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秦时丽人明月心》、《秦始皇》、《赢天下》、《天意之秦天宝鉴》等等。
1、《大秦帝国》
电视剧《大秦帝国》系列是根据孙皓晖同名小说改编的长篇历史剧,分别是:《大秦帝国之裂变》、《大秦帝国之纵横》、《大秦帝国之崛起》以及《大秦帝国之天下》。
《大秦帝国》系列讲述了战国时代的秦国经变法而由弱转强,东出与六国争霸进而一统天下,以及最后走向灭亡的过程。是一部以秦国为主要视点来展现战国时代波澜壮阔的史诗。
作品注重尊重史实,只进行了适度的艺术加工,其中还融合了不少最新考古史料。为了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剧组力邀数位历史学家担任历史顾问。
2、《秦时丽人明月心》
《秦时丽人明月心》是由华录百纳、中和传媒、华熙泰和联合出品,由刘新执导,迪丽热巴、张彬彬、李泰领衔主演的古装剧 。该剧改编自作家温世仁的遗著《秦时明月前传》,围绕公孙丽与嬴政、荆轲、韩申四人,讲述了发生在王宫与江湖中,阴谋与爱情的故事
3、《秦始皇》
《秦始皇》是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古装剧,由阎建钢执导,张天民编剧,张丰毅、宋佳、刘威、高明、赵亮、许还幻、范冰冰、张静初等主演。该剧讲述13岁的秦王嬴政即位,他平定吕不韦之乱,统一六国,奠定了大秦帝国的基础,从而成为千古一帝的故事。
4、《赢天下》
《赢天下》是唐德影视、优酷、爱美神影业、恒大影视等联合出品的古装传奇剧,由高翊浚执导,范冰冰、高云翔、郭品超、严屹宽、马苏、张国立领衔主演,徐帆特约出演,潘迎紫、潘虹特别出演。该剧讲述了战国末期,巴氏三姐妹在家道中落被贵族驱逐后,巴清意外卷入了咸阳宫政治漩涡中,以弱女子之身一步步走入大秦上层,最终成就传奇人生的故事
5、《天意之秦天宝鉴》
《天意》是由优酷、磨铁娱乐、青春你好、完美影视和霍尔果斯磨铁影视娱乐联合出品,丁仰国执导,欧豪、海铃、乔振宇、张睿、米露、张丹峰等主演的东方科幻电视剧。
该剧根据钱莉芳同名历史科幻小说《天意》改编,讲述了秦末汉初,一股神秘的未知力量在操纵王朝更替与权利交织,韩信与穿越者钱小芳一同与之抗衡的故事。
**《裸归》中老师对秦军说:
人这一辈子不管是穷是富,都想让人瞧得起。有的人,靠自我奋斗。有的人,整天靠着说大话来体现自己。还有一种人,把精力都放在了取笑别人身上。
人太弱小,言语太大,再真的话,别人也当笑话。努力让自己强大起来,到时候,就是你说的明明是假话,别人也愿意当真话听!
其实瞧不起一个人很简单,就连乞丐都有这种权利和能力。可悲的是,绝大多数人没有想过,当他瞧不起一个人的时候,除了能够满足自我感觉良好的虚荣之心,其余的什么都没有,反倒给自己多设了一堵墙,少开了一条路,如此而已。
**《裸归》
《裸归》是山东泰岳兄弟影视有限公司出品,张永兴执导,陈杰、任敏、李艳琴、郝华亮等主演的剧情片。
该片讲述了秦总迫于无奈远离家乡,在外拼搏,一番机缘巧合,终于功成名就。最后在他的贵人终将离世时,放下一切,扮作乞丐重回故乡,想看看亲人朋友对自己"裸归"的态度的故事。
扩展资料
《裸归》影片评价:
1、《裸归》——是枣庄第一部微**,体味了人生百态。
2、在**《裸归》中,离乡五年、身价上亿的集团老总"秦军"故意装成一名乞丐回到故乡,曾经整日围绕身边的亲友们看到他的样子,无不对其冷嘲热讽。
而当大家了解了他的真实身份后,又全都变得热情亲近。面对这种虚假的情感,秦军深感痛心。
通过影片,我们可以明白一个道理:当你荣华的时候,聚在你身边的并非全是假士 ,但当你困苦的时候,留在你身边的一定是真人。
自《三国演义》之后,没有任何一部电视剧能如《大秦帝国》这般令我沉醉。有了《大秦帝国》,我几乎不屑参加关于任何其他历史剧的讨论,我对那些斥资巨大、广告漫天、噱头遍地、大腕如云的历史剧本来就莫名地有一种蔑视的情绪,而自从我有了我的《大秦帝国》之后,就更加不关心它们的宣传,对于它们的那些粉丝们对它们的错误的溢美之词也懒得反驳——我既有凤栖梧桐,又何必去观看燕雀闹檐?我既有明珠,又何必去欣赏普通饰品?我既有大秦帝国,又何必去为了那些劣质的历史剧烦恼?我有大秦相伴,夫复何求?
