而且是荒谬的迷信禁忌,但是,却不能这么简单地做出结论。因为这是以迷信形态表明一种建筑规程。

门窗对门窗不便于居住生活。谁家都有隐私,至少都有不愿意别人看见的起居生活,都有不愿公开的行为。夏日炎炎,在个人居室内难免袒露上体,或者洗浴,能时时刻刻紧闭门窗吗?显然不能。还有例如某地有两家门对门的住户。甲走出自己的屋门时,总是无所谓地前行右拐。但对门的乙住户换房搬走了,住进新住的丙。没有几天,丙住户的男人站在门前骂街,“狗眼冲人家屋里看什么”,“不是东西”等等。甲住户发现丙住户“骂海街”也不依不饶,说:“也不尿一泡尿照照,你那模样的女人躺在地下也没人要。”“海街”骂了几次,甲与丙接上了火,大打出手,归了派出所。如果当初盖房的时候,遵守了妈妈例儿这种多年经验总结,把门与窗相互错开,就不会发生这种纠纷。可见这条看来十分迷信的妈妈例儿,道出了某些生活的真理。

旧时元宵节天津例儿多

为外甥祈福———舅舅送灯

正月十五,当舅舅的人可千万别忘了一件事,一定要给外甥送灯。旧时天津民间有舅舅给外甥送灯的习俗。

“讲究送‘鸭子’形的灯,取其谐音‘押子’之意,为外甥祈福。也有预祝外甥长命百岁之意。”至今此俗不衰,而且灯的种类日趋繁多,金鱼灯、蒺藜灯等取富裕有余和吉利的寓意。

结伴赏灯散逛———走百病

正月十六,天津还有一个习俗,这一天是走百病的日子,劳累一年从未离开婆家的妇女们,纷纷走出家门,或回娘家与父母团聚,或到庙里进香,或到繁华闹市逛一遭,消闲一番。但是,必须当日返回,不许隔夜。

妇女不仅要回娘家,而且多结伴出游,一边赏灯散逛,一边以行“走”除百病,民间认为在“走百病”时,必须越过3条河流,跨过3座桥,而且还要“摸钉”,方能求吉除疾。“摸钉”就是用手触摸桥梁上的铁钉或是庙门上的门钉。因“钉”与“丁”谐音,而“丁”又象征男子,所以妇女特别是未有身孕的妇女则必须诚心“摸钉”,以求子嗣,使家业兴旺,有传宗接代之人。好在天津河流多,桥梁多,庙宇多,不然走一天下来,女子们的小脚哪里受得了。

金银财宝驮回家———蒸老鼠

居民人家一般在正月十四就忙活起来,和面蒸制“刺猬、老鼠”。刺猬的周身剪出细三角尖儿,以高粱米做眼。老鼠则剪出四足和长尾,用黑豆做眼。刺猬、老鼠的脊背上和木铣头上堆着面做的元宝,两种为一对,分别摆放窗台角、门墩、厨房的灶台角处,头朝外。转天下午,把各处摆放的刺猬、老鼠头由向外转向屋内,以示把财宝驮回家中。至于神像前、祖先牌位前和灶王神像前所供的刺猬、老鼠则不转动。

十五晚间天黑后,撤下供品及各种摆放的刺猬、老鼠,由家中男性家长主持上香,供煮熟的元宵,全家男女老小叩拜尽礼,燃烛焚香焚黄钱、放鞭炮。香尽撤下元宵回锅煮热由全家分吃,谓“吃供尖”。吃供尖后正式吃晚饭,平时分家单过或者外出工作的,都要凑齐集中在家长的住处吃。因为正月十五是第一个月圆的日子,月圆家圆,象征着家庭和睦、美满幸福。

圆圆满满吃元宵

过元宵佳节,自然不能不提吃元宵。有糯米(津地叫“江米”)面和高粱面(津地叫“黍米面”)两种。糕点店出售的是糯米面的。元宵馅品种多样,故称“什锦汤圆”,制作时用畚箕摇制,煮熟后松软可口。一般家庭自制都是高粱面的,是包糖馅后用手制成,煮熟后略显硬实。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再看元宵的品种和吃法。北宋以前的元宵是实心的,无馅,下在烧开的水中,配以白糖、蜜枣、桂花、桂圆等物。南宋时开始有了中间包糖的“乳糖圆子”,大概是较早的有馅元宵。其后,元宵馅又有甜、咸之分。甜馅一般用白糖、红糖、桂花、果仁、芝麻等制作;咸馅多为荤馅,单包肉或肉、蔬合包。元宵大多以水煮食,但也有油炸食用的。

今天,元宵的吃法就更加丰富了,人们把中西结合在元宵上发挥得淋漓尽致,连巧克力和冰淇淋都能当元宵馅了,还有什么不能煮来吃的呢?

