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情感有哪些【如何利用情感的教育作用进行语文教学】

语文情感有哪些【如何利用情感的教育作用进行语文教学】,第1张

  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有着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智力方面的影响。教师积极的情感容易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受到轻松自由,精神振奋,思维也会异常活跃。相反地教师消极的情感,则容易让学生产生压抑感,使课堂气氛沉闷,扼杀学生探究、讨论问题的欲望,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影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所以说,在实施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发挥和利用情感的教育作用。

一、通过课文的情感因素感染熏陶学生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塑造了许多感人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人物形象感染熏陶学生、开启他们的心灵。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位平凡而普通的父亲形象,表现了父亲爱子心切。课文中的淡淡的记叙、朴实的话语、深情的思念,朴实无华、催人泪下;人物身上流露出来的真挚的、毫无修饰的情感,使教者感动,读者动心,这父子间的深情,这崇高的境界,处处感染着读者――我们的学生。抓住学生热爱父母的感情与作品中的形象进行沟通,就会产生感人的力量。在朱父的淳朴身影中,同学们仿佛看到了自己父母的辛劳,仿佛听到了父母那慈祥的教导。父母是孩子们的守护神,不孝敬父母就是亵渎了神灵,不孝敬父母,怎么会关心别人,不热爱父母,怎么去爱祖国、爱人民朱父平凡的举止,让学生感受到了亲情的可贵、亲情的伟大,并以此激励自己,热爱父母,为报答父母,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去努力学习。

二、营造课堂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是教师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情感。作为语文教师,热爱自己的学生,是必备的基本职业素养。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师爱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育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个语文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学生才能从教师那里体会到温暖,才能从内心涌现出一股强大的力量,如饥似渴地学习。

其次要设计好导语和板书并注意美读。导语设计得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一堂课有个良好的开端。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聚拢过来;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启迪,催人奋进。

板书要注意形式多样,运用变换的字体,亦可用图表、图画,以便学生容易明白。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板书或回答问题,或归纳课文内容,或写段意。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的美读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情感的重要方法之一。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很多情感丰富、意境优美的文章,假如教师上课时能饱含激情地诵读,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把文章中所表现的情感表达出来,学生就会随着教师情感的指引,入文、入境、入神、入化,最终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其三,运用多媒体技术,以生动直观的形象激活课堂情感氛围。把多媒体电脑提供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相结合,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打破了“粉笔加嘴巴”的传统教学模式,为语文教学提供了生动直观的教学形象。另外,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电脑在显示器上或投影器上显示相应的文本、图形、图表、动画、视频,或打印出所需要的图文资料,用以实现自己的直观想像。

三、通过学习写作文激起学生的真情实感。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生理特征,来布置作文,可以使得学生在作文中宣泄自己的情绪,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给以正确的引导,则可以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

比如初一年级的新生,非常想家,思念爸爸、妈妈,甚至有人暗自落泪。面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们写作文《我的初一生活》、《进入中学以来的感受》、《我长大了》等作文,引导他们观察初中的生活以及自己的变化。通过写作文,他们惊喜地发现,短短的几个星期,自己已经长大了,即使没有父母在身边,他们也能照顾自己,自己洗衣服、自己处理零花钱。并且随着科目的增多,他们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对自己充满了希望,对未来充满了激情,因而更加努力地去学习。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加强师生的情感沟通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内容可以设计成活动课,比如对一些情节生动、戏剧效果较好的课文,教师可以给学生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还可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进行书法比赛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玩得很开心,变得无拘无束,师生心灵之间好像搭起了一座宽阔的桥,感情在交流、心灵在互换。

情感是学生追求真理的动力,是智力发展的翅膀,是师生共同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能源。语文知识的传递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冷冰冰的思想,学生是不会接受的。加强师生的情感沟通,这样语文的教与学就达到高度的和谐,使得语文教学走上成功之路。

  回答好了,要给我分呀!

  认知领域

  cognitive domain

  所谓认知领域是指“包括有关知识的回忆或再认以及理智能力和技能的形成等方面的目的

  情感领域

  (affectivedomain,也译作“情意领域”)一词最早是1956年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一书中提出来的,主要涉及一个人的情感、态度、兴趣和价值观等[1]。就这一点而言,情感领域恰好对应了我国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动作技能涉及骨骼和肌肉的使用、发展和调适,主要通过职业培训、实验课、体育课等科目进行学习与掌握。这里介绍辛普森(Simpson E H)等1972年的分类,该分类将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分成七级:

  1.知觉

  指通过感觉器官觉察客体或关系的过程,借此获得信息以指导动作。它是动作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是导致动作的“情景-解释-动作”连锁中基本的一环,具体包括感觉刺激、线索的选择和转化三个方面。

