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笔试有什么技巧,比如论述题,案例分析题解题技巧?怎么才能考高分?

教师招聘考试笔试有什么技巧,比如论述题,案例分析题解题技巧?怎么才能考高分?,第1张

您好,天星培训团队为您服务。

(一)历年命题重点

  1心理、教育基本理论

  基本规律: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德育理论”“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的特性”等;

  2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常见的是给出一些实例让考生进行理论分析

  复习及答题技巧提示:

  1考生可将一些复杂的理论抽象出其主干或主要论点,用图形或图表显示,这样易记忆;

  2每种理论学习时想一个实例,答题时可根据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理论。

  (二)老题和新题

  有些题是年年必考的,如“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过程的规律、原则、方法”;“德育过程的规律、原则、方法”;

  今年预计将新出现的命题重点:

  1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2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

  3学生的主体地位;

  4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今年命题新趋势

  1纯记忆型知识(填空、解词)数量及分值比往年有所降低;理解型知识考查(选择题、辩析题如判断、连线等)会加强。

  2实例分析题加强,要求针对实例列出有关理论来进行分析及提出对策。

  3课程改革理论(如布卢姆的课程目标理论、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桃子〗”理论)、教育法规、备课程序、编写教案中简单运用计算机知识、班主任工作理论等可能成为命题新重点。

  (四)题型分析

  1题型:填空、选择、判断、简答、名词解释、论述、案例分析、教育写作等;

  2分值比例:填空(10%)、选择(15%)、判断(10%)、简答(20%)、名词解释(10%)、论述(15%)、案例分析或教育写作(20%);

  3试题难易比例:容易题30%;中等难度题50%;较难题20%。

  4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

  要想通过考试,前题条件是必须系统全面地学习和掌握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这是通过考试的基础条件。没学过有关理论的人仅靠技巧和灵感是不可能考及格的。但“全面”“系统”都是相对的、分层次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在短促的一生中掌握一个学科的所有知识。考试只是检查你所学习到的最基本的理论和最基础的能力。师范生在十几年的学习生涯基础上,又系统地学习了心理学与教育学(尽管不同的学生对各项理论的学习各有深浅不同),所以应该是能通过考试取得及格的分数的。临战之前的信心和决心十分重要。在此基础上了解一些解题的思路技巧对答题还是有益的。

  下面就各种不同题型分别谈谈解题的思路技巧。

  一、填空题:

  主要考重要概念和知识点。答案文字极少但重视细节,主要考记忆能力。

  有许多概念虽遗忘了定义,只要你原先学习时对它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还是可以根据理解对它进行推断和回忆的。填空题都会给出一些前题、范围或文字说明。大多数题会给出一些同类项。这些文字提示是你进行推断的依据。例如填空题:教师备课时要写出三种计划:1——、2课题计划、3——。答案:学期计划、课时计划。

  二、选择题:

  单选常是四选一。主要考査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度和明确程度。正确答案在四个备选中。备选答案相似度、迷惑性很大,区分和选择的关键仍是对已给出的文字的理解程度。可据以进行逻辑推演。多选题更难些。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选择题答题技巧:可釆用比较、推理、排除的方法。

  例如: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信号系统条件反射的是()。

  A、见风流泪;B、谈梅生津;C、睹物思人;D、望而生畏。

  分析:应选B。因为“第二信号系统”指语言引起的反射,这里属语言的仅有B。其它均排除。

  又例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表现了()

  A、注意的指向性;B、注意的集中性;C、注意的稳定性;D、注意的分配。

  分析:应选B。因为题意是说明专心程度。

  三、辨析题:

  辨析题有两种答题要求:1、辨别命题的正误;2、分析命题在何种条件下才是正确的。考生可据要求做答。

  1、辨别命题的正误(打×或√)此类题无前题条件的情况下判断它是对或错。

  如“人对同一目的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斗争是双趋冲突”(×)。

  又如“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命题大部正确但含部分错误也应判错,如: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优秀程度的依据(×)。应是德智体全面发展。

  2、要求考生通过分析列出判断题的前题条件或附加条件并阐明理由。如“环境及实践是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分析:必须加上“在具备正常遗传素质的前提下”,因为无脑畸型儿等在任何环境中均不能发展。

  四、简答题

  简答题多是较大的问题,但只要求列出主要观点及内容层次,无需过多论述解释。回答要层次清楚言简意赅。题目类型分以下几类: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1是什么如:简述“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2为什么如:为什么德智体美必须统一于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

  3怎样做如:掌握某种技能应注意哪些问题

  简答题分析及答案举例一:简述“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答: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其主要观点是:

  1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中的需要;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

  3人类语言意识发展是教育起源的前提条件;

  4教育传递劳动及生活经验;

  5教育特性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简答题分析及答案举例二:为什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必须统一于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

  答:四育在理论上可以抽象出来独立阐述,各有明确的任务内容方法。对个人发展起不同作用。但在教育实践中,它们是密切联系、互相影响的;是相互依存渗透的;是落实在教育对象这统一整体之中的相互促进的各个侧面。

  简答题分析及答案举例三:掌握某种技能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1明确练习的目的要求;2教会练习的方法步骤;3适当按排练习次数和时间;4利用反馈信息及时俢正改进。

  有些简答题问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答题时只要列出概念定义即可明确。例如:

  简答题分析及答案举例四:简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区别与联系。

  答:区别是: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级某类某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总要求的具体化。联系是:培养目标必须建立在教育目的基础上,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来实现。培养目标是多种多样的,而教育目的是唯一的。

  五、论述题

  题型分析:论述题要求要根据相关的原理进行阐述。应当有一定深度。但答案并不强调标准化,允许自由发挥,鼓励有个人见解。

  解题技巧:1答题时要开阔视野,从多角度分析问题。2可按“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逻辑展开论述;也可按“教心原理——亊实——总结”的逻辑展开论述。

  例:论述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答:

  1生物遗传因素。研究证明,遗传是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必然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人格特质上,尤其是智力、气质等特质明显。

