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公交车上碰到一对母子,他们就坐在我后面,我没有回头打量他们,从他们的谈话中我估计那个男孩最多不过读小学那么大,听声音也许刚上小学一、二年级。他们引起我注意是由于这对母子一路上的谈话。男孩的思维很活跃,不停地跳跃性问问题,年轻的母亲则认真、准确地回答他,男孩会对妈妈的回答或多或少地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然后母亲再耐心的解释、回应。他们的谈话内容涉及很多方面,使用到了好多科学知识,有化学知识、物理知识、生物知识、地理知识、语文知识等,有些知识我都了解地不够,这让我很佩服那个年轻母亲的学识,同时还有她如此耐心、细致地呵护、培养孩子求知欲的做法。此外,这对母子一路的谈话也让我感悟出一句话——生活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这是由于上面我谈到的那个年轻母亲给我的感触,其次是男孩问的问题都属于我们生活中会遇到的事情,一些都习以为常、不被注意、很少会思虑缘由的事情,但男孩却产生意识要挖掘其所以然。他们的对话让我想起了当前的教育方法——课堂上枯燥、空泛的讲学,殊不知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从生活中感惑进而解惑地去学习知识比课堂上抽象理论授学更有效、更有意义、更有兴趣。这也引起了我这两年来才渐渐品悟出来的一个事情的记忆:以前学语文总要求学好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要背成语、诗词,要学会鉴赏美文等等,那时感觉学习很累,不明白为什么要学那么多东西,也许老师也曾经解释过,但当时就是对于学语文要学那么多东西的意义没有直接感触和意识。可是这两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我较多地写东西,加上一直的人际交往说话表达,逐渐明了了当初从那么多方面学好语文真的很有益——自己的谈吐表达、书写文笔有一定的内涵、逻辑性等,最重要的是能够较贴切、较真实地描述自己的内心想法、感受领悟,而非浅薄无味地反映,这也正是最好的证明
感情,是针对性,动词。比如,对兰花很有感情,毕竟养了几年啦。
情感,是主动的,比如,你对某某人流露出真挚的情感。
感情与情感,前者需要表达,后者需要警醒。
感情的表达,可以支配,并且可以预想得到适当回应。
情感的预警,往往不可控,可以是自然流露呢。
所以,当你对某人产生感情的时候,也许,对他流露出的情感,包含在你的行为的方方面面,也许你自己都没注意,当别人都知道的时候,你却是最后一个发现的呢。
所以,感情与情感的不同,也是人感性的一个方面。
情感按照性质和内容分,为什么对于情感来讲?我们按照性质的情感来自于亲情,来自于爱情,来自于友情,对于亲情是我们割舍不了的责任,也是我们应该进校的地方,对于友情是来于外界一份关爱,更是一份来自朋友之间的友谊,爱情不一样,爱情是永久的,是需要永远的呵护,是需要关心,需要理解,更需要包容
自己的家人就原谅了,这社会都是讲关系和人情的,何况她是你的女儿,自家人,难道还会害你的公司不成?我相信不会的,毕竟他要学的还很多,趁你现在还年轻,可以多教教她东西,指导指导他,让他多学习学习,如果实在不够放心拿就降低一个职位,这样也可以磨练他,调他去他擅长的领域多加学习!
俗话说:花有五颜六色,人有七情六欲。
何谓七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现代人似乎更喜欢笼统地提“七情六欲”,而不把七情六欲作具体的区分。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七情六欲”,歌词记不太清楚了,但有几句印象很深,说什么“醉了吧反正清醒更断肠”,“陪你走过一段七情六欲全都品尝/爱你的苦不要你扛泪不要你挡/七情六欲打翻/笑着哭哭着笑去想你的模样;”具体哪七情六欲歌者虽然没有说清楚,但却把现代青年失恋后醉生梦死的心态和感觉唱得淋漓尽致、死去活来了。
说到这里,情与欲似乎已经得到了统一。也就是说,情与欲是不能分开的,没有情哪来的欲没有欲又哪来的情没有情,没有欲,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儿女情长,没有悲欢离合,这样的人不是尼姑、和尚,就是神仙、鬼怪了。
由此观之,七情六欲是人类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动态,是人性基础的基础,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间生活的最基本色调。但人与人并不一样,七情六欲的表现也就有五花八门,正所谓七情六欲人人有,千差万别各不同。正因为如此,如何表现人的七情六欲,就成了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和气象万千的话题。
然而情毕竟不等于欲,在现代汉语概念里,情与欲还不完全是一回事。情主要是指人的情感表现,属于人的心理活动范畴;而欲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属于生理活动的范畴。有一句谚语说:情太切伤心,欲太烈伤身,说明情与欲分别属于“心”与“身”两个联系密切但又不同的领域。其次,情与欲互动互补,相辅相成,情可以生欲,欲也可以生情;欲的满足需要感情的投入,而情的愉悦也有赖于欲的满足。但如果非要对情与欲排个坐次,分个先后,不妨展开一场辩论,那么正方和反方恐怕都可以振振有辞,说得头头是道,讨论起来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热闹而有趣。不信你去问热恋中的青年男女,他们虽说身临其境,但肯定很难说清楚情与欲到底是怎么个关系。文学艺术作品如果无情无欲,恐怕就不成其文学艺术了,但如果你想从文学艺术作品中找答案,可能就更扑朔迷离,云遮雾障,稀里糊涂了。
