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的主题是什么?

《围城》的主题是什么?,第1张

围城》是中国作家钱钟书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47年。这部小说以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城市生活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方鸿渐的塑造和对周围人物的描写,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在思想、生活、价值观等方面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

这句“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是《围城》中非常著名的名言之一

以下是《围城》中的核心内容:

1 自我意识的反思与局限性

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有文化素养的青年,他具有敏锐的自我意识和思辨能力,但同时也有一些缺点和局限性。他在追求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但也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限制,往往无法跳出自我思维的框架。这种反思和局限性在小说中通过方鸿渐的内心独白和与周围人物的互动得到了深刻的描写。

2 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价值观的危机

小说的故事背景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城市生活,社会风貌和价值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小说描绘了一些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价值观的危机,比如方鸿渐的职业选择、家庭关系和爱情观念,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现代化转型和文化冲突的现实问题。

3 性别和身份的关系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比如方鸿渐的妻子王夫人、情人梅兰芳、朋友的妹妹孙**等,她们各自的身份、性格和行为方式,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中女性的处境和选择。小说也从女性的角度探讨了性别和身份的关系,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性别问题提出了一些反思和启示。

《围城》通过对人物和情节的描写,从多个角度深刻探讨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以及现代人面临的生存和价值观念的危机。这种深刻的思想性和多元的人物形象,使得小说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也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4 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

小说中展现了丰富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从家庭、友情、爱情到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深刻的描写。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互动关系复杂,既有真挚的感情交流,也有利益的斗争和权力的较量。这种丰富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和背景,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5 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的多元性

小说中的人物具有不同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从方鸿渐的西方知识分子到王夫人的传统封建思想,再到梅兰芳的艺术家气质,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中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倾向。这种多元性和对话,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复杂性和变革。

6 喜剧与悲剧的混杂

小说中喜剧和悲剧元素的混杂,也是其艺术特色之一。小说中既有滑稽有趣的场面,也有悲伤动人的情节,情感的变化和心理的波动也相当复杂。这种混杂和复杂,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的本质,也为小说增添了一份真实感和生命力。

《围城》不仅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小说,也是一部多元化的文化作品,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和人类认知的多重挑战和选择。这些主题和元素,不仅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的意义,也有普遍性和深度的人类思考和探索的价值。

 相信不少人都知道《围城》,《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下面我们就从《围城》看她的讽刺艺术!

 摘要: 讽刺是钱钟书小说的最大特色之一。在《围城》中,作者用犀利的语言针砭时弊,用戏谑的笔法描绘人间百态,用灵活的比喻调侃芸芸众生,把幽默讽刺艺术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从《围城》中,我们可以一探钱钟书的幽默讽刺艺术。

关键词: 《围城》 幽默讽刺艺术

  引言

 《围城》出版后,曾经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先后被翻译成十几国语言推向国外。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再次掀起一股热潮,同时成立了“钱学”,专门研究钱钟书的作品以及其文学艺术特点。

 《围城》之所以可以形成如此巨大的影响,除了其深刻的主题和思想以及成功的人物塑造和冲突设置外,还因为该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也就是幽默讽刺艺术。小说的语言幽默诙谐,讽刺深刻犀利,似乎任何事物在钱钟书笔下都能成为可笑之事,让读者捧腹大笑的同时又引起读者更深刻的深思。本文就通过《围城》来研究钱钟书的幽默讽刺艺术。

 一、对人物描写的讽刺作用

 (一)描述人物背景针砭时弊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方鸿渐的留学背景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国文是国货土产,需要外国招牌才能维持其地位”,“就连方鸿渐这个学国文的人竟然也去国外留学”。然后对他在国外的学习生活也做了叙述:“在国外呆了四年,换了三所大学”,“随便地听几门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结果在临近毕业时无法向家里交差,就“在最后一年的最后一个学期,从一个爱尔兰的骗子手中买一张假的博士文凭回国”。然后作者又别出心裁地安排了另一个情节,方鸿渐的丈人得知其将要回国,在《沪报》上刊登大幅广告,其中极尽吹捧之能事。报社的两位记者还特地来迎接这位著名归国学者并且拍了照,县中的校长又邀请方鸿渐为学生做演讲。方鸿渐在回国后遇到的各种礼遇和他在国外游手好闲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当时社会中存在的出国留学热以及留学生在国外不学无术的生活进行了无情地嘲讽。就像作者在书中描述的:“社会上的人普遍认为出国留学和前清科举功名一样”,当时中国各个阶层都热衷出国留学,但是完全不顾留学的成效和收获,展示了当时知识分子虚伪和崇洋媚外的一面。

 (二)描绘人物外貌展示人物性格

 作者在小说中对人物外貌的描写时,抓住人物主要外貌特征,通过比喻、夸张等手法的运用,诙谐幽默地暗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小说中很多人物的形象都带有特殊的作用。比如作者在描写陆子潇时写道:“头发又油又光,深恐为帽子埋没”,“鼻子短而阔,仿佛原来笔直向下的趋势,被人迎面打了一拳,阻止前进,这鼻子后退不迭,只能向两旁横溢。”这几句简单的描写,抓住了陆子潇头发和鼻子的特点,并且用比喻和联想的手法加以夸张,把原来静止的五官表现得生动而立体,在读者脑海中形成一个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立场鲜明地讽刺了陆子潇这个外貌和心灵都很丑陋的文人。

