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两种植根于生物学的需要: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缺失需要又称基本需要,基本需要的满足比成长需要更迫切,基本需要按照力量的大小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自尊需要。他认为,需要有一种渐进的层次,必须先满足某些需要,才能满足另一些需要。他指出,只有低级需要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需要;只有在所有的缺失需要满足后才会出现成长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一个按层次组织起来的系统,把人类的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联系起来,纳入到一个连续的统一体中。
人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情感对于人的实践活动有着重要作用,但并不总是积极的,它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特性。在一定条件下情感会发挥积极的效能,促进入的实践活动,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情感则会产生消极影响,干扰乃至破坏人的实践活动,这就是情感效能。情感效能在教育教学中就象一把双刃剑:处理得好,就有利教学、优化教学;处理得不好,则会严重影响教学、损坏教学。人类的情感具有相互影响和感染的功能。人们在交往中,往往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出现情感共鸣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情绪状态也会彼此影响,相互感染。作为教师,不仅要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而且要做积极情感的导向。
首先,要以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学生中一部分人由于中考不考生物,是副科学不学无所谓,另一部分人由于家庭社会等原因、受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对学习抱有消极态度,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以饱满的热情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发展的),学生学习的情感被激起并满足后就会产生学习的自觉性,从而使他们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坚持学习,这样学生学习主动性会得到极大提高。
其次,要培养教师与学生的友谊,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提高学生学习的意识强度。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亲其师而信其道”,意思是只要喜欢、爱戴这个老师那麽就相信这个老师讲的一切道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既要进行认知信息交流,也要进行情感信息交流。师生之问的情感交流,不仅是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的情感交流,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交流,作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交流往往处于主导地位,因为亲其师而信其道。所以教师要在教育目标和职业道德要求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教师对学生关怀爱护的友情,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学生不论学习基础如何、家境如何、品行如何,教师都要以仁爱之心、真挚之情去了解和理解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关心和爱护学生,这样,学生在心理上摆脱了自卑感,自尊心得到了保护,从而就喜欢、爱戴这个老师,实现了“亲其师而信其道”。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高级需要,即学生的自尊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认知的需要,也就是利用师生之间的友情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动机、学习效果。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可以看出情感效能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孩子的心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营造平等的教学气氛,维护学生的自尊,批评学生要讲求艺术,尤其要制止、纠正体罚一类的行为,要多一份谅解、宽容、尊重。需要是产生动机的基础,学生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学习的情绪,使学生的自我内驱力得到提高,成就感需要就会产生,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须臾也离不开情感,情感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教学功能。概括地说,情感交流具有以下8大教学功能: (1)感染功能。 即教师的情感具有对学生情感施加影响和感染的功能。教学””以情动人””、师生””情感共鸣””就是其典型表现形式。
摘 要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如果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会感到满意、愉快和欢乐;学习失败时,则会感到痛苦、恐惧和憎恨;遇到新奇的问题、结论和方法时,会产生惊讶和欣慰。因此,重视情感教育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其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是有益的。
关键词数学教学 情感教育 作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中如果不使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是塑造人性、培养信念、意志、感情的过程,这便不是成功的教学。”这是很有见地的论述。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对发展的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是教育教学通向成功的桥梁。现在我们已踏进了新世纪的门槛。时代的发展呼唤着创新型的人才的出现,创新型的人才的出现有赖于教育的培养。而担负教育这一重任的教师在这新时代的作用尤为显著。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对其概念、理论、方法等,并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常常抱有各种不同的态度,会有各种复杂的内心体验。如果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会感到满意、愉快和欢乐;学习失败时,则会感到痛苦、恐惧和憎恨;遇到新奇的问题、结论和方法时,会产生惊讶和欣慰。虽然这种情感不直接参与数学的认知活动,但对数学学习起着推动、增加、坚持、调节等作用。因此,重视情感教育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其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是有益的。
首先,要奉献爱心,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曾听过一位老师这样说道“我很喜欢我的学生,每次走进教室,只要一看见学生的面孔,爱生之情就在我胸中激荡――我愿意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奉献我的一生!”说得多好啊,学生是他们父母的心目中的“掌上明珠"。他们走出家庭来到学校老师成了他们最亲近的人。使自己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将成为他们一切行为的中心动机和迫切需要。所以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是校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空气。但要学生亲其师,教师必须先爱学生。试想一下:学生在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师面前,在愉悦、宽松、自由的气氛中学习,能不“爱屋及乌”,能不对其任教的学科产生兴趣吗?我们班上有个同学,他不喜欢数学,做数学作业很马虎,家长认为他数学学得很差,非常焦急。我观察了一阵时间后,才发现他原来是因为“讨厌”以前的数学老师对他很“凶“而“讨厌”学习数学。知道了原因后,我在教育他的时候,我就特别注重以“大朋友”的身份去接触他,耐心的教育方式去对待他。“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爱心和微笑,几周之后赢得了他的信任和接近,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有了第一步的成功,我还在生活上、学习上对他多加“关心”。例如在课余时间谈话的时候不时地“考一考”他,培养他的数学细胞;而且还叮嘱家长回家后多与他谈谈学习上的收获。这样逐步恢复并增强了他对数学的兴趣,学习成绩也得到了提高。假如当初我没有深入了解,只是对他“凶”的话,表面上似可以奏效一时,但实际更加拉开了他与我之间的距离,更深地伤害他的自尊心。