  2社会文化因素。各民族特有的文化是每人人格成长的精神摇篮。社会文化从整体和方向上塑造了成员的相似的人格特征,使每人都嵌入了民族文化形态的海洋中。

  3家庭环境因素。父毌按自己的意愿、认识、情感、习惯逐日有意无意地塑造孩子的精神,并以自己好的坏的言行树立了鲜活榜样。这种矿日持久的塑造对孩子影响深远。

  4早期经验与个人经历特殊亊件影响。幸福或惨痛的童年;青少年时代的特殊亊件,会给人格形成深远的烙印,从而持久影响一生。

  5学校与教师影响。学校是青少年主要的生活环境;同学是互相模仿的知心伙伴;教材是知识的源泉;教师是做人的导师和模范;这些都是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6个人生活实践影响。工作成败、社会人群的矛盾、竞争、合作;树立了种种正负榜样。不断修正和丰富人格。

  7其它自然物理因素。生态环境、物理生活空间、交通造成的生活环境的宽狭见闻等。

  六、案例分析题

  题型分析:案例分析题要求理论性、现实性、应用性。考查综合能力。案例都是教育教学生活中实况描述。每个案例都隠含一个或多个与理论相关的主题。案例分以下几类:

  1过程描述型:只述某亊件过程与结果,要求考生依据有关理论进行评价评论。

  2难题待决型:描述一个教育教学困难困境,请考生依据有关理论对困境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

  3方案设计型:给出一定的环境、条件、资源,要求考生运用自身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提出具体工作计划或实施方案,以显示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案例分析题解题技巧:案例表面上茫无边际,其实解开并不难。要经过审题、析题、答题、再查题四步。

  (一)审题:1案例一般都有错综复杂的亊实和人物关系。审题要先了解亊件的经过及结果,不忽略题中每一信息;2找出存在的不合理的问题是什么;

  (二)析题:1将问题分类(主要是师错或是生错、是思想品德类还是教育教学类);2找出问题形成的原因;3回忆有关的心理学教育学正面理论;

  (三)答题:1先用一句话概括问题的实质。一定要开门见山,简单明了。2谈问题原因时要开阔视野,从多角度根据相关的原理进行阐述。简要地说明原理的大意即可。3分析说理,列出题中的亊实与原理对照,衬托前面的结论。4最后通过总结再次强调观点。

  (四)再査题:重新审题看自已的论述及结论是否苻合题目要求。

  其它注意亊项:普通人谁都能滔瑫不绝谈一番道理。考生答题一定要用教育理论的专业语言。这样阅卷人才能将你和不懂理论的人区别开。有理论为论述核心,自然会有一定深度。但一件亊可以从教学理论角度来分析,也可从思想品德来观察。答案并不强调标准化。

  七、教育写作题

  题型分析:卷面给出材料和问题,要求考生概括材料所反咉的主题并写出系统的表达个人见解的小论文。(千字左右)此题常涉及宏观教育中涌现出的热点难点问题,或是教育理论改革中的讨论问题。例如学生中的“网瘾”问题;汶川地震中的“范跑跑”现象;中学生早恋问题、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等。

  解题技巧:

  1分析命题的出发点;

  2找出现象中合理之处及不合理之处;

  3寻找与教育理论的结合点;

  4紧扣材料进行分析,结合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教育思想、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论述相应的教育现象;

  5叙述个人看法与结论,展现文笔与胸怀。

如有其它疑问,欢迎向天星培训团队提问。祝您生活愉快。

 心理学是 教育 学的基础,几乎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要有心理学基础,即教育必须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所有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都是错误的,为此我为大家整理了学前心理案例分析,欢迎参阅。

 学前心理案例分析篇一

 目标: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所给出的案例。

 理论:心理学和教育学

 分析步骤:

 1、读题,看清楚案例的问题是什么。

 2、根据问题,找出题中做的对或不对的地方。

 3、回想与题目中相关的理论点。

 答题步骤:

 1、说出该案例涉及的核心观点,或者简要说出案例中合理或不合理的现象。

 2、结合观点分析案例中的现象。

 3、根据需要,给予恰当的建议。

 答题时间:5分钟。

 时间分配:2-3,1-4

 理论回顾:

 细分来讲:师幼互动、教学方式、环境创设等涉及的是教育学,也就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的 言行举止 的分析都是心理学的范围。

 1、心理学的知识框架

 (1)认知发展: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

 (2)情绪情感

 (3)社会化:语言、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社会行为与道德。

 (4)个性:气质、性格、自我意识与性别化。

 实战演练:心理学分析

 1、小军是个 3 岁 6 个月的孩子,十分活泼可爱 父母很喜欢他 可令父母不理解的是:小军无论做什么事情之前从不爱多思考。 比如: 玩插塑时,让他想好了再去插,而他却是拿起插塑就开始随便地插,插出什么样, 就说插的是什么。在绘画或要解决别的问题时也是这样,夫妻俩认为这样不好,便总是要求孩子想好了再去行动,可小名却常常做不到。父母时常为此而烦恼。试问小军父母的态度和行动对吗请从 儿童 思维发展的角度分析小军的这一类行为,并为小军的父母提出科学的教育建议。

 2、 一次音乐活动中,我让幼儿辨别乐音与噪音。当我播放优美、抒情的音乐时,孩子们一致认为这是好听的音乐;而当播放噪音时,孩子们都捂住了耳朵。我问:“你们觉得这些声音好听吗”大部分孩子说不好听,只有源源大声地说:“这个声音好听!”我非常不高兴,瞪着源源说:“这么吵闹的声音你觉得好听吗”我正想批评他,可看他一脸的委屈,我忍住火气问:“为什么你会觉得这声音好

