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古人感受自然,抒发情感,散文100字 快快快!谢谢!是散文哦

借鉴古人感受自然,抒发情感,散文100字 快快快!谢谢!是散文哦,第1张

清明时分,迈出家门,途经快乐的驿站,细瞧,呵,这就是春日里的家乡。

风烟俱尽,天空是洁净的蓝,伸手一抓就是一大把阳光。泥土从清晨露水处借来的滋润仍未散去,与一起一落的鞋底奏着“吱吱”声响。柔情似水的春风轻轻掠过脸颊,别样的清爽。

春天的气息跳动着,春天的音符也在跳动着,所有的生命都充满了希望。

林里,鸟儿亮起清脆的嗓子,嘤嘤的鸣声回荡山谷;一只野兔从洞里缓缓探出头来,伸了伸懒腰,便和着欢悦的进行曲劳动起来;枝丫们也不甘示弱,做着伸展运动,露出几片滴着汗水的嫩芽;锋芒毕露的野花竞相裂开花蕾,披上绚丽的时装,乱哄哄地在草丛里挤着开;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为这蓬勃的山林添上完美的一笔。

风是忽悠忽悠的,而娓娓道来的春天故事却是实实在在的。春天,被春风洗礼过的春天,储蓄了一年的生命之火,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在春日里重生的不只是鸟鸣,还有我们的活力,在春日里成长的不只有枝丫,还有我们的志气,在春日里振奋的不仅为野兔,还有我们的信念,在春日里绚烂的不仅止于花儿,更有我们的希望!

寻遍山谷,找不到共游春景之人,注意力却被突袭而来的一道银光夺去,身体被疑问驱使着挪去,脚步一住,凝眸处却是一把锋利的锄头,被那划天而过的力度所振奋,忽起劲儿爬过山腰,而映入眼帘的正是平阔的田野。农民们重重叠叠的身影忽曲忽直,田地里零落的绿点渐渐蔓延。

翻晒贫困和荒凉,播种财富与理想,这是一种精神,刻苦的人又怎会输给春日里蓬勃的万物呢?

用汗水滋润理想,才能换来累累果实。春天注定属于每一个人,但收获的笑容只会挂在那些曾经流过汗水的脸上。相信吧,春日里手抚泥泞而宽厚的的土地,背灼猛烈而真诚的阳光,以美丽的山林为背景,以清脆的鸟鸣为伴奏,你弯下身子辛勤劳动的背影将是这蓝天下最美丽最动人的剪影。

春天那坦诚的笑容,会安抚你所有的伤疤与血泡,解释你所有的付出与辛劳,激励你所有的向往与理想。

目送远方的落日,向家门走去,心里多了一分充实,回首,重重叠叠的身影披着落日的余晖忽曲忽直

点 评:写景作文最忌走马观花式,见啥写啥,平铺直叙。这篇文章题目为“春日的家乡”,但作者并没有对“春日的家乡”进行详尽的描写,而是运用凝炼生动的语言,巧妙地

把自己对家乡的深情与对人生的思考融入到对家乡春日美景的描写之中,达到了景与情水乳交融的效果。

2.借景抒情式 荔 林

龚学健

连绵的南方小丘,别有一番风味的醉人的绿影,曾带给我无限的遐想,飘飞的思绪,让生命的价值在那一刻升华。 ——题记

雨后的荔林,弥漫着泥土的气息和草味儿的清香。我站在高处,享受着这和谐动人的美景。

广阔无垠的荔林几乎占据小镇所有的面积。雨后的小丘更显出它朦胧的美,模糊的轮廓定格在我脑海深处。站在这天然大氧吧之中,我尽情地呼吸这里的新鲜空气。荔林遍布在这连绵起伏的热土上,犹如翻滚着的绿浪,给我一种巨大的视觉的冲击。“接天荔叶无穷碧”,我仿佛置身于绿色的海洋,又犹如走进绿色的梦境。我的思绪开始飘飞并且开始了我的无限遐想。

荔林中有一张湖,微风过处,湖面闪烁着斑驳的绿影。安闲的鸭子在水中游出喇叭形的水纹,仿佛在奏响一曲和谐、动人的大自然旋律。“江南二月,草长莺飞”。湖边的杂草丛中,坐着一位安详的老伯。他一边小酌,一边独钓。他静静地享受着大自然恩赐给他的宁静与安闲。或许,他就是另一个郑老翁,在功成名就之后,选择退隐,远离世俗,做一个大自然的使者。回归自然,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就是让疲惫的灵魂得到安歇。

不经意间,夕阳已醉红了脸,慢慢地消失在荔林的尽头,晚风也唱出银铃般的歌。晚归的小鸟轻轻掠过湖面,袅袅的炊烟在荔林中回旋上升。湖边的荔树旁,是一间温暖的小木屋。我想,那一定是陶潜的另一个家。“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是何等的宁静与悠闲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只有经历世俗纷争,才能领悟大自然真正的美。陶潜将一生交给了自然,自然将生命的真谛告诉了陶潜。此中的真意,只有他自己才能够领会。

暮色中的山、湖、树、人,还有那温馨的小木屋组合得更加完美和谐,成为一幅动人的风景画。我站在画中默默地咀嚼着郑翁和陶潜留给我的精神食粮。生命的最高境界在于,人能够在疲惫之后回归自然。只有在自然的重陶下,人才能获得内心的最真实的需要,生命才能得以升华。

篇二:感悟自然

“感悟自然”话题作文导写

高山无语,但阅尽世事沧桑;大海怒吼,却源自细流无声。鲜花绽放,枯叶凋零,金蝉脱壳,蜘蛛结网……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充满智慧,深蕴哲理,富有灵性。崇尚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和谐,我们的情感才会更加丰富,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 放下一切杂念,怀着一份淳朴,带上一份纯真,用一颗感悟的心,走进自然,与山川草木对话,与花鸟虫鱼对话,在自然中放飞心灵,我们会发现,自然中的一切竟如此美好,如此美丽,如此神奇。

[文题设计]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深思;朝晖夕阳,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遐想。在沉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请以“感悟自然”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话题解读]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和善于思考的头脑。

人类之所以进步,是大自然的恩赐。自然给了我们智慧,给予我们生存的空间,给予我们生命的繁衍。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汲取科学的启示,人类因而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朱熹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从半亩方塘的清澈而想到源头活水,由此感悟出了人生的哲理。同学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面对大自然的绚丽多彩和千变万化,联系到自己的人生经历,也一定会发出许多感慨,得到许多人生的哲理。比如以花开花落为例:含苞欲放时,你能感悟到花朵的勃勃生机,感悟到要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准备着将来为国家为民族作出应有的贡献;绚丽灿烂时你会联想到人生的美丽,感悟到要珍惜青春年华,勤奋学习,让生命发出灿烂的光辉;随风飘落时你会联想生命的奉献,感悟到“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崇高精神境界。

“感悟自然”这个话题就是让我们深入生活,去观察自然景物与现象,融入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

[思路点拨]“感悟自然”这一话题是相当宽泛的。材料提供的意境,令我们驰骋遐想的空间十分广阔。这要求我们要从以下两点来思考:一是“化抽象为万象”。要让“大自然”变成可触可感的万千形象,奔涌到我们的眼底。二是“万象之中取一象”。“取”自然之景,让自然与自己的心灵碰撞,撞击出思想的火花。要能从自然之“象”中获得“美”的享受、“真”的感悟、“善”的启迪。感悟自然,要有较深的内涵,古人说,“意高则文胜”。总之,用自己的心去与自然沟通,用真情去拥抱自然,就会“在细微处显出才华”(老舍语),就会写出独特的感悟。当然,感悟自然,思考人生,所“感”所“悟”,不能漫无边际,或浮光掠影,要注意角度小而集中,有意蕴。

[素材积累]路过人家的墙下,偶一抬头,看见一棵结实累累的柚子树。一颗颗硕大的黄绿色柚子,沉甸甸垂吊在枝头。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

我是个生长在都市,从来不曾享受过田园生活的俗子。除了木瓜树以外,所有结实累累的果树,都只能够在图画、照片、电视和**中看到。今天第一次看到这棵果实如此丰硕的柚子树,霎时间,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周素珊《第一次真好》

[赏析]第一次看见结实累累的柚子树,作者感慨,说“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好”,好在新鲜而刺激,“妙”,妙在回味无穷。第一次见柚子树,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因为有“第一次”的经历,生命才值得低回品味。这就是“第一次”带给作者的深刻感悟。 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

株树都在看我。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掌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李汉荣《山中访友》

