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场景?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场景?,第1张

    范宽是北宋初期著名的山水画家。他的山水画作不少,但是这一幅《溪山行旅图》可是享誉全球的佳作。这幅画之所以如此有人气,除了范宽他的杰出绘画艺术和高超的绘画技巧之外,也离不开徐悲鸿先生对这幅画作的大力宣扬和高度赞赏。

   在整个中国美术史上,出现过的画家和画作可谓是数不胜数,而且风格各异,题材多样。但是研究中国美术史,如果绕开了范宽,省略了他的《溪山行旅图》,那么这样的研究和探索将不再完整,也将会失去它应有的风骨和气魄。可见,范宽画的这幅画已经不仅仅是一副普通的山水画,它背后的象征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第一眼看到这幅画的时候,我们最先关注的应该是中间那座十分高大的山峦。山体的庞大只是肉眼的直接感受,但是笔法的巧妙还需要细心观察才看得出来。对于山峰的描绘,显得非常有层次感,既有淡墨的部分,也有浓墨的勾勒。当我们远看这座山的时候,可以从画家的描绘中真切地体会到其中的庄严和神秘,带有一些朦胧和肃穆。

   在山的右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条瀑布。但是这条瀑布不同于我们日常所见到的那样,因为它流淌的态势是属于那种缓缓流下的样子,而不是那种水花四溅的形态。同时,这条瀑布也显得比较神秘,因为我们看不出它最初发源于何处,仿佛这是天上的银河在凡间的化身。再往下就有一条小路出现了。小路上有几只骡子,同时还有两个行人。他们似乎是在着急地赶路,因为可以看到骡子已经非常疲惫了。周围是树林,还有一堆石头和小山峦,构图很和谐,可以看出画家的用心。

中国山水画讲究深远、高远、平远,移步换景,虚虚实实,动静结合,留白有空,人间烟火。

观看中国长卷画的过程,也称为“移步换景”。观察点不断地变换,风景也在不停地变化。现代学者称之为“散点透视”,包含了一个横向的4D运动过程。

全卷上虚下实,山坡、巨石、江岸、树木、桥梁等都集中在画面下部,画面境界显得开阔,给人以登高俯视的感觉。

画面上半部或以清淡的笔墨描绘远山,或留出大片空白表示江水、烟云。

全图“疏可驰马,密不透风”,产生轻松而强烈的节奏感。

“留白”艺术用最为精准、洗练的线条和墨色,表达最为充实和悠远的意境,用看似未完成的画面空间,描绘已经完成的想象空间。

殿阁房屋信笔勾画,在密林深处若隐若现,院前小桥流水,人来人往。松林过后是一片浩荡的江水(结合原图),江岸有几艘停泊的渔舟,远处山色迷蒙。

人物寥寥几笔,不事雕琢,但其形异,活灵活现。

北宋大画家郭熙,曾经在山水画论著《林泉高致》中提出过“三远画法”: 高远、深远、平远 这一独特的,夏圭《溪山清远图》中的“透视”图像。

“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高远之势突兀。”

“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

——郭熙,《林泉高致》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深远之意重叠。”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大自然的树枝肯定不是几何线条,可是在夏圭的笔下几乎转出了90度的直角。

还有他笔下许多的小人儿,一个圆圈,一个三角形,一个菱形,一个梯形,就像是积木的小块块,组合一下就成了,活灵活现,滑稽有趣……

山石以大斧劈皴,再勾出方正厚硬之态,用水墨稍微渲染,顿显山势峥嵘、粗旷硬朗,极具原始之气。

江天一色,悠远清旷。一座亭台式竹桥,有人在休憩,江上清风,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中国古代文人崇尚大自然、觉得人类非常渺小,所以画中的人很小,且没有特写。 “师古人”不若“师造化” ,造化就是大自然。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林语说:“大自然本身始终是一间疗养院。它如果不能治愈别的疾病,至少能够治愈人类的狂妄自大的病。在大自然的背景里,人类往往可以意识到他自己的分位。中国山水画中总是把人画得那么小,原因便在于此。”

总结:

在《溪山清远图》中,移步换景,“平远”是基调,但也有“深远”的旋律起伏,还有“高远”的重音。

有的地方在“推远了看”,有的地方是“拉近了看”,有“仰视”所得,也有“俯视”所得,画面的变化因此十分丰富。

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散点透视”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几何图形展现出山的立体,也表现人的渺小和谦逊,在大自然里修行。

“立轴”这种形式,以表现“高远”的视角。让观众有种必须抬头仰望的感觉。

以下三幅画为“宋画之三大精品”。《溪山行旅图》、《早春图》、《万壑松图》。

比如北宋大画家范宽,他就长期隐居在终南山、太华山中,观摩写生的对象是崇山峻岭。比如这幅 《溪山行旅图》山川气势尽收胸臆。

范宽独创了一种“雨点皴”,大山安静沉稳,有一种古典主义的“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在画面的下部,有溪流、人物出现。一支行旅,商人驱赶着驴队,驴驮着行李,正在努力往前赶路。

从古至今,商人们就很重要,他们要把货物从甲地运到乙地,调节供给侧,满足需求侧。货出而泉入,经世而济民。

郭熙的《早春图》,雾气润泽,溪涧解冻,泉水潺潺,林木舒展,怪石奇峰。画中林木蔚然,亭台楼阁、水边栈道隐现其间。旅人正在依水向山中进发,人形虽小但意态欣然,已无冬季笼手缩颈之状。

上高、中平、下深,三远兼备的状巍气势,生动的形象,精湛的笔墨和优美的意境,体现画家对山水的体悟。

郭熙画山石,好像卷动的云,灵动缥缈,后人称为“卷云皴”。他画树枝也如蟹爪下垂,笔墨更为明快,叫作“蟹爪枝”。有明显的灵动与不安定的感觉。

《万壑松风图》画中诸峰突兀,巍然高耸,顶天立地,占据了半幅画面,显得密密层层,却又疏松透气,四面生风;

满山的云气在层峦秀岭间缓缓骤起,悠悠升腾漂浮,映现于松林之上,透于群峰之间。云气的留白极其亲切自然,又深具匠心。不仅把群山的前后层次感清晰地划分,还使画面有了疏密相间的效果。

悬瀑参差,飞越而下,聚在水口;传世而过,熙熙攘攘,哗哗啦啦,如同乐曲打破深山的宁静。使大自然充满无限生机。

满山松树,枝叶苍翠,仿佛能听到呼呼的松风声音,似乎能使观者感受到阵阵湿润的凉风扑面而来。

但到了南宋,全景式山水的格局演变成一种更加生活化的边景山水。由繁入简、由整体到局部、由宏大叙事到诗意小品……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踏歌是中国古代的民间歌舞形式,从汉唐及至宋代,都广泛流传。舞者成群结队,以脚踏地,边歌边舞。

《踏歌图》描述的正是这种人物山水画,在画的最上方,还有宋宁宗赵扩的题诗:“……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这几个人遇到了丰收之年,可能喝了点儿酒,很开心、很high(高兴),就这样在田垄上一路歌唱、一路踏着节拍走,姿态非常可爱。

道家称山水为“无用师”,表面上没有用处,但其实有大用,它可以教给你安静与平复。

《庄子·人间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人可以藏进安静的山水里,重新找回内心的自由自在。这种安宁与平淡,也是我一生都追寻的境界。

中国画的定位是文人雅士鉴赏的,不止当作高雅艺术,希望多普及,更多应用到大众审美中来。

构图方面差异。

山石的刻画,用笔转折出锋,画出的线条棱角较多,表现了山石的硬朗;先勾勒外形轮廓,再采用雨点皴法密密麻麻地点出山石纹理,最后,在暗处用墨渲染;主体高山部分,由上部往下,皴、染逐渐稀疏,直至和云雾部分连接;瀑布两侧山体用墨渲染,以黑衬白,白处指代瀑布,表示了流水经过的地方处于山谷,增强了明暗效果。瀑布起源处,水流回旋,下半部分分为两道,丰富了瀑布的变化形式,增添了趣味。

大山大水的全景构图,是范宽《溪山行旅图》最突出的特色。作为北宋时期的山水画代表作品之一,它之所以能够彪炳史册,在后人的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就在于此图大山大水的全景构图、细致刻画的山石树木、多变的笔墨及皴法,以及雄浑的意境,冲击着观者的心灵,更使人产生无尽的。

