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双相障碍病因未明,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其发病过程。生物学因素主要涉及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方面;与双相障碍关系密切的心理学易患素质是环性气质。
应激性生活事件是重要的社会心理因素。然而,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目前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双相障碍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扩展资料:
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
1、抑郁发作
双相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发作的临床症状及生物学异常相似而难以区分,双相抑郁因表现不典型往往被忽视。正确诊断双相抑郁障碍是合理治疗的前提。两者的治疗方案及预后转归存在明显差异,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人口学特征①性别单相抑郁女性患病率几乎是男性的2倍,但在双相障碍患者中性别差异不明显;②年龄双相障碍平均发病年龄为30岁,单相抑郁症为40岁,前者明显早于后者,尤其是25岁以前起病的首发抑郁是双相抑郁的重要预测因素。
③家族史家系调查和双生子研究已经证实双相障碍的家族聚集性,与单相抑郁相比,双相障碍(尤其是双相I型)患者的家系传递与遗传因素的关系更密切。
(2)抑郁发作的特征 ①病程特点 与单相抑郁相比,双相抑郁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反复发作较频繁。
②症状特征 双相抑郁区别于单相抑郁的症状,特征包括情绪的不稳定性、易激惹、精神运动性激越、思维竞赛/拥挤、睡眠增加、肥胖/体重增加、注意力不集中、更多的自杀观念和共病焦虑及物质滥用(烟草、酒精、毒品等)。
2、躁狂发作
(1)心境高涨 自我感觉良好,整天兴高采烈,得意洋洋,笑逐颜开,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常博得周围人的共鸣,引起阵阵的欢笑。有的患者尽管心境高涨,但情绪不稳,变幻莫测,时而欢乐愉悦,时而激动暴怒。
部分患者则以愤怒、易激惹、敌意为特征,甚至可出现破坏及攻击行为,但常常很快转怒为喜或马上赔礼道歉。
(2)思维奔逸 反应敏捷,思潮汹涌,有很多的计划和目标,感到自己舌头在和思想赛跑,言语跟不上思维的速度,言语增多,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手舞足蹈,眉飞色舞。
即使口干舌燥,声音嘶哑,仍要讲个不停,信口开河,内容不切实际,经常转换主题;目空一切,自命不凡,盛气凌人,不可一世。
(3)活动增多 精力旺盛,不知疲倦,兴趣广泛,动作迅速,忙忙碌碌,爱管闲事,但往往虎头蛇尾,一事无成,随心所欲,不计后果,常挥霍无度,慷慨大方,为了吸引眼球过度修饰自己,哗众取宠,专横跋扈,好为人师,喜欢对别人颐指气使,举止轻浮,常出入娱乐场所,招蜂引蝶。
(4)躯体症状 面色红润,双眼炯炯有神,心率加快,瞳孔扩大。睡眠需要减少,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节律紊乱;食欲亢进,暴饮暴食,或因过于忙碌而进食不规则,加上过度消耗引起体重下降;对异性的兴趣增加,性欲亢进,性生活无节制。
(5)其他症状 注意力不能集中持久,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转移;记忆力增强,紊乱多变;发作极为严重时,患者极度的兴奋躁动,可有短暂、片段的幻听,行为紊乱而毫无目的指向,伴有冲动行为。
也可出现意识障碍,有错觉、幻觉及思维不连贯等症状,称为谵妄性躁狂。多数患者在疾病的早期即丧失自知力。
(6)轻躁狂发作 躁狂发作临床表现较轻者称为轻躁狂,患者可存在持续至少数天的心境高涨、精力充沛、活动增多、有显著的自我感觉良好,注意力不集中、也不能持久,轻度挥霍,社交活动增多,性欲增强,睡眠需要减少。
有时表现为易激惹,自负自傲,行为较莽撞,但不伴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对患者社会功能有轻度的影响,部分患者有时达不到影响社会功能的程度。一般人常不易觉察。
3、混合发作
指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临床上较为少见。通常是在躁狂与抑郁快速转相时发生。例如,一个躁狂发作的患者突然转为抑郁,几小时后又再复躁狂,使人得到“混合”的印象。
但这种混合状态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多数较快转入躁狂相或抑郁相。混合发作时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均不典型,容易误诊为分裂心境障碍或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主要表现为狂燥不安、偏执、抑郁、恐惧焦虑、幻听幻觉、敏感多疑、强迫急躁、思维紊乱、胡言乱语、乱摔东西、冲动伤人、不能控制自己等。病时患者可能出现一种毫无根据的错误想法,怀疑有人要加害于他,坚信配偶有外遇,听到有人议论他,指责他,威胁他,看见奇怪的影像,闻到不愉快的气味,尝到食物中有特殊的气味等一些虚幻的知觉,以至最终悲观绝望而自杀,给家庭、社会带来极大的伤害。