如果说秦公的求贤令是千古一篇雄文,那这部《大秦帝国》必须是一部雄剧——从剧情到表演,从插曲到配乐,无一不是完美无比。我是一个喜欢挑刺的人,但是面对《大秦帝国》,我根本没有挑刺的想法。事实上《大秦帝国》之中并非没有需要推敲或者欠妥的剧情,我之所以根本不想计较,那是因为大秦是一部有灵魂的电视剧。它的灵魂、性格和气度,在它开篇的第一时刻就浸入到了我身体的最深处,在我的灵魂中也打上了大秦的烙印。
《大秦帝国》,是铁一般的冷硬。
其实在我读《中国通史》、《东周列国志》和《史记》的时候,就已经感觉到了大秦的冷峻和坚硬,可我并没有因这种冷硬而反感秦国,相反地,我因此而爱上了秦国。也许汉朝的宏伟和盛唐的繁华和才是最值得国人引以为自豪的,然而那遥远的大秦却在那历史的滚滚烟尘和战场的漫漫黄沙之中发出动人心魄的声音——是战马咴咴,还是号角齐鸣?是喊杀阵阵,还是旌旗猎猎?我不知道,我只感觉有一种遥远而又陌生的精神——
一种很少在历史书中或者师长们口中被提及、被提倡的精神——在远古呼唤,呼唤我们的回归,回归那可能是我们丢失已久的精神正源,找回那曾经因为某种原因而被抛弃甚至唾弃的东西——而它,却是深深地沉睡在我的灵魂深处,它使我时常隐隐地自豪又默默地叹息,它就像一个火种,只要吹来一阵烈风就会熊熊燃烧。
电视剧《大秦帝国》就是这样一阵风——冷硬而又刚烈。我绝对是从第一集起就爱上《大秦帝国》的,不是因为白衣卫鞅的潇洒帅气,更不是因为魏武卒的强大善战,而是因为秦军大帐中那两句非常简单但又斩钉截铁的对话:“秦人复仇,就在此一战了!”“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这对话在第一集中出现过两次,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魏军在每次战斗过后都开会议研究,精细谋划,争论不止。可秦军呢?有的只是“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秦公每次只说“将领不改!”就散帐了。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秦军这种粗放的方式简直有些简单粗暴,作战讲究的就是个“庙算”——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秦军如此“庙算”,怎能不败给魏军呢?可是,这两句斩钉截铁的话却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而它也成为了整部电视剧的灵魂所在。这两句话,何其冷硬刚烈!又何其威武勇猛!这,就是老秦的风骨和精魂!尽管粗看上去未免显得粗糙武断,但这精神却是老秦从危难中崛起的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大秦留给后世的最深刻印象——正如《秦风
无衣》中所唱:“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那是一种无畏,一种勇烈,一种雄浑!那些精细的谋划、精良的战具和豪华的设施,就算一样都没有,也可以渐渐完备,但是假如这种铁一般冷硬的精神没有,那这一切都是徒劳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羊的精神不能领导出虎的军队。
