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情感是怎样的一门课程

心里情感是怎样的一门课程,第1张

心里情感即指人的情绪。情绪是从心理学意义出发对人们的一系列主观认知和经验的称谓,是人们各种感觉、思想、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生理状态。通俗的来讲人的情绪有喜、怒、哀、乐、惊、恐、爱等表现形式,更深层次的情绪还有嫉妒、惭愧、羞耻、自豪等表现形式。情绪是影响人们心理状态的基本因素,而人的性格和脾气则是心理状态的外显形式。

情绪是心理学范畴中的一个概念,因此要系统的了解情绪(心里情感)的成因、作用和意义,最好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认真的去学习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另一方面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

圆心谱教育作为从事家庭情感辅导多年的机构,用实际案例带大家分析修复 婚姻 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

好的夫妻关系都有用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

夫妻感情中,如果两个人可以很好的沟通,都能够接纳对方的意见,情绪上也是平和、积极的,这样跟他相处起来就会比较轻松,两个人也能用沟通解决问题。

相反,如果一个人总是固执己见,并且经常情绪失控,或吵架或冷战,那么婚姻就会出现问题。

看似简单的事情,有多少夫妻没有做好。

圆心谱体系化的幸福指导

圆心谱(广州圆心谱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致力于以“互联网科技+心理健康服务、婚姻家庭辅导”模式,协助政府为基层社区、学校、企业和家庭提供智能化、体系化的幸福指导,做中国幸福家庭的成长陪伴者。圆心谱协助政府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为基层社区、司法所、学校、企事业单位提供心理健康、婚姻家庭辅导培训,引导公众科学缓解压力,培育共建幸福家庭;同时为公众提供亲子教育、青年恋爱、婚前辅导、婚姻调适、情绪疏导、危机干预等综合服务,助力幸福生活。

圆心谱构建完善服务保障体系,确保用户学习效果,用户可通过课程回放随时查阅服务内容,并可随时向平台反馈服务意见,有利于学员自由灵活安排时间,使学习成果最大化。

一味的忍气吞声也是很多女性的致命错误

忍气吞声假装什么都不知道,维持表面和谐,期待对方回心转意,只会让他更加肆无忌惮,有你照顾家庭,有婚外女人提供情绪价值,他肯定不愿意回归家庭。而你一直忍下去的结果是,轻者乳腺增生,重则子宫肌瘤,抑郁、焦虑,痛不欲生,不断精神崩溃,可能把身体也搞垮了。

想办法解决问题才是正道。

其实只要两人感情好,就没有必要在先找工作或者先结婚这件事上纠结,毕竟给你找工作的是你男友的舅舅而不是你男友本人。你男友了解你相信你,但是不代表他舅舅也了解你和相信你。如果你没有一个满意的工作不可能就一辈子不结婚吧,你认为他们家工于算计以找工作相要挟,如果换位思考一下,他们家也说不定认为你是在以结婚相要挟呢。所以说,如果你们两人真的感情稳定,结了婚再解决工作问题也不是不行。

提起情感怎么做,大家都知道,有人问谁有做情感服务的话术……?另外,还有人想问情感,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如何成为优秀的情感师?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谁有做情感服务的话术……?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情感怎么做

1、情感怎么做:谁有做情感服务的话术……?

呵呵?你以为是背话术背的?

是有什么情感困扰吗?

去找专业师吧

2、情感怎么做:情感

3、情感怎么做:如何成为的情感师?

成为一名的情感师,你需要具备这些技能。

1、有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情感公司怎么做。

作为一名情感师,首先你必须拥有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必须知道人所出现的情感问题在哪里,首先得判断者的情绪,倾听他的事情和经历,认真倾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并对者进行提问等,使自己更加了解者。从这些经历和事情中,判断出他们的问题是出在哪里,然后再进一步分析出解决的方案。

2、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现了者身上的问题,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帮助者解决问题和困境,作为一名情感师,平时要学习一些情感方面的问题,丰富自己的知识。时间分析出者的问题以及帮助者解决问题,根据自己以往情感的经验和所学到的知识,帮助者。帮助者分散注意力,从情感困境中走出来。情感师应对向的同类工作者学习,看别人是怎么解决问题的,从者身上总结经验和教训。千万不要做心理师。

3、学习职业师的专业技巧情感怎么赚钱。

多学习和阅读专业情感师方面的技巧和知识,看专业的书籍,掌握专业方法。同时,也可以在网上学习网课等,学习更多技能。也可以找专门的老师学习,从各方面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专业的情感师。做情感师需要什么条件。

成为一名的情感师,最重要的是有着不断探索和学习的心,不断的取长补短,完善自己。

4、情感怎么做:我想做情感心理,请问怎么收费?

