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花有五颜六色,人有七情六欲。 何谓七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现代人似乎更喜欢笼统地提“七情六欲”,而不把七情六欲作具体的区分。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七情六欲”,歌词记不太清楚了,但有几句印象很深,说什么“醉了吧反正清醒更断肠”,“陪你走过一段七情六欲全都品尝/爱你的苦不要你扛泪不要你挡/七情六欲打翻/笑着哭哭着笑去想你的模样;……”具体哪七情六欲歌者虽然没有说清楚,但却把现代青年失恋后醉生梦死的心态和感觉唱得淋漓尽致、死去活来了。 说到这里,情与欲似乎已经得到了统一。也就是说,情与欲是不能分开的,没有情哪来的欲?没有欲又哪来的情?没有情,没有欲,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儿女情长,没有悲欢离合,这样的人不是尼姑、和尚,就是神仙、鬼怪了。 由此观之,七情六欲是人类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动态,是人性基础的基础,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间生活的最基本色调。但人与人并不一样,七情六欲的表现也就有五花八门,正所谓七情六欲人人有,千差万别各不同。正因为如此,如何表现人的七情六欲,就成了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和气象万千的话题。 然而情毕竟不等于欲,在现代汉语概念里,情与欲还不完全是一回事。情主要是指人的情感表现,属于人的心理活动范畴;而欲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属于生理活动的范畴。有一句谚语说:情太切伤心,欲太烈伤身,说明情与欲分别属于“心”与“身”两个联系密切但又不同的领域。其次,情与欲互动互补,相辅相成,情可以生欲,欲也可以生情;欲的满足需要感情的投入,而情的愉悦也有赖于欲的满足。但如果非要对情与欲排个坐次,分个先后,不妨展开一场辩论,那么正方和反方恐怕都可以振振有辞,说得头头是道,讨论起来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热闹而有趣。不信你去问热恋中的青年男女,他们虽说身临其境,但肯定很难说清楚情与欲到底是怎么个关系。文学艺术作品如果无情无欲,恐怕就不成其文学艺术了,但如果你想从文学艺术作品中找答案,可能就更扑朔迷离,云遮雾障,稀里糊涂了。 不过科学家已经有比较明确的说法。在我们生存的世界里,可以把一切分为矿物、植物、动物三大类。矿物是没有生命的;植物有生命但没有欲觉,只有接受而没有感受;动物有生命有欲望,而且知道“感受”。人是动物,当然具有求生存的基本欲望,所以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但人毕竟不是禽兽,而是高等动物,是“万物之灵”,比起禽兽的欲望当然要高级得多,也就是说,人类不仅能接受信息,感受信息,而且还能因授受信息而感动、激动、冲动,并理智地加以节制或处理,把动物的欲望发展到情感和理智的高度,而普通动物的欲望和感受只停留在本能的水平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艺术就是表现人的七情六欲的艺术。看一件文艺作品的精粗、雅俗与高下水平,有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作品表现人的七情六欲时,究竟达到了与时代相适应的情感和理智的何种程度或高度。
求采纳
心理学的定义是如下: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但实际上,这一结论一方面将大家公认的幸福、美感、仇恨、喜爱等感受排斥在情感之外;而另一方面又显然忽视了情绪感受上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和社会性情感感受上的爱情、友谊、爱国主义情感在行为过程中具有的交叉现象,例如一个人在追求爱情这一社会性的情感过程中随着行为过程的变化同样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感受,而爱情感受的稳定性和情绪感受的不稳定性又显然表明了爱情和相关情绪是有区别的。基于这两点,将情感和情绪以基本需要、社会需求相区别,或者是将情感和情绪这两者混为一谈都显然不合适的。