《大秦帝国》的第一集,完全就是在展示这种冷硬精神,剧中的所有细节莫不体现了这一点:和魏军那豪华精致的后方军帐相比,秦军的军帐简陋而又粗放,只吊着两个熊熊燃烧的火盆;和魏军主将光鲜整齐的甲胄相比,秦军主将虽为国君,却白发凌乱,颇有些军容不整;和魏武卒那整齐划一的军阵、精良无比的装备和训练有素的战法相比,秦国的军阵显得凌乱不堪:很多人没有统一的军装、武器和装备也各式各样,战法基本属于奋不顾身的死缠烂打。电视剧中少梁之战无比惨烈,但是最重要的是:它展现了秦国的国风——冷硬如铁!在秦军和魏军那鲜明的对比之中,从理智上说我担心秦国的未来,但是从情感上我却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振奋和激昂!假如我是一名士兵,我宁可舍弃魏军那精良的甲胄和装备,只穿着普通的布衣加入到秦军的轻兵营中。假如我是一名士兵,我宁可舍弃魏军那精妙的战法今儿计策,只拿着普通的刀斧冲锋在秦军杂乱的军阵中。只那一句“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就足以让我选择秦军,更不用说秦军、秦人的那种冷硬作风,更是使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神奇力量在胸中驰骋。秦人以作战勇猛著称,不论老少,上了战场就都是最勇猛的战士。《大秦帝国》的战争场面极其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秦军军阵中那些穿着布衣的百姓冲向敌阵,就如一股汹涌不可阻挡的潮水,连孩童都如猛虎一般勇猛,秦人的血性是与生俱来的,秦人的冷硬是铸在灵魂之中的。秦献公中箭之后依旧不改勇猛刚毅,渠梁生擒公叔痤和救驾时的果敢凌厉……没有一处不体现着老秦人的冷硬风格——没有无用的装饰,有的只是猛烈的精神!秦国的军队可能会有些散乱,看上去显得莽撞,但是胸中有这铁一般冷硬的秦人,有了这般性情,加以训练,不愁不成为一支利剑,一支真正的铁军!
大雪飘落,皑皑落满秦国的山川,冰原上传来苍凉的号子声,悲壮的《赳赳战歌》响起,泪水已经在我眼中打转。能以冷硬之风打动我的,非《大秦帝国》莫属,而能以冷硬之风唤起我热血沸腾的,更非《大秦帝国》莫属。这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感觉:那白皑皑的山原、呼啸的北风、冷硬的盔甲和刀剑、雄浑的呼喊……没有一样能令人感觉到舒适温暖。可正是这种苍凉、悲壮、冷硬,却蕴含着无尽的情感力量。直令人欲举一爵烈酒,遥祭那铁血的大秦,遥祭那早已丢失了的冷硬的秦风——那曾经驰骋在华夏大地上的铁一般的精神,已经被历史碾成尘埃,消散在中庸、仁爱的暖风中。今天还有几人记得那冷硬的大秦,曾经是以一种怎样的姿态临战场而叱咤风云?曾经是以一种怎样的姿态临函谷而傲视天下?那遥远的秦风,在《大秦帝国》展现在我眼前的那一刻,在我胸中复活,我生不为秦人,却依旧向往,向往大秦一般的冷硬,向往大秦一般雄浑的梦想!