[赏析]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作者运用想像的手法,与树木融为一体、与自然融为一体,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郁达夫《故都的秋》

[赏析]为什么要写这蝉声呢?因为秋天一来,蝉的生命就渐近终点,这与秋天一来草木便要凋零是一致的。面对动植物这种“生命悲剧”, “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萧索的感触来的”。 “自古逢秋悲寂寥”。像郁达夫这样一个文人,联想到自身的悲哀,自然也免不了悲秋的传统。

风 风如生命,生命如风。这是一个亘古的比喻。

缠绵的风,怒号的风,残逝的风,正如生命中的起起落落。最终,如风般逝去,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然后消失在长街的尽头,不着一丝痕迹。

我们在这个亘古的的比喻中走马而过,是否应该停下来,看看风。

莎蒂文作为一个聋哑盲的孩子的老师,实在是太无奈了。面对像个小暴君的海伦,她该怎么办?莎蒂文老师和海伦坐在院子里时她在想。她真的想放弃了。忽然吹起了风。风轻轻柔柔,吹起海伦的头发,吹起无尽的花瓣。多么美的图画啊!可怜的海伦,永远无法看到了。莎蒂文哭泣了,她坚定了信念:一定要带海伦走出痛苦的深渊。她感谢风带给她美丽的画卷,激起了爱的涟漪。

惟有风,才可如此多情。

海伦后来成了人类的骄傲,莎蒂文老师也默默的死去。只是那夜的花瓣,那夜的风,已无人见得了……

梵高看见了风。他正处于人生的低谷,痛苦盘踞了他的心。为什么自己十几年来的心血、那些比自己生命还宝贵的画作,竟没有任何一个人欣赏?为什么自己心中的伟大艺术被世人视为垃圾?为什么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却被称为疯子?他在旷野上狂喊,回答他的只有黑色的杉树和死寂的荆棘,还有一阵狂风——

没错,就是风。幸而他看见了风。这阵风想穿越树林和荆棘,却被阻挡了。他被彻底地激怒了!全然不管杉树的针叶和带刺的荆棘把自己撕得支离破碎。只管向前!向前!向前!他们成功了。

他也成功了。在他死后,《杉树》一作价值连城。可那夜跳跃的杉树,张牙舞爪的荆棘和怒号的风,却无人见得了……

惟有风,可以穿越荆棘。

当风吹着号角,呼啸而过丛丛荆棘或吹起片片樱花时,相信很多星星看到了他们,以及它们所昭示的……

[赏析]当风吹着号角,呼啸而过丛丛荆棘或吹起片片樱花时,相信很多星星看到了他们,以及它们所昭示的……

人世间,有许多感动,往往在一瞬间成就。

思路清晰,才思敏捷,富有潜质,望持之以恒。

柔柔的风,甜甜的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当淡淡的春意开始在大街小巷悄然流淌起来,随心所欲地涂抹着第一抹新绿的时候,春天的第一场雨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人间。淅淅沥沥的,犹如断线的珍珠,牵动着我的心弦。

霏霏细雨,丝丝缕缕。独自漫步于河边的小径,风儿拂面而来,夹杂着调皮的雨点,吹散了我愁乱的思绪。我就像出笼的鸟儿,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爱抚——那母亲般的温柔与呵护。我呼吸着大自然的气息,微微湿润的泥土酝酿着花的味道,有一种沁人心脾的芳香。 春雨的洗礼,让河畔不知名的野花竟也有了一种摄人心魄的诱惑力,犹如少女的娇羞,超凡脱俗,恐怕连那花中之王牡丹也要逊色三分。

微风拂面,河边的杨柳吟出了丝丝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道也道不明的飞絮,漫天飞舞的柳絮,被调皮的雨点儿绕在脖子上,飘落在水面上,尽情地嬉戏着……

鱼儿也不再寂寞,你追我赶,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自由自在地畅游。折下一枝柳条,逗逗那快活的鱼儿,鱼儿似乎被这突如其来的干扰吓坏了,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扑通”一声跳起又迅速地落入水中,把一块明镜打得支离破碎。

我想起了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中的一句话:“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的确,大自然的美是无穷无尽的,而每个人,只不过是这幅巨画上的一点色彩罢了。 既然世界这么美好,那么,我们有何理由不去用心感受它呢?在整日为事业拼搏、为生活奔波的忙碌之后,我们是否也应该多亲近大自然,去领略大自然无穷无尽的美呢?

凉凉的雨丝拉回了我的思绪。感谢大自然,感谢它赐予我们的美景,感谢它给予我们生命的启迪。

我仿佛看到绚丽的彩虹在向我招手。站在柔柔风中,任凭那甜甜的雨儿不断地落下……

“关于自然”的话题,我们可以任意想象,纵横驰骋。 我们要化“自然”这一概念为万象,化抽象为具体,感受自然的生命力,并和自己的心灵碰撞,撞击出思想情感的火花 。 我们知道,山有崎岖险怪,水有千变万化,花有千姿百态,树有万种风情。宇宙万物,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我们托物言志的道具。

我们试着翻开语文课本,不管是名家的经典诗词,还是凡人的神来之笔,无不放射着“自然”的光芒。他们“借有形之物,喻抽象之理,凭无情之形,传有情之意。”物与理交汇,情与景相融。

朱自清听到小草在春天唱着动听的歌谣。

茅盾看见白杨树在春天的风声里挺着伟岸的枝干。

沈从文在边城讲述着一个吊脚楼下凄美的爱情故事。

壶井荣随着那蒲公英的小伞飞越万水千山。

在我们记忆的碎片里,谁没有踏进过鲁迅儿时的那片快乐的“百草园”?

在我们人生的天空中,谁没有看见过高尔基放飞的那只勇敢的“海燕”?

在我们生命的原野里,谁没有欣赏过孙犁笔下的那片荷香四溢的“荷花淀”? 夜望星空,庄子深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里面该有多少无奈的慨叹。 独立江边,润泽高咏“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百舸争流,万类霜天竞自由”,豪放中抒发革命者伟大的胸襟。

杜甫望岳,抒发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

李乐薇借“我的空中楼阁”寄寓了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闯雄关,穿三峡,进天山,神游柳宗元的小石潭,追逐巴金的灯光。

…… 不必再举例了,当我们不再局限“自然”这一干巴巴的概念展开联想.想象,笔端自然就会有泉涌般的文思流淌。当然要写好话题作文,在确定了角度之后,还需要作到立意深刻,格调高远,描绘传神。

美丽生自然,愿君多采撷

自然是美丽的,那里有春的繁华似锦;那里有夏的热烈绚烂;那里有秋的深沉静美;那里有冬的洁白晶莹:那里美不胜收。

自然美,数也数不清,说也说不完。

自然有哲学的美。没有繁杂的论证,没有激烈的争辩,自然演绎着生命的哲学。有人看见流星瞬间陨落,便感叹生命的短暂;有人看见群星闪烁,便高歌生命的永恒。有人看见大海的深沉稳重,便感喟生命的渺小卑微;有人看见浮云的飘荡轻薄,便反思生命的塌实厚重。有人看见春草的青绿无涯,便感悟生命的坚韧顽强;有人看见梅花的冷艳独放,便赞叹生命的孤傲不屈……可自然依旧站在那里,任你欣赏任你感悟,他依旧演绎着生命的哲学。 自然有文学的美。没有激昂的文字,没有冗长的章节,自然拥有着诗一般的韵律,散文一般的灵气。自然总是静静地等着你去品味,等着你去采撷。苏轼路过时,掬起了一朵大江奔流的浪花;柳永路过时,折断了一支多情幽怨的杨柳;沈从文路过时,摘下了一株饱含爱情的虎耳草;鲁迅路过时,撕开了一片深沉黑暗的秋夜;戴望舒路过时,送来了一条有着丁香姑娘背影的雨巷;徐志摩路过时,留下了一座岸边拂着金柳的康桥。人们一路走过,一路采撷。而自然依旧站在那里,用心记叙着人间的美,用心抒写着美的文学。

自然有音乐的美。没有流泻的音符,没有动人的节拍,自然有着让人陶醉的天籁之音。它等待着人们用心聆听。俞伯牙用心聆听,于是有了《高山流水》;贝多芬用心聆听,于是有了《月光曲》;阿炳用心聆听,于是有了《二泉映月》;施特劳斯用心聆听,于是有了《蓝色多瑙河》;班得瑞用心聆听,于是有了《寂静的山林》《春野》《日光海岸》……自然还是站在那里,没有倾听者时,它孤独地弹拨;有倾听者时,它欣慰地演奏:它使人们心灵深处有了慰藉,使世界有了灵性。

自然有科学的美。没有现代的实验室,没有艰涩的理论公式,自然有着高深而丰富的科学。人们受鸟儿飞翔的启示,于是制造了翱翔蓝天的飞机;人们受鱼儿畅游的启示,于是制造了环游海洋的大船。富兰克林受电闪雷鸣的启示,于是发明了给人类以光明的电;牛顿受苹果下落的启示,于是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自然中蕴藏着丰富的知识,饱含着无尽学问,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

…… 自然是美丽的。它的美演绎着哲学,抒写着文学,演奏着乐音,蕴藏着科学:自然的美,永远讲不完,也永远听不完。

美丽生自然,愿君多采撷。

希望

东边升起一轮旭日,载着我的钦佩,我的希望升向高空。

陶渊明,你还在桃花园里悠闲望南山么?