感情收费一般有以下这几种类型如何成为情感分析师。

1、面对面服务收费较高情感项目怎么卖课程。

感情通常是从夫妻婚姻感情修复进行的,要夫妻双方(能来是的)来到公司进行当面的和服务。感情导师通过技术团队,从分析到研究挽回策略,结合具体情况而执行,这种服务方式的成本较高。当然,一分钱一分货,说到底专业有专业的收费标准在那里,毕竟人的思想感情的事情是相当复杂,这要花费时间很多的人力物力,不是两三句话说说而已的。

2、或网络服务收费较低线上情感师怎么做。

或网络服务的一对一指导,通过、微信等聊天工具的沟通,指导来访者如何去执行修复感情的行动。在或网络上操作也比较困难,但这样的服务收费低,感情的时间相对容易和自由,沟通更灵活。这种方式要来访者相互配合,有比较强的自觉性。

3、根据难易程度

如何成为的情感师?

对于感情师的收费还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说到底每个人遇到的感情问题难度不同,处理起来的复杂程度也不同的,这样的话,收费的标准也不一样了。但是,如果你能花钱解决情绪问题,挽回婚姻为什么不愿意试一试呢?收费低有低的道理,收费高有高的道理,主要是能否起到挽回的效果,这才是一个重点!做情感师太累了。

感情师成为认定的新职业后,经过职业技能培训,可以婚姻感情,但目前只有个别人在从事婚姻感情挽回工作。“实践证明,感情师的作用是很大的,这一职业在、上海等城市很有市场,我们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感情师这一职业,希望更多的家庭受益。

以上就是与谁有做情感服务的话术……?相关内容,是关于谁有做情感服务的话术……?的分享。看完情感怎么做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延续前两周的大脑课程,第一场讲如何以游戏玩耍掌握学习关键期、第二场讲阅读对大脑的助益,这一场的主题是情绪发展与情感教养,无论大人小孩都应理解情绪如何发生,进而了解如何辨识、处理自己的情绪。情绪是跑在大脑的前头的,在我们想要发挥理智控制自己的情感之前,全身就已经迅速地有了反应:愤怒令人全身发抖、激动得

延续前两周的大脑课程,第一场讲如何以游戏玩耍掌握学习关键期、第二场讲阅读对大脑的助益,这一场的主题是情绪发展与情感教养,无论大人小孩都应理解情绪如何发生,进而了解如何辨识、处理自己的情绪。情绪是跑在大脑的前头的,在我们想要发挥理智控制自己的情感之前,全身就已经迅速地有了反应:愤怒令人全身发抖、激动得心脏噗通噗通跳、紧张得肠胃跟着打结⋯⋯我们先理解情绪怎么产生、会造成什么可怕的影响?再思考如何让情绪更快恢复平缓。

以前的父母,看重孩子怎么变聪明、学业进步,过去的亲职课程也就顺着以此为主题。传统中,华人并不看重情绪议题,喜欢压抑、贬抑情绪,认为好的情绪就是没有情绪。然而,近几年国内外流行起「正向心理学」、「快乐学」,大家意识到:怀抱着正向愉快的情绪过日子,是很重要的,这关系到了人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满意的程度。

>> 延伸阅读: 什么是正向心理学?正向心理学,就是找出孩子正面的能力,平衡他们负面看待自己的情况。遇到压力时,因为了解自己掌握的资源与能力,就能比较容易过关。请参考 《正向心理学:聚焦在对孩子行得通的事》 。

大人们往往很讨厌孩子苦着一张脸、但又不允许孩子得意忘形,不高兴不行、太高兴也不行。在华人传统的价值观里,喜欢的情绪是「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喜怒不形于色」,并不喜欢情绪外露的人。

于是,当我们观察到现在的孩子更能言善道、更聪明,往往却觉得他们好像更「讨人厌」一点了,每个孩子都有些说不上来的状况──不太会和自己相处、也不太懂得与人相处。这其实突显了情绪教育的重要。

周老师提到一个悲伤的案例:一个资质优秀的孩子,因为学习挫折,而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孩子的母亲是周老师的朋友,在谈及这件事时,孩子的母亲提到,其实这个孩子有想过要转学换环境,但当时母亲觉得可以再试试看。事后大家在想,是不是若是让孩子能理解自己的情绪,他在这个关卡就能安全过关?

以身体来调节情绪

如果孩子是一个从小就爱发脾气、容易把自己情绪表露出来的孩子,这种孩子很快就能让人发现他的状况。真正让人担心在意的,是什么苦难都往心里吞的乖孩子,他们无法消化自己的情绪、也无法拿出来讨论。

有没有想过情绪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有情绪?你的情绪在哪里?

我们以前都会觉得,情绪在「心」里,但实际上 情绪是在「大脑」里建构、接着引起全身的反应 。紧张时会肚子痛、生气时会全身发抖、激动时心脏会噗通噗通跳⋯⋯情绪与全身生理连通, 人类的情绪由全身身体激发,因此反过来说,要调节情绪,也要从身体的状况来调节。

心情不好时,有的人会说要「转念」,但往往怎么转念也转不过去。与其坐在那边想破头,不如去吃顿好的、去外头跑跑步⋯⋯让身体反应调节情绪。 与其教孩子「你不要生气」、「你要想一想这样生气有用吗」,有时倒不如带着他去跑一跑。