《大秦帝国》,是秦酒一般的炽烈、是苦菜和肥羊炖一般的质朴豪放。
如果说《赳赳战歌》是《大秦帝国》的灵魂,那么秦酒、苦菜和肥羊炖则是大秦的性情。我不记得全剧中到底出现过多少次苦菜秦酒肥羊炖,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它们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我就仿佛闻到了那浓烈质朴的香气。尽管它们和别国那些精致的食物和醇厚的美酒相比显得粗粝,然而却令人感到扑面而来的炽烈和爽快——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什么样的酒食落肚,生出的就是什么样的气质和性情。我欲梦回那片苍茫的大地,飞跃秦岭那连绵的山脊,跨过渭水那滚滚的波涛,暮日西斜,归鸦入林,也许在那村野的茅屋里,也许在那高大的宫阙中,就飘荡着那么一股热气腾腾的浓香,它渐渐弥漫入夜的薄雾中,笼罩着那片雄浑的土地,养育着那些雄伟的秦人……
洞香春中卫鞅品评过赵酒、燕酒,他喜欢赵酒的“烈焰神韵,肃杀凛冽”,这就是他作为一个法家门生的本色。他不喜欢温润醇和的宋酒,因为他心中怀有大争之世的血气。不知为何,卫鞅当时没有要秦酒来喝——也许当时的魏国风气都轻视秦国,没人关注秦酒,那个时候,卫鞅还不知道,秦酒——是何味道!但当他进入秦国之后,这秦酒,在剧中就具有了完全不同的意义。在侯嬴家里,卫鞅第一次喝到秦酒,他形容它为“厚烈”,也第一次尝到肥羊炖,“肥嫩香浓,本色本味,快活肚腹”,第一次吃到苦菜,“清爽特异,与烈酒正成谐趣”,他学会了不用筷子直接用手抓着食物吃。我不知道这顿简朴的饭食是不是感动了卫鞅、融化了卫鞅,但我知道这一段确实是感动了我、融化了我。不知为何,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就特别想能尝尝这秦国的食物,就感觉这些貌似粗粝清苦的吃食,却别有一股浓厚的滋味,虽然没有吃到,但是却令我感到它们有一种特殊的力量,能温暖人的肠胃,温暖人的心怀。在中国,再贫穷的地方也有自己独特的吃食,它们也含着和那方水土一样的性格。中国人讲究吃,也把吃饭当做交际的主要方法,陌生人若是到了一个地方能吃得惯当地的吃食,当地人就会觉得很开心,一下子就觉得亲切起来。某种程度上,能吃得惯当地的食物就是对那片土地的认可,对那些人的认可。在卫鞅喝下第一口秦酒、吃下第一口苦菜和肥羊炖之后,他的身体就有一部分是属于老秦的了。
之后,卫鞅深入秦国山野之间,不知道喝过多少老秦酒,吃过多少苦菜和肥羊炖。秦国人虽穷却胸怀炽热,民风淳朴,胸中怀着对国家的无限热爱。在最穷的山野之间,卫鞅真正地咥了秦国的苦菜烈酒,真正明白了“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精神含义,卫国之鞅终于变成秦国之鞅。
苦菜烈酒,本色之美,这又岂能仅仅是两种食物而已?!它是秦人的性格,更是秦国的性格,从这里我感到秦国的炽热、质朴和豪放,还有那秦国的本色。有了这苦菜烈酒肥羊炖,那漫天的大雪算得什么?但也正是因为那漫天的大雪,那冷硬的风格,才创就了这炽热猛烈的吃食,创就了那淳朴粗放的性格。那冷硬和这火热根本就不矛盾,反而融合成为一种统一,一种令人羡慕、令人感动,又令人无限向往的本色的国格和人格。
《大秦帝国》,更是青山松柏生死之托一般的热烈温暖。
秦人生性冷硬、质朴,但却丝毫不影响他们胸中炽热的鲜血。没有人质疑《大秦帝国》中最催泪的段落就是青山松柏之盟,我知道这一切其实都不过是艺术的渲染而已。我们谁也不知道在几千年前商鞅和秦孝公之间的盟誓到底是怎样的,我们只能让思想在历史的空白之中自由地驰骋,用心中的愿望来还原那曾经的永恒。是的,他们的盟誓是永恒的。在春秋战国的三次变法中,只有商鞅的变法是硕果仅存的,这已经充分说明了当年的秦孝公和商鞅之间的盟誓是何等坚固!然而《大秦帝国》把这种坚固但却有些抽象的同盟化作了一种感人肺腑的温暖的力量。这种温暖没有冲动,没有鲁莽,没有私心,它建立在公心之上,建立在共同的梦想之上,它是理智的,博大的,更是炽热的,它是升华了的,老秦人的风骨!