 听呢” 源源轻声地说:“你不是说过聪明的孩子和别人想的答案不一样吗”我一时无言以对。许久,我才说:“源源,你真的觉得这个声音好听吗” 源源摇了摇头。

 请运用所学教育理论分析这一师幼互动情境中教师回应的质量,并尝试提出你的回应对策,并对此类现象作出评价和 反思 。

 3、角色游戏时,我看到凯凯和小朝两人当“乞丐”,他们一人拿着一个碗弯着腰装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说:“可怜可怜我吧!给我点吃的,给我点钱吧!”看到这情景,我心想他们只是觉得好玩模仿一下而已,也没太在意。第二次角游时,我发现他们还是当小乞丐,我仔细地观察他们:凯凯说:“我趁他们不注意,偷拿了一个面包。”小朝也说:“对啊,我看他们都很忙,偷偷抓了一把钱,当乞丐太舒服了,要不到东西还可以去偷,什么都不用做就有东西吃,有钱赚”。看到他们这样,其他的小朋友也好奇地围了过来,学着他们的样子当起了“小乞丐”而且兴致勃勃的。

 看到这种情景,我本想狠狠地批评他们一顿,可又仔细想了一下,这样批评他们有用吗于是我不急于批评,而是否定了他们这种行为。我借此机会对他们进行了一次正面教育,你们知道吗,乞丐是很不光彩的事情,会受到别人的歧视如果不靠自己的双手去劳动,就永远也吃不饱,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只能一辈子当乞丐。

 4、一名六岁的幼儿,在1分钟内正确记住了17位数字:81726354453627189。而另外一个小朋友却没记住几个。

 -----看上去如此复杂的数字,孩子怎么才能在短短的时间内记住呢 请运用所学幼儿教育理论分析这一现象,并谈谈如何在教育中适当应用规律。

 5、幼儿园里打预防针,小班幼儿打针时哇哇大哭,有的甚至还没有打针就声泪俱下、奋力反抗。而大班幼儿虽然也很疼,却忍住不哭,并且打完针后还在小弟弟、小妹妹面前表现出“不疼”“不怕”的勇敢样子。

 用所学的关于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特点的知识解释和分析案例中大小年龄班幼儿的行为表现差异。

学前心理案例分析篇二

 案例:

 当宝宝哭的时候,妈妈在抱起宝宝的同时,用摇鼓弄出声音,宝宝不哭了,后来,当宝宝再哭的时候,妈妈用摇鼓弄出声音,宝宝停止了哭泣,请问这是为什么请说明原理。

 条件反射,在外界刺激的条件下,婴儿建立了条件反射

 案例给幼儿观看两只机器蜗牛,一只爬得快,另一只爬得慢,当快蜗牛停下来的时候,慢蜗牛还在爬,但是最终未能赶上快的蜗牛。让幼儿回答哪一只蜗牛先停下来,大部分幼儿说慢蜗牛先停下来,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感知觉理论分析。

 幼儿的时间知觉的发展和成熟比较晚,幼儿借助距离的长短认识时间概念, 认为走的路程短,时间就短,是典型的时空关系的混淆。

 案例有一位教师在教幼儿背诵前,先把诗的内容绘成美丽的图画,再用 故事 形式向幼儿讲述诗的 内容,进而引导幼儿对诗中提及的“眠”、“晓”、“啼鸟”等进行讨论,结合幼儿的生活 经验 帮助他们理解。你觉得老师的做法符合幼儿记忆的特点吗为什么

 这位教师的做法符合幼儿的记忆特点。由于 幼儿的形象识记优于语词识记,幼儿喜欢直观、形象、具体、鲜明的事物,对感兴趣的事物识记效果比较好,教师用故事的方式吸引了幼儿的兴趣,识记的效果当然比单调的灌输要好得多。

 案例20xx年春晚,一个小女孩背诵《百家姓》的镜头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起了各方争论。请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分析评价之。

 幼儿的容易运用机械记忆,所以在记忆《百家姓》这些无意义字符的时候,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不 要认为这是什么特殊的能力,更不能将其作为“神童”的标志。

 案例 1周二的早上入园时,小强对老师说:“昨天,我和爸爸妈妈去海南岛 玩儿了,太好玩了,还 潜水 了”老师愣住了,昨天是星期一,小强在幼儿园啊!于是就批评小强:“爱撒谎的孩子不是好孩子!”请分析小强的行为,并对教师的评价做分析。

 由于幼儿的记忆不精确、不完整,经常记住非本质、富有情绪色彩的或感兴趣的内容,常常把主观 想象的事物和现实中的事物混为一谈,所以容易歪曲事实,千万不能借此认为是品德出现问题。

 案例 2一个孩子的妈妈生病住院了,幼儿很想去看妈妈,但是大人不允许。过了两天,幼儿告诉老师:“我到医院去看妈妈了。”请分析幼儿的反应。

 1幼儿的情绪对其认知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孩子很想去看望妈妈,受情绪的强烈作用,孩子会出现歪曲事实的反应;2幼儿常常把主观想象的事物和现实混淆,出现记忆的不精确。

 案例中班幼儿小涵拿起画笔,在纸上画了起来,一边画一边念念有词:“我画小白兔哦,小 白兔吃什么呢来,吃红萝卜吧啊,天黑了,要回家了,开火车啦”她对着画好的小火车开心地说:“你要好好跑啊我要去小熊家了”请分析小涵的行为。

 无意想象是幼儿主要而又典型的想象形式。无预定的目的性,想象的主题不稳定、零散,仅仅满足 与想象的过程,而且容易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案例两个形状不同的玻璃杯,一个细长些,一个粗矮些,把其中一个杯子盛满水,当着 4 岁儿童的面把水倒进另一个杯子里,他会认为现在的杯子里的水和刚才不一样多,细长杯子的水更多。请分析幼儿的反应。

 由于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受感知觉的制约,幼儿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抓住问题的本质,思维带有片面性,所以幼儿更愿意相信看到的现象,于是作出“细长杯子中的水位高”这样的判断。

 案例老师让幼儿把分别画有“手套”、“脚”、“袜子”、“手”的 4 张分成两组。小强分成“手套”和“手”,“脚”和“袜子”两组。其理由是:手套是戴在手上的,袜子是穿在脚上的。小明分成“手套”和“袜子”,“脚”和“手”两组。其理由是:手和脚是人身体上的东西,手套和袜子是服装类。