世事沧桑成瑰宝,群艺非遗重传承。

——赵明华

01江华火车站前铜铸长鼓-2jpg

走进“神州瑶都”江华瑶族自治县,处处可见长鼓的影子:沿公路从湖南、广西、广东三个方向进入江华,最醒目的标志就是路两边高竖的瑶族长鼓雕塑;进城主干道瑶都大道旁的路灯都是一个个小长鼓造型;进入县城沱江镇,在最繁华的阳华路-江华大道三个地段:中心花园、寿域路口、火车站广场,分别矗立着三座以长鼓为主题的城市雕塑:《长鼓神韵》《瑶韵》以及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铜铸长鼓……长鼓声声,飘荡在瑶山蔚蓝的天空,唤醒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自信与自强。

长鼓是瑶族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本土文化学者说,要真正了解长鼓,还得到山里去。

日前,在江华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李忠林、盘艳明的陪同下,记者来到大山深处的江华大圩镇文明村,探访瑶族长鼓舞传承人赵明华老人。

03-2jpg

长鼓之乡话长鼓

文明村是一个瑶汉杂居的小山村,坐落在湖南与广西交界的群山之中。地方文献记载:“村庄山岭围绕,好似围篱,因而得名‘围篱’,后雅化为‘文明’。”走进村寨,四望皆山。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使传统文化能够得到较完整的保留和传承。

赵明华的家在一个山坡高地上,进门就见堂屋上首神龛上供着一对颇有些年头的长鼓。赵老说,这对长鼓伴随他30多年。鼓身被摩挲得油光发亮,依稀可辨他早年用毛笔写的瑶家迎客歌:“抬头得见贵客到,手拍长鼓门外迎。三生有幸龙华会,接入龙华共取经。”村里还保存着一对上百年的长鼓,是他已过世的师傅,有“长鼓王”之称的李根普传下来的。

赵明华今年78岁,是瑶山里土生土长的一名乡村小学教师,退休前几十年工作生活半径没有超过10公里。他所在的大圩镇是“长鼓之乡”,逢年过节有打长鼓的习俗。他从小受环境熏陶就会打长鼓,后来正式拜师向李根普学艺,成为新一代“长鼓王”。2008年,江华瑶族长鼓舞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赵明华被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在竹林掩映的屋前坪,赵老跟记者聊起瑶族长鼓的来历:传说瑶族始祖盘王晚年一次到山里打猎,追野山羊坠崖死在空桐树下,他的子孙就用山羊皮和空桐树做成长鼓,在祭祀时反复敲打,以示不忘祖先。到后来逐渐发展成了独具瑶族特色的民间舞蹈,不仅乐器制作取材于大山,长鼓舞基本动作中大多也反映出山居民族的特点,如金鸡展翅、山羊反臂、画眉跳笼、古树盘根、扫地梅花,还把打猎、砍树、盖屋、打糍粑等场景融入舞蹈动作,非常贴近生活,广受群众喜爱。附近村寨每当过节、贺寿、盖新房、庆丰收、祭盘王等庆典礼仪时,都要请赵老师带他的徒弟们去打长鼓。

在记者查阅的零星史料中,历史中的瑶族长鼓若隐若现:瑶族“圣经”《评皇券牒》云:“秋冬祭拜盘王,伊十二姓子孙,摇动长鼓,吹笛笙歌,引出大男小女,托手把臂,身着花衣花裙,惊天动地,歌唱不绝。”宋诗《踏盘曲》曰:“湘水东西踏盘去,青烟云雾将军树。社中饮酒不要钱,乐神打起长腰鼓。”在更早 2000 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九歌》中吟唱:“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

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原主席张劲松结合长鼓舞、伞舞和瑶族织锦中的八角花纹研究认为,长鼓起源与太阳树神话相关,反映了太阳崇拜与盘王祖先崇拜的复合。本土瑶族学者周生来研究认为,瑶族长鼓舞起源于瑶族宗教祭祀,是瑶族宗教祭祀中的重要仪式、重要器具和瑶民社交的重要方式,凝聚了民族情感,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一支长鼓,凝结着瑶族的集体记忆和族群认同。因此,在湖南江华,广东连南、连山,广西富川,金秀等瑶族县,瑶族长鼓舞都是国家级非遗项目。

07-2-2jpg

长鼓声声走四方

在瑶山里,瑶族村寨过节时打长鼓,跟汉族的耍龙舞狮一样,图个吉祥喜庆。文明山的长鼓在湘桂边界一带的村寨中一直都颇有名气。赵明华说,解放前他师傅每年过春节都去附近寨子打长鼓贺年,每家都有红包给,毫子拿了一路。正月初一带着长鼓出去,到十五还回不来,极受欢迎。后来破四旧被视为封建迷信禁止过较长一段时间,改革开放后长鼓舞习俗再度恢复和兴起。1988年,他和师傅去郴州一个国际瑶族文化研讨会表演长鼓舞,有个美国人出价两万美元要买他们手上那对百年老鼓,他们没有卖。他师傅说,这是祖宗传下来的,卖不得。2001年,中央民族歌舞团瑶族舞蹈艺术家赵湘在北京举办《我从瑶山来》舞蹈专场演出,专程请李根普、赵明华师徒上台表演了一段长鼓舞,让古老与时尚同台对话,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产生较大反响。

