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音乐作品本身并不具有情感?

为什么音乐作品本身并不具有情感?,第1张

严格地、准确地说来,音乐作品本身并不具有情感,情感只属于听者内心,只在听者的内心生活中发生。音乐作品提供的是与一定的情感相关联的声音形象,我们可以称之为“音乐形象”。在一系列音乐形象的基础上,作品形成了一个生存体验的境界。这样的形象和境界,才是音乐作品的真正的客观内容。

西方音乐表达的情感是强烈的,节奏明快、急促,给人以阳刚之气;中国音乐表达的情感是细腻的,节奏缓慢、婉约,给人以阴柔之美。无论是在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音乐都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地域及风俗习惯的不同,他们所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一、风格不同

西方音乐的风格特征主要体现在复调、和谐和和声等特征,西方音乐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一层一层的向上叠加,给人一种立体感,规模也是恢宏壮观的;和谐体现在西方音乐讲究旋律对称,也讲究曲体规整;和声是指有多个不同的音效按不同的法则组合在一起,组合后的声音有明显的厚、薄、浓、淡之感。而中国音乐特征主要体现在线条和意境,中国音乐主要以强调单音音乐语调为主,而中国自古以来无论是古诗还是音乐都强调意境,可以说意境是表达诗人或者作词者的关键。

二、所传递的感情不同

中国的音乐所传递的感情是自由性和随意性,这与中国音乐所用的乐器有很大关系,中国乐器多用木、竹、皮、石等材料制成;而西方的音乐传达的主要是个人的情感,与中国的自由随意相比,感情更加强烈,西方乐器多用金属和木头制成,由于颇受个人风格影响,每个音乐经不同的人演奏会传达出不同的风格。

三、审美方式和价值观的不同

西方古典音乐有规范的理论,并且配备着文字和文献,比较容易流传下来,更讲究节奏;而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艺术上更注重中国传统文化,讲究悟性和慧根。

音乐是每个国家的瑰宝,虽然它们由于地区风俗习惯的不同,往往各具特色。

音乐是寓于声音的艺术,它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多种情绪反应和情感共鸣。音乐没有视觉形象,也没有明确的语义性,但它可以抒发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感受,可以描绘大自然中人和物的景色、形象以至某种意境,所以具有极其深刻的内涵。音乐欣赏的能力,与聆听者的知识和文化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艺术通过作曲—演绎—聆听这个“三位一体”的创作过程来完成,作为音乐聆听者,欲理解作品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必须先学会欣赏音乐的方法。美国著名作曲家和指挥家 A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What to Listen Music)一书中,把倾听音乐的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既美感阶段、表达阶段、纯音乐阶段。但实际上人们在倾听音乐时,这三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并不能把欣赏过程机械地分出阶段。但这样假设的阶段,却可以对倾听音乐的方式有个明确的概念。最简单的倾听音乐方法,是没有任何思维的纯为乐趣而倾听,也就是美感阶段。那可以是一种心不在焉地沉浸在音乐中,一面做着别的工作,一面任由音乐的感染力将你带到一种无意识却又富有魅力的境界。音乐的四个要素都能激发人们的情绪,其感染力是极为强大的,所以美感阶段在音乐欣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能带你进入联想的世界,使你得到安慰或解脱,但你不能让它成为一种习惯,因为音乐的价值不仅在于能给你以美感。只有采用有意识的倾听方式,才能得到音乐的真谛。倾听音乐需要了解音乐作品的涵义所在,这就是倾听音乐的第二阶段,既表达阶段。音乐的涵义是表达情感和情绪,音乐的材料是音,它不能像文字、绘画等艺术明白地表达悲或乐,作曲家通常不能用具体的言词来表达,也不能与某种明确的事物相联系,只能用声音的表情来引起人们的情绪,因此,在不同时间,每次重听的感觉可能会有细微的差别。那种涵义构成了音乐作品的内容,使你激动,与你共鸣。所以音乐虽能以它的表现力使你产生情绪的想象与联想,或兴奋,或喜悦,或悲哀,或安详……但不必用具体言词去说明那涵义是什么。即使欣赏标题音乐,也不能过分拘泥,受标题的束缚,标题只是帮助想象力的发挥。音乐除了使人觉得愉快的声音和它所表达的感情之外,还存在音符和对音符的处理等形式,这就是倾听音乐的第三阶段,既纯音乐阶段。对于音乐素材,必须通过旋律、节奏、和声及音色以一定音乐曲式的原理组成一个作品,所以对一个聆听者来说,必须具有并加强自己对音乐素材及其发展情况的意识,懂得音乐曲式的原理,去追随作曲家的思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辨别主题,认清特征,随着音乐的变化和展开,进一步了解乐曲的全篇布局,这才是欣赏音乐的最高境界。当然,欣赏音乐不仅是倾听,还要有所想象和联想,倾听音乐重要的是理解音乐作品。理想的音乐欣赏者应是既能进入音乐又能超脱音乐的,就像作曲家那样,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具有主观和客观的态度,为它陶醉,对它批判,以积极的态度去聆听,否则就不能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音乐有不同的曲调,能给你轻松愉快的感觉,可以让你感觉爱情的甜蜜,也可以让你感觉到失恋的痛苦,可以让你感觉到跳舞的激情,可以让你感觉到生活的节奏,可以让你感觉到压力释放那种hight的感觉。