孟浩然,你还在故人那里把酒话桑麻么?

李太白,你还在西去的蜀道上艰难地攀缘么?

(一)梦回陶潜

微风轻轻地飘来,吹乱了你的头发,吹起了你的衣裳。我看见,你立在船头,不住地向前眺望;我看见,你在西边的豆田里带月荷锄,辛勤劳作;我看见,你在东篱下怡然采金菊、悠然见南山。你在院子里种满的桃李和榆柳,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好美!这就是你向往的田园生活。我欣然地笑了,因为在这里,你过得充足,过得悠闲。

(二)追回浩然

我多么想坐上你曾经在南窗边坐过的那个位子,多么想端起你曾经与故人一起饮酒时喝过的那个杯子,多么想体味你曾经描绘过的农家快乐生活……我踏遍你的足迹,可是,不见了青山绿水,不见了那座乡间土屋,不见了乡民纯朴的笑脸,不见了农村特有的情趣。取而代之的是光秃秃的山峦,浑浊的河流和现代化的住宅。我茫然:绿意哪里去了?自然哪里去了?

(三)忆回李白

戴一顶太阳帽,穿一套运动服,著一双运动鞋,再背一个运动包,重走你曾走过的路。我向西面进发,没有弯弯曲曲的小经,没有陡峭的枯松绝壁,我很快到达山顶。可是攀越过后,我才发现:蜀道不再向你说的那么难于上青天,路上没了子规啼月夜的鸣唱,山涧没了飞暴湍流的壮景,听到的却是划木工砍伐树木的机器轰鸣声,闻到的却是游人丢弃垃圾散发的腐烂味。唉,我这远方的人为什么跑到这来了呢?

我悲,有些人破坏自然,给自然披上了一件劣质的黑色外套。

我喜,人间自有净土,人类自有环保意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们将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因为我们正在树立科学、生态的发展观。我坚信:陶潜的居所将会更加幽静,浩然的田野里将重回青绿,太白的蜀道将重回“难”与“险”。古人,到那时,我们也会像你们一样,在桃花源里悠闲着,在故人那里畅谈着,在蜀道那里奋勇攀缘着。

西边,落下一轮夕阳,把我的钦佩,我的希望存进心底。我知道,明天。旭日将带着我的希望从人间升起。

这两篇文章共同的优点就是能从语文课本中找灵感,激发想象,打开思路;在写作过程中都能从语文课本中选取有关素材,学以致用,化为己有。小作者在文中或描述大自然的神奇美妙,给人类以智慧和启迪,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景仰;或追述古人笔下美好的自然景观,表达对现代文明时代自然环境遭破坏的忧虑和审视,。立意新颖,内容丰富,构思独特。 一定要立足语文课本。让学生在文学大师那里撞击出思想的火花,感悟到语言的魅力,心志得以提升,情趣得以熏陶,作文也就文思如泉,妙语迭出了。

篇三:话题“感悟自然”美文放送:一叶知秋

话题“感悟自然”美文放送:一叶知秋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这句话说来多少有些可怜、可笑。在我思考这个话题的时候,教室的窗外对着的北教学楼建筑工地上,正不时传来金属建材的撞击声和电钻声,一批砖石正码放在我们的窗下,遮住了那几棵灰扑扑的小树,于是这最后一点“自然”,也被淹没了。

很多人生活在城市里,一边享受着现代化带来的富足优越,却又一边抱怨着钢筋水泥堆砌的冷漠与隔阂,我也是其中一个。然而又真有几个能放弃繁华的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呢?

大自然,成了这城市的高楼大厦灯红酒绿里,许多人一生无法企及的远方。 现在政府修改了节假日的安排,除了春节,又有“五一”、“十一”的长假。有了空闲又有了点儿 钱,旅游便平地惊雷般火爆起来。有人说,许多富贵闲人都说“去感受一下大自然嘛”,语气中透着些奢侈的味道。

去年“十一”,我们一家三口邀着几家好友,一起去了趟云南。出发前,我兴奋得整晚整晚睡不好,闭上眼睛就都是书本上描述的鸟语花香、高原奇峰。然而真正到了云南,便马不停蹄地穿梭于各个风景点:孩子们迷上了一个又一个的游戏设施,妈妈们每天构思穿哪套衣服摆什么姿势照相,父亲和各位叔叔们则一边辛苦地运输着妻儿,一边不断接听着手机里的长途电话,处理大小生意事务——在匆忙与喧闹中,自然不过是模糊的背景,就像相片里,有人有风景,但我们不在景中。

不觉沮丧起来,难道真是我们抛弃了自然,自然也抛弃了我们?

我曾经去探望一位病中的朋友,他长期住院,然而神采奕奕。我问他这其中的秘诀,他支起病体,要我扶他到后院走一走。说是后院,那不过是一方小水塘,在微风中荡漾着柔美的涟漪,有亲切的温柔之感。我眼前一亮,平时从不在意的平凡景物在此时竟异常地让人激动。他侧脸望我,笑着说,你看那边——一棵虬曲消瘦的树,有干无花,依稀是梅的样子,不是花期,它在缄默中有孱弱的美。“是谁种的?”我不掩饰自己的兴奋与惊奇。他脸上只露出一丝经受了太多病痛折磨后平静释然的微笑:“不知道,只是去年冬天下雪的时候,它开了,全医院的人都来看,有的站在病房门口,有的背着医生偷偷地跑来,只是想闻一闻花香。那一场花期,所有人都是幸福的模样。以前不懂不在意,现在才知道,这就是自然的力量。”那一刻,从他目光中闪动的温柔与幸福中,我找到了自然的地址。

其实城市里、生活中并非没有自然,而是我们缺少了发现自然的眼睛、感悟自然的心。只要胸中有山水,何处不风光?

既然注定要奔波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寻找梦想,就不要一味遥想远方——一枝早绽的桃花,只要它美,它真挚,管它来自街心公园还是来自野外;一颗

孤单的星辰,只要它笑、它闪烁,又何必深究它是否展露于被污染的夜空!一串柔美的涟漪,只要它纯,它清澈,又何妨它是在水泥圈住的湖心荡漾! 我站在这城市的高楼上推开窗,让微风吹在脸上,看静静沉落的夕阳,我闭上眼睛总能看到远方——别说我太阿Q,我真的感到了一叶知秋的幸福。

[点评]

话题是“感悟大自然”,作者却写眼前没有“自然”,欲扬先抑;进而作者宕开一笔,写国庆长假中的云南之行,写去医院看望朋友。这些都是不经意地道来,却足见作者的匠心——国庆长假的云南之行,秀丽风光为父亲及各位叔叔“辛苦地运输妻儿”、用电话“处理大小生意事务”的匆忙与喧闹所遮蔽,“自然不过是模糊的背景”、“我们不在风景中”——面对自然,看不到自然;去医院看望朋友,从长期住院的朋友不畏住 院之苦的秘诀中,“找到自然的地址”。以上皆是蓄势,接下来,作者蓄势而发,集中地揭示了对大自然的感悟。 全文看似松散,实则构思新巧,立意深刻,内容层层深入,语言富有文采。

篇四:“感悟自然”话题作文导写及范文

  在很多人的眼里,军人的牺牲就应该慷慨激昂,但笔者在部队所接触的战友,有的并不如此,这里记述的是几位牺牲在测绘路上的军人,他们临走时,也许并非都慷慨激昂,但他们仍然不失为一名真正的军人!