不过科学家已经有比较明确的说法。在我们生存的世界里,可以把一切分为矿物、植物、动物三大类。矿物是没有生命的;植物有生命但没有欲觉,只有接受而没有感受;动物有生命有欲望,而且知道“感受”。人是动物,当然具有求生存的基本欲望,所以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但人毕竟不是禽兽,而是高等动物,是“万物之灵”,比起禽兽的欲望当然要高级得多,也就是说,人类不仅能接受信息,感受信息,而且还能因授受信息而感动、激动、冲动,并理智地加以节制或处理,把动物的欲望发展到情感和理智的高度,而普通动物的欲望和感受只停留在本能的水平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艺术就是表现人的七情六欲的艺术。看一件文艺作品的精粗、雅俗与高下水平,有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作品表现人的七情六欲时,究竟达到了与时代相适应的情感和理智的何种程度或高度。
下面是一些来自情感联想的毫无根据的信念的例子:
1 漂亮的人更容易成功。这是一个常见的信念,但没有任何科学证据支持它。
2 某些颜色比其他颜色更令人愉悦。这也是一个流行的信念,但颜色对情绪的影响是非常主观的,没有普遍的证据表明某些颜色比其他颜色更令人愉悦。
3 爱情是一种感觉,可以在瞬间产生。这个信念源于浪漫主义思想,但实际上,爱情是一种更复杂、更渐进的情感体验,不仅仅是一个瞬间的感受。
4 某些音乐比其他音乐更使人放松。虽然很多人相信这一点,但科学研究表明,音乐对情绪的影响是非常短暂的,并且不同的人对音乐的感受是不同的。
5 成功的人总是自信、乐观和充满活力。这是一个流行的成功学信念,但实际上,成功的人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性格特点,包括自卑、抑郁和疲惫。
赏析:
长期飘泊,客中寂寞,又值除夕之夜,还独自滞迹在他乡逆旅,此情此景,更何以堪。这首就真切地抒写了诗人当时的际遇,蕴蓄着无穷的感慨和凄凉之情。 此诗当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今属江西)刺史时期。这时他正寄寓石头驿(在今江西新建县赣江西岸),可能要取道长江东归故乡金坛(今属江苏)。“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起句突兀,却在情理之中。除夕之夜,万家团聚,自己却还是浮沉宦海,奔走旅途,孤零零地在驿馆中借宿。长夜枯坐,举目无亲,又有谁来问寒问暖。人无可亲,眼下就只有寒灯一盏,摇曳作伴。“谁相问”,用设问的语气,更能突出旅人凄苦不平之情。“寒灯”,点出岁暮天寒,更衬出诗人思家的孤苦冷落的心情。
一灯相对,自然会想起眼前的难堪处境:“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出句明点题中“除夜”,对句则吐露与亲人有万里相隔之感。清人沈德潜说此句“应是万里归来,宿于石头驿,未及到家也。不然,石城(“石头城”的简称)与金坛相距几何,而云万里乎?”(《唐诗别裁》)这固然是一种理解。但不能因石头驿与金坛相距不远,就不能用“万里”。只要诗人尚未到家,就会有一种远在天涯的感觉。“万里”,似不应指两地间的实际路程,而是就心理上的距离说的。这一联,摒弃谓语,只用两个名词,连同前面的定语“一年将尽”、“万里未归”,构成对仗,把悠远的时间性和广漠的空间感,对照并列在一起,自有一种暗中俯仰、百感苍茫的情思和意境,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艺术概括力,具有深沉的形象感染力。
这一晚,多少往事涌上心头。“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就写出了这种沉思追忆和忆后重又回到现实时的自我嘲笑。“支离”,本指形体不全,这里指流离多病。据记载,戴叔伦任官期间,治绩斐然。晚年在抚州时曾被诬拿问,后得昭雪。诗人一生行事,抱有济时之志,而此时不但没能实现,反落得病骨支离,江湖飘泊,这不能不感到可笑。这“笑”,含蕴着对不合理现实的愤慨不平,是含着辛酸眼泪的无可奈何的苦笑。
然而,前景却是:“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一年开始,万象更新,可是诗人的愁情苦状却不会改变。一个“又”字,写出诗人年年待岁,迎来的只能是越来越可怜的老境,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这个结尾,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和不尽的凄苦况味。全诗写情切挚,寄慨深远,一意连绵,凄恻动人,自非一般无病呻吟者可比。
我认为,对于一个正常的中国人来说,平时可能感觉不到自己的爱国情感。但是,当你听到我们的《义勇军进行曲》,总会不由自主的跟着唱;如果是身在国外感触将更深,一个眼熟的字或一句话语都会热泪盈眶;当我们国家某些地区发生灾难的时候,你在关注的时候心也会被紧紧的揪住;或者当你去了南京的记载南京大屠杀的博物馆,在那里是不需要导游的,每个人的心情都是万分沉重的,你会发现自己到底有多爱自己的国家。这些都是些个人经历,是实实在在的普通老百姓的爱国情感,比教材上的文字要真实得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