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到底应该怎么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到底应该怎么理解?,第1张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它总是伴随着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过程发生和发展,同时又反作用于人的认识过程。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对现实中的对象和现象,常常抱有各种不同的态度。有的现象使人愉快,有的现象使人痛苦,有的现象使人赞赏,有的现象使人愤怒,还有的现象会使人兴奋、烦恼、忧愁、恐惧等。所有这些愉快、痛苦、赞赏、愤怒、兴奋、烦闷、忧愁、恐惧等,都是人的情感体验的不同形态,都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态度。它们都是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同时,反过来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起着重要作用

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对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根本看法

以上是由百度查找的

接下来 我想说的是 人们经常会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之间犹豫不决 因为他们没有能争取的掌握

首先 价值观 是随外物的改变而改变的 通常自身所处的环境和社会是最能决定其价值的取向

我们说一个人的价值观 看上去好像是以人的主观层面去看 但实质上确实其本身从出生起 便跟随外界一步步形成的 列 老人的价值观就与现在年轻人的价值观不同 我们说是年龄的差距 代沟

不如说成价值观取向不同更好

然后 再说情感态度 这便是有人的主观能控制的了 因为对于一件事物我们有不同的看法

那句 什么一万人眼里有一万个哈姆雷特? 我们由于客观事实 而产生于内心的主观意识

造成看法的不同 而这里 我想说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则 我们的情感态度则大多属于我们了吧…………

最后以上是我的自己看法 借鉴了一点其它的意见 不同意或不完善 我也不能确定 毕竟我的看法很有限 通常只有无限的思想才能包含有限的内涵

三个维度见下面:

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说:“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请你对照这三个维度,分析语文课程的10点“总目标”。

答:语文新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现就这三个维度分析语文课程的10点“总目标”

 一、认识和能力

《课标》将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目标指向学生的语言能力——“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就离不开语言实践,其基本方式也就是听、说、读、写,包括多交际、多读书、读好书和多进行写作实践。这种实践,不限于学校、课堂和书本。

“总目标”的6-10条是对课程中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对待语文课程知识的教学,在过去我们只要求学生读考试文段、做与考试有关的基本练习,把语文实践理解成纯粹的考试、检测,严重忽视了语文学习的本体需要。而从三维角度出发的新课程,如第七条:“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除知识练习外更注重的强调积累与语感的培养、个性发展等。同时,阅读方法的运用、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度也应有新的理解,应具备的语文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过去的相对狭隘的听说读写能力。课标第六条“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第七条“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第十条“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目标提出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知识与能力的维度

二、过程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这一目标维度从现代课程观出发,认为课程不再是学科的总和,而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并形成新知识的过程。学生是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体验本身就是财富,将会对其未来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课程标准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总目标第九条:“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指出了能主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运用语文。“方法”,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如影随形,而不能游离其外。例如探究性学习,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地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自主发展。所以三维下的语文实践是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让学生在新的学习方法中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亲历过程,在过程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语文学科的学习内容主要是表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各类文章。因而对语文课程教学对三维目标提出更高要求。下面分三个方面对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分析说明。

(1)情感态度。语文课程总目标2-3条是对情感态度的具体要求。第二条“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和第三条“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新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涵盖传统的思想教育的精华,以及现代意识、多元文化、和语文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的培养。

(2)价值观。语文学科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所以既要重视语文学科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又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文学科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课程总目标第一条“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注意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社审美情趣。”第四条“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总结以上两点,可以得出,要学语文,更要学做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语文课程中的统一。语文教学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也要鼓励并引导学生全方位的去体验文本中的感情,并说出写出读后感,而不应该以文本烦琐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丰富的阅读实践。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文章都包含浓厚的感情色彩。因此,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感受体验文中的蕴含的感情,形成一定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因人而异,学习只是一种方法渠道,是无论你是好好学不好好学,亦或是文质彬彬还是大大咧咧都无所谓,都只是个过程,最终是要达成你的目的。我的目的就是要出人头地,所以我努力学习,别人可能是想以后生活好一些才好好学习,最主要的还是要问你自己,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你是否真的想那么做,不要问别人,你应该相信自己,你认为怎么做是对的就怎么做,并且要承担这样做所产生的后果。

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值观的”的认识

从事物理教学工作多年,置身于课改,虽然只有不到一年,但感受颇深下面结合我的课堂教学实践从课标方面来谈谈我所领悟的课改教学大纲与课标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课程目标由过去单纯的强调知识与技能变成了既强调知识与技能,同时强调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我对“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需要改变原有的单纯的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即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这次课改的核心任务,而最能体现这种转变的就是课程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这也是备课中最让我绞尽脑汁的。这一环节的设计统领着一节课的始终,它体现着教师教的方式、学生学的方式、以及所要达到的目的。我感受很深的一点是,它一定要针对学生而言,时刻以学生为出发点。因此每节备课,我都要问自己。这种方法的设计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有多少,是不是从中发现,从中探究、给学生的空间有多大?思维度有多高?兴趣有多少?比如备“万有引力的成就”这节内容时,知识点有三个,两个测天体质量的公式以及海王星的发现过程。如何把知识转变成学生从中发现,从中探究的过程呢?如何能让学生体会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威力呢?在完成第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时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方案:

(一)万有引力常量测定的意义是什么?