 ——题记

 人物之一:两天两夜的饥渴,使他不得不食那不知名的果子充饥,疲劳加不知名果子的毒汁使他奄奄一息,临终前,他断续地呼唤着“父亲……”

 那是一个火热的夏天,这个名叫谢合群的班长,带领几名战士深入到南国海南执行军控点测绘任务。一天,他和两名战士一起来到藤桥以东进行测量时,因地形复杂、林海茫茫,被困在了林中。一连走了四天三夜都没走出那个地段,身上带的干粮也用完了,他们下意识感觉到死神正在一步步向他们逼近。在这种情况下,谢合群招呼二个战士开会,研究如何摆脱困境,尽快完成这项任务。

 此时此刻,战友们还不知道谢合群为了节省粮食吃了有毒的野生果子充饥,加上过度的劳累,已染上了中毒性痢疾等病,但他一声没吭,待完成任务准备返回营房时,这位充满生命活力的战士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临终前呼唤着“父亲……”

 父亲,这象征慈祥、怜爱的字眼,给了他多少坚定的信念、美好的梦想!

 他四岁便跟父亲在那块贫瘠的土地上耕耘,用幼小苦涩的脚印开始描绘人生,他后来在给一位友人的信中写下了这么一段文字:“如果说我的性格坚如石质的话,那得益于我少年时的锻造,受益于不毛之地恶贫的磨砺,这为我今天从事的测绘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五岁,这个自喻坚如石质的战士的同学相继走后门进城当工人或被推荐上大学,他却因为提了某些人的意见而被永远扎根。不平者,为他奔走,愤愤者为他疾呼,可他却像是没事一样,把整个身子埋在那块黄土地上发奋耕耘……

 当时,身体虚弱而心地善良的母亲,为了儿子,居然跪在某个领导者面前,祈祷到了一张招工表,并把这用屈辱和洒满苦泪的表格塞在他的手里,他却迟疑着,慢慢地把它捏合一起,揉得粉碎,母亲又用善良的泪水求他,他却以有生以来最响亮的声音告诉母亲:“我要当兵!”父亲是他的第一个支持者,可万万没想到,就在他当兵的第二年,母亲就告别了人世,可怜那唯一的父亲,只有孤独、寂寞陪伴……

 人物之二:涉过“死亡之海”,穿过“亡人之地”,当他进入大山的途中意外遭到洪水袭击,人们只记得他的一句话:“我对不起妻子……

 我是在湖南郴州市郊外找到他的,他已经躺在了那块橙红色的土地上。我站在他的墓前,默默地看着那简短的碑文。墓前墓后不知名的各色野花像鲜血一样斑斑点点,满枝挂果的树上雨珠滴滴,如晶莹的泪水。见到此,我就想起了那令人心碎的一幕……

 那是一个多雨的季节,左竹贵带领几名测量队员背着仪器,肩扛器材到湖南桔东县执行任务。他们走着走着,一条汹涌奔腾的河水拦住了他们的去路,这条名叫沫水的河流,河水猛涨,水淹两岸,怎么办?有人提出绕道,左行贵说:“这绕道要绕到哪天才能到,我看干脆我先去试探试探!”话音未落,他已走过河边试着走着,快到河中心,突然一个恶浪淹没了他的头顶,他被水柱击晕了头部,被那如猛兽的河水卷走了,战友们立即到河的下游把他救了起来,他的身体上下被河岸边的尖锐不刃划破、割伤,其中大腿动脉被划断,已经奄奄一息,好半天才断断续续地说:“我有愧妻子啊!”就永远躺在了那里……

 后来,我问同往的战士,临终前他为什么说那么一句话,这位战士说:“我们队长临逝前的话语,在别的人看来是无光点,甚至有点自私,但每一个了解他妻子的人,就是铁汉也会流泪!”

 他的妻子是一个老苏区的普通女人,单家独户住在一个海拔一千多米的山上,上有双目失明的'双亲要赡养,下有一双儿女要抚养,几副重担就落在那个山里女人柔弱的肩上。战士周小京告诉我,执行任务时,他白天工作似乎忘却了一切烦恼,每到夜间他就抽起了那“火炮筒子”卷烟,一根接一根,经常彻夜难眠,他是一个坚强的男子汉,心里有苦从不轻易向人倾诉,主要是怕影响我们的情绪。我们常常劝他回家去看看,他说:“我又何尝不想回去一下,只是每次回去,看到那破碎的家,就要经受一次感情的冲击,我不忍心看到全家的泪水。因为,我毕竟还是一个军人!”

 人物之三:淌激流,爬高山,抗严寒,踏戈壁,斗风沙,好不容易完成任务,返回时却遭到土匪侵袭,他去了,临去前说:“只怪自己的命短……”

 战友们告诉我,于忠纪是怀有自己的目的来当兵的,主要是想学点技术,在部队有所造旨,再回家改变家乡那贫困落后的面貌。因为他的家乡那时太穷了,穷得连锅盖都揭不开,可是,他的愿望与他一起化作了山脉,永远留在了青藏高原……

 那还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春天,于忠纪带领测量小分队奉命赴西藏昌都地区执行三、四等三角网的布测任务,那是位于怒江两岸的边坝测区,地形复杂,山高路险,峡谷幽深,人烟稀少,空气稀薄,气候变化无常。

 有一次,他们要登上海拔六千米形似利剑的热普纳荣雪山顶选点造标,每人自负五、六十斤重的标石标材和工具向雪山进发。当他们来到怒江天险附近时,只见这条天险宽八十多米,下面急流奔腾咆哮,两岸尽是悬崖绝壁,江面上空只架设了一条离水面六十余米高有碗口粗的牛皮溜索,这时,有人退缩了,喝长江水长大的于忠纪说:“这算什么,掉下去大不了洗个澡!”话是这么说,其实,他心里也有几分胆颤,他冒着危险将几十公斤重的物资在身上紧了紧,来了个仰面朝天,手和脚绊在溜索上滑了起来,成功滑倒了对岸,后面的人也照着他的样子也滑了过去。尔后开始攀登险要的雪山冰峰,他们顽强爬行着,经过三十五座山冰峰,第五天中午终于到达了白雪皑皑的热普纳荣顶峰。可是,怎么也想不到,当他们快要完成这次出测任务时,突然遭到当时土匪的袭击,四个测绘兵都被凶手残害,壮烈献身,临终前他只惋惜说了一句“怪我自己命短……”

 他的生命的确是太短了,他那小小的心愿与他一起化作了山脉,永远地留在了青藏高原…………

团旗、方向, 青年、希望, 朋友们, 无论当你申请入团的时候, 还是当你在团旗下宣誓的时候, 无论当你戴上光闪闪团徽的时候, 还是当你即将离开敬爱的团组织的时候, 你都会深刻体会到, 共青团—这座学校 是多么充满活力, 是多么神圣, 是多么令人向往。

火红的团旗, 使我懂得了人生的含义; 使我爱上了这片青山绿水, 爱上了自己的岗位—

在这里,我可以说, 广大青年团员, 在平凡的岗位上, 每迈出可喜的一步, 无不浸透着团组织的心血, 每取得一点成绩. 无不闪耀着团旗的光辉。

虽然, 这里不是历史悠久的古都名城, 更没有南国的秀丽风光,

这里不是富庶美丽的发达地区, 更不是繁华热闹的都市名乡, 但这里有记载光辉历史的河流, 这里山高林茂饱经沧桑。

这里有优秀而光荣的传统, 这里是勤劳朴实林区人的家乡。

新世纪的春风 , 掀起我们感情的浪花— 在山山水水之间荡漾。

21世纪的宏伟目标, 增强了我们的信心, 激励我们正奔跑在, 通向小康的大路上。

在团旗下, 聆听老一辈, 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 在团旗下, 回顾可爱的团组织, 是怎样在党的领导下成长, 在团旗下, 学习无数优秀青年用鲜血和生命, 写下的可歌可泣壮丽诗篇。

在团旗下, 我们举起自己的拳头在激动地宣誓: “坚决拥护中国的领导… 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让我们的青春在奋斗中闪光。

春天,十个海子

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这一个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你这么长久的沉睡究竟为了什么?

