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妻子整理丈夫遗物,发现了什么才会选择自杀?

郭沫若的妻子整理丈夫遗物,发现了什么才会选择自杀?,第1张

沫若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但情感上的人品实在不敢恭维。他的情史不能用“丰富”形容,简直混乱、流氓得超越了我的承受范围。他有三位妻子,一位是包办婚姻的受害者张琼华;一位是他流亡日本的妻子佐藤富子,两人有五个子女后被郭抛弃;还有一位是以自缢结束生命的于立群。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就是,他的妻子于立群因何自杀?

 

1、于立群在整理郭沫若遗物时,发现了他与姐姐于立忱的书信,发现两人以前有地下情。

大家说这些“暧昧书信”是于立群自杀的原因,依据是什么呢?于立群与郭沫若是在姐姐葬礼上认识互生情愫的,当婚后于立群发现丈夫与姐姐以前有不为人知的地下情,并且姐姐曾经为他堕过胎,甚至自杀也可能与他有关,心灵受到震惊与心疼的多重冲击,是个正常人都承受不住。

2、但准确来说,于立群收到的打击不止信件真相,还有两个儿子的去世以及自己病痛的原因。

于立群与郭沫若有六个孩子,但在1967和1968这两年她失去了两个儿子,一个自杀一个被人殴打致死,接连丧子之痛无疑强烈打击了于立群,而她本来就有神经衰弱及其他神经病症,这无疑是雪上加霜,给于立群的身体与精神折磨埋下了极大的隐患。从时间线来看,1978年郭沫若去世,1979年于立群自杀,最后郭沫若的遗物击溃了她残存的生存意志,成了她自杀的导火索,但根本原因是接连的打击与身体、精神双重折磨。

最后,我还想感慨一句,郭沫若大名人毁了多少人和家庭啊,他的知识素养与才情成了迷惑人的保护色,与他有过纠葛的女子们也属实不幸。

婚姻,有时并不是让你每一天都开开心心,也不能一直体会到激情和爱。

很多时候,婚姻甚至是相反的,它会让你厌倦,让你疲劳,怀疑这一切到底有什么意义。

但婚姻真正的价值,其实在人生的暗面更能凸显。

整天甜言蜜语哄着你的不一定真正爱你,但是性命攸关的时候痛彻心肺,愿意豁出一切拯救你的,才是合格的爱人。

十年前,我为了学分,选修了一些文史类课程。我上《中国近代文学史》的时候,老师花了两个礼拜,跟我们讲述了四位著名作家的生平,尤其是他们的婚姻部分。

01

第一个是郭沫若。

郭沫若

老师说这位文学大师一生有三位妻子、一个情人,然而他毫无责任感可言,为了自己的兴趣和事业,对这些女人始乱终弃,甚至还把纯粹出于私心的别离,描写成“为了革命的牺牲”,来衬托自己的伟大。

最后这四个女人中,两人上吊自杀,两人对他怀恨终生。他有十几位子女,但大多拒绝认他做父亲。

郭沫若晚年孤独一人,沉溺于抄写死去儿子的日记,可谓凄凉至极。

老师讲这个故事的时候,语调冰冷,不带感情。

02

第二个是老舍。

老舍

老师讲他,花的篇幅颇长。老舍年轻时家境贫困,一位刘姓善人资助了这对孤儿寡母,甚至送老舍出国读书。

老舍爱上了刘善人的女儿。

可等他学成归来,这位大善人已散尽家财,剃度出家后去世了。他的女儿因为家道中落,去做了最下等的暗娼。

这个没有故事的故事,成了老舍心里舍不去的痛,他写下《无题》和《微神》两篇小说,纪念自己的初恋,并直到34岁才通过朋友介绍成婚。

他的妻子也是新青年,也从事文化工作,在困难时期也非常支持老舍。照理说这种关系也算很理想了,但老舍对婚姻始终缺少热情,寥寥几篇写给妻子的文章,也只见出于情理的愧疚,不见一点内心深处的波澜。

在西南联大时,他曾遇到一位红颜知己,但被妻子捉住,最终他也没敢像郭沫若那般破釜沉舟、抛家弃子。

旁人看来,这也许还算一对不错的夫妻。却不知后来,妻子竟然与老舍对立,老舍经不住折磨和打击,最后自杀了。

有人说曾经见到老舍的妻子,对他言语刻薄,咬牙切齿。

老师说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语调里有一种深深的遗憾。

03

第三个是沈从文。

沈从文

这个故事比较平淡。大意是乡下小子沈从文,对大家闺秀张兆和一见钟情,写了几百封可以入册的情书。

张兆和一开始觉得他不知天高地厚,最后也慢慢被他的专情和文采打动,在胡适等大佬的撮合下,与沈从文结为连理。

但两人在婚后,因为背景太过悬殊,屡生分歧,一度分居。后经历解放后的数次清算后,两人的感情终于还是占了上风。

张回到了沈的身边,在关键问题上点醒了沈从文,让他放弃写作转行历史研究,又捐出大量娘家文物,帮助小家庭躲过了十年浩劫。

张兆和对沈从文可谓尽责,但对他的不理解,也一样持续到了人生的尽头。

直到丈夫死后,她才赫然发现两人的感情之深,在丈夫墓碑上引用镌刻了一句话:

“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这十六个字,浓缩了沈从文的一生。

老师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有一些同情,也有一些欣慰。

04

第四个是钱钟书。

钱钟书与杨绛

钱钟书和杨绛的故事,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老师所述,跟现在大多数微信公号撰写的两人故事,并没什么大的差别。

唯一让我记得的是,就是讲两人在特殊时期,依然把彼此保护得非常周全,夫妻俩甚至在和别人起冲突时,为了保护对方,还干过揪人头发、扇人耳光之事。

这个细节,让我至今依然觉得他们的爱情非常纯粹。不仅跟爱好与物质无关,甚至也跟名节与面子无关,真正做到了惘论世人,只求本心。

老师讲到钱钟书和杨绛的时候,毫不意外的,语气中充满了羡慕。

好的婚姻就像一把下了的锚

讲完钱钟书的故事,眼看就要下课,老师突然说:

我有一个忠告,想说给在座所有同学听:

郭沫若的婚姻没有道德, 所以他的下场最凄凉。

老舍的婚姻有道德而无感情, 在平日里也许还能支撑,但一遇到重大难关,夫妻就很容易分手,甚至会互相损害而寻求自保。

沈从文的婚姻有道德也有感情,但缺少理解, 这样的婚姻稳定,但可能缺少乐趣或者充满不甘。

钱钟书的婚姻,才真正包含了全部的道德、感情与乐趣, 所以他们成了彼此的灵魂伴侣,代表了爱情最美好的部分。

人生在世,婚姻其实非常非常重要。我希望大家将来都认真对待婚姻,不求达到钱杨的境界,但最起码也要学习沈从文,把道德和感情两条底线牢牢把握住。

人一辈子七八十年,其实长得超出你们的预料,想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不遇到任何变故是不可能的。

