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古乐源于汉族的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相传为宋乐, 目前保留下来的只有来源于洞经音乐的那部分。传闻原有汉族经文配唱,传到纳西族民间后, 逐渐变为单纯的乐曲。由于这套乐曲长期在纳西族地区广泛演奏,在流传中逐步融合了纳西族的格调。据考证,这种古乐起源于公元14世纪,它是云南省最为古老的音乐,也是中国或世界最古老的音乐之一。纳西古乐是纳西族人民在接受以儒道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明影响下而创建的艺术结晶。
纳西古乐
纳西古乐由《白沙细乐》、《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现已失传),融入了道教法事音乐,儒教典礼音乐,甚至唐宋元的词、曲牌音乐,形成了它独特的灵韵,被誉为“音乐化石”。纳西古乐最具欣赏性的地方是其“稀世三宝”。第一件宝贝是古老的曲子;其次就是古老的乐器,乐师们手上所持乐器,皆有上百年历史;再有就是古老的艺人,大部分都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但近年也有少数青年知识分子热衷于纳西古乐)。纳西古乐虽然古老,却久盛不衰。其原因是它庄重高雅,是一种高雅的文化艺术。它不仅深受纳西族人民的喜爱,而且也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青睐。
其实纳西古乐仅仅是一个简称,它的全名应该是“纳西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保留、弘扬的古老音乐”,它都是纳西族祖祖辈辈演奏传承下来的。在云南丽江古城里,名为“大研纳西古乐会”的演出每天晚上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由于这种古乐是在纳西族地区保存流传下来的音乐,因此被经营者命名为“纳西古乐”。到丽江欣赏这种被誉为“活化石”的音乐已经成为很多人到丽江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纳西古乐”已经成为丽江旅游的重要品牌。
白沙细乐
纳西族先民在约七百多年前创制的《崩石细哩》,汉译为《白沙细乐》,是流传在丽江纳西族乡间中的一种古典音乐技术形式,《白沙细乐》里有歌,也有舞,但它的主要成份是器乐合奏。《白沙细乐》用于丧事或是重大的祭祖节的活动中进行奏乐,是一部风俗性的音乐套曲。当时更有专门的乐工,其演奏技艺相当高超。后来演奏者多为半职业的民间艺人,受人邀请时参加演奏活动。
根据地方志史料,在十九世纪中叶,即距今二百多年以前丽江便流行着《白沙细乐》了,并且当时就说是在元朝流传下来的音乐。据1962年丽江县宣传部关于《崩石细乐》的调查,该乐曲共计有《笃》,《一封书》,《三思吉》,《阿哩工金拍》,《幕布》,等十四首。
白沙细乐的音乐忧伤哀怨,悱恻缠绵,主要由《笃》、《一封书》、《三思吉》、《阿丽哩格吉拍》、《美命吾》、《跺磋》、《抗磋》、《幕布》等八个乐章组成。白沙细乐的曲调大多为羽调式,包括五声性的七声音阶、六声音阶,个别部分运用五声音阶,如《三思吉》。
白沙细乐中也有节奏缓慢,风格柔婉,旋律清越流丽的曲调。如著名的《一封书》即是。在元曲和汉族其他民间音乐中亦有《一封书》的同名曲牌,白沙细乐中的《一封书》极有可能是元人遗音。从音乐形态上看,它那轻柔婉丽的曲趣与昆曲中的南曲一脉相承;另一方面,曲调中频繁出现的re-do-la和la-sol-mi等旋法特征,又隐约透漏出几分北方草原音乐的风格。白沙细乐的曲式结构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它既可以将7个部分进行连续演奏成为一部完整的大型套曲;又可以将各部分单独运用,独立出现。在音乐上,各部分之间有一种内在的有机联系。这是因为《笃》、《一封书》这两首重要乐曲中的部分素材,经过多种发展变化后反复运用于各部分之中的缘故。