春天,十个海子低低的怒吼

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

扯乱你的黑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

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

在春天,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就剩下这一个,最后一个

这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

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户

他们把一半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

一半用于农业,他们自己的繁殖

大风从东刮到西,从北刮向南,无视黑夜和黎明

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关于春天(现代诗)

春梦/

我喜欢

把在春天里做的梦

叫做春梦

我努力地想梦到你

却总是徒劳

我喜欢醒来后把枕头翻过来

听说这样做,会梦想成真

在这个想入非非的春天啊

我翻来覆去的是

孤枕难眠

  某个民族在古代或者近代时期创作带有自己民族风格的歌曲,是指每个民族的传统歌曲,每个民族的先民都有他们自古代已有的歌曲,这些歌绝大部分都不知道谁是作者,而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的传下去。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有关民歌的情感散文随笔,供大家欣赏。

  有关民歌的情感散文随笔:闲话民歌

 民歌是民间的流行歌曲,很具有浓烈的地方色彩与民族的风格特色。历史悠久,通俗性强。在劳动生产和生活中随时信手拈来随口编唱,约定俗成,水到渠来,不必遵守什么创作的条条框框,自由发挥,灵活应答,或者慷慨激昂,或悠扬顿挫,或娓娓道来,不拘形式,不拘泥意境,朴实无华,用词多生活现实的比喻等等。

 民歌是雅乐发展的基础,高雅艺术如不从民间小曲俚语民歌中吸取营养,就会失去生命力。因此不少成功的艺术家便深入民间采风,把民歌从深山老林,乡村荒野,田间果园里采集、加工、整理出来,重新赋予新的生命力。

 当年的王洛宾深入到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采集了大量的新疆少数民族曲调,像热瓦甫、木卡姆曲调等。创作了大量的新疆民歌为人们喜爱传唱,成为一代歌王。他创作的新疆民歌,具有强烈的当地民族风格,曲调欢快,明亮,活泼,歌词亲切,简明清新,率真、诚恳、直率用的都是当地普通人的口语。当地少数民族能歌善舞,性格开朗豁达,说话单刀直入,善于比喻,幽默。这与当地流行的口头传诵的阿凡提人物一样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让人觉得亲切可爱,就像是久别重逢的老朋友那样难舍难分,令人难忘。如他创作的《马车夫之歌》、《美丽的姑娘》、《半个月亮爬上来》,《阿拉木汗》等等脍炙人口的民歌。**《冰山上的来客》中的插曲就是吸取了当地民歌的特点所创作出来的。

 内蒙古民歌表现为深沉粗犷,悠远豪放的风格。这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景色相一致。这马背上的民族曾显露出多少英雄豪杰,像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那样的雄才大略人物。吃牛羊乳肉的大草原上的人们在马头琴声韵的熏陶下,哺育出多少个出色的民歌手。像胡松华,德德玛,和如今的腾格尔等。无论个人的唱法不同,但在唱腔上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点就是,深沉、粗犷、悠远、豪放的这一草原上马背民族的风格特色。像**《草原上的人们》中所唱的民歌《十五的月亮》也是那么深沉优美。

 当年**乐曲的创作者雷振邦深入到西南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创作出**《阿诗玛》、《五朵金花》插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唱。这无不运用当地的少数民族的民歌俚曲,使得**更加深动受人喜爱。插曲和**配合的相得益彰,处处体现着民歌的地域性和民族风俗的艺术风格特色。

 地处东北边疆的朝鲜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朝鲜族的民族风格特色则以喜庆欢乐为特点,歌舞悠扬色彩明亮,给人以欢欣鼓舞快乐喜庆的景象。像《桔梗谣》,《阿里郎》等。

 各地的民歌由于地域不同,风俗习俗的不同,以及文化背景内涵的差异,因此给人以色彩缤纷,百花齐放的感觉。江苏民歌俚曲,就具有江南水乡的清丽淡香秀美的特点。如《茉莉花》,《太湖美》,《拔根芦材花》等。还有清丽悠扬动听的西藏民歌,反映出雪域高山民族的注重情感的流露的清馨感来。翻身农奴对解放他们的人们,真情实感的流露,表达在民歌的唱腔和字列间。培育而出像才旦卓玛,等一批优秀的民族歌手来。

 当然港澳台粤的民歌则以地方方言,有着丝竹般的清丽雅韵,曲调婉转,流畅水淋,富于拖韵脚的特色。这和当地方言有关。港粤台在海边和热带受海风椰韵的影响,所以语言带有热带的风韵语句尾部带着很浓的拖韵。比如饭很好吃的啦啦字就拖得很长,语句热水的和金属韵味很足。这一民歌唱法(闽南语),演义成流行歌曲,培育出不少流行歌手。像邓丽君,徐小凤,高胜美,韩宝仪,刘德华,梅艳芳等等真是群星璀璨,耀人眼目。

 台湾民歌则独辟蹊径,民歌也有特色如《天黑黑》《那鲁湾》等歌曲。受民歌影响下产生的校园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外婆的澎湖湾》等等,亲切可爱,也深受大陆民众的喜爱。还有广西的民歌俚曲,歌手《刘三姐》很受人们的喜爱。还有陕北的民歌信天游,风格高亢悠扬等,民歌有着天生的与人的亲和力。

 我们翻开世界音乐史都可以看到民歌在其间闪耀着灼灼的光辉。难怪有人说,音乐是陶冶人类灵魂的精灵。不管国界与地域的不同,音乐民歌都可以把不同的民族和不同肤色的人们联系在一起,做到心心相映。民歌经过艺术家的收集,加工,凝练后就有了新的生命力。民歌的好听就在于他的地域性的差异和来自于民间生活,富有民族特色的缘故。如苏格兰民歌《苏格兰蓝铃花》,澳大利亚民歌《剪羊毛》,意大利民歌《桑塔露西亚》,以及印度尼西亚民歌《宝贝》,《哎哟,妈妈》,俄罗斯的民歌《三套车》,《伏尔加船夫曲》等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民间文化生活特色。

 后来的好莱坞大片也引进了不少民间歌曲,如《魂断蓝桥》中的《友谊天久地长》和《红河谷》插曲就是苏格兰民歌。还有南斯拉夫影片《桥》中的插曲《游击队员之歌》“啊,朋友再见”等等都被世界各地各民族人民所喜爱。

 综上所述民歌的创作离不开本民族的生活土壤,当艺术家们把各民族的民歌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时,我们无不惊叹,这五彩缤纷的民歌艺术的美丽,优美动听。让民歌来陶冶我们的情感与心灵。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愉悦,欢快!把生活中的忧愁烦恼一扫而光,沉浸在民歌艺术的美感中沉醉而忘却自我

有关民歌的情感散文随笔:喜欢上民歌

 八零后的人应该喜欢的是流行歌曲,我想我应该算是个异类,我很喜欢民歌,我觉得民歌的魅力,在于它来自乡土,乡土气息的民歌,有泥土的芳香,带着家乡的味道,像一杯香醇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

 第一次接触民歌,是在家乡教书的时候,那时候学校要培训一名音乐老师,当时我年龄最小,特别钟爱那台老式的风琴,经常在放暑假的时候,我一个人越脊,跳到办公室弹风琴玩,后来校长知道了这事,就圆了我的梦,把那台无人问津的风琴,抬到我的小办公室,并委派我去学习音乐知识,当时我乐坏了。

 第一次上音乐课,主讲老师是位退休的老音乐教师,他风趣幽默,一曲《走西口》让我大跌眼镜。这之前,我片面的认为,民歌是老头,老太太唱的玩意,没有真正的体会到它的独特魅力。原来民歌的魅力,在于它的抒情,那种直白,淳朴的心灵呼唤,一下子唤醒了人性内心沉睡的情感,那种原始的,纯粹的情感哗啦啦倾泻一地,于是,你有一种想要表达内心的的冲动感: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

 哥哥你出村口,小妹妹我有句话儿留,走路走那大路的口,人马多来解忧愁。

 紧紧地拉着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只恨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这一走要去多少时候,盼你也要白了头。

 紧紧地拉住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虽有千言万语难叫你回头,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

 老师唱完这首歌的时候,开玩笑问我,这首歌怎么样,要不要唱给离别的男友。我回答,这首歌比周杰伦的《双节棍》强多了。当时我的内心有一种强烈的冲击,想起了离别的男友,想起了那个月亮的晚上,我含泪的目光,没有挽回他决绝的脚步,在离别的那天,不记得说了多少情话,在他坐上开往南方的大巴车后,我追着大巴车摇酸了手,最终的结局也如歌中所唱,一去不回头。

 更想起,那一年,我堂哥新婚不到一个月,就要出去打工了,堂嫂几天前就看着堂哥掉眼泪,临走的那晚,她家亮了一夜灯,鸡还没叫五更天的时候,厨房里就燃起了熊熊灶火,她给堂哥煮了二三十个鸡蛋,烙了大饼,她生怕堂哥路上不舍得买吃的,所以尽可能给堂哥多准备路上的口粮。

