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之间有什么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有什么关系,第1张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传统上比较重视互为表里的脏腑关系,即如《灵枢·本输》所说:“心合小肠”,“肺合大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下面,我为大家讲讲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肺与腑

 肺与大肠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相合关系。生理上,肺气清肃下降,气机调畅,并布散津液,能促进大肠的传导,有利于糟粕的排出;大肠传导正常,糟粕下行,则有助于肺气肃降。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病理情况下,若大肠实热内结,腑气不通,可影响肺的肃降,而出现胸满、喘咳等症。反之,肺失肃降,津液不能下布于大肠,则可见大便困难;若肺气虚弱,气虚推动无力,而致大便艰涩难行,称之为气虚便秘;若气虚不能固摄,清浊混杂而下,又可见大便溏泄。

 其次,肺与胃经脉相连,其气主降,均喜润恶燥,生理上相互依赖,相辅相成。肺主宣发肃降,布散精气津液以滋养胃;而胃受纳腐熟,与脾主运化配合,化生气血津液以养肺。故在病理情况下,肺胃之间亦多相互影响。肺的气阴不足,肃降失常,可致胃之气阴亏虚,胃失和降而上逆,出现呕吐、呃逆等症;反之,胃的气阴不足,常致肺的气阴亏虚,影响肺气宣降,上逆而见咳、喘等症。外感病的过程中,亦常见肺病及胃或肺胃同病的现象,如太阳中风证、风湿证之见干呕症状等,或见肺胃热盛之证;杂病咳嗽,亦可由胃病及肺。陈修园《医学三字经》说:“盖胃中水谷之气,不能如雾上蒸于肺而输诸脏,只是留于胃中,随热气而化为痰,随寒气而化为饮,而胃中既为痰饮所滞,而输肺之气亦必不清而为诸咳之患矣。”而胃脘痛等亦可由肺病及胃,肺金能克肝木,肺虚无力制肝则肝旺,肝旺则乘脾犯胃,使胃疾缠绵。

 另外,肺与膀胱在人体水液代谢方面密切相关。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不断将体内水液向下输送,而成为尿液生成之源。膀胱生理作用的发挥,下受肾阳的气化,中受脾气的转输,上受肺通调水道之影响。肺对膀胱亦有调控作用,若调控正常,则尿液的贮存和排泄有度。反之,肺的宣降功能障碍,调控失灵,则膀胱开合失司,或合而不开,则尿少、癃闭;或开而不合,水泉不止,而见遗尿。故《景岳全书》说:“小水虽利于肾,而肾上连肺,若肺气无权,则肾水终不能摄,故治水者,必治气;治肾者,必治肺。”

 心与腑

 心与小肠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相合关系。生理上,心阳的温煦,心血的滋养,有助于小肠的化物功能;小肠主化物,泌别清浊,吸收水谷精微和水液,经脾气升清上输心肺,有助于心血的化生。病理情况下,心火亢盛,可循经下移于小肠,使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常,出现尿少、尿赤、尿道灼热或涩痛等症;而小肠有热,亦可循经上炎于心,出现心烦、失眠、舌红、口舌生疮等病症。此外,小肠虚寒,化物失职,日久可出现心血不足的病症。

 另外,心为君主之官,主宰人的心理活动,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参与判断事物,作出决定,在六腑中为惟一参与心理活动的腑。心与胆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密切配合,胆在心神的主导下,行使其决断功能。病理情况下,心胆病变常相互影响,表现出精神情志失常的病症。如心胆气虚,则见惊悸不宁、胆怯善恐、失眠多梦、汗出气短等症。若胆郁痰热内扰,心神不宁,则见眩晕呕恶、烦躁失眠、精神抑郁、胸闷不畅等症状。