音乐与情绪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音乐可以通过刺激我们的大脑来影响我们的情感体验。具体来说,当我们听到音乐时,它会刺激我们的听觉神经,并产生信号传递到我们的大脑皮层中的处理中心,这个过程会引起许多生理和心理变化,从而影响我们的情感状态,比如快乐、悲伤、愤怒等。

其次,音乐具有情感表达的功能。不同类型和风格的音乐往往对应着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例如,浪漫的钢琴曲通常会给人带来温馨、浪漫的感觉,而动感的流行歌曲则能让人感到兴奋、振奋。因此,在我们的情感需要得到舒缓时,我们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音乐来实现自己情感的调节。

最后,音乐还可以通过与我们的记忆和情感经历联系在一起来引发情感联想。例如,当我们听到某首曲子是我们曾经的爱情回忆中的背景音乐时,我们可能会因为情感联想而产生悲伤、怀念等情绪。这一点也说明了音乐在我们日常情感中的重要性。

总之,音乐是一种影响人类情感的非常重要的媒介。它可以通过触发和表达情感来调节我们的情绪,使我们更好地面对不同的情境和压力。

音乐的其他作用:

1、音乐在文艺、场景营造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中的音乐,能够为观众心理建立环境、剧情推动点;工作中如果需要安静的工作环境,可以选择自然声音。

2、音乐还是人类社交和聚会不可少的部分。当人们在派对上聚集、在家庭庆典上共享时间,应该选择恰当的音乐来调节氛围,增加互动、合唱等形式。

3、音乐有助于增强记忆力和学习效果。研究表明,听到特定音乐可以帮助人们更快、更准确地记住信息。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适度的背景音乐能够吸引人们注意力,集中精力完成工作。

4、音乐也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很多艺术家、作曲家都是受到音乐启发和导引的。听到某些类型的音乐,能够激发人们内心的感受和情感体验,并转化为自己所需的创意和设计方案。

先给结论:不能。再说原因:首先题主你得明白你听到的最终的音乐,是怎么来的:

作曲家写作——>演奏家读谱、演奏——>听众聆听(演奏家演奏的,其实不一定就是作曲家的意图;同样地,听众听到的,也不一定就是演奏家的意图;也就是说,音乐从作曲家到演奏家是第一重创作、从演奏家到听众是第二重创作,听众听到的,是经过自己主观感受“加工”后的音乐,而非演奏家演奏出来的音乐。)其次,感情体验是非常主观的,也是不靠谱的评判标准。所以国际上的音乐比赛是没有以情感作为评判标准的。简而言之,听同样的一首曲目,有人会感动落泪、有人会仰天长叹,但是也有人会觉得热血沸腾,还有会觉得毛骨悚然,或者同样的一个人听同样的一首曲目,在不同的年龄段欣赏也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换言之,情感体验是非常私密、非常个人化的一种体验和经历,甚至于听众的情感体验可以和演奏家完全不一样,乃至于和作曲家的要求也不一样,这是完全可能的。《四月》中的这个基本设定可以说是作者向受众(漫画读者、动画读者)的一种妥协,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对古典乐有涉猎。一般的音乐受众普遍倾向于认为让自己感动的音乐,一定是演奏家倾注了情感的结果,其实事实并非一定如此。就拿钢琴演奏家而言,不同的钢琴家的演奏风格也是截然不同的,霍洛维茨、齐夫拉、李赫特的风格会倾向于激情四射、热情奔放:弗拉基米尔萨莫伊洛维奇霍洛维茨演奏自己改编的《卡门主题变奏曲》注意到霍洛维茨这个时候的年龄已在60岁以上,能有如此强烈的情感表现和惊为天人的演奏技法着实不能不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755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