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纵是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感情呢?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纵是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感情呢?,第1张

你上来就否认了人性的两面性,苏轼是豪放派没错,这是后人对他的评价,但是他也是个凡人,只是一个比较乐观向上的而已,可是乐观的人也有烦恼的时候不是吗?这首词就是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这首词反而让我们对苏轼有了更好的认识!不要走极端,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苏轼也并非是一个彻彻底底的豪放派,这是我们给他贴的标签,他也是个有情感的凡人。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写自唐代诗人李益。

原文如下: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译文如下: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扩展资料:

文学赏析: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

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

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诗意婉曲深远,让人回味无穷。刘禹锡《和令孤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提到李益,有“边月空悲芦管秋”句,即指此诗。

可见此诗在当时已传诵很广。《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的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三句中的“纵使”表让步,其结果是导致情绪的发展更近一层,该会议,不了解对方,这是不能满足,更让人无法忍受。

“满是灰尘,寺庙,如霜”,一些数字,一个被生活折磨的人,遭受折磨,他的灰尘,庙宇,如诗人的霜像,通过他妻子的观点的色彩情感。

这是人物塑造的外在形象,表现出丰富而复杂的思想和情感。

一次六个字,用他的妻子来装死,不痛苦的经历,十年的感觉。

这个词他只有四十岁,说“鬓如霜”是被夸大了,但这表明了它在生活中的挫折和凄凉的心情。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出自宋代苏轼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的家庭有丰富的文学传统,他的祖父也酷爱诗书。他的父亲苏洵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古代人,他一直用心地指导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643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