一个讲道德、有感情的婚姻,就像一把下了的锚,有了它,多大的浪头来了你都不会倾覆,因为你知道自己还有想见的人,还有自己想尽的责任,这种想法的力量是和信仰相当的。

那一刻,我记得我的视线,第一次从动漫书上移开,移到了这位老师身上。

老师很年轻,从口音里判断是个北京人,身上的穿着及气质,无不透露着他的郁郁不得志。然而他说出这一番话的时候,正气浩然,振聋发聩,仿佛先师孔圣附体。

不光是我,在场几十位单身宅男,几乎都停下了手头的课外书籍,双眼晶亮地看着他。

他的这番话,在我之后的人生里,不断被想起,印证。

人生最重要的还是家庭

我曾经有一位日本老板,算是很大的一位老板了。50多岁,离过一次婚,前妻和一对儿女,跟他彻底断绝了往来。

孤身一人几年后,他又找了个老婆,两人一直和和睦睦到现在。

我在日本出差的时候,亲眼看见他晚上9点下班后,走回在六本木的豪宅,路上还跑去便利店买肉和蔬菜。

第二天我好奇地问起这事,他说:

“在我家,每周有两天是要买菜做饭的,这个规矩无论多忙都不会更改。”

在日本,女性地位极其低下,作为一个行业人人敬重的大佬,我觉得他这个行为有点匪夷所思,但最终也没有多问。

直到后来公司倒闭的时候,他来跟我践行,我才问道:

“你在国内出差时,每晚都早早回酒店,去日式KTV谈生意时也举止端正,还经常回家给老婆做饭,这跟我想象中的日本经理人完全不同。”

听我说完,他哈哈大笑,然后一脸严肃地告诉我:

“男人要懂得了解和控制自己的欲望,我年轻时候犯过很大的错误,所以现在才会特别善待家人。”

临走前,他又特别强调了一遍:

“男人的幸福来自于控制自己的欲望。玩弄自己的家庭,在你顺利的时候也许还不是问题,但如果到了人生的低谷,失去家庭你就真的一无所有了,这句话你一定要记住。”

照理说,那时候的我,应该是很难理解这段话的,但不知为何,我竟然听懂了。

合格的爱人 愿意豁出一切拯救你

我和我老婆的婚姻,应该属于沈从文那个档次。我们一见钟情,但不得不承认,直到结婚时,我们对彼此的理解都很不够。

从我老婆的视角来看,她的理想伴侣应该积极阳光,不做太多非分之想,身强体壮且热爱运动,为人周正,擅长维持人际关系。

可我呢,恰恰相反。

我不仅阴沉羸弱,喜欢胡思乱想且讨厌运动,还崇尚酸腐知识分子的风格,对人际关系极尽逃避之能事。

所以,我们的生活状态是这样的:感情让我们随时都渴望拥抱在一起,但许多三观上的问题,又把我们搞得非常疲惫。

曾经我有些遗憾的想着,也许我们一生就这么平淡无聊地过下去了。

后来我选择远走丹麦,担任了一个产品经理,而老婆则选择了独自留在上海发展。由于对丹麦天气的不适应,以及部分同事的不友好,再加上对全球市场缺乏认识,我过得非常沮丧和颓废,甚至到了需要吃药维持情绪的程度。

我老婆隐约发现了一些异样,但六千多公里的距离,岂是一根网线所能填平的。我一直说自己还好,其实内心已经快崩溃了。

有一天,我用刮胡刀割掉六个月没剪的头发时,把后脑勺犁出了一片两厘米宽四厘米长的秃块。

那天老婆和我视频时,突然要求我把头转过去让她看。我照做之后,她出现了疑似中邪的症状,一边大笑一边又在落泪。

一个月后,她辞去工作,来到丹麦陪我。

过了很久,她才告诉我为何会来丹麦:因为她看到我发型的时候,突然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如果她不来陪我,我可能会死掉,于是便放弃一切来到了丹麦。

我的眼泪唰一下掉了下来,心里,充满前所未有的温暖。

老婆来了不久便怀孕了,之后我们又一起经历了生产。老婆在产后出现了大出血,在大约十五分钟时间里,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可能会失去她的煎熬,那种感觉极难描述,因为每当我开始往那个方向想时,就有一股电流将我大脑打得瘫痪。

后来我才知道,这种现象叫做应激保护,原因是我的神经系统经过评估后,觉得我可能无法接受这样一种结局,于是便强迫我不去想。

而我之所以不愿意接受,应该是因为爱在失去的时候会表现得更加强烈吧,就像张兆和在沈从文死后,突然间堪破了天机。

我也就此明白了一个道理:

整天甜言蜜语哄着你的,不一定真正爱你,但性命攸关时候痛彻心肺,愿意豁出一切拯救你的,才是合格的爱人。

婚姻对一般人的价值,并不是让你每一天都开开心心,也不是让你能一直体会到爱和激情。

很多时候,婚姻甚至是相反的,它用红绸缚住你的手脚,把一大堆不相干的三姑六婆人情世故绑在一起,让你疲劳,让你怀疑这一切到底有什么意义。

但如果你经历够多,终有一天你会明白:

婚姻的真正价值,其实体现在人生的暗面。

在你寂寞的时候,旁边有一个人听你讫语,陪着你无所事事;

在你空虚的时候,心头会突然出现一个眼神,让你觉得要改变一些什么;

在你被打倒在地踩上一只脚的时候,有一扇门依然为你开启,里面的人不仅不会苛责你,还会努力抚平你的伤口,为你的伤悲而伤悲。

记得在我结婚的婚宴上,我曾经的那个日本老板,竟从遥远的东京送来了视频祝福。

也许是以前没这么做过,视频里的老头很不自然,用僵硬的语调祝我新婚快乐,并让我以后带妻子到东京去玩。

也许是觉得这个视频太逊了,之后他追加了一封邮件,再次告诫我:凡事要以家庭为重。

快60岁的他,以前曾和比尔·盖茨,在72小时拉力谈判中针锋相对,从孙正义手里拿到过天使投资,一度被某位中国首富视作救命稻草。然而他觉得近60年人生经验里,最值得传给我的竟是两个字——家庭。

是什么维系着家庭和婚姻呢?

