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原石市场在哪里

翡翠原石市场在哪里,第1张

平远县旅游景点大全

平远县主要景点:五指石风景区、曼陀山庄、上举相思谷、相思河风景区、金穗生态农庄、南台卧佛山景区、广东南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大佛寺、石龙寨景区、龙湖景区、别具洞天景区、平远红军纪念园、热柘温泉度假区、梅畲田园综合体、长布半岛休闲度假区。

心乐园休闲山庄、鸿泰生态农庄、长安围屋农庄、红豆娘山庄、仁居古镇、龙文—黄田自然保护区、项山甑、大河背风景区、品果楼、平远五指石地质公园、五指石生态旅游产业园、热水温泉度假山庄、南台卧佛山文化旅游产业园、南泗水普滩水上人家休闲度假区、地质风光小镇、程_公园、程_纪念馆、宜华湿地公园。

石正(广州)公园、毓秀书院、大柘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红军街、松溪红军路、平远县烈士陵园、仁居金库展馆、角坑马栏铺——红四军宣讲活动旧址、姚雨平故居、黄梅兴故居、姚子青故居、姚德胜故居、曾养甫旧居、韩元勋宅、吴三立故居等。

特色美食:

平远县传统名菜、名吃有“蒜头焖猪肉”、“焖狗肉”、“炒鸡酒”、“盐_鸡”、“梅菜扣肉”、“糖卤猪肉”、“蘸仔鸭”、“酿豆腐”、“鱼生”、“仙人板”、“猪油_”、“锅笃_”、番薯_、“黄_”、香煎灰水_、油_子、炸云片、炸角子、红菌豆腐头、福菜、梅干菜、菜脯、荀干、酱瓜、咸冬瓜、福菜肉片汤。

全猪汤、菜脯鸡汤、咸菜鸭肉汤等,平远土特产有客都草鱼、梅州金柚、客都稻米、平远脐橙、梅州柚、南台酒、客家娘酒、梅州客家味酵_粉、客都米、嘉应茶、平远橙、平远东石花生、平远石斛、平远客家炒绿、平远灵芝、锅笃茶、有机茶叶、有机山茶油、高山茶籽油等。

-平远县

平远古镇在哪?

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鱼山路

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平远古镇,因织金古称“平远”而得名。平远古镇,是山水织金灵魂的栖歇之地,是梦里遂愿皈依的地方,是高原上浓缩的江南水乡。平远古镇,应时而生,集山水之精华,聚天地之灵气。天时、地利、人和交汇于一体,风景、名胜、典故布满一身。

平远古镇正是用潺潺流水诠释着这片土地辉煌的过往,尽管其刚刚羞羞答答揭开面纱,立即成为贵州高原上一道江南水乡的靓丽倩影,一幅气势恢宏的山水与风物水墨杰作。

平远古镇的名胜古迹

1、古老方国:中国夏朝以前,平远古镇所在地东山一带,就居住着贵州最古老的土著名族——仡佬族,其首领名把瑞,也称巴瑞,史称把瑞王、蛮王,他所创建的方国就定都于现在的织金东山,书写了一个时代的传奇与辉煌。这也是贵州关于最早土著民族的唯一历史记载。

2、土著文化:仡老族分打铁仡佬、剪发仡佬、锅圈仡佬、披袍仡佬、打牙仡佬,织金拥有大多数仡佬种类,其中,打铁仡佬即居住在东山一带,他们不仅继承了原始先民的砂陶工艺,还发展了青铜、铁器制作技术。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彝族东山部落王子若差向赵匡胤朝贡,被授以武职。这里的砂锅,史称平远锅,当年远销贵阳、安顺、四川等地,发展至今已名扬海外。

-平远古镇

平远五指山旅游景点介绍

五指山风景区内丹霞地貌奇峻,森林植被丰茂,人文古迹众多,拥有“五奇”(奇石、奇缝、奇树、奇洞、奇藤)、“八景”(剑门、石林寺、聪明泉、混元塔、一线天、仙人床、隆武殿、青云路)和淡静居、蝴蝶谷等景点共60多处。

梅州五指山为粤东著名的丹霞地貌旅游胜地,坐落于平远县城以北57公里的差干镇,五座石峰拔地而起,形如伸展的五指直刺云天,气势雄伟。山中景点很多,有剑门石、石林寺、聪明泉、混元塔、一线天、仙人床、殿子石、青云路、石室书屋遗址、睡佛洞、文殊台、驯麓径、跑马场等等,千峰竞秀,岩崖峻峭,美景令人目不暇接。

