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感情路这么不顺呢

为什么我的感情路这么不顺呢,第1张

01、一味的挑剔,找对方的不是

其实,两个人在一起考验的是双方的相处状态,之所以两个人能够走到一起,更多是因为彼此相爱。

可是爱这种东西,是最没有保障的,最开始可能很爱,但随着时间,彼此熟悉,相互了解,可能当初的激情就慢慢消耗没了,就变得平淡了。

感情回归于平淡,这应该是每段关系都会经历的过程。

而一个聪明的人,他会懂得经营,了解对方的心理,不会过于强势,什么都要求对方,这样会让对方感觉到相处舒服。

人都是相互的,你怎么对待对方,那么他也会怎样回应你。

遇到问题和争执就知道骂骂咧咧,动不动就找对方的麻烦,埋怨对方,这是感情里最不理智的行为,这样并不会解决什么问题,反而让对方越来越厌烦你。

就算你再怎么希望去解决问题,也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一个人身上。

尤其是语言的伤害是很大的,很可能会让一个人丧失自尊,对你们之间的感情持怀疑态度,会心灰意冷的放弃你。

要知道,好的感情都是建立在相互迁就,彼此包容的基础之上的。好话才会让一个人更加好受,也更容易接受。一味的找麻烦,就是感情不顺的导火索。

02、不懂得尊重对方,什么都要强

不得不说,一个不懂得去尊重人的人,是得不到一个人的爱的。再美好的关系,都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

尤其对一个男人来说,本身就比较有点大男子主义,更加要懂得给对方面子。你在外面给他面子,其实就是赢得他的心意的一种表现。

感情这种事情,如果对方都感受不到你的真诚,你对他的真心,自然是不会对你付出真心的。

让一个男人没了面子,其实就是增加了他讨厌你的程度,最后可能输得就是你们之间的感情。

一个男人再怎么爱你,也忍受不了你对他的不尊重,事事要求的事实。

聪明的女人,她会懂得去做人,知道男人的软肋,会尽可能的维护好他的尊严,让他在外人面前有足够的底气。而私底下怎么样,是你们自己的事情。

如果把彼此的感情,弄得人尽皆知,就只会加速你们感情的蜕化。

说到底,感情靠的就是经营。你不懂得去维护男人的自尊,尊重他的感受,自然就得不到对方的真心。

爱都是相互的,你怎样对待别人,那么他也会怎样对待你。很多时候感情都是自己造就的结果,你做什么决定,就会有什么后果。

03、在感情里太过卑微,没有自己的原则

感情走不到最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不光是一个人的,更多的是彼此的。毕竟感情是两个人的事情,需要彼此去适应,契合。

如果双方在生活中,达不到一个平衡,那么就很难走下去。

要想两个人能够走下去,更多的是要彼此势均力敌,保持平衡才能长久。

一个人爱得太满,掏心掏肺的话,就容易失去自我,最后渐渐地在感情里没有了自己的底气,这段感情就失衡了,自然就会一个人爱得很累,一个人就一味享受,长期以往根本没法继续。

任何好的感情,都是彼此双方付出,相互珍惜。

一个人懂得对方的不易,另一个人体谅你的辛苦,能够相互理解,感受到对方的心意,彼此爱护,这样的感情才会长久。得不到回应的爱,是感受不到快乐的。

任何时候,爱一个人都不要太过卑微,一旦形成了定局,就可能是痛苦的开始,因为水满则溢,月盈则缺。

任何时候过分执着追求,最后伤害的可能就是自己,尤其是感情这种最没有保障的东西。

什么叫爱情对于爱情,我很向往,但,一直以来,我都不懂得爱情,几经反复,我决定在获得爱情之前,一定要弄明白什么叫爱情,

否则,当爱情真的到来,恐会擦肩而过,思及此处,决意遍寻名山大川……

皇天总负有心人,十年过去了,始终无法寻得爱情秘籍,万般无奈,求助于江湖百晓生,然,还是不能解其真谛,仅略得皮毛。

小江告诉我,爱情是一种感情,通常是指人们在恋爱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感情。小江讲的太好了,可惜我一句没听懂。我绝望了,时至今日,我还无法寻得爱情,获悉爱情真谛,经过深思熟虑,我终于做出了一个能够影响我一生的决定----我决定自杀。不知不觉间,我来到了名动江湖的少林寺门前,好,就这死吧,听说和尚都心善,我死后也有人收尸。

正当我思考何种死法的时候,耳边传来“南无阿弥陀佛……”阵阵佛号,一见此人,倍感亲切。闲话休提,话说此人,身材魁梧,英俊潇洒,一双刘德华般的大眼睛炯炯有神,成龙般的鼻子挺拔而修长,圆圆的脑袋见不到一根头发,左手拿1毛五4件的念珠,右手拿3块钱一个的大木鱼,口宣佛号,迈着猫步缓缓向我走来。

“老衲少林寺达摩院首座法海,见过施主。”

我还礼,问道:“老禅师有何赐教?”