 两位幼儿的思维水平是不一样的,小明的概念掌握的水平强于小强,因为小强的概念掌握是基于事 物的具体特征,而小明已经初步有了类的概念。

 案例要求 4 岁的萍萍和 6 岁的丹丹从画有人、车、马、虎 4 张中取出 1 张与其他 3 张不属 同一类的图,她们都能将“车”取出。但是,萍萍解释取出“车”的原因是“人、马、虎都有头、身子、 脚”,丹丹解释取出“车”的原因是“人、马、虎都是活的、有生命的”。分析两名幼儿的反应。

 两位幼儿的思维水平是不一样的,6 岁幼儿的概念掌握水平强于 4 岁的幼儿,已经初步有了类的概念。而 4 岁的萍萍概念掌握的水平还停留在基于事物的具体特征,没有形成类概念。

 案例3 岁的海若把吃了一半的巧克力埋在土里,一边埋一边说:“巧克力快快长大,过几天我就可以吃到又大又香的巧克力啦!”请分析海若的行为。

 推理是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海若的行为反应了她的推理和概括处于具 体形象水平,对事物的外部的非本质的特征进行归纳推理,她看到植物的 种子种在土里可以长出苗,借此认为巧克力也可以。

 案例 1理论上除法比加法更难掌握,但幼儿能解决“6 个苹果,你与哥哥一人分几个”这样的除 法问题,却不能解决“3+2 等于几”这样的加法问题。你认为矛盾吗试分析之。

 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是具体形象的,具有经验性和自我中心的特点,苹果是吃的东西,分东西吃也是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而“3+2 等于几”这样的加法问题却是和幼儿的生活几乎没有关联的,而 且也是抽象的概念,所以,幼儿能解决“6 个苹果,你与哥哥一人分几个”这样的除法问题,却不能解决 “3+2 等于几”这样的加法问题。

 案例 2为了帮助幼儿理解“助人为乐”,王老师编了一个小故事并请几个孩子表演,让全班小朋友 看见故事里的哥哥姐姐因为帮助别人而快乐的样子。请分析老师的行为。

 由于言语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及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幼儿常常依靠行动和形象来理解事物, 教师通过编故事、表演等方式,把“助人为乐”行动化,具体化,有助于孩子理解。

 案例 1:

 明明的外婆叫他的舅舅“儿子”,明明说:“舅舅都长胡须了,怎么能是儿 子呢”分析明明的话。

 幼儿的思维是具体的、表面的,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判断,认为儿子总是小孩,不理解“长了胡子的叔叔”也是儿子。

 案例 2上课时,小班的李老师看见小红低头在玩黏黏纸,李老师大声地说“小红,你在干什么 快看到老师这里来。”请分析小红的行为,并对教师作出分析。

 小班幼儿的无意注意占绝对优势,有意注意只是初步形成,在成人的帮助下,幼儿开始调节自己的 注意,明确注意的目的和任务,李老师用语言提示和组织幼儿的注意活动,会促进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 同时,要看到,由于李老师的教学内容对幼儿的刺激度不强,从而导致幼儿的注意分散,作为教师,要善于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具和材料来集中幼儿的注意。

 案例6 岁的小丽上大班,她妈妈经常表扬小丽在家很省心,因为她可以一边画画,一边吃东西,而且还能一边看小人书、玩积木,几个活动同时进行。但是,老师却反映:小丽在课堂上总是不能集中精

 力完成任务,做事情常半途而废,喜欢玩自己的小玩具,做小动作。为什么老师和妈妈的评价会不同

 妈妈关注的是注意的分配,教师关注的是注意的稳定性,这是注意的两个 不同的品质。

 案例爸爸妈妈带着 5 岁的小明逛动物园,爸爸和小明比赛数猴子、数老虎、数孔雀结果每次 都是爸爸赢。爸爸想教小明一次数五个、数三个、数两个,可都教不会。请结合幼儿注意的特点进行分析。

 5岁幼儿的注意是以无意注意为主的,注意不稳定,尤其容易受新异的、鲜明的、活动的刺激物的吸引而转移注意,动物园的动物是新异的、鲜明的、活动的刺激物,而数数是不具备这些特点的,所以小明不会将注意稳定到数数上。

 案例津津 4 岁,妈妈用看图识字的 方法 教津津识字,发现不理想,又在白纸上手写汉字,让津津逐个认读,效果依旧不理想,后来她又买来一套无图识字卡片,并采取了激励 措施 :每天认识 10 个字, 就可以得到一

 颗星星,起初,津津也很有劲头,可是好景不长,很快津津失去了兴趣,虽然能认识 200 多 个汉字,但是还是不能独立阅读请分析津津和妈妈的行为。

 幼儿识字的特点是整体性、形象性、选择性和趣味性。津津的妈妈没有 考虑这些特点,用机械的成人的方式让孩子认字,而且严重违背孩子的兴 趣,还有,儿童不应该是先识字后学习阅读,而应该是在阅读的过程中, 在建构文字符号意义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习识字。

 案例很多幼儿进入幼儿园,先学会说“再见”,而“早上好”则较晚才学会。这是什么原因 请分析之。

 这是由儿童的情绪动机作用决定的,在愉快的情绪状态下,儿童愿意学习和活动,学东西比较快,反之,则慢。由于小班幼儿的情绪发展特点是直接的、外显的、冲动的,孩子刚刚上幼儿园,对父母的依恋导致其不想上幼儿园,所以当离园的时候,和教师说“再见”是愉快的情绪状态,而早上上幼儿园,离开父母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生活,要说“你好”,是不愉快的情绪状态,所以,孩子先学会说“再见”,而“早上好” 则较晚才学会。

 案例 1在幼儿看过的图书中,经常会留下大灰狼、巫婆等反面角色被孩子用指甲抠破、撕裂或用笔乱涂的痕迹。请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分析评价之。