(二)在赤道上质量是1kg的物体所受到的万有引力多大?由于地球自转而需要的向心力多大?向心力、万有引力、重力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阅读课本内容“科学真迷人”,思考为什么忽略自转的影响,万有引力才等于重力?

(四)在忽略地球自转的条件下,万有引力等于重力,据此,可得出哪些有用的结论?

(五)卡文迪许为什么说“自己是第一个测出地球质量的人呢”?他真的像测生活中物品的质量 一样去测地球的质量吗?

同学门在层层递进、逻辑严密的问题中,经历思考、讨论、计算、对比、分析、交流的过程,领悟了其中的思想方法提升了能力,并进而感悟到了万有引力定律的伟大,从而培养了同学们对科学的热爱又如在“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一节中,首先在猜测弹性势能的影响因素时,类比重力势能的表达式Ep=mgh, 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所受的重力和物体所处的高度有关,那么弹性势能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在类比中猜测可能和弹力的大小及其弹簧的形变量有关。那么弹性势能的表达式Ep= F弹X吗?很明显弹力是变力而重力是恒力,同样在类比中同学们发现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不会这么简单。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应该是怎样的呢?再次通过类比重力势能表达式的探究是通过探究重力做功而得到的,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应该通过探究弹力做功改变弹性势能而得到。在如图所示的情景中弹簧由原长被拉长X时如何求拉力所做的功呢?学生会想到W=FX。但是变力无法直接用功的计算式完成计算,此时引导学生回忆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的探究过程, V=at,无法直接用X=Vt 计算位移,作V——t图像则V——t图像与横轴所围面积即为位移,由此同学们是否可想到求弹力功的方法?F=KX ,用W=FX无法直接计算弹力所做的功,此时作F——X的图像则 F——X的图像与横轴所围面积即为所求的功。同学们经历了数次类比的过程之后既达到了探究目标,从而也习得了“类比方法” 这种重要的认知策略。

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解

首先,情感是指学习的兴趣、学习的动机,更是指内心的体验与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是指学习的态度、责任、更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价值观既指个人的价值、科学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同一物理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如第六章万有引力的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贯穿始终并且不是我们牵强贴上去的,如学生在了解到第谷为描述行星的运动积累了近万个观测数据的时候会像所有的人一样感到头疼,开普勒把这么繁杂的数据变成了简单的三句话,这使人眼前一亮,豁然开朗,这时学生的体验是高兴、佩服、和激动。这就是一种审美体验,同时也感受到了科学的艰辛与不易。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继续渗透,指挥行星运动的力是万有引力,是牛顿揭露了这个“天机”,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定律比开普勒定律更深刻、更普遍、更简练。学到这里,学生体验的是更高兴、更佩服、更激动,直至测出万有引力常量G,进而得到可检验的结论——对海王星的预言及天体质量的测量,学生内心被科学规律的威力深深震撼,宇宙航行这一节的教学中,观看“神七问天”、“长娥一号”视频后,学生被人类征服宇宙的勇气所感动,更激发出对科学的热爱与追求,这种愉悦的心理过程与欣赏一件艺术品的过程是一样的,这是一种审美体验,多次经历这样的体验,学生会产生对科学的亲近、热爱以至着迷。总之,能有机地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也就实现了“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愿望和需要的教育理念。

以上是对课改感受点滴,写出来与大家交流探讨,以便更好的把握课改精神,为课改实验打基础。

一、语文

1、增强学习知识的趣味和自信心。

2、领略自然界的和谐和奇妙,养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3、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

4、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5、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

6、体会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养成爱国意识。

7、文字间中感受XXX事物的美丽;

8、认识祖国语言的魅力,爱上语文;

二、数学

1、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2、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4、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5、利用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受数学无处不在。

6、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7、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8、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扩展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之一,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和政治学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放在第一位的,凸显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视。

而且,从新课改的精神来看,强调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强调学生的参与和评价,强调学生的探究和思考等,都从多个方面说明了,新课改强调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90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