“老衲正欲出游,观闻小哥正为情所苦,而久久不得其法,老衲与小哥今日相会,也属有缘,亦属天意,老衲将这本爱情秘籍赠予小哥,望能解小哥烦忧!”

我接过秘籍,书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翻看书背,清晰写到:“版权归少林寺所有,零售价1块2”。翻开书籍,绪论写到: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极度,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

看到这里,我就知道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天书。经过细细研读,总结出此书重要观点如下:

人际之间吸引的最强烈形式,是指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爱情与喜欢有4点不同:

  ①爱情有较多的幻想;喜欢则不是由对他人的幻想唤起,而是由对他人的现实评价唤起;喜欢不像爱情那样狂热、激烈、迫切,始终比较平稳、宁静、客观。

  ②爱情与许多相互冲突的情绪有联系;喜欢却是一种单纯的情感体验。

  ③爱情往往与性欲有关;而喜欢则不涉及这方面的需要。

  ④爱情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喜欢则不具有。

  江湖人士曾设计了爱情量表和喜欢量表,用以测量个体间爱恋的程度和喜欢的程度。

爱情量表的部分项目是:

  ①如果我不能同他(她)永远在一起,我会感到苦恼;

  ②对于任何事情我都会原谅他(她);

  ③我觉得对于任何事情我都会信赖他(她)。

  喜欢量表的部分项目是:

  ①我觉得他(她)非常好相处;

  ②结识以后多数人对他(她)的反应是好的;

  ③他(她)是我想成为的那种人。

  运用这两类量表,不仅可以大体反映个体间吸引是属于爱情还是喜欢,也可以反映爱恋和喜欢的程度。

朝廷因在爱情方面无所作为,被江湖人士嘲笑,皇帝听闻此流言,十分震怒,派出文华殿大学士数位,历游各国,研习兼抄袭,总结经验后,把爱情分为6种类型:

  ①冲动爱情,又称浪漫爱情。受到对方直接而强烈的身体吸引,总是想到对方,总想尽可能多地与对方在一起,对对方的判断往往是不客观的。产生的条件是:有一定的文化背景为个体提供真实的或虚构的爱恋对方的模式;有一个爱恋的对象;有自己情感的激发,而且理解这种情感是由爱恋对象所引起。对于这种爱情是否能长期保持,研究者的看法不甚一致。

  ②自我中心爱情。爱情的个体并不希望被爱恋对象束缚,也不希望爱恋对象被自己束缚,把爱情看成是一系列挑战和解决难题,避免因承诺而造成负担。

③依赖爱情。具有这种爱情的人常表现得焦虑不安、寝食不佳、妒忌心强烈,结局多为悲剧性。

④实用性爱情。爱恋者寻找在个性、宗教信仰、兴趣、背景等条件方面相配的爱恋对象,希望一旦找到合适的爱恋对象,双方的感情能进一步发展。在由父母安排的婚姻中,这种爱情形式较为多见。

⑤结伴爱情。不像冲动爱情或依赖爱情那样激动人心,双方开始时是朋友,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在一起工作,逐渐发展产生爱情。具有这种爱情关系的双方,即使后来分手了,可能仍然保持朋友关系。

⑥利他爱情。一种典型的基督教爱情观念,带有忍耐性和仁爱色彩,不要求得到回报。这种爱情在现实生活中常常难以做到。

爱情具有强烈的江湖性。一些饱读诗书者的研究表明,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于爱情有不同的理解。爱恋双方是否幸福,并不取决于他们之间具有哪种爱情,而是取决于他们对爱情的理解是否一致。

心理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心理学研究生开题报告是指心理学硕士生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学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选题来源、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论文研究计划,时间安排,主要参考文献等等,具体心理学研究生开题报告范文如下:

 论文题目: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及心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1选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案

 11选题来源:

 由导师给定的参考方向受到启发,选定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关的方向,通过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和查阅大量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的文献,最终选定了这个题目。

 12研究目的:

 (1)在生活事件范围内,研究有关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2)将心境当做一个中介变量引入到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考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关系中,积极心境(情感)和消极心境(情感)对心理健康是否有影响

 (3)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心境和身心困扰之间的具体关系

 13研究意义:

 131理论意义

 (1)说明大学大一新生对于生活事件的应对情况,以及在生活事件应对中的心境状况

 (2)研究主要生活事件和日常琐事、应对方式和心境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

 (3)说明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积极心境和消极心境的发生情况及其与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关系[1]

 132实践意义

 (1)对于学生个人来说,本研究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参考依据,调节和改善其自身对于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以及引起他们对自身心境的重视[2-3]

 (2)对于学生家长来说,也可以引起他们对于大一新生的应对方式与心境的重视,在家庭教育中加以注意,在学生离开家上大学之前与其多沟通与交流,对于他们的问题进行开导。

 (3)对于学校来说,为提高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对于大一新生中大部分处于身心轻度困扰的学生进行教育与疏导,避免其程度加深,以便于更好的开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

 (4)对于社会来说,目前在国内,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已被列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4],本研究可以为促进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一个依据。

 15研究方案:

 151被试

 随机抽选某大学的200名大一新生

 152研究方法 (1)文献检索法 (2)问卷调查法 (3)个案访谈法

 153研究工具

 1531大一学生生活事件问卷

 采用常逢锦的大一学生生活事件问卷,该问卷的编制参考了杨德森修订的生活事件量表,刘贤臣修订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Mustafa Baloglu(2001)所编制的量表。共有39个项目,分为两部分:

 A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专业和来自城乡。

 B生活事件,分二部分:主要生活事件和日常琐事。

 问卷采用五等级计分,先是定性选择:是否遇见过该项事件,如果选择“否”,计分为O;如果选择“是”,再定量选择对其身心的影响程度,计分为:1=无影响,2=轻度影响,3=中度影响,4=重度影响。

 经编者常逢锦研究验证,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5]

 1532大学生身心困扰调查表

 采用常逢锦根据Bernadette MGadzella(1991)编制的大学生生活困扰调查表,依据我国大一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后的,大学生身心困扰调查表。

 问卷共有26个项目分为三类:心理困扰、生理反应和认知评价。

 采用五等级计分评定每个项目,1=从不,2=很少,3=偶尔,4=经常,5=大多数时间

 经编者常逢锦研究验证,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533姜乾金修订的特质应付方式问卷[6]

 该问卷为自陈式问卷,共有20个项目,分为两个成分:消极应对和积极应对。采用四等级计分,1=肯定是,2=偶尔是,3=有时是,4=肯定不是。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534情感平衡量表(Bradburn,1969)

 该问卷共10个项目,分三个维度:消极情感,积极情感和平衡情感。本研究只考察被试对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的反应情况。是一系列描述“过去几周”感受的是非题。如对正性情感项目回答“是”得1分;对负性情感项目回答“否”也得1分。问卷的信效度良好。

 154研究程序

 (1)由主试整理好调查问卷,设定好指导语

 (2)在某大学的大一新生中,随机抽取200人发放问卷,指导语统一,当场回收问卷

 (3)整理所回收问卷,剔除废卷,保留有效问卷

 (4)用SPSS150对所回收的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5)抽取个别心理健康状况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大一新生进行访谈

 155研究假设

 (1)某大学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其生活事件的影响

 (2)某大学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他们对生活事件应对方式有关

 (3)在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中,积极心境和消极心境与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积极应对能促进身心健康,而消极应对只能使烦恼增多

 (4)应对方式在性别、文理科、城乡上有差异

 2国内外研究综述

 21国外文献综述

 211关于应对方式的研究

 2111应对的概念

 应对(也叫应付)这一概念源自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模式。在该模式中,应对被视为一种防御机制,即它能使人应付无意识的、性行为的和攻击性的冲突事件[7]

 2112应对方式的概念

 应对方式(Coping Style)是指个体面对不同的应激源时所采取的认知调节和行为努力的策略和方法。[8] 它是心理应激过程中一种重要的中介调节因素,个体的应对方式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和强度,并进而 调节着应激与应激结果之间的关系。

 2113应对的理论

 (1)应对特质理论[9]

 应对的特质理论认为个体采取的应对策略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的稳定性,个体在不同的情境下会采用自己偏好的应对策略,从而形成自己的应对风格。

 (2)应对过程理论

 虽然Lazarus提出的应对过程理论认为个体的应对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应激事件会引发个体不同的应对行为,但是也强调“应对行为与其所出现的情境是一致的”,并且认为个体的应对策略也具有一定的跨情境稳定性,而且正是这种中等程度的稳定性对个体的长期心理健康带来了影响[10]

