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女教师,但我一直想当一个山村女教师,我喜欢农村里面的那种清静,学校终于在我的再三请求下,我的山村女教师的愿望也终于实现了。正是因为我去了山村,才遇见了我现在的老公。我和老公也算是一见钟情,没过多久我俩很快就陷入了爱河。我以为我的山村女教师的生活可以这样幸福的过完,但没想到我的丈夫竟然背着我出轨了
我和丈夫是一见钟情,所以我们交往没多久,就在一起了。丈夫的家是在山村,由于家庭条件不好,我爸妈当时怎么也不同意我们在一起。我是一个对感情比较执着的人,我认定的人肯定是不会轻言放弃的。后来没有办法,家人也只能随我的意。结婚多年的我们,丈夫也很努力,跟着他的这几年也没有让我吃苦。
有一次他带着我去参加他们的公司聚会,当时他们公司有一个女同事,老是过来给他搭讪。老公很大方的向她介绍我是她的妻子,她的同事很尴尬的走了。这个时候我心里真的是特别开心的,我感觉我真的没有选错人。但现实总是和理想是相反的,往往对一个人的爱付出的越多,他越是做伤你心的事。
我始终不敢相信,我的丈夫竟然背着我出轨了。丈夫的出轨对象不管是谁我都能接受,但唯独没想到丈夫的出轨对象竟然是我的妹妹,那个和我从小长大的双胞胎妹妹。
我和妹妹虽然长得像,不过我们的性格却是差很多。我是属于比较温柔型的,妹妹是属于那种很活泼开朗型的。当时妹妹学习不好,家人就没有供她读大学,因为这事妹妹还和我大吵了一架。但不管发生什么,我们的感情依旧很好。
教师调试情感的方式有:深呼吸、静思、适当发泄、转移等。
1、深呼吸:当我们遇到特别愤怒的事情时,心情肯定会突然紧张起来,这时要马上深呼吸,便可以有效缓解,这个方法也是我作为一名教师经常使用的方法。
2、音乐疗法:这种方法在我们此次的心理健康课程中提到过,在心情低落时可以听听激烈的歌曲,也对情绪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3、静思: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思考,把不良情绪消灭掉。
4、美食:吃一些甜品或者火锅可能会让自己获得幸福感与满足感,当不开心的时候就可以尝试一下这种方法。
5、适当发泄:可以选择一个空旷的屋子或大山、大海边进行喊叫,将心中的愤怒发泄出去。
6、转移:当情绪激动时,可以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转移到其他事物或活动上去,在课堂上有不良情绪时,可以及时把情绪转移到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话题上,下课后再慢慢解决。
7、换位思考:我们作为教师,应多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角度感受他们面临的成长和学习中的烦恼,使自己与学生和平相处、关系融洽,也有理由学生的心理健康。
8、更新环境自我调节法:在压力太大时可以变换一下环境,去教室外边看看景色,尤其是像在大山里教学的老师,可以看到更多不一样的景色,调节心情。
9、鼓励自我法: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多激励自己,给予自身更多的自信。
10、推移时间遗忘法:有时候时间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积极忘去眼前的种种不愉快,不让痛快缠绕自己、牵制未来。
作为一名教师,做到不带个人情绪教育学生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任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和性格特点,很难完全摆脱个人情感的干扰。但是,尽量减少个人情绪对于教育工作的干扰,是每个教师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首先,教师需要认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并加以控制和管理。在课堂上,当学生的问题或行为触碰到自己的痛点或敏感点时,教师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这时,教师需要积极调节自己的情绪,通过深呼吸、缓慢思考等方式,让自己重新进入冷静的状态,保持理性。
其次,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需求和利益,将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放在首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带入个人情绪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发展各自的潜能。
此外,教师还需要注重自身的职业素养,保持专业性和客观性。教师应该始终坚持公正和平等的原则,不能因个人情感而偏袒某些学生或对其他学生存在偏见。在进行评分、考试或处理纠纷等方面,教师需要理性思考,确保处理的结果是公正合理的。