我想起了以前老师的那句告诫:

我希望大家将来都认真对待婚姻,不求达到钱杨的境界,但最起码也要学习沈从文,把道德和感情两条底线牢牢把握住。

人一辈子七八十年,其实长得超出你们的预料,想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不遇到任何变故是不可能的。

一个讲道德、有感情的婚姻,就像一把下了的锚,有了它,多大的浪头来了你都不会倾覆。

又是什么导致家庭和婚姻的破裂呢?

没有及时控制自己的欲望。

于是我又想起了日本老板的忠告:

男人的幸福来自于控制自己的欲望。玩弄自己的家庭,在你顺利的时候也许还不是问题,但如果到了人生的低谷,失去家庭你就真的一无所有了。

不仅适用于男性,也适用于女性。

不仅适用于婚前,也适用于婚后。

1923年,同期在日本学医的鲁迅,郭沫若,在学医的途中前后脚收到了家中的致电,要他们尽快回去一趟。先回去的是鲁迅,听闻电话那头的母亲重病的消息,他一口热茶也没喝,便连夜从日本飞回了大陆。

而到了家门口,才发现原来自己的母亲全无病痛,还给自己安排了亲事。作为大孝子的鲁迅,结完婚的第三天,就气的飞回了日本。 但在未来的数年内,鲁迅即使有了自由恋爱的许广平,也没有抛弃原配朱安。

与此同时,后面接到致电的郭沫若却是完全相反的状态,同样是文豪世家,对待婚恋的态度,郭父显然通情达理的多,他早已知晓了郭沫若在日本已经有了另一任妻子的事实,便洋洋洒洒的在电话中提出了的解决方案:要么你在国内有原配,先与原配离婚,与你日本妻子安娜过;要么,与两位妻子同居。

郭沫若既没有说是,也没有说不是,于是,他选择了第三种方案:不回去离婚,就当国内的婚约不存在,和安娜在日本继续生活。

这一举动,气的鲁迅直接破口大骂: “远看是条狗,近看是郭沫若。”

1892年,郭沫若出生在四川乐山沙湾镇一个地主兼营商业的家庭里。小时候在家塾"绥山山馆"读书,不仅习读传统经典,还接触了一些新学知识,这对他以后的文学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曾考入成都四川官立高等学堂理科,被天津军医学校录取,但都未就学。年底,他决定东渡日本留学。郭沫若文学水平极高,尤其在诗歌方面的造诣极深。

郭沫若的婚事似乎十分坎坷。他在十岁时就订了婚,但女方早早夭折。后来县视学王畏岩先生遣人到郭家替女儿说亲,论年龄与郭沫若相当,偏偏他五哥的未婚妻刚刚亡故,王家**最终成了他的五嫂。从此,郭沫若开始反感订婚。而然在那个时代,旧式婚姻全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母亲再次给他订婚。1912年,20岁的郭沫若奉父母之命,和苏溪张家的姑娘琼华结婚。结婚仪式依照旧俗,他身着长袍和对襟马褂。当怀着激动和紧张情绪的郭沫若在揭开新娘头上的红帕时,却顿时失望了。新娘不仅裹着自以为美的三寸金莲,样貌更是无法入眼。他在不满中毫不犹豫的转身走出了洞房……张琼华在入门的第一天就独守空房。婚后第五天,失去了对女人全部幻想的郭沫若坐船去了成都。

1916年8月,郭沫若从冈山来到东京。在日本他遇见了他的第二位妻子。郭沫若这次到东京来,是为朋友料理后事的。他走在医院纯白安静的走廊,转角处见到了一位年轻的看护。看护也正好抬起头,一双水灵灵的眼睛与郭沫若对视了,她就是佐藤富子。富子其实大约一星期前就见过郭沫若,那时她正把头从窗外探进病房看,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郭沫若,一个面容白净的学生。这时再次相见,抬头又看到了他,于是富子主动朝郭沫若打招呼。这一切好像是天注定的缘分。女人的微笑让郭沫若倏忽脸红起来,一种异样的又带着点别样的欣喜的感觉涌上他的心头。不久郭沫若热切而真挚地给富子写信:

郭沫若的信用词大胆,比喻充满诱惑力,充满火热的 情感 。佐藤富子读完郭沫若的信后,对郭沫若的好感更添一分。从那以后,两人经常通信。寒来暑往,春去秋来,郭沫若自愿帮助富子进女医学校深造时,终于把心中最大的愿望提出来:"市谷的女医学校每年3月招生,时间紧迫……我看你索性把病院生活早早牺牲了,同我到冈山同居,一面从事准备,好不好?"富子只是略一思考就答应了这个才华横溢的青年。就这样郭沫若得到了佐藤富子的爱情, 他还给富子取了个纯洁美好的名字——安娜。

郭沫若和安娜的恋爱,没有得到双方家庭的认可。佐藤家严格地信仰基督教,但郭沫若是一个不信仰基督的中国留学生,富子的长辈极力反对他们,富子被开除教会。郭沫若自己也面临着两难处境,于是就有了上面郭父提出的两个提议。最后郭沫若决定和家庭疏远,与安娜一起生活在日本。

最初一切都是美好的,安娜为郭沫若诞下第一子时,郭家马上就认可了这个洋媳妇,两人也过得是如胶似漆。但海誓山盟后,两个人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真实与残酷,日常的开销,房租,水电……各种事物都需要钱,郭沫若微薄的学费补助和稿费只能勉强支撑两人的生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郭沫若毅然决定回国进行抗日活动,出乎意料的,他是不辞而别,而此时郭沫若与安娜已经有五个年幼孩子。 日本当局得知安娜与郭沫若的关系后,将安娜扣押严刑逼供,在爱情的护卫下,安娜在受折磨的二十多天里一字不吐 。被释放的安娜偷偷寄过两封信给人在上海的郭沫若,可是音信皆无。生活越发拮据,有养育孩子的重担也全部压在安娜一个人身上。每当孩子们问她,爸爸去哪里了。她也只能当面强颜欢笑,搪塞敷衍完孩子们,在背后默默流泪。

抗日战争胜利后,安娜终于辗转联系到郭沫若,为此,她放弃了日本国籍,带着孩子去香港与郭沫若见面。然而安娜看到郭沫若身边出现了另外一个女人——于立群。

他们之间的相遇,是在于立群姐姐于立忱的葬礼上,而那时本就仰慕郭沫若的于立群,对于自己姐姐的死因其实并不知情: 而于立忱的死亡,其实是因为郭沫若回国之后,偶然一次滥情后,致其怀孕又将其抛弃,才郁郁而终的。