 2114已有的关于应对的研究

 将应对从日常生活概念引入科学领域的是Lazarus(理查德。拉扎勒斯)在1966年出版的《心理压力与应对过程》及其随后在1984年与Folkman合作撰写的《压力、评价与应对》书中,明确地将应对从早期的心理动力学的防御机制以及Selye的固有的生物反应和直接关注转向积极的认知评价过程,摒弃了以往着重强调特质的倾向。在Lazarus的理论模型中,应对被视为在特定情境中个体与环境间的一种认知处理,即应对是通过认知评价过程和行为反应来实现的。[11]

 Edler等人(Edler&Parker,1990;Grove&Heard,1997)在提出“回避应对方式”后,被后人完善为:应对方式可分为积极应对和回避应对。积极应对是指积极对待压力,采取办法解决或消除内心不安。回避应对也叫消极应对,是指消极对待压力,没有任何行动去解决问题,逃避压力和自己的情绪思想。目前国内也多采用这种应对分类。

 Andrews发现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支持和良好的应对方式,则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达433%,为普通人群危险度的2倍以上。[12]

 Vitaliano发现良好的应对方式有助于维持心理平衡,保护心理健康,反之,不良的应对方式不仅不能缓解压力,反而会加重压力的负面影响。[13]

 212关于心境的研究

 2121心境的定义及特点

 心境是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14]心境具有持续而微弱、稳定而弥散的特征。积极的心境使人愉快、振奋、乐观,能增强人的活动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维护身心健康。反之,消极的心境使人优闷、消沉、悲观,会明显减弱人的活动能力,降低工作效率,导致种种身心疾病[15]

 2122有关心境的研究

 如何评价一个人所处的心境的优劣,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1971年,首先由美国的麦克奈尔(DMMcNair)等人编制出一种情绪状态评定量表,即心理状态剖面图[16-17]它包括6个分量表,共65个形容词。联邦德国运动心理学家Abele和Brehm于1986年编制了一份德语的心境测量与描述工具BFS[18]

 2123关于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的研究[19]

 20世纪60年代,Bradbm提出,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并不是同一维度的两个方面,而是彼此独立的维度,并且二者都与主观幸福感有关。随后,有研究表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相对独立,个人在积极情感上的得分并非必然地预示他在消极情感上的得分,反之亦然。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慢性应激情境中,积极情感发生得很频繁。护理者研究表明,护理者虽然经历很高的应激,并产生有害影响,包括高水平的应激或负担及身心健康问题。但同时,护理者也报告护理给他们带来了积极结果,如满意、支持和积极情感。

 Silver 和Wortman(1987)也报告了相似的发现,经历极端慢性应激(一组脊髓受损,一组父母双亡)的人,在慢性应激突然发生的短时间内,经历的积极情感显着比消极情感多。在一项253名AIDS男性患者护理者的纵向研究中,发现被试在整个护理期间,都有高水平的压抑心境,并持续到患者死亡后的三年间。除伙伴死亡的那段直接的时间外,护理者也经历了至少同消极情感一样多的积极情感。Folkman 和Moskowitz主张:“在一特定时期,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一起出现。”

 情绪相对历程论(opponent-process theory of emotion)认为,大脑中负责情绪的部位,可能有某种组织,该组织在情绪状态时,会发生与此状态反向的相对作用。即痛苦情绪产生时,相对快乐的情绪也随之产生,反之也这样。

 斯宾诺说在《哲学的故事》里的观点说明,积极情感通常有痛苦的一面,反之消极情感通常也有积极的一面。如希望是积极的情感,但它肯定伴随着焦虑,因为希望的结果没人能保证肯定出现。[20]

 22国内文献综述

 221关于应对方式的研究

 2211应对的定义

 国内一些学者也为应对下了新的定义并进行相关研究。王淑敏、李雪[21]对应对的界定包含有五层意思:

 (1)应对是尝试解决特定压力问题或感受,但未必能最终解决或消除;

 (2)应对是个体面对压力时的一切情绪性、认知性和行为性的活动;

 (3)应对是一个随着时间和情境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

 (4)应对受压力情境的本身特点的影响,同时也倚赖于个体的生理、认知、社会和情绪的发展水平和认识评价;