 那个早上,堂嫂一手提着鸡蛋,一手拉着堂哥的胳膊,在冬霜满地的清晨,眼泪汪汪地把堂哥送到村口,眼看着大巴车来了,堂嫂紧紧抱住堂哥放声大哭,鼻涕一把泪两行,眼泪顺着堂哥的脸颊,流进脖子里·····村上一起去打工的哥们儿看了哈哈大笑,冲着堂哥挤眉弄眼地说:“华子,你这新婚蜜月还没过完,你舍得走吗,到外面想小妹妹了咋个办呀!”堂哥听了脸红了,咧着嘴巴一个劲地傻笑,笑着笑着眼睛红了,笑着笑着低下了头,他轻轻地拍着堂嫂的背,小声叫着堂嫂的小名儿,泪珠儿滚落……

 随着农村包围城市的打工潮,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走出了封闭的乡村,在大都市里过上了游鱼一般的生活,不知道在灯红酒绿·霓虹闪烁之处,吼一声:哥哥你走西口!心底是否如我一般,唤起那最初,最淳朴的情感喜欢上民歌。也真正明白了,民歌来自民间,口口相传,情感朴素真实,不做作不浮华。在唱民歌的歌星里,我最喜欢歌手阿宝,他的演唱动心动情,第一次听他唱那首陕北民歌

 《想亲亲》我一边听一边笑,歌词的大意如下:

 想亲亲想的额手腕腕软

 拿起个筷子饿端不起个碗

 想亲亲想的额心花花乱

 煮饺子额下了一锅山那个药

 头一回毛妹妹你呀你不在

 你妈妈劈头打了我俩锅盖

 想亲亲想的额心花花乱

 三天额没吃吃下一颗颗饭

 茴子白卷心心十八那个层

 妹子你爱不爱受苦的那个人

 这首歌唱出了小伙子想女孩子想的吃不下饭,拿不起碗,在农村老家人们比较封建,那时男孩女孩即使订了婚,也不能随便见面,不然会被别人讲闲话,农村人很要面子,有伤风化的事,是做不得的,哪怕只是见个面。我记得,大姐订了婚后,妈晚上就再不让她出门,有一次姐夫晚上来找姐,就在我家房后,用砖头敲我家墙,我妈听到有动静,跑到房后虽然没给姐夫俩锅盖,却翻了他几记白眼,事后对大姐说,告诉他,再跑来打断他的腿!

 现在我姐夫提起当年事,就会打趣地说,当初啊,一门心思往你家跑,白天在田里干活,拿着锄头往你家哪个方向望啊望,一亩豆苗,除掉半亩,无心干活啊,盼啊盼啊,没想到盼回家一个母老虎,可叹当初我还神魂颠倒,真不知道你哪里好。哈哈……我姐就说,当初咋不让我妈用锅盖拍死你!

 “大姑娘美着那个大姑娘浪大姑娘走进了青纱帐这边的苞米它已结穗微风轻吹起热浪我东瞅瞅西望望咋就不见情哥我的郎”这是一首很有风情的东北民歌,给人以热情的想象,乡村女孩子对情郎的想念,与爱情的渴望,当然,这是歌老的掉了牙,但音乐的魅力,不会在时光中搁浅,每次听到这是首歌,在茫茫的大都市里,总会有一种想念故乡一望无际的庄稼,浪漫多情的乡村姑娘,在玉米田里约会的情景,我也会想起,自己也曾和小男友在玉米田里追着跑,踩倒了玉米苗,被二叔骂得狗血喷头,后来我好多天都不敢和二叔说话。

 如今,身处大都市,我是一只寂寞的游鱼,总会在午夜里,听一曲老掉牙的: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清凌凌的水,大雁过我的歌,小河亲过我的嘴……思乡的心,像一个八十岁的老太太,前尘后世里,尽是乡村时光的记忆,纵然,故乡现在很发达,没有低矮的草房,但思念的心依然是汹涌而至……

 所以,民歌与我来讲,是一种来自对乡村的怀念,乡村的记忆,它很老,很土,带着黄土地的色彩,让我在喧嚣的城市,有一份可以寄托的情怀。俗话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歌不同于流行歌曲,它经久传唱,耐得住岁月打磨,而流行歌曲固然好听我亦不排斥,但总觉得它像快餐。一首好的民歌,就是一段时代的缩影,一份充满温馨的情感,那些乡村的气息扑面而来……

有关民歌的情感散文随笔:民歌与乡村

 乡村有魂,萦系着村魂寨胆的就是民歌。民歌是乡村的精神胎记。

 在乡村里,悲欢苦乐,生老病死,都要借用歌声来表达,这样的歌唱,是爱与哀愁的倾诉,有族群传统价值观的述说,也有个体对生命、爱情的憧憬、愉悦、忧伤、失落……

 民歌的故事,散落在大树脚,小溪边,山梁上,心坎里,响亮在一个个晴晌的路口,又被一拨又一拨人带去了远方。在陌生的城市里让汗水浸泡的日子,民歌清醒着,寂寞着,也痛苦着。

 乡村正在衰落,人群不断地往外走,人气的式微直接带来乡村的空寂和落魄,一些传统的乡村习俗已经在日渐疏离中被生生地崩断。一方面,乡村在城镇化浪潮的波及下,原有的族群内部联系肌理、亲友纽带在被动的流动中,变得日渐疏远、陌生。另一方面,城镇式的生活方式,迅速占领乡村的社交平台,人们越来越适应甚至依赖消费型的生活方式,原有的朴素、节俭为荣的价值观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农村不仅存在生活景象上的凋敝,还有精神上的“瑶琴不复,山水空余”。乡村里最旺盛的精神作物就是思念和回望,在这样的氛围里,民歌的根最是扎得深,扎得稳。

 民歌是乡村俗常的鲜活记忆。在时光泛滥后湮没了一座座村庄的乡土上,民歌让乡土在葆有梦想的同时,还生长着淡淡的忧伤,给村庄提醒思念和疼痛。

 费孝通先生那一代人,特别是那个时代从乡村走出来的知识分子,对乡村最是深情。费先生认为乡村社会的美好,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乡村社会里,唱歌不仅是情感寄托,而且能够消解生命的困惑,如一首民歌唱道:“唱支山歌来解闷,喝口凉水打湿喉。凉水解得心头火,歌声解得忧愁人”。乡村的时光,在这样的歌唱里,变得纯净、舒朗,人们的心里,会从歌声中享受到生活的阳光。

 贵州黔东南是民歌盛放的沃土,这里的“道德歌堂”和“民歌法庭”,人气不错,这是民歌主动融入当下的一种时代表达,既葆有了民歌的根脉,又找到了民歌契入新时代的创新路径。这也是黔东南各族人民“安其居、乐其俗、甘其食、美其服”的最好体现。

 民歌有自己的生存系统和自我修复能力,哪怕是微弱的,却未曾停歇,民歌总是用自己的方式展示出独特的魅力。

 没有歌唱的日子,乡村的心事是空落和焦灼的,山村的歌喉容易被贫乏的空洞填塞,曾经生动的乡村俚语迅速被抽离,变得干燥、黯哑。这样的日子,山村的心情被寂寞挤压得有些低落,但失声的歌喉依旧保持着歌唱的姿势。

 民歌与乡村,曾经是一支嫩芽上的两枚互生叶片,相互映衬而葱茏,当它们只能以寂然的姿势无言相对时,民歌依然对乡村一往情深。

 找到民歌,就能寻找到我们的故乡。

看过有关民歌的情感散文随笔的还看过:

1 关于音乐的散文

2 关于感情散文

3 散文随笔的主题

4 关于感情方面的散文

5 关于军人情感散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是读懂散文的必要步骤。

怎么读散文五要素

读散文,品味语言,体悟情感是最重要的。想要体悟情感,就要理清散文的这五大要素,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作者能够落笔成文,大多是因为有所见,有所思,有所想。看到一个事物,联想到其他人事,一些感情就生发而来。每个作者都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同一个作者,表达不同的感情时,用到的语言可能都大不一样,有温婉细腻的、有豪放霸气的,不同的语言,就表达了不一样的情感。作者写作的技巧也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对作者而言,所有的结构形式、技巧都只是情感表达的形式。换句话来说,文章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构、这样的语言,那是由作者的情感所致。读懂了情感,就读懂了文章。 读懂了一词一句、一段一式,就品出了情感,读懂了情感又更能体会其一句一言,这是相互促进的。

①我们搬离黄沙梁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注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了元兴宫村。元兴宫离煤矿很近,取暖做饭都烧煤,那些柴禾因此留了下来。

②柴垛是家力的象征。有一大垛柴禾的人家,必定有一头壮牲口、一辆好车、一根又粗又长的刹车绳,当然,还有几个能干的人,这些好东西凑巧对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象。可是,这些好东西又很难全对在一起。有的人家有一头壮牛,车却破破烂烂,经常坏在远路上,满车的东西扔掉,让牛拉着空车逛荡回来。有的人家正好相反,置了辆新车,能装几千斤东西,牛却体弱得不行,拉半车干柴都打摆子。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刹车绳也是新的,人却不行了——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动活。