这位比郭沫若小24岁的女明星, 不同于张琼华的指腹为婚,安娜的国籍限制,简直是郭沫若的完美情人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郭沫若在国内恢复了声名鹊起的地位。于是,在众人的瞩目下,郭沫若没有一丝犹豫,就娶于立群为自己的第三位妻子。

不见旧人空旧处, 空守闺房26年的张琼华,早就不抱希望 。而时隔11年,从日本带着5个孩子来到中国,也没能唤起郭沫若最后一丝旧情。 在雪地里站了一宿的她,最终黯然离去

两任妻子的离去,总算让郭沫若收了心,和于立群过了40年的美好夫妻生活之后辞世。

但他带给别人的苦难,还远远没有终点。在郭沫若死后的一月,于立群接到了几封匿名书信,尘封多年的往事悉数剖出,于立群才发现自己的至亲皆因郭沫若而死。

引以为傲的大姐与郭沫若的不伦之恋,最后抑郁而终,而自己却与这样“伪善”的人相伴了40年,精神和道德上的双重打击,让63岁的于立群逃无可逃。

最终,1979年2月25日,时隔郭沫若去世后的8个月,于立群在北京的一处住所自缢身亡。

  郭沫若逝世已经20年了,但对他的评价,很多方面尚未定论,特别是他的人格问题,更是议论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他很伟大,有的说他很平庸;有的说他是“青春型”人格,有的则说他是投机分子;有的说他是敢于创造的天才,有的则说他是御用文人;有的说他是一代知识分子的楷模,有的则不以为然,等等。郭沫若究竟具有怎样的人格,他在现代和当代文化界、知识界、教育界心目中到底是什么形象,在这里我们不准备全面评述,只想就其有关的点点滴滴的具体问题谈点看法,供读者参考,也请专家学者赐教。

  (一)信仰中的人格问题

  严格地说,信仰并不属于人格研究范畴。但在本世纪初的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我们宁可把信仰共(和)产主义,追随共(的)党视为一种高尚和伟大的人格体现。这时的郭沫若真的信仰共(和)产主义,跟随共(的)党吗?不是。共(和)产主义、共(的)党对于郭沫若来说,只能算作一种倾向,一种想法,一种愿望而已,始终未形成为真正的信仰。尽管在作品中,在一定的场合,他也曾喊“我是个无产者”,“我愿意成为共(和)产主义者”的口号,这正如他自己所坦言的,那“只是文字上的游戏”;瞿秋白也认为这是“吊膀子”罢了。

  下面的例证也说明这一点:

  ①1926年初,郭去广州之前,完全了解共(的)党和国民党之间在政治路线、思想理论上的根本分歧,他也亲自参加过与国家主义团体、国民党右派的激烈论战;在到达广州时又发生了蒋介石诬陷、迫(和)害共(的)党的“三·二0”中山舰事件, 而且他从历史中也非常清楚“世界上最黑暗的角落是官场,最黑心的人是官吏;世界上最黑暗的官场是中国的官场,最黑心的官吏是中国的官吏”,但他还是很快加入了有实权的国民党,混入了官场。这时的官场更加黑暗,官吏更加黑心;他们搞的是特务政治,是流氓权力。

  ②1926年他曾两次要求加入共(的)党,可是1927年真的批准入党后,不足半年他却又自动脱党了。这时共(的)党处于最危难、最需要党员坚定信念、团结一致。

  ③郭在日本流亡期间,几乎从未发表过政治性的言论声援共(的)党,无论蒋介石怎样围剿,无论白色恐怖多么严重,即令在接到挚友、共(的)党领袖人物瞿秋白临刑前给他的秘信,他也未敢吭一声;就是建国后在《题瞿秋白笔名印谱》中也显得苍白无力,淡然寡味——“名可屡移头可断,心凝坚铁血凝霜。今日东风吹永昼,秋阳皓皓似春阳。”全诗对于杀害秋白的人们未置一词予以谴责。

  ④1937年回国后,看不出他有向共(的)党的意思。周扬要他去延安,他拒绝;陈诚邀他去武汉,他“立即命驾”。他不仅如此,他还主动请求吴稚晖介绍前往南京拜谒汪精卫、蒋介石,并“恭恭敬敬地向蒋委员长忏悔过去的罪过,要求蒋委员长饶恕他,他要献身党国,将功折罪,回去马上写了《蒋委员长会见记》”。该文对蒋大加赞许和颂扬,此文虽不长,但三次描写蒋的眼睛,如何“眼睛分外的亮”,如何“眼睛分外有神”,如何“眼神表示了抗战的决心”;然而,恰恰相反,这时周恩来正在上海,他却未与会面。

  ⑤郭沫若1928年自行脱党之后,从不要求恢复党籍,从不主动申请入党,这好像正如他女儿郭平英所说“与他无甚关系”,他从来也不关心。1958年重新入党时,他也未写入党申请书。(秘书王庭芳语)

  当然我们也不据此认为他信仰的就是三民(和)主义。他加入国民党,仅仅是为了升官发财,获得特权,提高社会地位、稳定和增加经济收入,以及其他各种好处。

  (二)信用中的人格问题

  在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史中,曾经发生过六次宗派主义斗争,其中两次的直接原因是郭沫若的故意失信。

  第一次,1921年5月初,茅盾、郑振铎听说郭沫若到了上海, 由郭的熟人柯一岑陪同,盛情邀郭于闻名的半淞园饭店,请他加入文学研究会,帮助把该会的《文学旬刊》办好。当时他许诺“尽力帮忙”。可是话音未落,他不仅未予帮忙,反而急急在他主办的《创造》季刊广告和《创造》第一卷第一期上就指责文学研究会里的人“垄断文坛”,是“假批评家”,“存在着党同伐异的劣等精神,和卑陋的政客不相上下”,声称要把他们送“到清水愤(和)坑里去和蛆虫争食物”;并攻击、丑化茅盾,耻笑他身材短小、牙齿外露,像只“耗子”,从而挑起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的首场论战,涉及批评、创作、翻译等多方面的问题,前后耗时近三年,分散了大家的精力,影响了文学的正常发展和实绩收获。

  第二次是失信于鲁迅。其表现更为不佳,做法更有损于自己的形象。

  1927年,郭沫若参加南昌起义失败后,于11月初由香港回到上海。(公开)不几天,他即主动派蒋光慈、郑伯奇、段可情前往鲁迅住处,邀请鲁迅联合起来,共同“向旧社会进攻”。鲁迅非常高兴,欣然同意,并主张不再另办刊物,恢复创造社过去的《创造周报》,作为共同园地。不久,郭沫若果然于12月3 日在上海《时事新报》上刊出《创造周报复活了》的消息,同时公布了特约撰述员的名单:鲁迅领衔,麦克昂(郭沫若)居二,其余还有蒋光慈、冯乃超、张资平等三十余人; 1928年1月1 日出版的《创造月刊》第一卷第八期也刊载了内容相同的广告。