画面首段,一家通过一片片枝头刚刚泛出嫩绿的杨柳林,在轻烟薄雾的笼 罩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扁舟的描绘,明显地表现出生趣盎然的汴 京春郊场面时,画家又精微地描绘一队踏青扫墓归来的人物活动情节,两个轿犬 抬着一顶插着杨柳杂花的轿子,内坐一位悠闲看景的女人……;这些特定时间特 定风俗的细节刻划,给全画情的展开带来,独特的色彩。画家在表现汴河舟船货 运的情节中, 非常细致地描绘码头船丁卸船的细, 一艘靠岸的大船在卸完货物时, 船身吃水很浅;而旁边一只满载货物的大船则吃水较深,水而儿接近船帮。这个 细节虽小,但内中所藏又是不小的。画家通过这个窥斑见豹的典型细节描写,不 仅直接表现出汴河船运货之大繁忙的情节, 同时具体而生动地表现出汴河对北宋 经济的命脉作用,可以说是“为大于其细”(老子语)的绝妙之笔。

与风月对望,花至半开时,茶饮半盏琴,当代画家林德坤自带诗意浪漫的气质,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画一幅好画,并非是难事,这源于人与自然的共情。所谓的好画,是一种意境,要让欣赏的人,能得到启示,哪怕是对山水的一种情感寄托,能够做到这一点固然让人欣喜。一件艺术作品只能活在纸上,是远远不够的,把自己画进去,把自我融入进去,才是根本,于自然山水中完成内心的追求,是林德坤崇高的艺术理想。

每一次欣赏林德坤的作品,带给我们的惊喜是不一样,几乎每件作品都是一气呵成的。即便是同一幅画作,在第二次欣赏起来,我们怎么也找不到起初那种涟漪的心境,尽管那些山石数目、流水云烟,都还是原本的模样,却反而在画中碰撞出另一个自己,眼睛停留在画里,连连称妙,不舍离去。

林德坤《溪山晨韵》70180cm 作品来源:易从网

在画家林德坤追求艺术的漫漫长路上,创作已深入骨髓,变成了一种修行。游历于山水间,奔走于溪涧小巷,亭台庙宇,曲径回廊,写生取景,舍境界而崇气韵,把他内心之于自然山水的柔情,寄情山水的胸怀,灌注以笔墨的色彩,画了下来,那些落笔在宣纸上的笔墨,都带有林德坤自我释义的符号。

林德坤《溪山行旅图》78176cm 作品来源:易从网

画家林德坤的山水画,草木山石之间,气韵高古浑然,细微之处见宽广胸怀,笔墨苍劲有力,色彩清新而不浓烈,迎面而来一股自然真趣。欣赏《溪山晨韵》、《溪山行旅图》,就能窥然其中。

林德坤《云影峰光》 68134cm 作品来源:易从网

笔墨是林德坤最有力量的“武器”,笔墨运用,张弛有度,力求追求质朴自然,刚柔得中,在个性与共性之中往复穿行,赋予他笔下行云流水的气势,笔墨中流溢出的潇洒和快活,闪现一寸心性之光,仿佛是林德坤一生的创作沿途。林德坤旷达温和,舒展浓郁的文人气息,给人以正直坦荡的初印象。正是这种期待,他的作品为我们呈现出一个鲜活的世界,天真烂漫,苍行四野。

林德坤《溪山泉鸣》 68138cm 作品来源:易从网

没有人能比林德坤能了解自己笔墨下的山水,究竟是什么样的姿态,最能读懂画的人,唯独就是他自己,他也在画中找到了自己的柔情与人生,而他的画,也将越来越有意境,甚至意境超越了自我本真。

艺术画家林德坤简介:

林德坤:字蒋易,1969年生、河南省郑州市人,现居北京。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南分会会员、 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国家注册高级室内设计师,中国国家画院阮荣春工作室画家。

参加国家级省级大型画展多次获奖,在北京、上海、厦门、山东泰安、江苏常州、昆山、陕西西安、渭南、榆林、浙江宁波等地成功举办画展。作品连续参加中国国家画院举办的2012至2015年展。多次被新加坡、澳大利亚和台湾藏家所收藏。

先后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一套(水墨丹青)栏目、甘肃卫视(水墨丹青)栏目、郑州电视台(中原人物)栏目、商丘电视台、江苏常州电视台、陕西渭南电视台、和陕西省电视台两次专访!作品在中国国家画院专刊“画院”中国“美术报”发表,和多家媒体网站报道。

更多的当代实力派画家林德坤山水画作品真迹,请认准易从网!!现画家林德坤乃易从网签约画家之一,想要老师真迹山水画作品的朋友请登录易从网了解更多信息!