最后,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以更好地服务学生。教育工作是一项需要不断适应变化的任务,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来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
总之,教师要做到不带个人情绪教育学生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和提高的过程。教师需要认识到自身情感状态并进行控制和管理,注重学生的需求和利益,保持专业和客观,在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同济大学教授招收硕士生信息引发讨论,校方表示老师个人特点不干涉,但每个教师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服务好学生。
二、教师的心理品质
(一)人的心理现象的多样性 人的心理现象不仅有人类共同的、一致的一面、而且还有因人而异、互不相同的一面。比如:在认识事物时,有的人认识深刻,有人肤浅;有人记得快,有人记得慢,有人记得牢,有人忘得快。在对待事物的态度上,有人热忱,有人冷淡,有人容易激动,可事过则淡漠,有人表面上平淡.而感情深沉。在行动上,有人勇敢顽强,有人则怯懦软弱;有人有毅力、有恒心,有人则半途而废;有人踏实,勤恳,有人轻浮、怠惰;有人谦虚、谨慎,有人高傲自大——真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的心理不同,就如同人的面貌不相同一样),人的心理是千差万别的。这就有个人的心理品质问题 。
(二)心理品质 心理品质是一个人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在、教育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不仅依靠教师的专业专门知识,也有赖于教师的心理品质。心理品质的好坏,也同样影响着个人的工作、生活等方面,亦同样影响着个人的家庭。换句话说,心理品质的好坏,影响着个人在社会舞台上扮演的各种角色。
(三)教师的心理品质 教师应该不断培养发展自己有利于教育工作的心理品质。教师的心理品质,包含哪些内容呢?这有教师的注意、情感、意志、兴趣和个性、教师的能力、动机等方面。
1教师的注意
所谓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指向就是指在每一瞬间、人的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指向的对象,而同时离开其他的对象。注意的集中,就是人的心理活动贯注于某一事物,也就是说注意不仅是有选择地指向某一事物,而且要用全部的精力来对待这一事物,使活动不断深入下去。人的注意品质有:
(1)注意的相对稳定性;
(2)注意的范围;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良好的注意品质也是教师有效工作的必要条件。有经验的教师站住讲台上,能注意到全班所有学生活动的情况。这就是所谓注意的范围。注意的范围是稳定在一定时间内的范围。注意稳定性的类型有:
(1)外界稳定型;
(2)内向稳定型;
(3)混合稳定型(这是最理想的)。
注意的分配是指一个人除了能把自己的某些心理活动主要地指向而且集中于某一事物的以外,同时又能把自己的有关心理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分配到其他事物的特殊能力。注意的转移是指一个善于把自己的有关心理活动有意识地、而且迅速地从某一事物转向并集中于当时所指向集中的另一事物的能力。
2.教师的意志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制订计划、采取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一个教师要想深刻地影响学生和克服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困难、需要教师有一个优良的意志品质。这包括目的坚定性;教师的坚决、果断和不屈不挠的坚定信念;教师的沉着、自制、耐心和行为一贯的坚持性。
3.教师的情感
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我们称为情感或情绪。教师良好的情感品质(爱,丰富和乐观向上)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有着直接影响,是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品质。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4.教师的兴趣
