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乡的羁旅之愁的诗句(有关思乡之愁的诗句)

关于思乡的羁旅之愁的诗句(有关思乡之愁的诗句),第1张

1有关思乡之愁的诗句

1、《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阴雨》 唐·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3、《客中寒食》 唐·李中 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

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 欲饮都无绪,唯吟似有因。

输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 4、《江岸秋思》 唐·杜荀鹤 驱马傍江行,乡愁步步生。

举鞭挥柳色,随手失蝉声。 秋稼缘长道,寒云约古城。

家贫遇丰岁,无地可归耕。 5、《江上送友人南游》 唐·张乔 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

岸长群岫晚,湖阔片帆秋。 买酒过渔舍,分灯与钓舟。

潇湘见来雁,应念独边游。 6、《思乡作》 唐·布燮 泸北行人绝,云南信未还。

庭前花不扫,门外柳谁攀。 坐久销银烛,愁多减玉颜。

悬心秋夜月,万里照关山。 7、《冬日山居思乡》 唐·周贺 大野始严凝,云天晓色澄。

树寒稀宿鸟,山迥少来僧。 背日收窗雪,开炉释砚冰。

忽然归故国,孤想寓西陵。 8、《云梦故城秋望》 唐·戎昱 故国遗墟在,登临想旧游。

一朝人事变,千载水空流。 梦渚鸿声晚,荆门树色秋。

片云凝不散,遥挂望乡愁。 9、《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10、《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1、《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2、《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3、《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5、《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6、《旅次朔方》 唐·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17、《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8、《故乡杏花》 唐·司空图 寄花寄酒喜新开,左把花枝右把杯。

19、《和三乡诗》 唐·高衢 南北千山与万山,轩车谁不思乡关。 独留芳翰悲前迹,陌上恐伤桃李颜。

20、《乡思》 唐·薛涛 峨嵋山下水如油,怜我心同不系舟。 何日片帆离锦浦,棹声齐唱发中流。

欲问花枝与杯酒,故人何得不同来? 21、《江外思乡》 唐·韦庄 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 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

22、《远望》 唐·元稹 满眼伤心冬景和,一山红树寺边多。 仲宣无限思乡泪,漳水东流碧玉波。

23、《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4、《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5、《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20句关于羁旅之愁的诗句

关于羁旅之愁的诗句:1写羁旅之情的诗句1天净沙 秋思年代: 元 作者: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渡河北年代: 南北朝 作者: 王褒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

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3除夜有怀年代: 唐 作者: 崔涂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4孤雁年代: 唐 作者: 崔涂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5旅宿年代: 唐 作者: 杜牧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6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年代: 宋 作者: 柳永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

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

泛画鹢、翩翩过南浦。望中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

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

避行客,含羞笑相语。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

叹后约、丁宁竟何据。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

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天暮。

7惜分飞 富阳僧舍代作别语赠妓琼芳年代: 宋 作者: 毛滂泪湿阑干花著露,愁到眉峰碧聚。此恨平分取,更无言语空相觑。

断雨残云无意绪,寂寞朝朝暮暮。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

8关河令·秋阴里晴渐向暝年代: 宋 作者: 周邦彦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9清商怨 葭萌驿作年代: 宋 作者: 陆游江头日暮痛饮。

乍雪晴犹凛。山驿凄凉,灯昏人独寝。

怨机新寄断锦。叹往事、不堪重省。

梦破南楼,绿云堆一枕。10瑞鹤仙·泪荷抛碎璧年代: 宋 作者: 吴文英泪荷抛碎璧。

正漏云筛雨,斜捎窗隙。林声怨秋色。

对小山不迭,寸眉愁碧。凉欺岸帻。

暮砧催、银屏翦尺。最无聊、燕去堂空,旧幕暗尘罗额。

行客。西园有分,断柳凄花,似曾相识。

西风破屐。林下路,水边石。

念寒蛩残梦,归鸿心事,那听江村夜笛。看雪飞、苹底芦梢,未如鬓白。

……。

3表达“思乡之愁”的诗句有哪些

春望

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渔家傲·秋思

宋代: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泊船瓜洲

宋代: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关于羁旅之人,常常睹物思乡的经典诗句

宿建德江作者:孟浩然 (唐)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羁旅思乡诗羁旅思乡类诗歌,所写内容无非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 所思所想/ 所感所叹。