精神分裂症的类型
紧张型精神分裂症
-此型患者极度社会功能退缩、孤僻,阴性症状严重,有严重的精神运动性障碍。
瓦解型精神分裂症
-此型患者言语不连贯,情绪和情感体验与现实不适切,通常没有幻觉。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此型患者对他人非常猜疑,行为受被害妄想的支配,幻觉和妄想明显。
残留型精神分裂症
-此型患者当前没有妄想、幻觉或破裂性言语和行为,但日常生活缺乏动力和兴趣。
分裂情感性障碍-此型患者同时具有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如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或混合型躁狂症的症状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
据目前所知,精神分裂症没有单一的病因,而研究重点集中在几个可能的致病因素上。这些因素包括基因(遗传)、化学平衡失调、怀孕和分娩期间的并发症。精神分裂症在同一家族中多发,近亲中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比没有近亲患者的更容易发病。精神分裂症的三类症状需要治疗:精神病性症状、焦虑和抑郁。
对于患者家属而言,应该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信医不信巫。在偏僻落后地区还有人对精神病这种现象疑神弄鬼,结果加重了病情,耽误了治病。世界上无神无鬼,只不过是病人失去了理智,只有用药才能治病;二是谨慎选择治疗方法和就医单位,很多患者家属治病心切,到处求医问药,结果倾家荡产也没治好病,做为家属来说应该冷静地分析比较一下治疗情况,甚至适当地掌握一点医学知识,这有利于患者得到更合理的治疗;三是对待患者要有耐心,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尤其是在患者犯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急躁,不能以正常人的思维去判断是非曲直,更不能对患者丧失信心,放弃治疗。事实上许多患
者正是由于家属的关爱和不懈努力,使他们获得了新生。因此,所有生活在痛苦与绝望之中的患者家属应该记住一句话:你们的耐心、恒心和信心最关键!
两种疾病本来不该、也不会混淆。近年来,由于国外兴起了诊断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热潮,国内有些人也跟着起哄,往往把一些精神分裂症误诊成了双相情感障碍,害苦了病家。问题在什么地方呢在于误解了‘躁狂’的含义。‘躁狂’是manic的译文;译得不贴切,招来了不少误解。实际上,患者并不大吵大闹。他们的表现是情绪高涨,很愉快,很自得,往往自大,自以为很聪明、很能干。这个‘狂’,是指自大而已,并不是‘狂躁易怒’的‘疯狂’。他们不会无理取闹,不会冲动打人。一般不会殴打亲人,相反地显得可爱。用上海话说,他们很‘识相’,不像精神分裂症那样地不讲道理。 ‘躁狂抑郁症’是原来用的名称,它的特点是,一个时期情绪高涨兴奋,一个时期情绪低落抑郁。‘发脾气’并不是它的表现特点。有些家长或医生一听到患者‘发脾气’,就把诊断往双相情感障碍上靠,乱用‘情感调整剂’。有的医生或家长就以为‘情感调整剂’能够调整情感,动不动就用丙戊酸钠或碳酸锂。其实,这里有这么一个来龙去脉:当初发现碳酸锂能够治疗‘躁狂症’,就定名为‘抗躁狂药’。后来发现一些抗癫痫药(如丙戊酸钠等)也有同样的治疗作用,也把它们列入‘抗躁狂药’。再后来,发现它们不但对躁狂期的情感高涨、有平抑的作用,对抑郁期的情绪低落、也有治疗及预防作用,所以改名为‘情感调整剂’。其实,它们只对‘躁狂抑郁症’患者有治疗和预防作用,对其他疾病(例如精神分裂症)的情感没有调整作用。 在药厂大事宣传第二代抗精神病药能够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时候,有些医生也来凑热闹,把本来应该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病例、诊断成了双相情感障碍。给他们应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当然奏效。‘论文’出来了,职称也提了,问题就被搞糊涂了!他们还自圆其说地创造了‘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这种新名词。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双相障碍 或 双相心境障碍)是心境(情感)障碍的一种类型,是指发病以来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种心境障碍。躁狂发作需持续一周以上(轻躁狂发作也需要满足持续4天以上的标准),抑郁发作需持续两周以上(注:无论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都要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满足诊断标准条件),躁狂和抑郁交替或循环出现,也可以混合方式(较少见)同时出现。一般呈发作性病程,每次发作后进入精神状态正常的间歇缓解期,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的倾向。而精神分裂症则是多起病于青壮年,表现为感知、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障碍,精神活动与周围环境和内心体验不协调,脱离现实。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明显的智能障碍,随着病程进展可有注意、工作记忆、抽象思维和信息整合等方面认知功能损害。病程多迁延,反复发作,部分患者发生精神活动衰退和不同程度社会功能缺损。
