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山歌。
隔着千里不算远,有情有义能成双,是云南山歌,歌词是哥是云南少年郎,妹是远方金凤凰。路隔千里不算远,有情有意能成双。
山歌是指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它的内容广泛,结构短小,曲调爽朗、情感质朴、高亢、节奏自由。山歌,主要集中分布在高原、内地、山乡、渔村及少数民族地区,盛行于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
1、节拍、节奏较自由(即便主体部分节奏规整,也往往在乐曲起始部分增加一个呼喊(如《弥渡山歌》)。
2、旋律进行起伏较大。
3、上下句结构的较多(南方有一部分五句子体的)。
4、歌词往往只有一两段,并多用对偶句子。
小调的形态特点:
1、节奏较匀整。
2、旋律进行较婉转、细腻。
3、多为起承转合的规整结构。
4、歌词往往有多段(分节歌),并常用长短句。
山歌是一种中国民歌的类型,是农民、牧民在山野、田间即兴演唱的民歌,歌词不固定,多表现劳动和爱情,和地方方言结合较密切,音乐形式直率、淳朴,音调高亢,节奏自由,充满激情。其表现形式既有独唱,也有对唱或一唱众合。
山歌的地域性较强,在各地名称也不同,如在陕西北部称“信天游”,在青海为“花儿”,在安徽称为“慢赶牛”,在四川叫“晨歌”,山西北部为“山曲”,贵州为“飞歌”,云南为“赶马调”等等。但犹以客家山歌最著名。
扩展资料:
分布
中国山歌的流传分布主要集中在西北黄土高原、秦岭大巴山区、大别山区、武夷山区、西藏高原一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传播区及其品种有:
晋、陕的"信天游"、"山曲"、"爬山调",宁、甘、青地区的"花儿";陕南、川北的"姐儿歌"、"茅山歌"、"背二哥",大别山区的"慢赶牛";
江、浙一带的"吴山歌",赣、闽、粤交汇区的"客家山歌",云、贵、川交界地带的"晨歌"(又名"神歌")、大定山歌及两广的各地山歌等。
参考资料:
山歌,主要集中分布在高原、内地、山乡、渔村及少数民族地区。流传极广,蕴藏极丰富。山歌是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凡是流传于高原、山区、丘陵地区,人们在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慰自娱而唱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民歌。再认为,草原上牧民传唱的牧歌、赞歌、宴歌,江河湖海上渔民唱的渔歌、船歌,南方一些地方婚仪上唱的"哭嫁歌",也都应归属于山歌。
山歌是劳动人民自由抒发情感的民歌种类。传统山歌中最常见的内容是爱情和苦难。山歌常在户外歌唱,曲调多高亢、嘹亮,节奏多自由、悠长,歌词多为即兴创作。山歌的歌词具有纯朴的情感、大胆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等特点,生动鲜活,真切感人。山歌往往在音乐的一开始处便出现全曲的最高音,感情充沛,表达强烈。在高音区,山歌还常常会有自由延长音。有的山歌因音域较高而使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歌唱方法。
山歌是什么
山歌是流传于中国山区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通常由一人或数人组成的歌唱团队演唱。山歌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劳动、生活情感、历史传说等,反映了山区人民的思想观念和文化风俗。
山歌的分类
一般而言,山歌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劳动山歌、情感山歌、历史山歌和祭祀山歌。其中,劳动山歌是最为普遍的类型之一,经常出现在农村地区和山区劳动人民中。这里的“劳动山歌”是指以劳动内容为主要表达对象的山歌形式。
劳动山歌的特点
劳动山歌以劳动为题材,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意识、生活习惯和工作状态。这种山歌的特点是旋律优美,易于唱响;歌词贴近生活,直观反映了农村劳动者的生产情景;歌曲语言朴素,富有感染力,能够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
劳动山歌的意义
劳动山歌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和文化需要,是山区乡村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劳动山歌,农民们能够收获劳动的喜悦,增强自我价值的意识,提高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增强了社会和谐稳定的力量。
劳动山歌的演唱方式
劳动山歌的演唱方式多样。一般而言,演唱者需要放下工作,集中听取歌曲和旋律,然后一起齐唱,以获得更好的效果。在演唱时还要注意把握好歌曲的节奏和情感,以传达出更深刻的感受。
劳动山歌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劳动山歌在山区乡村中的传统地位逐渐被动摇。然而,作为中国民间歌曲的传统之一,山歌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
结语
劳动山歌是山区农民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体现了中国民间音乐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同时也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贡献了一份力量。尽管现代社会对于劳动山歌的关注度越来越少,我们却仍应该保护并发扬中国民间音乐的瑰宝。
月亮望西霞山歌的歌词如下:
一写郎天边,望到就难合,
月亮出来照山坡,