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行为在身体动作上表现的越强就说明其情绪越强,如喜会是手舞足蹈、怒会是咬牙切齿、忧会是茶饭不思、悲会是痛心疾首等等就是情绪在身体动作上的反应。生理反应是情绪存在的必要条件,为了证明这一点,心理学家给那些不会产生恐惧和回避行为的心理病态者注射了肾上腺素,结果这些心理病态者在注射了肾上腺素之后和正常人一样产生了恐惧,学会了回避任务。情感也是一样,比如没有性欲当然不会有爱情的,而当人吃了春药以后,伴随着性欲的旺盛一见钟情的可能性也就会随之加大了。所以,由不同的药物刺激引发的行为过程也表明了,情绪和情感显然是有区别的两种不尽一致的心理生理过程。
实质上,在行为过程中态度中的情感和情绪的区别就在于:情感是指对行为目标目的的生理评价反应,而情绪是指对行为过程的生理评价反应。再以爱情举例来说,当我们产生爱情时是有目标的,我们的爱情是对相应目标的一种生理上的评价和体验,同时当我们随着爱情的追求这一行为过程的起伏波折我们又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
情感当然不等同于感情喽,我们追求情感是因为它使我们有一种全新的体验,
情感是人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也能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同时也是人际通信交流的重要手段。
这就是我们离不开情感的原因,作用很大啊。
情绪和情感的定义和区别如下: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
情绪和情感都是主观认识的一种感受,但是二者有区别,具体如下:
一、性质不同
1、情绪:情绪是以个体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2、情感: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
二、特点不同
1、情绪:在情绪发生时,又总是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情绪具有独特的生理唤醒、主观体验和外部表现三种成分。
2、情感: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
三、作用不同
1、情绪: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会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绪,相反就会引起消极的、否定的情绪。
2、情感: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
人有情感而生感情,后天何尝不是先天。就随便一个事物,他最先因何而存在,目前所说的原子,再科技更发达的未来是否不是极限?事物最本质是什么?这个还没有完全肯定。但可以肯定的是,事物必然有一个属性,一个与生俱来不可消失的属性——趋利避害。试想,一个生命或物质,如果没有对利于害的感知,那他还会存在吗?比如:人不知水对自己的利而渴却不饮,树苗不知阳光对自己的利而拒绝破土。很显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切都是这一属性的必然结果。人类还活着自然也是因为懂得趋利避害,而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是为了服务自己——这同样是这一属性驱使的行为。那么对于情感,我想任何生命都有,只是自然赋予人类的更为高级。
就马克思的思想,世界是客观的,因而人的产生也是客观的,而人产生之后,所感知的一切均是客观的,即是人的意识是客观的,它是客观现实的一切在人脑中的反应。人类的生产发展或趋利便是基于之前的感知而有意义的。因此,我们可以知道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客观的,是人类对利和害特有的感知所决定的。而时至今日,人们对于利与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倡导世界和平建设第三世界便是其标志的体现。放在爱自己和爱别人、自私与奉献的关系来说,那就是爱自己、自私是必然的低级,而爱别人、奉献是必然的高级。我们现在就是处在这一特殊的由低级向高级过渡的阶段,为此马克思等都做出了更为科学的解释,因而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必然会实现的不是空想。所以啊!楼主说的感情为别人而奉献是没有理由的说的很正确!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要有意识的培养人的情感,使人们都具备奉献的精神,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情感的高级体现。违反这一必然趋势的人只会被社会所排斥甚至毁灭,随着社会越来越文明,这一情感趋势将更加明显。