 (5)应对是个体有意识地认知评价内外环境压力和自身应对资源,有意识地选择和应用应对策略的过程。

 2212应对的相关研究

 从上述国内学者对应对的内涵的界定来看,在对应对的看法上存在分歧,比如认为应对是有意识的还是潜意识的,发展的还是静态的,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是现实倾向的还是非现实倾向的等几个问题的看法上不一致。[22]从单纯的针对外在不良行为或内在不合理认知对人的心理问题进行矫正,到探索具体应激下的应对方式毫无疑问是一种进步。这种进步在临床咨询与治疗的效果上,在心理咨询与治疗整合运动的兴起上可见一斑[23]

 正如宝勇在他的《应对研究的成果、问题与解决办法》[24]所述: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应激与应对的文章骤然增加,以“应激”或“应对”为关键词对1984到1998年间的科学文献进行检索,发现有2000余篇关于心理应激与应对研究的研究成果,随后出现较多的实证性的研究报告,而且有逐年增多之势。

 有关研究表明应对方式与健康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积极的、适应性的应对方式有利于适应和身心健康,消极的应对方式不利于身心健康。在这些研究中也发现,问题解决、求助及合理化等应对方式比自责、退避与发泄等对人的心理健康更有积极的调节作用[25-27]

 222关于心境的研究

 2221几个概念的区分

 感情(affection)通常是用来表示情绪、情感这一类心理现象的笼统称谓。它既包含与生理需要相关的低级情绪,也包含与社会需要相关的高级情绪情感。

 “情感”(feeling)就是情绪的感受方面,即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情绪体验)。

 “情绪”(emotion)是人对待认知内容的特殊态度,它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情绪刺激的认知等复杂成分。通常情绪这一概念是指情的各个方面:它的主观体验、行为表现和生理机制等。

 “激情”是一种持续时间短,表现剧烈、失去自我控制力的情绪,它是短暂的爆发式的。

 “心境”或“状态”(state)是用来描述强度低但持久的体验。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且具有渲染性的情绪。它的显着特点是不具有特定的对象性,即不针对任何特定的事物,是一种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心境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它们都影响着个体各方面的行为,使个体戴着一副过滤镜对事物进行认知。

 2222中国古代有关心境的思想

 中国古代的养生思想十分丰富,养生方法中基本上都含有“养心”的内容。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在养生方面主张虚静无为,知足的人才能经常体验到满足的欢乐;只有节制自己的物欲,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健康。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强调“守静”,他认为各种物欲破坏人体的阴阳平衡只有精神修炼好了,保持心灵的恬淡,才能使身体完好,达到长寿的目的。在世事纷繁、矛盾复杂的现实面前,道家指导人们要保持平静稳定的心态,仔细观察,冷静思考,预测事物变化的结果。只有在清静的状态下,才能做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偏,见天道。”人要有明察秋毫,遵循客观事物办事的能力,虚静的心境是十分必要。[28]

 2223国内有关心境的研究

 国内对于心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研究还比较欠缺,研究内容和研究人数都相对较少,大部分都是利用心境的测量量表POMS及BFS对一些学校学生的心境状况与其他因素的相关关系进行的研究。[29]

 华东师范大学祝蓓里教授1994年根据DMMcNair等人的心理状态剖面图修订了POMS即《心境剖面图》。期该量表共由40个形容词组成,包括紧张、愤怒、疲劳、抑郁、精力、慌乱和与自尊感相联系的情绪七个分量表。评价指标是消极情绪纷乱总分(TMD)。TMD分由心境状态的消极得分之和减去心境状态的积极心境得分之和加系数100构成,即TMD分=(紧张+愤怒+疲劳+抑郁十慌乱)一(精力+自尊感)+100

 1995年武汉体育学院姒刚彦博士将由联邦德国运动心理学家Abele和Brehm于1986年编制的BFS(一份德语的心境测量与描述工具)翻译成中文,并经武汉体院科研所情报室罗君安校对。该量表认为心境状态可区分为两个维度:评价性维度(良好/愉快和恶劣/不快);激活性维度(积极/消极)。不同的心境可以定位于由这两个维度构成的直角坐标系中。BFS共有8个分量表,具体为活跃性(1)、愉悦性(2)、思虑性(3)、平静性(4)、愤怒性(5)、激动性(6)、抑郁性(7)、无活力性(8)。姒刚彦等人在国内进行了两次BFS基本信效度检验,认为在国内使用具有较良好的结构效度和内部一致性,并且使用情况是稳定、可靠的。[30]