▲易从网,引领当代书画艺术品运用于装饰、送礼、收藏的专业字画商城。

▲易从网,所售国画作品均为名家的手绘原稿作品,在售作品数千幅,现货收藏,每幅画都具有唯一性,实物拍摄,一物一图,永久保真,支持作品定制服务。

▲易从网,愿以质量与信誉广结翰墨缘,做到服务大众,藏画与民,成为艺术家的发展园地,收藏家的良朋益友,企业家的投资渠道,广大群众的书画艺术顾问。另外,为最大限度地保障每一位消费者的利益,易从网还有七天鉴赏期,七天可以无理由退换货。支持全国范围货到付款,欢迎登录易从网商城鉴赏。

范宽,从五代而来走到宋代。

苏轼,接替范宽而出生在宋代。

一幅画的绝世,一个人的伟大。

范宽用那幅绝世《溪山行旅图》

矗立起山水画的一座标程;

苏轼,用他的诗词书文画,

矗立起一座千年伟岸的丰碑。

一个是有形的山水画,

如今成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一个是名留青史的千古一人,

他的人生哲学和文化性格,

为后世无数文人倾慕的对象。

苏轼,用自己的一生,

深刻的阐释了这一幅画的雄浑境界。

范宽《雪景寒林图》

范宽,从五代而来,走到宋朝。

这个时期的宋代,

正开启辉煌灿烂的文化模式。

凤仪峭古落魄不拘世故的范宽,

用他的山水画竖起了一杆百代标程。

他曾取法于荆浩、李成,

后感悟“ 与其师人,

不若师诸造化,而能自出机杼 ”,

遂移居终南山、太华山,

对景造意,写山真骨,

穷究自然造化,中得心源,

画山画骨更画魂,

终成一代大师。

他的山水画崇高悲壮雄浑,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赵孟頫称赞范宽的画“真古今绝笔也”,