 脾与腑

 脾与胃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相合关系。在生理上,脾与胃纳运相协,升降相因,燥湿相济。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是脾主运化的前提;脾主运化,则为胃的受纳腐熟创造了条件。如果没有胃的受纳腐熟,则脾无谷可运,无食可化;反之,没有脾的运化,则胃不能继续受纳。二者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而同为后天之本。脾主升清,水谷之精微始得上输于心肺,胃才能行受纳腐熟之职;胃主降浊,则水谷下行而无停留积聚之患,又有助于脾气之升运。脾胃之气,一升一降,相反相成,从而保证了纳运功能的正常进行,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二者同居中焦,而构成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脏属阴,主运化而升清,以阳气用事,故喜燥恶湿;胃腑属阳,主受纳腐熟而降浊,需阴液滋润,故喜润恶燥。脾胃燥湿喜恶之性不同,但又相互制约、相互为用。脾湿能济胃燥,则方能行下降之令,传导之职,水谷糟粕以次传下;胃燥能济脾湿,则脾方能行其上升之令,运化之职,水谷精气上输心肺,灌百脉而 营养 全身。二者燥湿相济,阴阳相合,方能保障脾胃的正常纳运及升降。诚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所说:“胃易燥,全赖脾阴以和之;脾易湿,必赖胃阳以运之。”在病理情况下,脾胃病变常相互影响,一损俱损。如脾虚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可影响胃的受纳与降浊,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脘腹胀痛等症;若胃失和降,亦可影响脾的运化与升清,出现食后腹胀、便溏、泄泻等症。若脾湿太过,湿浊中阻,转输无力,也会导致胃气不降,出现纳呆、嗳气、呕吐、胃脘胀痛等症;而胃燥阴伤,则可损伤脾阴,出现不思饮食、食入不化、腹胀、便秘、消瘦、口渴等症状。

 其次,脾主运化,须依赖胆腑之助。《医学见知》云:“胆主升清降浊,疏利中土。”而胆木则有赖于脾土的培植,脾气健运,胆气充足。病理情况下,若胆气升发疏泄失常,则影响脾之运化。李东垣《脾胃论》说:“胆气不升,则飧泻、肠澼不一而起矣。”反之,脾气亏虚,又可致胆木失去中土的培植,而致胆气亏虚,出现胸胁隐痛不适、乏力、神疲气短、惊悸虚怯、失眠多梦等;若湿热困脾,土壅侮木,肝胆疏泄失职,胆汁上溢外泛,则可见口苦、黄疸等症。

 另外,在中医藏象理论中,脾主运化,涵盖了小肠化物与泌别清浊的功能,故小肠虚证之化物、泌别失职,亦常从脾治。大肠的传导功能,亦有赖于脾气的推动与固摄、脾阳的温煦及脾阴的滋润,若脾之气虚推动无力,或阳虚肠寒气滞,或阴虚肠失滋润,均可导致大肠传导障碍,而见排便困难之症;若脾阳不足,大肠失于温煦,又可致虚寒泄泻,出现食已窘迫,大便色白,甚则完谷不化,溏泄无度等。

 肾与腑

 肾与膀胱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相合关系。在生理上,肾为水脏,膀胱为水腑,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依赖于肾的固摄与气化。肾之阳气充足,气化作用正常,固摄有权,膀胱开合有度,尿液才能正常生成与排泄,从而维持水液的正常代谢;膀胱贮尿排尿有度,也有利于肾的气化主水功能。病理情况下,若肾之阳气不足,气化失常,固摄无权,则膀胱开合失度,可出现癃闭,或尿频、多尿、尿后余沥、遗尿,甚则尿失禁等。反之膀胱开合不利,尿液不得排泄,亦可影响到肾的气化和固摄,以致出现小便色质或排出的异常。

 其次,肾阴肾阳为一身脏腑阴阳之根本,而胃主受纳腐熟,一方面需赖肾阳之蒸化以腐熟水谷,肾阳如釜底之火,火旺力足,则釜中之物自熟;另一方面,胃又赖肾阴之滋助,以维持其濡润不燥之特性。肾主藏精,则有赖于后天胃土之资助,同时,胃主降浊,使水谷之浊气下达小肠与大肠,从便、尿而排,故肾主二便,又与胃之降浊相关。在病理情况下,肾气亏虚,多累及于胃,而见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若真阳暴脱,必导致胃气断绝,可见呃逆连发,呃声低微,气不得续等症。若肾阴不足,火热偏盛,煎熬津液,三阳热结,则可见前后闭涩,谷道干涩,噎膈不下。反之,胃土虚衰,化源不足,可致肾精亏虚,而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症;另外,热病过程中,阳明热结而成腑实,若下不及时,常由胃及肾,耗伤肾阴,而致土燥水竭之症。