简单的说:情感是天生的,而感情是再情感的基础上产生的,不需要培养,不需要理由,人会下意识的产生感情,而且会下意识的向着无私、奉献、勤劳、勇敢、正义等高尚的感情发展着,一切生命都无法抗拒趋利避害的趋势。培养的意义在于使产生的感情更迅速的发展。也就是说:现在你可以不够无私,不够奉献,但再未来,这绝对不存在,就向现在的主流无法向已往一样施行一夫多妻或专制统制。要知道客观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再能动也不可能改变客观,不能改变人们情感逐渐高尚逐渐有利于全人类这一客观趋势。
打个比方,我们把全人类看做是一个人,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个细胞,只有每个细胞都尽其所能的奉献,整个人才会最有效率的奋斗才能获得幸福的生活,到时作为细胞的我们也才能得到更幸福的生活。
再这里我还想说明一个问题:有的人认为,细胞这么多,偶尔几个不努力不奉献也没关系,的确,这种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也不会影响到整体。但这样对于你自己来说的确是一种损失。就象本来可以过上有钱人的生活却始终揣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放一样愚昧。而令人无奈的是这种愚昧也是客观的,就象鲁迅笔下的看客们,受到了封建思想的束缚永远也不会也不敢向着反抗这方面想,客观而残酷的现实教给了他们客观而麻木的思想。所以有的时候人们性格的形成,思想的形成也是身不由己的,就象我们无法选择其命运一样,我们也无法再没有独立意识之前完全控制我们自己,而很多时候,我们所形成的独立意识也受到了之前的影响变的有局限性。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残酷的事实,我们的命运其实是客观的无法改变的。这样说吧,比如对于一件事物我们会有不同的看法最终有了不同的做法,因而有了不同的结果,最终形成不同的命运。所以我们要明白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因为我们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生活环境,看事物的时间,地点等的不同而造成的,而这一些因数仔细想想是不是都是客观而无法改变的或因此而形成的呢?换个比方,你,来到这个世界并不是你能选择的吧,然后你来到这个世界之后,你有什么样的天赋,体能,EQ,IQ,家庭等等都不是你能选择的或着说你能选着的都是这个世界客观存在的,一切的行为,思想等等一切的一切都是再你之前所拥有的基础上形成的,而把这个基础推到最前面,那就是刚形成的时候,那时候,我们很容易的就能判断,世界是客观的,因此,由此而推,人的一切其实已经是命中注定了的。所以有的人发出我们是活在历史里的感叹!而这样似乎否定了意识的能动性,其实不然,这说明的是客观一性的问题,至于意识能动性的价值就在于,在这一切的一切的客观当中,我们可以去选择属于自己的客观命运。就象我们无法抗拒自然一样,我们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只是把这种理论用于说明意识能动性时就更加抽象了,抽象到我们很确定的承认它是对的,但不可置疑的是它是对的,这也是实践所检验过的。其实说到这里我也无法具体的描述那种理论。但有点可以肯定的是,我们要永远抱着学无止境,尊重每一个生命,脚踏实地永不放弃的思想并坚定不移的相信科学,有意识的去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要相信的不是自己,而是科学,就拿我楼下那位来说,人是自私的,就算奉献那也是有范围的。对于处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时代,这样认识是正确的,目前我们必须对自己负好责,这样才算做到基本,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奉献的程度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每个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而你自己也是一个生命。因此,这个过渡时期的我们,能做的最好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来看事做事。这对别人对自己都是最好的选择。就象人们说的,奉献是因为可以获得,以前真的不能理解人们所说的话或不那么看重,现在想来每一句真的都是无数的人们的智慧结晶,都来之不易。希望你们能尝试一下奉献,尝试做一下你们所认为的老实人或坚定不移的做下去并仔细体会其中所获得的美好,真的,那时候你就是一个超越了时代的人!