科学家早期执行脑科学研究时,利用脑波 (EEG) 等测试工具,多数只能做出认知的研究、无法从实验结果确认出情绪到底是从哪块脑区运作。后来才发现,人的情绪运作并不在大脑皮质,而是在大脑的边缘系统。大脑边缘系统的运作和大脑皮质不同,边缘系统与生存有关,都是反射作用,不需要经由意识思考、也无法由意识控制,就像是拿手电筒照瞳孔,我们无法控制自己、要自己的瞳孔不收缩。

人的情绪是出自于反射,在我们想以意识去控制之前,情绪就已经发生了。我们常说「情绪淹没理智」,因为情绪发生后,反射的速度比认知回应的速度来得快,所以无法经由意识去控制情绪。海马回处理情绪记忆 (曾经发生过的情绪反应) ,以迅速反射处理。

情绪不只受制于当下的情境,还与过去的记忆有关。我们的意识与潜意识,会影响我们如何处理情绪。

不强求去除情绪,情绪是生存的必要反应

情绪可以透过学习来控制,但效果有限且缓慢 但人若没有情绪,真的能过得更好吗?有些宗教主张人去除欲求、没有七情六欲,就能修道成仙,但是从婴儿来看,人类的婴儿有情绪,可以帮助他生存——越高等的动物越需要父母的哺育照顾,脆弱无助的婴儿活下来的方式就是靠著自己的情绪表达,大哭要求父母帮他换尿布、喂奶、讨抱讨玩,展现笑容安辅照顾者的心、让照顾者觉得「再累都值得」。

孩子真正开心的笑容,是一个半月到两个月左右才会发生。在新生儿初生之时,多半都是在睡梦中笑,睡眠中进入眼动期后自动牵动的反射反应。

婴儿的哭、笑、害怕都是生存必要的反应。婴儿的存活与他的情绪有关。婴儿到了有意识的时候,会开始有生存的恐惧:对主要照顾者离开自己身边,会有分离焦虑;开始会爬后会开始怕高,爬到床边就开始怕掉下床,学会走路后才渐渐消除对床的高度的恐惧。这都是为了自我保护。

早期治疗躁症患者的做法是额叶切除术,切断额叶与大脑的连结。1930-1940 年代觉得这种方式非常稳定,因此大幅采用这种方式来治疗精神病患。但后来发现,虽然截断了病人的情绪与认知之间的连结,让病患看起来变得非常稳定,但病人从此不再有情绪:不再觉得快乐、也不再觉得悲伤。而且,患者在术后五到八年左右,自杀率非常高。

研究发现,接受额叶切除术的患者,失去情绪后反而感受到巨大的空虚与痛苦,觉得不再被需要,活得生不如死。这让大家发现,移除情绪并不会让人过得超脱自在,反而让人觉得生命失去意义。因此, 我们需要的不是拿掉自己的情绪,而是学习如何与情绪共处。

冰山下的秘密:人类情感基本模式的形成

如果把情绪情感看成一座冰山,水面上的冰山是情绪的学习,懂得情绪发生的道理;水面下的冰山则是情感人格,原本就建立得健康正面的情感人格,对任何 都能有正常的反应,但情绪人格如果隐含许多破碎与伤害,人就会迅速的反应出愤怒受伤的回应。

周老师举了个简单明了的例子:有个学员去学了 EQ 课程,了解情绪怎么来、怎么控制情绪,抱定主意回家要笑脸迎人地对待伴侣,但是回到家中打开门,看到伴侣和平常没两样的白目行为后,还是非常直觉地「整把火都上来」。

人可以学习到很多面对情绪的技巧,但是真正改变情绪的反射反应,是很难透过短期学习改善的。

精神分析学派利用墨渍测验来分析患者心理,发现患者们解释墨渍的样貌,都是在描述人生经验里历经过的某个片段。累积大量的墨渍测验研究后发现,成年之后成为精神病患的人,共同点在于曾经有过不愉快的童年。人类的情感人格建构的时期,就是童年时期,彼时若有童年创伤,会影响成长后的待人处事、伴侣关系,甚至代代相传下去。

动物行为研究兴盛之时,有人以动物来做依附研究,知名的「恒河猴实验」里,让与母猴分离的新生小猴与铁丝网母猴 (上头有奶瓶) 与绒布母猴 (未提供生存所需的乳汁,仅提供抚触) 。

虽然传统都认为「有奶便是娘」,但小猴仅有饿到不行的时候会去找铁丝网母猴,大部分时候还是依附在有温暖怀抱的绒布母猴身边。下一版本的实验,将绒布母猴移除,实验结果发现,没有得到依附爱护的小猴,到了成年后完全无法与其他猴子相处,甚至在 期时也还是会攻击异性。对动物而言,传宗接代是重要的本能,在 期无法与异性接触,是一种严重的失能。


>> 参考资料 :恒河猴实验的结论中指出,爱的本质就是 提供孩子柔软的接触、轻微的晃动、有互动的游玩 ,欲知更详细的实验过程请参考泛科学网站的 《科学话猴年恒河猴宝宝和他的绒布妈妈》 。

周老师再举一个例子,主角群是二战后罗马尼亚的战后孤儿。由于战后人手与物资缺乏,育幼院无法妥善地照顾孩子,因此孩子们仅有一天两次的便溺清洗,奶瓶就垂挂在婴儿床前供孩子们自行取食,无法有更多的人力为孩子们抚触、关怀他们的感受。