好比那奴的肝肝索。
二写郎不该,不该把奴来怪,
叫郎你听个明白,
是奴那个地方没安排。
三写郎记性,郎你记性不好,
你丢东西有奴捡,
奴还东西有谁来捡。
四写郎听信,花言巧语不要听,
别人说话他不中,
郎丢奴的身不得行。
五写郎移情,石头丢在水中心,
月亮出来照北京,
好比那情书送进来。
六写郎忙心,月亮忙得团团转,
奴家不是贪财的人,
财主不得富得闲。
七写郎走了,走路还比别人快,
别人过路要人抬,
你是过路要车来。
八写郎眼睛,眼睛望到看花灯,
奴家不是花灯箱,
我是灯箱里面放的光。
九写郎写信,叫郎写字要清清,
别人丢字就伤心,
你丢字就丢了心情。
十写郎有心,月亮是个明白人,
月亮丢在奴家门,
好比那冤枉喊出门。
歌词主要描绘了月亮和山的主题,通过十篇歌词,展示了山与月之间的美丽与动人情感,以及自然的宏伟和曼妙。歌曲曲调淳朴、清新,旋律优美,是民间歌曲的典范之一。
山歌是指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它的内容比较广泛,结构相对来说短小一些,曲调爽朗、情感质朴、节奏自由。山歌主要分布在高原、内地、山乡、渔村及少数民族地区,流传广泛,蕴藏丰富。
唱山歌可以按照以下几种技巧:组织旋律、词曲同步训练、纠正心态、不能急于求成。
1、组织旋律:刚开始可以按照慢节奏的旋律哼唱,慢慢加快节奏,但一定要在自己能掌握的程度。
2、词曲同步训练:当你的语言组织能力足够敏捷,并且可以即兴哼唱快节奏旋律的时候,就可以进行词曲同步训练了。要适当增减或者替换歌词中的措辞,尽量做到通俗而不粗俗。
3、纠正心态:唱山歌不同于其它歌曲,不需要刻意去钻研它的形式和规则,有兴致就随时开口唱。
4、不能急于求成:不同的山歌它的难易程度也不相同,不要一开始就学习这种高难度的,避免遭受挫折,打击了自己的积极性。
杂歌。畲族民歌按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叙事歌(含神话传说歌和小说歌)、杂歌(含爱情、劳动生活、传授知识、伦理道德、娱乐生活等内容)、仪式歌(含婚仪歌、祭祖歌和功德歌等)。
唱山歌在畲族人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不论是在田间劳作,还是在节日庆典,唱山歌都是畲族人民的最爱。当他们在辛勤的劳动中,或者在彼此的交流中,山歌成为他们表达心情、交流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其中的杂歌则以爱情、日常劳作以及各类生活习俗为题材,展现出丰富多样的内容。
杂歌的特点是题材丰富、量多面广、短小精悍,它直抒胸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杂歌种类繁多,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当属情歌。情歌俗称为"有缘歌",它通过对唱的方式,表达男女之间的感情。无论是男女双方依据场景即兴而歌,还是根据传唱方式进行歌本传唱,情歌都以感情的真挚、动人的旋律打动着人们的心弦。《想娘歌》《情缘歌》等情歌曲目流传至今,成为畲族人民传唱的经典之作。
除了情歌,杂歌还包括礼仪歌、劳动歌、新民歌等。礼仪歌主要涵盖婚仪歌和丧仪歌两大类。婚仪歌是在畲族青年男女从定亲到举行婚礼的过程中必唱的歌曲,它在婚礼前夜、出嫁前夜等重要场合被广泛演唱。丧仪歌则是在办丧事时用于悼念亡人的民歌,分为悼念性和祭奠性两种。劳动歌则反映了畲族人民在农田劳作中的辛勤付出和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如《作田歌》《节令歌》《牧牛歌》等,通过歌唱劳动的艰辛和对农业生产的热爱,畲族人民以欢快的旋律传递出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劳动的敬意。
山歌的歌词都是即兴创作的。
山歌是劳动人民自由抒发情感的民歌种类。传统山歌中最常见的内容是爱情和苦难。山歌常在户外歌唱,曲调多高亢嘹亮,节奏多自由悠长,歌词多即兴创作。山歌的歌词具有纯朴的情感、大胆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等特点,生动鲜活,真切感人。沅陵山歌受历史、自然环境、风俗习惯、语音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风格上形成三大色彩区。
山歌,主要集中分布在高原、内地、山乡、渔村及少数民族地区,盛行于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流传极广,蕴藏极丰富。山歌是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泛指流传于高原、山区、丘陵地区,人们在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娱自乐而唱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民歌。
山歌的分类
从题材内容上可分三类。一是情歌类。情歌占据了山歌相当大的比重。俗话说:“无郎无姐不成歌”,沅陵的情歌,情真意切。或直抒胸臆,或含蓄内敛,却总能窥见男女间纯净的心灵。如《唱支山歌试妹心》:“隔河看见花成荫,心想摘花怕水深,丢个石头试深浅,唱支山歌试妹心。”
二是生活类。此类山歌涉及的题材广,有反映时代的劳动生活,唱耕锄劳作,唱春夏秋冬;有对生活的感慨,唱人生百味,唱冷暖人间。如“山歌好唱口难开,林檎好吃树难栽;白米好吃田难做,鲤鱼好吃网难开”、“不会唱歌莫惹娇,不会剖蔑莫动刀;不会划船莫下水,烂船莫放水中漂”、“桐子树上结青球,姐妹吵架莫记仇;只有弟兄合到老,哪有姐妹合到头”。
三是时政类。此类山歌主要表达对社会的一种感情和态度。每个时期都有相当一部分山歌直接表达着劳动人民对社会时政的看法和理解。如“当兵就要当红军,革命胜利不受贫;会做工的有工做,会种田的有田耕”,就是当时劳苦大众对革命的向往与憧憬,对革命队伍的拥护和爱戴。新时期以来,时代赋予山歌新的内涵,内容更加健康,内涵更加深远,精神更加积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