平原镇(云南省盈江县平原镇)详细资料大全

平原镇是由原平原镇、岗勐乡及莲花山乡合并而形成的一个镇,全镇国土面积3863平方公里。东与新城、旧城两乡 镇相接,南与弄璋镇相邻,东南的山梁林地与陇川县的护国乡接壤,西与昔马、太平两乡镇相连,北与勐弄乡接壤。平原镇地处县城,地势平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境内旅游景点胜多,民族风情浓厚。是盈江县商品的重要集散地,是连线15个乡镇的桥梁和纽带。同名的还有福建省平潭县平原镇。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平原镇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 :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 下辖地区 :15个村(居)委会 电话区号 :0692 邮政区码 :679399 面积 :3863平方公里 车牌代码 :云N 平原镇简介,沿革,基本情况,地理气候,人口,经济,旅游,特色产业,科教文卫,新农村建设,地图信息, 平原镇简介 平原镇位于盈江县中部,县 驻地。东与新城乡、旧城镇相接,南与弄璋镇相邻,东南的山梁林地与陇川县的护国乡接壤,西与昔马、太平两乡镇相连,北与勐弄乡接壤。面积38431平方千米,人口535万人(2006年)。辖3个居委会、12个村委会:永胜、新建、盈东社区、门町、勐展、胜隆、芒璋、拉勐、富联、丙辉、新莲、兴和、拱腊、高里、陇中。镇 驻小平原。 云南省对外开放边境口岸。省道公路北连梁河县、腾冲县,南接陇川县、瑞丽市。跨国公路可通缅甸联邦八莫、密支那。古迹有允燕塔,主塔高15米,并有附塔47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民国时期属莲山设治局,1951年为莲山县府驻地,1958年莲山、盈江两县合并,设县城于平原。1974年建平原镇。1997年,面积5389平方千米,人口28万,少数民族人口占4005%,其中傣族8498人,景颇族1701人,辖新建、勐盏、勐町、永胜、胜隆5个行政村。2005年,撤销岗勐乡和莲花山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平原镇管辖。 [邮编]679300 [2008年代码]533123101:~001新建居委会 ~002永胜居委会 ~003盈东居委会 ~004盈湖居委会 ~005允燕居委会 ~006盈垦居委会 ~201门町村 ~202勐盏村 ~203胜隆村 ~204新莲村 ~205兴和村 ~206拱腊村 ~207高里村 ~208陇中村 ~209芒璋村 ~210拉勐村 ~211富联村 ~212丙辉村 附:盈江农场 始建于1952年,地处盈江县城内。总面积195576公顷,总人口6776人。农场下属四个分场、30个农业生产队。农场场部驻平原镇永胜路56号。邮编:679300 代码:533123401 附:莲花山乡位于盈江县中部。距县城75千米。原与平原统一建制,至1984年建莲花山区,1988年改为莲花山乡。1997年,面积27957平方千米,人口13万,少数民族人口占6391%,辖新莲、兴和、高里、拱撒、陇中5个行政村。 附:岗勐乡位于县城东2千米。1987年建岗勐乡。1997年,面积50平方千米,人口08万,少数民族人口占7966%,辖芒仗、那勐、丙辉、富联4个行政村。 基本情况 平原镇地处县城,地势平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境内旅游景点胜多,民族风情浓厚。是盈江县商品的重要集散地,是连线15个乡镇的桥梁和纽带。 平原镇是由原平原镇、岗勐乡及莲花山乡合并而形成的一个镇,全镇国土面积3863平方公里。东与新城、旧城两乡镇相接,南与弄璋镇相邻,东南的山梁林地与陇川县的护国乡接壤,西与昔马、太平两乡镇相连,北与勐弄乡接壤。 平原镇是盈江的重要交通枢纽,市场完善,商品交易繁荣,是盈江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具有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和通讯设施,有较好的投资环境。 地理气候 平原镇地势平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适宜各种亚热带农作物栽培和生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大盈江和盏达河贯穿境内,水能资源丰富,民族风韵浓厚。 平原镇资源丰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信息灵通,是盈江县粮、蔗主产区之一。大盈江两岸风光秀丽,依山傍水,素有天然公园之美称,凤尾竹环绕的自然村寨,具有浓厚的傣族风情特色。平原镇具有很好的旅游业开发前景,且森林覆盖率比较高,动植物种类繁多,具典型的亚热带气候。 奶水牛养殖 大盈江和盏达河贯穿境内,境内水利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山地地形千姿百态,光、温、水、气、热的分布不同,形成的气候环境不同,自然气候有垂直性,山坝具有光照好、地势平坦、热量高、雨量充沛、气候条件优异,适宜发展粮食、甘蔗、香蕉、咖啡、坚果等多种亚热带、温带经济作物。 人口 全镇辖15个村(居)委会,85个自然村,160个村民小组,52个居民小区,14388户54040人(1269名党员),其中:汉族15714人,傣族19971人,景颇族13702人,傈僳族3638人,其它民族1015人。现有耕地面积64275亩(人均耕地面积约119亩),其中水田45981亩,人均水田面积085亩,旱地面积18294亩,人均旱地面积约034亩。农业人口30477人,占总人口的5640%;城镇人口23563人,占总人口的4360%。 经济 平原镇生猪存栏23358头、大牲畜存栏7194头、羊存栏3016头、家禽存栏75071只,比2006年增幅14%、117%、 07%、11%。2007年12月6日,全镇完成私营企业收入796万元;完成个体工商户收入6504万元;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20899万元,占县下达任务数的12816%;完成上划中央两税收入242069万元,占县下达任务数的6143%。 平原镇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8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64元。种植业和养殖业仍然是农村经济的主要产业。 1、种植业。2007年种植水稻34005亩,总产14634万公斤;甘蔗46821亩,总产甘蔗238万吨;小麦4249亩,总产1182万公斤;包谷14734亩,总产3852万公斤;冬季马铃薯5124亩,总产1205吨;香料烟292亩,总产365万公斤。瓜果3861亩,总产37176吨;蔬菜7314亩,总产46569吨。油菜3403亩,总产380吨。2007年种植管理茶叶1902亩,总产干茶1325万公斤;小粒咖啡3316亩,总产鲜果3342万公斤;澳洲坚果2647亩,其中收干果12万公斤;核桃2180亩,总产231万公斤;草果1954亩,总产干草果1714万公斤;八角90亩,总产4400公斤。种植业总收入6720万元。 大盈江风景区 2、养殖业。2007年全镇生猪存栏20031头,出栏肥猪25213头;黄牛存栏1545头,出栏278头;水牛存栏4869头,出栏467头,其中:摩拉挤奶水牛存栏54头,年产水牛奶52100公斤;山羊存栏3147头,出栏1200头;禽只存栏102184只,出栏129603只;产蛋61848万公斤。实现养殖业总收入3025万元。 3、交通运输业收入为490万元。 4、餐饮服务业收入为114万元。 5、劳务输出183人,创造收入133万元。 6、个体工商收入达238万元。 7、其他收入达384万元。 旅游 大盈江风景区是国家级旅游风景区;允燕佛塔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盈湖公园是县城中一个美丽的景点;还有闻 名盈江坝的户勐温泉度假村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一、大盈江风景区 发源于云南腾冲县的大盈江,流入盈江县旧城区下拉线之后始叫大盈江。从盈江县境南奔江口流出国境,进入缅甸的分伊洛瓦底江。大盈江全长204公里,盈江县境内长1455公里。两岸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特产丰富,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二、允燕佛塔 位于盈江县城以东1公里的允燕山上,是云南小乘佛教最重要的佛塔之一。 允燕塔坐南朝北,从参天荫绿的榕树旁,顺着4米宽、80米长的水泥台阶上至塔的前沿就可通览塔的全貌。这是一座缅式佛塔,塔基平面呈正方形,该塔底部占地面积400平方米,由一座主塔和40座小塔组成,从塔基起,塔座分四层,逐层内收升高,托直圆锥塔体,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均呈方锥体形。将佛教文化和傣族传统建筑融为一体,高低错落,气势雄伟。 特色产业 1、优质稻:2007年种植面积11116亩,总产4126万公斤。 2、冬季马铃薯:2007年种植面积5124亩,总产1万吨。 3、香料烟:2007年种植面积805亩,产量104万公斤。 4、小粒咖啡:2007年末面积387142亩,已投产294176亩,总产为2500吨。 5、澳洲坚果:2007年末面积73096亩,投产1000亩,产量25吨。 6、在畜牧业上主要有:摩拉挤奶水牛,2007年存栏375头,其中产奶牛54头,年产水牛奶54000公斤。 科教文卫 平原镇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1、教育资源丰富,辖区内共有县级中学4所;镇级中学1所(莲花山中学),在校学生550人;国小31所(其中完小21所,教学点10个),在校学生4515人;幼稚园11所,在园幼儿1200余人。 2、“两基”工作通过州、县验收,小学生完学率为9883%,国中升学率为386%,国中毛入学率78%,辍学率为35%。 3、2006年至2008年共在6个村10个村民小组开班,培训家长1200人次,其中:棒腮家长学校成为州、县典型试点,并受到高度赞扬与评价。 平原镇文化事业逐步繁荣: 1、扩大卫星闭路电视覆盖面,有卫星地面接收用户807户,天线813口;岗勐、莲花山片区有10个娱乐场所。 2、新建文化活动室16个,投资656万元,改扩建文化活动室15个,投资37万元,极大的丰富了民众的娱乐生活。 平原镇有镇级卫生院3个,镇级计画生育服务所2个,村级卫生所33个。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室)的建立为平原镇民众提供了方便、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已基本形成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画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体系。 新农村建设 全镇共有各类科技人员114名。其中从事农业技术推广24名;农机技术推广17名;畜牧兽医技术推广8名;林业技术推广18名;甘蔗种植技术24名;香料烟技术推广13名;咖啡技术推广14名;沼气能源建设技术推广7名;医疗卫生6名;食用菌技术推广10名。其中有高级职称的50人;中级职称的11人;初级职称的1人;一般技术员52人。 在农村推广普及和农业科技项目主要有:水稻高产栽培综合技术;甘蔗“三高”种植和管理技术;冬季马铃薯、香料烟、冬包谷、小春、油菜高产栽培技术;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咖啡、坚果规范化种植和管理技术;茶叶、草果、规范化管理技术;畜禽品种改良和防病技术;新型农机具的推广套用技术;沼气能源建设和套用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农村卫生保健等方面。 2007年共召开各类农村科技培训会263次,参加人数达25610人次。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15期,参加人数达80人次。发放各类科普资料31000份。 地图信息