老秦人是秦酒一般的炽烈醇厚,任何时候都是有血性的。在战场上是如此,在仇人面前也是如此,在任何时候都是如此。但是正如前面所说,老秦人的性格有些令人担心,因为它虽然令人感到振奋,却不免有鲁莽之嫌。这样的性格任其发展总让人觉得不够保险。比如举朝上下都要逞血气之勇发兵报仇而不顾国力,比如举朝上下都要不顾一切地杀掉公叔痤报仇却不计后果,这些都是老秦人生就的血气性情,勇不可当,值得钦佩,但却不值得事事都提倡。然而渠梁不同,他心中有老秦人的血气,却不缺沉稳理智。商鞅则更是一个理智的人,他锐气逼人,但是却没有秦人那样炽热。商鞅入秦,与秦国的苦菜烈酒相遇,也与秦公相遇,也就扬长避短,把秦人的炽热和商鞅的理智结合发扬成为大秦新的精神和灵魂。炽热和温暖丝毫无减,刚硬和凌厉也更加发扬。秦,终于将成为那令山东六国闻风丧胆的名字,在历史上刻下那彪炳千年的骄傲!
《大秦帝国》曾给过我无数次感动,就算看再多次,我都忍不住自己眼中的泪水。最初的感动是来自商鞅入秦之前的秦公,我不知道要用什么词来形容他。商鞅入秦之前的剧集中,他就是整个大秦唯一的主心骨。他用他的生命爱着大秦,那样火热那样无私,只要有利于大秦他什么都不吝惜,为了大秦他什么都可以牺牲:封地、精力、鲜血甚至生命……看到他不惜以国君直领封地置换老氏族封地,看到他在朝会上说若战败要自裁谢罪,看到他在国耻碑上割脉洒血虚脱昏阙,如此国君怎能不令人感动?他的身上具有老秦人所独有的,苦菜秦酒一般的温暖、质朴和炽热,但他却并不鲁莽。他思虑谨慎、冷静理智、临危不乱,性情刚猛却不失温和敦厚,再加上胸怀博大,仁爱重情,有他的执掌,化解了秦国潜在的矛盾,秦国在危难的关头团结了起来。秦公眼中常含热泪,那是殷切的期望之火,每次看见他真诚而又深邃的眼神,总觉得再困难的时日都不在话下,总觉得胸中有无限力量,即使被击倒一百次一千次,都还能再爬起来。就在这样一位秦公的带领下,商鞅入秦之前的秦国,艰难而又勇敢地在风浪中前行,每一步都血泪相伴,每一步又都感人至深。我虽知道随后那个在洞香春中意气风发的卫鞅就要入秦了,可他的风格却和冷硬厚重的秦国并不和谐,我倒挺乐意就那样浸泡在炽烈醇厚的秦风之中,浸泡在秦公那深沉的眼神之中,不去期望那个带着肃杀之气的小鞅子来冲淡这种气氛。
而且他事实真的冲淡了一点这种气氛——卫鞅入秦之后,电视剧的味道就稍稍起了一点点变化。说真的一开始我有点不太习惯,觉得那种热气腾腾的秦人性格和冷硬雄浑的秦国风骨被卫鞅给冲淡了。但是当青山松柏之盟定下的时候,我才感到了什么是真的感动——那一刻,秦公胸中老秦人的那股殷殷热血,前所未有地燃烧、沸腾,而卫鞅也一扫之前的骄傲和冷峻——那时的他已经被秦国的酒、苦菜和肥羊炖温暖得如同老秦人一般,他和他的君上把这剧的气氛真正燃烧至顶端。自那以后,它一直熊熊燃烧,直到秦公和商君生命的最后一刻。即使是熄灭,也那样惨烈悲壮,荡气回肠。
杀掉老白驼,实在是令人情感上难以接受的事情,第一次看的时候我真的是担心秦孝公坚持不住,担心他那宽仁的心容不得这么撕心裂肺的刑杀。而当秦国变法,尤其是刑罚开始之后,孝公前面的那些温暖人心的感觉似乎被渭水之畔的刑杀之气冲淡了一些,尽是卫鞅法不容情的冰冷面孔,别说是老秦人,就算是现在的电视观众也可能会有些不适应的感觉。但不论怎么说,最终打动人们的一定会是大理大义。大仁不仁,大善无形,妇人之仁也许可以感动一时,却终不能如大仁大善那样荡气回肠。一个在正确道路上向着兴盛一路飞驰的国家,总是令人感到无比振奋和向往。变法后的大秦就是这样的,秦人依旧铁一般冷硬——只不过那矛戈再也不在内斗中向着自家国人,而是铸成一把寒光闪闪的利剑,锋刃直指函谷关外。秦人依旧苦菜烈酒一般本色淳朴——只不过再也不像以前的鲁莽和散乱,而是凝聚在了秦法之下。经过许多坎坷,度过无数艰险,受过几番切肤之痛,在秦公和商鞅的殷切期望和不懈努力下,淳朴厚道的秦人变得理智,变得更加坚韧。变法提纯了秦人本色的淳朴,虽然乍看之下不如过去那般畅快过瘾,但是细细品味却能感到一种深沉而又博大的气息。美玉在于石间,不经过琢磨不能展现光华,可是琢磨的过程肯定充满了纠结,要承受很多,也要割舍很多,这一些秦公、秦人都承受了,割舍了。《大秦帝国》真正的光芒,从此刻闪耀!