基本鉴别要点:①躁狂发作是在情感高涨基础上出现的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情绪愉快、高涨,有感染力。②精神分裂症病程中可出现抑郁症状,而双相障碍可伴随精神病性症状,应注意鉴别。双相障碍是以情感障碍表现为主导症状并贯穿于整个病程,情感高涨或低落,伴随思维和行为改变,发作间歇期正常。而精神分裂症表现是以幻觉、妄想、思维逻辑障碍等为主要表现,与内心体验和周围环境不协调,发作间歇期多残留不同程度社会功能缺损。③如果在不符合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的心境下出现了幻觉、妄想、思维逻辑障碍等表现(即:出现独立于情感症状之外的精神病性症状情况),一般不单纯考虑双相障碍的诊断,应考虑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的临床诊断方向。
双相障碍指发病以来,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无论处于那种发作,必须分别都符合连续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有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的表现才可以算,不能问到一点就算,那是违背疾病诊断标准原意界定的。其详细标准如下:
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
躁狂发作以心境高涨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高兴愉快到欣喜若狂,某些病例仅以易激惹为主。病情轻者社会功能无损害或仅有轻度损害,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1 症状标准以情绪高涨或易激惹为主,并至少有下列三项(若仅为易激惹,至少需四项):
① 注意力不集中或随境转移;
② 语量增多;
③ 思维奔逸(语速增快、言语迫促等)、联想加快或意念飘忽的体验;
④ 自我评价过高或夸大;
⑤ 精力充沛、不感疲乏、活动增多、难以安静,或不断改变计划和活动;
⑥ 鲁莽行为(如挥霍、不负责任、或不计后果的行为等);
⑦ 睡眠需要减少;
⑧ 性欲亢进。
2 严重程度标准 严重损害社会功能,或给别人造成危险或不良后果。
3 病程标准① 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程度标准至少已持续一周;② 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标准。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躁狂发作标准至少一周。
4 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躁狂。
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
抑郁发作以心境低落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某些病例的焦虑与运动性激越很显著。
1 症状标准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四项:
① 兴趣丧失、无愉快感;
② 精力减退或疲乏感;
③ 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④ 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⑤ 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⑥ 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自杀、自伤行为;
⑦ 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⑧ 食欲减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⑨ 性欲减退。
2 严重度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3 病程标准① 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二周;② 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抑郁发作标准至少二周。
4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
鉴别诊断要点:
1.精神分裂症所出现的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郁症状并非原发性的症状,而以幻觉、妄想、思维逻辑障碍为原发症状;心境障碍则以心境高涨或低落为原发症状,精神病性症状仅出现于情感症状之内的严重阶段,多数不出现明显的精神病性的幻觉或妄想症状,即使出现也多是与心境相关或协调的症状。