地址: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象城路

打开百度地图查看详情

反馈

平远旅游景区有哪些

提到平远不容错过的景区,那就非龙湖景区、大佛寺、别具洞天景区这三个莫属了。平远县隶属于广东省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粤、赣、闽三省交界处,区域总面积138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1116万公顷,耕地103476公顷。

龙湖景区

龙湖位于平远县河头镇境内,与龙文景区同属于广东龙文-黄田省级自然保护区。距县城约30公里,水库建于1966年,湖面长6公里,库容量5000万立方 米。环湖四周,松杉茂密,沿湖山坡上,脐橙遍野,如绿毯铺地。湖东边,片片茶园,井然有序;湖西角,翠竹成林,潇洒自如。秋冬季节,成群的越冬候鸟聚集龙湖,特别全省最大的鸳鸯种群在水中嬉戏,蔚为壮观。

大佛寺

大佛寺座落在平远县大柘镇凤池村,距县城2公里,位于世界第一天然大佛身旁。大佛寺采用唐代寺庙建筑风格,依山而造,规划总用地面积6677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495平方米。

全寺殿堂飞檐斗拱,金碧辉煌。一殿高于一殿逐级高升,气势磅礴。所有殿堂楼阁均以长廊连接,只要一进入寺门,晴天不晒太阳,雨天不走湿路,便可到达寺内任何一处,可见建造者的独具匠心。

