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觉的重要性和意义

触觉的重要性和意义,第1张

触觉的重要性和意义如下:

通过触摸,感知,辨别物体的质地,形状等,提高幼儿的感知能力,丰富有关词语。

触觉是人体发展最早、最基本的感觉,也是人体分布最广、最复杂的感觉系统,是婴儿认识外界事物,探索世界奥秘的重要途径。新生儿对不同的温度,湿度,物体的质地和疼痛有触觉感受能力。就是说他有冷热,疼痛的感觉,喜欢接触质地柔软的物体。

嘴唇和手势是触觉最灵敏的部位,新生儿就有吸允手的动作而自我满足。总之触觉是小婴儿安慰自己,认识世界以及和外界交往的主要方式。

透过多元的触觉探索,有助于促进动作及认知发展。妈妈还怀着宝宝的时候就开始发育了!丰富的触觉刺激对智力与情绪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良好的触觉刺激是宝宝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

注意事项

孩子的触觉是认识世界的渠道之一,所以不要太限制他的活动。不要给孩子戴手套或者捆绑手臂。孩子吃手、吃玩具、抓脸的过程就是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过程。另外,要想保持触觉的灵敏性,最忌讳极端的触觉体验,超出孩子承受能力的烫、冷、粗糙等感觉都不要让孩子体验。

1、心理学对于“情感”的定义。

心理学把情感定义为:“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2、对于“情感”定义的转换。

从这个心理学定义可以了解到:情感是一种主观体验、主观态度或主观反映。属于主观意识范畴,而不属于客观存在范畴。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主观意识都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情感是一种特殊的主观意识,必定对应着某种特殊的客观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这种特殊的客观存在。感情,是人内心的各种的感觉、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综合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是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以及附带的生理反应。如:喜、怒、哀、乐等,感情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常跟心情、气质、性格和性情有关。

感情

感是思维概念,是感觉,情是依托依赖。思想的相互依赖就是感情。感情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普遍、通俗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也有一些细腻微妙的情绪如嫉妒、惭愧、羞耻、自豪等。情绪常和心情、性格、脾气、目的等因素互相作用,也受到荷尔蒙和神经递质影响。无论正面还是负面的情绪,都会引发人们行动的动机。尽管一些情绪引发的行为看上去没有经过思考,但实际上意识是产生情绪重要的一环。生活在这个多姿多彩世界中的人们有着七情六欲,有着喜怒哀乐,有着千变万化的情感生活。

查尔斯·达尔文在1872年写过一本《人与动物的感情表达》。达尔文认为,情绪帮助动物们适应环境。表达情绪和表现动物的身体特点有同样作用,例如,狗在地盘被侵略的时候愤怒狂吠,让敌人认为它比实际上更具有攻击性。达尔文认为,情绪大多有目的性,因此是自然选择的产物。

为了生存,人类必须探索环境(好奇)、吐出不小心吃的异物(恶心)、建立社会关系(信任)、避免伤害(恐惧)、繁衍(爱)、战斗(愤怒)、寻求帮助(哭泣)、重复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欢乐)。在原始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情绪可以让人类自动趋利避害,做出更利于生存的选择。尽管愤怒看起来没什么好处,但在原始部落里,可以让一个人被人害怕并建立起威望。羞耻和骄傲可以促使一个人维护自己的社会地位。

在社会生活上,情绪帮助我们:

与其他人交流感情(如婴儿不会说话也能成功交流)。影响其他人对我们的态度。表示善意(如不是出于喜悦,只是礼貌性的微笑)。

姐姐上小一之后,发现了一些做作业方面的问题。通过七感测试发现,姐姐的触觉分数很低,需要做一些这方面的提升。于是这段时间就重点就触觉进行了学习。

什么是触觉?

当我们闭上眼睛摸石头,对石头的感受可能是凉凉的、滑滑的、长长的。睁开眼睛前后,也会有不太一样的感受,如摸到的感觉比睁开眼睛看到的要大,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如牙齿有龋齿,我们用舌头去舔这个洞,会感觉这个洞很大,实际上是极小的一个洞。

在与石头感知的同时,不仅感知到石头,还感知到石头与手接触的部分。同理,对自己的身体只有通过接触和感知,才能了解自己的身体。

我们每个人都大致体会到自己的后背在什么位置,但是后背究竟在什么位置,没有一个精确的概念。当拿石头碰触后背的时候有什么感受,是否发生了变化?我们可能会感受到石头划在脊柱右上侧,并且这个感受会维持一段时间。

只有当身体被碰触的时候 ,我们对自己的身体才有一个想象。只有通过碰触,我们才能够知道自己的物质身体。 镜子是完全不一样的,能看到任何东西,对自己的身体的感受和感知只有通过碰触才能获得。我们生命的开始,就是通过深入的强烈的碰触开始,如自然生产孩子从头到脚都会受到产道的挤压。

我们生命的开始,就是通过强烈的碰触体验来感知自己的身体。但是这些对于生命是不够的,在出生之后我们要获得成千上完的碰触来获得对身体存在的感知。

触觉的特点 :

1、 存在:对身体存在的感知 。了解到自己身体的存在,需要持续的触碰,如洗澡、换尿布、涂油、抚触、拥抱等。只有通过触觉,才能感知自己身体的存在,其他感官不存在这种能力。

2、 身体图,对自己身体图景的认识 。孩子的身体通过碰触,如爬行时,与家具、地板等其他物体的碰触,在内心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图景的认识。通过碰触,孩子会在内心形成自己的身体图景,如身高和体重一生变化,通过与他物发生碰撞,身体图景就不断的修改。如在孩子长高时,特别是青少年时期,四肢迅速变长,有些孩子表现得不够灵活,就是身体图景未及时更新。有个妈妈说她怀孕期间,身体发生变化,内心图景未变,走路会碰到物体。碰撞让我们对身体图景进行更新、补充。

3、 边界,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点 。孩子三岁左右一系列的碰触,对身体形成边界,内外的差别,自己与他人的差别等。这些是非意识的体验,而是情感的体验。边界的形成让孩子形成我不再是世界的一部分的概念,我在身体里,外面是他人。如果孩子碰到桌子,问他哪里痛,他不指自己的头,而指桌子,说明孩子并未与世界分离开。

基于对边界的体验,孩子画画也有变化。3岁前,孩子画画的形状基本上是龙卷风形状的,这是运动机能的自然体现。三岁之后的画,会是一个闭合的圆,不留有空闲,是完整的空间,这就是孩子的我。

孩子在三岁左右能否形成边界感,在自己的闭合世界、家里是否安全很重要。这期间最重要的是安全感。只有在自己的身体里感觉像是在自己的家里,他才能从这里出发,走向世界 。

如果孩子在自己的身体里感觉不到舒适、安全,就会表现出超级活跃、有攻击性的样子。这种孩子并不是真正的有攻击性,而是通过身体的碰触来寻找边界。孩子在寻找自己需要的东西,只是没有找到良好的方式,导致其他的孩子不能接受。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敞开的房间里,到处都是洞或者缝隙,会有什么感受,肯定会感到害怕,因为任何人或物体都可以进来。这些活跃的孩子也是,在自己的身体里,到处都是洞和缝隙,他会感觉到不安全,就会变得很活跃,到处寻找。就像一个充满气的气球,如果把口系好,它会安静的呆在那里,如果不系上口,它就会出溜一下蹿到别处。

孩子也是一样,需要一个完美的、完整的、闭合的边界 。

如果孩子在关键期,错过了创造完整的、闭合的边界的最佳时期,可以弥补吗?下一篇接着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715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