③我们刚到父亲的住处时,家里的牛、车还算齐备,只是牛稍老了些。柴垛虽不高,柴禾底子却很厚大排场。不像一般人家的柴禾,小小气气的一堆,都不敢叫柴垛。先是后父带我们进沙漠拉柴,接着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接着是我、三弟,等到四弟能单独进沙漠拉柴时,我们已另买了头黑母牛,车轱辘也换成新的,柴垛更是没有哪家可比,全是梭梭柴,大棵的,码得跟房一样高,劈一根柴就能烧半天。

④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我们把它们当没用的东西乱扔在院子,却又舍不得送人或扔掉。我们想,或许哪一天没有煤了,没有暖气了,还要靠它烧饭取暖。只是到了那时我们已不懂得怎样烧它。劈柴的那把斧头几经搬家已扔得不见,家里已没有可以烧柴禾的炉子。即便这样我们也没扔掉那些柴禾,再搬一次家还会带上它们,它们是家的一部分。那个墙根就应该码着柴禾,那个院角垛着草,中间停着车,柱子上拴着牛和驴。一个完整的家院就应该是这样的。许多个冬天,那些柴禾埋在深雪里,尽管从没人去动它们。但我们知道那堆雪中埋着柴禾,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地度过一个个寒冬。

⑤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20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有一年扩菜地,往墙角移过一次,比以前轻多了,扔过去便断成几截子,颜色也由原来的铁青变成灰黑。另一年一棵葫芦秧爬到柴堆上,肥大的叶子几乎把柴禾全遮盖住,那该是它们最凉爽的一个夏季了,秋天我们为摘一棵大葫芦走到这个墙角,葫芦卡在横七竖八的柴堆中,搬移柴禾时我又一次感觉到它们腐朽的程度,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人动过。在那个墙角里它们独自过了许多年,静悄悄地自己朽掉了。

⑥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们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就看见了。它们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

⑦当我死的时候,人们一样可以坦然地说,他是自己死掉的。墙说,我们只为他挡风御寒,从没堵他的路。坑说,我没陷害他,每次他都绕过去。风说,他的背不是我刮弯的,他的脸不是我吹旧的,眼睛不是我吹瞎的。雨说,我只淋湿他的头发和衣服,他的心是干燥的,雨下不到他心里。土说,我们埋不住这个人,梦中他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

⑧可是,我不会说。没谁听见一个死掉的人怎么说。

⑨我一样没听见一堆成灰的梭梭柴,最后说了什么。

注梭梭:一种灌木或者小乔木。

读一篇散文,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读出五大要素。

“情物”在散文中用来表达理念,传达情感,可以是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这个物注入了作者的情感之后,就不是一般的物了,不同的作者注入不同的感情,那个物也可能不同。如《红楼梦》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残荷”在林妹妹眼里是有灵性、有故事的,在贾宝玉眼中,那就是应该被拔掉的一张破烂的荷叶。再比如,《白杨礼赞》一文中,“白杨”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通过白杨,作者抒发了对华北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进取、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读懂了情物,就读懂了文章。

情物,一般在标题中就直接体现出来,无需寻找。难的是体悟其意象。想要读懂情物的象征意义,是需要一定的文学积累的。我们在赏析诗歌的时候,会遇到很多意象,这些意象的表征意义是可以迁移到散文中来的,只是散文中的意义更为广泛。

《柴禾》的情物:柴禾。我们的目的是要弄明白这个情物的象征意义,这要求在第一遍阅读时就要做到。因此,当我们看见标题,就要知道,作者想要借助柴禾来表达情感,在第一遍阅读的过程中,要圈画文中出现的对柴禾的字面解释。第②段的开头“柴垛是家力的象征”,第④段的中间“它们是家的一部分”,这两句话直接道出了柴禾的含义。从第①段“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柴”这一句中,我们可以知道“柴禾”是拿来烧火取暖的,是一种“生活物资”。但是情物的含义,绝对不是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因此,我们有必要将其升华,读懂其抽象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反复读散文,在读懂了语言、形式、情缘之后,情物的抽象意义会伴随情义而渐渐清晰。(柴禾的象征意义会在继续品读文章结构、语言的过程慢慢浮出水面)

情缘,即情起的缘由,也就是写文章的出发点。作者不可能无缘无故就写一篇文章,也许是触景生情、触物生情。但同样的景物,入了不同人的眼里,触发的感情却大有不同,这不同的根源就是情起的缘由。比如鲍昌的《长城》,作者采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借“长城”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命运的关注之情。作者为什么如此关注中华民族的命运?我们只要沿着作者的写作思绪就不难找到答案。三个排比段,追昔抚今,含蓄地表达了对闭关锁国的否定,对中华民族未来的期望。

情缘,换句话来说,和作者的背景、人生阅历等个人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了解写作背景就显得尤为重要。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往往和背景、环境有关。

《柴禾》的情缘:假设我们不知道作者的背景,仅从文中“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20年”(第⑤段)以及作者多次搬家,就可以知道作者至少已经步入中年,这个时候往回看柴禾,多少都有一种怀念的味道。

《米洛斯的维纳斯》虚实相生的手法,《黄鹂》长短错落的句式,《荷塘月色》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内蒙访古》形联神系、浑然一体的结构,《琐忆》画龙点睛的议论,形散神聚的格局……如果在鉴赏散文能有这样的发现,说明对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就有一定的审美感悟了。

其实每篇散文都有一条线,这条线让文章自然生成一种形式。读散文的时候,就要把这个形式、框架读出来。这条线往往是由情物牵着,有时候是时间的推进,有时候是情物的变化,有时候是情物的各种相关故事。形式和情感有很大的关系,情感激昂的,文章结构多跌宕,情感柔和的,文章多是娓娓道来。

《柴禾》的形式:柴禾的变化——烧剩下一半→闲置在院子→在院墙根呆了二十年→最后自己变成一堆灰,不是被烧的。从柴禾的变化来看,它们自剩下一半起,就不再起到什么物质上的作用,但是直到自己化成灰之前,都安静地躺在墙根,并没有被主人家丢弃,这不难看出作者对它的不舍,毕竟它是“家的一部分”。不仅是作者不舍得丢弃这些柴禾,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周围,包括我们自己,都有一些我们舍不得丢弃的物品,这难道不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不是对过往生活的一种怀念吗?柴禾不再被当做物质需要是因为现在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不再使用柴禾取暖,取而代之的是煤、暖气。与其说作者怀念柴禾,不如说作者怀念传统生活方式。此时,我们可以理解柴禾的一个象征意义——传统生活方式。

《柴禾》的前⑥段相对而言比较容易理解,在第⑦段的时候,突然从“柴禾”跳跃到“人”,有了质的飞跃,是一种升华。单单从结构上很难理解这种升华,此时,我们就要再一次阅读散文,主要是品读语言。

散文的生命力在于它的“自然美”,实质上是强调散文语言的真情、真心、真语、不矫情、不做作。在散文阅读中,一要注意捕捉装满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对那些喜悦,或悲伤,或愤怒,或忧思,或景仰的句子要特别关注。如《荷塘月色》一文中,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带”“一道”“一二点”等,也生动地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柴禾》的语言:这篇文章的语言朴实无华,平实的语言中又渗透着丝丝的伤感。作者的情感表达非常直接。第②段写到“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刹车绳也是新的,人却不行了——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动活”,第③段中则写自家柴垛“柴禾底子却很厚大排场”,这体现了作者的丝丝骄傲之意,以及对柴禾的喜爱之情,从这时候开始,柴禾就不仅仅是一般的物资,它已经被悄悄赋予了物质以外的意义。第④段的时候,作者则直接表达了对柴禾的感情——它们是家的一部分,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结合这些句子以及文章的形式结构,我们可以得出“柴禾”的另外一层含义——精神寄托。

在读第一遍或者第二遍的时候,很多人可能难以理解第⑥段和第⑦段从柴禾到人的升华。第⑥段的画线句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禾被冷落忽视,逐渐腐朽过程中的三个细节,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禾朽去过程中“我们”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之情。

人和柴禾有什么关系呢?柴禾最后变成了灰,但“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人也一样,“他是自己死掉的”,和别人无关。第⑦段则写了各种“推脱关系”。这样看来后面这四个段落就浑然一体——无论最后变成了灰烬也好,死掉了也好,都与他人无关,是自己变成这样的。但是,我们都缺少了对这些细微生命的关注,表现了我们对这些细微生命的漠视。

反复品读语言,你总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这些感受并没有对与错,因为这些感受会因人而异。就像《柴禾》的作者,可能他在年轻的时候,对柴禾并没有这样的精神寄托,也不会有这么深的怀念之情。

情义就是文本的主旨。一篇文学作品总是要传达或者表现一些什么。在读懂了文章的情物之后,我们就大致明白了文章的情义。要读懂文章的情物,就要细细品读文章的形式、语言、情缘。

《柴禾》的情义:柴禾的意义——生活物资,家力象征,家的一部分,传统生活方式,精神寄托。柴禾贯穿全文,作者通过对柴禾的描写表达了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念,对细微生命的关注。

倾盆大雨下个不停,从房檐上流下来的雨水在街道上汇集成一条条小溪。下面我为大家带来雨的经典抒情散文欣赏的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雨的经典抒情散文欣赏篇一:雨中情思

连日来的酷热,终于迎来了今天的小雨!空气顿时凉爽了很多,心境也竟然变得平和!