兴趣是个人力求接近、探索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态度和倾向。兴趣在人的心理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感兴趣时,便会对该事物产生特别的注意、也对该事物观察敏锐、记忆牢固、思维活跃、情感浓厚。 兴趣是最足以表现一个人的个性的一类心理特征。不同的人在他们的兴趣方面是最会表现出很大的个别差异的。而这种个别差异常在兴趣的倾向性、广博性、持久性和效能性等品质方面有所表现。 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他们对许多事物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广阔而丰富的求知兴趣和对教育工作的兴趣,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动力之一。 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有强烈的工作热情,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并力争做出成绩。这种兴趣促使教师积极地去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仔细认真地、充满热情地工作。
5.教师的个性 个性又称为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即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它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个性倾向性。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
第二,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
第三,个性自我调节。如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无锡市蠡园中学,朱小蔓讲座,2015年5月15日,
主题是《情感经验和教师成长》,一个多小时的讲座简明扼要。联系陶行知先生的爱的教育,联系当下的生命教育,朱教授的讲座勾勒一个大概的概念框架。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内在兴趣和热爱,来自于一种联结感的体验,一种重要的自我经验模式。这个和我最近阅读的书似乎有一些相关呢。《遇见未知的自己》《自我观察》《心灵神医》《亲密关系》,都是从建立身心灵联结的基点开始,走向积极情感的累积和负面情绪的澄清。这也是教师职业生活的自我经验模式的发觉和完善。人在关系之中运转,重新恢复当下教育情境之中缺失的联结感,为生命的成长接种“生命疫苗”(吉登斯)。朱教授引用并且强调了陶行知先生的话,为了爱的教育找线路,寻方法,造工具,使这爱可以流露出去完成其使命,引用了夏丏尊先生关于池塘改革的观点,朱教授指出,教师就应该做一名情感丰富的人,摒弃静态的、权威的、一厢情愿的、单向度的爱,在积极的对话之中敞开自我生命和不断成长,创生一种共同的、享用道德的教育生活。(《学会关心——另一种教育模式》)
构建一种基于人道的师生关系。价值序阶错乱导致情感矛盾,身心灵生命间发生不平衡,导致认知和情感的失调,身心的失调。支持学习者冒险,
其中有两大情绪情感经验对于教育者特别重要,一是积累正面的情绪情感经验,二是澄清负面情绪情感经验。在生命年龄的关键期,在特定的生活情境里,生命中的正当的情感需求得到及时适切的回应,人藉此建立并不断积累、重温安全的、惬意的、友善、信任的经验,这在儿童期和少年期特别重要;她们是人性中的真善美的根,是日后自由飞翔的翅膀,也是现代高风险社会里能够识别和抵御诱惑与恶的生命“疫苗”(吉登斯)
——朱小蔓《情感经验和教师成长》
这两天读了朱小蔓教授推荐的书《学会关心——另一种教育模式》。诺丁斯的作品,一名旧时的高中数学老师,一位教育哲学家,一位课程专家。诺丁斯女士的视角比较广阔,她的几个观点值得当下学校教育的实践者们深深思考。人文课程(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程)不应该成为学校的主要任务或者说核心任务。面对学生真实的生活,兼顾其未来,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这才是学校最主要最核心的目标。
人的生命是一个身心灵相互联结、依存并且相互转化的统一体,它自身是不断内部循环的小宇宙。
同时,人的整个生命体又与外部世界、他人发生联结,在种种或远或近的关系(时空)中度过生命,获得属于自己生命的独特感觉和经验。
无论哪个方面都体现:人在关系中才能维持生命作为一个完整体顺畅“运转”,协调发展。
因此,为自己的生命,同时也与其他生命构建起怎样的内部关系?如何看待并且处理这种种关系?——既是道德教育永恒的话题,也是生命教育的价值意趣。
人与其他动物物种都有“生命”,不同的是只有人才有“生活”、有“生活史”,要“过生活”,这是一个从历史—社会—文化视角讨论人之生命的深刻命题。