研究者进入育幼院时后发现,不若一般婴幼儿群集的地方有大量的婴儿哭声 (前面有提到,婴儿的哭与笑都是其本能求取生存的反并) ,院中仅有零星的哭声,看到大人也眼神空洞、不讨抱,重复地搥打自己或摇头,就学时发展迟缓、专心度极低、无法维持稳定的感情与工作。这些缺乏家庭关爱的孩子,长大后高比例地成为精神分裂患者。足见爱是人类发展的基本需求。

脑科学研究者比对受虐儿与其他儿童的脑部,发现受虐儿的脑区明显有缺损,后颞叶严重萎缩。研究者观察身体受虐的孩子,推测极度恐惧中成长的孩子,脑内有高浓度的可体松,损伤了孩子的脑部发展。如同前两周的课程中提到,0-6 岁是孩子大脑的重要发展时期,童年脑内压力荷尔蒙过高,会重创孩子的大脑,且是永久的损害。不仅是身体受创的受虐儿,孩子长期被父母恶意的责骂、羞辱、刻意忽视,或是孩子作为父母家暴的目睹儿,亦会有大脑发育不全或缺损的问题。

温暖的亲子关系是孩子成长的根基,互信互爱的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根基。若我们希望孩子好,不应该是在孩子做错的时候去训斥他、紧迫盯人地监督他做功课,而是给他一个好用的大脑、稳定的人格。华人重视「亲子轴」胜过「夫妻轴」,非常在乎维系亲子关系、却略过了夫妻关系的经营,但破碎不安的家庭却容易重创孩子的大脑。

很多夫妻说「我们都不在孩子面前吵架」,但飘散在家中的气氛,孩子都知道。童年时期观看到父母的夫妻关系,会影响到未来孩子的情感关系,几乎会复制相同的状况,让悲剧一代传一代。

如何教导孩子「情绪」?

情绪学习通常要学三件事:

情绪表达


小孩最初的情绪学习是在情绪发生后马上反射性地打人、丢东西,此时的策略是 「教孩子把情绪说出来」

有很多人单纯告诉孩子「你要把情绪说出来、不要用哭的」,但孩子的语汇有限,无法传情表意,根本没办法做到「把情绪说出来」。这时大人要举例让孩子知道可以怎么表达,不要单单只是要孩子说。

教孩子「把情绪说出来」之后,还要让孩子知道「不要乱说」。

例如:在公车上,孩子大声说「那个阿姨好胖喔」,这时可以告诉他「我不喜欢你这样说,不喜欢你话里的恶意」。


孩子要学习情绪规则,在合适的时候表达出正确的回应。什么时候怎么表达,对方才不会觉得受伤?别让孩子变成一个伶牙俐齿到几近白目的孩子。
情绪表达要传达内在状态(学着说出来)、符合社会文化(不要乱说)。


  情绪理解


带着孩子理解情绪背后是什么?为什么?

有的孩子情绪语汇非常少,开心就是「爽」、反之就是「不爽」,但是为什么开心、为什么不开心,却说不上来。
引导孩子了解自己当下的感受是哪一种情绪、知道现在的状态的命名是什么(开心、难过、愤怒),和他一起探索为什么发生。不要让孩子在朦胧的状态中成长。


  情绪调节


当有极端的情绪状态(大喜、大悲),要怎么回到正常的情绪状态?试着找到自己的调节方法。
周老师带着大家思考,面对情绪发生时,可以做什么事帮助自己恢复过来?有的人选择运动、有的人需要找人倾诉、有的人想要一个人静静⋯⋯每个人的方式都不同,对他人有效的,未必对自己有效。 但比较令人在意的是「想不到要怎么调节情绪」无论如何,需要有几个对自己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
不要只是被动地面对情绪、千万别「把情绪放在心里,让它随着时间慢慢走开」。若不调节情绪,压力荷尔蒙会累积在脑内,长期影响大脑,久了可能转换成忧郁症,而忧郁症又容易反复发作、不易根治,显见情绪调节策略的重要。
协助自己也协助孩子找出各自的情绪调节策略,是一生受用的。

要理解自己的精神状态平常的水准,是一个平和愉快的人,还是容易紧张焦虑的人?长期紧绷负面,要练习刻意训练自己健康快乐的习惯。大人先练习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孩子自然会有更好的情绪管理。

各种时期的情绪管理

婴幼儿期


过去老一辈的人会说「孩子不要抱,抱着会宠坏,不抱他以后就不会爱哭了」,但是孩子不哭了,可能只是「习得的无助」,发现父母对他的哭泣无动于衷,所以才放弃表达自己的情绪。

建立孩子的安全与信任感是重要的,多抚触、拥抱、互动。当孩子发出啼哭,试着帮他处理他的问题,例如:顺时针的腹部 ,帮孩子排除胀气。孩子肌肉张力不佳,要帮孩子强化肌肉, 时就以身体中线为中心,由外侧往内按,反之,若要帮助孩子肌肉放松,就由孩子的中线往外按。