2.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等精神活动多是不协调的,常表现为言语凌乱、思维散漫(给听者以说话东拉西扯的感觉)、情感不协调,行为怪异。而双相障碍患者的情感反应与外界环境和内心体验是协调的。
3.精神分裂症的病程多数为发作进展或持续进展,缓解期常功能水平多不如发病前功能状态;而双相障碍是间歇发作性病程,间歇期基本正常。
4.病前性格、家族遗传史、预后和药物治疗的反应均有助于鉴别。个别病人可能需要结合既往病史、病程、症状持续的时间及疾病转归等因素做出判断。双相障碍对情感稳定剂疗效反应较好,而精神分裂症仅对抗精神病药物疗效反应好。如果单纯以碳酸锂、丙戊酸或拉莫三嗪这些相对单纯的情感稳定剂能够长期维持治疗者,反过来也更支持双相障碍的临床诊断。
5 双相障碍无论是在躁狂状态还是在抑郁状态,都可能伴有精神病性症状,但精神病性症状是在情感高涨或低落的背景下产生的,与患者的心境相协调。如果在不符合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的心境下出现了幻觉、妄想、思维逻辑障碍等表现(即:出现独立于情感症状之外的精神病性症状情况),一般不单纯考虑双相障碍的诊断,应考虑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的临床诊断方向。
6 双相障碍中,躁狂期病人可出现夸大妄想及幻听,抑郁患者可出现贫穷或自罪妄想及幻听,但内容不像精神分裂症患者那么荒谬,逻辑推理过程基本正常。如出现逻辑推理障碍、原发性妄想、荒谬离奇的被动妄想、追踪性评论性幻听,或幻觉妄想思维逻辑障碍等症状并非出现在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期内应考虑不支持双相障碍的诊断。
7 抑郁性木僵与紧张性木僵两者的情感障碍和与环境的接触有本质的不同。抑郁病人的情感是低沉而不是淡漠,耐心的询问可以的到一些应答,病人的表情动作虽然缓慢困难,但流露出忧心忡忡的眼神和欲语而难以表达的表情,说明病人与周围仍有情感上的交流。而紧张性木僵病人则淡漠缺乏情感交流,无论医生多么努力,病人却常常是无动于衷,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 8 急性发作的躁狂病人也会出现不协调的精神运动性兴奋,但当行为症状控制之后,病人仍会暴露出高涨的情绪体验或兴趣及意志活动过多等躁狂发作条目表现,而有别于精神分裂症。 9 躁狂和抑郁的病人也偶尔会出现一些与当前心境不协调的幻觉和/或妄想症状,但这些症状往往不是疾病的主要临床相,持续的时间一般不长,常缺乏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而且都发生在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的期间内,发作间歇期则消失。
最后总结一下,这两种疾病其实有着非常明显的本质区别: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整个病程中的主要问题和症状基调是“思维障碍”(即:各种妄想奇怪想法或逻辑推理障碍或思维结构松散,当然幻听、瓦解性紊乱行为和紧张性行为也固然是重要的)方面的问题(情绪低落可以是在疾病发展或治疗过程中一段时间发生或由病态症状影响继发来的,但并不是疾病全过程的主线和基调);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整个病程中的主要问题和症状基调是“情感问题”(即:情绪过分低落或过分高涨和由此带来的活动过度减少或增多,对周围旁观者有一定的感染力,是与环境和内心体验协调的情感涨落表现),如果情感高涨和低落这样的情感障碍问题已经不明显或消失了病人还有“妄想”或者“幻觉”或者“怪异紊乱瓦解行为”症状这三个主要症状之一的持续存在,那么就多不应该再考虑双相障碍这个诊断了。其实,如果没有药厂的鼓吹、科研、经济利益误导,这两种疾病的鉴别就根本不是难事,当这一不严谨、不科学的精神科诊断学思潮蔚然成风的时候,而由此带来了不必要的合并用药治疗(丙戊酸镁、丙戊酸钠、德巴金、碳酸锂、拉莫三嗪等,如果对症下药了就是良药救命药,没有对症对准诊断下药的话对病人来说以上药物可能就只剩下一堆没必要的不良反应让病人承受),最终受害的就只有病人和家属了(即承受没必要的经济负担和不良反应)。
还有一点就是很多精神科医生对精神病理学理解不够,临床症状学把握很模糊,就会导致症状判断方面的张冠李戴或具有医生个人的感情色彩,这时再去对病人诊断评估,就会失去了对诊断评估的理性和科学的判断方向。
专业优秀的精神科医生应该对精神症状学和诊断标准严格把握,不可随意拼凑诊断,例如:有点儿兴奋易、激惹、冲动或话多就说病人存在躁狂相或轻易地判断混合相,再如:有个被害妄想就去拼凑个其他的并不确切的症状硬说是精神分裂症。我主张严格把握双相障碍的诊断标准不可主观臆断,但我们也应该更加严格把握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不可扩大化诊断。本文将在DSM-5诊断系统和国际ICD-11诊断系统发布中文版后随时更新内容,以防本文内容落伍。
仅希望以上内容有助于病家作为对自家亲人病情的自我鉴别诊断参考,以澄清当前该两种疾病诊断混乱导致耽误病家病情的一些问题。
精神分裂症的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
A情绪低落
B情绪不稳
C情绪高涨
D情感不协调
E欣快
正确答案:D
首先要高清楚患这个病自己是完全不知道自己有这个病的,你要是这个病还这么清醒的在这里发表吗??