别具洞天景区

别具洞天景区坐落在中行镇仲石村西南方,距县城不足10公里。这里群峰突兀,岩崖峻峭,山清水秀,层峦叠翠,风景迷人。湖面长5公里,方圆10平方公里,环湖四周,群山起伏,松竹茂密,野生动植物资源富集。夏则碧海春波,秋则浓翠荡漾,气象万千,风景别致。既有飞鸟穿洞、仙姑岩、情侣岩、金斗岩等自然景观,又有华南苏铁、狮子耳、百日晒、杜鹃、兰花等名贵花卉和中草药材。在景区一级电站对面,有一个“龙潭”景观,因河水落差大,形成一个瀑布泻入潭中,十分壮观。此外,景区内还有几万年前形成的冰臼群、潜水洞和悬崖峭壁上的仙人脚印、石棺、众香国等景点。

平远古镇在哪

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鱼山北路(毕节市织金县人民医院东南侧约250米)。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平远古镇简称织金平远古镇或平远古镇,因织金古称平远而得名。作为织金古城的组成部分,平远古镇与织金古城无缝连接,依托宝桢故里,洞天织金的人文历史,以荷叶莲城,烟雨古镇的文化定位,在地方建筑特色、民族风情与灵山秀水中寻找灵感,通过再现历史、返朴归真的视角呈现。

贵州省:

贵州,简称“黔”或“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贵阳,地处中国西南内陆地区腹地。是中国西南地区交通枢纽,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界于北纬24°37′~29°13′,东经103°36′~109°35′,北接四川和重庆,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贵州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素有“八

现在我们中国人出国旅游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了,但在我国云南边境,却能看到很多缅甸美女出现在大街上,她们也是来中国旅行的吗?很多人感觉她们和一般出国旅行人的状态很不一样,那么她们到底来云南做什么呢?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这些来到云南的缅甸美女,大都是为了谋生路才来到这里,因为距离比较近,语言交流的障碍其实并不大,所以她们也能比较轻松的找到工作。而且相对于在缅甸,在云南的工作报酬要更高,工作机会也更多,因此云南边境的很多城市一直都吸引着大量的缅甸美女到这里进行工作。

二、傣族的语言文字

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西双版纳方言、德宏方言和金平方言。傣族的拼音文字来源于梵文字母,各地不尽相同。1954年进行了文字改革,分傣哪文(德宏)、傣泐文(西双版纳)、傣绷文(瑞丽、耿马、澜沧等地)和金平傣文。现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

三、傣族的天文历法

傣族有自己的传统历法。傣语称“祖腊萨哈”,意即“小历”。其起源可上溯至周秦之际,现行傣历则始于明代以前。是一种阴阳合历。傣历的年是阳历年,即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傣历的月是阴历月,即以月亮的一个圆缺为周期。一年分12月,单月是30天,双月是29天。以六月为岁首,它的正月相当于夏历十月。平年是350或355天,闰年为384天。傣历始于公元638年。

四、傣族的医药卫生

傣医药作为一门知识,是傣族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傣族人民在和疾病的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汇积了丰富的民间药方,收集了上千种草药。其中《档哈雅》(医药书),是傣族一部重要的医学文献。

据文献记载:傣族迁到景永时,许多村寨因疫病死亡了很多人,唯独有一个村子,在景永坝头,不但没有人病死,而且个个身强力壮。他们开出了许多田地,生产发展得很快。一天,有个名叫波的牙老人上山摘野果,路过这个村子,看到村里的人个个都很健康觉得很奇怪,就问村子里的人:“你们吃些什么东西,为什么人人都身强力壮的”村子里的人告诉他:“没有吃别的什么,只不过刚来的时候大家天天上山采摘野果野菜吃,可能是这当中有什么原因吧。”

波的牙回去后把这一情形告诉了别的村寨的人,并劝大家不妨试试看,上山去采摘野菜吃。大家都想把病冶好,便纷纷照波的牙说的去做了。经过一段时间,果真见效,疫病明显减少。波的牙注意从大家每采摘回来的野果、野菜中挑出样品保存起来。以后只要村子里有人生病,他就依样找这些果、菜给病人吃,有的吃了病就好了,也有的效果不太明显,而换了别样的一吃就有效。就这样他慢慢地总结、积累经验,凡遇有人生病(当时主要是疟疾),就按不同类型的病分别给予治疗。逐步地疾病减少了,人们健康了,傣族群众就把波的牙称为“摩雅”,意思是会治病的人。从此就有了傣医。有了文字以后,才记载下来成为今天较完整的傣族医书。

《传统傣医学手稿》:傣族古典医学著作。记载了传统傣医关于医药、方剂、制剂方面的理论和治疗方法。至今保存下来的有在贝叶上书写的“贝叶本”和用构树皮支撑的纸张转抄的“棉纸本”多种。这是中国医药遗产中的珍品,目前已根据这些手稿资料整理编写出版了傣汉文对照的《德宏傣药验方集》及《西双版纳傣药志》。

五、傣族的宗教信仰

傣族是一个信仰南传佛教的民族,傣语称为“布塔沙散那”。它对傣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极深刻的影响。大约在公元6—8世纪传入傣族地区。在此之前,傣族先民信仰的是多神崇拜,亦即原始宗教。由于佛教的广泛传布,傣族地区佛寺十分普遍。送子入寺为僧似乎是天经地义之事,尤其是在西双版纳地区,男孩到了8—10岁几乎都要入寺去过僧侣生活。他们在那里学经识字,一般在1~5年还俗回家。傣文的大藏经号称八万四千部,大部分刻写在贝叶上,称贝叶经。其中有些是傣族僧俗根据佛教义加以发挥和补充的著述。

六、傣族的文学

民族文学:傣族人民有着蕴藏丰富的民间文艺作品,包括叙事长诗、寓言、神话、传说、童话等。许多著名的叙事长诗,如《召树屯与嫡木诺娜》、《娥并与桑洛》、《阿銮的故事》 等中外闻名。

