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俊乔和孟晓洁谁的竹笛造诣高?

唐俊乔和孟晓洁谁的竹笛造诣高?,第1张

唐俊乔。

从她目前公开的竹笛作品中来说,《愁空山》应该是她的技术天花板。《愁空山》有多难呢,这么说吧,目前业内还没有第二个敢说能吹到唐俊乔老师那种水平的。

相比之下,孟晓洁老师目前公开的比较难一些的作品,《行云流水》、《飞歌》、《蝴蝶梦》这些曲目也很难,但业内依然有很多人有实力把这些曲子拿到舞台上演一演。

其次,你说的“竹笛造诣”有些模糊,除了技术因素,姑且再加上对竹笛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这方面她们应该不相上下,但因为时代优势,唐老师略胜一筹。

唐俊乔老师年轻时走南闯北,先是跟着沈音孔庆山老师学习,后来又主要跟随赵松庭、俞逊发两位笛坛巨匠学习演奏,在传承竹笛艺术风格上,她有不可替代的时代优势。

发展上,她学成后经常与一些作曲家合作,搞了很多富有东方色彩但又符合西方审美的音乐作品,在国外演奏颇受好评,把中国竹笛带向世界,应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再加上那几年改开没多久,国家那时候很支持这样的文化输出,这也是另一个时代优势。

孟晓洁老师是国内第一个竹笛女博士,师承张维良教授,在竹笛传承上肯定没有问题,只可惜没赶上那个时代,没法学到更多。

在发展上,她一方面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符合当下年轻人审美的音乐作品,使年轻人了解并喜欢笛箫。另一方面,她在研究国外尤其是东亚的吹管乐器,应该是做出了许多成绩,只是没有大范围公开,期刊论文啥的我也懒得去查了,有兴趣的自己去知网上找找看吧。

其实论辈分,唐教授是和张维良教授一辈的,所以这问题就不对劲。孟老师还年轻,未来可期。期待她更多好作品。

竹笛,汉族乐器名,中国传统乐器。笛子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因为是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也称为“竹笛”。竹笛流传地域广大,品种繁多。使用最普遍的有曲笛、梆笛和定调笛。还有玉屏笛、七孔笛、短笛和顺笛等。

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华夏民族特色,发音动情、婉转。龙吟,古人谓“荡涤之声”, 故笛子原名为“涤”。笛子是中国民族乐队中重要的旋律乐器,多用于独奏,也可参与合奏。

竹笛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外呈圆柱形,在管身上开有1个吹孔、1个膜孔、6个音孔(低音大笛,如大G、大A有7个按音孔。)、2个基音孔和2个助音孔。笛身 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

笛塞用软木材制成的塞子,装在吹孔上端管内一定的深度里。

吹孔:是笛身左端第一个孔。笛子能发音,就是通过吹孔把气灌进笛管内,使笛膜和竹管内的竹簧产生振动。

膜孔:是笛身左端第二个孔。主要用来贴笛膜。笛膜在这里起着变化音色的作用。

笛膜:一般是用芦苇膜做成的,经揉纹后取一小方块使用。经过气流振动笛膜,便能发出清脆、明亮的声音。

按指孔:共有六个,分别开闭这些音孔,就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

上出音孔:可用来调音,起着划定笛子最低音范围的作用。

下出音孔:在上出音孔下端的两个孔,可用来调高音,起着美化音色、增大音量的作用,也可系飘穗之用。

海底又称笛头:是由笛塞内沿至吹孔中心的一段笛身内膛,它阻止气流向上流动,使口风向下流动,集中发音。

扎线:缠于笛身外面,起保护笛身以免破裂的作用。

镶头:通常在笛身左端(或两端)镶以牛骨、牛角、玉石或象牙,称为镶头。

-

肯定是千元以上——

专业乐手用的演奏笛多是定做的,他们与制笛师都有密切的联系。

乐手一般先去选料,选好后缴纳定金千元左右,约好取货时间,

商定好价格。取货时再付全款。

  琴箫合奏曲中,比较广为大家熟悉的是电视剧《笑傲江湖》中曲洋与刘正风“一个抚琴,一个吹箫”演绎的《笑傲江湖曲》。

  琴,即我们常说的“琴棋书画”中的琴,指古琴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到现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