精神分裂症在精神疾病中是一组最多见的疾病,在精神科的门诊及住院部本病患者约占就诊人数的2/3。大多数患者在年富力强的青年时期起病,以25岁左右为最多,也有不少在15~40岁之间的少年和壮年时间起病,大多起病缓慢,少数呈急性或亚急性。
病程多为冗长,从数月至数十年。如不及时治疗常会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当疾病在高峰期,患者的工作、学习、生活、社会交往等均适应不良,客观检查发现情感、思维、意志行为的互相不协调,即精神活动有分裂现象。
但患者对本身的疾病却毫无认识,往往拒绝就医,即使家人勉强将其带至医院,大多也不愿意接近医生,不愿意诉述自身的感觉,都认为自己没有病不需要诊病更不需要服药或接受其他治疗。
此时如果家人给以迁就,往往会使疾病拖延治疗,拖延过久不治,会反复发作或逐步发展为慢性,到了疾病的晚期则逐渐变为精神衰退,此时病者变成整日无所事事的徘徊或独坐一隅,对任何人任何事物均不感兴趣,漠不关心,不与亲人来往,学习工作上毫无要求也没有什么打算,甚至连生活上必需要的吃饭、喝水、个人卫生等均需别人照料。
所以精神分裂症把本来精力最充沛、对社会贡献最大的黄金时代夺去了,除了患者本人健康受到了很大损失以外, 还给家属及单位的同志带来了精力上及经济上的负担,精神上带来了痛苦。所以该疾病一当发现即应及时治疗,以减少疾病的迁延与复发。在变态心理及精神疾病中精神分裂症是最值得我们重视与研究的问题。
精神分裂症的病象都是变态心理,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十分繁杂,可以说是“千变万化”,不仅不同的病人症状不一样,就是同一病人,每次患病及同次患病的不同时期也表现不一样,但如能掌握其“万变不离其宗”的要领,就可以把这个病区别出来。该病的主要表现是精神活动(也称心理活动)脱离现实,在知觉、情感、思维及意志行为之间互相不协调及互相影响,而导致学习、工作、生活、社交等适应能力降低,因此常不能维持原来的学习工作能力,原来的生活习惯方式也变为异常。下面谈谈该疾病各时期的表现:
一、早期
大部分患者无明显诱因下缓慢起病,许多病状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形成。最早被发现很多时候独自呆坐似在思考问题,生活较前懒散,纪律松弛,做事注意力不集中,常漫不经心,学习成绩下降,与其谈话话题不多,语句简单、内容单调,逐渐对人冷淡,疏远亲人,本来很有兴趣的事物也不感兴趣。
偶然可发现有一两句话不可理解或“牛头不对马嘴”,或有时有点奇怪的行为。如突然发怒摔烂东西,或为一点小事执拗与人纠缠不休,无理取闹,莫名其妙地伤心落泪或欣喜。此时常易被误会为“思想问题”或性格改变。有部分患者会诉说:时有头晕、头痛、失眠、记忆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全身疲倦无力等不适,也有表现为怕脏,反复洗手,无故心慌恐惧,心烦意乱等,也常常被误诊为神经衰弱。
部分患者可因躯体有病或精神受刺激等因素诱发,突然出现失眠、兴奋、言语与行为明显异常,少数会出现短暂意识不清并有片断性幻觉妄想或呆着不动成为木僵状态等。
二、充分期
此期为精神分裂症明显显露特征性病状时期,其表现如下:
1.思维障碍也称联想过程障碍,较轻病状时为思维散漫,病者讲话或写文章时,每句话文法结构尚通顺,但上下句之间或上下文之间缺乏连贯性,因而整段讲话或文章使人无法理解其中心内容。病状严重时加重思维破裂,不仅句与句之间无联系,每个语句也不完整,好象语词的杂拌或语句的堆积,紊乱得支离破碎,好象一个文盲的人乱按打字机所打出来的文章。
有的可表现为思维中断,与人谈话时突然停顿片刻,再接下讲时己转变了话题。
此外还有思维涌现,即脑子内不由自主地冒出一连串毫无联系语句,有如泉水一般涌出,病者想压也压不住。有时又觉似被别人施加外力把一些思想插入或挤入脑袋中,是别人强加于自己的,这种感觉叫强制性思维。还有的表现为思维贫乏,与他坐在一起,如果你不提出问题就只有相对无言,对问话的回答也非常简单,多重复单调地答“是”或“不是”。另有些病者向你叙述事情时仅讲了三言两语就认为表达了许多含意,认为别人已详纫了解其要说的内容了,这称为病理性简述。
病人对事物的思考和推理常缺乏逻辑性,对事物的判断分析不符合现实规律,不符合一般情理,却自认为很有道理。缺乏逻辑性的表现形式有语词新作和病理象征性思维。病人创作一些图案、符号、文字或动作,以表示他自己才能理解的概念。如写“女男”表示结婚,举起弯曲的末指表示欢迎。