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又名《南师巴塔麻嘎帕萨傣》。傣族创世史诗。内容包括开天辟地、人类形成,傣族先民的兴起、迁徙、定居的过程。其中有许多傣族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人物传说,是一部研究傣族古代神话及社会的古籍文献。

史书:《泐史》原名《囊丝本勐泐》)(《西双版纳历代编年史》)。该书采取编年体记录了傣族从1180年(傣历542年)傣族首领叭真入主西双版纳建立景金殿国始,止于1950年西双版纳解放的主要史实。该书有1947年云南大学刊印的、李拂一的译本,译名为《泐史》,翻译的是从1180年~ 1864年部分。1958年由张公瑾补译1844~1950年部分,名为《续泐史--西双版纳近百年大事记》。该书还有其他详简不同的译本。《泐史》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傣族社会历史的许多珍贵资料,是傣族重要的史书类文献。

七、傣族的戏剧

西双版纳境内有泰缅化的歌舞剧,腾龙沿边一带有汉化的傣族戏。歌舞剧都在较大的宗教集会中演出,例如车里宣慰街每年冬间的赕佛大会,一连三天晚上都有歌舞演出,剧情有历史故事,宗教神话,爱情传奇,而行头化装则千奇百怪,用纸扎成龙、孔雀、龟、鹤、鹿、蚌等,彩画鲜丽。化装为美女的演员,把纸扎的孔雀分前后两段缠在身上,以两手捉翼而飞。化装为青年的演员,把纸鹿缠身上做鹿舞。大龟则用一个人伏在龟腹内、手脚即龟之四足,龟颈内有一机关;能使龟头倏而伸长数尺,倏又缩回腹内,引得观众大笑。

傣戏:傣戏大约有二百年的历史。较早的剧目有《十二马》、《公孙犁田》、《昌少对唱》等。到本世纪初,盈江土司成立了第一个傣戏剧团,在上演原剧目的基础上,吸收、改编了不少京剧、滇剧剧目,同时吸收了它们服饰、道具、乐器等方面的成分,丰富了傣戏。傣戏一般人物不多,主要是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内容,表演形式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内容短小精悍,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深受广大傣族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傣剧:傣族戏曲剧种。流行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盈江、潞西、梁河、陇川、瑞丽等县和保山地区的保山、腾冲、龙陵等县傣族聚居区。傣剧是在“冒少对唱”(男女对歌)、“耍白马”(逢年过节到各家祝福的一种歌舞)、“银海”(赶着牛表演的歌舞)等傣族民间歌舞的基础上,经过向云南花灯学习,发展为带有一定情节、人物的“十二马”、“布屯腊”(犁田的老汉)等歌舞和歌舞小戏,吸收 滇剧的剧目、表演、打击乐,逐渐形成的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

傣剧的表演是在提炼本民族各种舞蹈的基础上,吸收了汉族戏曲的表演技巧而发展丰富起来的,具有较鲜明的民族特色。传统剧目有根据傣族民间传说和民间叙事诗改编的《帕罕》、《千瓣莲花》、《红莲宝》、《阿暖海东》、《郎金布》、《七姐妹》、《思南王》等;有根据汉族戏曲和小说演义改编的《三圣归天》、《王莽篡位》、《三下河东》、《穆柯寨》、《花果山》、《大闹蟠桃会》等;有按历史故事、传说编演的《沐英第一次征南》、《张四姐》等;有新创作的现代戏《波岩三回头》、《波过石的婚礼》、《金湖缘》、《国境线上》、《三丑会》等。较有影响的剧目有《布屯腊》、《陶和生》、 《娥并与桑洛》、《岩佐弄》等。

傣族文学作品大都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关于开天辟地的最古老神话,在傣族群众中流传最广的是《布桑该与牙桑该》。至今,傣族人民仍然把布桑该与牙桑该称为“我们的祖宗”。关于开辟西双版纳、勐遮、易武,建立村寨,砍柴、修房等,都有一段段神奇的传说。在傣族地区,还广泛流传着 召玛贺、艾苏和艾西等聪明人的故事。这些理想化的人物,具有万能的本领和超人的智慧。

傣族诗歌,包括歌谣和叙事长诗两大类,傣族中有职业歌手或半职业歌手,傣 语叫做“赞哈”。

赞哈:傣族曲种。“赞哈”在傣语中就是民间歌手的意思,赞哈演唱是傣族民间喜闻乐见的传统文艺形式,形式灵活简便,一人一笛,随时随地可以演唱,被誉为傣族人民生活中的盐巴。传统曲目多为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也有艺人即兴编唱的猎歌、酒歌,如《召树屯》、《四棵缅桂花》、《贺新房》、《哈路教》等;新编曲目为《流沙河之歌》、《彩虹》等。赞哈对傣族民间文学的继承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演唱优美生动,塑造人物细腻委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们有即兴创作的才能,深受广大群众的爱戴和欢迎。

古歌谣,是傣族文学的萌芽,至今还以口头和手抄本形式流传民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云南)出版的《傣族古歌谣》中的许多短篇作品反映了傣族先民原始 时代的生活、劳动、思想和感情,例如《蜈蚣歌》描述人类通过实践逐渐认识了 客观世界;《打水歌》描述人类逐步改变自己的居住条件;《摘果歌》和《拾菌歌》等描述的则是人类的劳动生活。这些诗歌形式简单,节奏明快。