在婴儿还不会说话的「前口语期」,可以教孩子使用婴儿手语进行沟通。婴儿手语不必刻意去学,只要亲子之间可以沟通几个日常经常需要的动作即可,例如:谢谢、帮忙、吃、还要、没有、等等、抱抱、水、ㄋㄟㄋㄟ⋯⋯如果真的无法自行设计手语,可参考「台湾线上自然手语」。

>> 延伸阅读 :若想学习自然手语,可参考中正大学语言学研究所「 台湾手语线上辞典 」。

孩子同时学习口语加手语,不会因此使得孩子的口语发展落后,反而帮助孩子的语言发展提早完成。

幼儿期

教孩子把自己的状态说出来。使用丰富的情绪语汇,以正面语汇来说,「高兴」、「得意」、「喜悦」、「舒适」的状态都不同,让孩子能够用更精准的语汇描述自己的内在状态。情绪语汇太少的孩子,生气也说「生气」、难过也说「生气」、焦虑也说「生气」,难以厘清自己的状态。

周育如老师设计了一个练习表达情绪的游戏:引导孩子用「高兴、生气、难过、害怕」四个基本情绪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第一阶段: 描述「我的情绪」 ,「我觉得很○○,因为⋯⋯」 第二阶段: 描述「他的情绪」 ,请参与者 A 描述参与者 B 的情绪,让 A 可以练习观察描述 B 的外显情绪,接着请 B 确认他的真实感受,让 A 可以练习如何观察他人的情绪。这个练习可以让孩子把眼光放到别人身上,久了孩子会去留意他人的状况,「今天他看起来很开心,但是他发生了某个事件,我跑去安慰他」。 第三阶段: 描述「最⋯⋯的经验」 ,把情绪卡片正面朝下,让参与者抽一张牌卡,借由随机取得的情绪词汇回想自己过往的情绪事件。真实历经的、带着情绪的生命经验,可以引导出孩子最丰富的表述。

孩子如果能自在地习惯与人分享情绪经验,有时可以听到很多孩子之前没提过的经验 。周育如老师说到,她在幼儿园的教师培训中,有个老师分享课堂上的情绪练习经验,当孩子分享到:「在万圣节活动的那段期间,看到地下室的道具,让我非常害怕。」孩子的这段分享,让老师和家长追本溯源地找到孩子当时害怕自己睡、尿床等异常反应,但是要不是因为这个活动,孩子就把情绪放在心底,师长们完全找不出这些反应的来源。

大人的情绪学习

快乐的三个层次是:

感官的快乐: 吃好吃的东西、穿漂亮的衣服等等感官的、即时的享受。 幸福的快乐: 延宕满足,获得比较深层的快乐,像是:忙了一天,看到孩子睡着的平静的脸;考前努力苦读、无法玩乐,一周后考试成果揭晓,看到漂亮的成绩。 意义的快乐: 纯粹是完成了有价值的事,像是当志工。

大人往往已经忘记什么是感官的快乐,随着成长、承担责任,不太敢也不太去寻求感官享乐。但周育如老师建议在座的大家,「如果觉得好累,觉得快要燃烧殆尽,要给自己放个假。你要想,所有的快乐都是赏赐给你的,应该去享受它。」

人去追求幸福与意义是必要的,感官享乐的确是一时的,但是如果能够提升自己的能量,感官的快乐也是很有用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处理情绪是不容易的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修复很难。有一些情感上的伤害,不是知识学习就能做的,也许可以用 重建爱的关系。 的对象可以是早产儿、婴幼儿,甚至是青少年、夫妻、年迈的父母。

周育如老师提了一个案例:一个国二女孩的母亲,为了女儿半年不和她说话而困扰,周老师提议可以帮孩子做手臂 ,后来也顺利成为这对母女之间的关系重建的开头。也许大家可以试着由此来作为接触的开端。

周老师与听众的 Q&A 时间

Q: 幼教老师提问:在教学现场遇到分离焦虑很重的孩子,对年长老师特别排斥、又只信赖特定单一的老师,希望知道怎么协助这个孩子?要怎么做对孩子才是好的?

A: 要倒带回想一下,孩子怎么从家庭衔接到幼儿园的?孩子可能在情感上需要找到一个「可以抓紧的人」,也许那位老师是孩子第一个抓到的人。通常孩子入学两三周后会状况比较好,不过如果两三个月后还是这样,可能需要了解他的家庭状况。

在学校,可以给孩子一个任务 (喂小动物或是帮盆栽浇水) ,或是找班上的哥哥姊姊当小天使来帮忙顾这个孩子,让孩子的情感转移过来。

在教学现场里,老师的作为也很重要:老师有让孩子和其他孩子互动吗?有协助他转移情感吗?家庭中的主要照顾者是谁?老师可以朝这些方向试试看。

Q: 在演讲的开头有提到孩子想转学的问题,我们怎么确认孩子是可以再撑一下、面对挑战的,还是要帮助他跳过这个关卡?