洞经古乐
丽江洞经古乐,它是中原道教与纳西族民间音乐相溶合的奇异乐种。历史悠久,在丽江纳西族民间中广为流传。它奇迹般保存了部分中原地区早以失传的唐,宋,元时期的词,曲牌音乐。
纳西古乐有着一套严格的传承方式,演奏者多为年老艺人,乐器也很古老。他们遵循以师带徒或父带子的方式,使古乐代代相传,并用工尺谱为媒介以口传心授的方法传教。师傅口唱工尺谱,一曲曲一句句地教,徒弟一曲曲、一句句地背。边背工尺谱边学习演奏一件乐器,然后逐渐实践,边学边奏,直至逐曲熟练。正是由于这种严格的传承方式,纳西古乐才得以流存至今。
你朋友的话有的正确,有的不准确。
欣赏古典音乐不一定要懂得多少乐理,但是了解一些肯定对理解音乐有帮助。至于学习方法,我建议你先看一些讲解如何欣赏古典音乐的书籍(比如杨民望先生的世界名曲欣赏),熟悉一些专业术语之后如果有兴趣深入的话不妨再找来乐理方面的书籍读读。当然,在听的作品多了以后,自然会想找找关于作曲家、创作背景、相似风格方面的资料来读。
至于乐器问题,每种乐器的音色不同,抒发情感自然有所差异,就是同种乐器,演奏不同旋律感情色彩也可能差的远哩。你说大提琴低沉悲痛,可是看看它在圣桑的《天鹅》里,却很是优雅从容呢
原始时期的乐舞均含有一定的原始宗教色彩。相传远古黄帝氏族以云为图腾,其乐舞称为《云门》。传说中的葛天氏之乐的第二阕《玄鸟》,也是宗教性乐舞,它以黑色的鸟为图腾与农耕狩猎畜牧活动有关的乐舞有伊耆氏之乐和葛天氏之乐。伊耆氏在每年十二月举行腊祭活动中,演唱《腊辞》,辞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吕氏春秋·古乐篇》记:“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地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唐尧时期的代表性乐舞--《咸池》,此乐舞是唐尧对黄帝乐舞《云门》“增修而用之”。“咸池”原为天上西宫星的名称,古人认为此西富星主管五谷。相传此舞在仲春二月播种季节举行,其表演意义仍与耕植生产活动有关。
韶》乐又名《萧韶》,因以排萧演奏而得名。《韶》是虞舜时期乐舞
《礼记·乐记》云:「乐者,德之华也。」
《孝经》上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关于音乐,我国的古书《礼记·乐记》都有很深入的探讨和记载。它说:「人情有所乐,则发之于声,寄之于音,故自生民以来,即有声乐。」「心有喜怒哀乐,则音有和厉凄清。」
我们的先祖,创造了音乐这门艺术,设立五音(宫、商、角、徵、羽)。在人们日常生活、社交、礼仪、祭祀当中普遍运用。因其独具的感染魅力,能抒发情志,陶冶情操,烘托气氛,广为大家所钟爱。
雅正的音乐,能净化心灵,使其返璞归真,所以音乐自古有教化的作用。而中华文化,致广大而尽精微,物有万类而相交感通,莫不有所相应。《灵枢·邪客》:脾应宫,其声漫而缓;肺应商,其声促以清;肝应角,其声呼以长;心应徵,其声雄以明;肾应羽,其声沉以细,此为五脏正音。
五音是通过五情相应调节五脏,《内经·素问》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所以正声雅乐使喜怒忧思恐归于和平,调和身心,又可以达到治病保健的作用。不仅如此,五音与八卦五行、五方、五色、五味都有相应,所以古人说:「不知《易》,无以为医。」
生命的气机秉承天地合气,随一日四时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作周而复始的圆运动。人体元阳也在五脏之间升降沉浮,五行相生相克,运化无穷,如果阴阳平衡,五气祥和,则人体健康安适。
其正调雅乐,调度五情,如能全身放松,聆听音乐,观想气行至所属脏器(如演奏宫乐时,则观想着气行至脾脏),如此气随意走, 从而有调理全身气血和脏腑的作用。
当前社会,人们在忙碌的生活和工作中,如何来调适身心,获得健康?选择聆听正声雅乐,不失为一种时尚、实惠的方法。
似水流年-梅艳芳
望着海一片
满怀倦 无泪也无言
望着天一片
只感到情怀乱
我的心又似小木船
远景不见
但仍向着前
童年-罗大佑
池塘边的榕树上