指滞留他乡很久而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及思亲之情。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如温庭筠《高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历来被人传诵,它塑造了旅客闻鸡而起赶路的特有情景和特定气氛,从而进一步勾起诗人思乡之情。

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感方面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征人怨》。常见思想情感:1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2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抒发游子的羁旅之情的诗句

1、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3、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6、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7、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怃题》)

8、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9、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龚自珍《己亥杂诗》)

10、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6羁旅思乡诗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wangruihao3

羁旅思乡诗1、把握羁旅思乡诗歌的常见命题角度;2、了解羁旅思乡诗歌的表达技巧(常用哪些意象表达愁思之情);3、结合具体作品把握羁旅愁思之情的几种具体表现形式。

第一课时

导入:在广袤无垠、熠熠生辉的中国古典诗词的天空中,羁旅思乡类诗歌是一个耀眼夺目的星座。“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悲苦之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的思归之愁;“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漂泊之愁;“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亲之愁。这些羁旅愁情的绝唱,纵使穿越千百年的雨雪风霜,仍然响彻在我们的耳畔。羁旅思乡诗歌备受高考命题者青睐,近几年有许多试题属于这一类型。《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舟下建溪》(方惟深)《春日登楼怀归?》(寇准)《秋思》(张籍)《鹧鸪天》(晏几道)《菩萨蛮》(李白)《次北固山下》(王湾《江汉》(杜甫)。

一、羁旅行役诗简介

羁旅思乡诗歌,所写内容无非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叹。指滞留他乡很久而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及思亲之情。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阅读

余 干 旅 舍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余干旅舍》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寄寓在余干(今属江西)旅舍时,写下的风调凄清的思乡之作,为唐诗中羁旅思乡之名篇 诗人寄寓余干旅舍,伫立门外,看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暮色渐深,城门紧闭霜叶、孤城、独鸟、月、捣寒衣等景色与诗人离家在外凄清孤苦的心境交融在一起,从而表达了诗人羁旅思乡之情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进一步点明自己的处境,足见寄慨遥深:壮志未酬、抱负未展,即使身在故乡,听了杜鹃这悲切的啼声,精神上也禁受不住,何况身世苍茫,半生羁旅他乡,怎能不感慨万千、愁闷无穷呢?

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离愁。

羁旅思乡的古诗词篇一

 《蝶恋花旅月怀人》

 清·宋琬

 月去疏帘才数尺,乌鹊惊飞,一片伤心白。万里故人关塞隔,南楼谁弄梅花笛。

 蟋蟀灯前欺病客,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墙角芭蕉风瑟瑟,生憎遮掩窗儿黑。

 赏析

 这首词的标题是“旅月怀人”,其实仅上阕便已题无剩义,下阕乃更深一层,是作者由此而来的万端感触。

 起首三句写月。“疏帘”乃词人旅居之处。“才数尺”并非实写,而是道出月光之明丽皎洁,正因为此,所以隔着“疏帘”才仍能使人感到与月相距如此之近。“乌鹊惊飞”一句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几句而来,表面上进一步写月光之明亮,以至于使乌鹊疑为天色将曙而惊飞起来,其实是将“无枝可依”的身世之感暗寓其中,隐隐道出旅况之萧条。月本无心,光明如初,一片洁白,而观者有意,境随情生,所以词人在“白”之前冠以“伤心”二字。“伤心”之人,触物皆可“伤心”,更何况身在旅途之中,又凝对这素月的遍地清辉此时偶闻邻家笛声,于是顿起故人远别之思。四、五两句写“怀人”,所怀者为何人不得而知,但词人在旅途中,月光下,寂寞时,偏偏想起了他,可见这不是一般的朋友,而必是能与之心意相通者。“万里”写与“故人”相“隔”之远,而且这“万里”之间又非坦途,那“故人”更远在“关塞”之外,可见要想与之谋面是极难的事。“南楼”典出《晋书·庾亮传》,后来代指骚人词客乘雅兴所登临之处,如李白诗曰“清景南楼夜,风流在武昌”,此处泛指邻家。“梅花”即笛曲中之梅花落或梅花引,后代用为别曲之代称。“谁弄”二字表面上是疑问,其实在惊诧中还带有责备的意思,因为那遍地月光已自令“疏帘”下的词人“伤心”了,蓦然间“南楼”上不知何人又吹起呜咽的笛声,岂非更令他魂不守舍而那笛客所吹者偏偏又是“梅花”,这专述离情别意的名曲使词人益发思念万里关塞相隔的故人,相思而不得相见,耳畔偏又有别曲萦绕,这旅途月下笛声中的“怀人”滋味,真不知该是何等的凄楚。

