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诗词的思想感情
一,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分类
(分类记忆法)
1忧国伤时
2建功报国
3思乡怀人
4长亭送别
5生活杂感
二, 意境分析法
意境: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相契合,而营造出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答题步骤:
①抓住意象,描摹图景
②概括意境特点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____ 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答: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是: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2)体现的思想情趣: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
(3)如何体现的:_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例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问:(1)有人据"西风残照"谓此词衰飒,有人据"汉家陵阙"谓此词悲壮,你认为它的风格是什么 为什么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是衰飒年年柳色,夜夜月光,灞陵伤别,总来织梦;立一向之西风,沐满川之落照,音尘绝,心命绝秦娥倍感凄凉和痛苦
(2)是悲壮秋日登原,西风残照,而入我目者,独有汉家陵阙,巍然而在当此之际,秦娥一人一时之情,骤然升华而为吾国千秋万古之心良人不归,汉陵长在由家而国,极悲壮也
本词抒发了怀人念远之情,又寄寓着人生哲理和使命感
三,背景分析法
背景:诗人写作背景及人生经历
背景显示方式:
1,显性——注释显示,题干显示
2,隐性——知人论世
例3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黄庭坚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注宋崇宁元年,黄庭坚贬谪四川近六
年后被赦,在回江西老家的路上经
过岳阳,写下此诗
说说"一笑"是怎样的笑,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经历了"投荒万死"的磨难,诗人为终于 "生出"四川平安回到家乡,而感到庆幸,但回首平生,瞻望前路,又不能不痛定思痛,黯然伤神,因而这是悲喜交集的笑;
由"岳阳楼上对君山"可知,诗人面对政治迫害和人生磨难,仍然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操守,因此也可以说这是英勇无畏的笑
经历了"投荒万死"的磨难后,诗人的情感升华了,心灵净化了,生命单纯了,一切都如眼前的山水,那样亲切,那样畅怀,因而这也是豁达的笑;
例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从军行七首(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①金闺万里愁
碛②中作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
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
平沙莽莽绝人烟
①无那:无奈 ②碛(qì):沙漠
(1)这两首诗属于______诗,盛唐这一诗歌 风格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
边塞
豪迈,奔放,雄壮
(2)两首诗末句寄寓的情感有所不同甲诗"无那金闺万里愁"表面上写的是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实际上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念乡土的感情;
乙诗表面上写的是荒凉的大漠无际无涯的朦胧景象,景色是苍凉的 ,但感情并不低沉戎马生涯的艰辛,边疆地域的荒凉,更能体现诗人从军边疆的壮志豪情
练习1阅读许浑《谢亭送别》,完成试题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雪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答:是和谐的 这是乐景衬哀情,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基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问(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依依惜别,黯然孤寂之情
练习2,阅读下面两首同体诗,回答问题
台 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
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
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韦庄:晚唐著名诗人台城:古都金陵的核心,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问:前人认为这两首以"台城"为题材的诗,有较多相似之处;但从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的角度也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思想内容方面:刘诗的主旨在于揭示统治者的浮华奢侈是六代灭亡的原因,暗示中唐统治者如果沉溺在享乐之中,后果不堪设想;韦诗借浮华如梦的六朝无情逝去,表达了对晚唐日薄西山的无奈,充满了感伤悲哀的情绪
表现手法方面:刘诗运用典故从正面揭露六朝统治者的奢华腐败,实写台城的荒败景象;韦诗则采用虚写的手法,用"鸟空啼"写出了台城废墟给人的历史空寂感,用台城柳的"无情",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
练习3,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黄 鹤 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两诗内容形式最相似的一联是什么
(2)两首诗句均有"使人愁"三字,其情感有什么区别呢
(3)你认为两首诗谁是胜家 提出两点以上的理由
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和"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崔诗触眼前之景,抒怀恋乡土之情;李诗抒发奸人当道,壮志难酬之感慨
从主旨和语言两方面自主发挥,言之成理
练习4, 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无言谁会凭阑意",词人不交代"春愁"的内容是什么,却埋怨别人 不理解他的心情他这样故意闪烁其词,想表达怎样的内心世界
答:一是说明他身边没有知心人,很孤单寂寞;二是说明他太痴情,却不能被人理解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删稿》中评价此词"专作情语而绝妙者","求古之今人词中,曾不多见"你是如何理解其"专作情语"的
词人所谓的"望极春愁",无外乎"相思"二字但他迟迟不肯说破,欲说还休,让读者去猜,直到最后一句,才点明原来是"她"
最佳答案 - 由投票者2007-10-21 17:52:05选出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阴雨
唐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客中寒食
唐李中
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
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
欲饮都无绪,唯吟似有因。
输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
江岸秋思
唐杜荀鹤
驱马傍江行,乡愁步步生。
举鞭挥柳色,随手失蝉声。
秋稼缘长道,寒云约古城。
家贫遇丰岁,无地可归耕。
江上送友人南游
唐张乔
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
岸长群岫晚,湖阔片帆秋。
买酒过渔舍,分灯与钓舟。
潇湘见来雁,应念独边游。
思乡作
唐布燮
泸北行人绝,云南信未还。
庭前花不扫,门外柳谁攀。
坐久销银烛,愁多减玉颜。
悬心秋夜月,万里照关山。
冬日山居思乡
唐周贺
大野始严凝,云天晓色澄。
树寒稀宿鸟,山迥少来僧。
背日收窗雪,开炉释砚冰。
忽然归故国,孤想寓西陵。
云梦故城秋望
唐戎昱
故国遗墟在,登临想旧游。
一朝人事变,千载水空流。
梦渚鸿声晚,荆门树色秋。
片云凝不散,遥挂望乡愁。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故乡杏花
唐司空图
寄花寄酒喜新开,左把花枝右把杯。
欲问花枝与杯酒,故人何得不同来
江外思乡
唐韦庄
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
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
远望
唐元稹
满眼伤心冬景和,一山红树寺边多。
仲宣无限思乡泪,漳水东流碧玉波。
和三乡诗
唐高衢
南北千山与万山,轩车谁不思乡关。
独留芳翰悲前迹,陌上恐伤桃李颜。
乡思
唐薛涛
峨嵋山下水如油,怜我心同不系舟。
何日片帆离锦浦,棹声齐唱发中流。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风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7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泪
8共看明月庆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9浊酒一杯家万里,羌管悠悠霜满地
10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文《渡汉江》)
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 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5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8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
9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岑参——《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在唐代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他两次出塞,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会,对边疆风物怀深厚的感情。这首《碛中作》,就写下了诗人在万里沙漠中勃发的诗情。
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诗人在《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中写过“过碛觉天低”的雄浑诗句。大漠辽阔高远,四望天地相接,真给人以“欲到天”的感觉。“辞家见月两回圆”,则从时间着眼,柔情似水。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念正蕴藏其中。一轮团�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现在,月圆人不圆,怎么不叫人感慨万分?也许他正想借这照耀千里的明月,把他的思念之情带往故乡,捎给亲人?诗人刚刚把他的心扉向我们打开了一条缝隙,透露出这一点点内心深处的消息,却又立即由遐想回到现实——“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前句故设疑问,并不作正面回答,转而融情入景,给读者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后句写出了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际无涯的朦胧景象。景色是苍凉的,但感情并不低沉、哀伤。在诗人笔下,戎马生涯的艰苦,边疆地域的荒凉,正显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正如诗人所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这首诗以鲜明的形象造境写情,情与景契合无间,情深意远,含蕴丰富,读来别有神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