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是因为病者把抽象的概念与具体事物混淆不清。如一男青年经常保持双膝关节不屈以表示坚强,坚强是抽象概念,双膝关节的位置是具体事物,两者混为一谈。还有一中年工人不准许女儿买黑毛线回家打毛衣,妥买只能买红的,以表示他这家人走“红线”(革命路线)不走“黑线”。
思维障碍还包括思维内容的障碍的部分病者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妄想,以被害及关系妄想最多见,其次夸大、嫉妒、等妄想也常见。这些妄想可以单一或多种同时存在且互相影响。例如有一青年搭公共汽车时旁边坐着两位解放军,下车后在马路上行走前后都有摩托车,则推想自已是个大人物,不然为什么上街有解放军保护和有摩托车开路。在家听到邻居在打扑克,传来断续的声音说:“枪毙……糟了……出错啦……”,又推想“他们嫉妒我是个大人物,给我加上犯错误的罪名,要拉我去枪毙了”。这个病者同时存在夸大、关系、被害三种妄想且互相关联及渗透。
2.情感障碍是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之一。病者在安 静时表现冷淡,对周围事物无兴趣,不关心,与亲人疏远,告知重大事件时无动于衷,喜欢一人独坐房中,甚至连吃饭也不与亲人一起吃。有时会出现兴奋激动或焦虑抑郁等反应,但大多与周围环境无联系而是受幻觉妄想所支配,有时其情感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为亲人开追悼会的时候他却站在一旁自笑。其情感也常与思维内容不协调,如笑嘻嘻的叙述她的悲惨遭遇。
3.意志行为障碍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受自己的意志所支配,如要完成某项任务必须决心克服一切困难才行。病者无论对学习或工作都无责任心,抱无所谓的态度,对近期或远期的打算也不考虑,整天无所事事地呆坐、卧床或无目的地徘徊,甚至日常生活的吃饭、洗脸、换衣服、梳头理发等也是被动的。有时可因幻觉妄想的影响而自语、自笑或作出打人毁物、自伤等行为。
以上提过的病者在思维、情感与行为三方面不协调也是主要的特征,这些特征常从病者日常的事例可以找得到。
三、后期
病者经过积极治疗以后,可能有几种不同的转归:一部分经治疗后病况逐渐好转而达到痊愈,愈后可以恢复其原来工作。部分病人虽经努力治疗但不易完全控制症状,常呈反复发作。部分患者虽病况好转但遗留淡漠、孤僻、少语、学习工作不主动等症状。也有些遗留性格改变,对什么事都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对社会及家庭均无责任心。少部分逐渐发展为精神衰退,即除了本能地感到饥饿时主动吃东西外无所要求,终日呆坐一隅或蒙头大睡,不与任何人接触,生活全部需别人照顾。
在精神分裂症的充分期,临床医生为了治疗与护理的方便,常把典型表现的病人分为四种类型。
1、单纯型
于青少年期缓慢起病,一般无明显诱因,以孤僻懒散、冷淡、思维贫乏、意志缺乏为主要特征,可有片断的幻觉妄想,早期常有头痛、头晕、失眠、全身无力等神经衰弱症状群,常易被误诊为神经衰弱。病程发展缓慢,往往短者l一2年,长者3—5年;因此早期易被误认为性格或思想问题。如不及时诊断及治疗,易逐渐迁延为慢性精神衰退。
2、青春型
在16~23岁的青春期起病,大多为急性骤起失眠兴奋。行为紊乱、幼稚,常冲动打人毁物。情感不稳,无外界诱因而独自喜怒哀乐变化无常,瞬间即转变。思维明显破裂,言语增多,无论唱歌或讲话都是杂乱无章,可有片断离奇的幻觉妄想。这种类型着重早期控制兴奋症状,如发展为疾病充分期则难以控制。此型大多呈反复发作,发作多次后易趋向精神衰退。
3、紧张型
发生于青壮年,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表情淡漠行为抑制为其主要特征。初期言语动作明显减少,发展至严重时呈木僵状态,躺着不言、不动、不食,毫无表情,活象一个木头人。但要警惕有时会突然解除抑制呈兴奋状态,突然起来打人、毁物、逃跑,常历时短暂,又可转回木僵状态。此类型一触预后良好,经治疗后可完全恢复。
四、妄想型(偏执型)
青壮年起病,起病形式缓慢,早期为敏感多疑或间伴有听幻觉,以后逐渐发展为妄想观念,大多以被害、关系、夸大、嫉妒、疑病或影响等妄想。由于妄想及幻觉而影响其言行异常,但其情感反应常与思维内容及环境不协调,妄想内容荒谬脱离现实。病程发展较慢,早期尚能正常工作故不易被发现。常发展至影响工作生活,产生异常行为时才被发现有病。此型预后较好,经治疗大多可痊愈,只有少部分会遗留性格改变,极少数逐激发展为慢性精神衰退。