 223国内对心理健康的测定标准现状

 国内许多研究对心理健康的测定多采取单一指标,如抑郁,或国内广泛使用的症状检核表(SCL-90)。虽然目前心理学界对心理健康的界定观点不一,但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将心理健康界定为“在良好的生理状态基础上的自我和谐及与外部社会环境的和谐所表现出的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仅仅将是否出现心身症状或心身症状的严重程度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是很不全面的,心理健康作为个体的一种心身状态,可以表现为行为风格或行为抑制,或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或心身症状,或某种积极的人格特点模式。

 23问题提出

 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我发现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应激和应付方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指导他们顺利应付各种心理紧张因素,是学校、家庭和社会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摆在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的一项迫切任务。大学生是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其心理卫生问题更应引起重视。为此,很多高校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有关研究也急需开展。据调查,在校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障碍者的比例在30%左右,严重的占10%左右,大部分是由于不能妥善处理学习、人际关系及环境适应等方面的困扰造成的。[31-34]

 而在众多的对于大学生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研究中,我发现,很少有人将心境作为一个中介变量去考量这之间的关系的,而我认为心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对于大一新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大一新生刚买入成年人的行列,而且有很多都是远离家乡来到新的地方学习和生活,在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以及人际交往环境都改变了的情况下,心境对于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应该还是很有关系的。[35-37]

 于是,我想要对大一新生的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及心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

 主要针对:某大学大一新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怎样的大一新生在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心境和身心困扰间有无性别差异、文理科差异、城乡差异大一新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心境和身心困扰的相关关系如何

 156研究时间安排

 (1)20XX年X月XX日-X月XX日 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研究动态,确定研究内容,完成开题报告。

 (2)20XX年X月XX日-X月XX日 制定研究方案,确定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工作。

 (3)20XX年X月XX日-X月XX日 完善研究工作,汇总资料、整理数据,分析取得研究结果。

 (4)20XX年X月XX日-X月XX日 根据某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规范,完成论文撰写工作。

 (5)20XX年X月XX日-X月XX日 打印定稿论文,根据论文答辩的要求,认真准备论文答辩工作。

 3参考文献

 [1]常逢锦。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心境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D]东北:东北师范大学,2003:14-16

 [2]韦有华,汤盛钦。大学生应付活动的测验研究[J]心理学报,1997,29(1):67-73

 [3]LA珀文。人格科学[M]周榕,陈红等,译。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4]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增刊:1-5

 [5]常逢锦。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心境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D]东北:东北师范大学,2003:47-51

 

作者心理咨询师:吴剑

人际关系是影响都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而生命中最初的人际关系来自亲子依恋。

Bowlby的依恋理论认为,早期的亲子依恋经验形成了人的内部工作模式,本质是对他人的预期,决定了个体的处事方式并且影响着成人以后的其他人际关系。

Hazan的成人依恋,是指成年个体与目前同伴持续,长久的情感联系。成人依恋具有婴儿依恋类似的内部工作模式,受同样的动机系统支配,依恋质量影响个体的亲密关系及其他人际关系。

成人依恋包括安全型,恐惧型,专注型,冷漠型。

后面3个属于不安全型依恋。不安全依恋个体有更多人际关系问题。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与人际关系困扰程度正相关,不安全依恋的个体社交的自我效能感不足,在人际关系中表现更多过分顺从,讨好他人,冷漠回避,并且负面情绪如社交焦虑和孤独感等。

依恋内部工作模式认为,个体在与压力对象的互动过程中,形成一套关于自我和他人的认知结构或者心理表征,这种表征有积极和消极,消极自我表征的个体对自我的看法是消极被动的,认为自己无价值,不值得爱,积极自我表征的个体对自我的看法是相反。

关于他人的心理表征认为,消极他人表征的个体认为他人不值得信赖,积极他人表征的个体对他人充满信任。依恋的内在自我他人心理表征在个体人际交往中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作用。

消极自我他人心理表征的个体,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要么不相信别人会爱他,要么认为他们需要时别人不会及时回应。不安全型依恋个体不能有效回忆积极信任经历,回避型依恋个体对他人的信任水平很低,并且不愿意寻找他人帮助。人际信任是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预测人际关系满意度。

工具使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人际信任量表its,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ircds,包括与人交谈,交际与交友,待人接物,异性交往。

结果显示,大学生恐惧型,不安全依恋80%,美国大学生安全型依恋达到45%,以后不断下降,不安全型依恋上升。

依恋类型随着时代变迁,文化差异处在动态中。比较美国,我国大学生的依恋状况令人担忧,研究显示中国大学生的84%是不安全型依恋,不安全型依恋影响个体的许多心理功能,如大学生依恋焦虑,预测病理性网络使用的程度。