 词写了一半,“旅月怀人”的题义似乎已写尽,其下阕头三句,词人又回过头来写这个“旅”字,进一步揭示出自己的客况穷愁与内心隐忧。“蟋蟀”声声,好象近在“灯前”,正是《诗经·七月》中所谓“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所写的季节,表明秋意已极浓了。唯有孤灯相伴,客中寂寞之状已然可见,何况还是一位“病客”,更何况连蟋蟀都来相“欺”!至于蟋蟀们究竟是如何“欺病客”的,二、三两句作了交待,词人说因为它们的声声鸣叫搅得人无法入睡,于是自己的“清影”只好在月下灯前“徘徊”不止。其实,“徘徊”的举动正说明心绪纷乱,其“影”甚“清”又说明诗心之苦现于形体,竟是清癯如许了,这些都是“欲睡何由得”的真正原因。词人不明说,却反怪蟋蟀相“欺”,更见出词风委婉与愁绪之深。最后两句,词人由“蟋蟀”怪到“墙角芭蕉”,厌憎它挡住了月光,以至于“遮掩窗儿黑”。“生”是语助词。本来“墙角芭蕉”是应带有几许诗情画意的,原该是诗人画家们眷顾的对象,况且此刻它又正在月光下、秋风里“瑟瑟”摇曳,更应使人生出几分怜爱,然而词人却偏道出一个“憎”字,若非他身负如此文名,有这样丰富细腻的情感和艺术气质,几乎让人疑心为焚琴煮鹤之辈。这一切看似不好理解,其实清人谭献《箧中词》在评这首词时,仅以“忧谗”二字便揭明了个中原委。至于“谗”从何来,且不必深究,反正词人之忧心与忧状在词中都已表露无遗,而“遮掩窗儿黑”恰恰不过是古人所谓“浮云蔽日”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总体来看,全词形象鲜明,从令人“伤心”的月光到“病客”的“清影”以及隐隐笛声、“瑟瑟”芭蕉,都使读者觉得宛在目前。而且,词的上阕“怀人”之旨既十分彰明,但又不是一泻无余;下阕写“忧谗”之情虽稍隐晦,但也不是无可捉摸,形象与情感融为一体,笔致曲折却不失之晦涩,的确可当得上“婉约”二字。

羁旅思乡的古诗词篇二

 《乡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赏析

 因眼前风物勾起乡思是游子的常情,基于这种生活体验,借一景一物来发抒乡思乡愁的诗作在古代诗歌中是不乏佳作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是由明月触发故园之情;“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是借春花表达归思;“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因笛声催动无尽的乡愁。这些诗作物我相关,情词相吻,有的真情畅达,有的深情绵渺,深受人们喜爱而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李觏的《乡思》则是由落日黄昏牵惹出浓郁的乡愁的诗作,但它又不只是借对夕阳晚景的描写来寄托怀乡之情,而是着力抒写落日时所见、所思、所感,并以步步推进,层层比照的手法把乡愁表达得至深至切。

 《乡思》句句写故乡之思,但却不是在一个平面上作同一色调的渲染,而是一层深一层地把感情急切凝重地推向高潮。诗人面对着天涯落日,但在一、二两句中并未展开对天涯依稀的暮色的描写,起句即借“人言”天涯之远,已蕴游子之情,接着以“望极”而“不见”,表达作者对家乡之远——远在天涯之外——的怅惘,这样在游子之思上添一层乡关渺远的怅恨。三、四两句借眼前碧山、暮云把乡思更推上一层:远已堪恨,怎又见层层青山阻断了天涯故乡路,恨远之上又添一恨——隔;更何况这层层青山“还被暮云遮”,“隔”复又“遮”,恨何以堪!短短四句,一层进一层,一层深一层,把凝重的乡思之情表达得深婉曲折而又十分浓烈。

 这种写法在诗词中自非独无仅有。李商隐的“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无题》)是人们熟知的,而与李觏同时代的欧阳修在《踏莎行》中也运用这种手法:“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李觏是否受到他们的启迪难以推测,但是其《乡思》中感情的层层推进,是借黄昏所见的“落日”、“天涯”、“碧山”、“暮云”这些特定环境中的特定景物激惹出叠叠情感的波涛,比李义山借助典实与欧阳永叔径直点穿“行人”以作比照来推开一层,应当说更显自然熨贴,艺术上亦有所突破。