 幼儿的情绪反应强烈、而且具有较多的冲动性,思维表面和具体,受“大灰狼”、“巫婆”等反面角色的刺激,幼儿产生了强烈的憎恶情绪,在这样的情绪激发和促进下,幼儿往往会出现这样的行为。

 案例 2教师问幼儿:“有两个香蕉,哥哥吃了两个,还有几个”孩子没有回答,却大哭起来: “哥哥吃完了,我吃什么啊”

 情绪和认知之间的关系密切,情绪对幼儿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或抑制、延缓作用。 幼儿的认知活动带有明显的无意性特点,受情绪的影响制约非常大,在上面这个例子中,因为关注到“香蕉没了”,从而产生消极的情绪,从而抑制了认知活动的进行。

 案例让幼儿对自己的绘画和泥工作品同别人的作品做比较性评价。当幼儿知道比较的对象是老师 的作品时,尽管那些作品比自己的作品还差

 (实际上上是幼儿的作品),幼儿总是评价自己的作品不如对方。而当幼儿被告知比较的对象也是幼儿的作品时,则总是评价自己的作品比别人好。这是为什么清用 相关的理论分析之。

 由于幼儿的 自我评价 的水平比较低,具有依从性、被动性、表面性和局部性,还受主观情绪的干扰,不稳定,所以会主观地认为老师的作品一定会比自己的好,受依从性影响,孩子的自我评价基本上受教师评价的制约,所以孩子不会独立对自己的作品做出正确的评价。

学前心理案例分析篇三

 案例分析:幼儿教育现象

 目标: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所给出的案例。

 理论:心理学和教育学

 分析步骤:

 1、读题,看清楚案例的问题是什么。

 2、根据问题,找出题中做的对或不对的地方。

 3、回想与题目中相关的理论点。

 答题步骤:

 1、说出该案例涉及的核心观点,或者简要说出案例中合理或不合理的现象。

 2、结合观点分析案例中的现象。

 3、根据需要,给予恰当的建议。

 答题时间:5分钟。

 时间分配:2-3,1-4

 理论回顾:

 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几乎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要有心理学基础,即教育必须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所有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都是错误的,细分来讲:师幼互动、教学方式、环境创设等涉及的是教育学,也就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的言行举止的分析都是心理学的范围。

 1、心理学的知识框架

 (1)认知发展: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

 (2)情绪情感

 (3)社会化:语言、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社会行为与道德。

 (4)个性:气质、性格、自我意识与性别化。

 实战演练:心理学分析

 1、小军是个 3 岁 6 个月的孩子,十分活泼可爱 父母很喜欢他 可令父母不理解的是:小军无论做什么事情之前从不爱多思考。 比如: 玩插塑时,让他想好了再去插,而他却是拿起插塑就开始随便地插,插出什么样, 就说插的是什么。在绘画或要解决别的问题时也是这样,夫妻俩认为这样不好,便总是要求孩子想好了再去行动,可小名却常常做不到。父母时常为此而烦恼。试问小军父母的态度和行动对吗请从儿童思维发展的角度分析小军的这一类行为,并为小军的父母提出科学的教育建议。

 2、 一次音乐活动中,我让幼儿辨别乐音与噪音。当我播放优美、抒情的音乐时,孩子们一致认为这是好听的音乐;而当播放噪音时,孩子们都捂住了耳朵。我问:“你们觉得这些声音好听吗”大部分孩子说不好听,只有源源大声地说:“这个声音好听!”我非常不高兴,瞪着源源说:“这么吵闹的声音你觉得好听吗”我正想批评他,可看他一脸的委屈,我忍住火气问:“为什么你会觉得这声音好

 听呢” 源源轻声地说:“你不是说过聪明的孩子和别人想的答案不一样吗”我一时无言以对。许久,我才说:“源源,你真的觉得这个声音好听吗” 源源摇了摇头。

 请运用所学教育理论分析这一师幼互动情境中教师回应的质量,并尝试提出你的回应对策,并对此类现象作出评价和反思。

 3、角色游戏时,我看到凯凯和小朝两人当“乞丐”,他们一人拿着一个碗弯着腰装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说:“可怜可怜我吧!给我点吃的,给我点钱吧!”看到这情景,我心想他们只是觉得好玩模仿一下而已,也没太在意。第二次角游时,我发现他们还是当小乞丐,我仔细地观察他们:凯凯说:“我趁他们不注意,偷拿了一个面包。”小朝也说:“对啊,我看他们都很忙,偷偷抓了一把钱,当乞丐太舒服了,要不到东西还可以去偷,什么都不用做就有东西吃,有钱赚”。看到他们这样,其他的小朋友也好奇地围了过来,学着他们的样子当起了“小乞丐”而且兴致勃勃的。

 看到这种情景,我本想狠狠地批评他们一顿,可又仔细想了一下,这样批评他们有用吗于是我不急于批评,而是否定了他们这种行为。我借此机会对他们进行了一次正面教育,你们知道吗,乞丐是很不光彩的事情,会受到别人的歧视如果不靠自己的双手去劳动,就永远也吃不饱,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只能一辈子当乞丐。

 4、一名六岁的幼儿,在1分钟内正确记住了17位数字:81726354453627189。而另外一个小朋友却没记住几个。

 -----看上去如此复杂的数字,孩子怎么才能在短短的时间内记住呢 请运用所学幼儿教育理论分析这一现象,并谈谈如何在教育中适当应用规律。

 5、幼儿园里打预防针,小班幼儿打针时哇哇大哭,有的甚至还没有打针就声泪俱下、奋力反抗。而大班幼儿虽然也很疼,却忍住不哭,并且打完针后还在小弟弟、小妹妹面前表现出“不疼”“不怕”的勇敢样子。

 用所学的关于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特点的知识解释和分析案例中大小年龄班幼儿的行为表现差异。

1 自我心理成长报告范文7篇

2 幼儿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3 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案例

4 学习学前心理学的心得体会3篇

5 小学生心理健康有关案例

教学既是一种认知的过程,也是一种情感的过程,认知与情感的关系是教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一、教学的认知过程