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操场边的秋千上
只有那蝴蝶停在上面
黑板上老师地粉笔
还在拼命唧唧喳喳写个不停
等待着下课
等待着放学
等待游戏的童年
爱与哀愁-童安格
走在风雨中我不曾回头
只想让自己习惯寂寞
如果在梦中没有你没有我
能不能够让自己不再难过
爱并不会是一种罪过
恨也不会是一种解脱
你好吗-周杰伦
墙上静止的钟是为谁停留
是不是和我一样赖着不走
你说故事已经结束 很久
我忘了 向前走
我努力假装现在过得很好
现在的你看来已不需要我
爱得太迟 - 古巨基
我过去那死党早晚共对
各也扎职以后没法畅聚
而终于相约到但无言共对疏淡如水
日夜做见爸爸刚好想呻
却霎眼看出他多了皱纹
而他的苍老感 是从来未觉 太内疚担心
拓展内容:《似水流年》是收录在音乐专辑《似水流年》中的一首流行粤语歌曲,由梅艳芳演唱、郑国江填词、喜多郎谱曲,发表于1985年。
似水流年这首歌曲开启了梅艳芳的巨星时代,而这首歌曲发行时,梅艳芳只有23岁,可是梅艳芳依旧将这首歌曲演唱的情感丰富,带有一种沧桑感,将此歌演绎到极致。
此歌曲也多次被翻唱,却无法超越梅艳芳原唱版的韵味。
《童年》是电视剧《走过夏季》的片尾曲,由罗大佑作词作曲,张艾嘉演唱,收录在1981年发行的《童年》专辑中。1994年该歌曲所在的专辑获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
罗大佑在他念大学的时候开始写这首歌,总共花了三年时间,罗大佑写歌的时候,脑海中全是粉笔、黑板、便当、课桌,就是在这样的一种状况下写下《童年》这首歌。
在大学毕业前一年的1979年才写完;在创作过程中,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如何精确地让歌词和旋律密合,而同时又不失去口语的质感。
童安格1992年专辑《爱与哀愁》同名主打,黄庆元作词,童安格作曲,李正帆编曲,其粤语版为《爱多一次痛多一次》,由谭咏麟演唱(林夕词)。
《你好吗》是周杰伦演唱的一首歌曲,由周杰伦作曲,李汪哲、罗宇轩填词,收录在周杰伦2011年发行的专辑《惊叹号》中,2011年11月4日这首歌曲在移动首发。
2012年2月,这首歌曲获得了中国歌曲排行榜周冠军。
《爱得太迟》是由林夕填词,杨镇邦谱曲,古巨基演唱的歌曲,收录在2006年8月发行的专辑《Human 我生》中,另有古巨基及周慧敏合唱版本以及重新填词的国语版本《爱得太晚》。
这首歌在香港卡拉OK连锁店"加州红"和"Neway"的点播次数合共七百万次。
获得2006年度香港乐坛颁奖典礼包括叱咤十大至尊歌曲、十大劲歌金曲颁奖礼金曲金奖、十大中文金曲颁奖典礼全球华人至尊金曲奖和"四台联颁音乐大奖"等在内的多个奖项。
1作品名(Howard Shore - The Lord Of The Rings)霍华德·肖 的魔戒三部曲配乐。
感受:全曲很长,大约有三个小时左右。这是我听过的最棒的**配乐了,大概没有什么**配乐有如此之出色了,全曲与**完美结合,天衣无缝,每首曲子都把**相应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当弗罗多他们一行人穿越摩瑞亚隧道时,那种惊险感觉犹如身临其境。护戒使者逃跑时的配乐,更是振奋人心。其中每一部配乐都有其核心旋律,第一部主要是表现幽深、深邃的场景,第二部主要表现的是洛汗国骠勇骑兵们的英勇无畏,第三部主要表现王者归来。这部作品的特点是能准确表现了人的心情和描绘宏大场面。
2作品名(阿什肯纳齐演奏肖邦四首叙事曲)
感受:肖邦的音乐很深,说实在的,我目前还不能听懂他的音乐,但是我却可以隐隐约约感受到乐曲的感人,他的每首曲子都少不了抒情,而且他的这四守叙事曲中都突出的表现了他的作曲技巧之精湛。曾经看过一部**——钢琴家,我是在看过那部**之后才对肖邦的音乐有所了解的,他的音乐中无时无刻不表现出爱国的深情。当席皮尔曼(**主角)在经过长时间颠沛流离后最终在德国军官的钢琴前坐下弹奏肖邦叙事曲时,他已经是衣裳褴褛、蓬头垢面,演奏时更加的令人敬畏和感动,我就在此找到了欣赏的灵感,那体现的是多么深沉的爱国思想啊!肖邦不愧是钢琴诗人,他感动了人们,更感动了世界!