叙事长诗,是傣族文学宝库中光彩夺目的明珠。基本上可分三类:神话叙事诗,阿銮的颂歌,爱情悲剧叙事诗。神话叙事诗与神话传说的内容基本相似。关于阿銮的颂歌,数量极多。“阿銮”一词,据说来自梵文,指有本领的匠人。在傣语中 是指出身贫寒、意志坚强、本领高超、正直善良的英雄,或者是有福气、有本领的善良人。佛教徒则把这些故事说成是描述释迦牟尼转世的故事。阿銮故事中,有宣传佛教教义的成分,但整个内容远远超出了佛教思想范围,堪称傣族民间故事的总汇,内容涉及当时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阶级关系、伦理道德、婚姻恋爱等。

随着佛教传入傣族地区,印度文化对傣族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吾沙麻里》,是由印度的一个小故事发展演变而成,《兰嘎西贺》的情节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相似,但主题思想、人物和故事结构均有变化。长诗加强了召朗玛对十头魔王的战争,成为反映社会生活、政治斗争与宗教斗争的巨幅画卷。

傣族佛教保存的经典甚为丰富,所译三藏佛典包括经、律、论中相当多的经典,还有不少藏外典籍。这些经典中有一部分是用傣文字母音译的巴利语写本,保存了小乘佛典比较早期的面貌,还有一部分是傣族僧人根据佛教教义加以阐发的著作,其中记录了许多关于傣族地区的历史、地理、语言、文学材料。西双版纳及孟连、耿马等地的经典大多刻写在贝叶上,称为“贝叶经”,其他地区多写在当地制作的构皮棉纸上。

八、傣族的音乐

傣族音乐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包括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4类。

民间歌曲:傣族民间歌曲有山歌、叙事歌、悲歌、宗教歌等。

山歌:多由青年在田野、山林独唱或男女对唱。有的表达爱情、赞美家乡、歌颂幸福生活,有的为即兴编唱。德宏地区山歌主要有“喊嘛”与“喊同卯” 两种。金平地区的山歌傣语称“珲卯骚”,由男女青年在夜间对唱,用玎琴伴奏,曲调多为宫调式,但在徵音上结束。另外,元江、景谷等地有风格不同的山歌。

叙事歌:包括“喊秀”(鹦鹉歌)、“喊吴哦”(叙事歌)、“喊暖轰”(流水歌 )、“桑烘”(凤凰情诗调)、“拽”、“索”、“森”等。喊秀为绿色的歌,是用以咏唱情诗或叙事诗的民歌,流行于德宏的瑞丽、芒市等地。曲调富吟诵性,与跟鼓调旋律相近,常由中、老年人在家中演唱。喊吴哦与喊暖轰流行于德宏瑞丽地区。前者富吟诵性,后者歌唱性较强,常用含有变徵音的羽调式。桑烘流行于西双版纳的古老诗歌形式,也是表达青年人真挚爱情的长篇抒情诗,有唱本流传。唱腔类似赞哈调,依字行腔,旋律较自由,可用玎、筚等伴奏,亦可清唱 。拽与索、森流行于孟连县边境孟阿地区。拽的音乐较抒情,速度稍自由,多采用羽调式,演唱时常用弓弦乐器多洛伴奏。索的音乐较活跃,速度稍快,多采用商调式。森的旋律性强,多为羽调式。演唱索与森时皆用弹拨乐器玎列伴奏。

悲歌:傣语称“喊细喊海”,包括“喊海”、“喊海赛篾”、“喊玎”、” 喊蹩“等,流传于德宏各地。喊海,傣语意为哭调,办丧事时由妇女边哭边唱。喊海赛篾,是在姑娘出嫁时母女相对哭泣而唱,歌词表现了母女恋恋不舍之情。二者曲调基本相同,音域不宽,旋律似宫音三和弦的分解,句尾的长音常用较强烈 的下滑音。喊玎,意为玎琴歌;喊蹩,意为口弦歌。演唱时不用乐器伴奏,多在忧伤时吟唱。

宗教歌:德宏地区有拜佛调、念经调、倒水祝福调等;西双版纳地区有拜佛调 、升和尚调、念经快调、念经慢调等。此外各地还有反映原始崇拜的祭神调,以及巫婆演唱的师娘调、跳柳神调和巫师演唱的卜卦调等。其共同特点是音调近于朗诵。此外,还有催眠歌、儿歌等。

歌舞音乐:歌舞音乐包括孔雀歌、打鼓调、十二马调、依拉恢、喊扎等。在年节、赶摆、喜庆时演唱,多用象脚鼓等打击乐器伴奏。

孔雀歌:傣语称”喊罗永“,流行于德宏地区,歌唱与孔雀舞表演穿插进行。音乐轻快活跃,多为徵调式。

打鼓调:傣语称”喊海光“,流行于德宏芒市、遮放一带,分跟鼓调(喊本光)及 跟鼓说唱调(喊盏光)两种,二者音乐近似,前者用宫调式,后者用徵调式;歌唱与舞 蹈穿插进行。

十二马调:傣语称”喊马细双“,流行于盈江、梁河等地。由12个男女青年腰间套上竹扎的彩色纸马边歌边舞,表现青年们在赶摆路上相遇对歌的情形,及每年12个月中的生产活动。曲调抒情,多为商调式。

依拉恢:是一种群众性歌舞,流行于西双版纳各地。每年泼水节赛龙船放爆竹时,人们载歌载舞,气氛热烈。唱词基本是3字句,音乐质朴,多由羽调式的三音列或四音列构成。

说唱音乐:主要流行在西双版纳及孟连等地。傣族人民在逢年过节、 建造新房、婚嫁生育、赕佛仪式等活动时,都邀请民间歌手到场演唱助兴。这种半职业性艺人在西双版纳称”赞哈“,在孟连称”窝甘“。各地流传的曲调有” 赞哈调“、”窝甘调“、”孟连调“等。由一人演唱,一人伴奏,伴奏乐器分别用筚、西玎,曲调与语言结合紧密,节奏较平稳,音乐结构基本是乐段的变化反复,唱词多押腰韵。由于唱词的结构较自由,故乐句数量及长短也不固定;乐器伴奏常与唱腔声部形成支声复调的关系。