  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环境条件,如果郭沫若等出于真诚,联合起来共同对敌,是再好不过的事了。这中间似乎既蕴藉着对鲁迅的尊重和私人情谊,又包含着捐弃前嫌、顾及革(和)命全局的苦衷和大义,可以说是为郭沫若一个方面的人格形象绘上了一笔重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那与鲁迅合作的广告墨迹未干,1928年1月由郭沫若、 蒋光慈等才刚刚创办的《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刊物,就哗啦啦连篇累牍发表文章,围攻鲁迅。(包括人身攻击)说“鲁迅终究不是这个时代的表现者”,“阿Q时代已经过去,我们再不要专事骸骨的迷恋,而应该把阿Q的形骸与精神一同埋葬掉”!把鲁迅和周作人、陈西滢等相提并论,指称他“蒙蔽一切社会恶”、“麻醉青年”,是“反动的煽动家”,比“贪污豪绅还要卑劣”。

  这时的鲁迅还蒙在鼓里,正热切地期盼着与郭沫若“联合起来,造一条阵线,更向旧社会进攻”呢!

  呜呼!郭沫若等大太令鲁迅失望了!如此失信,后来郭沫若还屡屡辩称这是因为当时从日本回来的成仿吾、冯乃超、李初梨等不同意和鲁迅联合,责任全在他们,而与他本人无关。

  郭的这种辩解是没有根据的,理由也是不充分的。郭是创造社的元帅,只有帅旗指到哪里,兵卒才会奔到哪里,成、冯等不肯与鲁迅合作,正说明是郭沫若的旨意,他们决不会单独行动的。

  再举一例——1928年2月27日逃亡到日本去的郭沫若, 可以说自身难保,但他却仍然没有忘记攻击鲁迅。他一面安排日本作家采访,宣称“鲁迅在中国文坛受着清洗”,借国外媒体非议鲁迅;一面用假名假姓撰文对鲁迅大肆诬蔑。请看他1928年6月1日写就的、署名“杜荃”的《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一文是怎样恶意、刻薄吧:“鲁迅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余孽”、“资本主义对于社会主义是反革(和)命,封建余孽对于社会主义是二重的反革(和)命”、“鲁迅是二重的反革(和)命人物”、“是一位不得志的法西斯谛”。……据此,难道我们还能相信郭沫若的自我辩解?还应该说郭沫若对鲁迅失信是偶然的?是误会?是受他人左右的吗?不是的,绝对不是。他到死也不承认“杜荃”二字就是他郭沫若的化名,可见他当时内心多么阴暗。

  (三)婚恋家庭中的人格问题

  郭沫若一生中正式婚姻三次。原配夫人张琼华、(1890—1980 )1912年结婚,旋即被抛弃,但未离异,在郭家空守六十八年,无子女。第二位夫人安娜,(原名佐滕富子,1893—1994)日本女子,1916年恋爱同居,后被抛弃,五个子女。解放后由中国政府安置,副部长级待遇,七十年代末始任全国政协委员,直到病逝止。再就是于立群,(1916—1976)被称为“抗战夫人”,1938年初与郭同居,共生四男二女, 1979年3月缢死于北京故居。

  另外,他还有婚外情人三五个:彭漪兰(安琳),南昌起义途中的“革(和)命伴侣”,1927年10月底,起义失败后回到上海,在内山书店楼上同郭度过短时“蜜月”后被抛弃,下落不明;于立忱(1912—1937),于立群的胞姊,被抛弃后自杀;黄定慧(黄慕兰,1907——,郭的早年密友,大革(和)命时期的一代风流,武汉市党部妇女部长,尚健在,定居山西省;妓女×××等,姓名不详,只知太过多情,将性病传染给了郭沫若,并殃及安娜。(《郭沫若传》北京文艺版,1988)

  安娜的五个子女是:长男郭和夫,次男郭博,三男佛生,女儿淑子,四儿志鸿。他们学有专长,均有所成。

  于立群的六个子女:儿子——汉英、世英、民英,女儿——庶英、平英,最小的一个儿子名不见经传。其中三儿子民英在“文(和)革”中自杀,二儿子世英于1968年在北京农业大学被殴打致死。

  这两家儿女之间不相往来。郭沫若这十一个后辈中,除女儿郭平英任北京郭故居纪念馆副馆长,沾点文史的边儿外,无人继承父业。他们,特别是安娜的子女,对郭沫若也不亲近,也不敬重,更无感情。二儿子郭博曾在记者面前这样评价父亲:“对于家庭,郭沫若是个罪人。”这一意见,语惊四座,值得郭研界关注,郭沫若的确在家庭婚恋问题上出现了不容忽视的毛病。先看郭沫若与情人于立忱之间的问题。

  于立忱原籍广西,是民初要人岑春煊的外甥女,随父在天津求学,后为《大公报》记者,约1934年被报社派驻东京。到东京即与早已相识的郭沫若来往,过从甚密。1937年5月在上海突然自杀。 对于她的自杀,几十年中间一直是个谜,有的人只是这样猜测:于立忱之死是因为她参加东京游行示威,高喊反日口号,被日方驱逐,回国后又受到《大公报》主编张季鸾的纠缠,无法摆脱,加之身患重病,绝望之余,寻了短见。

  其实,这一说法纯系捕风捉影,或故意为郭沫若掩饰。究竟真象如何,请让在北伐时期就深知郭的女作家谢冰莹向我们详细揭示这个谜底:

  这是半个世纪前一个令人同情立忱、痛恨文丑郭沫若的真实故事。

  于立忱长得亭亭玉立,皮肤又白又嫩,两道柳眉、配着满口贝齿,说起话来有条有理,一见就给人亲切可爱的印象,这正是当记者的标准条件。唉!谁曾料到,这样一个聪明、美丽的女性,竟被鼎鼎有名的郭沫若害死了!

  这是一个秘密。一天,于立忱告诉我,她要去医院割盲肠炎,我按约定的时间去医院看她。护士说她在产房,孩子都取出来了。在产房,立忱看到我,摇摇头,一串热泪滚了下来。我连忙安慰她。

  她说“我告诉你,将来你要替我申冤,答应不答应?”