佛教八面观体会 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可以把它分为三个部分,那就是:体、相、用。体就是本体;相是相貌、形象;用就是作用、功能。世上无论什么事情,只要有体一定会显相,显出形象;只要显出形象一定会起作用。体又分为二个部分,性体和质体。性体是空寂的,纯真无妄,是真空。虽是真空确能生万法,就是说真空之中能变化出种种物质,所以我们称它为“能变”。而质体却不能变出其它物质,它属于分析空,分析一下它就空了,了不可得。比如我们人类,人的性体是什么呢?那就是我们的真心、我们的自性。这是本来就有的,不生不灭的,清净无染,它没有生灭相、也没有相续相。六祖大师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那个自性就是性体。又说:“本来无一物”。就是说本来是空寂的、没有任何污染。人的质体就是我们的身体,躯干四肢五脏六腑等等等等,分析一下就变成血肉皮毛,再分析一下电子粒子,再分析分析就没有了,所以它是属于分析空。因为它是由许许多多条件凑合而现的假象,是暂有的现象。既然我们的性体是空寂的,何以我们看到的有善人、有恶人、有善相、有恶相呢?那就是我们清净心上起了一念疑情,这一念疑情就叫做“无明”。就有了“能见”、“所见”,我是能见,相是所见,于是人我是非,烦恼执着什么都有了。性体空而无质,却能生万法,我们常说真空不空,是说它具有“能生”、“能变”的意义。而且只要有体一定会显相,心地善良就会就会显一个善的相,显了善相一定会起作用,起一个助人为乐的作用。心地丑恶就会就会显一个恶的相,显了恶相也一定会起作用,起一个损人利已的作用。比如H20,它有很多的相:水,冰、蒸汽。显“水”相可以洗衣服、洗菜;显“冰”相有冷冻和阻隔的作用;显“蒸汽”的相就可以蒸馒头、开火车。所以不管 H20显什么相,它的性体是不生不灭的,而它的相貌是变化不停的,而它的作用又是随它的相貌而产生的。所以任何事物都可以从“体、相、用”三个方面来观察,比如我们这一生是人,如果我们贪心很重,来生就显一个饿鬼的相;如果我们谨守五戒十善,来生就显一个天人的相;如果我们嗔心重,杀生杀人,来生就显一个地狱道众生的相;如果我们愚痴,来生就显一个畜生的相;如果来生还想做人,那至少也得不杀生。但是不管显什么相,我们的真心、自性不生不灭, 真心、自性就是我们的佛性,佛性是不生不灭的、恒常无变、不增不减。但是我们每一生所显的相是变化无常的。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我们常说:性是真的,相是假的。因为“性体”没变,它能变一切相,它是“能变”。而“相”是变化无常、刹那生灭的,它是“所变”,是性体所变。但是大家千万不要误会,以会相是假的,就可以为所欲为。相虽然是假的,不要忘了,显相就会起作用。显一个天人的相有享受的作用,很快乐;而地狱的众生天天要受刑罚之苦,这刑罚是从哪来的,自性变现的,并不是有人专门为你设计的,是自然而然幻化出来的。我们用“体相用”三个方面来观察宇宙,略略可以分清一些真伪、主伴、能变、所变。可见我们性体是多么重要,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它能生一切法。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就是这个道理。以上是我对“体相用”三个字的一点体会,体会是否妥贴呢?不一定,不一定为什么要写呢?一呢是想锻炼锻炼;二呢可以和同修切磋切磋;三呢是想抛砖引玉;四呢是想遇上明师,还可以指点指点。下面再就“体相用”的“相”字的变化规律“因缘果”三个字再谈一点体会。我们常常说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辰不到。其实这句老话真是说的很有道理,有因有缘有果,“因缘果”这又是三个方面,那么这个“因缘果”就是对“体相用”的“相”字的一个变化规律的一个探究,那就是现象发生的三个条件。“因”是种子,就是习气,我们每一个人都含藏有十法界的习气,十法界就是一佛、二菩萨、三声闻、四缘觉、五天、六人、七修罗、八饿鬼、九地狱、十畜生。每一个人十法界的种子统统具足,种子具足就是因具足,十法界无论哪一界的果报都有可能,因为我们几乎什么因都造了,什么事都做了。