 肝与腑

 肝与胆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相合关系。在生理上,肝胆同主疏泄,共同发挥协助消化的作用。肝主疏泄,一方面分泌胆汁,贮存于胆;另一方面调畅胆腑气机,以促进排泄胆汁。而胆附于肝,藏泄胆汁。两者协调合作,使胆汁疏利到肠道,以帮助脾胃消化食物。其中肝的疏泄功能起主导作用,肝所化生的精汁充盈,疏泄功能正常,胆才能贮藏足够的胆汁和适度地排泄胆汁;胆汁排泄通畅,也有利于肝主疏泄功能的有效发挥。另外,肝为将军之官,主谋虑;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肝胆相互配合,则人的思维正常,遇事果断。故张介宾《类经·藏象类》说:“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正由于肝胆在功能上息息相关,故病理上亦常相互影响,肝胆气虚、气郁、湿热、火旺之证多同时出现,而表现为胆怯易惊、失眠多梦、气短乏力;或见精神抑郁、胁肋胀痛、口苦、眩晕,或见口苦、呕恶、纳呆、胁痛、黄疸、带下黄臭等症状。

 其次,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有助于中焦脾胃气机之升降。肝气条达,则胃气和降。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则致胃失和降,可见胸胁及胃脘胀痛或窜痛、呕吐、呃逆嗳气等;若气郁化火,肝火犯胃,在上述症状基础上,还可见口干口苦,心烦易怒,泛酸嘈杂之象;若寒邪直中肝经,肝失疏泄,而使胃气通降受阻,则见巅顶头痛,胃脘冷痛,或由少腹攻冲作痛,呕吐清稀涎沫等症。另外,肝气之疏泄,调畅气机可促进大肠之传导及尿液的生成。故肝郁气滞,可使大肠气滞,传导失司而见便秘之症;可使水液输布障碍,膀胱排尿功能失常,而见癃闭之症。

《吕氏春秋》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

《红楼梦》中多愁善感、忧郁伤身的林黛玉,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七情致病伤及内脏,主要是影响脏腑的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气血运行紊乱。不同的情态刺激,对气机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酸痿厥,遗精等症。

中医通常用“脏腑”来总称人体的内脏。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心外面有心包经)

六腑指:小肠、大肠、胆、胃、膀胱、三焦。

脏腑共同配合,五脏为主帅,六腑为辅佐,才能共同完成人体的各种功能。

由此出现了物种表里关系:肝与胆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一、肝与胆

肝与胆互为表里。

“肝主藏血”,肝有储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液”之说。肝气条达有升发疏泄 的作用,可舒畅全身,令人精力旺盛又心平气和、神情怡然。

(1)“肝开窍于目”,肝是眼睛的根,肝的精气充足,眼睛明亮、黑白清晰,炯炯有神,如果火上炎,可是双目肝赤、肝虚则会双目干涩,视物不清。

(2)“肝主筋,其华在爪”,肝的精气充足能养筋、筋壮肢体灵活自如,指甲丰满光洁、透明呈粉色;肝虚则筋发硬,活动迟钝不灵,指甲糟脏,凹陷不透明,缺少血色。

(3)“怒则伤肝”肝气调达顺畅,人的精力旺盛而又能心平气和,与人交往亲和友善,肝瘀气则易生怒火,目光凶狠,脸趁呈绛色,体内臭气鼓胀,令人厌恶而避之。

肝阴包括血液和全身筋与肌肉运动时所需的润滑液——阴津,肝阴足,身体轻松自如,内心自信不愠不和。

肝的不适之证分阳亢和阴虚,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都会影响形象美,调肝要区别阳亢和阴虚,其不同的特点分别如下:

1 肝阳亢者性情急躁尚有气力;肝阴者性情焦躁但疲惫不堪。

2 肝阳亢眼红,干涩和眼角膜有斑,或眼袋鼓胀,下垂或眼球外突;肝阴虚者眼窝内凹,或干涩视物模糊,或迎风流泪,或眼花,或色盲,或视网膜脱落,黄斑性病变,白内障,重则患神经炎。