  2.定向

  指为某种稳定的活动的准备,包括心理定向、生理定向和情绪定向三个方面。

  3.有指导的反应

  指复杂动作技能学习的早期阶段,通过教师或一套适当的标准可判断其操作的适当性。它包括模仿和试误两个方面。

  4.机械动作

  指学生的反应已成为习惯,能以某种熟练和自信水平完成动作。这一阶段的学习结果涉及各种形式的操作技能,但动作并不复杂,比如能够给小提琴装上琴弦。

  5.复杂的外显行为

  指包含复杂动作模式的熟练动作操作,操作的熟练性是以迅速、连贯、精确和轻松为指标,包括消除不确定性和自动化的操作两个方面:

  6.适应

  指技能的高度发展水平,学生能改变动作以适应新的具体情境的需要,比如通过改编已知的舞蹈技能形成一套新的舞蹈动作。

  7.创新

  指根据在动作技能领域中形成的理解力、能力和技能,创造新的动作模式以适合具体情境,比如创造一种现代舞蹈。

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操作领域三个领域,共同构成教育目标体系。在问题设计中,提倡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初级认知的问题,在适当的时机,高级认知问题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念和自我评价体系。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是一种教育的分类方法,根据教育目标可以分为: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该教育方法指出,问题有简单和复杂,按照学习目标进行提问。

扩展资料

布鲁姆教学目标把所有知识点的掌握分为六个层级:

1、记忆:能从长时记忆中找到和识别接受到的信息

2、理解:得到信息后,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其中的意义

3、应用:能在给定的情景中执行或使用信息

4、分析:将信息分解,确定各部分间、各部分与总体间的关系

5、评价:能以得到的信息为准则作出判断

6、创造:能基于得到的信息 重新组织成新的模型或结构

培训能达成的层级在记忆层、理解层和应用层,而分析层、评价层和创造层一般不是通过培训活动达成的。

理解布鲁姆教学目标的这六个层级,对于课程设计与开发的人来说非常重要,体现了课程设计与开发的业性。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目标培养

情感教育是历史教育的三维目标之一。

从我国1979年以来的有关研究来看,许多老师、学者都认识到历史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然而遗憾的是,历史教育中情感的缺失又是不争的事实。

在内容的发展上,可以看出情感教育的内涵是不断丰富发展的,不单是传统带有明显政治色彩的爱国主义教育,而是更加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合格的公民。

这也反应了当今的时代特征和教育目的。

一、情感教育的现状

对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现状,学者分析的较少,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教育目标处于低层次阶段。

根据布卢姆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一般我们可以将历史情感目标分成“接受”“顺应”“确信”“内化”四个部分。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历史课堂隋感教学往往只局限于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目标,即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听了老师的讲解或学习到某些内容后,虽然感动,但只是“感”而不“动”这样的情感教育几乎没有太大的价值。

(二)情感教学采用知性教育的方式。

所谓知性教育就是用道德知识的传授与习得代替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是以政治说教为主,教师只能告诉学生有关的道理,而而无法让学生在体验中加以内化。

这样虽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态度,却无法使学生真正形成这种态度。

(三)以老师的价值判断标准作为指导学生情感教育的评价标准。

历史情感教育目标所涉及的内容领域很宽,包括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是非判断、价值判断等等。

历史中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往往没有统一的标准,许多历史见解是不能以简单的对或错来断定,尤其是情感教育内容。

然而,在我们的历史课堂中,老师多是按照自己的设想与设计来改造孩子。

实际上,是非曲直应该由孩子自己判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树立并非一蹴而就,靠几节课的说教显然不可能完成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历史教学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才能达到培养学生情感的目的,对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观点。

(一)从情感目标的制定来看,有学者提出要制定具体明确的情感教育目标,不能和教育

目的混为一谈,制定时,教师应根据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恰当选择可理解、可评估的行为动词来明确地表述教学应达到何种结果,以加强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和教学质量的

可测量性。

陈述情感教学目标一定要遵照情感目标分类层次的要求,是接受或感受层次的,

就选用接受层次的行为动词来陈述学生的学习结果

;

是认同、内化层次的,就用认同、内化

层次的行为动词来陈述。

切不可自作主张,

随心所欲,

将教学目标设计成无法实现的最高要

求。

(

)

从教育素材来看,多数学者都提出要深挖教材中的素材,

选择恰当的“启情点”

激发学生的情感波涛。

除此之外,

还有学者提出要充分利用与历史知识相关的素材,

博物馆、与历史相关的**、电视、文艺作品等。

(

)

从教学方法来看,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是实施情感教育的

重要保证,

也是历史教师情感意识表达的手段。

从历史教学实践考察,

行之有效的情感教育

方法有讲述法、谈话法、角色扮演和情景教学等。

可以说,

对于情感教育的途径,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总结。

这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实

践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

情感教育的发展趋势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对情感教育目标的研究很多,但由于目前应试教育仍占统治地位,

在具体的实施中,

一线教师往往更加侧重于传授历史知识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而缺

乏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加之研究方面也往往注重理论,

而且研究不够系统,

所以要真正落实

这一目标,

笔者认为,

以后研究要多关注一线教学中情感目标落实的实际情况,

在深入调查

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感目标落实不够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更强的对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409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