  我说:“没有问题,当然答应。”

  这时立忱拿出我的手帕擦了擦眼泪说:

  “你想不到吧,郭沫若是这样一个卑鄙无耻、人面兽心的大骗子!”

  “三年前,他拼命追求我,说他和安娜根本没有感情,更谈不上爱。他说自从爱上了我之后,他下决心要摆脱安娜,正式提出离婚,然后和我结婚,可是自从我受骗怀孕之后,他的态度突然改变,对我冷淡,吞吞吐吐敷衍我。肚子里的孩子已经三个多月了,他要我把孩子拿掉。这时我才大觉大悟,才知道他原来是寡廉鲜耻的,人格扫地的大骗子。我恨透了他。大姐,我实在无脸面见人了,我要自杀。我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国家,对不起朋友,我一切都完了。”

  果然,她出院回上海后,就真的自杀了。(《于立忱之死》,《传记文学》第六十五卷第六期,1984)。

  谢冰莹讲的这个故事,如果我们善于思考的话,从于立忱的绝命词“如此家园,如此社会,如此自身,无能为力矣”中就应知道了。“如此家园”者,是指国家破败,民族危亡人(和)民离散,令人忧心;“如此社会”者,是指像郭沫若这样的名诗人,革(和)命者,青年们崇拜的偶像,竟然也如此肮脏,如此卑劣,实在令人失望;所谓“如此自身,无能为力矣”,当然就是指她本人还这样年青,才25岁,却被人诱骗失身,颜面丧尽,事已至此,而又无可奈何,不得不向社会,向公众发出她再也不能为祖国,为人(和)民挥洒笔墨,奔走呼号了的凄厉叹声。其悔恨、羞耻、疾首蹙额之哀痛状,实难言表,那就是说对国家、对人生、对自己已经彻底绝望,只有自杀。

  六十年前情人于立忱对郭沫若的认识,和六十年后儿子郭博对郭沫若的认识不谋而合,这是偶然的吗?不是。他们都是亲身体验,近距离观察,大概比学者们说的话更可信。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个问题,我们再请他的另一位夫人安娜作点补充。

  安娜不同于张琼华。我们可以说张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造成的封建包办婚姻,你逃婚也好,抛弃也好,无可厚非;而与安娜是自(和)由相爱结合的,理应永远忠诚。然而他不。他不仅在婚姻存续期间就与安琳、与于立忱等发生婚外情,去妓院嫖娼,而且从1937年始,借回国之机,把安娜连同五个孩子一起彻底抛弃,另寻新欢。(当时长男和夫20岁,次男郭博18岁,三男佛生15岁,女儿淑子13岁,四儿郭志鸿6 岁)此后从不给这群孤儿寡母寄一封信,汇一文钱,任他们辗转挣扎,啼饥号寒,被日本警宪铁蹄践踏,皮鞭抽打,其境况遭遇,苦不堪言。当《改造日报》记者陆立之先生于1947年前往东京安娜住处时,面前一片惨景:室徒四壁,空无一物,全家仅靠一点山芋充饥。见中国的记者到来,安娜涕泪交流,哽咽难语,她只能断断续续地泣诉:“鼎堂他不应该是这样。自从他走掉之后,我们,我和孩子们都为他担惊受怕,他却音信全无,把这个家全忘了。如果说是战争阻隔,信息不通,这也是借口胡说,这里还是不断的有中国人的消息,我就读到过他回去后写的一篇文章叫做《在轰炸中来去》,说自己光荣的见到了蒋介石……。”(《上海滩》1995年11月28日)

  这类问题,反复出现在郭沫若身上,对他的形象必然造成负面影响。所以他本人也说:我不是个“人”,我是坏了的人,“我自己的人格确实是坏透了”。然而,在四川一次学术讨论会上,一位女学者却提出与此相反的看法。她认为郭沫若多次背叛爱情,不断抛弃和更新爱情对象,正表现了他在这方面的超前意识;并进一步说:爱情是艺术的永恒的主题,没有爱情,便没有文学,便没有诗歌。爱情产生灵感,产生激情,如果没有郭沫若和安娜之间的爱,便不会诞生《女神》,不会出现诗人郭沫若;只有不断更新爱之对象,艺术家的灵感和激情才会像泉水一样不断涌出,天地间才有可能树起一座座艺术的丰碑。

  这位女学者的演说词很精彩,观点也新鲜。不过我们要问:所谓“超前”,“超”谁的“前”?就是六七十年后现在的美国总统不还是因为非正常两性关系而受到追究吗?多少大英帝国的重臣不也是因为未管好自己的裤带而被迫下台吗?这类绯闻直到今天不还是被常称性开放的欧美斥为“国耻”、“国丑”吗?怎么一到我们这里,郭沫若一干起来就变成不受时空限制的、先知先觉似的“超前意识”了呢?莫非我们的郭沫若成了衡量万物的唯一尺度了?这种名人效应式的惯常思维,可以被广告媒体用来去满足小市民兴趣的需要,但决不应该存在于学者的头脑之中。不要说起来那么轻松。

  至于这位学者所谈的激情和灵感与爱情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认为——也许是,但不尽然。莎士比亚有几个情人?弥尔顿呢?郭沫若曾模仿过的辉煌诗篇《草叶集》是作者在红唇的拥吻中写出来的吗?要知道惠特曼——这位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一生还没有结过婚呢!何况像郭沫若那种爱的方式,未必都是出于高尚的情感。没有高尚的情感,便没有高尚而伟大的人格;没有高尚而伟大的人格,就不会创作出伟大的作品。丑和恶不会直接产生美和善的。

  在这里请读者不要误解,我们并不主张禁欲主义,也不以婚恋次数多少来论是非,不认为婚恋次数少就一定贞洁伟大、次数多就一定卑污渺小。乔治·桑的恋人不止十个八个,谁能说她卑污渺小呢?那位每天都被成群的裸体女性包围着的毕加索,他的一张画不是每每都可换回几千百万美元吗?好莱坞名星离异一百三十多次,不还是追求者塞道吗?的确,两性关系只与当事者有关,其他人是管不着的。我们所谈的问题的核心在于你是否进行了性欺骗,性讹诈,性强制,性背叛,或性出卖;在性爱问题上你是否和政客们一样搞了什么阴谋诡计,玩了什么花招伎俩;一旦发生了性矛盾,性分歧,性冲突,性危机,或性变迁时,你是否表现出了充分的理智和负责任的态度,耐心地、妥善地去解决,也就是告诫人们切不可像郭沫若那样,饮够了爱情的甘甜佳酿之后而不惜将杯杯鸩毒硬灌进对方的口中,制造一出出婚恋家庭悲剧。张琼华是悲剧,安娜是悲剧,于立忱是悲剧,于立群也是悲剧。这四大悲剧,可说是郭沫若人生人格的一绝,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无人可与之比肩。