小雨淅淅沥沥的下了一天,那哗哗的雨声,似乎在奏着一曲动听的音乐。独坐窗前,望着纷飞的雨丝,竟然也想随着雨儿高歌。那纷飞的小雨啊,似乎又带来了我久违的快乐,竟然让我控制不住敲击键盘的冲动,想发泄我胸中不可遏制的关于小雨的点点情思,点点思索!

曾记得,儿时和小伙伴们嬉戏于飘飞的细雨中,尽情的玩乐,尽情的高歌。任凭雨水湿透了衣襟,润泽了头发,做个小小落汤鸡,呵呵!人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那时的孩童啊,真的是满腔的快乐!在小雨中,挽起裤管儿,趟着小河,弯起腰来,用稚嫩的小手扬起水花儿,同飘飞的小雨亲吻拥抱,任其抚摸;与雨中的小鸭子竞技,比比谁的泳技值得顶膜;和着雨中的蛙鸣,一起唱着儿时的欢歌……

纷飞的细雨伴着年少的轻狂,沿着岁月的足迹,迎来了青春的赞歌!远离了孩童时的幼稚,昔日雨中的娃儿们变得成熟内敛了很多!不再会在雨中观察雨水浸润的生命如何的拔节;不再会在雨中尽情疯跑复玩儿儿时的洒脱;不再会在雨中嬉笑悄然,又掬起一捧雨水,互相泼洒快乐……

青春的季节里更多了一份愁绪,如小雨般引人遐思,令人思索!会在雨中漫步,携伊人的小手巧笑依然;会和着雨的节拍闭目吟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而后又故作深沉的极有韵律的摇头晃脑;会撑着一把油纸伞,走进戴望舒的笔下,希望逢着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会对未来慷慨陈词,直抒胸臆,满腔激昂……

青春的季节里呀,多想自己能够变成公主或是王子,在对的时间里途经开花的树,结一段浪漫佳缘,即使自己是丑小鸭抑或是癞蛤蟆!哈哈哈,但是有谁会是那么的作践自己,看低自己,总是感觉良好,因为青春本就轻狂,本就风花雪月!

伴着飘飞的细雨,又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季节。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处于中间的年龄段啊,人生似乎更多了一些思索!能够承受住自然界与生活中的任何风风雨雨!不会再怨天尤人,苦苦折磨;不会再听风是雨,随意口舌;不会再动辄发脾气,大动干戈……终于懂得人生不容易,千万好好活,终于看开人世间的一切,睁只眼闭只眼,你会很快乐!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褒贬不露,笑望长空云卷云舒。就让自己以此为铭,开朗,豁达,快乐!因为有此心态,不惑的季节里也充盈着喜悦!无视外界的纷争,沉醉在自己的世界:充实,单纯,静谧,洒脱……无事时,看看书,上上网,听听歌,写写文字,键盘声里找寻快乐!呵呵,近几日,又迷上了诗词,随意涂鸦,虽平仄及韵律都不对,但也沉醉不知归路,乐在其中,自恋得了不得!

这淅沥的小雨竟带来了我关于人生的千种情思,万种感叹,让我不忍停止敲击键盘的手指,多想还为小雨高歌!孩童,青年,中年,我已步履蹒跚地走过,因为看开,所以生活给我更多的是快乐!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请善待生活中的风风雨雨,那都是我们人生旅途上一笔不小的收获!愿你我的人生经过风雨的洗礼,更加炫目,更加洒脱!愿你我未经历的黄昏,在风雨的见证下,披荆斩棘,行云流水的活!

小雨,愿你洋洋洒洒,逍遥天地间!愿世人永远为你高歌!

 雨的经典抒情散文欣赏篇二:清明雨纷纷

听到淅沥的雨声,在睡梦中醒来。急切的推开窗,想看一眼三月的小雨。雨滴似珠帘,若断若续垂挂眼前。窗前的滴水檐增大了三月的雨声,为清明的到来奏响了一支古曲。雨滴模糊了天地,泪滴模糊了双眼。

一想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和着三月的雨声吟出,更有无限凄凉之感。抚今追昔,逝者安息!

光阴在心灵的火焰中燃烧,生命在光阴的明灭中闪烁。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沉;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白头听雨僧庐下,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如今听雨晓窗前,望雨凝思。

微风拂动,雨丝斜斜。“听风听雨过清明,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还是忍不住回忆,翻出那身戎装,试穿在镜前,庄重的敬一个军礼,只为那千万的烈士。仿佛又回到了军营时的清明,几千人戎装整肃,迈着整齐的步伐,行进在宽阔的街道,冷雨打湿了身体,却只听到几千人脚下踏着一个声音!

华东烈士碑前,高喊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三月的雨把头上的国徽洗的更加鲜艳,也涤荡着军人的灵魂。千人的高喊,震颤着远处的群山,震颤着碑前的松柏,也慰藉着地下的英灵!蒙蒙的细雨中,又看到了沂蒙六姐妹淳朴的笑容,又看到了她们柔弱的双肩扛起的浮桥,子弹穿梭在耳畔,死亡的恐惧早已被扔进了沂河。眼前是中国的女性扛起的山河。

烈士碑前的一束束花环,是开在岩石上的花朵。坚硬的花岗岩,是狼牙山五壮士的脊梁,是千万烈士的硬骨。刻在碑上密密匝匝的名字,是所有血性的中国人心中不倒的长城。滴血的杜鹃花上,飘落几滴雨珠,是为逝去的亲人在流泪,是为屈辱的过去在淌血!安息吧我们的亲人,微风会记住,夜夜吹拂;雨滴会记住,年年低泣;后人会记住,宵宵梦回!

三月的小雨依旧飘飞不停,冷冷的风依旧拂动杨柳;“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悄悄地把军装收起,默默地放进箱柜中。那是青春的眠冢,没有墓志铭,没有盛绽的花环,只有一个落寞的垂悼者,眼角流出几滴缅怀的泪。

但不会有古人那样:“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的悲观,也不会有古人那样:“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的怨郁。

逝去的光阴,积蓄的是厚重的情感;世事染过的炊烟,飘飞的是浓浓的人情味。

无论岁月几多,无论何时何地,听着三月小雨的淅沥,心中都会为逝者追思缅怀。

清明只一日,忧思承千载。祭奠离别曲,微风夜夜来。

清明雨纷纷,正在为逝去的亲人,为牺牲的烈士,为逝去的青春,唱一曲挽歌!

 雨的经典抒情散文欣赏篇三:那雨

三月的雨零零散散,它并不冷,却营造了一个融洽的气氛。

一半阴暗一半阳光的清晨,不免一丝丝惆怅。阳光总在风雨后,人生路上甜苦和喜忧,愿与你分担所有,难免曾经跌倒和等候,谁愿藏躲在避风的港口,宁有波涛汹涌得自由,愿是你心中灯塔得守候,在迷雾中让你看透。

在雨中前行,抬头仰望天空你会发现,无论多大下多大得雨你看不见,一定可以感觉得到雨的温度,它也能散发出一种沁人心脾的芳香气息,原来这是在报告春天到来的消息。雨滴打在身上,给人一种清爽愉快的美感,这是另一种享受。

雨停了,半遮半掩的阳光露出笑脸,犹如一个羞羞答答的小姑凉,紫韵枫情。多希望能留住这个美好的清晨,可时间在变,人在变,环境在变,此情可待追忆前世,此景惘然惬意今生。复杂交错的思绪涌上心头,时间不了,环境也无法改变,唯一能改变也只有自己了。希望在田野上,我在寻路。

那雨,不言情。那雨,不言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794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