斯特劳森曾经提出一个“经验之人”的概念。依他的理解不存在一个与肉体存在分开的“纯粹的自我意识”。他顾及到了具体感觉的身体性,而这种身体参与的自我感觉脱如果离开具体的时空(关系)层面是无法描述的。
德国学者费迪南˙费尔曼在《生命哲学》中进一步论证了“作为自我经验模式的生活经验”,认为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的经历来表示自我认同的。其中特别重要的认识还有:“生活是获得具体经验的媒介,这种媒介把客观的内容和主观的内容联系在一起”。
生命体内间际以及它们与外界的联结、依存和转化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们可以作为客观知识进行认识,而基于联结感的主观体验则是人的生命现象独有的普遍性生活经验。
最为常识性的诸如:人类婴儿在母腹中觉知到与人、与外物的关联、联结,其发生在个体生命的最初几个月;人在生命终结前最难割舍的,对亲情、友情的感情依恋等等。
人类婴儿最初的联结感是混沌不分的。它渐渐在环境和关系中,在脑发育、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分化出种种我称其为联结感的变式情感。如——与人的亲近感、安全感、依恋感、信任感、同感共受、共情、同理心;——对其他生命物种的怜爱、欣赏和感情移入;——对超越物质、超越当下的憧憬、向往;对高尚、神圣的崇敬、敬畏,对绝美事物的流连忘返;——对知识间的奇妙联系、相似性、连续性的敏感、兴趣、迷恋、专注和追寻;
这种种反应着不同的生活内容,但却有相似结构的情绪情感是人的生命具体经验的表征,它是“被感觉到的意义”,有其内容和形式的“独立性”。它“以一种直接的方式,也就是人不能把主体和客体清楚分开”的方式发生。
虽然长期以来,不能从认识论哲学,从科学形态的心理学,以及从知识—理性—规范形态的教育学殿堂登堂入室,但它们是人在生存活动中,在劳动、学习、交往、艺术审美活动和精神崇拜活动中获得的最真实可靠的自我经验。
如果真的关爱生命就不能不关爱这些生命的自我经验。
因为,当种种变式的主观联结感在生命体内产生,生命的内外关系便呈现出和顺、通畅、惬意、兴味盎然的情绪情感;相反,如果联结感出现阻滞、割裂,它表现为生命的内外关系不畅、情绪沮丧、扭曲、了无兴趣、压抑、疏离、自我封闭、防御和逃避等等的倾向。
而且,它们并不只是人的封闭的内心生活。它们是生命活动最具动力性的机制,影响生命状态,所以又是生命态度形成、稳定为人格、性格最丰富稳定的来源。
其中有两大情绪情感经验对于教育者特别重要,一是积累正面的情绪情感经验,二是澄清负面情绪情感经验。在生命年龄的关键期,在特定的生活情境里,生命中的正当的情感需求得到及时适切的回应,人藉此建立并不断积累、重温安全的、惬意的、友善、信任的经验,这在儿童期和少年期特别重要;她们是人性中的真善美的根,是日后自由飞翔的翅膀,也是现代高风险社会里能够识别和抵御诱惑与恶的生命“疫苗”(吉登斯)
同时,这类正面情感经验保障着个体生命在正常的体力、智力、交往活动中获得重要的自我价值感体验,表现出学习创造的勇气、兴趣和意志力。
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支持学习者放松、安全、惊异,敢于冒险、不怕嘲笑和挫折以及情绪专注、执着于兴趣、坚韧等等智力品质。
相反,在不利成长环境及缺乏基本人道(仁爱)关系下产生的负面情绪,尤其在神经脆弱的儿童期,其长期持存造成的自我价值感、自尊心、信任、爱的愿望和能力受损,对其性格、人格、价值认同带来创伤性影响(这会造成人格障碍等等问题);
(人又是个有价值层级的意义系统。当生命的某一需求得不到及时回应,个人感受因身体、气质、偏好及当下情境与心境的不同,价值序阶(preference-hierarchy)容易出现错乱,导致人的情感矛盾、跌宕起伏,不同侧度的生命间会发生不平衡,其中因认知与情感的失调、身心的失调而构成的伤害在人的生命系统中是至为关键的,又是中介性的。因此,一方面,我们希望人在生命幼年、少年时期的正当情感需求能得到及时和适切的回应,以此形成对他人以及共同体的顺畅联结及其信任感,从而可以在正常的体力、智力、交往活动中获得自我价值感以及亲社会的心理倾向和能力,同时,也通过促进人的理性判断力和意志的增长,使人有条件在价值序阶发生错乱时经由情感澄清而重组生命情感经验,恢复自我同一感,重新达至精神安宁。)
失调的情绪需要经历情感澄清:认知活动和意志力为激活,人的联系感体验被勾连和接续,情绪情感被修复,恢复了自我同一感;生命经过动态搏击、返回平衡态,重新达到精神安宁。
在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学所关注的生命教育研究和实践最关心的是个体活跃而有意义的主观联结感是否产生了?关心它们因什么而产生?它们是如何断裂和被破坏的?又是如何得以重续的?
综合上面并且结合生命经验:
——生命以及生命关系顺畅,来自一种与己相关的、切己的、合意的生命能量补给(介入);
——这需要一种“热认知”:具有个人境脉的具体化知识;
——而不仅仅是一种“冷认知”,被客体化的普遍知识及其认知形式来救赎生命(包括自我救赎)。
它们是怎样的力量?怎样的知识?怎样认知?怎样的能力?