教学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受各种认知因素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着各种认知活动。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认知因素是影响教学过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学生个体的认知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发展准备和认知风格的,有些教育心理学家将这些认知因素统称为认知准备状态。我们经常强调教学要因材施教儿,因材施教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教学必须适应学生个体身上的认知因素。

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知活动:课堂教学环境包括课程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任务三个方面。

二、教学的情感过程

教学同时也是一个情感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收各种情感因素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进行着各种情感活动,教学过程产生各种情感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有种种的情感因素在起着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也是整个教学活动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情感因素主要包括学生个体自身的情感因素和教师的情感因素,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和教学环境中的情感因素。

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整体,每个人无论什么时候做出什么反应,都是作为整个有机体和整个人来做出反应的。个体的任何一种行为都系有认知的成分,也有情感的成分,所以认知与情感是密不可分的。认知和情感的划分是相对的,而且不可避免的带有人喂的性质。认知对情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认知是人起情感产生的一个主导性因素。第二,认知发展是促进情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样,情感对认知也起的十分重要的作用。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动力系统,是认知活动的组织者对认知活动起的动力和组织的做决定趋近或逃避情境的趋向,以及人们在不同领域愿意付出的认知努力程度。

在感情这方面,自己好像总是不那么积极,实际上你很想拥有一份美好的感情,只是你一直在感情这方面没怎么开窍,尤其是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所以才显得不那么积极,而且你在感情上有一些固有认知,这些认知也阻碍了你在感情方面的进化下面来分析一下你的情感案例:

你说给她介绍对象她没有拒绝,说明她对这方是有兴趣的,也想有一份美好的感情

大大咧咧的女孩说明她,和你保持联系不是因为对你有兴趣,而是性格使然

你和她保持了一段时间的网聊,说明你没什么感情经验,不知道怎么追女孩,而且顾虑重重

她在4s做财务,说明她长相一般,不是特别出众,否则早被追走了,也说明她的生活比较简单,如果不简单的话只能说明她阅人无数,对男人有防疫疫苗

通过你们网聊的内容老夏至可以大致分析出她对你什么态度,但从你的描述可以大致判断,她对你并不热情积极

由于你提供的相关信息有限,无法给出更详尽,更细致的分析,下面给你一些建议

你要调整追求策略,不要在局限在网聊上,要通过你们现有的情况寻找突破口

整理分析一下她的相关信息,争取从中整理出有价值的线索,也尽量对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这样才有利于接下来的追求行动

不管她是否喜欢你接受你,关健在于你自己是否真心喜欢她,如果真心喜欢,即使碰了壁也没关系,脸皮厚一点,屡败屡战嘛

如果有她的手机,可以找个时机,组织一些话题和她,但不要聊感情,不要问她喜不喜欢你,接不接受你,如果没有号码,那就通过网聊增加她对你的信任感,然后再找个借口要电话

在赢得她的信任感和她的感情升温之后,就可以考虑和她进一步实质性接触

看看自己有没有朋友的车需要保养,可以帮朋友一个小忙

为她干一些傻事,最好能感动她,比如她说了一句话,你就按照她的话做,让她小感动一把

提升自己的沟通交流能力,感情的发展,嘴很重要

先说这么多吧,希望老夏至的分析能让你有所启发,对你有所帮助,愿你能收获一份美满的爱情,

如果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老夏至分析或者需要老夏至提供帮助指导,可以和老夏至私信交流,

老夏至的百度空间和老夏至的贴吧有很多恋爱心理及技巧方面的文章,你也可以去看看

  [个案描述]  个案1 设定计划为主、认知疗法为辅的辅导案例 来访者李某,女,16岁,2000年11月来学校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李某称自己属于“议价生”(家长出赞助费进入学校的学生),入学成绩低,基础差,在入学时就有强烈的自卑感,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学习的时候也手忙脚乱,费了很大的力气,学习成绩也不见起色,由此产生了自杀的想法。第二次咨询时心理辅导员向李某询问了她在学习习惯、学习时间安排方面的一些情况,发现李某不能很好地利用时间,在学习习惯、学习毅力等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学习过程中经常借各种理由给自己放假,不知道自己该看什么书、从哪里开始看、看到什么程度等等,时间往往浪费在选择上。

经过分析,确认李某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内部情绪方面:由于自己学习基础比较差、是“议价生”等而产生了自卑心理,导致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体验。

外部行为习惯方面:学习习惯差,学习时间分配能力不强。

确定了李某的问题之后,心理辅导员决定采用认知疗法和设定计划综合使用的辅导模式:利用认知疗法调节李某的认知结构,帮助她获得正确的自我评价机制,并且利用鼓励等方式消除其不良的情感体验,使其重新树立信心;另一方面,利用设定计划帮助李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学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首先利用认知疗法调节李某的自我认知结构。心理辅导员告诉她衡量自己不用和他人去比较,只要每天有所进步就很好,并和她一起比较了她入学时的学习状况和目前的学习状况,使她看到自己的进步。在第四次咨询结束时,李某对心理辅导员说:“老师,我明白您说的超越自己了。我可能不够好,可是只要我每天都比昨天好,我就会很快乐。”

其次利用设定计划帮助李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心理辅导员帮助李某分析自己究竟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得出的结论是在时间的安排上有欠缺,于是与李某商定,让她写一周的时间分配计划,要具体到每小时做什么。在她写出时间分配计划后,心理辅导员帮助她分析计划的优点和缺点,并帮助她完善计划。在计划修订完成后,要求她按照计划一丝不苟地完成。心理辅导员也争取了家长和教师的帮助,督促李某完成学习计划,并要求家长和教师对于她做得好的地方及时鼓励。

在接下来的一周里,心理辅导员对李某进行充分的关注,随时注意她所遇到的问题并帮助她解决这些问题,对她成功之处加以适时的表扬。一周后要求她做出第二份时间分配计划,并按同样步骤帮助她完成计划……