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的个体元情绪及心理复原力比较低。安全型依恋的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不安全型依恋。

证明了拓延建构环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作为避风港或者内部资源的安全依恋不仅使个体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更加促进对外部环境的探索与适应。

人际关系困扰上,安全型和冷漠型的大学生,明显低于专注型,恐惧型依恋大学生,安全型依恋人际关系困扰低,人际关系问题少,本研究显示冷漠型依恋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少,可能与依恋的自我工作模型有关,冷漠型依恋为不安全型依恋,人际关系困扰程度低,不真正代表人际关系健康,表面是没有症状不代表内心真正和谐。因为没有交往,所以没有困扰。

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不仅可以直接影响个体的人际关系困扰程度,而且通过个体的人际信任水平间接对人际关系困扰产生影响。

可能是因为高依恋焦虑的个体有消极自我的内部工作模式,怀疑自己的价值,人际信任水平低,人际交往中常常有焦虑情绪。拓延-建构环理论,焦虑情绪进一步削弱个体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和适应,窄化自己的认知功能和行为,产生更多的人际关系困扰。

高依恋回避个体有消极他人的工作模式,人际交往中认为他人是不可信任或者他人会拒绝自己,有比较低的人际信任水平,人际交往中往往使用依恋系统去激活策略以转移注意力等消极防御方式来逃避亲密关系,在与人交谈,异性交往的存在问题。提高不安全型依恋类型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有助于减少人际关系困扰。

暂时性激活个体的状态性安全依恋能够帮助提高人际信任水平,促进个体机能发展。尝试通过启动个体的状态性安全依恋可以促进人际信任水平,减少人际困扰。

  脑供血不足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 脑血管痉挛,脑血流量减少,引起大脑缺血,缺氧的症候群可以用西比灵胶囊治疗,加丹参脉通效果好,天冷注意保暖,尽量低盐低脂饮食。比如,脑血管问题,低血压,颈椎病,血脂高等等引起。

  治疗需要区别对待,症状也不一样,有的头晕,视力模糊,还有的是运动以及感觉的障碍等。

  建议去做个体检看看。

  多巴胺的症状:

  药物名称: 多巴胺 药物别名: 3-羟酪胺,儿茶酚乙胺 英文名称: Dopamine 功用作用: 用于各种类型休克,

  包括中毒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出血性休克、中枢性休克、特别对伴有肾功能不全、心排出量降低、周围血管

  阻力增高而已补足血容量的病人更有意义。用法用量: 常用量;静脉滴注,1次20mg,稀释后缓慢滴注;极量

  ,静脉滴注,每分钟20μg/kg。将2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200~300ml中静滴,开始每分钟20滴左右(即每分