3作品名(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
感受:在第一次欣赏这首曲子时,我完全被贝多芬的那种气势征服了,华丽的曲调,乐观的思想,雄浑的旋律以及他那英雄般的精神,无不使我感慨万千。这首雄壮的曲子是贝多芬在炮声隆隆的日子里完成的,我可以想象到贝多芬不顾生命危险,坚持在家中奋笔疾书,最终在这艰难的岁月里,炮火,战争,胜利,奠定了这首曲子气势宏大的基调。
4作品名(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感受:每首交响曲都各有其特征,反映了贝多芬思想的升华过程。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开头时长笛奏出感人的旋律,后来经弦乐衔接,声部逐渐扩大,进入主旋律,乐观向上的乐声中不忘添加抑扬顿挫的忧愁曲调,是贝多芬奋斗精神的表现。第二乐章与第三乐章则完美地衔接第一乐章和第四乐章,体现了作者高超的作曲技巧,第四乐章似乎是回旋曲形式,前后结构十分完美。第二交响曲突出在第一乐章的答复旋律中,其乐声雄浑有力,长笛和弦乐队的答复更是脍炙人口。第三交响曲——“英雄”突出在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中,第一乐章以其庄严的旋律突出了英雄的伟大,第二乐章则是哀悼英雄的牺牲,乐声庄重、哀痛,使人肃然起敬。第四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恐怕是贝多芬最著名的慢板了,其乐声显得不紧不慢,朴素的旋律使人容易接受。第五交响曲——“命运”全曲以其充沛的激情和悲愤演奏了贝多芬痛苦的一生,第一乐章的开头四个音符宛若命运在敲打着门,第四乐章以排山倒海的气势贯穿全曲,象征着贝多芬扼住了命运的喉咙。第六交响曲——“田园”,优美动听,暴风雨乐章震撼人心,最后一乐章感人至深,值得回味。第七交响曲大概就是我最喜爱的交响曲了,我喜爱其中舞蹈式的节奏,欢快的乐声。第八交响曲同样充满激情,令人回味无穷。第九交响曲——“合唱”是贝多芬最伟大的交响曲,其中欢乐的主题旋律诠释了人类的共同梦想!
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听力衰退,晚年失聪,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
5作品名(贝多芬弦乐曲)
感受:弦乐曲大概是最能反映贝多芬思想的曲子了,贝多芬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技巧和思想,曲子显得十分活跃,其中第二乐章大部分曲子都感人至深,哀感顽艳。其弦乐曲最高成就体现在他的最后一部弦乐曲,曲中展现的几乎完全是思想,欣赏难度很大。
6作品名(勃拉姆斯21首匈牙利舞曲)
感受:很富有匈牙利风格的曲子,极富节奏感,也非常好听,其中一首舞曲被卓别林用作**——“大独裁者”中的刮胡子部分配乐,很滑稽很幽默。
7作品名(柴可夫斯基交响曲全集)
感受:柴可夫斯基的交响乐是感人至深的,他与其他作曲家不同,他想把自己的曲子做成为广大群众所能接受的音乐作品,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他却做到了。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第一时期的交响曲大都展现俄罗斯民族风貌,如第二交响曲——“乌克兰”,第三交响曲——“波兰”,其曲风深深刻着俄罗斯风格。在他的第一时期交响曲中,我最喜爱第一交响曲——“冬日浮想”,这部交响曲哀而不伤,浑圆一体,创作技巧非常高超(在我看来简直是天衣无缝),虽然这部交响曲在首演时观众反应不佳,但是它却成了经典。柴可夫斯基交响曲第二创作阶段反映了他的创新精神,其中第四交响曲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俄罗斯知识分子的不安,第一乐章的象征厄运的恐怖号角声反映的是一个惶恐不安的主题,仿佛在说“只有听天由命了!”绝望的情感逐渐增长着,突然出现转机,紧张的气氛逐渐缓和下来,疑惑的乐声响起,仿佛在问“抛开现实,幻想未来,这样不是更好吗?”优美的动机逐渐出现,仿佛作者在歌颂“看!这就是幸福……”“不!这是幻想,厄运又重新把你叫醒”厄运的主题又重新代替了优美的动机……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仿佛在叙述一个故事,情感是非常真挚的。他的第五交响曲则更突出地表现了他的痛苦和绝望,但是在最后一乐章中,体现出胜利凯旋的场景,可见柴可夫斯基是坚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则反映了他的审美观,全曲意义深刻,感情真挚。