而这个“因”要结成“果 ”就要看“缘”了。平常我们说“因果”的时候,常常会忘记中间的一个“缘”字,其实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字,“因”要结“果”一定要通过“缘”,没有缘它是不会结果的。我们学了佛教,知道自己过去生中都造有恶因,恶因会结恶果,可是一定要有缘,如果没有缘,虽有恶因也结不了恶果。所以诸位从今天开始,你掌握了一个改变命运的诀窍,什么诀窍呢?是远离恶缘。“缘”就是机会。缘有三种。第一种“所缘缘”(就是所缘之缘,所缘就是我们所希望的);第二种是“无间缘”(无间缘是你这个期望不能间断);第三种是“增上缘”(诸佛菩萨帮助我们,是属于增上缘)。总有人问我,因果报应是不是真的,从“相”上说它当然是真的,从“性”上说呢它又是梦幻之事,梦幻并不是等于真空,真空是一尘不染的,而梦幻是有苦乐之受,就象我们在梦中受到惊吓,梦虽然是假的,惊吓却起了真的作用,可能你吓出一身病,病虽然也是梦幻,但你得去受。所以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中写道:“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梦里有六道轮回、因果报应,觉悟以后看一看,什么也没有。打个比方,我们凡夫就好比吃了迷药,被色声香味触法所迷惑。所以佛在《心经》上把实相告诉我们:“无智亦无得”。有时我想一想,这个真相真的很可怕,“智”也没有,“得”也没有,那我们究竟有什么呢?可喜的是佛告诉我们:佛性是人人本具的,不生不灭。纵然现在有恶梦,努力一点,从这个恶梦中走出来,真的是很有希望。最后再说“事、理”,事理是一切法的二个端点,我们刚刚开始学佛教,常常会有偏向,不是偏事,就是偏理,比如有人喜欢拜佛念佛,他从来不去想一想拜佛念佛的道理;而有人喜欢探索佛理,却不愿拜佛念佛。这个就是有了偏向,其实理事应该是一,而不是二。如果你喜欢拜佛念佛,那你也应该懂的拜佛念佛的道理;如果你懂得了佛理,你就应该把佛理落实于生活。这才叫理事圆融无碍。“事”是现象,是力用,就是三分里面的相与用。相与用都是属于事,“理”就是体,还是三分里面的理体、事相、事用。《弥陀经》、《地藏经》都是从事上说的,你要从事上去体会经的义理。如果不知义理,那么读《弥陀经》、《地藏经》就象读神话小说。《金刚经》、《心经》是从理上说的,如果你不能应用到生活中去,那就变成空头理论,不能起作用。 “无理事不能通,不可滞事昧理”,虽然你事上肯干,但是你理不通,一有困难事上就通不过了。“无事理何所立,不可执理废事”。如果你事上不肯干,佛理懂的再多也是空头理论,一事无成的,该轮回还是轮回。所以执理废事是病,这个病比滞事昧理这个病还要严重,会堕落在恶取空。所以读经,要小心,不误解佛的意思,愿解如来真实义,千万不要误解如来真实义。要知道,事即是理,理即是事,事上见理,理上见事。六祖大师在《坛经》里说:“佛法是一法,二法不是佛法 ”。所以我们看事物要从“体、相、用、因、缘、果、事、理”,这八个方面来观察,这样就比较全面一点,少犯一点错误。如果少一面都可能看不到真相,而被假相所迷惑。
情感是很抽象的,想要准确的表达很难,我只能根据我的理解来表达我的看法,仅供参考。
情感是一种情绪加工,是对当前事物引起你情绪波动的记录,当再次回想该事物时,你的情绪依然可以被调动起来。
每个人对事物引起的情绪波动是不一样的,同样的事物不一定都能引起每个人的情绪波动。
所以对于同一种事物,每个人的情感表达也会不一样。
举个例子,有位老奶奶在卖鞋,有的人看到了毫无反应,有的人看到了泪流满面。
没反应人的脑中的画面很简单就是一位老奶奶在卖鞋。
泪流满面的人有可能想到了自己的奶奶或者是同情心泛滥,觉得这么大年纪了还在摆地摊挣着微薄的收入。
有的人看着觉得没什么那我给你描述一个画面你应该就会有感觉了。
外面天气很冷,风在呼呼地刮着,老奶奶还在摆着地摊,拿着颤颤巍巍地手去收钱,由于年纪太大了,眼睛也花了,要把钱拿到离眼睛很近的位置才能看到清。。。
到后面你一想到老奶奶卖鞋的画面你的情绪就会被调动起来了,这就是情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