——梳理人类的教育史,不难发现并一再被证明,那是一种永不消退的教育爱。——优秀卓越的教育家经由个人生活经验、教育活动经历,几点个人体悟,从心灵内部释放出来的见识、智慧和精神;爱自己,爱孩子,爱他人,爱大自然,爱人类正义创造的世界;它是高度综合的情感,不仅是由道德的感性层面发轫的情感,也是身体行为参与,灵性层面把控坚持的信念和信仰。
古往今来,无论东西方,凡是称得上教育家的,皆信奉和践行爱的教育、教育爱的精神;它超越民族、国界、意识形态,也往往超越自己的时代。
——通过爱的力量,在“爱力”、“爱心”中,生命才可能以整全的状态建立更好的自我内部以及与外界他者之间的联结并获得意义。当教育性的关爱之光照射生命,便是一种激活生命,穿透生命关系的伟大力量。
陶行知是中西文化交融,并且走向现代的伟大典范。
办晓庄乡村师范是他“爱的出发地”,“爱满天下”是他风尘仆仆的教育实践,用“教学做合一”的过程培养具有真善美人格的“活生命”。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他“爱的彻底”,定格了他完美无缺的生命形象。
他坚信,有了爱,就不得不,为了爱的教育“找线路,寻方法,造工具,使这爱可以流露出去完成其使命”,引用了夏丏尊先生关于池塘改革的观点。
翻译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的夏丏尊先生当年曾经把一些教育改革不能成功的原因评价为,总是企图在改变水池的外形,而忘却了池中最根本的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般。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前苏联(乌克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高度强调教师情感素养的教育家。“真正的教育家向来就是情感丰富的人。他对欢乐,对忧愁,对令人担心的事都有深刻的内心体验。儿童若能从他老师的这些激情中感受到他的真诚,他们就会信任他。”
“教师合理使用对儿童的权利,这是一个重大的创造过程。它要求教师要有善于深入到儿童思想情感世界中去的热忱和善于理解儿童语言的能力。”
美国教育学者诺丁斯倡导“学会关心——另一种教育模式”,标志着现代之后,对于教育爱的突破和超越。她强调构建关爱的关系。在爱的觉察、回应和调适中,在榜样、对话、求证的实践过程中相互生长爱的体验和能力,使彼此共同创生和享用道德生活。
诺丁斯的关怀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摒弃权威的、静态的、一厢情愿的、单向度的爱。
教师就应该做一名情感丰富的人,摒弃静态的、权威的、一厢情愿的、单向度的爱,在积极的对话之中敞开自我生命和不断成长,创生一种共同的、享用道德的教育生活。(《学会关心——另一种教育模式》)
故现今时代不要求教师有完美的生命和强大的教育爱力和爱能。但师生的生命状态一定会在教育过程中“出场”和“较量”,师生身心灵的各个侧度的生命样态都会通过情绪情感表征出来。
我们可以把教师的情感品质和能力视为教育的爱在生命教育中的“观测点”和“标志物”。(理论到这里收回来了,要画一个圆圈。原来从个体内部,还有个体联系内外的联结很细微的地方发散出来,身心灵,到教师和学生之间,到身心灵成长的各个阶段,从联结到关爱,再到教育爱,似乎老调重弹了。到后来,增加了双向的,动态的特点。这是新颖的。这里又回到了教师的情感品质和情感能力,又收回来了。)
教师需要具备有关生命现象及其处理的知能条件,但根本上还在于教师自我生命的不断敞开和成长。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敞开自己与学科、知识之间的情感联结;
——在师生交往中敞开与学生真实的生命联结;
——在与教师同侪分享职业生命的联结、分享跨际知识的联结。
学生联结感的体验:(与知识、与其他生命、与自身,)的建立或破坏,与教师生命敞开的勇气和及习惯密切相关。
在学校中,教师是发现、回应、建构学生生命联结的主导者。这需要教师具备情感表达与沟通的意识和能力。香港田家炳教育基金会《教师情感素质提升行动》项目,以教师情感表达为切入口,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就教师情感表达的表情和语言和行为展开行动研究。
情感表达在情绪能力范畴中更有综合性,更为直观的特点。它包括表情、肢体表达、口头语言表达,书面语言表达,它以情绪辨识理解为基础,有适切回应、对话求证和情绪管理的能力;因此教师的情感素质在本质上源于教师内在的人文精神与修养,但情感表达具有一些显性的可观测的方面,可以通过行动研究加以锻炼和改善。
教师专业发展之路需要从长期的单向的、齐一性的要求,转向更加重视教师在职业生活中的自我经验模式;鼓励教师主动建构有关爱的师生关系,从生命内部生长起敏于和愿意建立积极联结的正面情感经验,以跟进生命教育推展趋势。
如何为教师成长提供精神上、生命性的支持性环境,则是未来一个时期教师教育改革,教师管理改革需要着重考虑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