精神分裂症治疗与疗效
一 什么叫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能否使用电休克治疗
电休克治疗,是精神科较为古老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在抗精神病药物问世之前,电休克治疗是精神科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自50年代末,抗精神病药物广泛用于临床后,电休克治疗退居于精神科治疗的次要位置而作为一种辅助治疗,使精神科传统的、古老的治疗方法保留至今。这种治疗方法是通过电极给电,使病人发生短暂的意识丧失并出现四肢抽搐,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表面上看来很可怕,但实际上安全有效。因为这种给电是通过特制的仪器,科学、严格地掌握电流及给电时间,所以就像内科用电极放在心前区给电,除去心脏的纤维颤动,以及妇科用“电刀”割去宫颈炎性组织,同样是很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以下儿种情况下,采用电休克治疗能获得良好效果:
(1)精神分裂症紧张型的缄默、违拗及木僵状态,或紧张性兴奋躁功等症状,均系电休克治疗的绝对适应证。这些症状如用药物治疗需要较长时间,而采用电休克治疗,一般36次即可使症状缓解。
(2)精神分裂症青春型的不协调精神运动性兴奋采用电休克治疗,对控制兴奋症状的效果很好。
(3)精神分裂症偏执型的系统、顽固性妄想,经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时,可试用电休克治疗。
(4)国外曾有报道,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孤独、懒散、退缩等症状,各种药物治疗均无明显效果时,电休克治疗可能会使症状明显改善。
总之,电休克治疗,是精神科较古老的、传统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技术操作难度不大,因此沿用至今。关键的问题是要严格选择治疗的适应症,因为任何一种治疗并不是对所有的不同症状、不同的诊断、不同类型的病人都有效的。
二 精神分裂症的疗程治疗包括哪些内容
精神分裂症患者一旦诊断确定后,就要尽快住院接受系统的疗程治疗,以争取较好的预后。系统疗程治疗包括以下内容:
(1)根据临床症状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如兴奋躁动、具有幻觉妄想症状者,一般要首选氯丙嗪;以幻觉妄想为主要症状者,首选奋乃静等等。这种根据症状选择用药,在精神病医院的医疗工作中称为治疗方案。治疗方案,一般要由主治医师或有经验的高年医师来确定。因此,非精神病专业人员不要随意给病人选择用药。
(2)根据病人的体质与对药物的耐受力,来确定给药途径、用药剂量及加药速度。如症状活跃、身体状态良好者,治疗初期可采用注射、静脉点滴等途径给药,药量可迅速加大至治疗量,而体质弱、老年或有过敏史等情况者,则需从小剂量开始,并缓慢加药。
(3)要准确掌握好病人的治疗剂量。任何一种药物,都需达到充分治疗剂量。因此,应根据治疗过程中病人症状的变化情况,酌情确定病人的最高治疗剂量及维持时间。
(4)根据病人的症状变化,如待症状消失,自知力恢复后,可逐渐减药至维持剂量及确定维持治疗的时间。
(5)给予一种药物治疗4周后无效(精神症状无好转),则应逐渐减量至停药后、再更换另一种药物治疗。
(6)在治疗过程中,如发现不良药物反应,应及时给予处理,必要时停药。精神分裂症的疗程,一般是3-6个月。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是一种专门技术。我们常常见有非精神科医生随意给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甚至张贴广告“专治精神病”,结果往往是使病人延误了治疗。
三 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效果不好的原因有哪些
根据目前的医学水平,一般来说.精神分裂症都能获得有效的治疗。但有的病人治疗效果不好,可能是由于存在以下原因:
