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千里江山图》有哪些研究价值?

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千里江山图》有哪些研究价值?,第1张

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有艺术、美学、历史、文化、地域等研究价值。通过王希孟的手笔,人们会被《千里江山图》俊美秀丽的景象所感染,让人更好地了解北宋年间的人物风貌,杜绝特点的绢本设色使人眼前一亮—代表了中国绘画的成就。

《千里江山图》采用传统长卷绘画手法,整幅画可谓是精雕细琢,充分展示了王希孟高超的画技。波光粼粼的湖泊、错落有致的村落、炊烟袅袅的农家、曼妙绝伦的舞榭歌台等,在烟雾迷蒙中,拨开层层云雾可看到群山环绕中的江南水乡之画。画家灵巧地将动静结合,除了给人小桥流水人家的视觉感受外,穿梭于江面的渔船、哗哗啦啦的流瀑让人耳畔回荡着繁忙的劳动景象。叽叽喳喳的鸟儿神态栩栩如生,着色恰当,不多一笔,也不少勾勒,呈现出展翅翱翔之态,似乎要一翅冲天,盘旋在空中,打破了乡村的宁静。

整个作品,给人高水准的绘画艺术。《千里江山图》可谓吸纳百家之长,将北宋时期的山水画推向了巅峰,在中国古代山青水绿的绘画艺术上的里程碑意义。《千里江山图》也蕴含了作者王希孟的个人情感、做工之美,更让人看到了他那一丝不苟、严谨的生活态度。换而言之,《千里江山图》既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集大成,又有王希孟孜孜以求的创新精神。正是如此,《千里江山图》才受到了历代文人墨客、达官贵人乃至皇帝的追捧。

《千里江山图》富含浓厚的美学研究价值,作者王希孟绘画泼墨,通过绢本设色的方式让人感受到了中国山水画之美、之精妙。

王希孟的这幅《千里江山图》现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位列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中国著名绘画艺术作品鉴赏—《千里江山图》

2011-6-29 16:15:41

《千里江山图》作品简介

名称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类别中国古画,绢本大手卷

 年代宋代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文物现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千里江山图》作者简介

中国北宋绘画作品。作者王希孟。王希孟,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宋徽宗宣和年间,擅山水,青年时代即显露才华,18岁时成为北宋画院学生,在绘画上曾得到宋徽宗赵佶的指点,约在20余岁时去世,《千里江山图》是其唯一传世作品。

《千里江山图》作品点评

  该图作者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画面千山万壑争雄兢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山间巉岩飞泉,瓦房茅舍,苍松修竹,绿柳红花点缀其间。山与溪水、江湖之间,渔村野渡、水榭长桥,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在运笔上,作者继承了传统青绿山水画法,更趋细腻严谨,点画晕染均能一丝不苟,人物虽小如豆,却形象动态鲜明逼真。万顷碧波,皆一笔一笔画出。渔舟游船,荡漾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在用色上,作者于单纯的青绿色中求变化,有的浑厚,有的轻盈,间以赭色为衬托,使画面层次分明,鲜艳如宝石之光,灿烂夺目。布局交替采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法则,撷取不同视角以展现千里江山之胜。此图无作者款印。清初梁清标签题为王希孟作。

  《千里江山图》画卷表现了绵亘山势,幽岩深谷,高峰平坡,流溪飞泉,水村野市,渔船游艇,桥梁水车,茅蓬楼阁,以及捕鱼、游赏、行旅、呼渡等人物的活动。全面继承了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突出石青石绿的厚重,苍翠效果,使画面爽朗富丽。水、天、树、石间,用掺粉加赭的色泽渲染。用勾勒画轮廓,用皴点画山坡,丰富了青绿山水的表现力。人物活动栩栩如生。充满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境界的向往。

《千里江山图》赏析:

王希孟完成《千里江山图》那时他刚满18岁,千里江山图被送到皇宫里,在宋徽宗和大臣的面前,慢慢的展开了;但见画长11905厘米,宽515厘米;整幅画布局开合,分为几个段落,各段落之间衔接巧妙,过渡自然画以起伏的山峦开始,山坳间树木葱绿,村舍民居散布在湖岸边,湖中有一座小岛,小桥把小盗与陆地相连。最后画以近处茂密的树林,远处壁立的山峰结束,给人以山峰相连,河水缠绕,千回百转,绵延千里的感觉。

《千里江山图》是南宋江参创作的绢本水墨画。这副画用水墨写江南景色,群峰杂沓,山势绵亘。江水浩瀚,溪壑空远。草木葱茏,远树朦朦。阡陌纵横,农舍相属,咫尺千里,境界开阔。长卷中从始至终有一曲折的蛇形小道贯穿其中,图中山、水、桥、亭、村落、栈道、人物皆围绕这条山道而布置。故虽景物众多,连绵无尽,然皆循循可寻。该图采用了平远构图,意境开阔。该图“远山丛丛,远树蒙蒙,咫尺万里,江行其中。短长何岸,高低何峰,彼坻彼峙,彼瀑彼洪。晴岚乍豁,烟霭葱茏,或断或续,且淡且浓”,是一幅笔墨浑厚、意境深远、博大宏深的山水画作品。