在家乡当乡村教师期间,赵明华工作之余留心搜集散落在民间的长鼓舞和瑶歌资料,整理出长鼓舞72套基本动作,收集长鼓舞曲2000多首。20世纪80年代,江华文化馆对李根普、赵明华等民间艺人传承的长鼓舞继续收集整理,编辑成《江华瑶族民间舞蹈集成》一书,成为规范教程。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后,赵明华比他退休前更忙了。近年来,随着江华打造“神州瑶都”品牌,以及国家对民族文化的日益重视,赵明华经常应邀到县内外甚至省外去登台表演,乐此不疲,每年参加表演上百场。

在赵明华家堂屋的墙上,贴着几张很显眼的红纸,上面是他自己写的十来首瑶歌歌词:“多谢各级党政府,谢党光辉照寒愚;诚心做好传承事,天缘有幸再来游。”“海峡两岸紧相连,炎黄子孙一脉承。咫尺天涯初相见,且将长鼓诉亲情。”……这是他赴北京、台湾等地传播长鼓舞文化归来的心声。2012年1月,赵明华父子应邀参加在台湾台中市创意文化园举办的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活动,把瑶族长鼓舞的魅力传播到海峡对岸,增进了民族文化交流。归程中,赵明华在双牌大山遭遇意外车祸,头部受伤昏迷住院抢救,好不容易死里逃生,现在脑袋上还有明显的凹痕。出院后,他仍然一如既往热心地传播长鼓舞,只是很少上场了,更多地是去指导教学或担任长鼓舞比赛评委。他说:“现在年轻人跳的长鼓舞,很多不是原来的模样了。应当先学好传统长鼓舞,这才是长鼓舞的根啊!”

10欢乐长鼓jpg

千年传承有后人

30多年来,赵明华在自家老屋前的晒谷坪上开办“长鼓舞课堂”,除了教会自己的儿子、儿媳、孙子、孙女,组了个家庭长鼓舞队外,村里的年轻人只要愿意学,他就无偿地教。几十年下来,教的徒弟不少,但村里打长鼓的还是不多。“好多都出去打工去了,说打长鼓又不能当饭吃,沉不下心来学。”赵明华有些失落地说。

他回忆原先跟师傅学艺的经历:“我们拜师要烧香化纸请盘王的,还要给师傅打红包,多少随意,但心要诚。师傅口传身教,没有书可学。考技艺时要到八仙桌上跳,在桌子上换位拜四方,既要打出风度,又要保持平衡。以前传男不传女,现在改革开放男女平等了,我们男女都教,这个可以跟盘王解释清楚。只要想学的我都教,要把它一代代传下去。”

长鼓舞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后,在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赵明华把自己的传承基地从家乡文明村延展到大圩镇乃至全县,还经常应邀到县民族艺校授课教长鼓舞。在他的影响下,他的两个儿子赵旺生和赵能文走上了两条不同的传承之路。在大圩镇二小当老师的大儿子赵旺生,除在学校传承原生态的长鼓舞外,还在其他老师的帮助下自编长鼓操,既保留长鼓舞精髓,又更易懂易学易传,在瑶山各个校园之间广泛传播。而三儿子赵能文则组建了一个民间演艺团队,长鼓唢呐和洋鼓洋号“混搭”出瑶歌瑶舞的新感觉,并通过微信推广传播,在附近乡镇很吃香,隔壁广西的各乡村遇红白喜事也经常邀请他们去表演。

2016年,在江华对口扶贫的中南大学成立江华瑶族长鼓舞传承基地,成功入选教育部首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基地。通过向赵明华等传承人拜师学艺,中南大学师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共研制了120余件长鼓文创产品,创编了长鼓舞广播操。2019年3月在长沙校园里,千名中南学子同舞长鼓操,视频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展示出了传承的力量。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目前江华长鼓舞爱好者已达数千人,除县民族歌舞团外,县瑶族长鼓舞协会、尤棉歌舞队等民间文艺团体如雨后春笋涌现,《鼓舞盛世》《瑶池鼓韵》《长鼓广场舞》等自编节目在日常群众文体活动及县内外文化交流展演中频频亮相并获奖,还将瑶族长鼓舞推向了北京、厦门、香港、澳门……

回到县城,记者在江华火车站前广场,凝望广场正中巨大的铜铸长鼓,背景是连接山里山外的火车铁轨,远景是巍峨的大山,仿佛听到鼓腔里传出雄浑的声音,久久地回响在南岭大地上。长鼓正下方的基座上,镌刻着一个古朴的图腾印,和曾任江华县长的瑶学专家李祥红所作《瑶族长鼓铭》,诉说着这个山居民族的心音:

擎天一举,南岭之麓。敬拜长天,俯瞰大地。昂然精神,庄严圣物。聆听之,远古韶音神韵;仰望之,当今梦想激情。黄河起步,风雨兼程。过了一山又一山,进取一步又一步。斩除羁绊,冲破闭塞。万众一心,奋发激昂。瑶歌声宏,长鼓劲舞。欣欣向上,生生不息。神州一片和春,瑶山万载瑞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259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