  当然,如果更坦率一点的话,让我们从更广阔的领域、更丰富的内容、更深刻的意义去认识,去理解,郭沫若本人更是一出典型的悲剧。

郭沫若作为文学家他无疑是非常成功的,文采飞扬,名满天下,实在让人挑不出毛病。但作为丈夫来说,郭沫若却又是非常失败的,他的二儿子郭博就曾说过,他是家庭的罪人。

郭博这话一出,大家都震惊了,为何他会说出这样的言论呢?他父亲的文学成就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怎么就成了家庭的罪人了?直到大家了解到郭沫若的情感经历之后,才发现他儿子说得不假,他的确是家庭的罪人。

郭沫若一生有过三段婚姻,恋人也有好几个,在当时那个年代郭沫若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文人多情,身边的莺莺燕燕自是少不了,张大千鲁迅等人不都是如此吗?

可郭沫若和这些人不一样,他经常和多个女子纠葛在一起,并不会一心一意对一人好,多是用劈腿的方式来结束上一段感情,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郭沫若就是一个十足的渣男。

在他认识于立忱的时候,他还是有婚姻的,当时他的妻子叫安娜,不过当时他移情别恋,喜欢上了于立忱,便承诺会和安娜离婚,娶于立忱为妻。

于立忱对于这位大文豪自是有一些好感的,特别是知道自己会成为他的妻子后,她更是把自己的心都交了出去。没想到郭沫若并没有实现对她的承诺,当时和安娜离婚以后,他再也没有提要娶于立忱的事。

在于立忱怀孕之后,郭沫若更是不耐烦,想要她把孩子打掉,这无疑就是想要抛弃她。这位女子自己心里也清楚,被自己的爱人抛弃后的她,不知如何是好,便自杀了。

可笑的是,在她自杀后,郭沫若又看上了她妹妹,没有对她实现的承诺,却在她妹妹身上实现了。

于立忱死后,郭沫若又爱上了她妹妹于立群,这个女子不仅漂亮还非常有才学,郭沫若对此非常喜欢。于立群如此年轻单纯,在郭的穷追猛打下,也没能守住自己的心,爱上了这个男人。

两人确定关系后迅速结婚,就这样过了三十九年,直到郭沫若去世,她在整理遗物时才发现了当年姐姐自杀的真相。这对她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打击,自己的姐姐竟是因为丈夫死的,两个都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她无法面对事实,也选择自杀了。

于家两姐妹都因为郭沫若选择了放弃自己的生命,他也的确是不配为夫,若不是他不愿承担责任,想必也不会有如此的悲剧了吧!所以,哪怕是大文豪,也不过如此,总有处理不好自己的个人情感的时候。也的确是可悲可叹可恨呐。

郭沫若算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文人,也正是他所创造的那一首再别康桥,让他的知名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很多人觉得郭沫若应该是一个非常浪漫的人,其实很多熟悉郭沫若的人应该了解,他在感情当中并不是一个负责任的人,因为他曾经在感情当中出轨过,也曾经历过很多段婚姻和爱情,因此郭沫若更是一个花心的男人。

我想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郭沫若受到许多人的唾骂,当然一个人的人设崩塌,单从他的情感方面并不足以,郭沫若在国务院也曾担任过重要的职务,因此他也曾经打着保护文物的幌子,主动去挖掘了皇帝的陵寝定陵。也正是因为郭沫若的主张,对于这座皇陵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当然在如今这座皇陵也是不对外参观。

因为当年挖掘的时候造成文物的大量损失,以至于郭沫若主持挖完这座皇陵之后,国家发布一条法规,10年内不允许对任何黄龄进行挖掘。在我看来,郭沫若完全是满足个人私欲,才对皇陵进行如此的盗掘,也正如鲁迅对于郭沫若的一种评价,简直就是一个才子流氓。

时至今日,无论是秦始皇陵还是武则天的乾陵,我们都有能力去挖掘,之所以不那样做,毕竟这是我们的祖先,我们应该给予最起码的尊重,而对于郭沫若这样的一个人来说,他完全没有道德底线,也没有尊师重道的心,所以郭沫若也因此事件得到了更多人的唾骂,因此大家对于郭沫若的评价更多的都是负面性的,也正是因为他的人品不行。

在中国近代的文人中,郭沫若的名气和地位是最高的。他先是以新歌出名,然后投身于历史和考古,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于是被委以重任,成为文理双魁,最后成为副国级官员。

作为一个诗人,他确实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秀的诗篇,比如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而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更是奠定了他在中国新诗奠基人的地位。都说诗人多情,郭老师也不例外。他的一生都在激情中度过。

都说人无完人。所以,郭先生虽然在文理上有很大的成就,但人生难免有一些瑕疵。所以鲁迅生前曾骂过他:远看是狗,近看是东方狗,近看才知道是郭某某。鲁迅老师一生咒骂过无数次,他这么赤裸裸地骂人真的很少见。鲁迅老师为什么会如此恶毒地对待郭沫若?

因为,郭沫若当年曾经骂过他,他骂得很起劲。1928年夏,郭以为笔名,发表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一文,称鲁迅是资本主义前的封建残余,是双重反革命人物,是不成功的法西斯。也许这是由于当时的情况。1949年以后,郭先生再也没有骂过鲁迅。不仅如此,他还高度赞扬了鲁迅。当然,鲁迅先生不能我看不到也听不到这一切。

当时的文坛就是这样。你骂我,我骂你,就像现在的娱乐圈。如果整个运动没有过几天不来,吃瓜的人会憋出内伤。

此外,让让我们谈谈郭**的婚姻生活。他一生中有四个女人,他的第一任妻子张琼华,他的日本妻子郭安娜,他的同居女友于立臣和他的终身伴侣于立群。

原来和郭老师是四川乐山人,她比郭大两岁。他们的婚姻是父母包办的。1912年,郭敬明在母亲的授意下与张琼华结婚。然而,他对张琼华毫无感情,所以在婚后第五天,郭沫若就离开了他的新婚妻子,再也没有回去。然而,由于他们的婚姻关系没有解除,留在郭家,伺候公公婆婆。1939年,郭沫若回到久违的故乡,在草寡妇中向张琼华鞠躬。张琼华没有直到1980年他才去世,没有留下孩子。