(1)疾病本身原因:有些精神分裂症病人,病前为分裂型人格,父母系亲属中有精神分裂症家族史,发病年龄早,无明显精神刺激因素而逐渐缓慢起病,以阴性症状为主,突出表现是逐渐加重的社会功能缺损。这样的病人,有人称之为“核心”性精神分裂症”,即使疾病早期得到严格的、积极的、系统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也难以收到预想的效果,难以控制其病情的发展。还有些精神分裂症病人急性起病,病情急剧发展,无论接受哪些治疗,都不能奏效,并迅速走向精神衰退,有人将此种类型的精神分裂症称为“祸害件精神分裂症”。此型在5O年代较为多见,近年已很少见。
(2)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的人为原因:在日前的精神疾病治疗学的水平上.导致精神分裂症治疗效果不佳的最多见的原因是人为的。常见的有以下一些情况:
由于家属对精神病医院的片面看法,认为病人住院会受到精神刺激;加上精神分裂症病人丧失自知力,坚决否认自己有病,拒绝住院,以致不能及时送病人至精神病院,失去了早期治疗的良机;等到非住院不可时,病程已数月或数年,再行系统治疗,其疗效明显低于早期治疗。
有些家属或缺乏经验的医生,只知道治疗精神分裂症可用某种药物,不了解,也不掌握这种药物的治疗原则与具体使用方法,给予病人非正规的、不系统的治疗,因而不能取得理想的疗效。
选择药物不当。能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目前有数十种,虽然这些药物对治疗精神分裂症不像抗生素那样有着明确的抗菌谱,但是每一种药物都有其相对的“靶症状”,这也是要由有经验的医师来为住院病人制定治疗方案的道理。缺乏经验的医生或家属,不顾病人的症状特点,随意选用1种药给病人服用,不仅治疗效果不好,还往往造成治疗失败。如病人服药2周或1个月疗效不佳,或完全无效,就必须将此药逐渐减量直至停药,并更换另一种药物。否则,因用药不当而延误了治疗,自然不会取得好的疗效。
治疗剂量不足,加药、减药的速度不恰当。没有经验的医生或家属,由于不掌握药物治疗知识,不敢将药加至充分治疗剂量,或受非住院条件限制,只能给病人服小剂量药物,以致治疗效果不好,是必然的后果。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有经验的医师注重严密观察病情,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表现和病情变化,及时增减药物剂量,调整服药时间等,为获得较好疗效提供了保证。如果加药、减药“时机”不对,增减药物速度过慢或过快,加药幅度不恰当等,都会影响治疗效果。
总之,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是复杂的,科学性、技术性、技巧性、专业性都很强,用药经验也很重要。因此,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必须在有经验的精神科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否则,不仅不能获得预期疗效,同时还有可能因用药不当而出现种种药物不良反应。
情感障碍是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之一。 病者在安 静时表现冷淡,对周围事物无兴趣,不关心,与亲人疏远,告知重大事件时无动于衷,喜欢一人独坐房中,甚至连吃饭也不与亲人一起吃。 有时会出现兴奋激动或焦虑抑郁等反应,但大多与周围环境无联系而是受幻觉妄想所支配,有时其情感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为亲人开追悼会的时候他却站在一旁自笑。 其情感也常与思维内容不协调,如笑嘻嘻的叙述她的悲惨遭遇。 心境障碍又称为情感性精神障碍。它是一组以情感显著而持续地高涨或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精神障碍,常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包括抑郁症、躁狂症、躁郁症等。它不属于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比较严重,双向性情感障碍比较轻名单都是可以治好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