董其昌评价范宽“宋画第一”。

范宽 《溪山行旅》

他的《溪山行旅图》,

代表了山水画的精神

——对于山水的崇敬,

努力表现山水的伟大,

并侧面体现出了人的渺小,

对于自然宇宙万物的谦卑之心昭然若出。

将中国传统美学的最高境界:“雄浑”----

推向一个无人能及的高度。

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横绝太空,寥寥长风。

一种可以触及灵魂深处的美,

融崇高、悲壮、高古为一体。

范宽 《雪山萧寺图》

文化发展到宋代,

已呈现出辉煌灿烂的时候了。

偏远蜀地的青年才俊苏轼,

与弟弟骑一匹意气风发的黑马越过山丘荒野,

横空闯入当年科考进士及第。

一入京城即中榜,

春风得意马疾驰,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样开挂的青年盛事,

启动了他志满意得的人生模式。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夙愿可偿也。

如果按最初这样的设计走下去,

那么今日我们看到读到的,

可能是官场争斗中年油腻男,

而不是这个名满天下千古一人的苏东坡了。

此时的东坡正处于《溪山行旅图》中的近景。

一个凡俗的人世间,

人们有数不尽的包袱和渴求,

放不下太多的执著和欲望,

前行的道路似乎很宽广,

却日复一日而茫茫无边。

名乎利乎都在道路上奔走,

来者往者无见溪山多清净。

人生的转折在于“乌台诗案”被台谏围剿,

沈括,中国正史上第二个有传的科学家,

正是乌台诗案的始作俑者,

其科学思维精密的大脑细胞,

对苏轼却是充满了羡慕嫉妒恨,

他轻轻一晃动他骨子里的阴暗,

从此就让苏轼在仕宦的生涯上奔走四方了。

宦海沉浮的生活

原本以为千里横空出山来,

是“求为世用”的金“凤凰”,

一不小心却变成了人人厌恶的黑“乌鸦”。

大难不死后被下放到湖北黄州。

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的人生,

就从这里开启了宦海沉浮悲喜交加的生活模式。

从黄州团练副使的小日子里,

悟道出“人间有味是清欢”。

终明白与其牵肠挂肚名和利,

不如修篱种竹邀明月。

感叹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

才是造物者的最佳恩赐也。

然后徐州、杭州、苏州,

广州、惠州、儋州……

无论在哪,始终以出世之精神而入世,

为民生计,为百姓想。

三十多年四处奔波的官宦生涯中,

几乎遭遇了当朝所有官员的排挤,

一辈子都在新旧两党之争的夹缝中生存,

诽谤诬陷迫害与他相伴一生。

可他天生一股豪迈气一副热心肠,

在父亲一屋子藏书的严格训练下,

成就为一个抱负非凡才气纵横的有为青年。

以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在政治舞台上“奋厉有当世志”;

向往“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

有“薄富贵、藐生死”的大丈夫气概;

胸中自有一股浩然蓬勃之气,

随时随地发出万丈灼灼光芒,

照耀在世人面前。

对于宦海沉浮,毁谤诬陷,

苏轼轻描淡写:

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东坡先生笠履图》 张大千

对于人间功名富贵,

对于那些为权为利无所不为的人,

他的心中倒是有些怜悯之情:

江令苍苔围故宅,谢家语燕集华堂;

先生笑说江南事,只有青山绕建康。

历经纷繁错杂的世事,

此时的东坡如《溪山行旅图》中的中景,

求道者翻山越岭,

经过危桥行走在隐晦的道路上,

于丛林密布中探求摸索,

经受着身体与心灵的双重煎熬和考验,

看到的只是一条被遮掩的不明的求道之路。

苏轼以超旷达观而对待人生,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

身处逆境,却无悲凉消极颓废。

在生活中知世故而不世故,

在政治上的以“气”使“志”,

以及在文学上的善于使“气”,

使得平生无乐事,唯有做文章。

胸中那一股蓬勃之气,

尽情发泄,得到快意人生。

达则金马玉堂帝王师,

穷则食芋饮水南荒客。

沉沉浮浮的生活把他历练成了:

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一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

一个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一个优秀的酿酒师和品茶师;

一个排水除患的工程师;

一个假道学的反对派;

一个瑜伽术的修炼者和佛教徒;

一个心肠慈悲的法官;

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已见者;

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大磨难成就大风流,

大悲欢写就大人生。

在散文方面,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在诗歌方面,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在词作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在书法方面,被尊为“宋四家”之首;

在绘画方面,开启了文人画模式。

其诗、词、文、书法、绘画“五绝”,

乃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人!

而每每人们一提到苏东坡,

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

也许这才是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一千年以来,人们从他的文字里

领略他的热情欣赏他的正直。

每个时代每个人,

都从他这面大镜子里,

发现自己与他同样的感情,

同样的理解同样的诗情画意。

古往今来被称为仙者,

唯李白与苏轼两人。

李白乃“仙而人者”,

以其恣意纵横的天才,

以高智商零情商的处世方式,

“人人都想杀李白”而不为世容,

命中钦定的悲剧。

而苏轼则是“人而仙者”,

他有凡人一样的痛苦和烦恼,

又有几分飘逸的仙气,

因而最终能超越凡俗获得解脱。

这时候的东坡已经成就为

《溪山行旅图》中最独特的部分了。

坚实浑圆巨大无比的主峰,

高耸入云天之极处。

两侧流动着如灵源的清泉飞瀑烟岚,

山顶密林枝叶茂密,

高处不胜寒又移念到眼前,

浩然正气天地大美,

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横绝太空,寥寥长风。

如宇宙中最高意志的主宰。

李白在天上天马行空,

成了恣意的谪仙人。

苏轼在地上矗立成了,

范宽《溪山行旅图》中那挺拔雄浑的山,

与浩然正气之天地大美的精神境界共存。

不管岁月如何更替变换,

山,还是那座高耸的山,

它静默庄严肃穆萧瑟沉稳雄浑。

正如苏轼笔下的《定风波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596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7
下一篇2023-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