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贝多芬的故事

关于贝多芬的故事,第1张

1、贝多芬的家世背景

他的父亲约翰·范·贝多芬是科隆选帝侯宫廷的男高音歌手,兼钢琴与唱歌教师,因嗜酒影响全家生活。其母玛丽亚·玛格达琳娜只活了41岁。

贝多芬是家中的第2个孩子(第一个早夭只活了6天),此后其母玛格达琳娜还相继诞下5个孩子,但只有两个男孩卡斯帕尔·安东·卡尔、尼古拉斯·约翰长大成人,他们在贝多芬的音乐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贝多芬的感情生活

贝多芬始终没有找到终生伴侣,终生未娶,但是其情感经历是相当丰富的。1800年,贝多芬被16岁的贵族**琪丽爱泰迷住。由于出身的天壤之别,最终使他们劳燕分飞,使得当时深受耳疾扰的贝多芬差点为她自杀,并为她创作了《C小调月光奏鸣曲》。

1804年贝多芬与寡妇约瑟芬产生了感情,但二人最终因身份地位相差悬殊,失之交臂。

3、贝多芬的童年

贝多芬自小家庭环境不好,他的母亲和父亲是二婚,父亲只是个歌手,平时就给些贵族表演取乐,赚钱不多,又经常酗酒,酒喝多了就耍酒疯,打骂他们母子二人。

所以贝多芬不仅有个贫穷的童年,还是个不幸的童年。贝多芬的父亲为了让他出去赚钱,就虚报他的年龄,年仅六岁就被父亲带着到处表演。

4、贝多芬交友

1787年春天,贝多芬第一次访问维也纳,见到31岁的莫扎特,其弹奏技术受到莫扎特的赞赏;同年结识比自己大9岁的华尔斯坦伯爵,他是贝多芬在艺术事业与经济上的重要支持者。

1790年,作曲家海顿去伦敦途经波恩,贝多芬结识海顿;同年受委托完成了两部清唱剧:《为约瑟夫二世逝世所作的悼念清唱剧》(woO87),这也是贝多芬第一部与政治沾上边的作品;以及《为利奥波德二世登基而作的清唱剧》(woO88)。

5、贝多芬的死亡

贝多芬身边一直没什么亲人,只有他弟弟卡尔给他留下一个侄儿。他把希望寄托在小卡尔身上,他想把小卡尔领上高等教育之路,并给侄子筹划了无数美妙的前程。可小卡尔却辜负了伯父的希望,他去经商,结果负债累累。

迫于债务,他朝自己头上打了一枪,但并没有死掉,然而贝多芬却受到了巨大的创伤,几乎丧命。两天后才重新想起。等到医生来了,贝多芬病情恶化,虽经三次手术,但医治无效,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贝多芬终于明白,他在家乡是不可能有更大进展的,于是决定再到维也纳去寻求他的幸运。此时莫扎特已经去世了,但是海顿刚刚获得他第一次在伦敦的胜利,正处于盛名的高峰。在经过波恩的时候,海顿已经听过并且大加赞赏贝多芬的大合唱之一,因此贝多芬决定首先转向海顿学习。海顿这时早已过了他的青年时代,并且在创作和指挥自己最伟大的作品时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勤奋。难怪他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改卷子。而且他要求学生们每一堂课只交两毛钱,他大概觉得自己也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在练习稿纸上。于是贝多芬常常发现他的练习中有些未改正的错误,他很生气。当那年老的教师出发到伦敦进行第二次访问时,贝多芬转向一位天才较低但很严格的教师学习。后来他常常大声宣告他从海顿那里什么也没学到。不过,不久后,他一定会逐渐觉得,假如他没有从改正练习方面得到什么的话,他却从海顿那里获得了灵感,因为他把他最初的几首钢琴奏鸣曲献给了海顿。而且当海顿为他的《创世纪》的演出最后一次在台上露面,被他的几个仆人扶出去的时候,贝多芬弯下腰来亲切地吻了这位衰弱的老人。

  作为卓越的钢琴家,贝多芬受到维也纳上层社会的热情欢迎,同时他在维也纳拜师学艺,其中有著名作曲家海顿。海顿尽管喜欢贝多芬的才能,但心中并不十分喜欢他的性格,因为年轻的贝多芬有太多的热情和怪异的念头了。同时,贝多芬也并不喜欢海顿。这也难怪,全身都是叛逆的贝多芬,怎么能和幽默轻松的“海顿爸爸”谈到一起来呢?