(摘自)

赏析:全卷画面上层峰峦叠嶂、逶迤连绵,图中繁复的林木村野、舟船桥梁、楼台殿阁、各种人物布局井然有序。

画中山石先以墨色勾皴,后施青绿重彩,用石青石绿烘染山峦顶部,显示青山叠翠、延绵不绝。江河用墨色勾出水纹,与没骨色彩形成反差对比。全图既壮阔雄浑而又细腻精到,是青绿山水画中的一幅巨制杰作。

画中远近山水,气势开阔,村舍集市、渔船客舟、桥梁水车和林木飞禽,笔墨工致,位置得宜;全卷青绿重设色,表现了山河秀丽。

创作背景

北宋末期,宋金形成军事对峙之势,北宋的王室衰微,国土沦丧,民不聊生,在朝野内外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爱国主义力量。其中,以青年学生为主流的爱国力量在崛起,但是,面对朝廷软弱无力的政治、军事,他们仅仅将富国强兵以收复山河的理想寄托在自己的艺术文化创造中。

自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将军权和政权分离之后,就进入了文治社会,文人地位很高。再加上汉代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教育,以及宋代出现的印刷术,都影响了文人艺术创作的主题。绘画从解答“人与社会”的问题,转向了解答“人与自然”的问题。

徽宗作为帝王,改变了宫廷画家的社会身份;他作为艺术创作的统领者,对绘画有着直接而明确的要求,作为画家的徽宗,从不放任宫廷画家自由创作,他对宫廷画家在形式和趣味上,都有严格的要求。

徽宗的审美情趣,即成为决定艺术风格的绝对标准,宫廷画家创作的艺术作品,在题材和表现技法等方面,都要符合其审美趣味和倾向。画学是宋徽宗于崇宁三年(1104年)设立的宫廷绘画教育机构,后归属翰林院图画局。王希孟以宫廷画家的身份,创作了《千里江山图》。

由国家文物局等权威机构组织著名专家学者和艺术大师,经过认真挑选、仔细研究、取舍难夺,最后挑选出了10幅稀世佳作,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其中《千里江山图》作为其一,自然就有它的独特所在,那么画的是什么竟能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接下来,就由小新简单介绍介绍。

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祖国千里江山的秀丽壮美,气势辽阔超凡。如果你把这幅画分开切割来看,都是一幅完整的画。

据资料显示,全卷大致可分为五段景色:每段以水面、人物、游船、渔舟、桥梁相呼应。

开卷首段景色,高山之巅直人云霄,雄奇山崖屹然耸立,与辽阔的水面相接,山谷村庄座座,人迹稀少,整个环境幽远寂静,接着便是波浪起伏的江水,水与天之间远山模糊,更显江面的辽阔。

第二段景以山水为主:悬崖山路九曲盘旋,通向深处庭院,山间瀑布,从高远直到深远之景,引人人胜,临江山水,远如松柏常青,桥亭楼宇。画面之上,均有人物活动,还有水面渔舟,一座大桥横跨江面。

第三段景:从大桥开始,临江峰崖,险峻而平缓,并出现了许多小港,人物、渔舟、货船行舶江面,沿岸青绿田野,座座村庄,显现出热闹的生活场景。

江面展现出第四段景:结构曲折,山势从平坦又转向险峻,但水面仍然游荡各种零星的舟船,山村的房屋、楼阁内也依稀有人居住,中间有一座横跨山间的拦水坝,上面建造了水磨坊,下面水轮在转动,可能是山村居民的生产作坊,这些场景为辽阔的山色增添了一丝生活气息。

曲折的江面之中,展现了第五段景:以平远景色为主,江面清澈如镜,水上轻舟荡漾,家岸边撒网,游人在亭阁内观景,翠竹丛生,近山秀丽,远山巍峨,一片繁华茂盛的风光,最后从平远的近景和险峻的山景作为结束。

主题: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人类理想的人居环境,是天人混沌一体的共存关系,它已存在于中国人内心深处和传承积淀文化深处,并用山水画的表现形式呈现出,也决定了人们选择人居环境的导向。

古人也早已给出“天人合一”的答案,“道法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追求优美、赏心悦目的自然和人为环境的思想始终包含在山水画的思想中。

1、山水画卷,体现大众生理上的庇护:人为了生存需要取食、繁衍后代,所以,靠安全的栖息地以及防御庇护的手段获取生存有利的资源。长此以往,人的生存发展对人居环境的选择做出优劣评价,并创造出适宜人居住的良好环境。选择可庇护、捍卫的领地,安全、稳定的生产条件是建造聚居环境考虑的原则。