其次,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情感场”的作用。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试想: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清醒理智的人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呢?陶醉观众首先得陶醉自己。学生的思维一旦和你协调,那么你讲上一句,他并知下一句。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同样,教师也会有顺心的时候和不顺心的时候,此时,教师必须将自己的烦恼留在教室门外,有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影响学生的情绪、情感的产生。面带微笑的教师在站上讲台的那一瞬间,这种和蔼可亲的教态便可将部分精力尚未完全集中同学拉回到课堂中。这样的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师生已经有了心灵沟通,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例如:我们班上有一位同学的父母离婚,学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精力不能集中,课堂上老师对她的一个微笑便可以化去她心灵的伤痛,用这颗爱心去鼓舞她。可想而知;情感(非智力因素)对教学有多大的作用。
课堂上难免有许多疑虑和困惑,这些难理解的概念、复杂的公式、抽象的符号、以及难懂的逻辑推理。教师除了以口、手、耳、目来相传、示范、模仿来传递信息;还须根据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困难,审时度势、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自己拥有的教学艺术,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为此在课堂教学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必须有感染力。要具有感染力,教师必须对学生有真挚无私的神圣之爱。正如有一位学者所指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泉眼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涌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
此外,教师必需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上课时所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最后,教师只有对教育事业有着执着追求,才会全身心地投入,而并不是仅仅当作职业来从事。此时此刻,学生感觉到学习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他(她)们就会乐意地多参与课堂教学中去。例如:我在教数学归纳法时,同学们对数学归纳法的定义很难理解。于是,我讲了一个春节放鞭炮的例子。假设鞭炮无限长,点燃第一个炮竹响过,接下来炮竹便一接一个响起来。通过实例增加同学们学习的趣味性。在鞭炮声中,教师和学生的情赶拉得更紧。课后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批改和测试,学生对数学归纳法的掌握程度是令人满意的!
在课下,一般说来,如果学生把数学学习取得的成功归功于内部因素,则会使他们感到兴奋、自豪、和充满信心。这些情绪反应将促使他们作出更大的努力,增强学习的动力。正是这种情感,学生才会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劲头。每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正是这种情感在支撑着他们。据参考消息报道:世界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工作者都承认情感对他们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因而,情感对学生今日的学习乃至明日的辉煌都将有重大作用。因此,真正的情感教育会使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的逆境中扬帆,而不是伤痕累累!
在教学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生活情景,提出学习的内容,引起学生迫不及待探索研究的兴趣,诱发学生学习情感的孕育。例如,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一课时,我设计的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物体运动的状态,提出了研究的问题:两个物体在运动到相遇,它们的运动是怎样进行的?求他们所走的路程怎么求?……学生看了多媒体的演示后,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还有一些学生尝试用两样物体自己来操作……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总之,“亲其师而信其道”。我们作为教育者,要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才能使师生互动,才能发展学生的潜能,不负世纪的期望。
一、以音乐本体丰富情感体验音色、节奏、旋律是构成音乐主体的三大要素,具体分析如下:
1立色。音色是实现音乐与情感沟通的纽带,赐予音符生命,以声音为载体表现出来,音色的不同,传递的情感也有所不同。例如,清脆、优美的音色让人们心情愉悦;长笛、小提琴嘹亮、高亢的音色让人们情绪激昂;长号、大提琴的音色让人们体会到一种低沉、灰暗的厚重之感,等等。我国诸多民族乐器,就可较好地表达民族情感,古筝、琵琶、二胡等蕴涵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与历史底蕴;
2节奏。音符进行过程中的长与短、强与弱,就是节奏。节奏是塑造音乐形象、表达音乐情感的主要途径。节奏的类型多种多样,如较长的节奏产生稳重、悠长之感;短促的节奏产生欢快之感:
3旋律。旋律作为音乐情感的主要传达要素,可更好地激发人们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旋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感悟不同旋律中蕴涵的丰富情感。平稳的旋律具有优美感;跳跃的旋律具有欢快感。例如,在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小提琴协奏曲时,起初为管乐与长笛的纯净之美,通过小提琴表现了一幅具有诗情画意的场景;随后,融入大提琴浑厚的音色,与小提琴照相呼应,体现了梁祝二人的心心相印,在副歌部分,使用小提琴与乐队交替演奏,表现出场景的活跃感;最后,以小提琴甜美的音色表示祝英台,而大提琴深沉的音色则表示梁山伯,缓慢的节奏,体现了依依不舍的情感。
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以情动人,以趣激情,要做到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放松,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和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尤为重要。那么,在课堂上怎样激起学生内心的浪花,进行情感教育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就要树立良好榜样
作为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初初中生具有求知欲强,充满好奇心的心理特点,教师的素质尤为重要。因为教师的影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每位教师都应该处处起模范作用,为人师表,以严谨的教学态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孜孜不倦的精神影响和教育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可能会对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该学科的情感及个性品质的形成,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尤为重要。
作为初中地理教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充实、自我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墨守成规,只凭经验办事,一张嘴巴讲到底,而应开动脑筋,勇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对教材的处理、教法的设计、教学手法的运用,都应该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地上好每一节课,创设良好地理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地理课堂教学。从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和威信,并能成为他们的榜样。
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就要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建立和谐、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能否参与教学过程,取决于课堂的教学气氛。在森严肃穆的氛围中,在教师的严厉呵责下,学生是不可能充分地表现他们的个性和灵气,不可能积极地参与教学、大胆幻想、勇于创新。反之,教师态度和蔼、亲切、不压抑、不专横,热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放松,则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与积极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