 又比如作者对汪处厚形象的描写,“胡子常是两撇,汪处厚的胡子只是一画”,“胡子都生的不像样,又稀又软,挂在口角两旁。既不能翘然而起,也不能飘然而袅”,“于是剃去两缕,只剩下中间一搓”。作者用惟妙惟肖的描述,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滑稽迂腐的人物形象,这样戏谑的描写主要讽刺了汪处厚的狡诈与虚伪,同时写出他利欲熏心的特点。

  二、语言表达的讽刺效果

 (一)混用语言感情色彩明褒实贬

 在《围城》中,作者多次打破语言的一般作用和感情色彩,形成用词和语境之间的矛盾感,以此来表达作者对事物嘲讽的态度。比如小说中写一群中国留学生在船上打牌:“麻将当然是国技,又听说在美国流行”,“打牌不但有故乡风味,而且可以适应世界潮流”。打麻将本来是一种休闲消遣的游戏,但是作者却用“国技”来描述,并且用“流行”“世界潮流”这样的褒义词来修饰,看似褒义,实是贬义。立场鲜明地讽刺了当时中国留学生口头上爱国,声称去国外学习先进技术,实际上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生活作风。作者就是用这种看似不协调的语言修辞,轻松诙谐的行文,把辛辣的讽刺暗含在幽默的叙述中。

 (二)使用谐音达到讽刺效果

 作者在人物名字的选择上,多次使用谐音的手法,造成强烈的讽刺效果。比如李梅婷教授向来自命不凡,将其名片上的名字翻译成professor May Din Lea,名字的三个单词的意思实际上是五月、吵闹、草地。另外,作者还借用赵辛楣的思想,“赵辛楣狠命用牙齿咬着嘴唇,因为她想着mating和梅婷也是同音,因而更有作用”,把梅婷联想为英文单词mating,该单词实际是交配的意思,暗示了李梅婷的性格特征,同时也让读者会心一笑,起到了特别的讽刺效果。

 (三)极具幽默感的反讽语言

 在小说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反讽语言,构成了一种特殊的讽刺风格。比如在描述鲍**在船上卖弄风骚时写道:“那些男学生背着鲍**管她叫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铺才会把许多颜色的肉公开来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真理是赤裸裸的”,而鲍**又不是真的赤裸裸了,所以又改为“局部真理”。这些都是经典的《围城》式的反讽,其中包含着尖锐的讽刺意味。真理本是严肃认真的,而在这里作者却用来和风骚的女性联系在一起,产生了特有的喜剧效果,也能让读者领会到作者对该现象的讽刺和戏谑。

  三、比喻手法的讽刺特点

 (一)新颖离奇让人眼前一亮

 钱钟书先生善用比喻,在《围城》中大量使用了各种新颖离奇的比喻,经常把两种差别很大,看似毫无关系的事物联系起来,看了不禁让人拍案叫绝。比如在描写方鸿渐临近毕业时,受到家庭的压力让他意识到毕业文凭的重要性,“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这里作者把文凭比作是夏娃亚当下身的树叶,讽刺了方鸿渐不学无术、一事无成的留学经历,同时也对当时社会只看重文凭不看重真才实学的风气进行了深刻地批判。

《围城》是中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作者钱钟书1910—,江苏无锡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后留学英、法,是位学贯中西而富才情的学者。《围城》动笔于1944年,完稿于1946年,其时,作者正蛰居上海,耳闻身受日本侵略者的蛮横,“两年里忧世伤生”《围城·序》,同时又坚韧地“锱铢积累地”把自己对人生、对学术的感悟与思考付诸笔端,先后完成了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

作者在《围城》初版的序言里曾自述创作意图说:“我想写现代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参照小说内容,可以看到,作者着意表现的是现代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众生相。通过主人公方鸿渐与几位知识女性的情感、婚恋纠葛,通过方鸿渐由上海到内地的一路遭遇,《围城》以喜剧性的讽刺笔调,刻画了抗战环境下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彷徨和空虚。作者借小说人物之口解释“围城”的题义说:这是从法国的一句成语中引申而来的,即“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小说的整个情节,是知识界青年男女在爱情纠葛中的围困与逃离,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则是表现一部分知识者陷人精神“围城”的境遇。而这,正是《围城》主题的深刻之处。

《围城》表现出了对世态人情的精微观察与高超的心理描写艺术。作者刻画才女型人物苏文纨的矜持与矫情,小家碧玉式的孙柔嘉柔顺后面深隐的城府,可谓洞幽烛微;而对嘴上机敏而内心怯弱、不无见识而又毫无作为的方鸿渐的复杂性格心态的剖析,则更是极尽曲折而入木三分。《围城》的描写,自始至终又都贯穿着嘲讽的喜剧情调。小说的基本情节,都围绕着方鸿渐展开,小说的诸多人物,场面也大都从方的观点展现,方的观人阅世的挪揄态度,以及隐含在他背后的小说作者的嘲讽口吻,交错交融,使《围城》的讽刺门手法别具一格。

《围城》的叙述并不完全贴紧人物性格与情节线索,作者常常旁逸斜出,谈古论今,旁征博引,新奇的比喻,警策的句子,层出迭见,使小说语言的知识容量大为增加,但有时枝蔓过多,略有炫耀知识之嫌。

《围城》1947年在上海初版发行,198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修订本,增加了作者补写的“重印前记”一篇。钱钟书的夫人杨绛曾作有《记钱钟书与〈围城〉》,对《围城》的写作情况及小说中某些人物与原型的关系,有很风趣的记述,可以参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802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