8作品名(德彪西钢琴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感受:这首曲子是我在高中音乐教材上看见的,曲名是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上面有幅插图,确实还是挺“beautiful”的。我觉得印象派的作品听起来很幽深,很能表现出一种意境,那是作曲的一种深层的境界。
9作品名(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感受:曾经知道一段很雄壮的旋律,就是不知道那支旋律出自哪个曲子,原来那段著名的旋律就是出自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我相信你也一定听过,只是不知道这是什么曲子罢了。这是一部雄浑壮阔、跌宕起伏的作品,德沃夏克在借鉴了印第安音乐风格后,在原曲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更深层次的旋律,既体现了民族风格,又别具一格,实在是难得的好作品。
(虽然写得不怎么好,但终归是自己写的,我没时间了,我有很重要的事要做,谢谢)
喜欢古典音乐的理由?
洗涤自己的心灵,是自己心灵更灵境!
我为什么要听古典音乐
想写这篇日志的原因其实是由于某人刚才开玩笑地说我是“伪乐迷”,开始还理论了一番,后来想想也许他说的也对。尽管我已经听了将近8年,曲目量也还算广泛,但还是常会听到一段音乐说不上来名儿。究其原因,其实还是要归结到自己为什么要听古典音乐,古典音乐究竟带给了我什么,为什么别的音乐或者艺术形式不能带给我这些等等一系列问题上来。其实我觉得每个听古典的人都应该好好想想这些问题,有助于理清思路,看清现有形式,并且有益于未来在这个领域甚至职业发展的规划。所以先说说我自己吧。其实对我这个爱好过多的双子座来说,听古典和看美剧这两个爱好本质上貌似没有什么不同,都是能带给我身心愉悦的东西,都是爱好,所以一直也不觉得听古典有多高级多高雅。其实高中开始听古典和看动漫的初衷是一样的,因为班里有一小撮人马在谈论这两个领域的话题的时候我听不懂!!!所以在虚荣心和好奇心的驱使下便开始进入这两个看似陌生其实又熟悉的领域,也就慢慢地听到现在了。为什么会一直听下去没有中途放弃呢?这个问题好像没有答案,因为我好像没见过入了古典之门又出来的人,只存在个听多听少的问题,这也正是古典音乐价值意义之所在了。相比起我高中发展的另一个爱好,我在看了3年动漫后进入大学由于周围环境的改变慢慢就放下了曾经的痴迷。我也曾设想,如果当初没进德语系而是进了日语系,估计动漫可能就会一直看下去了吧,但绝不会到现在还像高中时看的那么频繁。但古典音乐就不一样了,现在的我和高中的我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了,缘何如此?仅仅是喜欢两字就可以一语概之的么?还是所谓灵魂的撞击之类的?为何古典音乐变成了大部分乐迷最大的爱好?为什么现在就不喜欢听别的音乐形式了呢?你认为古典音乐最大的魅力在哪儿?等等等等。感谢古协感谢精华群感谢琦琦,我的古典音乐姿势水平在大一大二的那两年继高一刚开始听古典之后有了二次飞跃,但是大三大四以后工作学习太忙放下了很多,直到遇到了下一个Anreiz,但最近也在慢慢消散了。不过近些年开始陆续进军古乐和黑胶了倒是真的。虽说我始终把古典音乐作为我最大的爱好,但是从来也没有像那些大神那样那么认真那么Ernst甚至有些较真地做过什么研究。可能是女性的天性使然,也更可能是我的性格使然,作为一个几乎能包容一切的人,我觉得很多都挺好听的,很多都挺好吃的,所以我不挑作品不挑版本不挑食,啥都喜欢听,啥都喜欢吃。古典音乐至于我,就好像周黑鸭的鸭锁骨,吃著了觉得爽觉得美觉得享受,吃不到总想吃。但我不会去想周黑鸭的鸭锁骨和绝味鸭脖的配料究竟有什么不同,哪个更牛逼,哪个用的鸭子新鲜,哪个制作工艺更复杂,哪个更环保。我的想法很简单,都好吃就都买来吃呗,我总不能说我喜欢吃周黑鸭你喜欢吃绝味我就比你高级吧~ Einfach schnes Erlebnis,都是美好的感官享受,这就够了。所以一直淡淡的,不会那么疯狂。当然,真正的吃货吃到最后总会去琢磨这个鸭锁骨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就像很多爱古典爱到一定境界的人最后都去改行搞音乐了一样。但不管是真正去学音乐还是写乐评做推广,你确定这真的就是你想要的么?扛上重担,一生都为了音乐事业而奋斗?抑或从另一个层面讲,为了音乐,放弃一切其他爱好,把省下来的钱都用来听音乐会和买碟,甚至很少和不听音乐的人交往,把音乐当成生命的重中之重?或者看的轻些,只把音乐当成生命的一部分,纯粹的爱好,与此同时享受生命中其他的美好,进而更好地音乐本身。音乐,是你生命之轻,还是之重?