当第三份时间分配计划最终完成时,李某给心理辅导员一封信,信中说:“今后我每周都会做一个时间分配表,她就是提高我信心的‘小魔法’。感谢老师对我的帮助,您使我受益终生,我为成为您的学生而感到骄傲!”至此,对李某的咨询比较成功地结束了。

个案2 认知疗法为主、设定计划为辅的辅导案例

学生王某,男,17岁,1999年9月由家长陪同来到学校心理咨询室。王某本人很不愿意来,足被家长硬逼着来的。家长陈述王某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父母均为教育工作者,对王某在学习方面管教较严,其他方面经常不管不问,而一旦发现孩子犯错时又非常愤怒,处理方法比较粗暴。父母要求孩子说真话,但听到孩子陈述自己的错误时又忍不住要打孩子,打过之后又后悔,对孩子哄爱有加,表现出对孩子教育的前后不一致性。家长陈述王某小学的时候表现非常好,从初中开始出现撒谎、偷钱、抽烟等现象,家长痛打了几次后情况有所好转,但学习成绩开始下滑,到了高中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也开始不听家长的话。

王某第一次来咨询时非常不信任心理辅导员,认为家长没必要让自己来咨询室,来了也没有什么帮助。在第二次咨询时咨询关系有所改善,王某自我陈述时认为家长一开始不管自己,到管他的时候又不信任他,总对他使用教师对学生“逼供”那一套,有时候他说真话挨打,说假话反倒没事,“到了最后,说谎已经成了习惯,不说谎话都难受”。到了高中,认为自己长大了,没必要听家长的话。家长越不让做的事情自己越要做,“反正他们打了我之后我还足他们的儿子,能把我怎么样”。在外面结交了不少不良少年,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当谈到未来时,王某显得很迷惘,认为“那是我爸我妈才天天挂在嘴边的事,反正有他们,我也插不上手”。

经过分析,确认王某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内部情绪方面:错误的认知结构。父母对王某前松后紧的教育方法,养成了王某爱撒谎的习惯。王某认为家长对自己完全不信任,不论自己说什么家长都不相信,不管自己说真说假都没关系,由此也产生了对其他人的不信任。同时王某也认识到了父母严厉惩罚背后的溺爱,觉得自己将来肯定“有他们管,自己不用操心”。

外部行为习惯方面:王某最大的不良习惯是喜欢撒谎,因此使咨询过程变得很困难。

确定了王某的主要问题后,心理辅导员决定综合使用认知疗法和设定计划对王某进行辅导。首先使用设定计划改变王某撒谎的习惯,使咨询能够顺利进行,而且也利用设定计划改变其父母对于他的行为反应。其次利用认知疗法改变王某错误的认知结构,一是改变王某对他人的不信任,尤其是对自己父母的不信任,二是改变王某对自己父母“会安排自己未来”的看法。

首先使用设定计划的方法进行辅导。先争取王某父母的配合,告诉他们要想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行为。心理辅导员和王某的父母共同制定了几个短期计划,一开始让他们对王某尽量尊敬,对其行为不进行太多的表扬或批评;接着在一定的范围内夸奖孩子;然后针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奖励或惩罚,使王某获得责任感。计划的目的就是改变王某父母教育孩子的行为习惯,由近距离的正负面控制改为远距离对行为本身的奖惩。另一方面心理辅导员也和王某约定,每次咨询的时候他都不能说假话,进而升级为“明天一天不管对谁都不说假话”,“下一周不管对谁都不说假话”……同时取得家长和亲友的支持,对王某说真话的行为进行及时鼓励,逐步改变王某爱撒谎的习惯。

其次,对王某进行认知疗法方面的辅导。一方面,从王某自我感受到的“说真话并没有那么难受”到“原来人人都说话算数”开始,帮助他认识到只有自己相信别人,真正做到尊重自己的自身形象,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别人才会同等尊重他,从而改变他以前对于自我形象的错误认识,帮助他重新建立正确的自我形象观。另一方面,心理辅导员通过一系列的具体实例,帮助王某认识到没有人可以代替自己走完一生的路,自己的路要自己去走,自己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帮助王某纠正自己“反正父母会给我找工作”的错误认识。

在经过了将近三个月的咨询后,王某基本上改变了说谎的不良习惯,开始注意自己的个人形象,并准备努力学习。王某的父母也改变了溺爱加专制的教育方法。无疑,摆在王某和其父母面前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如何改变恶劣的、互不信任的亲子关系以及如何让王某消除不良的行为习题,而是如何帮助和指导王某的学习。以前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这次咨询也告一段落。在后面的时间里,心理辅导员也对王某进行了相应的学习方面的辅导。

[总结分析]

认知疗法在改变个体错误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方面有良好的作用,而设定计划针对来访者的行为进行系统化的细致改造有很好的效果。两者综合使用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管以哪种咨询方式为主,两种咨询方式是有机结合的,并不是机械组合或泾渭分明的。

2.在咨询过程中,两种咨询方式的时间顺序并不一定足此先彼后,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情况比较严重时,如来咨询的学生有幻想狂、自杀倾向等严重问题,使用设定计划的作用要好得多,而认知疗法在这种问题上的作用就不甚显著。

3.在对这两种咨询方法的使用还不是非常得心应手的情况下,心理辅导员不要随意将两者综合使用。

[理论依据]

认知疗法是心理咨询中比较常用的方法,其主要原理认为,凡是情绪或行为反应,均与其认知有连带关系。一个人对己、对人、对事的看法、观念或想法,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心情与行为。因此在咨询过程中只要进行认知上的纠正或更改,便可以连带地改善其情绪或行为。

认知疗法的着眼点是通过改变咨询者对己、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或改善他们所呈现的心理问题。

设定计划足依据心理咨询中的行为疗法所派生出的心理辅导法。行为治疗的基本假设足,个体的不良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个体可以通过学习消除那些习得的不良行为。行为疗法的原理认为,只要给予适当的奖励或处罚,就可消除不适应的行为,也可建立所需要的新行为。