羁旅思乡的古诗词篇三

 《蓟北旅思》

 唐·张籍

 日日望乡国,空歌白纻词。

 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

 失意还独语,多愁只自知。

 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

 赏析

 “诗要避俗,更要避熟”,这是《艺概》作者对诗歌创作提出的要求之一。诗格卑下谓之俗,这等作品固然无多可取;而熟滥之诗,由于它了无新意,既不能向读者提供新的认识,又不能向读者提供值得玩味的新的审美对象,无疑更加缺少存在的价值。刘熙载的“避熟”的要求其实并不低。诗人们要达到这一要求绝非易事,尤其在写那些已经被前人反复吟咏的题材的时候。诚如严羽所言:“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然而张籍毕竟避开了这个“熟”字。这也正是《蓟北旅思》往往被不同时代的诗歌编选家垂青而没有淹然无闻的原因所在。

 《蓟北旅思》新在哪里通读全诗不难发现它主要新在“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这结末的两句。

 “折柳枝以送人远行”,是唐代的习俗。唐代很多诗人都把这一细节写进赠别和思乡的篇章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枝苦,应为别离多。”(王之焕:《送别》)“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阳闻笛》),无不是传诵千古的佳作名句,张籍在《蓟北旅思》中也写折枝,但和他人并不雷同,他所采取的角度和借以体现的情思都有异于前人。如果以崔湜的《折杨柳》、元淳的《寄洛中诸妹》与之比较,就越发可以证明这一点。

 元淳的诗如次:“旧国经年别,关河万里思。题书凭雁翼,望月想蛾眉。白发愁偏觉,归心梦独知。谁堪离乱处,掩泪向南枝。”元淳的这首诗和《蓟北旅思》颇有几点相似。诗人离家甚远,是其相似之一。元淳和家乡有万里之隔,张籍离故土亦很遥远。张籍故乡何处历有几种说法:一说是和州人(今安徽和县),一说为苏州人(今江苏境内),一说少长于和州而祖籍于苏州。从这首诗的前两句看,他的家乡当在“吴”地:他“望乡国”而歌“白纻词”,而“白纻歌”正是吴地的一支舞曲。由吴地到蓟北(今天津以北),自然是十分遥远的了。诗人有家不得归去,是其相似之二。元淳“归不得”的原因,诗中已经写明:“谁堪离乱处”,正处在离乱之中;张籍诗中则未写出,也许是到蓟北公干因某种原因滞留下来,但滞留时间不短则是肯定的,这从第一句的“日日”、第三句的“长因”、第八句的“折尽”可以看得出来。借杨柳以抒发思乡之情,是其相似之三。元淳和张籍的诗都以最末一句为结穴,都在这结穴之句中刻划了一个动人的形象。但元淳笔下是诗人自身的形象:一名女道士手抚杨柳向着故乡掩面而泣;张籍笔下的则是一株杨柳,一株立于清清客舍旁侧的杨柳;它虽然青翠葱茏,向南的枝条却已被人折尽。这遭到破损的杨柳本不及“掩泪向南枝”入画,但由于它破损的原因——枝条为思乡情浓的人所折,反而获得了特殊的美感。它更启人遐思:折枝本为送友,送友又惹起乡愁;杨柳向南的枝条既被折尽,那折枝的诗人胸中的思乡之情已经掀起多少潮头物尚如此,人何以堪诗人思乡之苦已溢出胸臆弥漫于客舍,弥漫于蓟北了。

 崔湜在《折杨柳》中写道:“二月风光半,三边戍不还。年华妾自惜,杨柳为君攀。落絮萦衫袖,垂条拂髻鬟。那堪音信断,流涕望阳关。”这无疑是一首代言体的征妇诗。诗人同样借助折柳表现思念之情。但这种感情抒发还是比较直接的:由思夫而导致折柳,以折枝表现思夫;张籍思乡之情表现于杨柳时则更加曲折深沉,这已为前言。当然这种曲折深沉是就结句而言。在《蓟北旅思》中并不缺乏直抒胸臆、直接表白的句子。但正因为诗的前二句颇多直白,所以结束时出现的这一杨柳的形象才含蕴着极丰富的情感,并给全诗增加了含蓄和蕴藉的意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178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