3 肝阳亢饭后两肋下胀满,或右肋常胀痛;阴虚右肋常隐隐作痛。

4 肝阳亢者双脚躁动不安;阴虚者两腿酸软。

5 肝阳亢者遇事焦躁,处事不周;阴虚者办事心余而力不足。

二、心与小肠

中医讲的心包括心脏和大脑。例如:心里想,不是指心脏在想而是讲大脑在思考。

心主神明是精神意识,思维等高级中枢神经活动的主宰,对其它脏腑的功能起领导作用,气足血旺的人精神愉悦,神采奕奕。容光焕发,心气虚的人心悸,二目无光,兴致索然,重则厌食。

(1)心气足面有光华

心气足者脸色白里透红,皮肤光滑柔软,细嫩;心气虚者面色无光,毛孔粗大,因其锁不住毛孔而汗水自出,重者大汗亡阳。

(2)心气足声圆音亮

心气足的人声如响铃,乐于言表,喜形于色;心气虚者声音低沉,常吁短叹,少言寡语,抑郁不欢,心气虚者病因各异;或劳累过度,或心情抑郁而暗耗心阴;或受刺激郁郁不欢;或步入中年气虚;或大病初愈气已伤矣。

三、肺与大肠

肺位胸中上走气道,喉为门户,开窍于鼻,为气体出入之所,“肺朝血脉”肺吸进的清气与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相结合,生化为元气,维持人的生命,肺与心同为上焦,相互依存,肺主气,心主血,气离血死,血离气枯。

1、肺气是精力旺盛,肺气是人的血液中含氧充足,必然精力旺盛,健康的年轻女性皮肤白嫩,与肺气足有关。

2、肺主皮毛,肺气足,皮肤层面气血充足营养物质丰富,皮肤柔嫩,光滑,毛孔细,肺气虚,皮肤抵抗力弱,皮肤容易出现下列症状:皮下红疹、皮癣、面有红斑、粉刺,面部毛孔显粗,皮肤过敏。

3、肺气足鼻子精巧:肺开窍于鼻,肺气足,鼻子发亮,精巧,肺气虚,鼻子毛孔渐粗,或鼻翼变红,重则为“酒糟鼻”。

3、肺气足鼻子精巧:肺开窍于鼻,肺气足,鼻子发亮,精巧,肺气虚,鼻子毛孔渐粗,或鼻翼变红,重则为“酒糟鼻”。

4、肺气足不虚胖,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调节人体水分,需要脾、肾相互配合缺一不可,何一个环节出了毛病,都会引起体内水液代谢不利,形成虚胖,重则浮肿。

肺气足鼻不生炎症,嗅觉灵敏。肺气虚,易患鼻咽,容易过敏,有时不辨香臭,“肺主忧”肺气足,人常欢笑,肺气虚,人多忧愁。

肺有阴虚,阳虚之分,不同症状如下:肺阳虚时咳喘无力,清鼻涕,甚则喘促或呼吸困难,痰多清稀,疲倦,懒语,声低,怕冷,自汗,脸色青色,舌胖淡嫩。肺阴虚时干咳少痰,潮热盗汗,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咽燥喑哑,舌红干燥,苔少。

四、脾与胃

“脾胃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主运化,水和精微输布全身,供应人体多方面的需求,维持内脏功能正常的运行,食物入口皆由脾而散,脾与胃为营血化生之源,所以,人白天的身体状况健康与否,与脾有重要关系。

1、脾气足肌肉丰活,“脾主肌肉”脾气足,肌肉丰润、鲜活,面部生动而富有活力,有的人长相不漂亮,但仍然可人,这就是民间讲的脸上长着:爱人肉。

2、脾气足脸不臃肿,女性面部白里透红的胖是正常的胖,可谓“富贵之美”,除此外的胖,多数为肿胖。脾主运化水湿,输布体内水份,脾虚湿滞,则导致水肿,肾虚引起的水肿在腿脚,脾虚引起的水肿在脸部及全身。引起脾虚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吃;二是思,多吃冰冷食物,贪吃水果,暴饮暴食都能伤脾,思虑过多,也可能伤脾。

3、“脾开窍于口,其荣在唇,脾气通于口,脾足能知五谷”脾气足着嘴唇丰盈红润,呼出的气无异味,吃五谷杂粮可品出其中的香味,脾气弱者唇白而粗糙,若寒凝脾中则唇紫或黑,呼出的气息异味浓得令他人躲闪,且饮食无味。