用英文介绍人为什么喜欢古典音乐
Classical music is a broad term that usually refers to mainstream music produced in, or rooted in the traditions of Western liturgical and secular music, enpassing a broad period from roughly the 9th century to present times[1] The central norms of this tradition became codified between 1550 and 1900, which is known as the mon practice period
European music is largely distinguished from many other non-European and popular musical forms by its system of staff notation, in use since about the 16th century[2] Western staff notation is used by posers to prescribe to the performer the pitch, speed, meter, individual rhythms and exact execution of a piece of music This leaves less room for practices, such as improvisation and ad libitum ornamentation, that are frequently heard in non-European art music (pare Indian classical music and Japanese traditional music) and popular music[3][4][5]
The public taste for and appreciation of formal music of this type waned in the late 1900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United Kingdom in particular[6] Certainly this period has seen classical music falling well behind the immense mercial success of popular music, in the opinion of some[who], although the number of CDs sold is not indicative of the popularity of classical music[7]
The term "classical music" did not appear until the early 19th century, in an attempt to "canonize" the period from Johann Sebastian Bach to Beethoven as a golden age[8] The ear
你喜欢中国古典音乐还是西方流行音乐?为什么?
古典音乐的真正精品则如秀外慧中的成 性,给人的不仅是单纯的外貌之美,更是一种综合了外在、内在美的更深层次的美感。欣赏古典音乐的人大都属于内向型,内心世界丰富敏感,情感细腻。原因很简单:古典音乐的美是那么微妙含蓄、意境深远,没有敏感的内心和非凡的感知力又怎能体会到它蕴含的宁静致远、冲淡平和的意境。 说实话,我对古典音乐并没有多大的研究,也只是有时间看看资料,有时间听听而已。我经常听流行音乐,甚至比听古典音乐还要多,但最后,如果要我选择一种,我还是选择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歌词大多都是压韵的,因此唱起来朗朗顺口,同时它又分 和温柔两大派别,这几乎揽括了所有的听众的喜好。就像我,喜欢听感动、温柔型的,激烈型的DJ我是最不喜欢甚至是讨厌的。 古典音乐是公认不是噪音的音乐,是最可放松心情的音乐,是最可以想象的音乐。但它却是最难理解的音乐,说白了:就是因为古典音乐没有像流行音乐那样有歌词,可以直白地感受,阅读和理解音乐。古典音乐要静下心来,慢慢地体会、想象音乐包含的思想和感情,所以它要求听者有一定的文化底韵,且和作曲者有一定的思想共鸣。这难怪有人说古典音乐是士大夫的音乐,是少数人的音乐,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古典音乐更是如此,它比西方古典音乐更深更有内含,毕竟我们中华民族历史就比西方更长更深。世人很少理解中国古典音乐,因为它象一本古典书籍,除了文字障碍,还有语言障碍,很难让人听懂。 中国文人自古以来都是很含蓄的,创建音乐的文人更是如此,他们内心思想和外在行动往往是表里不一的。这样创建出来的音乐内含一般人都是无法体会到的,只能体会它那淡淡的心情、浪漫的情怀。所以中国古典音乐一般都能起到放松心情,理清头绪的作用,这只能是中国古典音乐能够存活下来的唯一作用,但现在情况并不很乐观,当今的年轻人越倾向于激烈化的音乐,如DJ每晚都是爆满的。但也有例外,在越来越繁杂的城市社会里,越来越多人需要一份宁静,这样中国古典音乐就尽显风采了。 往往很多时候,我们听到一首很好听、很感动的流行歌曲,我们就会喜欢听它,也经常听它。但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就会发现,那首歌曲已经不是当初第一次听到的那样感动了。这就是流行音乐的至命伤害。同时这也是中国古典音乐能领 的最大理由:中国古典音乐是百听不厌的。说一下例子,如果只听一首自认为很好听的流行歌曲,连续听几十次,可以一边做事一边听,就会发现头痛,这时候音乐变成了噪音。但是中国古典音乐不一样,无论听多少次,它还是那种感觉。 中国古典音乐能够让大众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但也不是没有希望的。现在有些音乐家,在古典音乐中加入了一些流行音乐的音素,能够让人接受,那是最好不过了。
有多少人喜欢古典音乐?