戏曲音乐:傣剧是在傣族民间歌曲和歌舞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借鉴了汉族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段,流传于德宏、保山、临沧等傣族聚居区。傣剧包括多种男女唱腔,男腔多用羽调式,女腔多用徵调式。20世纪50年代以来,傣剧吸收了多种傣族民歌和舞曲,丰富了唱腔,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傣剧唱腔基本是上下句组成的乐段及其变化反复。由于唱词字数可多可少,因此唱腔乐句长短不一。过去,傣剧只用小堂鼓、锣、镲等伴奏,后逐步采用了多种民族乐器及西洋 管弦乐器,组成新型的傣剧乐队。

民族乐器:傣族的民族乐器有属于吹奏乐器的有筚、葫芦箫 、竖笛、木叶等;弹拨乐器有玎琴、口弦等;弓弦乐器有西玎、牛角玎等;打击乐器有象脚鼓、光隆、光边、光邦、镲等。

芒锣:傣、佤、壮、景颇、德昂等族的打击乐器。流行于云南、广西等民族地区。芒锣形体圆厚,用响铜铸成。锣面低,中心有乳头凸起。锣边有穿皮条的孔两个。演奏时,左手提锣,右手执槌击奏。也有将大小不同的录组成编芒,挂在木架上击奏的。多用于歌舞伴奏和器乐合奏。

九、傣族的舞蹈

象脚鼓舞:流传于云南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佤族和布朗族等少数民族中的民间舞。是一种男子自娱性舞蹈,因舞者身挎象脚鼓而得名。象脚鼓用芒果树或木棉树干挖空,蒙上牛皮制成,形如象脚。鼓有长短之分,长者17米左右,中长者1米左右,短者07米左右。长象脚鼓舞端庄潇洒,舞步缓慢,击鼓方法多变,鼓点节奏丰富;中象脚鼓舞稳重扎实,刚健有力,动作幅度较大,有甩鼓、转鼓、掖腿等技巧动作,短象脚鼓以灵活腾跃著称,有斗鼓、赛鼓等竞技内容。象脚鼓舞是云南省代表性舞蹈,凡盛大节日,舞蹈行列皆以象脚鼓领舞。

孔雀舞:傣语叫“戛洛涌”、“烦洛涌”或“戛楠洛”。是傣族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舞蹈 ,流传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西双版纳被称为孔雀的故乡,在傣家人的心目中,孔雀又是吉祥、幸福、美丽、善良的象征。因此,孔雀就成了傣族人民最喜受的民间舞蹈。在欢度泼水节期间,跳孔雀舞是必不可少的活动,届时,傣家人聚集在一起,敲起芒锣,打起象脚鼓,跳起优美的孔雀舞,欢度节日。孔雀舞最早是一种化装舞蹈,演员头戴菩萨金冠,脸覆金刚面具,腰间绑着用彩纸或花布扎成的孔雀,两手用线牵住孔雀的翅膀的尾巴,随着锣鼓的节奏做出各种优美的孔雀动作。后来,不用道具而舞,以象脚鼓、芒锣等伴奏。跳孔雀舞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非常普及,几乎每个村寨都有跳得较出色的。

花环舞:傣语叫“戛洞”,是青年人的集体舞蹈。主要流行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区。如今只在盛大的节日时才跳,已变成一种有组织的舞蹈表演。花环舞中的花环在长二米左右的竹篦上扎上鲜艳的花朵做成,舞时双手握住花环的两端,在移动步伐的同时,着重于花环的变化。并组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花环舞跳到极乐时,由一人指挥,舞者一起由慢板转入快板,有踮步、“顿错步小跳”等动作。

大鹏鸟舞:大鹏鸟舞,傣语叫“戛伦”。是傣族人民在盛大的节日里跳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主要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一带。大鹏鸟舞矫健、粗犷,动作大而有力。舞蹈主要表现大鹏鸟与雨神搏斗的动作和不畏强暴的气质。动作变换快速有力,造型时间较长“三道弯”舞姿棱角突出。如:出场动作一般是大跳接一个大的舞姿造型,表现大鹏鸟从空中迅猛疾下的气魄。多用爪式手型(手指张开成扇形)和掌式手型,这些手式加强了动作的力度。大鹏鸟舞的表演者只有一至二人。过去舞蹈时带大鹏鸟型道具和面具,现多已弃之不用,使舞蹈动作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鼓点异常丰富,鼓声深厚有力。

十、傣族的美术

傣锦:傣族生产和使用的一种具有民族风格的纺织品。傣锦是以苎麻为原料的色织物,纹样为几何图案,用挑花方法织制。傣锦利用腰机织成。织幅不宽,长度也有限,以较细的苎麻线织成平纹作地组织,以较粗的苎麻纱经染色作彩纬织入。在平纹部分不起花纹,而在使用色纬时纬浮显色于织物表面。傣锦常使用小方块组成的菱形回纹。在大菱花纹转向时则往往又换用另一色的彩纬,因而在织物表面上常随菱形花纹的斜向转换而调换色调。色调要求和谐,以棕色和黑傣锦纹样色调配。傣锦用挑花方法起纹,织物表面出现大量的浮纹起花。整经后的经纱均绕于木辊上,然后穿入分经辊、线综,而纬纱卷于小纡管上。织布时可以将卷有经纱的木辊挂在架上,展开经纱,在经纱上已绘有花型,织锦时只需在提综时一梭按平纹织入,另一梭则在织入前先用挑花木片按花型挑起经纱,而后用双纬色纱一次织入双根有色纬纱。打纬则用打纬刀压紧纬纱。用这种方法不适于生产过宽过细密的织物,花型也不能过于复杂。傣锦质地坚牢硬挺,花型美观,多作被面或装饰用。由于傣锦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作为工艺美术装饰用品,也受到其他各族人民的喜爱。