而比起秦国喜人的变化更能温暖人心的无异于青山松柏的盟誓。就算时日长久,我忘记了剧中所有的剧情和人物,也不会忘记青山与松柏的盟誓。如果我看很多遍此剧之后,也许也不会再被老秦人战场上的勇猛而落泪,也许再也不会被秦公的血誓而感动,但是“信君如信我,终我一生,绝不负君!”和“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这两句话,我一直都不会忘记,任何时候想起这两句话我都会热泪盈眶。电视剧越是到了末尾我就越是不忍再看。变法一路走来,秦公与商君已经建立起深厚的情感,当商君萌生退意,秦公举着的酒爵突然落下,落爵无声,那不舍的泪,没有滴在脸上,滴滴都在心头。秦公身体日益衰弱,可是心里却放不下因为变法而得罪了所有公族的商鞅。自知来日无多,他张罗着,尽一切可能,不惜破坏法度地保护商君,只为了在自己走后能让商君安然无恙。弥留之际的秦公好像燃尽了的蜡烛,他已经难以强撑虚弱的身体,可是听到商君的名字他的眼中却总是猛然地闪耀着兴奋的光芒。商君前来探望,他就立刻强打精神笑脸相迎,他越是笑得灿烂,越是显得身体健康精神爽朗,我就越是感到无比的心酸。我分明感觉到他内心的不舍和忧虑,他舍不得那二十年与商君共同奋斗的时光,也舍不得那曾经的盟誓,说起还想像原先那样与商君尽情对饮的时候,竟是那样凄凉忧伤。商君不愿秦公为了他而做出坏法的事情,去找秦公理论,病榻上的秦公竟然像个孩子一样搪塞躲闪。最后躲闪不过去的时候,他仰天哭叹:“嬴渠梁终生不负卫鞅!”卫鞅听闻,愿意义无反顾刎颈同死,不论看多少遍,每当看到这里我总是禁不住潸然泪下,此生若得如此知己,真是刎颈而无怨!君上去后,卫鞅用一种类似自杀的方式工作着,不知他究竟是为了护法还是为了君上,或者他正是以这种方式在为君上刎颈殉葬……秋季的栎阳芦花遍地,美得令人窒息。白衣白马的商君策马回到故地,大喊“君上!我回来了!秦公!商鞅找你来了!”更是让我难抑悲伤难忍,泪如泉涌。往事已矣,这份真情却依旧炽热燃烧。即便阴阳之隔也无法隔断这千古情感,不知是知遇还是相惜,不知是君臣还是兄弟,或者已经远远超越那些可以用语言描述的情感,生死相随!