一般来说,听音乐是有一条路线的:流行歌曲—新世纪—古典。也就是说流行音乐最为容易被大众接受,但要是你慢慢地在音乐道路上前进,最终会走向古典音乐的殿堂。所以,没有多少人会一开始就能接受古典音乐的。 但音乐是很主观的东西,不用说听什么才算是高尚,跟着自己的感觉去听就行了。我主要是听古典,但同时我也很喜欢新世纪音乐和流行音乐。
麻烦采纳,谢谢!
一般人会喜欢古典音乐吗
会喜欢,我就是一个一般人,我喜欢。但我并不能完全欣赏出韵味,只能在合适的场景合适的心情下能体会出里面的喜怒哀乐。
关于中国人对古典音乐的看法。
最近发现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许多中国人的古典音乐鉴赏能力都相当差。许多中国人听音乐,只喜欢听现代的一些比较优雅的,比如克莱德曼的几首。但实际上我并不认为现代的曲子比古代好。现代的轻音乐听多了纯粹是对耳朵适应性的考验唉!让大家听一些曲子,比如说《海边的阿狄丽娜》,我不信听不厌。古典音乐就不一样的了,虽然多数古典乐旋律都不优雅,但十分耐听,其造诣与技术价值体现的都很充分,感情表达的十分充分。
回到主题,多数人听古典乐,拿我们个同学为例,让他们听古典乐,他们回头对我说:“我相信我与你的隔阂有十亿光年之深”古典乐有这么难听吗?答案肯定是不,不然这些曲子怎么会流传至今。那么问题出在哪儿。
相反倒是国外的人很有水平。马克西姆伦敦音乐会,听众在马克弹奏时十分认真,会品味。我想马克西姆应该可以归属到古典乐之中。马克曲子的结尾音多数都为A结尾。
很奇怪的一个问题。从中国人的习惯来看,生活中到处都充斥着的流行轻音乐。而对古典乐基本无接触。这可能是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另一方面,学过音乐的人往往对古典乐接受能力更强,而现在学校的音乐课分明是在学点什么都不知道。差不多就是听音乐,唱歌,听音乐唱歌= =中国孩子的音乐教育欠缺不是一般的大。
如果一直这样发展下去,情况会很恐怖的。拿刚去说,现代的曲目明显要比古代的简单,许多歌曲的谱子,右手往往就一个音。曲目中的不和谐音越来越少,根本没有跌宕起伏。过分的电子技术融入,让意境全失。当然,马克对电子的控制是很好的。如果一直这样发展,未来中国音乐方面发展不堪设想,随着曲目简单,真正的技术并艺术为一身的音乐家越来越少,也没有音乐可言了。这样说古典乐是唯一整治这种情况的法宝。古典乐主要只用钢琴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其技术含量相当高,造诣相当深!无奈,好些中国人不赏识古典乐。
如何欣赏古典音乐
所谓古典,其实就是指西方自文艺复兴以降后至我们所在年代前五十年作品的总和。这个古典音乐里“古典时期”的古典二字完全不一样。古典音乐,已经是一个文化范畴的概念。是西方并逐步意味着全球的主流音乐的一部分。确实如此,时至今日,西方古典音乐如同摩天大厦,而它周边的是大片没有影响力的小房子。前后的差距使西方古典音乐已经可以用全球主流音乐,乃至为主流文化的代名词了。古典两字已经不代表时间或者历史性,而是一个文化概念。 但无论它如何强大,作为并非古典音乐原发地文化的我们,对古典音乐也不能盲目接纳。