  另一个版本的是这样描述的:

  贝多芬年轻时曾从前辈作由家海顿学音乐,可是海顿的乐曲其风格比较沉静,而贝多芬则情感奔放,彼此不很协调,因此师生之谊就不很浓重。有一次贝多芬发表自己的作品,海顿问他:“为什么不说明是‘海顿弟子贝多芬的作品’呢”

  贝多芬直率地回答:“因为我没有从你那里学到什么。”从此两人失和。但是,海顿晚年有一次听到自己的宗教剧《四季》在维也纳演奏因感动而晕倒时,贝多芬却马上去扶持,并吻他的手。

  而他献给海顿的钢琴奏鸣曲 正是op 2 no 1(第一乐章作品2之1)

  1、人物简介

  史蒂夫·贝多芬(Steve Beethoven),生于1779年12月17日,逝世于1818年3月26日。德国作曲家和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代表作有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5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7交响曲、d小调第9交响曲《合唱》(《欢乐颂》主旋律)、序曲《爱格蒙特》、《莱奥诺拉》、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5钢琴奏鸣曲《春天》、F大调第2号浪漫曲。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作品风格

  贝多芬的作品以富有英雄性、戏剧性和思想性而闻名。正如他自己所说:“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例如他最著名的《第五“命运”交响曲》中的“命运动机”描写了与残酷的命运斗争,并最终获得胜利的信念。他一共创作了9部交响曲,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为《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和《第九“合唱”交响曲》。他的钢琴音乐作品则以热情豪放和对比强烈的交响性著称。钢琴奏鸣曲在他的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但体现了他个人音乐创作风格的演变,而且预示了钢琴音乐从古典主义进入浪漫主义的过程。从他的第二奏鸣曲第三乐章开始,贝多芬用谐谑曲代替了海顿和莫扎特使用的小步舞曲。自此奏鸣曲式的结构为:第一乐章,戏剧冲突性;第二乐章,抒情或沉思性的慢板,用来表达复杂的内心情感起伏;第三乐章,小步舞曲,贝多芬用谐谑曲替代;第四乐章,回旋曲,热烈、节庆性特征。在奏鸣曲作品中最著名的是《热情》、《悲怆》、《月光》、《黎明》和《暴风雨》五首。在贝多芬的晚年,他还写了六首四重奏,其中代表作为《降B大调四重奏》。在歌曲创作方面,有声乐套曲《致远方的亲人》、康塔塔《庄严弥撒》等重要作品。他的最重要的一部歌剧为《费得里奥》。

  3、时代背景

  贝多芬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的创作构思宽广、形象宏伟、感情深邃、对比鲜明,这使他偏重于采用并扩充奏鸣曲式;同时由于创作的形象丰富多样,运用在各作品中的奏鸣曲式又各有特点。贝多芬的其它管弦乐作品有《小提琴协奏曲》、五部钢琴协奏曲,两首序曲、钢琴乐队、合唱幻想曲、两首小提琴曲与乐队浪漫曲等。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种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

  4、人物评价

  贝多芬的伟大,决不仅在于身为一个音乐家。他有对于人生的大苦闷与精练的美丽的灵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在贝多芬稍前的时代,欧洲乐坛上的大圣是莫扎特。然莫扎特的音乐的价值,毕竟止于一种“音的建筑”,即仅因音乐的“美”而有存在的意义而已。至于贝多芬,则更有异彩,他的音乐是他的伟大的灵魂的表征。莫扎特的音乐是感觉的艺术,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的声响。

如果听到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这个失明女孩的眼睛可能会有改善的迹象。

该曲大约完成于1808年,是他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此时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完全失聪,这部作品正表现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是一部体现回忆的作品。

这部作品1808年在维也纳首演,由贝多芬亲自指挥,在首演节目单上,他写到:“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整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与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同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

扩展资料:

这是一个描写静观默想的乐章,在形如小溪潺潺流水的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的伴奏下,第一小提琴所呈现的第一主题显得悠扬而且明亮、清澈。音乐有如清澈的溪流,舒缓平静,偶有熏风微拂,水面上荡起轻微的涟漪,扭动了水面上倒映的白云树影。

远处的树林好像在做着深呼吸,音乐的律动微微开合,暗示着一种生命的韵律涵养在博大廖廓的大自然里。一组木管乐器摹仿的鸟鸣打破了宁静,音乐更加富于诗意。

贝多芬的一生是勤奋刻苦的!

239前他出生在德国莱茵河畔的一个音乐世家里,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音乐,由于勤奋刻苦,他在12岁的时候就能自如演奏钢琴和小提琴,14岁参加了宫廷乐队并担任队长,人们称他为“音乐神童”。

可是贝多芬很不幸,在26岁的时候患上了耳聋症,并且无法治愈。要知道一个音乐家没有了耳朵就像行人没有了眼睛,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困难啊!但是贝多芬毫不屈服凭着对音乐的热爱克服了巨大的困难,创造了更辉煌的人生!《欢乐颂》是贝多芬用整整30年的时间创作的,54岁时在维也纳演出获得巨大成功,观众们连续五次为他鼓掌,他虽然听不到,但是他仍然感受到了大家的热情。

《欢乐颂》让我们感受到了热情、饱满、雄壮,他歌颂的是欢乐,演唱者用崇高的情感坚强有力地表达了人们向往“和平 自由 平等”

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

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去世,享年57岁。

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

扩展资料:

贝多芬始终没有找到终生伴侣,终生未娶,但是其情感经历是相当丰富的。1800年,贝多芬被16岁的贵族**琪丽爱泰迷住。由于出身的天壤之别,最终使他们劳燕分飞,使得当时深受耳疾扰的贝多芬差点为她自杀,并为她创作了《C小调月光奏鸣曲》。

1804年贝多芬与寡妇约瑟芬产生了感情,但二人最终因身份地位相差悬殊,失之交臂。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701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