十一、傣族的建筑

建筑艺术别具一格,尤以寺塔和飞架于江河上的竹桥最为有名。傣族的佛寺建筑精致、堂皇。寺庙中的雕塑和壁画既有南亚艺术风格,又显现出中原文化的影响,是傣族造型艺术的精品。佛塔的样式更是多种多样,有金刚宝座式、密檐式、亭阁式、金钟式等,塔也分单塔、双塔、群塔。群塔大都是中间为一大塔,周围是若干小塔,如盈江的曼勐町塔就有小塔四十多座,宛如众星捧月,直上云霄,巍巍壮观。

傣家竹楼:竹楼是傣族人因地制宜创造出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傣族竹楼是一种全用竹子建造的二层楼房。上层住人,下层拴放牲畜。柱、梁和屋架结构用粗竹,围墙用竹片编织,剖开的竹子压平做楼板,门、窗也用竹子制作,屋顶盖茅草或葵叶编的草排。底层有的架空,用来饲养耕牛、舂米或堆放杂物,有的用竹墙围作粮仓或厨房。二层设堂屋和卧室供人居住,并在一侧或两侧设有外廊和晒台。屋顶坡度较陡,屋脊两端设通风孔。屋檐很低而且出挑深远,起遮阳避雨作用。廊下安装楼梯供人上下。傣家竹楼通风、凉快、清洁、明亮,又可以防备野兽的袭击,十分安全。

十二、傣族的娱乐

丢包:丢包不仅是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的一种传统娱乐活动,也是它们选择对象、寻觅情侣的一种方式。每当傣历新年来临之际,姑娘们就精心地用花布条拼制成一种多菱形的布包,包内装满绵籽,四角缀有花穗子,正中有一根60厘米左右的提绳,包上还绣有各色花纹。这就是姑娘们的爱情信物——花包。丢包时,男女各若干人分立在广场的两边,用包互相扔掷。凡接不到而使包落地者受罚,男的接不到,把袋里的钱输给女方,女的接不到,把身上饰物输给男方,男的取到了胜利品,排到家里陈列着,但并不就据为已有,第二天仍原件送还给女方。每年新春有一次宴请宾客丢包盛会。这一天,附近村寨的少女,都花枝招展极尽妍丽的装饰了来到广场上,总得有五六十人。每人提着一个棉籽包,由一个年长的做领队,提了一蓝鲜花,外客带着许多铜币到广场上应战,两阵对立,中间间隔不到五丈地。傣族姑娘们不等你阵脚扎稳,五六十个棉籽包便纷纷地投过来,当然大半数是落在地上,于是输了,一群女将争上来领赏,每人发给铜元三枚。再对阵,客方照样把棉包丢过去,她们接不到,每人送上一朵鲜花。这样,待铜元都输光了,鲜花也散完了,方始满足地放你会赴席。

泼水:傣族的浴佛节约当汉地的清明前后,又称为泼水节是一个富有青春意味的男女狂欢日。泼水节这天,村寨中的青年男女,一清早便群往山中摘取野花树枝,携到佛寺中供佛。中午,把一尊佛像放置院里,担清水来浴佛。浴毕,以水灌花。男女互以水溅泼为戏,等到遍体淋漓,然后相偕担水游行街中,遇到人便以水溅之,被溅的不论是土司头人或汉宫,都只报之以笑脸。在这一天被泼水在身上是一种吉利,所以人们都特意走到街上去让青年们戏泼,如疯似狂的嬉戏,直到街中水流成渠,始淋漓尽兴而归。

赛龙舟:每年端阳这一天,傣族都举行龙舟竞渡,比赛时,用平时航行江中的小木船,扎以花彩,每船由青年男子多人驾驶,在江而上作速度竞赛,数百里内的男女都收拾打扮在两岸围观,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优胜者会得到奖品。

火灯:火灯傣语叫“贡菲”。泼水节的夜晚,人们可以看见傣家人把巨大的火灯放入天空。放火灯是泼水节期间的一项传统活动,传说佛教传入西双版纳时,与原始宗教争夺传教权,佛教用火灯与原始宗教放高升比赛谁升得更高。比赛结果,火灯比高升升得更高,佛教取得了胜利,火灯便流传开来。后来,放火灯却变成傣家人的一种精神寄托,人们把钱和其他物品拴在火灯底部,让火灯把这些东西带到天上,同时把人们死后的灵魂也带到天上去。今天,傣家人又赋予放火灯新的内容,它是带着傣家美好的理想和愿望飞向天空。

火灯是用棉纸糊成的,一盏火灯要几百张棉纸才能做成。火灯的底部不糊,用几十斤重的棉线绕起来做灯芯,灯芯用植物油浸泡透。放火灯时,先用竹竿把未充气的火灯撑开,然后点燃灯芯。灯芯点燃后,热的气流就把干瘪的纸袋式的火灯涨得鼓鼓的,成了一个椭圆形的气球,这时,只要抓住火灯底部的手一放开,它就像氢气球那样徐徐上升上。质量好的火灯,可以连续在空中运行几天几夜,从地面仰望,就如同天上的星星。

十三、傣族的服饰

傣族妇女讲究衣着,追求轻盈、秀丽、淡雅的装束,协调的服装色彩,极为出色。青年妇女盘于头顶,是傣族服饰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女装用色彩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849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