行为疗法不在乎咨询者的过去,也不追究不良行为问题的来源,而是把着眼点放在要更改或消除的行为上,研究如何有系统地按程度给予咨询者奖罚,使他们产生行为上的更改,由此产生治疗效果。

学科教学中的心理认知规律探析

杨延涛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有多个途径,课堂教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渠道。它要求科任教师积极参与心理教育研究,结合学科特点努力摸索学科心理认知的共性规律和挖掘学生心理认知上的个别化差异,在实现群体能力提升、心理健康发展的同时,个体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认知的心理潜能,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感知阶段对学生审美注意的激发

  感知阶段, 是学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必要的认知准备的起始阶段,教师应把握好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开启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学科认知的心理驱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注意力。

人的认知心理有个经济性原则:凡是熟悉的、认识了的事物,人们就不再注意它了,否则, 人的心理就要弄得精疲力尽,穷于应付。只有那些新鲜的、 尚未认识到的事物才能引起人的兴趣。那么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怎样适应人的好奇的天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呢?

其一,要使开讲艺术达到陌生化, 也就是要将学生所熟悉的材料转化为陌生的对象,使学生感到新鲜,并快速聚合他们的审美注意。 如教读《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常规教学的思路多半循着“字词释疑—文句翻译—特点总结—练习处理”进行教学设计,这样的模式, 对学生来说引不起多大的惊奇感和新鲜感,审美注意也就不会多麽强烈。我在教读此文时,先在黑板上画出了“秦晋围郑形势图”,让大家从地理历史的角度分析秦晋郑三国利益纷争的缘由,同学们很有兴趣,纷纷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大家在讨论和分析中,注意力和求知欲都自觉地转入了对文本语言的研读和探究。这时,我稍加点拨和引导,同学们很快就把握住了文意。变浓厚的兴趣为主动求学的动力,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审美注意,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其二,唤起学生的尝试欲。人天生有模仿和尝试的欲望。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创造让学生尝试的学科情景,让他们在模仿、尝试实践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语言内涵和性格特点。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研读中,烛之武和郑伯、秦伯之间各有一段语言对话,这两处对话表现出的人物心情和机智权变不一样,人物语气也各有特点。于是,就让同学们诵读模仿人物在当时情景下说话的语气,进而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结果,大家都通过自己的模仿揣摩和诵读感知鲜明地把握了人物形象,同学们心理层面的求知欲得到了尽可能的激发。

二、理解阶段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情感反应

学生认知心理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包括两个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方面:一是学生对于作品内容的情感体验能力, 一是学生对作品内容有所评价的情感反应。情感体验能力, 保证学生与阅读内容实现交流与共鸣;情感反应,则体现了学生对阅读对象的主体评价。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因素:雨中泰山的瑰丽景致,长江三峡的雄奇风光,一见钟情、心心相映的林黛玉、贾宝玉, 忠于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刘兰芝, 这些形象无不渗透着作者的情感与意愿,呈现出生命的美和活力,当他们成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对象时, 就绝不只是纯粹认知的静止物象,而成了人们心灵颤动的一种传递物。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归还人类最美好的东西──感情, 让教学充满爱,让教育对象在爱河中游弋,用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培养学生敏锐的情感体验能力, 引导学生在强烈的感情氛围中展开想象与联想的翅膀,深入体验文章中渗透着的情感跃动。

我在教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 (展示一幅陶渊明衣袂飘飘,怡然超脱的回乡图)同学们, 有的人向往繁华的都市生活,而有的人却倾心于淳美的田园风光。你们看,青山翠林,杏花点点,安然静谧的村落,花叶掩映的房屋,还有淳厚古朴的乡情, 无忧无虑的农家小园,这就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向往的田园生活,今天就让我们随从作者一起来感受这美好的田园风光,进而体会作者哪份悠然闲适的心情吧!随着教学情境的展现诱导,同学们的认知与情感做到了相互渗透,学科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力得到了提升。

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注重学生的情感需要, 这样既能产生课堂吸引力,也为课后学习储蓄了驱动力。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 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因此,在认知过程的理解阶段, 要充分唤起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情感体验,要求教师对教学信息加工时, 强调信息的情感度,针对学生的情感需要发出刺激信息,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培养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的审美情感。

三、应用阶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1908─1970)认为, 人经常要去实现自己的全部潜能或需要,“能力要求被运用, 只有发挥出来才会停止吵嚷。”他的观点的含义是,个人在不排斥他人, 不侵犯他人的原则下渴望充分发挥自己,充实自己, 达到自我实现──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完整的个性。而创造能力的发挥,便是自我实现者潜能的最高表现。教学活动是一项全新的创造活动, 现代教学论特别重视的正是学生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水平上进行的创造性活动, 或进行具有创造性活动的倾向,对这种活动与倾向,教师应善于加以正确引导, 创设一个利于创造性活动的心理环境,实现多种心理特征的良好组合。

语文是一门创造性极强的学科,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这一特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在对对课文《荷塘月色》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了这篇散文的文质兼美从心理认知层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①引导学生诵读感知景物美──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语境中想象体验景物的特点并揣摩体会语言使用的美妙。

②让学生结合课文语言表述联想和想象“荷塘之景”“月色之景”,要求学生迅速抓住画面特点和内容,创造性地复绘画面。

③给出相近情景,进行创新运用。让学生根据“考后,月光下,小河边”的情景要求再现一幅画面,做到情景交融。

如此的阅读和感受,充满着丰富的感性认知、联想、想象和创造的活力。因此, 学生思维活跃,情趣盎然。

总之,课堂教学环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交互式过程, 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其认知心理是一个动态的、立体的流程, 忽视学生的学科心理认知规律,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个性,是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实现素质能力提升的。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这固然与其专业知识是否深厚有关, 而更重要的是与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十分注意研究学生的动机、兴趣、注意、想象、 思维、情感、意志、能力等心理品质密切相关。因此, 对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心理认知规律的分析探究和定位实践,是实现学科素质能力教育和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29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