  钟滴入75~100μg),以后根据血压情况,可加快速度或加大浓度。 震颤、僵硬和说话含糊等是帕金森氏病患者

  常见的症状,出现这些症状的根本原因是制造多巴胺的神经元的死亡,多巴胺是一种控制肌肉运动的化学物质

  。但是,究竟什么物质杀死了这些大脑细胞是一个让研究人员们困惑已久的问题。现在,一项令人激动的研究推

  测一个让人吃惊的凶手——多巴胺自身的一种形式可能辅助了神经元的退化,神经元的退化是对这种疾病的解释

  。 脑中部分被帕金森氏病侵袭的神经元的标志是它们以名为Lewy bodise的 纠缠物的方式存在。这些神经簇是由

  一种折叠状或纤维状的名为a-synuclein的蛋白质组成。神经科学家们最初假设纤维状的a-synuclein造成了神

  经细胞的死亡。纤维状的a-synuclein是相对于普遍存在于健康大脑中的未折叠的蛋白质。然而,最近研究人

  员们跟踪了一种版本的a-synuclein,它游离在正常的和纤维状的蛋白质之间,他们将之称为原纤维体(protofi

  brillar)。部分研究人员认为原纤维体的毒性比纤维体大得多。为了更好地认识原纤维体,美国波士顿哈佛医学

  院的Peter Lansbury和他的同事们着手寻找影响原纤体形成的化合物。研究人员们在11月9日出版的《科学》周刊

  上报告说,他们在含有a-synuclein的试管中筛选出169种化合物,其中有15种抑止原纤维体转化为纤维体,研究

  人员们相信如果原纤维体的毒性更大的话,那么这种抑止就是一件坏事。这15种抑止剂中有14种属于一类名为儿

  茶酚胺的神经调节剂,这种神经调节剂包括多巴胺在内。因为帕金森氏疾病是由多巴胺的缺失引发的,所以多巴

  胺或类似多巴胺的化合物可能会加剧这种疾病的观点看起来似乎有些离奇。 当研究人员向试管中的混和物加入

  抗氧化剂时,原纤维体转变为纤维体的速度加快了,这提供了一个关键的线索。Lansbury解释说,多巴胺在细胞质

  中形成,在那里它能被氧化。但是到达突触囊中的多巴胺会在那里被储存和释放,并可保护它们不被氧化。Peter L

  ansbury怀疑在帕金森氏患者的大脑中,多巴胺和它的氧化形式的自然平衡出现了问题。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神

  生物学家Virginia Lee说,这一工作补充了原纤维体有害、氧化应力帮助它们停留在附近的证据。但是,科学家们也

  同意说这一研究应该在培养细胞和动物实验中重复,以便得到的结论能够被再次肯定、且能更好地被理解。

  对照这几点,好好检查一下自己……身体重要,对症下药……

  我还有一张检查表,你也可以好好检测一下:

  情绪对大多数疾病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如果医生了解你的情绪变化,他们就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你的病情,从而给你更多的帮助。这个测定表是专门设计用来帮助医生了解你的情绪,借以辅助判断是否存在心理问题。请阅读一下各个项目,将其中最符合你上个月以来的情绪的答案勾出。对这些问题不要作过多的考虑,对每个问题立即得出的答案比考虑后再回答更为准确。

  A 综合医院焦虑情绪测定题

  1、我感到紧张(或痛苦)

  几乎所有时候(3分); 大多数时候(2分); 有时(1分); 根本没有(0分)

  2、我感到有点害怕,好像预感到有什么可怕的事情要发生

  非常肯定和十分严重(3分); 是的,但并不太严重(2分);

  有一点,但并不使我苦恼(1分); 根本没有(0分)

  3、我的心中充满烦恼

  大多数时间(3分); 常常如此(2分); 时时,但并不经常(1分); 偶然如此(0分)

  4、我能够安闲而轻松地坐着

  肯定(0分) 经常(1分); 并不经常(2分); 根本没有(3分);

  5、感到一种令人发抖的恐惧

  根本没有(0分) 有时(1分); 很经常(2分); 非常经常(3分);

  6、我有点坐立不安,好像感到非要活动不可

  确实非常多(3分); 是不少(2分); 并不很多(1分); 根本没有(0分)

  7、我突然有恐慌感

  确实很经常(3分); 时常(2分); 并非经常(1分); 根本没有(0分)

  D 综合医院抑郁情绪测定题

  1、我对以往感兴趣的事情还是有兴趣

  肯定一样(0分) 不像以前那样多(1分); 只有一点儿(2分); 基本上没有了(3分);

  2、我能够哈哈大笑,并看到事物有趣的一面

  我经常这样(0分) 现在已经不大这样了(1分); 现在肯定是不太多了(2分); 根本没有(3分;)

  3、感到愉快

  根本没有(3分); 并不经常(2分); 有时(1分); 大多数时间(0分)

  4、我好像感到人变迟钝了

  几乎所有时间(3分) 经常(2分); 有时(1分); 根本没有(0分)

  5、我对自己的外表(打扮自己)失去兴趣

  肯定(3分) 经常(2分); 并不经常(1分); 根本没有(0分)

  6、我怀着愉快的心情憧憬未来

  差不多是这样做的(0分) 并不完全是这样做的(1分);

  很少这样做(2分); 几乎从来不这样做(3分)

  7、我能欣赏一本好书或一段好的广播或电视节目

  常常(0分) 有时(1分); 并非经常(2分); 根本没有(3分)

  (A)焦虑总分 (D)抑郁总分

  综合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定表(Aospital Anxie and Depression Scale,HAD),油Zigmond与Sigmond与Sna于1983年创制。主要应用于综合医院病人中焦虑和抑郁情绪的筛查。

  如何使用HAD量表

  如何给HAD量表评分:

  HAD量表给出了两套测定题,可分别评定焦虑和抑郁状况。其中A代表焦虑项目,D代表抑郁项目,每个项目分四级评分。将两套项目分别叠加即得出各自的总分。

  l 总分0-7分代表正常;

  l 总分8-10分表示轻度抑郁/焦虑;

  l 总分11-14分表示中度抑郁/焦虑;

  l 总分15-21分表示严重抑郁/焦虑。

  真诚希望能帮到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738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