A: 孩子怕失败,可能是过往父母总是过度赞美,孩子做什么得到的回应都是「你好棒」,这样反而会让孩子不敢面对失败。活在掌声中的孩子,反而会担心自己做不好。日常生活中要给孩子游戏经验,让他练习有输有赢,家长不要过度介入,适度的让孩子随便乱玩。让他在游戏的开心中,自然得到「内在酬赏」 (由学习者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所获得的满足) 。

Q: 提问的家长提到,自己没有自己情绪调节的策略,不过因为青少年时期刚好有机会可以大量运动,因此顺利移转了情绪。在过去经验中,发现很多情绪表达不好的孩子,往往选择的情绪调节的策略就是「吃」,反而造成情绪容易起落的孩子都很胖。带领孩子懂得情绪变化后,要怎么找出一个规则,让孩子去找到健康又好的策略?

A: 大人如果从来没有被好好被关照过情绪,内心里会有个受伤的小孩。如果发现自己情绪有需要被修复的地方,但是却找不到真正的原因,可以试着把自己情绪波动的事件记录下来,知道是谁、是什么原因,让自己的情绪发生。不要去试着评论自己的负面经验,单纯记录就好。一周之后就会找出自己情绪反应的模式,可以找出情绪的起点在哪里。 帮助自己把情绪问题从潜意识浮到意识层次,才能处理它。

如果父母有在小孩面前示范一个合宜的情绪调节策略,孩子是会模仿的。例如某天下班对孩子宣布,「我今天上班被老板海削一顿,心情不好,想出去散步,谁要陪我去?」孩子会知道这是一个情绪调节的好策略。另外,孩子过度采用情绪调节的策略,应该先帮他找出源头造成情绪的起点,去协助孩子解决问题,再来考虑策略的合宜性。

个人心得:一起听情绪说话

回想起来,有时候要学习怎么好好地和孩子说话是困难的,以我自己而言,在我成长的年代,还是个学生家长会送藤条和木板、欢迎老师打小孩打到变乖为止的时代。那时的我们也一如周老师在课程前半段提到的,长辈们会希望我们完全没有情绪,乖巧听话。

现在我们鼓励孩子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应该对应地疏导他们的情绪,听懂每一段情绪背后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拥抱快乐、拥抱雀跃的孩子,也接住负面情绪、成为接住情绪下坠的孩子的网。

正好课程结束后回家的路上,看到 YouTuber 囧星人在 facebook 上提到她的童年创伤经验:「我一直想让家长知道,我不介意你们做过什么或没有做到什么。记忆中,父亲为生意焦头烂额的样子、继母手腕上一道道的割痕、电话里传来母亲的哭声,我那时还不十分明确什么感受,如今体会到,我的痛苦一部分来源于看到应该保护我的大人们如此脆弱无助。」

每个人都会用各种方式记住事件与背后的情绪,也许需要的正是周老师提到的情绪策略,让各种情绪现场能开出一扇门,能够让背负压力与情绪的人得以顺利的离开令他痛苦的环境。远离了,回头再看,负面情绪才能成为成长的能量。

推荐给想学着听懂情绪背后表达的真实情感的你!

相关连结

2017亲职力父母教养学堂:亲子教养的 10 堂黄金教战课 四月课程:周育如老师告诉你大脑与学习的小秘密(已告一段落) 五月课程:王意中老师带你了解孩子本质、搞定小孩 六月课程:廖笙光老师帮助孩子增进专注力

 

*本篇文章由热血青年很向上授权刊登,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本文为合作之严选作者观点,不代表立场》

变化

昨天文章《 性的自由与性的成熟 》结尾处,我们说到,大多数人都不太擅长在家庭内部成员之间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就拿我自己的父母来说,他们之间说话几乎总是说不到一块去。按照我妈的说法就是:和你爸说话,就是对牛弹琴。按照我爸的说法则是:你妈蛮不讲理。当然,两个人的话都不可信。不过我也发现了,只要他们在一起做同一件事,如家里的装修、农忙时节一起劳作等等,那么他们打起来的可能性就大(年轻时干仗,年纪稍大些就拌嘴)。相反,两个人若是各自做各自领域内的事,倒可以相安无事,甚至琴瑟和鸣。

好在我父母那辈人,男女分工极为明显,大体上我妈主内政和外交,我爸抓经济建设和家里需要男人出面干的事(当然,各家具体可能情况不一样)。因此,两人之间冲突的频率也不算很高。

可是,我们这一代(特指80、90、和00后)的情况就大大不同了。

首先,我们想要爱情吧,那这就需要谈,而且是得 会谈 ,并且是要在几乎没什么社会约束的情况下谈。什么叫没什么“社会约束”呢?我妈以前常对我爸说的一句话是:你敢欺负我娘家没人?是的,至少在我父母那一辈,男人不太敢随便欺负女人,毕竟她身后站的是一个家族。可现在无论是谈恋爱还是结婚,这是两个独立个体的主观行为,行就行,不行就拉倒,也不存在欺负不欺负的事。我们是不能,也不该把双方背后的家庭给牵扯进来的。

其次,女性的经济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故而也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话语权和尊重。可男人们适应这种悄然的变化吗?或者说,女人们会有意识地去争取和表达吗?倘若都没有,那么两个人在一起的共识是什么?殊不知,如今已不同往日参见《 谁给中国的女性出了这道难题? 》。