离家出走的郭老师,曾经漂洋过海去日本留学。在日本,他遇到了他的第二任妻子不二子佐藤,一个日本女孩。佐藤富子家是日本仙台的名门望族。21岁那年,她妈妈未经她同意就把她许配给了别人。她一气之下离家出走,来到东京,在一家医院当了护士。这期间,她认识了正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

当时,郭沫若对不二子佐藤一见钟情,并开始追求这个年轻的日本女孩。女护士怎么受得了年轻诗人的甜言蜜语?不久,两人开始同居。佐藤辞去了医院的工作,和郭一起去了冈山。郭给她的中国取名为。

然而,他们两人的结合并没有得到安娜的家庭。为了和心上人在一起,安娜和父母分手了。郭留学日本期间,以翻译作品、写文章为生,生活颇为艰辛。然而,他们竟然生了五个孩子,四个男孩,一个女孩。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郭沫若不辞而别。此后,郭安娜再无郭沫若的消息。直到1948年,不二子佐藤才得到郭沫若的确切消息,他带着孩子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寻找他的丈夫。然而,郭沫若避开了她,因为郭沫若已经和于立群女士结婚并有了孩子。充满希望的郭安娜别无选择,只能离开。当时,郭安娜已经自愿放弃了她的日本国籍,而万历丈夫的搜索结果是她被郭拒之门外。有一段时间,她成了一个没有国家的无家可归的女人。

幸运的是,在有关领导的关怀下,郭安娜成为了中国公民,并定居大连。他于1995年在上海去世,享年101岁。此前,她将自己所有的积蓄都捐给了中国。

在嫁给于立群之前,郭沫若有过一段你死我活的感情,和他同居过的女人是于立群姐于立臣。于立臣原籍广西,祖父于世美,清同治二年。第二名及以后,第一官位是广东学台,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长。成年后,我随父亲在天津读书。于立臣在师范大学时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年轻人,他喜欢文学,擅长表演戏剧。著名话剧导演熊佛西执导的法国名剧——哑妻由她主演。

他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于立臣的特殊身份被国民党特务发现了。在被逮捕和释放后,他被大公报的张季鸾总统雇用在这家报纸工作。1934年,于立臣患肺病,以大公报的补助赴日治疗,并在东京任特派记者。她住在东京郊区,离郭沫若流亡日本回国,并经常看望郭沫若。一个是多情机智浪漫的诗人,一个是如花似玉的少女。他们一见钟情,这使郭安娜深感不安。

其实此时郭和安娜已经结婚了,他和于**的爱情只能是地下的。郭的做法实际上是婚姻欺骗。正因为如此,于立臣没能等到她想要的爱情,结果,她丢了性命。

然而,这看似美好的情感,其实是一场注定的爱情。余立臣生前曾向民国女作家谢冰莹抱怨过郭先生:三年前,他拼命追求我,说他和安娜根本没有感情,更谈不上爱情。他说自从爱上我,他就下定决心要摆脱安娜,正式提出离婚,然后和我结婚。但是自从我被骗怀孕后,他的态度突然变了,对我很冷淡,犹豫不决,敷衍了事。我肚子里的宝宝已经三个多月了,他要我切除。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他是一个不择手段,不光彩的骗子。我恨死他了。姐,我真的没有脸见人。我想自杀。我对不起我的父母,我的国家,我的朋友,对我来说一切都完了。

果然,1937年回到上海后,他突然自杀了。国家、社会和自身都无能为力。其愤怒可想而知。

它很难想象,在陈丽自杀后不久,郭**就爱上了她的妹妹女士。

于立群的母亲是西林县人,是两广总督岑春煊的女儿。她生了五个女孩一个男孩,最后一个是男孩。李群排行第三,原名佩珊,后改李群。于立群和她姐姐一样美丽又有才华。她年轻时从事唱歌、跳舞和**表演。她从小热爱书法艺术,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女画家。

1937年,余立臣自杀后,郭沫若也从日本回到上海。不久之后,他遇到了于立臣她的妹妹于立群,通过诗人林林的介绍。郭沫若与于立群合得来,还因为于立群是余立臣她的妹妹。郭沫若仿佛看到了于立臣的脸再次从于立群的脸,并被她年轻优雅的气质迷住了。这时,郭这位美国诗人早已抛下在日本的妻儿,去追求利群了。

男女之间,有一见钟情,也有长久的爱。慢慢地,他们的感情越来越强烈。后来,郭沫若去了武汉,于立群去了陕北。离开后,于立群把行李搬到郭沫若租的新雅餐厅一起住。后来,于立群没有师去陕北,跟随郭沫若到武汉。武汉、广州相继失陷,国民党政府逃往重庆。郭沫若和于立群也到达了重庆。

1939年1月,周先生在重庆亲自迎娶了郭玉。据知情人透露,当时周曾对郭说:我希望这是你的最后一次婚礼!似乎连周与他的滥交是相当关键的。郭沫若与比他小24岁的于立群结婚后,给郭盛生了四男两女。

1979年2月,当她得知郭沫若与他的妹妹Y

知道内情的人郭婚姻很难理解郭甚至激进的网民称他为渣男。事实上,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它外人最好不要武断评论。毕竟这些都是历史了。

因为郭沫若的妻子发现,自己的姐姐曾经和自己的丈夫有过一段恋情,还发现姐姐的死和自己的丈夫有关系,所以她带着对姐姐的怜悯和对丈夫的怨恨而自杀。

郭沫若这个名字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他是有着无数头衔的一位风流人物。他号称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

他是一个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大奇才”,因其风流成性又被称为“文人败类”。他一生有很多女人,因此鲁迅先生说郭沫若是“才子加珂罗茨基(流氓痞棍)”。你能想象这么一个奇才,为社会做过这么多贡献的一个人,他在感情方面竟然是一个失败者,因此他的名誉也不是很好。

郭沫若在中国的文学上的地位其实是没有人能够撼动的,从小学课本到大学课本,哪里没有他的笔墨,但是他的生活却是那么的“精彩”,他去世以后他的妻子整理遗物,发现了一件秘密,然后便选择了自杀。

这个秘密,很惊人。于立群有个姐姐在早些年前自杀了,原因一直无人知晓,但是就在整理自己丈夫的遗物的时候,她发现姐姐的死因竟然与丈夫相关。

原来自己的丈夫远赴日本的时候曾经和姐姐相爱过,并没有对外公开,但是关系一直非常密切。直到姐姐发现自己的丈夫在日本有了女人,并且有了好几个孩子,受不了这个消息,姐姐便神经失常,然后自杀了。

于立群发现这件事之后,怎么有想不到自己的丈夫竟然这么的无情,最后,她带着对姐姐的怜悯和对丈夫的怨恨而自杀。

大家怎么看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485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