我个人认为,称之为音乐的东西,应该有这些特征:具有优美或者奇特的旋律,具有崇高的情感力量或者神秘情感的隐藏能力,带来愉悦或者引发思考。能符合这些特征的,我才称它为音乐或者古典音乐(有别于流行或者现代音乐)。所以,我喜欢上古典音乐,就是因为那些旋律和情感,最早给它打动的,是十几年前开始留意听古典时,被柴可夫斯基的《斯拉夫进行曲》吸引,开始喜欢上古典。之后,阶段性断断续续地有去听,但都不系统,一直到现在。不过,作为古典音乐,如果要了解其大致全貌,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我们都是业余人士,非专业者那样用时间去欣赏。古典音乐是需要一定“训练”才能欣赏的音乐。这种训练包括对音乐原理,乐器,音乐发展的历史,对作家本人,甚至对演绎的艺术家指挥家都要了解一些。 古典音乐来源于早期宗教的需要,文艺复兴之前,音乐主要是教堂祢撒,比如圣格列高利咏叹。换言之,音乐最早的形式是“声乐”,为何是声乐?因为来自人的声音,才是这世界上最原始,也最能打动人的声音,所以也是最好的“音乐”。当然,那年代器乐确实还没有发展起来。事实上,现在重新听文艺复兴时期的帕克斯特里纳的圣颂合唱,依然具有恒久的魅力,如果你听古典或者浪漫久了,不妨试试去听他的作品。宗教音乐来自这些当年虔诚的信徒之手,来的更简单纯朴又具有情感。他们对后人影响巨大,后世的伟大作品里都有他们的影子(比如亨德尔的祢赛亚,巴赫的B小调祢撒,贝多芬的庄重祢撒,百辽兹的以利亚到现代布列顿的战争安魂曲)了解古典音乐的源头,就等于明白音乐最基本的特征(或者基本“硬件”)就是要有优美旋律和崇高情感。没有这些要素,再伟大的作品,也不是我需要的,当然没有一部伟大作品里没有旋律和情感。又或者说,旋律是一个广义,文艺复兴的音乐几乎“见不到旋律”,只有节奏。 从斯拉夫进行曲开始,到格里格的皮尔金特组曲,到斯美塔纳的伏瓦塔河,我充分感受到音乐的美。我尚且不知道他们来自何方,何许人也,甚至不了解他们的作品的名字。我没有被那些比他们更“流行’的贝3,5,9打动多少前,就喜欢上这些优美旋律的作品。 所以,古典音乐第一要:听你喜欢的旋律,不管它是谁的,或者伟大与否。你是怎样喜欢上巴赫的?!关于巴赫,太多人喜欢和崇拜了。喜欢上他的人有各种理由。有些是因为所有人都喜欢,所以自己就喜欢,正如当所有人都喜欢他时,有些人就开始反对他一样。 我没有了解他多少前,就开始听一套钢琴CD,后来才知道是图蕾克的十二平均律,是我连续听了四年之后才知道的。那几年里,我每晚都在睡前播这套碟。大家都很熟悉巴赫的十二平均律了,也了解各种版本。我是从无知的时候去听的。原因是我晚上失眠,发觉这套CD很合适失眠时听。有时,幸运的话,我会在第一张没有播完就睡着,有时,就要起床几次换碟(很多年后,才想起有多碟CD机早就问世,后悔那时为什么不知道,现在非常喜欢多盘CD就是这原因,一下子买了两台,一台五盘,一台七盘)。听了一两年后,发觉哪天不听就觉得少了什么,才想起没有放那张CD。又听了一段时
喜欢古典音乐和古典意境的是什么样的女生呢
个人喜好,品味不一样,两种音乐的风格不一样而已,但不能妄断说喜欢古典的文化程度高,哪一个品味高。但对音乐的喜好,很大一部分可以反映出人的个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