  古琴起源于先秦时期,此时的古琴承载着巨大而厚重的社会政治使命,与天地自然‘巫术图腾等有着紧密的关联.一些贵族死后要用上好的木材斫成好琴来陪葬.秦汉时期古琴在相和歌曲中的广泛应用使其自身演奏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汉代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都丰富‘充实了古琴的曲目.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出身于庶族寒门的文人由于门第的限制往往郁郁不得志,以遁逸的方式与社会抗争,常以琴自娱所以此时的歌曲大多来自民间,以爱情为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唐代时由于琵琶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古琴艺术受到了相当的限制,但琴谱的产生积极推动了古琴艺术的发展与传播,使得古琴在百舸争流中稳步前进.宋元时期世俗音乐的发展对古琴起了积极的影响,两代政府对斫琴也十分重视,创制的琴曲空前丰富.明清时期古琴艺术遍及到佛‘道及粗通文墨的人之中,士大夫也十分提倡古琴艺术.

  中国音乐追求的是”天人合一”其立足点在于人们对音乐本体与宇宙之间关系的认识.关于古琴哲学的思考起点甚高,弹者听者对于古琴之音都有静肃之感;琴器自身令人敬畏,顿思千古之忧思,这样的琴乐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喜爱,古人即有”今人多不弹”的慨叹.

  我个人觉得中国十大古典音乐之一《梅花三弄》是最好听的琴箫合奏曲。

  此曲无论是古琴独奏铿锵奏出的梅花铁骨铮铮、迎寒傲立的坚毅气节,还是洞箫独奏徐徐吹来的神清骨秀、典雅高洁梅花的品质,亦或是琴箫合奏一唱一和表现梅花宁折不屈、超凡脱尘的境界,都让人听之顿感心旷神怡,思之犹闻暗香浮动。

  当人在音乐审美的精神体验中上升到了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更高境界时,天人之“和”便成了感悟乐曲的一种最高美学境界。其乐其和,有情而不拘于情。超越了生命本体而达到无拘无碍、和乐自得的境界。

  用道家思想体会《梅花三弄》的内涵,有其独到之处。老子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给人的感觉是“道”恍惚而迷离无定,神秘而虚无飘渺。那到底如何把握“道”,进而理解乐曲呢?老子又云:“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就是说人在排除感性经验,依靠内心修养,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后,便能于自然而然的状态中把握住道。

  由此再看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老子的“大音希声”,我们便可略有所悟了。“大音”尽管是感官所不能把握的对象,但仍是可以由心灵给予把握和认识的。在聆听《梅花三弄》中,有时会进入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而沉醉于超乎音响之上的意境。不知是由乐引发了象,还是由物表现了乐。人在其中已不重要,虚无的与乐融为一体,进而化在乐所描绘的象中,忘“我”了。在中国古老的道家思想中,要达到“忘我”这一超凡脱俗的境界,是要通过个人不断的心性修炼来实现的。以乐教人,修身养性,音乐所起的道德教化作用,正是此曲与中国古代哲学融合的最好表现。

  情趣高雅的《梅花三弄》,以它鲜明的音乐形象和特有的艺术魅力,为人们所喜爱。作为中国古典器乐作品里的一株奇葩,必将弥久愈香,长开不败

  古曲《梅花三弄》简介: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是东晋桓伊所奏的笛曲。此曲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来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曲中泛奇曲调在不同的微位上重覆了三次,所以称为「三弄」。

  《梅花三弄》是一首古琴曲,由笛曲改编而来,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梅花三弄:古琴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是东晋桓伊所奏的笛曲。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约414~466)《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

  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

  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后人入于琴。”“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三弄之意,则取泛音三段,同弦异徵云尔。” (明《伯牙心法》)从这里可看出,它首先是一首笛曲,后来才改编成古琴曲(作者究竟何人,难以定论)。

  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其节奏较自由,曲终前的转调令人耳目一新。

  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称为《三弄》。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视频:梅花三弄(琴箫合奏)唐俊乔、李村

  http://youvideosinacomcn/b/753086-1220207084html

唐俊乔的水平是很不错的,但和她的名气和荣誉相比,总觉得有些名不副实。举个例子,她演奏的《山村迎新人》,始终不能把这支曲子的本色诠释出来,这大抵和其继承南派的笛子很有关系。从头到尾,是在偷巧用南派的技法和气息处理来表现这支反映北方山村的竹笛独奏曲,就好比是《天龙八部》里的鸠摩智,用道家小无相功催生少林寺的七十二绝技,始终难登顶峰。

但话又说回来,唐俊乔的老师俞逊发功底比起扎实数倍,无论南派北派,信手捏来。

唐俊乔还需要虚心学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679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