4、“脾统血,使血液在脉管内运行顺畅不致外溢”脾气虚而无力统血时,血溢出脉管之外称为“血不循经”,有人会皮下出血形成瘀斑,严重的人流出的汗为红色,有的女性会经血不止。

脾和胃相表里,脾相当于车间,二者缺一不可,相互配合,但是他们的习性却不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气上升,人中气足,胃气下降,人才能顺利完成消化吸收,脾和胃的功能正常与否,其症状分别如下:

1、脾气虚时唇偏白,重则无血色,胃火上行,唇干,重则有裂纹。

2、脾气虚得太久,上牙龈萎缩,胃气虚弱久了,下牙龈萎缩。

3、脾气虚弱便溏稀,重则泻肚,胃火上行大便干硬。

4、脾气虚时四肢不温,胃火旺时人燥热。

5、胃阳不足,胃脘胀痛,呕吐清涎。

五、肾与膀胱

“肾为先天之本”肾气旺,人耳聪目明,精力充沛,颈直肤亮,可延缓衰老数十年之多;肾气虚,人易恐惧,严重者可出现精神疾病。

1、“肾主水”肾气时可调节体内水分并将多余水分及时排出体外,女性肾气衰时,体内该排掉水份不能及时排出,造成腰以下部位虚胖甚至浮肿,若脸也肿胖时表明已相当严重了,而补充肾气,人的腰围即可减小,但体重可能不减,这是因为“肾主骨”,人的肾气足了,骨质密度便随之增加,体重也会增加。

2、“肾主毛发”,肾气足,头发浓密而黑亮,肾气不足时则头发脱落,发质枯干,所以治理脱发的根本是调养肾。肾气足颈项直挺,牙齿坚固,因为肾主骨,而牙是骨之余,肾气虚是颈椎无力挺直,重则骨质增生,因此当人到中年出现骨质增生或出现牙齿松动时,不要急于动手术,应从调肾入手,这样既能从根本上解决病患,又可保住牙齿。

3、“肾纳肺气,肺主皮毛”,肾气足可接纳肺气,肺朝百脉可养皮肤,肾气虚时令肺的肃降功能受阻,面部易生斑等,而有的人会因肾虚不纳肺气引起脸上长粉刺。

4、肾气足夫妻生活和谐,“肾下开窍于二阴,上开窍于耳”,肾气足,听力好,肾为肝之母,肝肾同源,肝肾足者耳聪目明,肾虚易导致听力差,或耳鸣,眩晕,甚者耳聋。

补肾,首先要确定肾阳虚还是阴虚,阳虚补阳,阴虚滋阴,调反了非但达不到补肾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南辕北辙,肾阳虚或肾阴虚的特点分别如下:

阳虚:怕冷,手或脚易凉。

阴虚:怕热,手心、脚心及其内心燥热,即“五心烦热。

1、舌虚舌嫩胖,苔白;阴虚舌瘦,舌红,苔少而燥。

2、阴虚易瘦,阳虚易胖。

3、阳虚精神疲惫,阴虚燥热不安。

4、阳虚面色青白无光,阴虚颧红,脸呈绛色。

通过上面的介绍,可以提出一个结论,美是由综合因素构成的,只有当各种因素平衡时,人才可能美,其中,首先是保持物质身体的平衡,平衡的身体会产生平衡的精神面貌及状态,精神再反过来促进身体平衡,可使人体进入良性循环。

身体平衡主要是五脏循环系统各自的平衡和相互间的平衡,五脏之间的关系相生相克,是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关系,某一脏器的失衡,会引起其他脏器失衡,所以女性在追求形象和仪态美的同时,可不能舍本求末,故此失败。

简单的讲可以用五行关系来论述,肺属金,心属火,肝属木,肾属水,脾主土。

之间的关系就是五行关系。

(1)相生。如心生脾,心阳的温煦脾土,助脾运化。

(2)相克。如火克金,心制约肺,心火之阳热可以克制肺气清肃太过。

(3)制化。如脾之气,其虚,则有心生之,其抗,则有肝克之。

脏腑之间有相表里关系,如脾与胃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简单的描述了一下。五脏六腑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详细内容要慢慢去理解领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286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