这就是《大秦帝国》,自旧版《三国演义》以来,唯一一部让我觉得简直可以作为精神依托的电视剧。在我极度危难的情况下它来到我的身边,“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誓言激励我在寒冬中咬牙前进,直到春天的来临。也许过去、现在和遥远的将来,我都不可能亲处大秦帝国的气氛之中——也许,那仅仅是一个梦,一个美丽的幻想。但我至少愿意相信,在那遥不可及的过去,曾有一个披着黑色战袍的诸侯,在中华大地上用钢铁的冷硬和剑的锋利刺破华夏大地,滚滚战车驶过,带给这片土地一个雄赳赳响亮的名字“大秦”!因为至今的秦川大地依然有那冷硬的遗风,想起来总令人肃然起敬。而《大秦帝国》中沸腾着的殷殷热血,君臣知遇胜似兄弟——无论历史上是否真的上演过这些令人激情澎湃的场面,我都宁可相信它是真的,就让那千古遗风殷殷荐我。每当无奈于这世态炎凉的时候,每当痛苦于那艰难险阻的时候,每当忧伤于那屡次失败的时候,我都会重看《大秦帝国》,它是永不熄灭的信念,它是永远沸腾的热血。一部有着灵魂的电视剧,不会因为已经熟悉的剧情而变得乏味,哪怕看得次数足够多以至于能够倒背台词,都不会厌倦。
长平之战是中国战国时代的一场大规模野战。
战役前后耗时3年,以秦军胜利,赵军失败而告终。
是役秦军前后杀死赵国军人45万,被后人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
自此战后,其他的诸侯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
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而只剩下时间问题。
公元元前260年夏,赵括接管了长平前线40馀万赵军。
与此同时,秦国也秘密的派遣武安君白起抵达长平前线接替王龁指挥秦军。
赵括到达前线后,收缩了兵力,准备主动进击秦军,企图一战而歼灭秦军,收复上党。
白起以丹河东岸的长平城为依托,沿丹河东岸的天然髙岗构筑起长达18公里的主阵地,右翼一直延伸到小东仓河北岸,以抵御赵军主力的进攻。
另安排25000人在决战开始后切断从石长城出击的赵军退路;另5000骑兵遮绝留守石长城的赵军与出击的赵军主力之间的联系。
赵括在对秦军所知甚少的情况下,指挥主力出击屯扎在故关前的秦军部队。
秦军按照白起的将令,接战不久后便诈败,沿着直通长平城的大道逃跑,把追击的赵军主力引诱到预设战场。
赵括浑然不知秦军的诡计,指挥全军猛攻秦军阵地。
秦军顽强抵抗,赵军无法攻破。
此时,进击秦军的赵军主力已经远离故关12公里。
预伏在小东仓河北岸的25000秦军这时突然出击切断了赵军的退路。
5000骑兵也兵临故关前,使留守故关的赵军不敢出击支援。
这样,赵军被完全分为两段。
赵军出击的主力失去了后勤保障;留守的部队空守着粮草辎重却无法增援决战。
秦军抓住有利的态势,派出部队从两翼攻击赵军。
赵军分兵作战,不能取胜,被秦军压缩在了一条狭长的地带。
面对险恶的战局,赵括命令部队原地筑垒防御,等待援兵。
秦军乘势合围赵军于主阵地前。
赵军被秦军围于野外的消息报到邯郸。
赵孝成王意欲合纵抗秦,遣使求救于临近的楚、魏等诸侯国。
但是,由于之前赵国使者入咸阳和谈得秦昭襄王厚遇,诸侯国均看在眼里,所以都不愿救赵。
赵孝成王只得派出本国的部队赶往长平前线救援。
秦国方面,得到合围住赵军主力的消息后,秦昭襄王亲自从咸阳赶到临近前线的河内郡,给所有的郡民赐爵一级,命令郡内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前往支援长平前线,阻击赵国的援军。
于是,被围的赵军无法得到援助和补给。
9月,在被困46天后,赵括在突围时被秦军射杀。
赵军再无战力,全体投降了秦军。
秦军清点俘虏人数,竟有近40万人。
是役秦军也伤亡过半,对人数众多的俘虏心有馀悸。
白起于是假意许诺说准备把降兵中身体强健的留下带回秦国,而年老体弱伤残幼小的会放归赵国。
赵人不疑。
结果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近40万身体虚弱的赵国俘虏全体遭到秦军坑杀。
唯有240名年纪幼小的赵人被秦军放归了赵国。
长平之战以赵军的惨败,秦军的全面胜利结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