最后,女性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的提升,是以女性压力不断增大为代价的。举个简单的例子,以前女性在家生娃带娃,那是约定俗成。可是现在,生娃已经成了买奢侈品。它意味着女性在一段时间内丧失收入,并为接下来再次进入职场平添诸多障碍。而男性也不适应,一方面没有女性的经济支持,他一个人很难养活一个家,这对大多数男性来说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女性能力的越来越强,也倒逼着男人不断上进,这也是一种极大的压力。双反压力都很大,男人也需要情感上的抚慰,不过大多数男人的情感状态是比较扭曲和压抑的,他们不知也不会表达(尤其是一些具有大男子主义的人)。

上述我们所提到的三种变化和诉求,都在强调一点:两个人要想好好地在一起,取得共识的重要性。大多数情况下,两个人在一起,钱要一起挣吧,感情上要互相体谅与支持吧,关系上需要彼此忠诚吧,结婚后孩子要一起养吧,家庭建设要一起出力吧,感情出现问题得要一起面对和解决吧……

这些都是需要一起合作才能完成的事,没有基本的共识,那就相当于双方闭着眼睛在悬崖边跳舞。所以, 现在的夫妻关系也好,恋人关系也罢,其前提应该也必须是互相合作的可以背靠背的伙伴关系——这是两个人在一起的基石——需要两个人有基本共识 。请记住,人生中最重要的伙伴关系是亲密关系。大多数人之所以处理不好亲密关系,很大可能是脑子里尽想着情啊爱啊的,而不注重互相之间共识的建立,也就是伙伴关系的培养。事实上,在爱情的下半场最重要的转变应该是,学会和伴侣交朋友。我会在讲恋爱的生理基础时进一步阐述

好了,问题能看得懂分析的明白,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下面我们正式进入取得共识的基本前提——沟通,这一环节。也就是两个人在一起要能谈的来,要会谈。这里面的谈可不仅仅只是谈情说爱意义上的谈,因为恋爱中的人似乎都挺能谈的。我们这里的谈,更加强调的是务实,是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沟通交流,最后双反达成解决问题的共识。

“心领神会”的骗局 And 知识的诅咒

我之前在讲领导力课程的时候,问过下面学员一个问题:你期望你的下属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得到的回答几乎是千篇一律:

能够对我的意思心领神会,且执行力强的人。

我再问:你们遇到过这样的人吗?

接下来的回答就比较耐人寻味了:

A、没有。

B、遇到的少啊!(语气很无奈,带有些感叹。有种伯乐相不中千里马的遗憾)

C、遇到过,不过这样的人往往留不住,很快就跳槽了。(回答者心中很矛盾,五味杂陈)

在职场当中,我们大概率上是遇不到那种心领神会的下属,即使遇到这样的人,你又会发现,拥有这种能力的人凭什么要久居你之下呢?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我们下意识当中都想要那种心领神会的人。在工作中希望有可以心领神会的下属和搭档;在家庭内,我们希望有对自己意愿和想法心领神会的孩子和伴侣。甚至我们贬损人的时候都会说,怎么这么没有眼力见!

我们总在想那种理想的状态,可是却未曾想过,别人为何总是不理解自己呢?

于是,我和学员们玩了一个游戏,这个游戏以后你也可以和自己的伴侣以及孩子玩。游戏是这样的:

1、我先让学员在脑海里想一首我们在场所有人都听过的歌(这个不难找),但不要说出来,我自己也同样想一首。

2、然后,我让自告奋勇的学员当众把他想的这首歌的节拍给敲打出来,原则是他不能用嘴哼出声音,只能用手在桌子上拍出节拍,并且争取让全场人根据他的节拍都能猜的出来——也就是要敲好一点。(一般情况下,他根据自己脑海中的旋律,拍的都比较投入)

3、其他人猜他拍的是什么歌。

4、为了让参与的学员有更深的体会,我也会当众给他敲一首歌,让参与的学员猜到底是什么歌。

游戏非常简单,但是参与的人体会却很深。

首先,无论我敲多少遍,底下的人一般都猜不出来。同样,底下的学员在敲的时候,我也猜不出他敲的是什么歌。当然,有些人是学声乐的,他们有功底咱们不论。至于其他人即使猜出来也一定是蒙的,运气好而已

一般这个时候,我会先问主动参与游戏拍打节奏的体验者,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猜不出你敲的是什么歌的时候,你会是什么感受?参与者一般都会告诉我,自己很着急,明明自己敲得这么清晰,就差用嘴给哼出来,怎么周围的人就猜不出来呢?

然后,我再问听节拍判断歌的体验者,你们听的时候是什么感受?他们则告诉我,别看他敲得很投入,可是我们根本就听不出他到底想敲什么歌,节奏乱七八糟。

之后,我会继续和敲节拍的参与者对话:

于英:你在敲节拍的时候,脑子里有什么?

参与者:我脑海中有我敲的这首歌的旋律和节奏,甚至有声音。

于英:那你是根据你想的这首歌的旋律、节奏和声音来敲打节拍的?

参与者:是的,我敲得很用心。

于英:那我想请问你,你脑海中有的节奏和旋律,底下的听众耳朵里有吗?