2、山水画卷,体现心理上的可游可居:中国传统宇宙观、自然观、山水观、环境观、审美观与中国山水画不谋而合、相辅相成、互为体系,将自然生态环境、人为环境以及景观的视觉环境等做了统一考虑。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在山水组合间充分展现了“道游于艺,艺合乎于道”“居——游”在构图中的画中视线、“线性的画面结构”;“高远”、“平远”、“深远”的空间;“以大观小”的山水法则;以亭台、楼阁、茅屋和人意象化的符号(如塔、庙等)。

扩展资料

构图

《千里江山图》画卷构图周密,色彩绚丽,用笔精细,成功地采用了散点透视法,将主题分成六段,各段均以绵延的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自然而连贯。

或以长桥相连,或以流水贯通,使各段山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巧妙地连成一体,灵活地体现了“景随步移”的艺术效果,将不同视点的印象统一起来,巧妙地组织了空间。

《千里江山图》在构图上,取平远之势。此外,高远、深远、平远多种构图方式的穿插使用更使画面跌宕起伏,富有强烈的韵律感,引人入胜。

画面气象恢宏壮观,江山千里,苍苍莽莽,浩浩无涯,可谓名实相符。画中千山万壑,星罗棋布,大小高平,争雄竞秀,重重叠叠,俱浸于大江之中。山间高崖万丈瀑布直下,曲径通幽,房舍屋宇点缀其间,绿柳红花,长松修竹,景色秀丽。

山水间野渡渔村、水榭楼台,水磨长桥各依地势,与山川湖泊相辉映。或见乱冈如积,岛屿相叠;或见汀渚绵延,群峰耸立;又或大江旷远,水天相接,长桥如带,峦岫冈势;

或低坡远处,淡岭遥设;或秀岩崚嶒,映带不绝。其山间岭上,有竹篱茅舍,庄园寺观,道路相通,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其间人物如蚁,不可胜数。论山河壮观雄伟之表现,前无古人。

-千里江山图

央视的《国家宝藏》栏目一夜刷屏,栏目通过讲述中国九大博物馆镇馆国宝的前世今生,来向世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推动文化传承,意义重大。首期首推的国宝就是故宫馆藏宋代王希孟所作的《千里江山图》,让我们一起聚焦这幅巅峰之作。

《国家宝藏》栏目

中国古代艺术、文化、历史集大成者

《千里江山图》作为工笔画的代表作,其细腻精妙的笔触和严谨的构图使宋代中国的大好山河跃然纸上,被称为“ 宋代版航拍中国 ”,正是这样精致逼真的唯美艺术让中国古代的历史风貌在千年后还能被世人所知所赏。可以说,中国工笔绘画艺术中所蕴含的巨大历史文化价值,是其他艺术品所望尘莫及的。

《千里江山图》局部

一个十八岁的少年,创作了一幅长达十一米的画,其中结构布局、启承轴转皆是大家风范,这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事情。而距今九百多年,这幅画依然散发着属于那个时代的魅力。

《千里江山图》是宋代青绿山水画中具有突出艺术成就的代表作。传统的“青绿法”,即以石青、石绿等矿物质为主要颜料,敷色夸张,具有一定的装饰性,被称为“青绿山水”。

要完成这样一幅长约12米的青绿山水画相当的不容易,据节目现场嘉宾中央美术学院教师介绍,要完成这样一幅画需要画五遍才能完成。第一遍是绘墨稿,第二遍是赭石红上色,第三遍石绿上色,第四遍石绿上色,第五遍石青上色。

第一遍 水墨铺底

第二遍 赭石上色

第三遍 石绿色

第四遍 更多的石绿色

第五遍 青色

通过五个层次关系来完成这幅画作,相当于画了五遍11米长的画卷,才有今日我们能看到的千古不褪色的绝世之作。而还有关于《千里江山图》的一大看点,则是其所用颜料之珍贵,所有原材料诸如孔雀石、蓝铜矿、赭石等等,皆是矿石、宝石之中的上品,才会被用来做颜料,所以可以保存的时间几乎是无限制的,这也是被称为传世作品的原因之一。

除了创作过程复杂,这幅画所用颜料也极其珍贵,基本都是从宝石、矿石、中药材中提取的。红色的原料是赭石,绿色的原料是孔雀石,青色的原料是蓝铜矿,白色的原料是砗磲,这些原料用的都是上品。

《千里江山图》可以千年不褪色的秘诀就是:其所用原料皆为宝石矿物研磨而成,色彩艳丽。

而对于如何把矿物质变成颜料,非遗国画颜料传承人仇庆年先生为我们答疑解惑。

首先要从大块的矿物质中敲打一些小块捣碎,然后过筛两遍,放到水中每天研磨8小时,连续20天,再分四层进行漂清。繁琐的程序,耗时又耗力,但是就是这样的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步,才能最终研磨出《千里江山图》的颜料。这是民族的瑰宝,是华夏的文明,是炎黄子孙世代相传的匠心之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46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