参与者:没有

于英:这下你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你的下属总是听不懂你的意思?为什么你总是找不到心领神会的人?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在和对方交流的时候,自己脑海中都有一个类似的“节奏和旋律”,但关键问题是,对方脑海中往往并没有。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你怎么说,怎么讲,怎么投入,对于对方来说都是负担。

这个脑海中的“节奏和旋律”我们称之为—— 知识的诅咒 !有句话说的好,陷我们于无知的,恰恰是我们的已知。你知道你所想要表达的东西,可是对方脑海中并没有相应的知识,那么对方怎么可能理解你呢?前几年心理学很火,很多人都来凑热闹,去学心理学。结果有些人是学的越多越是处理不好家庭关系,甚至反而会火上浇油。其中的症结就在于,你所懂的东西,对方无感。你以为天经地义的道理,他并不知道。可是当你在和对方沟通的时候,你却没能考虑到这一点,所以你被自己的知识“诅咒”了。

为什么我们强调夫妻伴侣之间要共同成长,要经常互通有无,这是为了消弭彼此之间知识的阻隔,防止被各自的知识进行诅咒。诅咒的时间长了,次数多了,交流的欲望自然也就少了。彼此熟悉而又陌生的人,由此塑造成型。

想要打破知识的诅咒,前提是你得清楚沟通的本来面目,这是下一讲我们重点要讨论的话题。

总结

今天的内容总结起来就三句话:

1、环境变了,男女之间旧的约定俗成的共识没了。

2、新的变化,呼唤新的共识。

3、取得共识的障碍在于——知识的诅咒,陷我们于无知的恰恰是我们的已知。

最后补充一条,所有能力的获得,都是刻意练习的结果。女性经济地位的提升,不也是被逼出来的吗?所以,不要指望什么都没做然后就能水到渠成。

参考文章:

1、《 请站好最后一班岗——《婚姻情感通识课046》 》

2、《 一个家庭系统是如何走向崩溃的——《婚姻情感通识课040》 》

3、《 对于婚姻情感乱象的诊断——《婚姻情感通识课036》 》

冥想时刻:

一、今天在构思这篇文章的时候,脑海中念头极多。尤其是第一部分,写着写着,各种想法喷涌而出。比如,我从上一辈婚姻中,发掘出这背后的诸多社会变化,社会共识的打破,以及破碎后的艰难重建。

甚至……

但是好可惜,因为文章本身限制,你又不得不把它们给掐死。

每一次写都是一种纠结和惆怅……

二、简单梳理一下上一辈人婚姻可以维系的几个原因:

1、家庭内部分工较为明晰。而且几乎是约定俗成,男主外,女主内。

2、婚姻的维系,靠的更多的是社会惯性(大家都是这么过日子的,你也看不见别人家有什么大的不同),以及社会关系(都是熟人社会,抬头不见低头见,关系不好闹僵。而现代社会开始想陌生人关系进行转型)。

3、女性背后站的是一个家族(我妈常对我爸说的一句话是:你敢欺负我娘家没人?)

4、传统的道德和习俗起着一定的教化人心的作用(这一点我认为意义不大)

……

三、

说到知识的诅咒,可以说是我自己焦虑的最大源泉了,每天都在表达,每天都在写。表达还好,毕竟对方能给我反馈,我能及时调整。但写文字就难了,有些话,我讲的啰嗦了可能让别人烦;有些话,我又讲的太简单了,让别人看的一头雾水。又因为反馈少,所以我并不知道哪些啰嗦了,哪些简略了。再说了,众口难调,你觉得啰嗦,别人或许觉得刚刚好,你觉得简单,别人觉得简练。

想想头都大……

因为某些。原因导致的。你和妻子。感情出现了问题。已经分居一段时间了。现在对方想离婚。但是你却想维护这个家庭。首先我觉得你的说法或者说态度就不诚恳。夫妻没有感情了,还在一起生活那也没有实际意义。不要以家庭为借口。当然给孩子一个原生家庭,那是最好的。但是夫妻已经没有感情了。然后就借口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就不离婚。那两个形同陌路的人生活在一起。也没有实际意义。如果你觉得你和妻子还有感情。不是为了孩子就是为了夫妻感情。在一起生活。那你就要诚恳的去给妻子道歉。不知道你们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分居。那你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看看妻子能否接受你的道歉。如果能接受或者你们两个人还都有感情。那就有可能不离婚。如果妻子对你已经心灰意冷。没有什么感情可言了。你挽留的话也没有实际意义他也不会同意。确实是这样协议离婚不成的那就只能走法律程序。法院是否能判决离婚没有看。你们的具体。离婚的理由是什么?但你们已经分居三年了。就以这一点为由。法院就有可能判决。准许你们离婚。一对夫妻三年没有在一起生活。感情可想而知。早已荡然无存。其实这种名存实亡的婚姻。也不要勉强。虽然原生家庭对孩子。影响比较大。但是你这种勉强的婚姻对孩子的。也会有很大的影响。也有可能导致孩子的婚姻。产生恐惧感。将来长大以后,他有可能选择不结婚。所以要想真正的对孩子好。那必须是夫妻感情好。给孩子一个真正完整的家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554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